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疾病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英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缩写:CNS-L

别名:脑白

ICD号:C95.7

分类:血液科

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系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至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神经组织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CNS-L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者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罕见有CNS-L。AL中较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M 4型及M 5型。高白细胞血症(血白细胞>100×109/L)者大多在病程中出现CNS-L,T细胞ALL者发生率也非常高。儿童ALL并发CNS-L者远高于成人ALL。 以往认为AML中的M 3型罕见并发CNS-L,但近20年发生率已显著增加,可能和全反式维A酸的广泛应用有关。因为患者在完全缓解前绝大多数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能导致髓外浸润的机会增多。同时M 3型预后已明显改善,长生存期者大大增加,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国外报告ALL病人CNS-L临床和尸检检出率为74%。7%病人发病时有CNS累及(脑脊液中发现白血病细胞),但只有4%病人有CNS症状。约半数病人在确诊白血病后1~3个月内发病,81.5%发生于CR前及复发时,CR时发生者仅占18.3%。少数患者可以CNS-L为首发表现,造成诊断困难。ALL,尤其是T-ALL诊断时白细胞>50×106/L均为CNS-L的高危因素。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北京协和医院1972~1986年在597例成人急性白血病中,临床检出CNS-L 共118例,ALL占31.4%,11.5%的病例以CNS-L为首发症状,约8%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常于预防性鞘内用药时脑脊液检查发现。

病因:主要见于ALL、AML的M 4 M 5型,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1.年龄<2岁或>10岁。

2.血细胞增高或高细胞白血病。

3.乳酸脱氢酶增高者。

发病机制:白血病细胞通过直接散播和血源转移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大部分化疗药物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导致脑脊液中达不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侵入的白血病细胞缓慢增殖,最终导致CNS-L。 CNS-L病理所见,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灶性或弥散性浸润,可伴有出血、血肿及硬膜外肿块形成横断性脊髓炎等。浸润的范围依次为蛛网膜及脑实质。

临床表现:约半数患者,CNS-L在确诊AL后1~5个月内发病,81.5%发生于完全缓解前及复发时,完全缓解时发生者仅占18.3%。少数患者CNS-L 为白血病的首发表现,易误诊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上述北京协和医院的118例CNS-L中,11.5%的病例即以CNS-L为白血病的最初临床表现。 CNS-L的临床表现中,头痛占77.4%、呕吐占47%、脑神经损害占20.9%(以面神经麻痹最多见,其他依次为第Ⅲ、Ⅳ、Ⅱ、Ⅷ对脑神经受累)、颈

强直占16.5%、病理反射阳性占16.5%、视盘水肿占13.4%。少数患者可因颅内血管受侵破裂,或血小板明显减少,或凝血障碍而诱发颅内出血,患者表现为烦躁、神志不清、抽搐、偏瘫等。部分CNS-L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于常规预防性鞘内注药检查脑脊液(CSF)时发现。并发症:目前暂无相关资料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实验室检查:CSF检查是诊断CNS-L的最重要手段,常伴颅压升高,即>200mmH 2O。CSF常规显示白细胞数>0.005×109/L,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蛋白定性阳性,少数患者糖减少(即低于同时检测的血糖值的1/2)。确诊有待于从CSF涂片中找到白血病细胞,目前推荐CSF自然沉降法制片检查,阳性率较高。应注意腰椎穿刺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血管,因CSF中混血后检出白血病细胞的意义难以肯定。血小板明显减少或白血病细胞浸润导致颅内管破裂,发生脑实质出血或蛛网膜下隙出血,CSF可呈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明显增多,此时行白血病细胞检查,同样失去意义。其他辅助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通常无阳性发现,因为白血病细胞呈弥散性浸润,不形成瘤块。诊断:

1.诊断标准和依据 国内标准如下。

(1)有CNS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2)CSF改变:①颅内压增高>200mmH 2O。②白细胞>0.01×109/L。③涂片有白血病细胞。④蛋白质>0.45g/L,或定性试验阳性。

(3)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CNS或CSF的相似改变。

总之,符合上述第(3)及第(2)条中的任何一项者,为可疑CSN-L;符合上述第(3)及第(2)条中的③,或任意其他2项者,可诊断为CNS-L。

需注意:①无临床表现,仅有CSF符合标准者,也可诊断。②单纯颅内压增高者,暂不诊断,但应按CNS-L治疗,如治疗后短期颅内压恢复正常者,也可诊断。③有前述CNS-L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无CSF改变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及按CNS-L治疗后明显改善者,也可诊断。 2.诊断评析 (1)白血病患者,主要是AL,应时时想到合并CNS-L的可能,即使无任何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症状和体征,也应在AL诊断明确后立即行腰椎穿刺及CSF、检查,以了解有无CNS-L的存在,并常规注射预防性药物。

(2)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及CSF检查是诊断CNS-L的关键: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固然是确诊的依据,但白血病患者无CNS-L的临床表现,只要有颅压升高,或CSF检查中任何一项异常者,均要高度警惕CNS-L的存在,并开始治疗及动态观察。总之,掌握标准要有灵活性,处理要及时果断。

(3)出现CNS症状及体征者:虽无颅内压及CSF异常,绝大多数最后仍能明确为CNS-L。

①白血病患者:主要是AL,应时时想到合并CNS-L的可能,即使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也应在AL诊断明确后立即行腰椎穿刺及CSF检查,以了解有无CNS-L的存在,并常规注射预防性药物。

