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天时不如地利》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③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④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

3.写作特色:

①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

②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

三、习题

A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它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为“”。(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下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答案】

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

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

B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家经典著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以下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例证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

B.第三段用排比句强调了“地利”,从而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C.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论述。

D.第四段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

1.《孟子》;儒。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有之称。(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失道者寡助。

3.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

1.战国;亚圣。

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关键词:者、寡)

3.例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考题链接

2011届一模卷A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答案】

1.《孟子》;儒家。

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

3.D

2011届黄浦二模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下列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本文的论点是“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本文的论点是“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本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1.儒家

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关键词:之、至、畔)

3.A

2011届虹口二模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指作战取胜所凭借的条件。

B.作者把“人和”确定为决定战争胜负诸多因素中关键所在。

C.作者分析作战时诸因素的关系,总结了巩固国家的诸多办法。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作者意在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答案】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

2012届一模卷D卷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下列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上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对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B.上文论证缜密,以层进式的思路结构,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C.上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D.上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突出了论点,表现出浩瀚磅礴的气势。

【答案】

1.《孟子》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思想。孔子的思想是“博爱”,那孟子的思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一同去了解孟子思想吧! 二、检查预习: 1、孟子和《孟子》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2、有关孟子的名言。 三、疏通文意: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3.齐读课文。 4.疏通词句。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练习:译出下列语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五、赏析全文: 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七、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阅读专项练习测试题一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专项练习(一) 班级:姓名: 一、学以致用,我能行 1. 奇妙的数字。(联系相关作家和作品,在括号中填写正确的数字)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一共()首。(2)王勃是“初唐()杰”中的代表人物。 (3)王昌龄因为擅长写()绝,所以被称为“()绝圣手”。 (4)人们选取了唐宋期间在散文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的()个人,称他们为“唐宋()大家”。 (5)陆游是宋代传世诗篇最多的诗人,传世诗作约()首。 2. 文学之最对号入座。 (1)德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 (2)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3)中国最著名的长篇神魔小说——() (4)中国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5)中国最早的军事著作——() 3.作家与雅号。(请写出下列含有“三”字的称号对应的人物名称) (1)三曹:()()() (2)三班: ()()() (3)三苏:()()() (4)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二、名言警句,我积累 1. 耳熟能详,填一填。 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匹夫有责。——() (2)常思奋不顾身,()。——() (3)人生自古谁无死,()。——()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一寸丹心图报国,()。——() 2. 牵线搭桥,连一连。 三人行一分辛苦一分才颜真卿 只要功夫深必有我师焉中国俗语 勤能补拙是良训白首方悔读书迟《论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破万卷铁杵磨成针华罗庚 3.明辨是非,判一判。 (1)“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无限的爱。()(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出自《孟子》,告诉了我们团结的重要性。 ()(3)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4)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鲍溶说的“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这两句名言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4.对号入座,选一选。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是()说的。 A.巴金 B.肖邦 C.周恩来 D.邓小平 (2)拿破仑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 A.同情心 B.宽容心 C.爱心 D.爱国心 (3)下面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C.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D.它山之石,可以功玉。 三、诗海拾贝,我熟记 1. 名诗炙口,我填充。 (1)关关雎鸠,。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2)百川东到海,?少壮不努力,。——《长歌行》 (3)江南可采莲,。。——《江南》 (4)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迢迢牵牛星》(5)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观沧海》 2. 诗中有景,我添色。(给下列诗句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暮()山远,天寒()屋贫。 (2)()箬笠,()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雀桥边野草花,()衣巷口夕阳斜。 (5)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 二、根据内容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三、解释加点字: 1、地利 ..()() ..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 ..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环而攻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寡助之至 D、天下顺之 E、攻亲戚之所畔 五、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 二、1、轲,战国《孟子》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5、排比地利不如人和 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解释加点字: 10、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人心,上下团结) ..不如人和 11、七里之郭.(指外城墙) 1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这是)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指内城墙)(护城河) 14、委.而去.之(抛弃)(离开)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16、域.民不衣封疆之界(限制) 17、天下顺.之(服从) 18、攻亲戚之所畔.(同“叛”,背叛)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兵器) 11、环.而攻之(围)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 环而攻之代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 寡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 攻亲戚之所畔去独 五、翻译句子: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精编版

时不如地利》练习 一、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 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二、、解释加点字: 1、地利 ..()() ..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 ..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三、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七里之郭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比喻 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攻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小城却“不胜”,主要是因为“人不和”。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四个双重否定句形成排比,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D.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本文得出的结论是_____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的练习题

(2004·烟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2008内江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争一一9 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9、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008广西百色市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 班级:姓名: 2016.1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和.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固.国④失道. ⑤池.非不深也⑥委.而去.之 ⑦七里之郭.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环.而攻之而不胜⑩所以动.心忍.性 (11)而后作. (12)而后喻. (13)必先苦.其心志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兵.革非不坚利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

7.“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 是。 8.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对比阅读 (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 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 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 遂取陈焉。(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故 ..百战百胜 (2) 委而.去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用兵之道 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5.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 (二)【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内容填空: 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 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 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 “”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 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 句:; 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而决定“”的关键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 三、解释加点字: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学习参考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天时不如地利文言整理

