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作者:汪宇博(1210089)聂家熹(1210070)周游(1210121)丁朋勇(1210006)

杜航旗(1210030)王春阳(1210091)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一伯苓班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物数不胜数,我国的考古学正是依托于这些文物,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事业也飞速发展。因此我们相信,计算机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在数据处理,遗址勘探,发掘考古资料库及文物分类,古环境和考古问题的模拟上做出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考古学数据处理遗址勘探数字建模技术博物院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研究始于50 年代, 美国学者首次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民

族部落的研究。从那以后后, 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中逐步地得到应用。现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从田野工作开始, 一直到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都已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在高等学校的考古学专业中, 计算机考古已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由此可见,计算机为考古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它对其他学科的积极影响。本文就主要分析具体事例分析通过计算机,考古学是如何从大地上腾飞。

一、数据处理

计算机除了可以对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外, 还可以对其所存储的信息进行

智能化的技术处理, 从而完成一些仅凭人脑难以完成的工作。在我国属于这一类的应用主要有利用计算机缀合卜甲碎片。为国外考古学界所应用的还有对各种仪器分析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以及利用信息进行模拟试验等。

1、计算机缀合卜甲碎片

由于记有卜辞的卜甲在出土时多已裂成碎片, 只有尽可能地将碎片缀合在一起, 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研究卜辞的内容。?现在出土的卜甲已在几十万片以上, 如果仅凭人力进行缀合工作,’# 会十分困难。1973

年, 国外开始有人利用计算机进行了解我国考古学文化的分布状况和考古发现现状等。?3.计算机模拟功能

可以把一个遗扯或一个区域内所有的考古信息, 以及根据某些理论建立的模式输人到计算机的模拟系统中, 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模拟试验。日本学者对史前时代通过本州与北海

道之间的津轻海峡所进行的交流进行研究时, 根据船的性能、航海技术、风浪、海流、地形等因素建立了渡航的数值模式, 并据此进行了模拟试验。其结果表明, 在史前时代从本州渡过海峡到北海道要比相反的方向更容易些。模拟试验还表明当时很可能是以联结三个地点的航线为基础进行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交流,从而揭示出二地间的交流存在着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移动的可能性。

卜甲缀合, 但主要是对大致完整的大片骨板进行缀合, 缀合率在4% 以下70 年代后期, 四川大学童恩正等人利用计算机进行卜甲碎片缀合, 这也是我国最早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尝试。由于商代的卜甲主要是使用龟腹甲, 其形状和构成是有规律的, 加之文字的特征、卜辞的走向等也都有规律可循, 故可据此对卜甲提出六个限制条件并分别进行数据化处理, 然后为计算机制定缀合原则, 其缀合准确率达到40 % 左右。

2.对各种仪器分析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现代考古学中运用各种仪器对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的技术手段日益增多, 可以把已测得的数据输人计算机中的相关系统, 然后结合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技术分析。如把一定区域内不同时期的抱子花粉分析结果由计算机进行集成处理, 可以得到这一区域内古代环境的演变过程, 推断人类生存、居住、迁徙的环境上的原因。另外还可以把我国已有的C , ; 测定年代全部输人到数据库中, 结合文化类型进行区系类型的宏观分析, 以

二、遗址勘探

中国的一支联合考古勘探队首次在侵华日军 731 部队遗址 3 米多深的地下,发现了当年被日军自毁的地下建筑遗迹,以及尚不知用途的地下通道和出土百余件用于人体细菌实验的罪证物品。此次联合勘探、测绘和考古调查行动,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化厅联合组织,目的是为制定“731”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提供详尽基础资料,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新馆建设和布展提供可靠依据。联合考古队中的勘探人员利用现代地球物理勘测技术进行了先期勘测,测绘人员利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对遗址群现存建筑进行全方位绘图,考古人员则根据勘测数据显示的重点区域进行考古钻探工作。遗址的计算机测绘工作,主要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专家来完成,主要绘制现存建筑的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建筑结构等。这项工作将为保护规划提供精确、科学的数据。(来自新华网)

