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_论王家新诗歌的精神追求

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_论王家新诗歌的精神追求

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_论王家新诗歌的精神追求
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_论王家新诗歌的精神追求

第18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l.18,N o.22003年6月J.of Xuzhou Education C ollege June ,2003

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

———论王家新诗歌的精神追求

Ξ

陈庆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 王家新的诗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的味道,但是,这孤独代表的并不只是哀伤和忧郁,更多的

是一种倔强和不屈的精神。他是一位在漠地中行走的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执著地前行。

[关键词] 王家新;诗;孤独;倔强;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 I20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3)02-0064-03

1989年,对中国诗坛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不仅代表一个时间段,而且是诗坛发展中一个有深刻影响的分水岭。在这一年中,中国诗坛陷入了不可名状的命运颠踬中,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海子和骆一禾的先后辞世,让人们看清了意识形态神话的历史限度,一个诗歌的创作阶段也由此悄然终结。

1990年1月,肖开愚、孙文波在四川创办诗刊《反对》,吹

响了诗歌在90年代前行的号角,他们期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给中国诗歌创作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将一种积极、健康的美学观引入创作。这本刊物共发行了14期,存在了2年零7个月,其中也刊登过一些后来颇有影响的诗作。但即使有着类似这样的一批人的努力,90年代的中国诗坛的发展状况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乐观。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中国,诗坛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随着经济改革力度的加大,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无可避免的变更,他们的注意力大多转向了物质财富的获得,对文化的关注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充满兴趣,在物质的世界中,诗歌不能带来什么已越来越明确。与80年代不同,关于诗歌的神性,它使人获得某种带有绝对值的超人类价值的认识,关于语言的纯洁,它的不可动摇的绝对性,多多少少已经被抛弃,正如西渡在《历史意识与90年代诗歌写作》中所说的那样:“进入90年代,迅速市场化的经济兑现了它的部分诺言,但与之相伴而来的阴影和代价也随之变得清晰可辨”,“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精神的边缘化倾向越来越显眼。”在这样尴尬而失落的境遇中,一代诗人都面临着抉择,许多诗人重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是仍有一群诗人依旧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坚守着这一方精神家园,在艰难中执著地低头前行。他们在痛苦中探索着,寻找诗歌的新出路,王家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在诗歌创作低靡的90年代,他非但没有放弃笔耕,反而愈加坚定,体现了一位真正的诗人所有的敢于“承担”的勇气和决

心。他积极地参加了诗坛的许多活动,发表了一系列有力度的诗评,并且身体力行地写了一些颇有影响的好诗,为推动诗坛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阅读王家新在这一时期写的诗,可以触摸到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精神实质,同时体味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的味道。但是细细品味,这孤独并不是通常所代表的哀伤和忧郁,甚至是放弃,透过王家新诗歌孤独意韵,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倔强和不屈。他仿佛是一位在漠地中行走的孤独而倔强的行吟者,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执著地前行。 一、北方精神

在《另一种风景》(诗片段系列)中有一篇题叫《孤寂》的

片段,诗中这样写道:你表达了什么?“我表达了对于一个时代的幻灭”;“我开始目睹我们这一代人一个个死去……”。“但是你的书中却有着那么明亮的激情?”———“仅仅由于孤寂”。不难看出,这首诗中那个回答问题的人其实就是王家新自己,他运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毋庸置疑,王家新是孤寂的。但是,这种孤寂并没有吞没他,相反,并且由于“孤寂”,使得他的诗歌中更自觉地闪耀着一种“明亮的激情”。回顾王家新的写作历程,我们会发现,这种“明亮”其实一直存在于他的作品中。王家新早期的诗作即富有浓郁的人文地理学色彩,尤其是北方的风景,更是经常地成为他观照的对象。1985年,他写下的《风景》一诗便是这一类诗的典型代表。这首诗是这样的:旷野/散发着热气的石头/一棵树。马的鬃毛迎风扬起/骑者孤单地躺到树下/夕阳在远山仍无声地燃烧//一到夜里/满地的石头都将活动起来/比那树下的人/更具生命。全诗洋溢着对北方那严酷而充满生命力的景观的激赏。诗中“旷野”、“骑者”、“夕阳”、“夜”等意象的使用深化了“孤独”的味道,令人想起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因为细腻地传达了天涯孤客的惆

?