②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及CSF检查是诊断CNS-L的关键: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固然是确诊的依据,但白血病患者无CNS-L的临床表现,只要有颅压升高,或CSF检查中任何一项异常者,均要高度警惕CNS-L的存在,并开始治疗及动态观察。总之,掌握标准要有灵活性,处理要及时果断。 ③出现CNS症状及体征者:虽无颅内压及CSF异常,绝大多数最后仍能明确为CNS-L。

鉴别诊断:

1.最需要鉴别的是以CNS-L为白血病首发表现者 误、漏诊的比例很高。

引起颅内压升高及CSF类似于CNS-L改变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脑猪囊尾蚴病(囊虫病)及脑转移瘤等。鉴别点:①发现白血病的阳性体征、外周血或骨髓检查证实白血病存在。②只要想到白血病的可能,CSF应做细胞学检查,但大多数情况下极易忽略而漏查。③病毒血清学检出相关抗体、CSF中找到抗酸杆菌、囊虫皮肤试验阳性及血清抗体检出及原发肿瘤的发现等均有利于非CNS-L的诊断。此外,C D D C D D C D D C D

D

结核性脑膜炎时,常伴肺粟粒性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已明确为白血病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CNS的临床表现及CSF异常改变,偶然还需和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鉴别:①结核或真菌感染时,CSF中蛋白增高及糖降低的幅度远大于CNS-L。②病原学检查,感染者有时可找到真菌,少数情况下还可发现抗酸杆菌,而CNS-L则可检出白血病细胞。③鞘内注入抗白血病药物后,CNS-L常迅速好转,而感染者则无效。

2.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后,可产生神经毒性,尤其是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根据用药及CSF检查不难鉴别。此外,反复鞘内注药引起化学性蛛网膜炎,以及头颅放疗后并发的白质脑病,有时需和CNS-L鉴别,且不易区分。反复CSF检测白血病细胞阴性,则CNS-L复发的可能较小。停止鞘内注药后逐渐好转,也可基本排除CNS-L复发。

治疗:原则上,一旦确诊CNS-L即应立即治疗,其治疗方案类似于CNS-L 预防治疗,但其治疗频度和预防治疗不同。对未用CNS-L预防放疗的病人可按与CNS-L预防治疗相同的方式和剂量做全颅 脊髓放疗。对CNS-L病人也可采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治疗,然后维持治疗或全颅照射的方法进行治疗。一般以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 )8~12mg/(m 2?次),每周2次,直至脑脊液细胞学及生化指标达到正常。然后每4~6周鞘内注射1

次,直到全身化疗结束或者立即予以全颅照射24~30Gy,分14~18次,在3周内完成,脊髓照射12~18Gy,分6~12次完成。

预后:CNS-L是白血病复发及耐药难治的主要根源。如发生CNS-L其预后较差。预防:由于CNS-L发生后治疗效果远不如预防治疗,且发生CNS-L者预后较差,所以预防治疗实际上已经作为AL常规治疗的一部分。多数意见认为,对于ALL,无论儿童或成人,普遍主张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前尽C D D C D D C D D C D

D

早预防性治疗,对于成人AML高危组,尤其M 4、M 5a 型,大都主张预防性治疗。

1.放疗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放疗可以有效地预防CNS-L,它能使颅内及脊髓内所有的神经组织,包括蛛网膜浅层、深层的全部白血病细胞受到杀伤,而且不受脑脊液分布和流动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放疗方案如下:

(1)全颅+全脊髓放疗:一般采用60Co线或4~6MeV直线加速器X线。照射剂量以中线计算深度量,2岁以上照射组织量应为18~24Gy,分14~15

次在2.5~3周内完成。2岁以下照射剂量应降低到15~20Gy。 (2)扩大放疗:即在全颅及全脊髓照射的基础上同时对肝、脾、肾、性腺、胸腺进行放疗,照射方法及剂量同上,除胸腺照射剂量为20~30Gy 外,其余CNS以外部位照射剂量为12Gy。

(3)全颅放疗+鞘内注射用药:全颅放疗的方法与剂量同前,但不做全脊髓放疗而代之以鞘内注射MTX。一般在放疗前1周或1天开始鞘内注射MTX,每周1或2次,共用6次,每次鞘内注射MTX的剂量为8~2mg/m 2,并可辅之以注射Dex 2~5mg/次。

2.鞘内注射用药 鞘内用药在蛛网膜表层浓度最高,对蛛网膜表层的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最大,而CNSL,特别是CNSL早期,白血病细胞主要累及蛛网膜表层,因此,鞘内用药对预防CNSL有重要价值。鞘内用药的穿刺部位一般选在第2~4腰椎间隙,但亦可高或低1个椎间隙。鞘内注射MTX

是目前最常用而且效果肯定的鞘内注射用药,既能用于预防也能用于治疗CNSL,常用剂量为每次8~12mg/m 2,每周1~2次,连用4~6次。然后间隔6~8周重复鞘内注射MTX 1次,维持1~3年。鞘内注射阿糖胞苷一般用作二线鞘内注射用药,主要用于对MTX无效或过敏、AML、高危ALL等病人,也可联合用药。常用剂量为每次30~50mg/m 2,应用方法及疗程同C D D C D D C D D C D

D

MTX。

3.全身用药 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常规剂量的全身用药常常不能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以起到预防、治疗CNS-L的作用,因此,目前大多通过增加全身药物剂量的方式发挥其抗白血病作用。

目前最常用的全身用药是MTX。由于MTX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因此常规剂量MTX时其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浓度的1.1%,而当采用中剂量(500~1500mg/m 2)或大剂量(1500~2500mg/m 2)MTX静脉用药时,脑脊液中的MTX浓度可提高到血浓度的40%~60%(10-7~10-5mol/L),从而起到有效的杀灭白血病细胞作用。

