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的教学初探

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的教学初探

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的教学初探
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的教学初探

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的教学初探

颜标峰(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西南昌330046)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知识分类上属于陈述性知识或事实性知识,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约占比60%,繁多而杂乱的元素化学是重要的知识分化点。基于此问题,作者在微观层面上尝试建立了一些元素化学知识学习和体验的模型,并付诸于教学实际,取得了一定成效。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学习模型;案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有人将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在高中阶段是重要的知识分化点,分化原因主要是元素化合物呈现的知识庞杂琐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容易混淆。笔者在元素化合物教学过程中发现,看似章法甚少的元素化学蕴含着丰富的物质研究范式和知识学习模型。现将一些具体模型案例分享。一、金属单质的学习与“水氧模型” 金属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材料,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属的应用史,金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地球是一个“水球”,也是一个“氧球”,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易被水及氧气侵蚀。为了更好地防止金属材料的侵蚀,研究金属与水、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正是“水氧模型”在金属单质学习中的现实意义。图1 水氧模型“水氧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指与水,与氧气反应的范式。人教版教材中,选

取研究的代表金属单质为钠、镁、铝、铁,笔者将教材中体现这些金属单质“水氧模型”的相关内容在下表中予以呈现。表1 一些金属单质“水氧模型”相关内容金属单质1 2 3 4钠镁铝铁模型内容钠与水的反应;钠在空气中露置;钠在空气中加热镁与热水的反应;镁条打磨;镁条燃烧铝与热水的反应;铝片打磨;加热铝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模型呈现形式演示实验、化学方程式演示实验、化学方程式演示实验、化学方程式探究实验、化学方程式从列表中不难看出,四种代表物无一例外地融合了“水氧模型”,当然,不同金属单质的“水氧模型”渲染程度不同。在教材中,钠的“水氧模型”是体现得最直接的,钠与水的实验、钠与氧气的实验占据了很大篇幅;镁与水的反应出现在必修二的元素周期律一节中,镁条燃烧则以一张图片的形式予以回顾;铝与水的反应也出现在元素周期律一节中,铝箔的加热是演示实验;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作为探究实验出现,铁与氧气的反应初中阶段已重点研究,故高中教材内并未重现。值得一提的是,“水氧模型”不仅体现了金属单质性质的相似,也体现了金属单质性质的递变,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二、金属化合物的学习与“关键化合物模型” 教材选取的金属元素承载着展现金属不同特征的教学任务。人教版教材中选取研究的金属分别是钠、铝、铁。钠作为活泼金属代表,铝作为两性金属代表,铁作为变价金属代表。钠的氧化物中存在过氧化物的事实,能很好地

体现钠的活泼;偏铝酸钠的相关内容则彰显了铝的两性;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化,无疑是铁的变价的重要载体。图2 关键化合物模型表2 一些金属“关键化合物模型”相关内容金属特征关键化合物1 2 3钠铝铁活泼过氧化钠两性偏铝酸钠变价铁盐和亚铁盐关键化合物的研究内容过氧化钠的生成,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偏铝酸钠的生成,偏铝酸钠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的生成,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关键化合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聚焦了研究要点,有利于对金属化合物的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学习者在体验“关键化合物模型”时,能较好地深化对金属特征的认识,甚至可依据“关键化合物模型”预测其他金属的特征。表3 根据“关键化合物模型”预测其他金属特征金属1 2 3 4钾镁锌铜关键化合物超氧化钾氮化镁偏锌酸钠氧化亚铜特征预测钾:活泼镁:活泼锌:两性铜:变价三、非金属化合物的学习与“类价物模型” “类价物模型”中有三个关键字需要作解释:类,基于物质分类的类别通性;价,基于氧化还原的价态通性;物,基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哲学思想的物质特性。图3 类价物模型非金属元素的价态众多,非金属化合物的类别多样,相较于更为单纯的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利用“类价物模型”构建知识体系显得更有必要。人教版教材中,选取的代表非金属元素有硅、氯、硫、氮,这些核心元素对应的代表化合物有二氧化硅、次氯酸、二氧化硫、浓硫酸、氨气、硝酸,笔者

