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7-王建平-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_二_

07-王建平-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_二_

07-王建平-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_二_
07-王建平-中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的最新进展_二_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 高汉玉 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见汉代纺织品)。(见彩图[菱纹 罗绮]、[素纱单

我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与外贸现状

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及外贸现状 摘要: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中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纺织业外贸依旧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在那个背景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动身,对我国纺织业进展历程进行回忆,就我国纺织业外贸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纺织业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纺织业外贸现状分析问题 一、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 (一)中国纺织业的进展

1.全面建设时期(1950~197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确实是尽快解决我国宽敞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热纺织原材料,重点进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的纺织进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进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进展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模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专门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其他必要的物资。 2.快速进展时期(1980~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纺织产业的进展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纺织产业的进展模式开始从内需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对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接着扩大对外开放,进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内外并举的进展思路,不仅纺织产业的工业基础有了专门大的提高,同时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 3.全面提升时期(2002年以来) 2002年以后我国正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身份参与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 人们为了生活,第一要吃饭,第二要穿衣。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之外,几乎所有的衣料都是纺织品。作为一门生产,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还把原料初加工、缫丝、染、整,以至化学纤维生产都包括在内。纺织产品,除了供衣着之外,也供观赏、包装等用。在现代,还用于家庭装饰,工农业生产,医疗、国防等方面。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就是纺织技术。而人们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的体系则构成纺织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是差不多和农业同时开始的。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纺织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纺织科学也是与农学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是主要靠言传身教,文字资料并不很多。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由于诞生得早,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形成文字较早的民族,如中国汉族,可以从词汇的形成过程看出其梗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来源于纺织的词汇。有的起源非常古远,有的几经辗转引伸,粗看已不易发现这种渊源关系,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例如,在殷商甲骨文中,“纟”旁的字有100多个;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收有“纟”旁的字267个,“巾”旁的字75个,“衣”旁的字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有关。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各学科术语,还是日用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至成语,都有许多从纺织术语借用过来的字或词。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梁”,等等。这里,“分析”、“成绩”导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导源于织造;“络”和“绕”导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导源于植物染料染色。?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和经验积累的产物。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开发主要纺织原料及其加工技术,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地中海南岸和东岸首先广泛利用亚麻和羊毛。出土文物表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已经生产各种亚麻织物。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同一时期用于羊毛交易的印记。东部和南部亚洲首先广泛利用丝、麻和棉。中国曾出土公元前2700余年的丝织品。大麻和苎麻也首先在中国广泛种植。南亚次大陆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的棉制品。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今墨西哥和秘鲁地区,在史前时期已开始生产棉织物和毛织物。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中国很早就有“天子躬耕、皇后亲蚕”──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纺织品还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实物贡赋之一。 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从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一个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但纺织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以中国为例,在1980年,纺织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4%,上交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4.8%,不仅保证了全国10亿人民的衣着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纺织原料约有3000万吨,其中棉花和化学纤维大约各占一半。麻、毛、丝所占的份额不大,但是各具特殊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纺织生产能力以占主导地位的棉纺设备为例,已达到1.5亿锭,供应着40多亿人口的衣着和其他各种需要。但是,就纺织科学而言,尽管其历史悠久,还存在一系列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纺织生产的发展历程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

