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

学院:测绘工程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1420501-Z

组成成员:

姓名:李阳靖学号: 201420050138

姓名:王敏学号: 201420050108

姓名:王赟学号: 201420050128 2016年6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实践背景

依据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几个能力出发,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还涉及到三个层面,分别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理解模式。三个层面侧重点各不相同,能力模式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侧重信息如何传输,理解模式侧重于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那么,新媒介素养又应该怎样来阐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新媒体技术。然而对于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与业界各有看法。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64.29%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介是在于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介,另外有7.14%的受访者认为跟互联网有关的就是新媒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十分的模糊,况且在学术界和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公信力的定义。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定律,每一种媒介技术都提升人的某种功能,使之前的某种媒介技术过时,再现以前的某种旧媒介并推进到足够的程度,逆转为一种补足的形式。对比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隔阂,使部分媒介技术过时,把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推进到足够的程度,并相互补足,依托互联网技术出现的P2P,B2C、网上大学等形式创造了新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或者冲击本身就胜过了其承载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强化了非集中化的趋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定义,新媒体是依托技术发展,实现多媒体融合,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并与之互动的传播载体。很显然,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电视较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当相对互联网技术却算不上新媒体,而互联网技术却吸收了之前媒体的形式,互为补充,这样的情况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直改变着。况且新媒体技术的定义不能仅仅成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涉及到传播模式,受众的互动模式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是一场产业性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以及机遇,要想有一个使之有效的定义必定是一件难题。所以本调查报道只是谈及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形式以及外在的传播载体。

所以,本调查组认为新媒介素养相对于媒介素养来说,同样可以互为补充。新媒介素养依然离不开媒介素养所拥有的三个层面和主要内容。但是新媒体素养的侧重点在新媒体技术方面。主要涉及到人们面对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以及云技术等新形式的信息辨别、发展、创造的过程,主要研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模式,整个过程都基于人们的新媒体素养水平。

二、调查实践目的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的世界,众多国家、地区的人民正在组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地球村”。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地区的产业格局、生活方式因为互联网、智能机的发展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伦敦的新时尚、日本的动漫产业等以飞快的速度在瞬间可以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着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种种新便利。然而与传统媒介相似的是,在技术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些不和谐事件的发生。技术本身无利害,但是技术的操作者、市场经济的特性、媒介自身所带

有的特性让这一“新”技术并不是百分百的完美,如何在技术面前保持应有的理性,发挥新媒介积极健康的一面,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强大的生产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改变原先陈旧老套的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必须把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的课程教育当中,必须通过新媒体技术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改变之前单一的道德思想教育体系,积极的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三观养成,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走向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数字化生存。

三、调查实践主题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

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第一,大众媒介本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把关人理论还是议程设置、又或者新闻框架理论,都指向大众媒介在报道社会事实时那双背后无形的手,都指向有关控制的存在。大众媒介由于其对舆论的走向的影响以及对事实选择性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周边世界的看法,严重的还可能带偏某些人的三观,对于那些依靠大众媒介来了解世界的人更是影响巨大。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力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如果人们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味的相信大众媒介,没有批判、理解的能力,对于民主社会必定会是一个大的灾难,无法想象。媒介素养教育有望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改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接收,能够正确的利用媒介,获取正确的媒介信息,并延伸为发展信息的能力。

第二,新媒介技术带来新模式的变革的现状需要。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之前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息,每个人成为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从而使公共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张图片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以抵达任意角落,如果这张图片涉及种族歧视或者政府权力的滥用,又或者图片本身携带的是植入性病毒,前者会使人们在没有了解相关背景的非理性状态下开启暴民状态,人们会群起攻之,而这张图片仅有可能是一张合成图片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是否处于一种被愚弄的状态。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人们能够正确的处理相关的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主要基于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认知,思维方式偏向感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其边界消解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取向,传播角色导致了大学生心里情感的“虚拟异化”。

五、调查对象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全体学生

六、调查实践形式

形式:网络问卷调查(100份—问卷网)

七、调查实践目标

(一)初期目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媒介与日俱增,所以媒介素养也成了当代的热点话题,而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鲜力量也是主要力量,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应从主要人员入手。

(二)中期目标

开展好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最佳途径就是让他们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坏的媒介素养对当代社会的危害,从而从深处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好的媒介素养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终期目标

使得良好的媒介素养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不随外面的坏境而改变,从而达到无论何时,无论何事,无论何地,我们都能理智的,冷静的分清事物的好坏,在自己远离其害的同时,做好一个好的传播者,践行者。

八、调查流程及人员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具体包括调查问卷题目的确定,活动计划及活动安排。