将教材中体现这些物质“类价物模型”的相关内容整理如下表。表4 非金属化合物类价物模型相关内容1 2 3 4 5 6非金属

化合物二氧化硅次氯酸二氧化硫浓硫酸氨气硝酸类别通性

弱酸性(硅酸)弱酸性弱酸性(亚硫酸)强酸性弱碱性(氨水)强酸性价态通性氧化性强氧化性弱氧化性、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还原性强氧化性物质特性与氢氟酸反应不稳定性

暂时漂白性吸水性、脱水性极强水溶性不稳定性表5 非金属化合物类别通性相关内容1 2 3 4 5 6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次氯酸二氧化硫浓硫酸氨气硝酸类别通性弱酸性(硅酸)弱酸性弱酸性(亚硫酸)强酸性弱碱性(氨水)强酸性具体内容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强酸制弱酸(碳酸制次氯酸)与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与铜反应与水、酸、酸性气体反应与铜反应表6 非金属化合物价态通性相关内容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次氯酸1 2 3 4 5 6价态通性氧化性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浓硫酸氨气硝酸弱氧化性、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还原性强氧化性具体内容与碳反应漂白性与硫化氢反应,与氧气反

应与铜、碳反应与氧气反应与铜反应“类价物”模型中,类别通性和价态通性在应用过程中,可逐步由理解层次提升到预测层次:由物质类别预测典型的反应(大部分为酸碱中和反应);由核心元素价态预测典型的反应,当然,这个过程中

需要利用到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作为素材铺垫。“类价物”