控制与检测 Testing 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中,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的逐步弱化,层出不穷的以法律法规、标准和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面貌出现的贸易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正在迅速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绿色壁垒”是近十几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近年来TBT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有3个主要原因 :一是“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开发对生态和环境以及消费者安全无害的 “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三是随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保护手段。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绿色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潮流。企业若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忌盲目扩大出口数量,而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 研究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安全的影响, 特别是进行国际通用的一系列认证。 (1)在产品质量方面进行ISO 9002质量体系认证 ; (2)在生产环境方面,清洁生产,注意废弃物的排放和回收利用,企业要进行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在产品方面, 考虑到国际绿色壁垒, 应进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 获得生态纺织品的证明性标签, 引起市场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力; (4)对于出口企业, 产品出口时, 要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获得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才有可能顺利到达对方口岸。 伴随“绿色壁垒”在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领域的逐渐盛行,有关生态纺织品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成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打破“绿色壁垒”、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 其实,就目前而言,生态纺织品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说法,从完整意义上看应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含义: ● 原料资源的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 ●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 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不会受到损害; ● 废弃以后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或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进行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将有助于中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企业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外,开展生态纺织品服装的国际检测认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专家预言,生态型(或称环保型、安全型)的产品将主宰未来的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市场。因此,进行纺织品服装的生态安全检测认定已成为国际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 在国际上,关于生态纺织品的认定标准,目前有两种观点: (1)以欧洲“Eco - Label”为代表的全生态概念。依据该标准,生态纺织品所用纤维在生长或生产过程中应未受污染,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纺织品所用原料采用可再生资源或可利用的废弃物,不会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掠夺性资源开发;生态纺织品在失去使用价值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条件下可降解消化;生态纺织品应当对人体无害,甚至具有某些保健功能,即所谓的广义生态纺织品的概念。由于这一标准相当严格,目前完整意义上的生态纺织品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纺织品进行开发探索的追求。 (2)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13个国家的13个 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 作者简介:王建平,男,46岁,教授,上海,201206天祥检验集团 王建平 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 林 源 纺织导报 2002 No.5 192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 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保证了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性 纺织品的安全主要包括制品所用面料是否含有有害物质,所用材料是否卫生,产品的结构和附件是否安全和牢固等。主要有: ——甲醛:含过量甲醛的纺织品在人们的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对呼吸道黏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 ——PH值:人的皮肤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以防止疾病的侵入,因此纺织品上的PH值在中性至弱酸性对皮肤最为有益。如果PH值过高,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并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 ——异味:一些挥发性物质,特别是一些奇特气味的物质表示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残留在纺织品上。 ——禁用偶氮染料: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会还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这些染料被皮肤吸收后,在人体的正常代谢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 ——色牢度:染色牢度不佳时,染料会从纺织品转移到皮肤上,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诱发癌症或引起过敏。有的纺织晶和服装遇水、遇摩擦就会发生掉色的情况。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以控制纺织品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提升纺织产品的质量,保证人们的基本安全健康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的一部适用于服用和装饰用纺织产品的通用安全技术规范。该标准适用于品、装饰用品等,对纺织产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异味和禁用偶氮染料项目提出A类、B类和C类