中、大剂量Ara-C亦是常用、有效的全身用药。据研究,大剂量Ara-C静脉注射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40%。目前,中、大剂量Ara-C主要用于CR后治疗并能延长病人的CR期和存活期,但对其作为预防和治疗CNSL的具体方案和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C D D C D D C D D C D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机制】 绝大多数APL发病的关键机制为t(15;17)(q22;q21)。15号染色体上P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形成PML-RARα基因,融合蛋白导致早幼粒细胞正常的分化和成熟受阻、抑制肿瘤抑制子和PML的促凋亡功能。 1.5种RARα基因重排: (1)t(15;17)(q22;q21) (2)t(11;17)(q23;q21) (3)t(5;17)(q35;q21) (4)t(11;17)(q13;q21) (5)Statb5- RARα融合基因(基因间染色体DNA缺失所形成) 2.t(15;17) (1)约占98% (2)易位使15q22上的早幼粒细胞锌指(PML)基因与17q21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α)发生交互性重排。 (3)wtRARα的功能是转录激活因子,正常情况下能够与转录辅助激活因子(co-activator)或N-CoR/Sin3/HDAC1,即辅助抑制因子复合体(co-repressor)相互作用 (4)生理浓度的RA可以使wtRARα与N-CoR/Sin3/HDAC1解离,进而激活转录。而PML与RARα的融合增强了融合产物的RARα部分与N-CoR/Sin3/HDAC1的相互作用,造成对RARα靶基因的持续抑制。药理浓度的RA能够克服这种相互作用,从而解除对转录的抑制 3.变异型t(11;17) (1)约占0.8%,最多见的变异易位类型 (2)导致PLZF和RARα基因融合,产生的PLZF-RARα融合蛋白的两部分都具有共抑制复合物结合位点。其特殊的结构使它们与抑制因子亲和力升高,在ATRA作用下亦不易解离,从而表现出 对ATRA的耐药 (3)体外试验证实,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能够有效恢复其对ATRA的敏感性 4.剩余的APL患者见于RARα与其他非PML形成不同融合基因,包括极其罕见的核磷蛋白(NPM)、核基质(NuMA)基因、STAT5b基因 流程图 在生理情况下,维甲酸受体(RAR)和维甲酸受体X(RXR)形成异二聚体,与DNA上的维甲酸调控元件结合; ↓ RAR-RXR招募一个蛋白复合体,该复合体使组氨酸去乙酰化,导致染色体构相变化、转录抑制; ↓ 生理浓度的RA可以诱导该复合体的分离、促进基因转录; ↓ 在APL情况下,由于PML-RAR融合蛋白与该复合体结合紧密,导致生理浓度的RA不能使该复合体分离,导致促进髓系分化的基因转录受抑制,从而发生APL; ↓ 必须应用治疗剂量浓度的RA才可以使早幼粒细胞正常分化和成熟,RA同时可以使PML-RARA融合蛋白降解。APL的LSC起源 多数认为APL起源于髓系定向祖细胞,白血病克隆发生在CD34+CD38+祖细胞,而在更早阶段的CD34+CD38-细胞群中不表达。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贫血、出血、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等。 2、特殊表现,严重而明显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偶有血栓引起的突然失明和血管栓塞表现。初诊时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者少见。 3、周血 (1)WBC常为(3.0~15.0)×109/L,大多低于5.0×109/L; (2)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称为高白细胞症,治疗风险大,预后较差,主要见于M3v型患者,

急性白血病M2治验一例

急性白血病 M2 治验一例 科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随着环境的污染,此病 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一些医院的血液科病房有一半的的患者 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 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 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表现为贫 及 AML 两大类。 ALL 分为 L1 、L2 和 L3 型,近年来又根据 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分为 T B 、前B 、普通型和未分化型。AML 分为 7型 即粒细胞未分化型 (M1) 、粒细胞部分分化型 (M2) 、 早幼粒细胞型 (M3) 、粒-单核细胞型 (M4) 、单核细胞型 (M5) 、 红白血病 (M6) 巨核细胞型 (M7) 。 急性白血病若不经正规治疗,平均生存期仅 3 个月左右,短 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经过现代治疗,已有不少患者 获得病情缓解以至长期存活。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白血病”这一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 现及发病特点, 本病当属祖国医学所言“虚劳”“热劳 痰核”、“血证”之范《畴圣。济总录》记载“热劳之 证”,心 神躁、面赤、头痛、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 舌生疮,食欲无味,肢体疼痛,多卧少起或时汗,日渐赢疫 急性白血病 M2 治验一例 袁栋 急性白血病在血液 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国际上一般将急性分为 ALL ”“湿病”“瘀 积”“