具体人员安排:

C同学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

2 制定走访调查问卷表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会议记录的提纲,题目,进行整理,做成word文档(包括排版等工作)

B同学在问卷网上生成网上问卷

C同学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同时帮助A,B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后续工作是拍摄照片

3、确定走访对象,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的合理均匀分配

具体人员安排:

确认走访对象后,就每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走访,这部分工作由三个人就个人社会资源进行平均分配

4、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完成调查报告。

具体人员安排:

A同学就网上问卷的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做成word文档;

B同学完成调查报告;

C同学查找资料,对A和B同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考核,并改正。

5、资料整理,装订,打印工作。

(二)活动实施阶段

1、按原定计划各小组领取调查问卷分头行动,走访寝室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回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3、召开总结会议

(三)活动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寻访小组统计数据,召开总结大会,进行分析讨论。

【实践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面向的是东华理工大学学生群体。问卷主要问及学生对于媒体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于媒体的接触程度、学生对于媒体作出的反映、互动程度。

【调查结果】

1,认知程度。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主要问及的是对于媒体信息真实度的认知。在问及媒介类型时,互联网的选项达91.94%,依次是电视、广播、报纸、书刊、影像带。在问及是否辨别过媒体信息真实性时,[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 ]项达75.81%,[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项达46.77%,[全部信息都会主观过滤项达45.16%,[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实的]项达22.5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媒体的真实性有的认知,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载体或者外在形式却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即能够基本的辨别媒体信息真实性,但还不能完全辨别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2,接触程度

(1)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作用,在大学生阶段,接触新媒介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有95.16%的学生使用手机,80.65%的学生使用电脑,58.06%的学生接触电视,12.9%的学生接触广播。在问及最喜欢的媒介时,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比例最高,达79.03%,手机等移动设备每天使用的比例达到87.1%,传统媒体报刊、广播每天使用的比例仅有1.61%,几乎不使用达41.94%和46.77%,完全不使用达6.45%,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有接触传统媒介,但比例不高,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新媒介。

(2)对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

调查发现,互联网以快捷居所有选项的榜首,在互联网选项中,感兴趣的内容居高的是新闻板块,第二是影视娱乐板块,分别达72.56%和67.74%。在问及您认为新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有哪些中,传播信息得分最高,平均综合得分达 6.76,居第二的是倡导思想理念,平均综合得分为5.08,最低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只有2.68分。在大学生眼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同,传播信息还是首要功能,折射出我们对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还没有全面的认知。

(3)接触的目的和动机

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总和为3小时的比例达56.45%,对媒介的依赖度为依赖的比例达58.06%,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17.14%,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新媒介存在着普遍的依赖现象,且接触时间较长。我们看到,在目的和动机中排第一和第二的是与人交流和获取新闻,比例高达77.42%和75.81%,休闲娱乐达74.19%,消磨时间达59.68%,大学生接触新媒介的动机和目的趋向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满足与他人交流的同时也兼顾休闲娱乐,目的不再单一。

3,反映、互动程度

(1)媒介内容的选择

调查显示,66.13%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有时会选择的比例是29.03%,较少和一般不会的只有1.61%、3.2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明大学生对媒体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说明青少年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是充满自信的,当然问题是,他们的正确判断是否真的"正确"。在问及新媒介所传达的信息是否可信时,选择完全可信的比例低至0.00%,72.58%的大学生选择部分可信,1.6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不可信。同样在对于新媒介给予的信息,您是否会全部采用项,87.1%的大学生选择部分采用,这表明当今

大学生对于媒介的可信度略有偏高,但还没有盲目到完全可信的状态。

(2)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中,新媒介对于您平时生活的影响如何项,8.06%选择了影响重大,50%选择了影响较大,40.32%选择一般,调查显示互联网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更重要的他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人际交往方式,与此相关的是认为互联网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知识的来源问题,虽然新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长,但是在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大学生的重要因素。它改变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曾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他改变了人们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考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兴趣结构,与之前的学生群体相比,大学生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实行人际交流和休闲娱乐、专业学习,且他们更愿意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来实现生活的便利,同时,众多的网上社区成为思想起源的地方,线上线下的互动成为思想交流的新形势。