46?Ξ

[收稿日期]2002-11-19

[作者简介]陈庆艳(197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怅与忧伤,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并且因为这样的缘故,在此后的很多作品中,在表达同样的情感时,“夕阳”,“老树”、“单身的过客”等意象都被自觉地使用,它们的含义似乎已经被定位。但是,同样是这些意象,在王家新的笔下却呈现出别一种的意蕴,虽然也笼罩着孤独,但透过孤独,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忧伤,更是从那些静立的石头或无声燃烧的夕阳所散发出来的顽强的生命意识。多年来,王家新一直坚持将类似这样一种明亮的北方精神融汇在诗中,1991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第2期的《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也体现了这样的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位在严冬即将到来时劈木柴准备过冬的人的形象,这个人的身上充满了一种让人“震动、惊悚”的力量,这“比一阵虚弱的阳光/更能给冬天带来生气”。虽然即将面对的是严酷的寒冬,但诗中的人却充满了敢于迎接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同样,面对诗坛的萧瑟,王家新的心中依然充满了信心。在《回答四十个问题》中,诗人对此做了如下的解释:“在北京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北方那严峻的生存环境,开阔的天空,秋天横贯而过的大气流,在霜寒中变得异常美丽的秋叶,以及更严酷、但也更能给我们灵魂带来莫名喜悦的冬天。”显而易见,北方的大自然景观、气候和文化政治环境一直潜在地作用于诗人的内心,而此中蕴含的坚强的北方精神也一直驱动着他,使他在少有人关注的孤独的状况下依然坚持写作,并且将这种精神贯穿在诗作中,给形势含混的诗坛带来不可多得的明亮的色彩,并激励着读诗的他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而无论生活怎样变化,我仍要求我的诗中永远有某种光亮:这即是我的时代,我要忠实于它。”[1]虽然现实不是那么地令人满意,但诗人还是在诗歌中做了如实的描摹。但是,诗歌的功能不单单是反映生活,更是要高于生活,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投入生活。所以,如实的描写体现的是王家新对生活负责的写作态度,而在诗中加入“明亮”的色调则正是体现了作为一位真正的诗人应有的精神品质。

二、与亡灵对话

即使是在如此坚持地努力着,诗坛的发展状况也并不乐观,毕竟在一个公众对诗歌漠视的时代中,要想找到心灵的应和者可谓是一种奢望。在这样的情形下,失落和沮丧的情绪浸润着王家新的生活和写作是无可避免的,诗人就仿佛是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描摹的那位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的人,在孤寂与等待中,希望逢着一位能够理解他心绪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但王家新也并不是一味地原地等待,他在主动地寻求着诗歌写作的新的突破口。1991年5月,《花城》第2期刊出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守望》等5首诗,引起注意和反响。四川学者大迟写了长篇思想札记论述“俄罗斯的启示”和王家新的诗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意义。在这些诗中,米沃什、叶芝、帕斯捷尔纳克和布罗茨基流亡或准流亡的命运成为王家新写作的主要源泉之一,正像本雅明有“用引文写一部不朽之作”的伟大遗愿,在这些诗作

中,王家新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诗歌写作史。在这些作品中,他运思深邃,笔意沉痛,描绘出一幅幅在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的动人图景。就是在这样的描绘中,他感到了一种共同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一种灵魂上无言的亲近。在西方文明的旷野上,王家新找到了精神的对话者,虽然这些人已不与他同存在于一个时空,但经历的相似性使王家新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们那种坚持写作的精神也激励着王家新的写作,他虽然无法确证自我,也看不到现实的延续性,但仍然以坚韧的姿态在诗歌的土地上努力耕种着,孜孜追求着精神的绝对性。

三、词语写作

不管王家新是如何渴求个人的内心生活,和80年代迥然相异,个人生活的建立,不再依赖对现实的改变才能获得,他进一步的思想伸越也就只能依靠词语的修饰体系。以王家新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希望重新寻求精神的信仰,于是他们以回归文本的方式来作为消解意识形态的表意策略。对此,王家新作了一些尝试。1990年,他写下了《词语》一诗。在这首诗中,王家新将词语描绘成是“来自炼狱的东西”,对此,他感到的是“突然恐惧、颤栗”,因为宏伟叙事的突然解体,个人的写作只能面对个人的语言符号,还有什么让人更感到希望的渺茫呢?即使找到了这样一个突破口,王家新的诗歌写作依然进展得步履艰难,正如他描述的那样:“写作缓慢,这说明我遇上了某种障碍,而这是我以前轻易就绕过去了的。”[2]王家新不得不承认,对于词语写作,他并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相反,他感受到的是驾御的困难。而且,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使得他陷入了更深的孤寂之中,他不得不在词语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此后的许多诗中,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词语”,并描述由它带来的孤独而痛苦的铸字生活。如:“你只有更深地进入到文字的黑暗中,你才有可能得到它的庇护:在把你本身吞食掉之后。”“文字抵达:一条自雪中走过来的路。”(《持续的到达》)[3]但即使如此,王家新还是做了很多的尝试,写下了如《醒来》、

