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保障社会公共经济委托人,即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推动实现国家良治。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必须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

1 国家审计在推进腐败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审计发挥着预防、揭露和抵御社会经济中因腐败而产生风险、障碍和矛盾的免疫系统功能,其实质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而腐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滥用行为,可见,要有效减少腐败就必须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遏制。因而,作为权力制约机制的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应当而且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在《联合国腐败治理公约》中,审计被认为是国家腐败治理的四大支柱之一。受托责任论的观点认为,审计是为了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经济控制,而腐败则会妨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2 国家审计在推动腐败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腐败治理中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审计独立性不高。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公众也反映审计独立性不够的问题。二是审计问责不够。这些年通过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但是,审计问责不够,追责力度不强,导致权力未得到有效的监督。三是腐败治理监督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国家预防腐败局等监督机制,但是各监督主体之间在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实现信息共享,未形成整体合力。四是审计机关自身力量不足。

3 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体系构建

上述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看,尽管法律确定了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但是,由于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我国审计法律法规在腐败治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规定不够全面和合理,造成审计权力虚化。二是法律的约束力不强。

从权力层面分析,《审计法》对审计职权做了明确规定,审计职权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审计检查权,二是审计处罚权。但是由于《审计法》主要规定的是审计职权,对于违反职权的后果规定却很少,这导致审计权力的约束力并不强。从检查权看,也主要集中在资料审查权,且对执行职务行为的阻碍有法律后果的也仅此一项。在行使检查权时,更多的还要依赖其他国家机关的协助和配合。从审计处罚权来看,基本上没有行政处罚权,而只有建议权,这样一种权力配置,必然导致屡审屡犯,屡犯屡审,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从权利层面出发,公众既是权力腐败的受害者,也是治理权力腐败的权利主体。公众参与国家审计能将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腐败问题及时暴露出来,为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公众参与式审计还刚刚起步,尚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意识不强。二是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途径还比较单一。三是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缺乏操作性条款。

从道德层面观察,审计机关以德治腐,就是通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良好自律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施加影响,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可以说,审计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形象较好,得到了普遍赞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审计机关形象在地区之间、层级之间发展不均衡,审计经费自理也未普遍推行,这都对审计机关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我们试从法律、权力、权利和道德四个层面出发,构建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体系:

(一)法律层面。治理腐败的根本在于健全法制,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推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制度完善、促进建立健全反腐败监督法律制度体系外,更要完善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腐败方面的自身法律建设。首先,在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或根本性法律中明确国家审计的权力和职责,使国家审计治理腐败有规可循,师出有名。其次,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审计权限,扩大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对于不配合审计的情形要提出相应的法律后果和责任追究条款;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线索落实较少的问题,制定并落实审计机关移送案件线索的反馈落实机制。

(二)权力层面。国家审计是一种权力监督权力的行为,因此,国家审计的权力规定必须切实有效。一是增加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比如,为了尽快落实审计线索,在外围调查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提请其他监督机关适时介入案件线索查处,联合监督职权,取得更充足的证据,提高案件线索的查处率。二是完善国家审计权力。按照有权必有责,违法必惩处的原则,除了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权力提出制约要求外,也要对阻碍审计权力行使的行为提出处罚措施,赋予审计机关相应处罚权。

(三)权利层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公众是腐败监督的外部力量,也是最根本的力量,最近发生的刘铁男案件,就是由网络实名举报引发的。在国家审计中引入包括社会组织、民间机构、新闻媒体、人民大众在内的公民参与,并从审计计划立项、审计项目参与、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结果利用、审计问题整改等各环节建立具体制度规定,可以提高权利制约腐败的效果。

(四)道德层面。腐败会侵蚀社会伦理道德,破坏公平与正义原则,因此,腐败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审计机关推动道德制约腐败有两个着力点:一是促进道德规定的完善,可参照美国的做法,推动出台《公务员道德法》。二是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形象建设。要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审计软实力,树立国家审计治理腐败良好形象,并通过审计机关的示范效应,促进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

