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七功效本草考证_潘嘉

三七功效本草考证_潘嘉

三七功效本草考证

潘 嘉1,王家葵2

(1.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三七,始载于 本草纲目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其性味、归经,各书均无出入。 纲目 曰 甘,味苦,温 [1]; 本草便读 云 入胃行肝 [2];这些都已达成共识。但对其功效的记述却不尽人意,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中药学 中三七的功效是这样记载的:化瘀止血,活血定痛[3]。而民间有以三七滋补的习惯,以作类似当归、黄芪等补药之用。故笔者想就其功效作一探析。

1 古本草三七功效的记载

始载三七的 本草纲目 中,时珍曰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疖肿处,咬蛇伤诸病。 未见一 补 字。其[发明]及[附方]中也无与 补 有关的文字。 本经逢原 、 本草从新 、 本草备要 等仍是一致强调其止血散血定痛的功效,并用大量文字介绍其为金疮要药之功效[4-6]。 本草便读 中也称 散血可和伤 行瘀并止痛 。清道光年间维摩和尚编辑的 本草分经 中将药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六类,三七被归为[和]类,曰 甘苦微温,散瘀定痛,能损新血,治吐、衄、疱肿、金疮、杖疱 [7]。不仅与 补 差一步,多出一个 能损新血 ,这与 本草从新 中记载的 能损新血,无瘀者无用 一致;且 得配本草 中言 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 [8]。既如此,那么民间三七滋补何理之有?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均称对本草有进一步认识的书籍。其中 本草纲目求真 、 本草再新 、 新增本草原始 [9-11]等与时珍所说之功效均无二意,且其主治应用均一致得几乎只字不差。

三七的主产地为云南、广西,明代的 滇南本草

[收稿日期] 2002-09-09

[通讯作者] Tel:(028)85237056 E-mail:panja028@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5656839.html, 中记载了 土三七 一药,谓其 生用破血,炙用补血 ,无 三七 的记载[12]。同时 本草纲目拾遗 中记载 金御乘云:近时市品三七之外,有水三七,有白芷三七,有竹三七 [13]。 云南中草药选 中则分清土三七别名水三七,为菊科植物的根,并另载三七[14]。故 滇南本草 中之 土三七 并不是我们所用之五加科植物三七。

查阅大量本草书籍后,发现张仁锡的 药性蒙求 中三七有如下记载: 味甘苦同人参,故人并称曰参三七,去瘀损,止吐衄,补而不竣 [15]。虽其出现了一 补 字,而在其对三七的记述中,除了一 补 字外,均是论述其散瘀止血之功效,所以也无从查找其 补 的具体含义。而在吴其的 植物名实图考 中除记载其止血、散血、定痛之功效外,提到 田州多以煨肉 、 产后服亦良 [16],这仿佛为民间用作滋补找到一点根据,但却甚为不详。 本草新编 对此则多了一些论述,曰: 加之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8]从内容上来说,它并不是指三七的补益作用,而是指与补药之间的协同作用。

2 现代文献三七功效的记载

中草药学是一个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应用而上升为理论又回到实践中的一门科学,三七在民间作为滋补药被运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既然其使用了这么久,应该有一定根据。如果说更如其 损新血 、 血虚 禁用 之说,民间的血虚者应用此药应该有明显反应。而至今为止,不仅 中药学 教材上未收载有关其 补 的功效,而且 中国药典 中也只是记载的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收录中药比较全面的 中药大辞典 中三七功用主治同样是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并未增加任何新的有关内容。

至此,仍未有圆满答案,因此借助现代本草书籍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结果加以考证。 云南中草药选 中已清楚的记载: 根,甘,微苦,温。散瘀止

520

血,消肿定痛。熟食生血,补血。 [14]而现代药理研究均证明三七所含皂苷与人参皂苷类似,有滋补强壮作用,用于气血虚弱等。使用三七总皂苷后,发现其能明显提高小鼠耐缺氧,抗疲劳,耐寒耐热能力,延长果蝇的生存时间,增强其飞翔能力,有加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说明三七总皂苷有固本强壮作用,并指出在我国民族医药中用三七作为滋补强壮药使用[19]。

