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识形态操纵论下的《美丽中国》两个字幕译本对比研究

意识形态操纵论下的《美丽中国》两个字幕译本对比研究

意识形态操纵论下的《美丽中国》两个字幕译本对比研究
意识形态操纵论下的《美丽中国》两个字幕译本对比研究

意识形态操纵论下的《美丽中国》两个字幕译本对比研究

【摘要】纪录片《美丽中国》是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也是第一部表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和野生动物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本文借助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的操纵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纪录片《美丽中国》CCTV版(TT2)和字幕组翻译(TT1)。

【关键词】《美丽中国》;改写理论;意识形态;操纵

意识形态泛指许多社会和个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及解释系统。CCTV受到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而网络字幕则受到大众意识形态约束。

一.意识形态的操纵

(一)官方意识形态操纵CCTV译本

官方意识形态是指权威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宣传,官方意识形态无形中影响着人们。

1.认可中国价值观

官方意识形态就很重视中国人的价值观,试图以一种科学高尚的价值观来塑造人们,包括CCTV在内的所有媒体就承担起来这一责任,在字幕翻译中,很多陈述和评论就被改写来顺应这类价值观。

《美丽中国》的源语版本中有一些宗教内容和迷信的叙述,但CCTV对其翻译的处理中对一些宗教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下面是一些例子。

ST:The possibility of escaping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and the promise of enlightenment encourages people to perform activities that benefit all beings.

TT1:为了脱离生死的轮回,达到悟道成佛的境界,佛教鼓励人们从事对众生有益的事情。

TT2:佛教徒们相信,大彻大悟的境界来自于眼前的苦修和对世间的爱,这种信念不仅仅使人自身得到进化,也促成他们与万物间的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TT1的翻译忠实的将“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译为“生死的轮回”,展现了最根本的佛家哲学,在古代,佛教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但随着社会发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形态。因此,在TT2中,除了将“the promise of enlightenment”译为“大彻大悟”,其他部分的宗教内容改写为“眼前的苦修和对世间的爱”,这是与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相符的。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都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做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大会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与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人员交往时往往提出“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识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尤其是宗教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教战争。 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形成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对外政策,“天定命运(选民意识)”、“美国例外(孤立主义)”和所谓的“利他主义”等等。而这些特点独立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美国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如影随形,从未离去。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 素。 一、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促使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那就是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20世纪中期,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东欧“铁幕”徐徐坠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爆发,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从政治、军事、经济,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严重。 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冷战”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统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也不例外。“冷战”期间,美国经历了九任总统,无论民主党入主白宫,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状态下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斗争形式之一。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利用人员和组织往来,绕过“铁幕”,通过专门设立的电台,传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理论;通过激化民族矛盾,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通过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外交”。 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是导致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1〕西方国家认为,东欧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是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解立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 100018) [摘 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 释。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12—02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解立楗(1977—),男,山东龙口人。制片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8 112——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冷战时期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同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营垒的利益之争相互配合,因此显得异常激烈。但是这不等于说在其他历史时期阶级国家就不高举意识形态的大旗。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极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的旗帜。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说的"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希特勒靠标榜“国家社会主义”(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更为恰当)起家,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同英美资本主义的争夺世界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争斗。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是一种常态,而非冷战时期所独有。一、美国意识形态演变的的全球化背景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国家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些学者将冷战结束后的现时代称为"全球化时代"。本文姑且接受这一说法,进而分析全球化对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首先是由经济力量推动的。全球经济系统是比全球政治系统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系统。全球政治系统由主权国家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领土疆域的政治划分,各国关税制度的设立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更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巨大障碍。当冷战结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2010年3月第12卷第1期 学报 Journalof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社会科学版··········Social Sciences 理想主义是对美国外交领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式的称谓,作为美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及其决策者的思想意识。美国外交史专家小塞西尔·克拉布曾指出:“毋庸置疑,美国人民显然期望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方针都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它的精神气质及其传统。在国外与国内一样,国家政策应该符合美国对自由、公正、放任主义、民主和其他所珍惜的概念的信仰。”[1]理想主义理念集中体现了颇具美国特色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诉求,成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 青。“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反映。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 察。”[2] 美国是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程 度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主要基于意识形态上,因此从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清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思想渊源。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宋志艳 (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天津300113) [关键词]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美国例外论”;自由主义传统[摘 要]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 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中图分类号]D83/8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1-0070-06 Idealism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SONG Zhi-yan (The Party School of Nankai District Committee,Tianjin,300113,China ) Key words:American diplomacy ; idealism ;exceptionalism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Abstract:Idealism in American diplomacy clearly reflects the values,mission view and interest demands of America.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American idealism were exceptional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as the symb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erican interests,idealism has been appreciated b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ers and presidents.Although American diplomacy wears a moral idealism coat,it can't cover its selfish nature of pursuing the real national interests. [收稿日期]2010-01-16[修回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宋志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讲师,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70