者是也。这种有稽留热,汗出进行性消瘦,口舌溃烂等症与 可以快速抑制疾病进一步恶化,各种症状得到改善,大多数 患者的髓内幼稚细胞下降,病情得到缓解。由于化疗药物缺 乏理想的选择性,在杀伤幼稚细胞的同时,往往会引起各脏 器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常见的如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如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腹痛 等;各种感染,如肺部感染、肛周感染等;免疫抑制,化疗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也是化疗后 患者易于感染或感染不易控制的原因之一。骨髓移植优劣由 于受到移植患者的病情、移植物的质量、患者年龄、预处理 方案的制定等因素的影响,骨髓移植的治愈率并不是很高。 特别是移植后复发的患者, 几乎是无药可救。加之髓源有限, 费用高昂,只有少数患者才可以骨髓移植。 中医药在保护提升血象、增强体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对 于过高的幼稚细胞效果并不理想。我院主要运用中医药为主 治疗此病,提倡中西医结合,但此病复复杂,治疗时间较长, 所以中西医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我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 遍布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 位,这些患者的患病类型有 M2、3、4、5,急淋L1、2等 等不同类型的都有,单单马来西亚一个小国家就有我们治愈 今之急性白血病的某些临床表现类似。 治疗:西医化疗, 4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截止到去年我们统计治愈的患者近 300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疾病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英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缩写:CNS-L 别名:脑白 ICD号:C95.7 分类:血液科 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系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至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神经组织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CNS-L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者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罕见有CNS-L。AL中较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M 4型及M 5型。高白细胞血症(血白细胞>100×109/L)者大多在病程中出现CNS-L,T细胞ALL者发生率也非常高。儿童ALL并发CNS-L者远高于成人ALL。 以往认为AML中的M 3型罕见并发CNS-L,但近20年发生率已显著增加,可能和全反式维A酸的广泛应用有关。因为患者在完全缓解前绝大多数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能导致髓外浸润的机会增多。同时M 3型预后已明显改善,长生存期者大大增加,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国外报告ALL病人CNS-L临床和尸检检出率为74%。7%病人发病时有CNS累及(脑脊液中发现白血病细胞),但只有4%病人有CNS症状。约半数病人在确诊白血病后1~3个月内发病,81.5%发生于CR前及复发时,CR时发生者仅占18.3%。少数患者可以CNS-L为首发表现,造成诊断困难。ALL,尤其是T-ALL诊断时白细胞>50×106/L均为CNS-L的高危因素。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完整 34+35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三十四、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细胞于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和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阻滞发生在较早阶段。按照白血病细胞的系列又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nkemia,AML )(亦称急性髓细胞或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lastic leukemia,ALL )两大类。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包括1985年提出、国内已经采用多年的法、美、英(FAB )协作组诊断标准和1999年正式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WHO )诊断标准。现分述如下: 【诊断标准】 (一) 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FAB 标准) 除临床症状、体征与血象外,骨髓形态学分类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原始细胞(包括原粒、原单核及原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如图34—1所示。 图34-1 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步骤 ANC :全部骨髓有核细胞;NEC :非红系骨髓有核细胞 当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幼淋巴细胞≥30%,即可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 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WHO 标准) 1. 血与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可诊断为AML 。 2. 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8;21)(q22;q22)、inv(16)(p13;q22)或 t(16;16)(p13;q22)以及t(15;17)(q22;q12)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应诊断为AML 。 3. 伴有多细胞系病态造血的AML 及治疗相关性AML 和MDS,分别单独划分为独立亚类。 4. 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25%时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34-1,表34-2)。 表34-1 世界卫生组织(WHO )AML 分类 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AML AML 伴有t(8:21)(q22:q22)(AML1/ETO) AML 伴有骨髓异常嗜酸性细胞,inv(16)(q13:q22)或t(16:16)(q13:q22),(CBF β/MYH11) APL 【AML 伴有t(15:17)(q22:q12),(PML/RAR α)及变异型】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确定为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白血病治疗学》(陆道培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1. 白血病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颅内高压表现、颅神经或脑实质浸润特征、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 2. 脑脊液改变: 1). 脑脊液压力>200 mmH2O或>60滴/分钟 2). 白细胞计数>1×107/L 3). 蛋白>0.45 g/L 4). 脑脊液滴片干燥后染色,发现白血病细胞 5).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具有白血病免疫表型的

细胞 3. 需除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感染 符合上述第3项,及第2项中4)和5)以外任一条的,为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符合上述第3项,及第2项中4)和5)任一条,或1)-3)中任何两条,可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符合上述第3项,但无脑脊液改变,有头痛、恶性、呕吐等非颅内高压特异性表现的,不足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而有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白血病患者,可疑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 需结合原发白血病确定住院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 出凝血 4. ECG 5. 影像(MRI/PET-CT/CT) 6. 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病理、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分析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鞘内注射MTX、Ara-C和地塞米松。 (七)出院标准。 需结合原发白血病确定住院日。 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ICD-10:);行___________________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急性白血病人会因为什么导致死亡