模型中,物质特性几乎没有规律可言,需要做格外的突破。

教材中利用了不同策略化解物质特性这一易混点。表7 教材中突破物质特性策略12 3 4 5 6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次氯酸二氧化硫浓硫酸氨气硝酸物质特性与氢氟酸反应不稳定性暂时漂白性吸水性、脱水性极强水溶性不稳定性突破策略(教材素材)生活应用:刻蚀玻璃直接给出演示实验:品红加入二氧化硫水溶液演示实验:黑面包实验演示实验:喷泉实验样品展示教师在突破物质特性这一易混点时,可融合更加多样的素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的突破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表8 实践中突破策略物质特性与氢氟酸反应不稳定性浓硫酸二氧化硫1 2 3 4 5 6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次氯酸氨气硝酸暂时漂白性吸水性、脱水性极强水溶性不稳定性突破策略(开发素材)课外活动:刻蚀玻璃化学史料:含氯漂白剂的发展史视频实验:硫磺熏纸工艺演示实验:浓硫酸与五水硫酸铜混合演示实验:塑料瓶极速变瘪说文解字:“肖”,同“消” 参考文献[1]姜言霞,王磊,支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9):106-112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青浦高级中学王凤英 2008年5月 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这类知识常常被学生看作“易懂、难记”,只能死记硬背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情景中的某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设情景理论指导知识网络 提高科学素质是科学教育的宗旨。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分支担负着培养科学家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双重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中学阶段的化学是从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在熟悉具体物质和他们已有日常体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中学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科学抽象...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By 峰言蜂语发表于 2006-8-28 14:51:00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 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不再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2.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知识教学的影响,随意扩展内容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6295871.html,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作者:陈银凤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9期 摘要:元素化合物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内容,在考试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笔者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并通过实验探究、生活情境的创设增加上课的趣味性,以达到元素化合物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安排必修一模块中,是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最先接触到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观点,为后续学习化学做铺垫。元素化合物在高考中占有较大比例,除了直接考查,还与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综合在一起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有着“杂、乱、难”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学起来比较枯燥,不易掌握,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组织有效教学。 一、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该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对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尤为适用,根据物质的组成及结构,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以化学1专题2《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为例: “结构决定性质”这条规律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强调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放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零散,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比较费力,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规律去理解,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为主线,去预判性质,也可以根据这条主线去理解所学内容,以及对陌生物质的猜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处了教授课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方法的指导。 二、利用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优化教学 根据元素化合物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哪种类别,可以预判其部分性质;根据化合物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等。化学1中硅及其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教学都可以采用这钟方法。以化学1专题4《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 物质分类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已经熟悉不少种类的物质,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同一种类的物质,进而迁移到新物质的学习中。非金属元素往往存在多种价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初探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拨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简化更加恰当。但又要防止教师对问题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想法,虽然教师的数学知识比学生丰富,但在想象能力方面可以说教师不如学生,所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时学生有学生的优势,我曾例举过两个数学老师和一个六年级学生同做一道数学应用题的例子,这道应用题是这样描述的:“某市举行篮球选拔赛,报名参赛的球队有20个,比赛采用淘汰制(没有平局),最终决出一名冠军参加省级篮球比赛,问一共要比赛几场”教师在简化这个实际问题时先给每个参赛队分别编上号,再根据比赛的顺序把实际问题简化为如下形式:而学生在简化这个实际问题时,抓住“淘汰”这个词进行简化。学生是这样想的:因为是淘汰赛,所以无论是谁和谁比,每赛一场必定淘汰一个队。因此学生把这个实际问题简化为减法。我们先不说他们最终构建模型如何,从简化的角度讲,显然学生比教师的想法更简便、更明了。为什么学生在这个实际问题的简化中优势比教师明显除了以上所讲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简化还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一般说来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对实际问题的简化,但反过来生活经验中的定势思维有可能会干扰对实际问题的简化。上例中由于教师受日常比赛模式的影响,对这个实际问题有了定势思维,所以他们在简化这个实际问题时,免不了受比赛顺序的影响,而学生对如何安排比赛顺序没有经验,所以不会受比赛顺序的干扰,他们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淘汰”进行想象和简化。3、运用数学知识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解读数学模型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简化方式,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简化了的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一般来讲,如果数学模型中所用的数学工具愈简单,那么这样的数学模型愈有价值,先看教师的数学模型:20÷2=10 10÷2=5(场)5÷2=2(场)……1 (2+2)÷2=1(场)……1(1+1)÷2=1(场)解读模型:10+5+2+1+1=19(场)再看学生的数学模型:20-1 解读模型:20-1=19 从以上两种数学模型分析,教师的数学模型繁琐,采用的数学工具也比学生的复杂,相比之下显然学生的数学模型比教师的价值大。4、展示和评价数学模型当学生数学建模完成后,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建模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别人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在展示、评价中比较每个数学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四、数学模型的应用数学模型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建模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每个数学模型都应有其本身的应用价值,如果一个数学模型只能解决当前的一个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数学模型就失去了应用价值,同时也就失了去数学建模的意义。就拿以上例子来讲,学生所建构的这个数学模型它适用于任何的淘汰赛,无论是几个球队进行淘汰赛总可以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比如“100个球队进行淘汰赛,最终决出一名冠军和一名亚军,那么需要比赛几场”其数学建模结果是100- 2=98(场),当然有些数学模型投入应用后可能发现不合理,那就必须重新建模,重新求解,这一过程可以循环,直到求得满意结果为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数学建模教学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数学建模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管理入口投稿信箱:

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

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和升学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时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状况,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令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目标,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在高中数学中落实分层教育法。 一、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分层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就会有所差异,这就是分层教育中的主体分层。当然这种分层并不是对学生优劣的划分,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板块。这种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

整。这种分层不是对学生综合成绩的一种评价,目的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能力,而是在教学的同时逐渐摸索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要适当进行鼓励,并做出肯定性评价,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把握学生的教学起点的同时,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在认真观察、了解和分析学生之后,将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预估,教师根据实际状况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建立学习档案,实时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实际状况,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否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想确定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可以以开班会、家访、实际调查等形式进行考察,正确掌握学生在分层教学中的实际发展状况,才能便于教师进行以后的教学。 二、对分层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节。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分层备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 分层备课,就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不同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后,在备课上进行分层,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备课难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 。但长期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不能有效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实事,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全部忘光,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解释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连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远没有形成。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有效教学,而教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技能、学科知识、教学规划、课堂管理能力,还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用、师生关系的营造、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培养等因此。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1]元素化合物部分[2]教学中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呢?下面从教学策略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索。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必修一有关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