三、数字建模处理

以秦俑二号坑遗址建模项目为例。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遗迹、遗物信息,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文物遗迹象,会因进一步考古发掘工作的需要,在发掘过程中被有计划地去除。因此,迹在长期的保存过程,无法避免自然消亡的结果。同时,考古遗址中很多重要的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中的各类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绘图、照相、摄影以及文字记录手段限于某种因素,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遗迹、遗址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的研究、展示等应用需求提供完整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诸如全站仪、GPS、数字相机等一些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古遗址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段仅仅满足了考古信息采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首先,需保证所获取的资料科学准确;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同步记录相关信息;第三,其生成的基础数据要具有多种应用可能,以满足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各层次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考古遗址应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不仅

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将会是考古信息获取和资料后期整合、分析手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 以被测对象的采样点(离散点集合——称之为“点云”的形式获取物体或地形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 为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准确的数据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文物考古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实践工作,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的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些实践工作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而秦俑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的工作实践表明,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和处理,并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不仅可以满足考古发掘过程中科学、准确获取遗址各类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为后期研究、保护、考古资源管理、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俑二号坑遗址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俑坑内不仅出土有兵马俑、青铜兵器等大量的文物,还清理出较完整的棚木层、战车等珍贵的遗迹。因此,在该遗址应用三维数字扫描及建模技术,不仅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取遗迹、遗物的相关空间信息,同时因遗址面积较大,发掘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且各类迹象和出土文物的类别及形制等较为丰富,这些大体代表了一般性考古遗址的主要特点和信息获取工作要求,因此,秦俑二号坑数字建模项目的实践,为探索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在考古遗址深入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秦俑二号坑数字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三维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拼接、三维模型的建立、纹理镶贴和色彩还原。首先在遗址现场布设球状拼接标志点,对大场景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进行了初始拼接,建立初始点云图。然后针对遗址中的采集死角,在俑坑遗址中不同位置布设扫描站进行补漏扫描,确保每个扫描站范围内有6—8个拼接点,最终获取二号坑完整的全部点云数据。通过现场三维扫描和初始拼接所建的点云图,使用相关系统软件,进行点云数据的处理和拼接。利用在二号坑遗址中设置的球状标志拼接点作为拼接参照物,每个扫描站选取精度好的3—4个点进行拼接。由于采用全方位多站扫描,因此同一目标物将会有多次重复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平差配赋和粗差剔除。根据模型的连续性规律,选用适用的工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精确的模型。由于二号坑遗址点云数据量非常巨大,为了便于在PC机上进行处理,因此将二号坑遗址的点云数据分割成95个子块进行分别建模,最后进行模型拼接。俑坑遗址的纹理信息采集,是利用数码像机作为数据采集设备,从遗址上方垂直拍摄212张高质素彩色数码像片,覆盖了二号坑整体。将采集到照片利用图像软件进行处理,在二号坑遗址数字模型上镶贴出纹理及色彩。二号坑遗址的三维数字模型,不仅具有真实的几何信息,较为真实的色彩纹理信息,而且利用相关的系统软件可以对遗址模型进行真实测量,面积计算、体积计算,同时还能够自动生成遗址二维平面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等遗址测绘图。为以后秦俑博物馆开展多视角、全方位景观或虚拟现实景观展示,文物管理、研究以及保护等工作需求,提供了资料信息保障。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考古遗址中的应用,不仅能够获取文物及遗址准确的几何信息和结构信息,而且与其它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拓展考古遗址三维数字模型的

应用范围 , 如文物及遗址的数字存储、测绘、文物修复、考古现场及遗址中的文物管理与监测以及虚拟研究和展示等方面的应用。

妥善而永久地保存文物遗址信息是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需求,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提供的文物数字化存储,是当前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手段。通过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可以建立高精度的文物遗址数字模型,包括外部几何信息、结构信息以及局部细节信息,还可以为文物的数字测绘、辅助修复、管理以及虚拟现实等拓展应用提供了最基础的支撑。

