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轮复习专题-散文教师版

二轮复习专题-散文教师版

二轮复习专题-散文教师版
二轮复习专题-散文教师版

散文阅读

总序第个教案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5.把握考纲要求及变化。

【教学重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边练边悟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考纲要求及考点变化

【考纲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新增)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新增)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2016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016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2016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自学在前,自我诊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14分)

祈求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

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

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

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

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一一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一方面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

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做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

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C (“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 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分)

(3分)(1)运用了神态描写(1 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 分,只要能说

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2分)

(2 分)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1 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1 分)。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

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 分)

不赞成。(1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 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

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 分)所以用“祈求” 作

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比较两个题目,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散文阅读

总序第

个教案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5.把握考纲要求及变化。【教学重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边练边悟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边练边悟,突破题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考试说明样题】岳桦任林举

①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②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

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③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④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⑤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⑥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 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 或“阵营” 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⑦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⑧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⑨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⑩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

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

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

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11)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神。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开头,主要是为了呼应下文,暗示那时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值得记忆的景点不多。

B.文章始终以岳桦与白桦的对比为主线,通过白桦养尊处优、风流傲慢与岳桦身处绝境、倔强不屈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 .文章最后写到,“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并非是指岳桦发生了基因上的改变,而是指它们在精神上、性格上完成了自身的超越。

D .文章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岳桦这样一个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艺术形象,赞叹了自然界生命力量的伟大与神奇。

D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试题解析】本题答题区间在第 2 段。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提问“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

记忆”暗示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材料运用的问题;其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问的是材料的

作用。根据材料作用的相关知识,初步判断,这个材料对于文中描写的主体“岳桦” 来说是个辅助性材料,同时它又出现在回忆长白山之行的文字之后,与长白山之行的感受有关。据此,可以断定答案有两个要点,一是关于长白山之行的感受印象的,一是关于这个感受印象与“岳桦”的关系的。这两个要点各占2分。【参考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 分)

【试题解析】此题要求比较“岳桦”与“白桦”的不同,主要信息区间在7、8 两段。但还要顾及到文中

对“岳桦”的其他重要描写,因为题干是着眼于“岳桦”的。文中着重描写了“岳桦”的生长环境、坚强的姿态和顽强

的精神,结合7、8 段关于“白桦”的描述,就可以从这三方面予以比较。“命运(或环境)

“形态”“性格(或精神)”是三个得分点。

【参考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

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

中的含意。(6 分)

⑴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⑵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试题解析】信息区分别在第 4 段和第10 段。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观察被理解的句子,看看它需要阐释的关键内容是哪些,明确其内容要点有几个,然后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境,即可作出解答。第一个句子有三点需要阐释:①加到这棵树上的“神秘的力量和意志”;②“倔强的生命在挣扎”;③“发出了粗重的

喘息和尖利的叫喊”。第二个句子有三点需要阐释:①命运的“无形的脚”;②“掉入了时间的陷阱”:③

“一切都不似从前” 。这是此题的采分点。明确阐释点以后,结合上下文即可作答。

【参考答案】(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

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3分)(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

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3分)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分)

【试题解析】信息区在题干中已指明是文章最后一段。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效果,首先要进行修辞判断,然后才是

效果分析。从文段内容构成看,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第一层中心句“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及其支

撑内容,一是最后一句中两个“像……”。据此,可以判断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手

法。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要分别研究第一层的支撑内容和喻体的内容,可以看出超越平凡、生命质变和气质精神该是其

表达效果分析的结论。由于题干上直接问的是“好处”,所以无须简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2分):①拟人;②比喻。第二问(4分):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变化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