《日记》等优秀诗篇。总的来说,王家新的词语写作和欧阳江河、西川的写作都有所不同。他并不过分刻意强调语词的修饰策略,一味地只是雕琢辞藻,将诗歌的写作变成一种技能的展现。在诗中,他更多地仍是在审视着个人境遇,审视着现实,关注社会和人生,体现了一位诗人应有的难得的社会责任感。

四、历史渊源

当我们为王家新这种不屈于孤独的精神所感动时,如果回顾一下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种可贵的精神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战国时期那形容枯槁,行吟泽畔的屈原,虽然被贬至远离国都的他乡,身心浸透着举世皆醉而独醒的孤独与落寞,但一直心系祖国的命运,为它正在经受的苦难而痛苦,其郁结之情化为那篇饱含血泪的《离骚》,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一直感动并激励着后人。唐时的韩愈,因倡导“从师”的学习

?

5

6

?

风尚,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几乎陷入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境地,但他依旧不改初衷。这样孤独的奋进者还有很多,如苏轼、刘禹锡等,虽然命运蹇滞,屡遭打击,但依然能够微笑面对,视挫折与失败为人生的另一体验。虽也有彷徨和失意,但终能达观以待,并且做到虽身处江湖依旧心系天下,体现出一股难能可贵、系天悯人的情怀。王家新大概也继承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在诗歌处于低靡状态的90年代能够做到不断地追求自我的突破,支撑起中国诗坛的一方天空,展现出对人生,对命运永不妥协的“人”的精神。

五、发展的限度与可能

中国的经济在继续发展,中国的诗坛依旧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它所带来的冲击,中国诗歌的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限度与可能是每一位写诗的人甚或是关心诗的人都会想到的问题。90年代诗歌的发展确实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有些混乱,但如果从整合的角度来看,这种混乱也并不一定是坏事,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论也正体现了不同思想的碰撞,而新的生命往往就会从这样的交锋中产生,就如同石头只有激烈地碰撞才能产生火花,相信中国诗歌的新生命在这样的思想的碰撞中也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目前的诗歌写作虽然很难用理论性很强的说法加以概括,但毋庸置疑,它正在呈现出几种相对宽泛的走向。首先是诗歌架构的变化。现在的诗歌写作已经尝试着打破以往的以圆形为主导的结构,加入了一些富有变奏感的因素,使之更有时代感。其次,诗歌的叙述中逐渐融入了其他文体的一些写作手法,如小说的叙事技巧。诗歌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问题,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学科,它要处理技术和人文学科无力面对或轻慢忽略的东西,就是具体的人、生命、时代的潜流”,[4]因此,诗人必须关心生活的细节问题,如同小说一样要注意叙述的准确,甚至在其中还要插入俗语或流行语,以增加诗歌的生命感。当然,在经受冲击中的中国诗歌还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不必担心诗歌会在我们的时代消亡,任何一种文体的发展总是会经历起伏跌宕,正如宋诗虽没有取得像唐诗那样辉煌的成就,但其中蕴含的理致却为唐诗所不及。正如谢冕在1991年5月于北大召开的“中国现代诗的命运与前途”讨论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诗歌并没有沉默,它正重获一种坚实、成熟的力量,现在应是中国诗歌最伟大的时刻。面对外来力量的冲击,我们应该允许中国诗坛出现一个接受冲击,产生波动的时期,相信此后还会有一个沉淀期。只有这样,诗坛才能真正找到发展的方向,将杂质清除,进入一个澄清的时代。况且,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仍有如王家新这样一批执著的诗人,相信不久之后的诗坛将打破这样沉寂的局面,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成熟的境界。

[参 考 文 献]

[1][2][3]王家新.王家新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陈超.当前诗歌的三个走向[J].莽原,1997,(5).

[责任编辑:蒋成德]?

6

6

?