基于文物遗址三维数字模型的自动测绘功能,改变了传统手工测算和制图的工作模式,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将文物遗址的三维数字模型导入CAD软件后,可对其进行结构分析。通过三维模型数据与文物遗址现状的比较分析,就会揭示出变化情况,还可以量测到损坏和变化程度,有助于文物保护工作者发现文物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提出文物保护方案。对于考古现场和遗址中分布的文物,也可以利用对遗址三维数字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处于半发掘状态的文物实施有效地管理。

在文物展示和研究工作中通常要求对其表面色彩及纹理进行精确地表现。可以建立经过色彩和纹理渲染的三维模型,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文物和遗址的虚拟重构或再现。并可将具有纹理的三维数字模型导入到其他实时的可视化软件中,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多角度展示文物遗址生动的原貌。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三维模型进行虚拟考古研究。不仅可以观察考古数据,而且可以与虚拟考古的对象进行交互,具有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观察考古数据空间的特征。考古工作者可以充分地利用考古数据,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式来研究考古学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而普通观众则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考古研究的内容,领略考古学家所揭示的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走进视听效果十分逼真的虚拟考古世界,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展示方式能够突破真实环境中的各种制约条件,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提供更便利的学习、研究条件。利用互联网络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文物资源的传播范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满足更多观众享用文物的需求。同时避免了大量使用文物实体进行展示,更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在文物修复工作中,还可以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建模。根据文物残片的三维数据,在计算机中显示出三维立体形态,并且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对残片的边缘特征或残片的走向进行自动拼或由文物修复人员进行手工拼接。文物残缺部分的修补,也可根据对残存部分的结构分析,在计算机中进行虚拟修补。利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或三维打印机,不需要模具就可以快速制造文物补配件。对于那些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的易损文物,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修复和保护,从而检验修复保护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可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保护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保护后的耐久性,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保护方案。

在秦俑二号坑遗址开展的数字建模实践,作为秦俑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其中一个子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不仅为秦俑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数字化博物馆的构建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为探索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空间信息,建立文物保护信息基础平台以及有效实施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计算机在博物馆系统的应用

考古资料和考古数据的日积月累, 使得保管和使用十分不便. 但是, 如果建立计算机数据库, 就可以使考古工作者生以后的保管和使用中省力省时。

几年前,美国科学杂志社就在探索建立放射性碳数据的计算机目录的可能性。目前美国最著名的一个系统的一个系统是建立在纽约、华盛顿地区和美国东部23个博物馆基础上的博物馆计算机网络。纽约的有关部门为该网络变质了程序软件包(称为GRIPHOS),它主要用于阿肯色地区的考古调查。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也根据考古遗址,建立了动物的计算机目录。起初她们建立的目录只限于按主题顺序排列,但她们的最终目标是ui博物馆所藏的全部文物以及不列颠诸岛所有哺乳动物的遗存进行数据库管理。法国文化部的一个部门,曾经对全法国所有艺术品和历史纪念品的目录进行编辑,准备建立一个计算机数据库。

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

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发布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发布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六、结语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考古学领域, 不仅是当前新技术时代对考古学的要求, 也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高新技术在考古学领域中的应用, 必然会向这门

以研究古老和久远而著称的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使其迸发出新的火花。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计算机大都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距离感, 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考古学领域的应用,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但总体上还没有在广大考古工作者头脑中形成一种共识, 或者说还没有得到考古界的普遍认同。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应用, 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正是由于其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它不仅极富挑战性, 而且还有着极大的潜力和诱惑力

。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看到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考古学领域中应用的广阔前景,积极地走近计算机, 使其尽快地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和玲、秦建明、姜宝莲: 《微型计算机在文物普查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

2、〔英〕霍立治: 《计算机与考古学》,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 95 年l 期。

3、王国维曾把分别著录在二本书上的二片甲骨缀合在一起, 并因此研究出商王中从上甲到示癸的顺序,纠正了《史记·殷本记》中的错误. 后在19 37年, 郭沫若也缀合了三片甲骨,解决了上甲到大庚周祭的顺序.