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基于此,教师不应盲目拔高教学目标,更不应“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化学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按原来的课程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合理、清晰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下表是笔者所设置的部分章节教学目标: 表1 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等金属的典型物理性质,如硬度和密度等;②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镁、铁等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以及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学生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描述金属钠、镁、铁粉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以及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与综合形成有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④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写出铝与强碱溶液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⑤学生基本掌握将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见金属氧化物进行分类;并知道Al2O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能写出Al2O3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张思明(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 鲍敬谊(北大附中数学学科主任,高级教师) 白永潇(北京教育学院数学教师)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1.1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有代表的定义如下: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认为,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容。 (2)叶其孝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数学建模(M athematical Modeling)就是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 两种定义的区别在于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的定义没有强调建立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当然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仅仅如此很难称得上是“数学建模”。处理很多事情,比如法律和组织上的问题,常常会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而并没有建立数学模型,这就不能说是进行了数学建模。这里所谈(实际上,同大部分人认为的一样)的数学建模,其过程是要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的。 什么是数学模型?根据徐利治先生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一书中所谈到,所谓“数学模型”(Mathematic Model)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粗略的讲,数学模型是指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广义的说,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之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应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才叫数学模型。 本论文所谈到的数学建模,其过程一定是建立了一定的数学结构。 另外,我们所谈的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解决非数学领域内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经济、工程、医学等其他领域,呈现“原胚”状态,需要分析、假设、抽象等加

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摘要: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的重要方法。模型方法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章论述了化学模型的定义和分类,并探讨将模型运用于化学教学中。 关键词:模型;化学模型;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5-004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5.016 素质教育认为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方法。模型方法源自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因此也是学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些抽象的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和理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结构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普遍运用了模型方法 一、化学模型的定义及分类 化学模型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1]化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模型是分子模型(反映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静态模型)和反应系统

模型(反映分子转化过程即化学反应的动态模型)。化学中 的其他思想模型,如官能团模型、化学键模型、反应速度理论模型、溶液模型等,都与这两类基本的化学模型有密切的联系。 按照模型代表和反映原型的方式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 种分类标准,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见表1。 二、化学教学中模型的应用 化学模型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如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化学反应教学、化学体系教学,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以及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应用加以讨论。 1.模型运用于化学概念教学中 化学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因此,概念具有抽象性、高度概括性。在概念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模型方法,将概念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见表2)。 解析:在气体摩尔体积这一个概念的教学中,将微观世界宏观化,运用一系列分子模型图片展示1mol 物质的体积 大小,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模拟物质的组成,采取类比方法,来解释说明影响气体、液体和固体体积的因素,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 化学上还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物质的量、质量守恒

初级中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法的初探

初级中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法的初探 龙江中学吴章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更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更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的尖子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任。面对挑战,我们只有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龙江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录取的学生素质较低,然而每年我们也有占总数约10%的尖子生,因而学生间的学习基础、方法、习惯、能力等方面差距相当大。以2009年进入我校的学生为例:招生300人,入学后一个月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单元摸底考试。其英语科成绩各项数据如下。 2009年初一新生摸底考试成绩 项目英语学生300人平均分35 优秀率8%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间的差距相当大,呈明显的双峰型,因而适合分层次教学。 理论依据。根据前苏联心理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长期研究揭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取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

务,但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在以上两个理论背景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分层次教学。我们认为,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分层次教学的步骤 (一)、研究方向 1、树立素质教育观,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全面推广和实施分层次教学。 2、强化改革创新观念,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践,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和发现分层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可能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不断丰富分层教学的内涵。 3。树立学生观,探讨在分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新途径,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 3.3 探究安培力学案 粤教版选修3-1