三档指标进行控制,其中婴幼儿用品要求符合A类指标,内衣、衬衣、袜子、床单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B类指标,外套、毛衣、床罩等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要求符合C类指标。 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渤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不仅对食品和药品直接入口类产品的安全性严格监控,也对危险性较小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关注,强制引导生产者制造安全的纺织品,并倡导消费者转向对纺织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的注重;标志着我们的纺织标准更进一步地与国际接轨,由注重产品的耐用质量和外观质量转向安全质量,提高了行业的生态生产意识。 广大的纺织企业和经营单位积极执行GB18401—2003,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纺织产品。再加上近两年国家对纺织产品有害物质的严格监控,有效地控制了不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进口,对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有着显著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纺织产品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对各类纺织产品质量的抽查监督结果,可以说商场销售的纺织产品能够让人放心穿着,甲醛含量基本上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禁用的偶氮染料也很少有检出,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穿着和使用纺织品和服装产品。 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时,首先看产品上有无符合性说明,标明“婴幼儿用品”、(GBl8401)A类、B类或C类字样的产品应该是符合国家基本安全标准要求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在进行纺织品异味检测时是靠嗅的。消费者在选购纺织品和服装时,应该首先闻一下产品是否有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味、香味等气味。尤其是一些香味毛巾、香味手帕等,要避免购买。内衣,尤其是婴幼儿用品,量买那些素色、小面积印花图案的产品,所用染料、涂料越少越好,尽量不要买印花摸起来较硬的纺织品。内衣以及婴幼儿服装,穿之前最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对于这门课程,在进入贸易的学习前,我们必须先对中国纺织行业有所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究竟如何呢?它的现状与特征又是怎样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以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求比较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因素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的变化。纺织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发展的任务更显得紧迫和艰巨。全行业必须正确的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新的发展。 新常态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此我认为认识和把握纺织经济发 展新常态,可以从整个行业与外部环境形势和自身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上去研究 和探讨。从外部形势看,纺织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的趋势。 一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作 为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 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按照 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的内需潜力随 着国民经济发展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 促进市场机遇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行业重要发展任务。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 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而且供给端,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 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 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我国纺织行业 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 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以及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 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 场份额。 三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 变,使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 不负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 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 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textiles GB/T 18885-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纺织品的分类、要求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及其附件,皮革制品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12.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第1部分:游离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eqv ISO/FDIS 14184.1)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eqv ISO 105/X12) GB/T 3922 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eqv ISO 105/E04) GB/T 5713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色牢度(eqv ISO 105/E01) GB/T 7573 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idt ISO 3071) GB/T 17592.1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7592.2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7592.3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薄层层析法 GB/T 17593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8412纺织品有机氯杀虫剂残留量的测定 GB/T 18414.1纺织品五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第1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8414.2纺织品五氯苯酚残留量的测定第二部分气相色法 GB/T 1888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 SN 0704出口皮革手套中铬(Ⅵ)含量的检验方法分光光度法 Oeko-Tex200 检测程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生态纺织品ecological textiles 采用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和生产过程所生产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品。 4 产品分类 按照产品(包括生产过程各阶段的中间产品)的最终用途,分为四类。 4.1 婴幼儿用品:供年龄在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产品。 4.2 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在穿着或使用时,其大部分面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如衬衫、内衣、毛巾、床单等)。 4.3 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在穿着或使用时,不直接接触皮肤或其小部分面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如外衣等)。 4.4 装饰材料:用于装饰的产品(如桌布、墙布、窗帘、地毯等)。

中国纺织品出口现状浅析

中国纺织品出口现状浅析 发表时间:2010-09-30T10:54:28.21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1期作者:戴睿王靖宇 [导读] 进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却遭遇了一系列新型非关税壁垒。 戴睿王靖宇(1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摘要:进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却遭遇了一系列新型非关税壁垒。针对这些新型的非关税壁垒,除了从政府到企业各个层面加强应对外,更重要的是抓好我国纺织品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纺织品的质量。 关键词:制度;主动配额制;产品结构;技术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034-01 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扩大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入WTO之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纺织品贸易都是通过双边协定的方式进行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平等待遇,再加上纺织品的配额制度,使我国本来具有很大优势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限制。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被取消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理应放手大干一场,然而美国、欧盟等国家针对我国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及以保护生命、保护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等一系列新型非关税壁垒接踵而至,反而使我国的纺织品产业措手不及。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究其实质,是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因此,我认为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所遭遇的一些非关税壁垒,我们除了从政府到企业各个层面加强应对外,更重要的是抓好我国纺织品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纺织品的质量,使我国纺织品质量达到设限国家的要求。要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地位作用,积极促进国内的制度创新 我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国内制度、推进各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与国际制度的接轨,为我国贸易适应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奠定制度基础。同时政府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冲突等等,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二、企业内部应制订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 必须加大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内部要制订合理的准入制度和奖罚制度,为人力资本的流动创造条件,激励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到国际市场中去开拓、竞争。加快国有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强化产权激励。首先是界定产权。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应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推行企业家制度,这是公司制的核心。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企业内部要同时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的力度,完善产业升级。 三、“主动配额制”的实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纺织业大国,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纺织行业的稳定与有序发展,一方面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维护中国纺织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兼顾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努力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发展。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摩擦现象,中美纺织品协议到期后,我国应实施“主动配额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这不仅能够将实际贸易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且对外表明了一个欲以对话方式“和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姿态,赢得了谈判的先机。 四、改善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①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占着较大比例的主要是服装类产品,装饰用和产业用的纺织品所占比例太小,要改变这种格局,在以服装为主攻方向的同时,扩大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②我国纺织品的档次主要以中低档的产品为主,高档产品出口很少,这样纺织品出口的价格就很低,利润相对就很小,所以我们要增加高档服装出口的比重;③从产品的出口方式看,纺织品出口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特征,我国只能得到较少的加工费用,盈利不高,所以我们还应该坚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发展方针。 五、提高我国纺织品的科技含量 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国纺织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传统的纺织品出口主要是 “以量取胜”,产品质量没有多少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现在,各国都在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对纺织品科技的开发,一方面纺织企业自己要努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加科技经费,加大科技的开发力度,争取尽快实现纺织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于优惠,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对纺织产业链相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为纺织品出口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小勇.国际贸易争端解决与中国对策研究-—以WTO为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31. [2]王莹.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品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6) [3]王静媛.纺织商会会长王沈阳: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当属正常[J].东方企业文化.2005(3) [4]储玲.纺织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周培仁唐树伶.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0(6) [6]谢振叶.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7]肖海霞.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作者简介:戴睿(1988.6-),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革制品设计。王靖宇(1989.1-),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物理。