急性白血病人会因为什么导致死亡 2012-09-18 19:49 提问者:时尚流星舞888 |浏览次数:191次 不好意思,我问了好多问题已经没分,哪位高手帮忙帮忙回答一下。我来帮他解答 推荐答案2012-09-19 09:34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死亡率非常高,但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死由于急性白血病来势凶猛,有大约20%患者发病后还来不及治疗或刚开始治疗就死亡了。这当中包括:①原发耐药,无法缓解,但比例不高;②严重的出血,颅内出血死亡率尤其高,占早期死亡的50%以上;③严重感染,抗菌药治疗效果差,多发生于初治的后期;④体质差,心、肺、肝、肾衰竭等,多发生于化疗后;⑤这些患者当中有的是由于病型凶险,部分则是各种无意识的延误,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加重的结果。2、无力治疗而死亡白血病治疗费用高,能承受这种负担的家庭大约不到20%,大批患者早期东凑西拼乃至卖家产的一点钱在1至2个月内就用完了,有的患者只好拖延乃至停止治疗;许多本来有希望治愈的患者就这样结束了生命。有报告认为:我国小儿AL年发病人数约1.5万人,能科学规范治疗者仅1/10。3、延误治疗而死亡。①多处求医。有的患者和病属对一家医院的诊治往往不信任,要去多家医院诊治,东奔西走,延误了治疗或治疗的连续性,使病情恶化。其实,急性白血病早一个小时上化疗都是有意义的。②偏信误导。相信不化疗可以治白血病的误导,相信世上有灵丹妙药,有的还在求神拜佛上花大钱。③侥幸心理。化疗或服中药缓解后对续治不认真,导致复发死亡。首次复发时多数患者可以很快重新缓解。服中药的患者尤其缓解得快,而且多数生存质量很好,有的患者甚至与常人无异,殊不知体内癌细胞仍然没清除干净,或者正在大量繁殖。在连续缓解几个月,生存质量很好的情况下,许多患者和病属更不把复发当成一回事,任你怎样提醒和告诫他们:绝对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按时足量化疗和认真服药。可是大都无济于事。结果是l至3个月内再次复发,他们才慌了手脚,经济也力不从心了,于是对再认真从头续治失去了信心,最后是前功尽弃,人财两空。④迷信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提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唯一方法,于是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就能治愈所有的白血病。从国内外文献来看,死于移植中的病例大约由最早的l/3降到1/5,移植成功率提高了,但是抗复发仍然是个难题,移植成功后的3年和5年生存率似乎没有什么提高,大约只有70%和40%。至于l0年生存率,还没见到过统计报告。所以只能够说,造血干细胞移植能使一部分患者长期生存和治愈,比单纯化疗要好。由于移植的基因配对困难和高额费用,此法并非大众化的治疗方法。赞同0|评论 求助知友血液病医生|来自团队血液病医生团|十一级采纳率33% 擅长领域:医疗健康内科血液科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共1条 2012-09-19 00:17QQ326720249|四级 症状导致死亡化疗以后症状导致死亡化疗药害死了肾,导致尿毒症而死化疗药害死了肝,肝脾肿而死化疗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而死化疗药导致肺纤维化,呼吸困难而死 为什么白血病患者最终大部分走向了死胡同 最经刚演完AA制生活,里面的白血病女孩廖晨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为什么呢?现在医学很发达了,为什么白血病患者的命运最终还是一样的呢?听听智魁专家是怎么说的。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egakaryocyblastic leukemia,AMKL) 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一个少见亚型,依据FAB 分类被归为M7[1]。AMKL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尤其是伴有唐氏综合症(Down syndrome,DS)的儿童[2-5],约占儿童AML病例的10%。本病预后差,且相较于伴有DS的AMKL,不伴有DS的亚组预后要更差。本文分析了1例确诊为AMKL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患儿,女,3岁。因“无明显诱因发热2天,双下肢疼痛1天”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7.7℃;神志清,无先天愚型面容,中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瘀斑;咽充血,两侧扁桃体1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有肺部感染;双下肢疼痛,无胸骨压痛;腹腔内含多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神经系统阴性。余无阳性体征。化验结果:血常规示WBC 14.9×109 /L,RBC 2.96×1012 /L,HB 86g/L,PLT 15×109 /L。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图1)。 2.方法 2.1 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检测:血液和骨髓穿刺涂片经瑞-姬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并行髓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2.2 免疫表型检测: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骨髓细胞抗原的表达。单克隆抗体和配套试剂为美国BD公司试剂,仪器采用BD公司FACSCalibur、Canto II型流式细胞仪。 2.3 细胞遗传学检测: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染色体核型。 2.4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采用多重巢式RT-PCR法检查常见的31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 二、结果 1.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白血病细胞易见,约占有核细胞67.5%。该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且多变异,细胞核不规则,可见双核,多核及畸形核,核染色质较细致,部分细胞可见核仁1-3个,胞质较丰富,染蓝色。可见伪足样突起,染色深(图2)。粒系以中性粒细胞常见,红系幼红细胞少见,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巨核细胞7只,血小板少见。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偶见阳性(图3A);糖原染色部分细胞呈粗颗粒状阳性(图3B);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阴性100%(图3C)。 2.免疫分型: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36.3%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表达CD117,CD56,HLA-DR,CD34,CD33,CD13,CD61,CD96,CD41a,CD42b(图4),不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为恶性幼稚巨核细胞。 3.细胞遗传学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46,XX。 4.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C-KIT-D816V基因突变:阳性。 5.诊断及治疗:结合血象、骨髓象、免疫学分析及基因检查,诊断为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分析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及治疗措施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包括视力模糊、呕吐、头痛、嗜睡、视神经水肿等,其中呕吐发生率最高(82.00%);50例患者存活率较低(22.00%),78.00%患者死亡,且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感染并出血(42.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确评价及治疗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加强预防,是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关键,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7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55-01 近年来,随着公众生存压力的增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环境不断恶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部分患者虽支持治疗的改善及联合化疗的进步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 缓解率,使生存期逐渐得以延长,但由于患者具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仍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故及时明确诊断CNSL,并制定针对性方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临床诊治资料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病房及门诊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共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34.2± 2.7)岁。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依据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于1987年在南宁制定的相关标准诊断:①脑脊液变化:检测示压力增高>60滴/min或>0.2kPa;②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体征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③涂片有白血病细胞可见,潘式试验阳性,或蛋白>0.45g/L;④白细胞数>10×106/L;⑤排除其它因素诱导的脑脊液相似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其中③可做为确诊CNSL依据。 1.2.2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预防及治疗措施等,分析方法包括询问当事医护人员及患者、查