4、童恩正、张隆楷、陈景春: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期报告》, 《考古》1977年3 期。

5、李科威: 《计算机考古当议》, 《东南文化》1988年5期;

6、(英〕祖立治:《计算机与考古学卜》、

7、《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l期.

8、〔日〕松冈达郎、吉崎昌一: 《考古学研究内中廿内口夕匕二一夕刃位里》, 《月刊考古学少个一+ 斗》1953年3月号.

9、陈铁梅、何努: 《计算机技术对河南省二里头二期至人民公园期陶豆分类的尝试》, 《考古学文化论( 二) 》,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0、王令红: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人种上的关系—颅骨测t 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 《人类学学报》1987年l期.

11、刘武、杨茂有、部风久: 《下肢长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研究》.《人类学学报1989年2期.

12、朱乱: 《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的聚类分析》,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3、黄其煦: 《安阳殷墟中小墓中人骨的对应分析》,(考古)1988年4期.

14、朱乃城《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应用》, (史前研究)1984年l期.

15、陈铁梅: 《多元分析法应用于考古学中相对年代的研究》, ( 史前研究) 1985年3期.

16、黄其煦: 《计算机考古年代序列分析— C A SA 系统概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89年1卷l期.

17、裴安平、李科威: 《雨台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与相关问题讨论》.《考古》1991年5期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遗迹、遗物信息,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文物遗迹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面临逐步自然消亡的危机。同时,考古遗址中很多重要的迹象,在发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丢失。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中的各类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绘图、照相、摄影以及文字记录手段限于某种因素,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遗迹、遗址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的研究、展示等应用需求提供完整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站仪、GPS、数字相机等一些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中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古遗址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段仅仅满足了考古信息采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首先,需保证所获取的资料科学准确;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同步记录相关信息;第三,其生成的基础数据要具有多种应用可能,以满足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各层次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考古遗址应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不仅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将会是考古信息获取和资料后期整合、分析手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以被测对象的采样点(离散点)集合──称之为“点云”的形式获取物体或地形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为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准确的数据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文物考古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实践工作,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的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些实践工作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而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的工作实践表明,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和处理,并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不仅可以满足考古发掘过程中科学、准确获取遗址各类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为后期研究、保护、考古资源管理、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号坑遗址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俑坑内不仅出土有兵马俑、青铜兵器等大量的文物,还清理出较完整的棚木层、战车等珍贵的遗迹。因此,在该遗址应用三维数字扫描及建模技术,不仅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取遗迹、遗物的相关空间信息,同时因遗址面积较大,发掘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且各类迹象和出土文物的类别及形制等较为丰富,这些大体代表了一般性考古遗址的主要特点和信息获取工作要求,因此,二号坑数字建模项目的实践,为探索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在考古遗址深入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号坑数字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三维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拼接、三维模型的建立、纹理镶贴和色彩还原。首先在遗址现场布设球状拼接标志点,对大场景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进行了初始拼接,建立初始点云图。然后针对遗址中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是一门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来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可以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院,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考古学需要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它仰赖跨学科分析,需要多学科协助,一般来自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本文重点讲述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考古学最初是受到地质学的启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地质科学中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历史学中。 地质学应用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虽然从始于北宋的金石学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是这一学科还是从西方传入的。而西方考古学的前身是西方的古物学,但西方的现代考古学不是古物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地质学、生物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渗透到古物学中的结果。从地质学中借用过来,并经过考古学家不断修订,使其适用于研究考古遗存的层位学,至今仍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法国矿物学家(A.Damor)博士,于1864年分析了一批凯尔特人使用的硬质石斧,以后几年又分析了黑曜岩制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来源,开创了地质学者研究考古遗存的先河。 1784年,后来曾担任美国第三任总体的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掘一个印第安墓葬时,首次提出发掘时应注意地层关系。 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早期,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曾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准备,建立了一连串的地层系列,并证实了该地层系列可以表明年代,根据是不同地层里的不同化石。