美国政治与外交

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冷思考 —读《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有感 近日,读了孙仲老师的《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现状感触颇多。题目之所以以“冷思考”三个字,是想从一个旁观者、中立者、理智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状,既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好处,也要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因为,学生才疏学浅,涉世不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还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下面,是学生对老师这篇文章的看法和感想。 一、宪法在对外政策上明显倾重国会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孙老师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美国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分权制衡。美国实行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是,行使行政权的美国总统与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在外交决策的博弈中,美国总统行政权影响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国父们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着痛切的记忆,更多地赋予国会在外交决策的权力。 美国宪法第2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而宪法在第1条列举了比第2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宪法设计者把国会作为外交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方,除了国父重视民主,还有他们担心美国总统这个新角色会不会最终演变为一个英国国王式的专制暴君的深刻忧虑。 二、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尽管,美国宪法在外交决策上倾重国会,但是事实是,在近一百年里,美国 总统的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下面,是我总结的文中认为导致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原因。 (1)国会与总统在外交事务权力的“半阴影区” 美国宪法在国会与总统之间,设置了一些互相牵制的、需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使用的权力。国会和总统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的、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 尽管国父们这样设计宪法,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分权与制衡,但是故意模糊为总统与国会在日后争夺外交主导权提供了原动力。 因为,有些权力,是共同的,是重合的,界限不明,一些敢作敢为的总统就很有可能去占据这些共同权力,进行权力的扩张,导致总统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 (2)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结构机制的客观因素 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作为三军总司令和首席行政长官,总统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在处理时间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总统只对全国选民负责,在对外政策上更具有广阔全面的全球性视野。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学科:美国外交史 题目: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学院:教育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心理092 学生姓名:郭望娣 学号:2009123051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美国作为当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当然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情。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互通性和开放性,因特网的诞生与不断发展,美国式的各种思想、理念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有些甚至还深入人心。从近处与普通人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各式商品,比如电影、动画、名牌服饰汽车以及运动项目如NBA篮球等,到现今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推崇的现代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美国凭其独一无二的话语和文化霸权,借用强有力的网络和媒体,其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不得不说美国的意识形态是“成功的意识形态”。美国华裔学者刘康提出了“成功的意识形态”的命题,认为在美国意识形态和个人的关系极其自然和贴切,人们高度一致地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因而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说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基本内化为民众自觉的准则和价值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的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固然是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美国国内一向将“意识形态”视为恶魔般,至少我们从不见美国人将什么个人价值、自由与民主挂在嘴边,相比于中国不断宣传和挂嘴边的什么集体主义、那个理论这个思想,美国的意识形态是真的、内化了的意识形态。 当然,美国在外交过程当中的意识形态输出未必就是正确的、合理和所谓的“正义的”,它带着美国自诩的“理想”——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与自由,使美国插手他国内政、派兵干预某些地区冲突甚至颠覆他国政权都披上正义和合理的外衣。比如二战以后派兵侵入朝鲜,插手南北韩的政治纷乱与冲突,60年代入侵越南,20世纪80年代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打着所谓的“人道干涉”的幌子,认为其是“为价值观而战”。美国充当着“救世者”的角色,仿佛认为在遭受美国铁蹄践踏下的土地生活的人民还要去感谢鼓自己一般。此外,像鼓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己经在全球失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获胜从而使意识形态斗争在世界范围内终结了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把伊朗、利比亚等国导弹造成的威胁看成是对国际局势的危害的“无赖国家”论;认为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开发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到美国安全的“邪恶轴心”论;认为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政局不稳、暴力蔓延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的“失败国家”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主权有限论”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西化”与“分化”提供理论依据,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军事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合法性”制造舆论。