科普知识之一——白血病知识问答

白血病知识问答 作者:严匡华博士(武汉大学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诊疗中心和造血干细胞中心主任) 1. 白血病是怎样的疾病? 答: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造血系统,所以我解释一下造血系统,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我们人体有八大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泌尿、生殖和运动系统,但是对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所知甚少,其实,造血系统也是人体的一大系统,它又称为血液系统,包括骨髓、肝脏、脾脏等造血组织和全身所有的血液。而血液则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即血浆组成,所谓有形成分就是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三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数量和功能,比如人体的正常白细胞数为4千到1万,它主要发挥人体抗感染的功能,红细胞数为350万到550万,其作用是运输氧,而血小板数则为10万至30万,起止血的作用。 白血病就是造血系统的癌症,老百姓又称之为血癌。白血病作为癌症,也具有其他系统癌症如肝癌的普遍特性,如癌细胞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因此,白血病就是异常的癌细胞即白血病细胞在骨髓等造血组织中进行性地、失去控制地无限制异常增生,“几乎同时”又由造血组织漫布到血液和全身各种脏器,亦即浸润到其它系统(上面我提到的各系统器官组织)中,损害这些系统器官的功能,出现有关的临床表现;当然了,血液系统本身的功能也发生障碍――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生成,故而血液中的三种正常血细胞如白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2. 白血病是怎么发现和命名的? 答:白血病最早是由一位法国医生于1827年报道,当时他描述的是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发烧、疲乏无力、尿结石和肝脾肿大。1847年一位名叫鲁道夫·魏尔啸的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首次创用“白血病”(leukemia)这个词来称呼这种病,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颜色是红色的(这是红细胞的颜色,因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种细胞),可是这种病人的血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发现管底部有白色沉淀物,“看起来像粘乎乎的脓液”,甚至有的病人血液不经沉淀,颜色也显得发白,这是由于本身颜色就“白”的异常白细胞增多的缘故。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治疗 陈志雄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一、概念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多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流行病学情况: 二、中医对白血病的认识 (一)历史沿革 病名:属于虚劳、急劳、热劳、温病、瘀积等范畴。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肾精亏虚。病邪为热毒炽盛、伏气温病临床表现的类似记载:多从虚劳、急劳、贫血、恶核、咽喉肿痛等描述。 治疗:张景岳认为深在阴分、不宜温补。 预后:不良,“百日劳”之名。 (二)病因:精气内虚、温热毒邪内盛 热:温热、湿热、痰热、毒热痰浊 外感毒:热毒、温毒、火毒、瘀毒瘀血 劳倦:饥饱不节、房劳、七情所伤内伤小儿:先天不足、遗传缺陷 病位:肾、骨髓,可涉及心、肝、脾诸脏 (三)病理 正气虚弱 邪毒内蕴肾精亏虚、邪毒内蕴 血行瘀滞 痰浊凝阻骨髓受损生血紊乱 (四)关于白血病的伏气温病论 发病方式:伏气温病、邪伏少阴、由血分转气 临床症状 病程归转、预后 (五)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几种看法 因虚致病论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看,因虚致病论顺理成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而致。 因病致虚论 从临床上看,白血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而很多青少年发病前身体多健壮,肌肤丰满。如果说因虚致病,似乎难经解释。青少年多气血旺盛,正气充足,发病前无正气亏虚的表现,受温毒外袭后,起病急骤,热毒入髓伤血引起血瘀;由瘀血而致血不循经;同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而有血虚,为因病致虚。 虚实夹杂论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从实践中总结认识到白血病既非单纯虚证,亦非单纯实证,而是虚实夹杂。本病的发病前提为正不胜邪,本虚标实,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正盛邪退,疾病可完全缓解;邪盛正虚疾病则复发或加重。 三、中医对白血病的治疗概况 中医药在应用单方和专药治疗白血病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尤其是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下面是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报道: 黄世林等以复方青黛片这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60例。 张亭栋首先报道以癌灵1号配合化疗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7