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特洛伊古城的发掘中,建立了该古城的考古文化层序,考古地层学自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以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 孟中元 从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考古发现以来,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保护工作就有计划、分步骤的展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非常重要的秦代文化的物质遗存,对于研究秦汉时代的政治、历史、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都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清理、研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搜集获取信息,为学界及时提供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信息,使研究人员借助考古发掘资料信息、历史文献对历史、文物、考古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还原展现秦代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许多技术被应用于考古工作中,与考古工作密切结合,促进了数字考古这门学科的发展。数字考古为考古信息的全面获取、科学管理保存、广泛传播、深入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数字考古涉及到的范畴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考古学在学科自身的发展中不断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关领域汲取营养,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科,它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界限,而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一切有助于帮助释读遗存的手段和技术,一切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方法,都可以而且应该拿来。因为学科的任务是阐释古代社会,而古代社会又是如此丰富多彩。自然科学相关学科被引进到考古学研究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是开辟了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涉及的研究领域。二是进一步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精确度和科学性。 考古学研究借鉴和利用了自然科学许多学科中的手段与方法,科技考古作为现代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数字考古是作为科技考古研究的一个领域。数字考古也称为计算机考古,它是将自然科学中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考古信息采集存储与管理、信息重组、信息分析以及信息的传播,对考古工作进行结构性重组,使考古工作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数字考古涉及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多个领域,这个领域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数字考古是一门应用技术,采用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是将考古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解决考古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把涉及到的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方面的高新技术和考古工作密切结合,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发掘信息,通过数字化达到永久保存,并通过对考古信息的科学管理、分析处理、研究应用等为学术研究服务。计算机技术可对考古文献、博物馆藏品、地理信息和考古学资料进行管理。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包含地面上的和埋藏在地下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采集历史遗留下来的信息。数字考古通过对考古信息采用多种手段采集,涉及到多个层面,从技术复杂度层面来说,分为基础性简单应用、深入性开发应用。考古工作离不开对信息的采集,如发掘日记、发掘记录、拍摄照片、考古遗迹遗物绘图、考古现场摄像记录。这是通常用到的考古资料信息记录的手段,对考古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须用到与计算机相关的硬件与应用软件。如彩色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全站仪、GPS、数字化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数字化采集硬件设备。应用软件方面除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支持外,还涉及到与处理多媒体信息相关的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动态影像处理、三维建模工具、GIS开发工具等软件。以下从考古信息数字化采集和建立考古信息系统入手,以秦陵兵马俑考古工作为例,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中数字考古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潜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 肖钰粟1)*陈宁2) 1)(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连 116600) 2)(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连 116600)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已经渐渐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浓重而多彩的一笔。只有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科学水平,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倾向于超小型化、智能化以及高速化等。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对社会的变革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对其趋势也已初见其端倪。业界对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Xiao Yu-Su 1)* Chen Ning2)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2)((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has gradually into our life, and an indispensable role, add thick and give our life colorful On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can give us a better space for development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lligent tended towards miniaturization and high speed, etc The renewal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ll play a huge role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构成 ●微机基本操作 ●WINDOWS 基础知识 ●WINDOWS 汉字基本输入技术 ●WINDOWS 文件管理 ●WINDOWS 程序管理 ●WINDOWS 常用工具简介 ●INTERNET 基本应用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什么是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能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输出处理结果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计算机的特点 处理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逻辑判断能力强、可靠性高和通用性强。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1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二、计算机的分代 主要根据所使用的电子器件划分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2 计算机分类 按照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照性能,可分为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六大类: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 科学计算 (2) 数据处理 (3) 计算机辅助技术 CAD/CAM/CAI等 (4) 过程控制 (5) 人工智能