诗歌

诗歌,现实与语言之旅——王家新2008年11月7日(2008-12-23 08:48:00) 标签:杂谈分类:素材 在通向黄山的路上 夜里九点,从黄山屯溪机场出来后,参加“2008帕米尔诗歌之旅”的中外诗人乘车前往黟县,正好我和从美国来的罗伯特?哈斯(Robert Hass)及他的夫人、诗人布伦达?希尔曼(Brend Hillman)坐在一辆中巴的最后一排,车在黑暗中行驶,我们便一路上谈了起来。哈斯可不是一般的诗人,他是美国第八位桂冠诗人(1995—1997年度),多次全美图书奖、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但他却是那种一见就让人感到很亲切和温暖的人,“你看上去真像是弗罗斯特啊”,在北京初次一见面,我就禁不住这样对他说,他笑了:“早就有人告诉我这个了”。 碰巧的是,和弗罗斯特一样,哈斯也出生于旧金山,生长于加州北部。我不曾访问过旧金山,但我曾在那里的海湾机场转机逗留过,在强烈的阳光和发蓝的深邃大气中,我看到远山的积雪闪耀。而这,也正是眼前这位诗人给我带来的感觉。 我难忘那近一小时的轻声交谈。因为我特别喜欢米沃什的诗,而哈斯是米沃什在美国最主要的译者,所以在车上我主要就问他这个。他说他的翻译是和米沃什一起合作的结果。他们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书,并且住在相邻的街区。一谈起米沃什,哈斯的脸上就放光(即使在黑暗中,我也感到了那光亮)。在他的神情和语调中,有着对一位伟大诗人的崇敬,又有着友人之间的那种友情和默契。一次他们译完一首诗,都感到非常满意,米沃什像个孩子似地嚷嚷了起来,“啊啊,你怎么没告诉我你喜欢这首诗?”讲到这里,哈斯笑了起来。我想到米沃什在中国的译者、诗人张曙光访美时,曾到伯克利访米沃什不遇,他只是登上了伯克利校园里的钟楼,从那里眺望米沃什不止一次描写过的加利福尼亚海湾。咳,曙光当时真应该去找哈斯呀!他译米沃什时,主要依据的正是哈斯那杰出、优异的译文! 我更多地明白了为什么米沃什的诗在英语世界那么有影响了。伟大的诗歌有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孤独论、朋友论、感恩心、忏悔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复旦大学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 孤独论: 孤独者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没有缺失的遗憾。孤独是一种由思想带来的挥之不去的气质,圆融的孤独者周围笼罩着思想,给人的感觉是娴静的、淡定的。孤独者对环境没有必然的要求,可以身处闹市,可以被人群包围着,甚至有些时候孤独者是跟朋友们在一起,那是一份自己的心境,即便身处闹市,即便被人群包围,孤独者依然可以做到“和敬清寂”,无论何种环境,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他可以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这绝对不影响他个人的清静冷寂。 社交是很廉价的。社交的动机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利益关系和将来的实用关系,要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搭建我的人脉,所以它是一个功利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节点、被他人利用和利用他人的工具;第二个目的就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人跟人在社交的环境中,接触的时间如此短促,你们的交谈如此夫浅,怎么可能在彼此之间达到深刻地了解,又怎么可能知道你之为你的价值之重大,怎么可能真正地成为朋友呢。寂寞者的累加也逃不出寂寞,就好像一件无意义的事情你把它重复一千遍还是无意义的一样,一句无价值的话你把它重复一千遍它也成不了真理,寂寞者的群体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 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人在孤独、独处和自处的时候,你的这种精神的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少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由父母来支配,你也认可;跟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共同的;在教室上课的时候,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的时间是被老师占用的;即便你一个人在自修教室里自修,你好像是alone 的状态,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作业的,属于你的专业的,属于你的功课的;退一万步说,我一个人独居一个小屋子,晚上所有的工作做完了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我是孤独的吧?不,你会非常自然地打开你的电脑,开启你的MSN,在这一瞬间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属于任何别人但不属于你自己,它甚至属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然后你说没有啊,有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出行啊,独自出行在公共汽车上我就会盘算自己的思想啊。并非如此,我们的公共