这些理论必定会遭到其他国家的竭力抵抗与反对。在美国自身认为其外交主线是“在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2010年第3期总第156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 .32010G eneral N o .156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夏 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部,哈尔滨150080) 摘 要:美国是一个宗教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宗教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巩固阶级统治,实现阶级利益等目的,美国政府在意 识形态掌控中注重充分利用宗教的各项功能。而在实践中美国宗教所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开展好宗教工作有预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掌控;宗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3-0070-03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夏禹(1975-),男,黑龙江双鸭山人,讲师,从事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自建国开始,美国历届政府就一直极力关注意识形态掌控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政府管制,到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社会舆情的控制,其途径繁多且效果明显。而宗教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在美国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地位亦十分突出。 一、宗教与美国社会 美国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紧密,它体现了宗教与美国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成为美国政府实施意识形态掌控必须借助宗教力量的重要原因。 1 美国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美国意识形态内涵广泛,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是美国意识形态形成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在美国没有宗教就没有美国精神世界的一切。在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领域,宗教发挥着心灵慰藉的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群体心理层面上,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从 民族精神出发,宗教充当着美利坚民族的精神支柱[1]4 。另外,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宗教民族主义,它在美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影响至今在美国政治及社会生活中仍十分明显。源于宗教思想或与此紧密相关的美国例外论、国家认同、国家伟大思想及国家使命意识等,都使美国民族主义具有成为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这也使美国成为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尤其在对外关系上,美国除了追求国家利益之外,还谋求改变其他国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也最终衍生出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可以说,美国宗教民族主义为美国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美国在世界上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力量源泉,并且它也为美国对外领土扩张和文化输出提供了道德依据。 2 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民权的基本概念,以及政府与社团组织、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原则,它对美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现实的影响。而了解政教关系对于理解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民权思想与宗教自由观念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政教关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综合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在二者关系的处理原则方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政教关系的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实践后,它已经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在现实生活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政教分离杜绝了官方教会存在的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了宗教冲突和宗教迫害,避免了因宗教分裂导致的社会分裂。由于各教派及信仰者社会地位平等,这为其和睦相处提供了条件。而宗教非政治化也使世俗政权的更迭和宗教组织内部的变化不会相互影响,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在宗教自由实践方面,政府的态度是不进行干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政府会为了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而在法律的严格监督下对宗教团体及个人采取措施。总体而言,宗教自由实践原则维护了公民权利,增强了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巩固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然而,美国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上的规定并不能阻止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对此,法国的政治学家阿历克西 托克维尔曾说:!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 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2]35 作为宗教色彩十分强烈的国家,宗教影响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政治统治集团出于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考虑也有向宗教无限接近的愿望。因此,美国宗教与政治相互影响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亦在情理之中。 3 美国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 宗教在美国具有社会道德源泉与社会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它凝聚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 70