白血病

第五章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一)流行病学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比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多见(约5.5:1),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二)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缺陷。 2.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3.化学因素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L1 以小细胞为主 L2 以大细胞为主 L3 (Burkitt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2) 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3)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 (4) 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偶见卡氏肺袍子虫病。 2.出血急性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时有头痛、呕吐、瞳孔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有资料表明急性白血病死于出血者占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及文献复习 发表时间:2015-04-09T17:11:25.4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孟令恒何志旭(通讯作者) 金皎黄璟 [导读]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个少见类型。 孟令恒何志旭(通讯作者) 金皎黄璟 (1贵阳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 (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贵州贵阳 550004)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379-02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一个少见类型。1931年,Bors及Korenyi首次报道1例儿童AMKL。1985年,FAB正式将AMKL命名为M7亚型,该病国外文献报道约占急性髓系白血病4.1%-15.3%,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儿童更为多见,尤其是伴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近一半的AMKL于3岁前发病,平均年龄为2.2岁。现对我院收治的一例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儿,女,3岁2月,幼儿期;因“反复发热2+月,伴骨痛1月”入院;2+月前患儿不明原因发热,体温38.5℃左右,于当地予以抗生素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1月前发现骨痛,曾有一周不能下地活动史,并左侧颞部突长一包块,包块无充血水肿。智力正常。多次外院就诊,效果不佳。门诊以“发热原因:急性白血病?”收入我科。入院查体:T 38.5℃,精神差,重度贫血貌,左侧颞部长一包块,活动度差,表面光滑。颈部、颌下、腋窝及腹股沟可扪及散在花生大小肿大淋巴结。心肺阴性,腹部稍膨隆,肝脏肋缘下4cm,剑突下4cm 可扪及,脾肋下6cm可扪及。神经系统阴性。 1.2入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73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38 G/L、淋巴细胞绝对值6.84 G/L、红细胞 2.08 T/L、血红蛋白58 g/L、血小板44 G/L。血生化:超敏C反应蛋白39.75 mg/L、谷丙转氨酶8.98 U/L、谷草转氨酶15.63 U/L、甘油三酯 3.11 mmol/L、乳酸脱氢酶1381.61 U/L。降钙素原1.29 ng/ml。铁蛋白542.7ng/ml。细胞免疫NK 1.5%。颅脑CT示:颞骨颅骨内板下方、左眼眶外侧壁内外见片状高密度影伴骨质吸收破坏,考虑为脑外病变。腹部及盆腔CT:1、肝脾肿大;2、多发骨质病变。在行骨髓穿刺取标本时出现抽取困难,并反复多次取材情况。骨髓细胞学检查:分类白血病细胞占71%,其细胞体大小不一,呈类圆或不规则形,胞浆较丰富,呈灰蓝色,伪足多见,可见少数颗粒,核质呈网状,可见折叠及凹陷,核仁1-4个,可见双核。细胞化学染色:糖原(PSA)染色:白血病细胞阳性90%,呈珠状或块状反应。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95%,弱阳性1%,考虑AML-M7型。外周血涂片示:可见白血病细胞。骨髓免疫分型示: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71.6%,白血病细胞CD41、CD34、CD33、CD56、CD117阳性,CD61、CD13弱阳性,CD45弱阳性至阴性,HLA-DR、CD15、CD11b、CD14、CD38、CD7、CD2、CD19、CD10阴性,考虑AML-M7型。白血病融合基因示:未检出异常融合基因。荧光免疫杂交(FISH)示:BCR/ABL-FISH检测结果阴性,11q23(MLL)重排检测结果阴性。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常见的31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包括它们形成的121种剪切变异体)及活化的原癌基因HOX11 均阴性。 1.3 诊断及治疗诊断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入院后予以积极抗感染、输注血红蛋白、血小板、甲强龙及免疫球蛋白冲击等对症支持治疗,体温控制仍不理想,病情呈进展趋势,家属自请出院。 2.讨论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常分为伴唐氏综合症(DS-AMKL)和不伴唐氏综合症患儿(non-DS-AMKL),其中伴有唐氏综合症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最为常见。该病临床表现和其他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相类似,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骨髓检查、细胞免疫分型及电镜检查等。FAB协作组诊断标准:1、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2、CD41b+>10%;3、电镜检查中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细胞>10%;4、电镜检查中MPO阳性细胞<5%。以上4 条的前3条中有2条符合者即可诊断。该患儿的骨髓细胞学及免疫分型符合1、2条诊断标准,故AMKL诊断明确。该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及不成熟巨核细胞增多,细胞形态常变异,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L1型和L2型的细胞形态相似,常因骨髓纤维化或骨髓网状纤维细胞增生,出现“干抽”现象,骨骼破坏也是该病的特点,常表现为多发性溶骨性损害。该患儿就诊时CT提示多发骨质病变,行骨髓检查时出现干抽现象,提示伴有骨髓纤维化,符合该病特点。AMKL在细胞化学染色中,糖原染色呈块状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或弱阳性。细胞流试检查:免疫表型原始巨核细胞特异性表达CD41、CD13、CD33、可阳性,CD34、CD45、HLA-DR常阴性,CD36特征性阳性。AMKL具有较为复杂的核型异常,较为常见的核型有:核型正常(包括伴有唐氏综合症);仅有染色体数量上的异常;t(1;22)(p13;q13);3q21q26;t(16;21)(p11;q22);-5/del(5q) 和(或)-7/del(7q)及其它的核型。该患儿进行了较为常见的31种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包括它们形成的121种剪切变异体)及活化的原癌基因HOX11检查,未发现异常,考虑该患儿为核型正常。t(1;22)(p13;q13)易位形成RBM15(OTT)-MKL1(MAL)融合蛋白,在婴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AMKL患儿中伴有t(1;22)的预后较无t(1;22)的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AML08实验中,无t(1;22)AMKL患者被视为高危因素。绝大多数DS-AMKL儿童白血病细胞中都检测到GATA1突变,提示GATA1突变对DS-AMKL是特异的。有研究发现高表达CD36的AMLK患儿对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治疗敏感度更高,效果更好,因此CD36可作为AMKL患儿预测指标。近期研究表明与?non-DS-AMKL相比,DS-AMKL更易表达?CD7、CD11b、CD13、CD33和CD36,共同表达CD7、CD11b可作为AMKL的特征。在治疗反面,由于本病进展快、预后差、联合化疗效果常常不佳。BFM协作组已将AMKL作为独立的预后差的因素,文献报道标准剂量的阿糖胞苷(Ara-C)诱导方案和大剂量的阿糖胞苷(Ara-C)诱导方案治疗DS-AMLK患儿的完全缓解率(CR)为79.6%,non-DS-AMLK患儿CR为84.5%,5年总生存率(OS)36.3±7.5%,无事件生存率(EFS)34.7±7.5%;与同伴有高危因素的其他类型急性髓白血病的五年OS及EFS相近(OS 45.8±2.6%,EFS 33.9±2.5%)。尽管增加治疗强度对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儿童的预后有所改善,但对于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第1次CR(CRl)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提高患儿预后。Garderet等研究表明在初次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但复发率达到34%。很遗憾,该患儿家属放弃治疗。目前AMKL的治疗仍很困难,疗效差,改进或探索新化疗方案,仍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Rao A,Hills RK,Stiller C,et al.Treatment for myeloid leukaemia of Down syndrome:population-based?experience?in the UK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 工作单位:无 性别:女?职业:农民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年04月26日09时09分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年04月26日 籍贯: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主诉:反复乏力、头晕5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症状,伴有高热,最高体温达400C,咳嗽,无咳痰,腹胀,无明显腹痛,无鼻衄、牙龈出血,无便血、血尿。患者就诊,血常规检查回示:WBC 49。5×109/L,RBC 1、46×1012/L, HGB 53g/L,PLT 5×109/L;诊断为:贫血;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贫血,血浆预防出血,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计数,预防出血,清开灵、头孢呋辛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未进行任何特殊检查及明确诊断,给予输注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乏力、高热症状未明显好转,并呈进行性加重,出现乏力、头晕加重,体温40OC,经患者家属要求,转我院诊断治疗,我院急诊科以”重度贫血"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回示:WBC 47。6×109/L,RBC 1。25×1012/L, HGB 46g/L,PLT 4×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给予第一周期DA方案(DNR 40mg d1-3 ,Ara-c200mg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1月04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PR);第二周期D