3.3 探究安培力学案(粤教版选修3-1) 一、安培力的方向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称为________. 2.通电直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定则来判断:伸开__________手使大拇指跟其余四指______,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__________垂直穿入手心,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________的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 二、安培力的大小 1.物理学规定,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______时,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F跟________和 ______的乘积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用B表示,则B=________. 2.磁感应强度B的单位是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其方向为______,是____量.3.如果磁场的某一区域里,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这个区域的磁场叫做______.4.在匀强磁场中,在通电直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电流所受安培力F=________. 三、磁通量 1.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______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用Φ表示,则有Φ=________,其中S为垂直______方向的面积. 2.磁通量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 一、安培力的方向 [问题情境]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为了表彰和纪念安培在这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人们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1.通电直导线与磁场平行时,导线受安培力吗? 2.通过课本实验与探究得到通电直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沿什么方向?安培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要点提炼] ______手定则——安培力的方向判断 伸开______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处在同一个平面内;把手放入磁场中让______垂直穿入掌心,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问题延伸] 安培定则又称______手螺旋定则,是判断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的;左手定则是判断电流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方向的. 二、安培力的大小 [问题情境] 1.当通电导线与磁场垂直时、平行时、斜交时,所受安培力相同吗?何时最大?何时最小?2.本节中我们只研究什么情况下的安培力的大小? 3.回顾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什么?它是怎样定义的?能否用类似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开始具体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一章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下一章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从构成常见的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后续介绍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成金属阳离子,生成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原子核外电子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证据。大多数金属阳离子核外电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所以金属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一般不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少数有变价的元素(如Fe)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节着重介绍了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铁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亚铁盐、铁盐),铜的化合物是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出现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较多,如Na2CO3、NaHCO3的性质,Fe3+的检验等采用了科学探究的形式。 二、新课程标准 1、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2、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 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4、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 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学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接触中也已有较多了解,现在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化合物的新知识容易接受。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化合物,对氧化还原知识尚不能熟练运用,对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不熟悉,加上实验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姓名:严洪艳课时:2(新课、实验课)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并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掌握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及检测过程、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等内容。本节内容与《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知识,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巧妙地运用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理解碳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关于如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方式从实验探究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过程。

3.由于高中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进行有效指导性教学,同时结合化学中的相关内容,来认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解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 (4)简述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建立课本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训练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对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及非生物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和

模型方法与高中化学教学《化学教育》

模型方法与高中化学教学《化学教育》

模型方法与高中化学教学 张建国 内容提要: 在高中化学里,模型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忽视。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模型、模型方法的概念和特点,归纳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型问题,并提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主题词:模型模型方法高中化学教学 模型是化学知识特别是化学理论的主要表达方式,模型方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为面对问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程序,并具有一定综合性,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在中学化学里,模型俯拾皆是——物理的、数学的、概念的、符号的,不一而足。但教师对此却普遍缺乏敏感,对它的理解、运用缺乏研究,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本文拟就模型、模型方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1 模型方法的意义 研究事物的前提是通过观察来感知这个事物,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的事物或过程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人的观察力相匹配。人对事物观察能持续的时间以及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不能观察历时过长或过短的过程;人的视野和感知力也是有限的,不能直接观察过大或过小或过远的事物。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明,人的官能在不断延伸。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使我们能看到离我们更远的东西;卫星摄影可以使我们看到更大的东西;显微镜、隧道扫描仪的发明使我们能够看到更小的东西;高速摄影技术的发明使我们能够看到转瞬即逝过程的细节。可以说,自从有了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提高自身观察力的努力。然而这种官能的延伸已经对观察的直接性打了折扣。 事物的结构和演进过程足够外显。隐藏着的事物和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和感知。玻璃仪器的引用使化学反应过程中变化一览无余,这对化学研究,特别是对化学学习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难想象,如果我们仍然在使用着类似