实变函数试题库(5)及参考答案

实变函数试题库及参考答案(5) 本科 一、填空题 1.设,A B 为集合,则___(\)A B B A A 2.设n E R ?,如果E 满足0 E E =(其中0 E 表示E 的内部),则E 是 3.设G 为直线上的开集,若开区间(,)a b 满足(,)a b G ?且,a G b G ??,则(,)a b 必为G 的 4.设{|2,}A x x n n ==为自然数,则A 的基数a (其中a 表示自然数集N 的基数) 5.设,A B 为可测集,B A ?且mB <+∞,则__(\)mA mB m A B - 6.设()f x 是可测集E 上的可测函数,则对任意实数,()a b a b <,都有[()]E x a f x b <<是 7.若()E R ?是可数集,则__0mE 8.设 {}()n f x 为可测集E 上的可测函数列,()f x 为E 上的可测函数,如果 .()() ()a e n f x f x x E →∈,则()()n f x f x ?x E ∈(是否成立) 二、选择题 1、设E 是1 R 中的可测集,()x ?是E 上的简单函数,则 ( ) (A )()x ?是E 上的连续函数 (B )()x ?是E 上的单调函数 (C )()x ?在E 上一定不L 可积 (D )()x ?是E 上的可测函数 2.下列集合关系成立的是( ) (A )()()()A B C A B A C = (B )(\)A B A =? (C )(\)B A A =? (D )A B A B ? 3. 若() n E R ?是闭集,则 ( ) (A )0 E E = (B )E E = (C )E E '? (D )E E '=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设{[0,1]}E =中的有理点 ,则( ) (A )E 是可数集 (B )E 是闭集 (C )0mE = (D )E 中的每一点均为E 的内点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及其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她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写信结识鲁迅,1934 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 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综述 一、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意义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称其为“古诗”。但从其内容、风格,联系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及有关史实,其作者由于时代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作者为汉末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他们未能进人权力阶层,这对于那些极汲于功名的读书人而言,不舍为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极力谋求功名利禄,希望得到这些身外之物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可到头来所有的心血与努力竟是一场徒劳。汉末的这组诗歌,才真正标志着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才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才会在世世代代人心里产生深刻的回响。1 二、古诗十九首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十九首》之所以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不仅仅在于其艺术魅力的独特,更在于诗中所折射出的士人阶层对人生的思考。钟嵘将其誉为“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等等。一方面这既是中下层文人失时伤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而哲理性强。 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在汉末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中,他们报国无门,进仕无路,备尝世态炎凉、知音难觅、分离隔绝之苦。在痛苦中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反思自我存在价值,以便在这种感性世界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本质。他们开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他们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中所流露出来的汉末下层文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和追求,才使这组诗歌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 1张艳艳.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7,(1):1.

(完整版)《实变函数及泛函分析基础》试卷及答案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3分×5=15分) 1、1、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1lim n k n n k n A A ∞ ∞ →∞ ===??; (B )1lim n k n k n n A A ∞ ∞ ==→∞ =??; (C )1lim n k n n k n A A ∞ ∞ →∞ ===??; (D )1lim n k n k n n A A ∞ ∞ ==→∞ =??; 2、设P 为Cantor 集,则下列各式不成立的是( ) (A )=P c (B) 0mP = (C) P P =' (D) P P =ο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凡外侧度为零的集合都可测(B )可测集的任何子集都可测 (C) 开集和闭集都是波雷耳集 (D )波雷耳集都可测 4、设{}()n f x 是E 上的..a e 有限的可测函数列,则下面不成立的是( ) (A )若()()n f x f x ?, 则()()n f x f x → (B) {}sup ()n n f x 是可测函数 (C ){}inf ()n n f x 是可测函数;(D )若()()n f x f x ?,则()f x 可测 5、设f(x)是],[b a 上有界变差函数,则下面不成立的是( ) (A) )(x f 在],[b a 上有界 (B) )(x f 在],[b a 上几乎处处存在导数 (C ))(' x f 在],[b a 上L 可积 (D) ? -=b a a f b f dx x f )()()(' 二. 填空题(3分×5=15分) 1、()(())s s C A C B A A B ??--=_________ 2、设E 是[]0,1上有理点全体,则' E =______,o E =______,E =______. 3、设E 是n R 中点集,如果对任一点集T 都有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导读:一、人物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三、世人评价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上文是关于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百年孤独论文

Abstract In the novel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Ursula Iguaran is the wife of Jose Arcadio Buendia clan , who is the patriarch of Macondo. The tenacious matriarch of the Buendia clan , Ursula Iguaran lives to be well over one hundred years old, continuing with her hardheaded common sense to try and preserve the family .Every now and then , when things get particularly run-down , Ursula Iguaran revitalizes the family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 repairing the Buendia house and breathing new life into the family. She is a great woman. As a matriarch , she does her best to preserve the Buendia clan and their town . As a a wife , she is considerate. As a mother, she is tender and strong . And as a woman , she is co urageous, incredibly tenacious,reliable, honest and smart. Key W ords: Ursula Iguaran; great woman ; considerate; tender; courageous