A方案(DNR40mg d1-3 ,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积极预防骨髓抑制等治疗,定期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0年01月2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2010年02月08日给予第三疗程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Ara-c2000mg d1-3)+大剂量甲氨碟呤化疗,复查血常规:WBC 1。12×109/L,L 0。68×109/L,RBC 2、17×1012/L,HGB 67g/L,PLT 59×109/L;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2010年03月17日再次来我科就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给予MA方案(MIT 10mg d 1-3,Ara-c200mg 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3月24日给予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查血常规:WBC 1、49×109/L,L 0。76×109/L, RBC2、02×1012/L,HGB68g/L,PLT 178×109/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目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化疗,我科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收住。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粉尘、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月经史:14,3—5/28—30,2010年04月18日。既往色暗红,量中等,无痛经。 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2女,现爱人与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与睦、

急性白血病治疗现况与未来

急性白血病治疗现况与未来 肖志坚 0.引言 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AL)已有40余年,现今5年无病生存率(DFS)急性髓系白血病(A ML)为30%~4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0%,成人ALL约40%,现代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SCT)以使一部分AL得以治愈已成为可能。 1.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AL现代化疗和SCT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1.1 血制品的预防性输注为了减少血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应采用成分输血。一般血红蛋白≤80g/L或患者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应输注红细胞,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一般以血小板≤10×1 09/L,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例外,APL患者在凝血异常纠正前应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一般不主张进行白细胞输注。对有可能进行SCT的患者应将巨细胞病毒(CMV)筛查作为常规,接受氟达拉宾或SCT患者血制品输注应常规在输注前照射。 1.2 高白细胞的处理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时称高白细胞性AL。这些患者可采用白细胞单采术去除白细胞,但高白细胞性APL则不宜采用。 1.3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预防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AL患者易出现以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钾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其基本预防措施是水化和口服别嘌呤醇,密切监测血尿酸和电解质。 1.4 感染的防治患者个人卫生和病房的环境卫生非常重要,现并不推荐常规进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预防性给药。尽管G-CSF可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和住院的时间,但也并不推荐作为常规使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发热患者必须给与经验性抗生素,并进行可疑感染灶的病源菌培养并据此结果改用针对性治疗。 2.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1-3] 迄今AML的标准诱导治疗仍是柔红霉素(DNR,45~60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mg/m2/d, 静脉持续滴注,第1~7天)即所谓的“DA3+7”方案,该方案年龄<60岁的A 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60%~70%。为了进一步提高CR率,探讨了各种不同的诱导治疗方案:①用其他蒽环类药物如4-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3d)取代DA方案中的DNR组成IA或MA 方案,大系列随机系列结果发现CR率、DFS和总生存率(OS)IA和MA方案并不优于DA方案; ②将DA方案中的Ara-C从标准剂量改为大剂量,尽管大剂量Ara-C可使患者的DSF显著延长,但由于使用该方案后复发患者第二次完全缓解(CR2)率明显减低从而使患者的OS并未得到显著改善;③在DA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第三种药物,如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3d)或蒽醌类衍生物米托蒽醌(MTZ,12mg/m2.d-1?(12mg/m2.d-1 7d),澳大利亚白血病研究组的结果表明加用VP16后DFS好于DA,但MRC AML10系列结果则并未得到证实;?(75mg/m2.d-1 ④采用所谓的“双诱导治疗”,即不管骨髓增生情况如何均在第一次诱导治疗结束后第14天给与第2个诱导治疗,但仅预后差的那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可望得到改善。总体来说以上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方案并不优于标准的DA方案。 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后治疗[1-3] 当AML达CR后为了清除微小残留病减少复发必须进行诱导缓解后治疗。诱导缓解治疗策略包括强化巩固治疗、大剂量化疗、放/化疗联合自身(Auto-)/异基因(Allo-)SCT,或小剂量维持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的合适剂量、方案和疗程数仍不确定。异基因SCT比化疗或自体SCT可显著减低复发率已得到了肯定,但OS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此外患者获CR后在接受Allo-SCT前是否需要进行巩固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Auto-SCT在AML治疗中的地位及那些患者适合进行A uto-SCT等诸多问题尚待回答。现在主要根据患者染色体核型来制定诱导缓解后治疗策略:①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