八(5)陈馨2号 《天时不如地利》巩固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文章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关键词语 文中的关键实词(结合课后注释或补充词义) 1.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适合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2.“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3.三里之城:周围三里的城。4.环:围。5.夫:发语词。 6.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7.者……也:是因为(表原因)。 8.不如;比不上。9.也:判断句的标志。10.城:城墙。 11.池:护城河。12.兵:武器。13.革:铠甲,盔甲。14.坚:坚固。 15.利:锐利。16.米粟:粮食。17.委:抛弃。18.去:离开。 19.故:所以。20.域:限制。21.以:用,凭借。 22.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23.固国:巩固国防;使国防巩固。 24.溪:河。25.险:险峻。26.威:建立威信。27.寡:少。 28.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王。29.失道者:施行暴政的君王。 30.畔:同“叛”,背叛。31.之至:达到极点。32.顺:服从。 33.以:凭借,用。 34.“故君子”二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35.必:一定,肯定。 3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37.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戚,指“族外”。38.委而去之:委,抛弃。去,离开。 (二)、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反叛。 一字多义 夫1)发语词,不翻译。eg: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旧时对男子的尊称eg: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3)丈夫eg:于是夫负妻戴。 之1)代词eg:环而攻之而不胜。 2)到….去eg:吾欲之南海 3)第三人称代词eg:吾欲辱之何以也 去1)离eg: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除去eg: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结合课后注释,准确理解句意,注意剧中虚词的运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天时不如地利 优秀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文常了解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

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3.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的根本。 三、反馈与检测 1.本文的主旨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解释加线的字词。 委而去之:离开 池非不深:城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代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3.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之《天时不如地利》 (六年级下)复习指南(本文为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键字: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如:比得上。 句译: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1)而不胜。 关键字:城:内城。郭:外城。环:围。之(1):代词,指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池。 句译: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胜利。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关键字:夫:发语词。得:得到。是:这。 句译:(敌人)能包围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不能够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者,……也——判断句)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关键字:城:城墙。池:护城河。兵:武器。革:用革制成的甲、胄、盾。坚:坚固。利:锐利。

句译: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5.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关键字:委:抛弃。去:离开。之:代词,指代这个城池。是:这。句译:但是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逃离了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判断句式同上) 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关键字:故:所以。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限。固:巩固。国:国家。 威:建立威信。 句译: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用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坚固锐利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关键字:得:得到。道:道义。得道者:指施行仁政,得民心之人。寡:少。 句译: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关键字:之至:达到极点。之:到。至:极点。亲戚,古代指亲属,即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亲,指族内(亲属)。戚,指

2020年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题及答案

2020年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题 No.7 专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姓名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50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形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A . 骸.骨(hái)潜.行(qián)狩.猎(shǒu)匀称.(chan) B . 轻.盈(qíng)倏.忽(shū)篡.夺(cuàn)沧.茫(cāng) C . 葱.笼(cōng)喑.哑(yīn)喧嚣.(xiāo)静谧.(mì) D. 窸窣.( sū)嗉.囊( sù)飞甍.(m?ng)缥缈.(m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美轮美奂测隐之心心无旁骛胜券在握 B、相提并论莫衷一是不记其数衔觞赋诗 C、获益匪浅首屈一指立竿见影两全齐美 D、戛然而止盛气凌人顶礼膜拜路不拾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看到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 ...

禁.。 C.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4、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一霎间:一会,形容时间很短。 B.弥漫:布满充满相顾:互相照顾 C. 静谧:安静骸骨:尸骨 D.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好 5、填入横线,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 A.它在飞船的上方静静地悬着 B.它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C.静静地悬着,就在飞船的上方 D.静静地悬在飞船上方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 最近,他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D.通过最近一段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7、关于课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一首科学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文言翻译

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一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敌人进攻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得治国之道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圣君要么不去打仗,要去打仗,就一定取得胜利。 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比如有一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城邑。(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盔甲不是不锐利、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敌人进攻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得治国之道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圣君要么不去打仗,要去打仗,就一定取得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复习资料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天时不如地利》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2.作品: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第2段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③第3段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④第4段进一步阐述“人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注意,是“观点”,不是“中心论点”)。 3.写作特色: ①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对比论证(如第4段)。 ②排比的修辞手法(第3、4段)。 三、习题 A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它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为“”。(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下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中“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第三段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方的失利可以推断:攻城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凭借“人和”无坚不摧。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在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其在治国中的意义。【答案】 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 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 B套 阅读《天时不如地利》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家经典著作(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 九年级下册语文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成绩: (温馨提示:卷面分有3分,希望同学们认真作答,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基础知识部分(18分) 1、积累与运用(7分) (1)________ ,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2)无限山河泪, ________ 。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4)水是眼波横,________ 。欲问行人去那边?_______ _ 。 (5),雪拥蓝关马不前。 (6)宁为百夫长,。 2、写一个与俗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意思相近的四字成语:(3分) 3、根据括号内的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谭千秋、瞿万蓉,这两位老师没有远扬的名声,没有闪光的成果,没有显hè()的地位,但在汶川地震的生死关头,他们以未必结实的jǐ()背,阻挡轰然坍tā()的沉重的楼板和坚硬的墙壁,把生存让给自己的学生。教师的品格、情操和境界在那一瞬bèng ()发最璀璨的光芒。 4、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读《龟虽寿》《观沧海》,我们可以感受曹操的(1);读《望庐山瀑布》《月下独酌》,我们可以领略到李白的(2);读《春望》《石壕吏》,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甫的(3) A.冷峻深沉 B.慷慨激昂 C.飘逸浪漫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解释下列黑体字( 4分) ①臣之妻私臣()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时时而间进()④期年之后()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7、给下面两句用“/”划分停顿的地方(每句只划一处)( 2分) A .今齐地方千里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选文中的一个成语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3 分) 9、选文和《唐雎不辱使命》都出自《战国策》,其中都写到帝王:秦王和齐威王,但性格迥异,前者,后者(4分) 10、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成功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 请认真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