实变函数试题库(4)及参考答案

实变函数试题库及参考答案(4) 本科 一、填空题 1.设,A B 为两个集合,则__c A B A B - . 2.设n E R ?,如果E 满足E E '?(其中E '表示E 的导集),则E 是 3.若开区间(,)αβ为直线上开集G 的一个构成区间,则(,)αβ满(i) )(b a ,G (ii),a G b G ?? 4.设A 为无限集.则A 的基数__A a (其中a 表示自然数集N 的基数) 5.设12,E E 为可测集,2mE <+∞,则1212(\)__m E E mE mE -. 6.设{}()n f x 为可测集E 上的可测函数列,且()(),n f x f x x E ?∈,则由______定理可知得,存在{}()n f x 的子列{}()k n f x ,使得.()() ()k a e n f x f x x E →∈. 7.设()f x 为可测集E (n R ?)上的可测函数,则()f x 在E 上的L 积分值存在且|()|f x 在E 上L 可积.(填“一定”“不一定”) 8.若()f x 是[,]a b 上的绝对连续函数,则()f x 是[,]a b 上的有 二、选择题 1.设(){},001E x x =≤≤,则( ) A 1mE = B 0mE = C E 是2R 中闭集 D E 是2R 中完备集 2.设()f x ,()g x 是E 上的可测函数,则( ) A 、()()E x f x g x ??≥??不一定是可测集 B 、()()E x f x g x ??≠??是可测集 C 、()()E x f x g x ??≤??是不可测集 D 、()() E x f x g x ??=??不一定是可测集 3.下列集合关系成立的是() A 、(\)A B B A B = B 、(\)A B B A = C 、(\)B A A A ? D 、\B A A ? 4. 若() n E R ?是开集,则 ( ) A 、E 的导集E ? B 、E 的开核E =C 、E E =D 、E 的导集E =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种超常规语言的运用在萧红后期的创作中越来越成熟。《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风景并不受旧的形式束缚。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她写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直率,不用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自然成为一体。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5689507.html,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作者:李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 摘要: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令人极度心疼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的是流水般的命运。家庭的不幸使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离开家庭的束缚后则是爱情与现实物质对她的折磨,故而她的一生都呈现着厚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萧红;爱情;命运;悲剧 一、初生 萧红在童年时期的乳名叫荣华,实际生活却正好相反,总得来说就是一片愁云。家境不错不用愁吃穿却不快乐,生了个悭吝到极致的父亲,家里也只有祖父肯疼惜她。记忆里童年总是充满心酸,只有祖父在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将小女儿的天性释放出来,在那个笑呵呵的慈祥老头走后,对他自己而言是解脱,对萧红就是失去了童年。但萧红天性的乐观的也是坚强的,生来就有作为作家的敏锐与观察力。《生死场》中清新刚健的场景描写与童年细致的观察分不开关系,“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阴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这是一幅夏日正午的田园景象,清新而质朴。 二、青杏 长大之后面临的是被封建家长逼婚,于是她毅然出逃,选择在北平追寻学生梦。那段时日萧红孤身一人在新的城市中挣扎着,饱受折磨。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视觉的冲击更让人心酸,大雪翻飞的寒夜里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家热气腾腾的饭菜,她只能晃着空荡荡的口袋,带着喧嚣与抗议的胃悄悄走开。那一刻现实就是胃由于饥饿真实的抽搐感,在家里无情抛弃她时,她就只剩孤独,然而孤独还是高贵的。当遇着汪恩甲,那高贵就完全被完全腐蚀掉了。汪恩甲是个懦弱的骗子,萧红已经决定向封建婚姻妥协了,但汪家却不接受她了,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残害了她。但他也只是萧红悲剧命运里众多伤疤的一处,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现实拖垮。在他走后萧红便被变相软禁在东兴旅馆的阁楼上,没了任何自由。那是真正的寂寞,从高贵的孤独掉落到残忍的寂寞。孤独是高贵的,但寂寞会发慌,会改变甚至毁灭一个人,从那以后寂寞便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寂寞与境地给她留足了时间与空间去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她的才情。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吃青杏的季节,今年这个时候,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正是萧红对于自己现状的真实描述。 三、萧军 萧红遇着萧军,不知是对还是错。见着萧军时,她正大着肚子,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相爱了,她将爱情视为所有,她自己说爱情之于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但对女子却是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 孤独论 朋友论 学习论 生存论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萧红及其作品分析