机器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 (6) 网络应用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1.1.4.1 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及规律的描述。 ●从计算机角度来看,信息是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 ●信息具有广泛性、时效性、滞后性、可再生性和可传递性等特点。 ●与物质和能源一样,信息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所谓信息时代就是信息资源的利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1.1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1.4.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是指能扩展信息功能的技术,包括: ●感测与识别技术 ●信息传递技术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核化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111130001 安晓鸣 引言 在考古研究中,过去常靠史料记载,史地知识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有时候还要凭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行判断。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各种核化学分析技术给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原来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判断一些文物和艺术品的真伪尤其有效。 核化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是测定年代、分析元素成分和含量。常用的方法有: (1)同位素丰度测定法;(2)离子束分析法,包括质子、光子和y射线激发的X 射线荧光分析法以及背散射分析法等等;(3热释光测定法;(4)中子活化分析法;(5)核磁共振法。下面就这五种方法的原理和在考古工作的应用作扼要介绍。 一同位素丰度测定法 同位素丰度测定法主要分为碳14测定法和铅测定法两类。碳14是碳元素的同位素之一,适用于测定动植物残骸及制品的年代;铅测定法则适用于测定金属制品的产地。 绝大部分化学元素在稳定状态之外,还拥有对应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发射出射线变成另外的元素,这些同位素就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这种同位素的自发变化过程称为核衰变。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矿物质和周围环境发生同位素的吸收衰变动态平衡。而当它们死亡或被制成物品后,没有了同位素交换,其中的同位素含量(称丰度)按衰变规律减少。根据反应动力学可知如下公式: λt=ln N0/N t 式中,t为样品的年龄,N0和N t分别是现代环境和样品中的元素同位素丰度。而λ=0.693/T1/2 其中T1/2称为元素半衰期,是元素自身的性质。碳14作为碳的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为5730年。根据现在测得的剩下的放射性14C与现代样品中14C相比,即可计算生物体死亡之后的年龄。测年范围为距今5万年内,测量误差已降到±1%。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可用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AMS)。现代AMS 的分析灵敏度极限达到10-18-10-21mol,其探测的丰度灵敏度在10-12-10-15范围,相当于能在4万亿个原子中捕获到含量只有一个14C的原子。用国产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测量14C的精度已达0.7%,测年上限达到数十万年。碳14测定法在我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相比于碳14,铅同位素的半衰期要长得多,所以铅同位素的丰度相对稳定。由于地球上各处金属矿床的地质年龄形成过程中环境物质中的化学元素有区别,故它们所含铅的同位素组成也就各有差异。因此,铅的同位素丰度研究可以为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国外自60年代起,开展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代器物如青铜器( 包括铜镜)、钱币(包

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计算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计算机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硬件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电脑最主要的三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电脑的硬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软件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系统软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应用软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三、计算机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超级计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微型计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嵌入式计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网络计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服务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工作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集线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4)交换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5)路由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5.工业控制计算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科学计算(或数值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⑴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________________ 10 ⑵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简称CAM)_________ 11 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___________ 11 4.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5.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6.网络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7.多媒体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8.娱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但会延续多条发展路线,强调性能的大幅飞跃,还会将提高计算机的人性化,加强人机交互能力。本文将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的计算机系统,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着重探讨,以便为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 为了计算导弹的运行弹道,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肯尼亚克)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后,计算机除应用于军用单位以外,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型的科研机构,甚至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部门也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之后,Intel4位中央处理器的问世让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更深入,并于1982年创造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促使了计算机成本的飞速降低,实现了计算机除有能力的单位或研究组织和军事机构之外的家庭和小型企业也能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企业和家庭也使用了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向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往微、往小、往便宜发展进入家庭;另一个向高、向难、向大发展,仍然运用于军事、科学技术。现在,计算机在互联网、公司、政府机关、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项历史突破性技术,不断的在快速成长、更新和发展,而它的每次更新也都必然促进它自身的发展与推广。 2、新型计算机系统的出现 2.1 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是以光子代替电子,将光子作为计算机的传导粒子,将传统的导线连接创新为光互连接,传统的计算机硬件也将被光硬件设备取代。在运算形式上,光子计算机能够在并行度及运行速度上得到飞跃式提高。光子计算机的通讯量也是传统计算机望尘莫及的,此外,光子计算机还具有十分强大的纠错特性,能够确保当某一计算机出现问题时,其他的计算机能够继续安全运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的计算机是计算结果的正确程度。 2.2 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使计算机在外观上大有改变,在能源的消耗方面,纳米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纳米计算机技术使电脑耗材的使用量大大减少,提高了相关硬件的使用年限。因此,在诸多新兴计算机当中,纳米计算机可以说是最先进。 2.3 分子计算机 分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 2.4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量子计算机在特征上介于器件与架构之间,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中,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其次探讨了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所谓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指研究计算机应用于社会中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理论应用、技术应用、方法应用以及系统的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是计算机的组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促进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的一个载体。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的分类一般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这两大类,这两大领域都具备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最早出现大约是1945年,这个时候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数值领域时期。经过约5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才逐步走向非数值领域,但还没有实现大众化,只是应用于工商业、企业和数据处理等领域。到1970年后,