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热爱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当今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一,这一阶段的学生群体的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完全取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道德素质,并未系统化和理论化,这给当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难题和挑战。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网络技术的普及,宣告传统全知型、全能型“把关人”时代的终结和“全民把关”新世纪的到来。在这场颠覆和超越进程中,需要更多的“把关人”来维护网络安全、网络公德以及网络秩序。除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网络服务商要加强行业自律之外,职业“把关人”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变监督为主向引导和监督并重转变,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把关服务。更关键的是,普通网民要树立“自我把关”的意识,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真正体现网络传播者的把关作用,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这既是网络时代赋予普通公众的一项权利,亦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导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具有正确选择、准确理解、合理评价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网民对媒介的认知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几乎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信息来源,获取信息成为人们行动的基础,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不过,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对人们不但没有帮助,有时甚至会有害,2006年的“网络暴民”现象便是生动的例子。因而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事实上构成了媒介认知能力的核心。

(二)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能力

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性意味着我们要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或有用和无用的媒介行为和信息。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批判意识,主要体现在网民对媒介的意识形态及传播内容的批评,这种批评是公众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认识其意识形态功能入手,从而建构公众的批判意识和觉悟。因此,培养网民对媒介及信息的理性批判不仅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民

主社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伴随着电子传播时代的技术升级,媒介文化也在不断变革,这两者的平行发展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网民运用媒介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发展。信息时代,网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网民的个性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乃至人格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实践方式之一。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媒介,把媒介素养落实到个体观看行为和使用行为上,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把媒介素养与其他素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内较早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卜卫教授把媒介素养教育归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三种基本的途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者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就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简述为以下两点:

(1)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学生的基本课程

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是~个社会化的全过程。对于在校学生,要指导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学会利用和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并正确看待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媒介内容。这种思想是与当今世界上所提倡的通识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一致的。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地普及、提高学生对媒介的知识和认识,是对这一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是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大陆的前面。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比如小学生,关键要让他们知道,媒介所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从媒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看法只不过是很多现象和可能的观点中的一部分而已,学会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来欣赏、理解所看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他们如何解读媒介内容,培养批判意识和审美能力,并懂得如何利用媒介满足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多方面需要。

理论上,每一位网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2)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升网民素养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主动式媒介消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网民离开学校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是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自学和相互学习,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社区、特别是虚拟学习社区将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通过包括媒体在内的各种公共信息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媒介知识、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将是公众提高媒体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将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内容的大量涌入,由“网络暴民”现象生发的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已经变得紧迫而严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维护网民与媒介、社会的和谐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调查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以前所未有的状态参与到人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了变革式的跨越。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舆论场所,人们缺乏实际空间的种种考虑,可以较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行成虚拟网络中的意

见领袖,从而主导网络中的议题走向,又由于当今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更倾向于新媒体带来的种种便利,况且对于网络中的意见处于难以判定的状态,这都给高校如何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前提下,动员和组织当今大学生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在变化发展的形势下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生德育工作和舆论建设,全面提高高校管理部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行负责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课程规划中

2000年,上海团市委在《2000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的报告中专门研究了青年的媒介素养问题,并且采用了定量方法得出结论:青年“对媒体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对媒介道德的认识不足”。调查结果与此相同的是,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一,对特定的信息难以有正确的选择和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设置相关通识课程,重视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导向、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之中。高校在制定相关课程的同时要考虑到,抬升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尊重每位受众,使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注重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正如“在每一次媒介教师的国际集会上,每一个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必须树立观念,不是单数的媒介教育,而是复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媒介教育。

(二)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克服三种不良心态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就在于新媒体技术具有方便、快捷、隐密性强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优势,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在。当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新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从新媒体技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这给高校舆论引导部门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样积极的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部门要改变之前用传统媒介管理学生的做法,要克服盲目排斥、畏惧、漠视的心态,要重视并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建设,积极主动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科学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管理带来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个潜在的传播力量,并且有关事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会发生几何效应。如果高校不能科学的应对学生的舆论工作,一味的堵学生言论,将丧失工作的主动权,事态的发展极有可能超出管控的范围。所以,高校要科学的应对学生舆论工作,在源头上开展舆论建设,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引导、果断处置。

(四)利用新媒介的独有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这一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在认知上明显不足,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制度有一定的关联。林爱兵曾深入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我国的媒体在经营和管理上受到政府一定的控制,但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形成了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的匮乏;长期以来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我国的受众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我国受众具备的传媒素养层次存在巨大差距。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说道“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基于

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将是我们在未来面临的难题。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后备力量,是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用户,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如何使用新媒介技术,如何选择、理解、运用、发展和创造新媒介,都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教育认知当中,要认识到新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小学生应该了解、学习的课程,大学生、成年人也应该了解、学习并会运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更应该转变观念,要利用新媒介独有的特性开展和普及新媒介素养教育。要有意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的传播载体向大学生们传播和普及大众传播相关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话题中来,让他们讨论新闻、了解媒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