美国外交特色:“利”与“义”的双重结合

1 美国外交的特色 美国外交除了常识上的“利益观外交”以外,其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推进人权、民主、自由经济”。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美国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对外推行所谓的民主呢?按照利益论的角度,美国向其他国家推行民主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呢?或者说其他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后,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说:一旦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能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损呢?或者说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一定会听从美国的安排,老老实实当美国霸权下的顺民呢?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后,其中的一些国家反而变成了反美力量的组成部分。单纯从利益论的角度就讲不通。 因此,有必要认清美国外交的实质,不仅要从利益论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国家意识形态上来分析,这就要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因。最重要的就是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基础——国家内部思想传统。 2 美国意识形态外交产生的原因 虽然表面上美国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社会生活也非常物质化等,俨然世俗国家的样子,但其实骨子是非常宗教化的。美国外交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就是来源于这种宗教背景,来源于国内的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意识形态所驱动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教的意识形态已经牢牢占据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空间。例如,美国历届总统中许多都是虔诚的新教徒者。为此,新教的教义实际上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新教思想 3.1 人权思想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神话及其悖论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神话及其悖论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表现于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政策话语。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内涵着巨大的裂痕与冲突,即存在普世价值与全球扩张主义;“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巩固国际规范、增进全球安全与和平的中国”与“结网――对中国有条件的套住政策”;理想主义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的双重标准四个方面的悖论,表现出美国“人权神话”、自由女神像背后的反人权、反自由的伪善嘴脸。 关键词:美国;冷战后;道德自负;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悖论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6??011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BKS063) 作者简介:廖胜刚(1964-),男,湖南泸溪人,法学博士,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早有预见地指出,进入21世纪,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将成为决定因素。[1](P292-298)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直言:“我们的最大实力乃是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世界各地,我们的思想正在被接受。”[2](P450)强化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是美国维持霸权地位必须实施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一个巨大威力的意识形态和体制化的结构”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依次建构了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虽然它们的话语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大力推行民主、人权外交,表现出鲜明的价值理想主义特征。 一、帝国神话: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自负 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的意识形态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评判标准,更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想,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和重要的凝合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这样描述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在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与‘运动’、‘政党’或是‘革命’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奋斗并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 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地理上,大洋横亘,成为与欧洲相据的绝好屏障,尤其在美洲大陆,美国一强独大,睥睨群国,美国由此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即“不卷入”或“避开欧洲的争端”,不“与欧洲国家纠缠不清”的思想,进而在对欧外交上渐渐演化为孤立主义政策。1796年,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提出了美国应实行“避开与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的外交原则,他用的词虽然是“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但他的前文谈的却是欧洲.显然他不赞成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他们的和平与繁华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不止一次地告诫美国:“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华盛顿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所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发端,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美国外交的圭臬。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国家,一切视当时的环境而相机行事,把满足当前自身最大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在对外事务中尤善如此。美国历届总统之所以对欧洲交替地使用孤立主义、扩张主义政策,对美洲机械性地贯彻扩张主义政策。总之,正是基于美国相对实力的强弱:逢强则采用孤立主义,苟安一隅;遇弱则施以扩张主义,咄咄逼人。 (二)1900-1917的孤立主义政策 19世纪晚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垄断化的进一步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各种利益集团在对外政策的目标上出现了分歧,特别是在对欧政策上,形成了相对分明的两大派别,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之前看的书里提到了意识这个形态这玩意儿,于是大感好奇,因此在之后专门查阅各方资料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首先肯定会觉得很纳闷因为觉得这个词语和政策的关联性不大,然而实施并非如此。总的来说,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因此可以把意识形态类比于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哲学上讲的话,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因此如果单独把意识形态提出来是很难理解的。 意识形态有五个特殊的性质: (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总的来说拥有如下三种功能:第一是知道对外行为的功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对于世界的真理和价值的确定认识,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现实行动的根本依据,因而限制了其对于国际现象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倾向;第二是合理化的功能。国家根据权利而行动,此时意识形态就赋予他们行动的合理性;第三是社会整合功能。在国家内部,在保持整个社会集体的统一性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因此,意识形态俨然对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从美国例外论入手,以美国建国以来历史为线索,作者在仔细的探索美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而然的导出了美国使命思想中双轨源头,美国到底是天命所归的“山巅之城”,还是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社会结构在北美大陆上的“实验”,构成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起源理解上的两条主线。如果美国的起源是一种天命,那便是上帝拣选的结果;如果是一种实验,那便是历史的拣选。 在美国政策中,意识形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意识形态是美国的外交理念。在国际竞争和冲突中,有时意识形态在使一个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