计算机才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且走向家庭生活中。最近几年,网络技术凭借计算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1)计算机应用不平衡 当前,国内计算机应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信息化指数的高低相差很大,东西部地区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相差也很大。 (2)社会应用 第一,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间的交往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远程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习更多其他的知识。第二,促进社会信息化。通过计算机应用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资源的共享,对促进社会信息化有很大作用。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开展电子商务。第三,推动教育发展。目前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两种: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3)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1)水平低。当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2)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重要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多引进国外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及实际应用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 导言:二十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计算机技术将持续发展,新的计算机技术、新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使计算机技术成为当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重要科学技术。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新型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等,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如在科学技术前沿阵地的电厂中的应用以及电厂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2016年3月,互联网上,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都大篇幅报道“阿尔法人机大战”,最终人工智能以4:1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这是google以研发的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能的方式,宣告其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化的重大突破和应用。这篇报道,说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至今已经将近70年,它的问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现今的计算机在运算性能、应用领域和生产成本等各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会是影响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1.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1多极化趋势 如今,个人计算机已席卷全球,但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巨型、大型、小型、微型机各有自己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如巨型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天文、气象、地质、核反应、航天飞机和卫星轨道计算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和国防事业领域,它标志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到上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已经投入运行,并正在研制更高速的巨型计算机。 1.2 网络化趋势 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从单机走向联网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计算机网络化,是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可以互相通信的网络结构。网络化的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能被网络上的用户共享。目前,大到世界范围的通信网,小到实验室内部的局域网已经很普及,因特网(Internet)已经连接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科学论文 摄影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尹航,孙永刚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1)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在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考古摄影的基本拍摄内容、摄影图像信息基本要求以及文物摄影的用光方法等方面,对摄影技术在考古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室内文物摄影;外置离机闪光灯系统;完整性;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28-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摄像技术手段在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摄影技术如何在考古资料获取与研究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考古摄影的基本拍摄内容 考古摄影要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与传统的摄影区别、考古摄影的侧重点在哪里。首先是要明确拍摄目标,即考古调查对象、发掘的古城遗址、古代祭祀地、古代战场、古代窑址等。然后跟据所要拍摄地点准备所需的摄影器材,拍摄环境不同,采用的拍摄方法与器材也不同。利用数字摄影我们更好地完成考古所需的拍摄,能更全面直观地反映详细的考古信息。有别于传统的胶片摄影,内存卡完全可以替代胶片,通过内存卡所存储的图像信息,在pc端能进行后期处理,最终获得我们所需的考古图像信息。为了尽可能多地采集考古图像信息,就要带容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说课稿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把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根本目标。本节课是本教材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节的内容分为2学时:第一学时的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几个方面来学习本节内容;第二学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是第一学时。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支撑,本节内容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和特点,在本书中占据有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学校的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动,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定位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把本门功课的先进资源融入到其他学科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参与和讲述、探究、对比和自主学习的方法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信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4)、行为与创新目标: 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3、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电子元件。 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划分的标志,突出重点。 难点:电子计算机的各阶段的主要电子元件。 通过了电子计算机各发展阶段的历史来记住各阶段的主要电子元件 三、说教学过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 导言:二十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计算机技术将持续发展,新的计算机技术、新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使计算机技术成为当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门重要科学技术。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新型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等,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如在科学技术前沿阵地的电厂中的应用以及电厂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2016年3月,互联网上,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都大篇幅报道“阿尔法人机大战”,最终人工智能以4:1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这是google以研发的人工智能挑战人类智能的方式,宣告其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化的重大突破和应用。这篇报道,说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至今已经将近70年,它的问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的性能也获得了提升。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机关,计算机都广泛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现今的计算机在运算性能、应用领域和生产成本等各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会是影响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1.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1多极化趋势 如今,个人计算机已席卷全球,但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巨型、大型、小型、微型机各有自己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如巨型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天文、气象、地质、核反应、航天飞机和卫星轨道计算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和国防事业领域,它标志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目前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到上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已经投入运行,并正在研制更高速的巨型计算机。 1.2 网络化趋势 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从单机走向联网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计算机网络化,是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可以互相通信的网络结构。网络化的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能被网络上的用户共享。目前,大到世界范围的通信网,小到实验室内部的局域网已经很普及,因特网(Internet)已经连接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各种家用电器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未来