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

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 万泰认证有限公司 WIT Assessment co.,Ltd 一、引言 (3)

二、适用范围 (3) 三、术语和定义 (3) 3.1 有害物质 (3) 3.2生态纺织品标志 (3) 3.3生产商 (4) 3.4贸易商(包括零售商) (4) 3.5品名 (4) 3.6产品单元 (4) 3.7产品类 (4) 3.8 Ⅰ类产品(婴幼儿用品) (5) 3.9Ⅱ类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5) 3.10 Ⅲ类产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 (5) 3.11 Ⅳ类产品(装饰产品) (5) 四、基本要求 (5) 4.1申请 (5) 4.2提供样品 (5) 4.3认证承诺 (5) 4.4检测 (6) 4.5产品技术要求 (6) 4.6质量保证要求 (6) 五、标志 (10) 5.1授权的批准 (10) 5.2授权的限制 (10) 5.3授权的撤销 (11) 5.4标志形式 (11) 六、社会公平(遵守法律) (11)

一、引言 本规范是WIT对生态纺织品认证组织开展认证的主要依据,规定了对生态纺织品生产、贸易和标识等的要求,以保证其生产的认证产品符合国家技术标准(GB/T18885-2002)并与检测样品的一致性。本规范是纺织产品获得生态纺织品认证证书和允许使用认证标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纺织品及生产各阶段的产品,包括纺织品及非纺织品的附件,皮 革制品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 三、术语和定义 3.1 有害物质 所谓有害物质,在本规范中是指存在于纺织品或附件中并超过最大限量,或者 在通常或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会释放出并超过最大限量,在通常或规定的使用条件下 会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根据现有科学知识水平推断,会损害人类健康的物质。 3.2生态纺织品标志 “生态纺织品根据GB/T18885-2002(采用Oko-Tex100)标准通过对有害物质检测”,是指如果已经履行完生态纺织品认证规范要求的认证手续,在产品中使用本标 志的授权已经被机构(WIT)认可。 “生态纺织品根据GB/T18885-2002(采用Oko-Tex100)标准通过对有害物质检测”,标志声明如下内容:粘贴本标志产品执行生态纺织品认证规定的技术要求,并

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造成世界经济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 经济危机所引起的就业压力、流动性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等, 使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这轮危机中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据海关统计,2008 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幅度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出口1670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0.1%。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碳排放指标成为欧美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现状,问题,策略;转型和升级 I