3 小结与讨论

3.1 从历史沿革来看,今用五加科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确始载于 本草纲目 ,但李时珍似未真正见过三七的原植物。理由有二:第一, 本草纲目 所配药图决非五加科植物;第二, 本草纲目 对三七药材的描述 干根黄黑色,略似白及 确似三七,但又说 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 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 。其植物形态却似菊科Gy nura Segetum(Lour.)Merr.菊叶三七。

3.2 早于 本草纲目 的 滇南本草 有土三七而无三七,土三七即菊科三七,别名水三七。既然名 土 三七,必是相对于 真 三七而言,可见明初已有真三七入药用,只是 滇南本草 未载而已。

3.3 尤须注意 土三七 的功效,因其既然名土三七,在功效上一定与真三七有一定的联系, 滇南本草 云: 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 这是否暗示真三七在当时(明初)确也具有破血和补血两方面的功效。

3.4 菊叶三七的功效在 本草纲目拾遗 、 本草便方 中仍有记载,但却只强调其活血化瘀疗伤的作用,而再未提到其 补血 作用。因此,所谓 补血 恐非 土三七 固有功效,而是由真三七附会而来者,故随着土三七临床应用的增多,其 炙用补血 功效在后世本草中渐渐晦而不显了,这也可进一步证实 补血 当为真三七的固有功效。

3.5 如前所述,李时珍可能并未真正全面认识三七的功效,故 本草纲目 三七条仅片面强调了其活血止血作用,而遗漏了其补血的一面。后世众多本草多奉 本草纲目 为圭臬,故多沿活血止血疗伤对三七的功效加以发挥,而更加忽略其补血之功。虽然三七的补虚作用在民间一直流行,但不为各家重视。

至于 中华临床中药学 对三七补虚强壮功效的讨论 三七补虚强壮之功与传统的补气血阴阳虚弱不同,它是由其化瘀止血的功效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只是一种曲为解说。

通过对三七功效的考证,笔者感到中药中某些药物功效的诠释与临床脱节,或者说滞后于临床,在现代研究的结果与临床运用均相符的情况下,却并未得到及时的补充。因此,应当更多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补充、完善功效中不完整的部分,使祖国传统医药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卷下草部山草类.清康熙刻本,康熙

庚子岁.41.

[2] 张秉成.本草便读.第一卷.上海:上海启智书局印行,光绪乙

酉岁.7.

[3] 凌一揆.中药学.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44.

[4] 张路玉.本草逢原.第一卷山草部.日本:思德堂刊本,(日)文

化元年.48.

[5] 吴仪洛.本草从新.第一卷上山草部.天津:天津直隶书局印

行,乾隆丁丑岁三月上巳日.20.

[6] 汪 昂.本草备要.第一卷草部.天津:天津直隶书局印行,道

光二十五年仲冬月.7.

[7] 维摩和尚.本草分经.胃卷.成都:成都昌福公司刻本,1921.

12.

[8]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77.54.

[9] 黄宫绣.本草纲目求真.第八卷下血部.上海:上海锦章图书局

印行,1921.1.

[10] 叶天士.本草再新.第一卷草部上.上海:上海群学书社石印

本,1939.4.

[11] 李中立.新增本草原始.第四卷草部.奎光堂藏板,清咸丰元年

辛亥.30.

[12] 兰茂.滇南本草.第二卷.务本堂刻本,清光绪十三年丁亥.69.

[13]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第三卷草部.上海:上海锦章图书局石

印本,1916.15.

[14] 昆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云南中草药选.昆明:昆明出版社,

1970.14.

[15] 张仁锡.药性蒙求.第一卷草部.上海:上海千倾堂书局,光绪

壬午岁.7.

[16] 吴其.植物名实图考.第八卷山草类.昆明:云南图书馆重

印,1915.86.

[17]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07.

[责任编辑 刘 ]

5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