一、拨开呼兰河人笼罩的寂寞氛围,再现萧红的情感孤寂 在寂寞的《呼兰河传》中,呼兰河是寂寞的,呼兰河人是寂寞的,作者的心境更是寂寞的,小说通篇笼罩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透过呼兰河人的寂寞氛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怎样通过多角度在《呼兰河传》中营造的悲凉单调的寂寞氛围中留下自己孤寂情感的踪迹。呼兰河人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裤,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在呼兰河这地方是泯灭的,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随之任之。有吃就长,病死就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没有强烈的生命欲求也没有对命运的抗争。这种年复一年死气沉沉的卑琐生活经作者成熟幽默语气的浸染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也蕴涵了作者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就在这样一个寂寞孤寂的环境中生活。呼兰河人的心态也是寂寞和不正常的;如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造纸的纸房里活活饿死的私生子等,大都是轰动一时然后很快就平静下去了,“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而人们对待叫化子是很平凡的,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吗?然而“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于是呼兰河人便“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就走过了”,这些不幸者,这就是寂寞生活下的呼兰河人的心态。呼兰河的环境是刻板和单调的。与呼兰河人的寂寞相呼应的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单调与刻板。“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集中了全城的精华的十字街也不外有一些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呼兰河城仅有的点滴之新是用洋法子的医生和现代学校,但在呼兰河人眼里又是那样的不协调,最终也在世俗和陈旧面前妥协了。这就是呼兰河城,与近代文明几乎隔绝的还带有些原始封建性的北中国乡土社会,沉滞寂寞,一成不变。 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那么,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为什么要书写这寂寞的小城,描绘那些曾经所见所闻的荒凉生活呢?是不是因她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从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呢?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最后四十天》)萧红选择了与她寂寞心境相一致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了一个笼罩在寂寞氛围之下的呼兰河。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二、追忆黑土地的童年往事,寻觅萧红的孤寂踪迹 童年和故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们却成为萧红人生旅程中难圆的梦。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但缺少亲情,重男轻女的父母不喜欢她,母

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_王丹

论萧红创作中的佛学精神* 王 丹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关键词:萧红;佛学精神;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8)03012004 T alking about the Buddhist Spirits in Xiao H ong s Works WA N G Dan (School of L iter ature,So uthw est U niversit 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Xiao H ong is a unique mo der n w riter and her wo rks have so mething in commo n with Buddhism.T her e are philo so ph ical thoughts in her w or ks.She has ex perienced suffering,realized the t rag edy in life and understo od the meaning o f life and death.W ith little schoo ling,Xiao H ong approached a field of philo so phy and relig ion in her wo rks in a simple way.So,ther e is a philoso phic atmosphere in her w or ks. Key words:X iao H ong;Buddhism spir it;suffering;life tr agedy;under stand life and death 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有史以来就十分密切。古代小说以佛教文化为题材者不计其数,早期如宋刘义庆之宣验记!、齐王琰之冥祥记!、北齐颜之推之西游记!,演绎的全是佛教故事,红楼梦!中到处飘游着佛光禅影,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也无不宣扬佛教观念,而三言二拍!中的许多篇章则直接取自佛教故事,实际上等于变相的佛教宣传品。20世纪新文学兴起以后,小说的主题与题材朝着多样化与时代性的趋势发展,但以佛教文化作小说的题材或者背景的作品仍不失为小说园地的一个引人瞩目的景观,像许地山、王统照、巴金、陶晶孙、叶灵凤、施蛰存、沈祖、李拓之等均有佳作问世。这种以佛教文化作为小说题材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曾经隔断,直到80年代才有续接,并呈现出了一种兴盛之势。因此,关于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比之别人更逼近佛学。虽然萧红并没有明显的佛教背景和佛教信仰,但是凡人都有一种宗教本能,作家更不例外。这种宗教本能促使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出一种宗教品质。萧红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人生苦难、生命悲剧、生死参悟得以触目惊心的凸现。由此,我们看到了她作品中潜伏的佛教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苦难的生命体验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 文学是人类言说苦难的诗学方式。谢有顺甚至认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而?一切皆苦#是佛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在萧红作品的苦难叙事中平静而强有力地呈现了人生无边的苦难,这一点与佛教理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方立天指出?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 第6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6,N o.3 2008年6月 J ou rnal of S outhw es t Agricu ltural U nivers ity(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 Jun.2008 *收稿日期:20080311 作者简介:王 丹(1982?),女,重庆梁平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完整word版,实变函数试题库1及参考答案