分层次教学初探结题总结报告

分层次教学初探结题总结报告 《分层次教学初探》结题总结报告 摘要:为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分层次教学。可以采取在课外进行分类辅导、平时教学中进行分类指导两种形式。通过分层次教学,培育了学生的自尊感,学生能自己设定并实现了目标,学生自我指导了学习,学生正确的进行了自我评价。 关键词:分层次自尊目标评价 1、研究背景 “随着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高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 置”(摘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从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向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转移。基础教育阶段是普及初等教育的阶段,是打基础、奠定基本学力的阶段,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带来了可能。 但是,由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积淀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基础教育的潜在导向仍然没有摆脱“精英主义”教育的阴影,学生接受基础教育还是为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普通教育的出路最终还是引向了高等教育轨道,这使得初中教学处于一个两难的境界。一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愉快教育”的熏陶下,学生没有丝毫考试压力;另一方面,经过与小学的学习方法、方式完全不同的三年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必须面临中考这样选拔性的考试,倍感压力。那如何解决好学生在学习方面,特别是课堂学习方面的问题,使 他们能够达到个人的最优发展,是目前教师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建立在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平等

的、适合于自身发展机会的基础上的,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不管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提供整齐划一的课程和教学,而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式、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同时,不同类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个人特长的发展方向、个人潜能发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程度、能力或学生的选择分类授课。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起点、教学进度、以及各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同。通过研究初三年级数学成绩严重分化的原因,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初一起始年级能更好地保护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顺利渡过初二年级的分化期。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全体成员共同学习了《广州市中学数学学科开展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工作意见》和《广州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2)调查报告法: 调查研究初三年级分层次教学的现状和实施可行性,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前后学生在学习兴趣、日常在校学习情况、在家学习情况等的变化,为分析教育实验提供事实依据。 (3)实验研究法: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 化生学院09级生物科学专业曾碧红 09310406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本节内容是从分子的水平对细胞进行学习,它是后面学习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化学和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既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细胞进一步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细胞知识,但认识还是很肤浅的。所以本节内容可以与他们所学的化学内容结合起来就很容易理解,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碳元素的说明,分析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通过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的重点我难点 1.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 2. 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掌握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2. 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 解释.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教学策略 1.思路设计

导入:地壳元素与细胞元素含量对比表格得出差异并引入细胞中元素的概念 具体介绍元素 (包括元素的分类,占细胞干重鲜重的百分比,并重点讲解C元素之所以是基 本元素的原因) 由元素引出化合物概念,并介绍化合物 (包括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化合物种类以及其含量的差异)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细胞中化合物应该如何提取并引出一下三个实验 分别介绍糖类,脂肪,蛋白质检测的具体原理方法并做演示实验 并进行学生实验 2.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列出地壳与细胞中元素差异的表格(教材16页),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硅元素在地壳含量比较高,但是在细胞中含量就比较低,但是地壳中所元素细胞中都有……”通过学生的回 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 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 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2)新课讲授 <1>组成细胞的元素 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种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教室装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交流、评价与合作。要求确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念,李振老师的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金属钠的存在、保存及应用),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真谛的乐趣,考查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化工厂着火及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李老师用化工厂着火的视频及一个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引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重难点的新理解。本节课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侧重点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化学反应中有的现象稍纵即逝,有时会观察不全面,有时候学生由于实验时的过分喜悦而忘却了实验目的等,因此,在本节课上李老师除了应有的通过实验认识钠的性质知识重难点外还让学生如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慎重地为学生设计了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 三、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新思路。记得以往无论是随堂课还是一些评比性的课,很多教师就是从原子结构入手与学生分析结构特点从而根据结构推测可能的性质,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科学性,接着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一句话引出物质的存在和应用。但,李老师却采用隐形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的始终,教师不明说但通过暗设埋伏使学生心神领会。这样教学更能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 四、课堂实验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考虑到一种新物质的研究方法先从表观的角度去认识,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老师也没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引导;金属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扑朔迷离、新鲜有趣,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得太多已引起爆炸),所以此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但必须注重实验安全性教育;钠与氯气、硫磺的反应考虑到学校实验室没有通风橱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演示实验;其余的课堂实验和补充实验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有效性由师生共同完成。 五、注重前后联系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时,我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其次再让各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生成气体的实验方案,并由小组的宣传员把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和其他同学交流,觉得该方案确实可行,最后再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就从理论探讨和实验探讨两方面对钠与水的反应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分层次教学方法初探

分层次教学方法初探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分层常用原则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动态性原则: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④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分层常用方式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二)分层备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