简析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深入发展和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在迅速扩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并为这些行业的发展带了史无前例的推动作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管理系统,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化技术的拓展和创新。随着现代社会人类工作和生活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程度不断提高,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要求也随着出现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原动力。本文笔者将通过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情况并探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做一个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 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应用技术”,它是一门用来分析计算机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方法、理论以及系统的学科,它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同时又是构成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实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计算机应用可以分为数值计算领域以及非数值应用领域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分别具

备自身显著的特征并都在有效地促进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被引入到我国,在这段时期里计算机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只有被应用于数值领域,其中主要包括研发和生产国防武器这一方面。50年代后,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在非数值应用领域得到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应用于管理企业信息、处理工商业事物以及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等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计算机在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的应用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在我国社会科学、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更是逐渐扩大,它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了文化教育行业、服务行业以及农业等行业,甚至在各家各户也可以看到计算机应有技术带来的方便。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计算机应有技术的开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速度。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当下社会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计算机可以凭借其在管理、加工、操作以及储存

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 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本文以计算机应用的发 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探究主旨,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述、现状分析,对计 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能够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计算机的普 及应用减少了许多复杂工作中的人力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行业的工作 效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计算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析具有一 定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是指将计算机理论应用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在计算机 产生之后,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计算机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形成的一门较为边 缘性的学科。一般情况下,将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领域与非数值应用领域两 个方面,通过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各 个社会领域中的应用。 二、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 我国计算机技术最早应用于数值领域,其技术主要应用于国防武器与研发中,在后期计算机技术向非数值领域的应用过程中,我国计算机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 企业信息管理与工商管理之中。到了20 世纪70 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逐渐得到 普及,计算机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服务、农业、文化等行业中。近年来,随着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也加快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总体而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展较为快速,这种快 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2.2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通过计算 机技术中数据快速的处理技能,我国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计算 机软件的开发也为计算机数据处理提供了帮助。其次,计算机技术在数值计算方 面的应用也是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技术有着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准的特点。因此,在计算机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数值计算功能的应用得到了 广泛发展。再次,在企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过程检测与控制的技术也得 到了广泛应用,智能化的仪器系统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水平与进程,为企业效率 的提升提供了帮助。最后,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在计算机模拟人活 动与行为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计算机技术的社会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作用,总体来说其社会作用体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增加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在计算 机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时,人们通过书信进行远距离交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 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传达信息,缩短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在加强人际 交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