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案中图版必修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

(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

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

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情景导入先思考———————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二、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1.D 2.B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知识点二|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情景导入先思考———————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上述材料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核心要点掌握好———————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以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怎样的特点?

(2)仔细观察有关图片,说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结构反映的各自怎样的地理环境特点,列表说明。

解析: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西关大屋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趟拢门,以及独特的布局形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西关大屋和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农业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案:(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

1.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亚的印度河谷地在城市建筑风格、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时代

B.地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

C.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地点

D.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之处

解析:选B 地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形成要受到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2.下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

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

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

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

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

解析:选C 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3.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 )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

解析:选A 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4.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多建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B.上海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

C.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D.在城市发展历史较短的美国、法国,大城市的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

解析:选C 欧洲城市由于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已形成,市中心很少建现代化高楼;上海市临海、临河,属于临海城市;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

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解析:5.C 6.A 第5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第6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

读图,回答7~8题。

7.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解析:7.B 8.D 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9~10题。

9.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1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9.A 10.B 第9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10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一、选择题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而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

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

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

解析:1.A 2.D 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等。

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 5.28 km2,其中浦西1.35 km2,这里原有大片厂房及部分民居。结合地图,完成3~4题。

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该主题最为吻合的是( )

A.同心圆 B.扇形

C.多核心 D.田园城市

4.园区内场馆林立,建筑风格迥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 B.经济

C.文化 D.政策

解析:3.D 4.C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即未来的田园城市。城市的建筑景观能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读图,回答5~6题。

5.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的悠久

6.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5.B 6.C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皇宫建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东京早期的城市建筑对现代城市格局的影响体现的是历史原因。

古人盛赞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此回答7~8题。

7.“泉城”为济南的别称,该名称源于( )

A.黄河流经济南 B.泉水众多

C.大明湖 D.小清河

8.最能体现“泉城”特色的城市建筑物是( )

A.众多的高架桥 B.山东大厦

C.泉城广场的泉标 D.八一立交桥

解析:7.B 8.C “泉城”源于济南泉水众多。泉城广场的泉标最能体现泉城的含义,体现泉城地域文化特色。

二、综合题

9.下列图中四种房屋建筑,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

(2)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丙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地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

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与干旱气候等。

答案:(1)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草原游牧不断发展、变化的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 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小 位于城市中心或次 中心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 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 布于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处 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最大,最 普遍 地价适中,环境洁净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 迁移,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 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 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图表补充: 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 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 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 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 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 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超大城市:400万以上;特大城市:100万-400万; 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量越少,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3.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快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程不同 读图分析: 国家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目前 速度 发展 水平 与经济发展后果 发达国家后期早缓慢高相适应 人口逆城市化、再城 市化

地域文化(贵州省情)期末复习指南答案

2013年7月“地域文化”(贵州省情)课程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 2.5%的面积为( 高原山地 )和(丘陵 )。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 41.5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4.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5.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7.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8.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9.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0.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二、判断题 1.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对) 2.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错) 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错) 4.“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对) 5.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对) 三、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D)

高一地理城市空间结构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德育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点: 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原因 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不同,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______________,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住宅区 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__________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_________。 __________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 2.分化过程 __________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 3.发展趋势 ⑴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⑵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_________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__________相联系。在一些特大城市,兴建了________________。 注意:工业化的实现和交通的发展是形成住宅区的主要原因,它也是推动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区 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加强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_,拓宽原有城市的________________。 3.区位特点 ⑴不断向___________________移动。 思考:为什么? 提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2020版高考地理(中图版)学案:第2部分 第6章 第2讲 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 一、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 ②地域的转换???城市建设用地扩展 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特别提醒]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 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②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③城市住 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 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 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 ④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2)解决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

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城市的影响。 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知识拓展]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2.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已超越了发达国家。(√) 3.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9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语文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图1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2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B.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冬季 C.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D.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运便利 2.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街区的通风散热 B.街区的疏风防寒 C.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3.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B.b C.c D.d 【答案】 1.C 2.A 3.B 【解析】1.ac段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平原地区)河床易摆动,而多曲流,A 错;河岸d岸为凸岸,泥沙淤积作用明显,夏季为汛期,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更多,沉积作用更显著,B错;河岸c岸为冲刷岸,受河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决堤,C正确;古镇选址河流a岸---凸岸,主要是地势相对较高,水患威胁较小,取水方便,D错。答案选C。 2.从图1的经纬度位置看,该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盛行西北—东南风。而图2中,该古镇内街道走向也为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答案选A。 3.根据题目要求,要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所以不能在a处,A错。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在c、d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C、D错。只有b处是凹岸,水流较深,可以发展港口运输,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古镇的环境,B对。答案选B。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一定的空间组织又影响城市化进程,过程与组织同步变化互相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地域空间近域推进内部重构 一、城乡地域的划分 按理说,根据各国确定的城镇定义,就可以把城镇与乡村区分开来。其实不然,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辖区范围。如果我们从高空来观察一座城市,它的辖区界线是看不见的,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如果城镇的辖区界大体上就是景观地域上的城乡之间的分界线,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城镇辖区内的人口应该就是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就是乡村人口。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城镇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城市与乡村的划分不是一条清晰的界线而是一条模糊的地带,这个地带说不清楚属于城市还是农村,是属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但是在这个分界带以外是很明显的乡村地域.在这个分界带以内是很明显的 城市地域。这个分界带不是固定不动的,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就会变大,城市地域也就相应会扩大,于是这个分界带就会向外移动,并且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它还会继续移动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考点一城市的区位与城市的等级体系 1.(2013广东文综,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大的原因、影响城市形态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可能带来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其城市形态主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第(3)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第(4)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