Abstract In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ausing the world economic downturn, the external market demand weak, the economic crisis caused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lack of liquidit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fell, so that our textile industry in this round of crisis was faced with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ot only fully exposed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ve long relied on low-cost expansion of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 but also to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s brought new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customs statistics,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exports in 2008 over the previous year rate down 10.7 percentage points. 2009 China's export 167 billion U.S. dollars, down 10.1% over the previous yea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or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o seize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new provides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With the climate conference held in Copenhagen,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carbon emissions targets or restrict China's textile exports to Europe and America to become another excus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must restructur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speed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Post-crisis era; Status of th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problems, strateg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I

生态纺织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技术 及其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工业产品检测中心纺织室
丁友超

汇报内容
1 2 3 4 5
概述
常规萃取方法
现代萃取方法
净化方法
衍生化处理

样品前处理内容
一般液体样品的处理: (1)液体的转移 (2) 液体的稀释 (3)液体的混合 (4)标准物的添加 浓缩: (1) 旋转蒸发仪 (2) 氮吹仪 (3)真空浓缩仪 (4)离心真空浓缩仪 分离提取等其他处理 (1)液-液萃取 (2)蒸馏 (3)液-固萃取 (4)固相萃取 (5)超声提取 (6)微波法 (7)超临界流体萃取 (8)膜透析法 (9)生物样品水解、蛋白沉淀 )生物样品水解 蛋白沉淀 (10)离心/过滤 (11)消解

化学残留物分析步骤
结果表达 样品采集
数据处理 样品前处理 仪 仪器分析

为什么要样品前处理?
z 浓度太低- 被测物浓度低于定量限 z 样品太“脏”- 基质组分的存在影响样品检测 太“危险” 危险 - 污染物可能成为 污染物可能成为“色谱柱杀手” 色谱柱杀手 z 太

样品前处理概念
? 样品前处理(Sample Pretreatment),包括样品采集和分 析样制备。分析样制备是指对样品中待测组分进行提取、净 化、浓缩的过程。 ? 目的:使样品(sample)变为使用与所选分析方法的分析 物(analytes);并消除基质的干扰、保护仪器、提高方法 的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和灵敏度。 ? 纺织品的前处理,除了取样外,主要是指提取和净化步骤。

纺织生态标准

生态纺织品 留量均应符合要求。 生态纺织品论证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问世以来,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风行世界。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的政府推出了环境标志制度,如美国的"绿色签章制度"-,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等环境标志涉及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扩大到服务领域。而纺织品环境标志主要以欧洲各国的标志为主,在世界纺织品市场上颇具领导作用。 近年来,世界纺织品市场上刮起了一股绿色之风,并对国际纺织品贸易趋势和生态纺织品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带来了对纺织品环境标志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较高,尤其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外,高额的申请费用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环境标志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即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环境标志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环境标志产品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主题的新型的生产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应该倡导。 应该说,上述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实际上,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管理手段,在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以及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在世界风行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纺织品环境标志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本文对欧盟纺织品的环境标志作系统具体的介绍,并从经济、技术、贸易的角度对其作综合分析。 环境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也称生态标志、绿色标志,是由政府管理部门或独立机构和组织,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中,生态标准是环境标志的核心。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获得者可以将它贴在商品上,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生产、使用、处理等整个过程或其中某个过程,符合特定的环境促护理求。 环境标志制度执行自愿原则,即申请环境标志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生产者自主决定。它是环境管理手段从"行政法令"到"市场引导"的产物。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学习2007-10-28 20:27:01 阅读42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一、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国内需求变化而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贸易磨擦将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 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作为一产业,并不存在什么"夕阳工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阳技术”。真正的“夕阳工业”应是那些对其产品不在有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部门。现代纤维工业不断开发各种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纺织业不是也不会是“夕 阳产业”。 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 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纺织业想再创辉煌的关键首先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技术(如IT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业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其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要把握“知识经济”年代新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于做好市场,即以全球市场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发新产品。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既决定市场空间,又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定位,随着地域和市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类别。因此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外看市场,内看企业,要根据国际时尚潮流动向来确立企业市场定位。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导致了在西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持续上升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纺织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纺织大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