实变函数试题库及参考答案(1) 本科 一、填空题 1.设,A B 为集合,则()\A B B U A B U (用描述集合间关系的符号填写) 2.设A 是B 的子集,则A B (用描述集合间关系的符号填写) 3.如果E 中聚点都属于E ,则称E 是 4.有限个开集的交是 5.设1E 、2E 是可测集,则()12m E E U 12mE mE +(用描述集合间关系的符号填写) 6.设n E ?? 是可数集,则* m E 0 7.设()f x 是定义在可测集E 上的实函数,如果1 a ?∈?,()E x f x a ??≥??是 ,则称()f x 在E 上可测 8.可测函数列的上极限也是 函数 9.设()()n f x f x ?,()()n g x g x ?,则()()n n f x g x +? 10.设()f x 在E 上L 可积,则()f x 在E 上 二、选择题 1.下列集合关系成立的是( ) A ()\ B A A =?I B ()\A B A =?I C ()\A B B A =U D ()\B A A B =U 2.若n R E ?是开集,则( ) A E E '? B 0E E = C E E = D E E '= 3.设(){} n f x 是E 上一列非负可测函数,则( ) A ()()lim lim n n E E n n f x dx f x dx →∞ →∞≤?? B ()()lim lim n n E E n n f x dx f x dx →∞ →∞ ≤?? C ()()lim lim n n E E n n f x dx f x dx →∞ →∞≤?? D ()()lim lim n n E E n n f x dx f x →∞→∞ ≤??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设[]{}0,1E = 中无理数,则( ) A E 是不可数集 B E 是闭集 C E 中没有内点 D 1m E = 2.设n E ?? 是无限集,则( )

王家新《田园诗》{评论文学}

王家新《田园诗》评价 如果你在京郊的乡村路上漫游 你会经常遇见羊群 它们在田野中散开,像不化的雪 像膨胀的绽开的花朵 或是缩成一团穿过公路,被吆喝着 走下杂草丛生的沟渠 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们 直到有一次我开车开到一辆卡车的后面 在一个飘雪的下午 这一次我看清了它们的眼睛 (而它们也在上面看着我) 那样温良,那样安静 像是全然不知它们将被带到什么地方 对于我的到来甚至怀有 几分孩子似的好奇 我放慢了车速 我看着它们 消失在愈来愈大的雪花中 从整首诗来看,其语言和形式具有开放性,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与韵律,给人一种散漫,自由的舒适感。羊和雪是这首诗歌的关键词,第一节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虚像,它是诗人的一种假设。在对羊的描述中,诗人将羊融入到雪的背景中,“它们在田野中散开,像不化的雪|像膨胀的绽开的花朵”。羊群与雪,二者的相似性在于羊群闹洁白柔软的毛发如同雪花一般白皙蓬松,但更重要的是二者的存在感的不同给予了意象丰富的创造性内涵。羊群“像不化的雪”。它们是阳光下的存在物,能够在阳光下自由懒散的漫步,而雪花只会绚丽一时,然后在阳光中慢慢消融,二者是永久性与短暂性的对比。 按照惯常的思维,永久性的物体自然是永恒存在直至其自然消失灭亡,然而,它们“或是缩成一团穿过公路,被吆喝着|走下杂草丛生的沟渠”。“被吆喝着”这可以说是对美好的一种人为破坏,田野中如绽开的花朵般与杂草丛生的沟渠旁的羊群形成了二次对比。 “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们|直到有一次我开车开到一辆卡车的后面”。第二节是对现实的描述,是人与羊的对视,是诗人真正由“遇见”到“注意”的转变。“在一个飘雪的下午|这一次我看清了它们的眼睛|(而它们也在上面看着我)|那样温良,那样安静|像是全然不知它们将被带到什么地方|对于我的到来甚至怀有|几分孩子似的好奇”。羊群一如既往的纯净,温顺,全然不知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尽管对于我怀有些好奇,但是好奇中温良更重,如同孩子一般天真的注视着我。这一节诗歌是羊群境遇更恶劣的描述,它们的命运一次比一次糟糕,并且完全不可控制。这是这首诗歌的第三次对比。 “我放慢了车速|我看着它们|消失在愈来愈大的雪花中”。看着卡车远去,诗人只能是放慢车速,注视着它们慢慢消失。联系到第一节,永久性变成短暂性大部分原因是人类的残忍破坏。动物被屠宰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更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就如同人与人的关系,自由与禁锢不仅仅只代入于动物。诗人即使是饱含着对羊群的同情,然而却也不能做什么,他不能打破常规去做异于常人的事,只能是泯于众人,顺势而为。 以上是理解其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