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2.(2013四川文综,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二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下图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序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 1、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 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 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练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狂刷小题夯基础]——— 练基础小题 上海市某区原大菜市场建设于1991年,蔬菜年交易量约40万吨、肉类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以批零同售、价格优惠著称。2013年3月1日,该大菜市场关闭,原商户大都分散到该大菜市场周边的7个标准化菜市场。如图为原大菜市场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中数据为各标准化菜市场与附近小区的距离(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工业用地D.绿化用地 2.原大菜市场关闭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营不善,亏损较严重 B.基础设施简陋,影响生活环境 C.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 D.建设标准市场,增加市政收入 3.标准化菜市场分散经营最主要的好处是() A.更接近消费者B.降低运输成本 C.降低商品价格D.增加销售收入 如图为纽约市曼哈顿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②高层建筑出现③追求生活质量④互联网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D.丁为工业区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7.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 化》知识点总结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 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特点:①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3)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混乱。 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检测题中图版必修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教材第41页探索 (1)奥地利城市的古典建筑:欧洲城市多建造于中世纪,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这里有市民集会的广场以及大教堂等建筑。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 (2)美国现代化城市:美国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其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城市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在城市中心多分布着中心商务区,多是高层的摩天大厦。外围建筑物高度迅速下降,市内交通道路纵横交错、立体化发展,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 (3)阿拉伯国家城市:在阿拉伯城市中,由于人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城镇中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阿拉伯城市的市中心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清真寺,这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城市的宗教文化特点。 (4)中国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其建筑布局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势、水渠建房布街,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意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纳西民居独具民族特色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则是纳西族与其他民族文化频繁交流的见证。 二、教材第44~45页思考 第(1)问,首先要弄清自己所在的文化地区,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回答自己所在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2)问,答案可以参考后面的“复习题1”。 三、教材第45页复习题 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例如,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亭、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也明显不同;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3.以我国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特别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著称,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园林的“写意”手法。 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面积广阔,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功能齐全。 南方私家园林小巧玲珑、清平淡雅、曲折幽深,多文人情趣、书卷气息。主建筑大都是临水或迎面开敞的厅堂,以供宴饮,以便观赏。通过空廊、洞门、落窗、屏风等方法,使园内景色既分隔,又互相借景,融为一体。 [课堂小结]

中图版必修二试题: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测评含解析

第二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分布比例变化图,完成第1~2题。 1.人员出行与图中曲线最相符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旅游区 2.与2000年相比,2012年甲时段出行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加 B.道路系统落后 C.出行方式改变 D.出行距离增加 解析第1题,注意出行时间的高峰值在6—9时与17—19时,从而可推断为住宅区。第2题,随着住宅区与工业区、商业区距离的增加,该时段内出行比例减小。 答案1.B 2.D (综合思维)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价格分布示意图(单位:千元/平方米)。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甲地是该城市的() A.大学城 B.中心商务区 C.高级住宅区 D.电子工业区 4.下列因素中,对该城市不同地段地价高低影响最大的是() A.与火车站的距离 B.与风景名胜区的距离 C.与市中心的距离 D.与高等教育区的距离 5.导致乙地(图中虚线圈地区)地租高于南北两侧地区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表崎岖 B.地形平坦开阔 C.交通通达度高 D.交通通达度低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地位于该城市市中心,交通便利,租金最高,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故B项正确。第4题,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运输条件对该城市不同地段地价高低影响最大,故C项正确。第5题,城市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且在交通干线附近,地租较周边地区高,导致乙地(图中虚线圈地区)地租高于南北两侧地区的原因最可能是交通通达度高,故C项正确。 答案3.B 4.C 5.C 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完成第6~7题。 6.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7.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解析第6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在工作日中0:00时为绝大多数人休息的时间,10:00时为工作时间。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甲地带在0:00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而在10:00时变得较为稀疏,说明甲地带的功能以居民休息为主,应该为住宅区,故C项正确。第7题,考查地形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城市交通线的疏密程度向各个方向大致相同,城市向各方向的伸展也大致均一,城市各功能区大致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说明该城市的形态受地形制约较小,应位于平原地区,故B项正确。 答案6.C7.B 读我国某区域城镇体系示意图,完成第8~9题。 8.甲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主要优势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水能丰富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专题

微专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精析】 一、城市功能区 1.三类基本功能区的比较 2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地租的高低在经济因素中又占据主要地位。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方法技巧】“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二、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评价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1)主要是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3)城市工业区合理布置的原则。 ①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 ②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污染较重的工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可能污染空气、水源的工业应当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