腐败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国家审计立足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权,通过完善审计治腐的法律体系,增强审计治腐的监督权力,建立审计治腐的公民参与机制以及树立审计治腐的良好职业形象,推动以法、以权、以民、以德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国家腐败治理,有效回应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既是对自身职权行使是否适当、到位的检视,又是对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具体路径进行的有益探索。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绩效尤其是地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和衡量也逐步成为公众和政府的共识。政府绩效评估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它对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指标构建是核心问题,指标的设定决定了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⑴。本文首先给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以性质定位,其次针对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主要探讨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依据评估的原则,并结合我国实际,尝试具体设计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 政府绩效评估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始终贯穿与公共行政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中的绩效评估实践,始自20世纪40年代美国胡佛委员会推动的美国绩效预算制度改革,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以企业家精神去改革政府的理念把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推向了全世界⑵。而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就是关于行政效率效能的改善,中央对行政效率效能的关注因势利导了各级地方政府对更高绩效的追求和对改善政府治理、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工具----绩效评估的关注。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标志着绩效管理和评估研究得到了肯定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赋予了学界和实践界更大的责任。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坚持服务导向原则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只看重工业生产总值、利税上缴、市政建设等有形绩效指标的设定,在指标设计上忽略公众的感受。在这种绩效指标的指引下,许多政府为了以大投资换得高增长的“政绩”,强行向群众集资、摊派,盲目的大开发、大建设,争取多出、快出表面政绩。严重破坏和降低了政府形象和人民群众对政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回顾与展望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回顾与展望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总目标,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国家审计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舞台。我国国家审计已经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回顾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完善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审计进一步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本文得到北京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项目《国家审计反腐败路径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个人项目《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D005009000004)、北京市教委项目《上市公司应计质量研究——趋势、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项目编号:SM201310037003)资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配合,国家审计作为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文献述评 国家审计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冯均科,2005),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目标(雷达,2004)。刘家义(2012)指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因此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发挥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郑石桥(2014)认为审计基本功能是鉴证公共权力机构在责任履行、资源使用、信息报告、最大善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朱荣(2014)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国家审计在提升政府透明度方面具有治理效应。郑石桥等(2014)认为,国家审计批判性作用表现为“审计发现问题金额率”和“移送处理人数率”,建设性作用表现为“审计整改金额率”和“审计结果利用率”,实证分析后发现不同省市之间差距较大,整体水平离行业满意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部分学者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认为国家审计应通过发挥制约、建设、协调作用来推动国家实现良治,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以服从国家治理要求为核心,以加强审计自身建设为保障,以强化国家审计管理为依托(贾春泽,2012);明确国家治理下的政府责任体系,正确处理建立新型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关系的差异性和量化绩效评价指标,促进责任追究等(赵圣伟,2012)。国家审计推动治理的现实要求是建立和实现“大财政审计”,改革相应的组织激励、技术保障、路径结构的监督制度与机制(孙永军,2013)。张立民等(2014)通过向审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发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主要路径。陈献东(2013)则认为国家审计应该助推公众有序

政府审计需“转型升级”

政府审计需“转型升级” 一、政府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政府审计的概述 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在我国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其机关主要包括国家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审计机关等。世界各国政府对政府审计都赋予依法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在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国务院和地方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政府审计的主体必须是独立的,目标是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最终达到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政府审计的现状 面对政府反腐工作的严峻形势,作为国家反腐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家审计机关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公众迫切地希望国家审计机关能够充分发挥其审计、检查、监督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政府部门深化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化建设。但就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情况来看,状况不容乐观,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急需“转型升级”。 二、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独立性差 我国审计机关的管理模式是行政型审计模式,受行政部门领导,独立性较差。特别是政府的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存在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尤其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导致审计工作不能公正开展。同时审计机关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预算解决,受本级财政预算约束,即经费来源于被监督部门,进一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公开工作。 (二)经济审计工作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审计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上来。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如果诸多经济问题不能在审计工作中及时揭露出来,将会日益增大国家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目前政府的审计工作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三)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法律尚未对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选拔、审计范围、审计职权、经费来源等内容作明确规定,不能保证政府审计机构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时,作为审计处理、处罚依据的行政法律、法规依据不足或不完

浅谈政府审计现状及问题对策

浅谈政府审计现状及问题对策 摘要:本文对政府审计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政府审计现状对策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现状及重要作用 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政府审计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巩固其政治统治和完善政治体制的重要机制。我国的政府审计在经济活动和行政权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职能已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传统政府审计制度面临着各种特殊的严峻考验。政府审计的监督作用,是国家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政府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均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1)制约作用:揭露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经营行为;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2)促进作用: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 二、我国政府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成立伊始就已经意识到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把政府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在1985年发布的《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和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及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中都先后提到要进行绩效审计。但从我国目前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审计与绩效审计轻重不一 由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产生的时间比较早,理论上已比较成熟,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去指导审计实践,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审计人员执行财务收支审计驾轻就熟;而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很不成熟,这就使得我国审计机关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这种重财务收支审计、轻绩效审计的做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为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公允、合法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前后期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发表审计意见。它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成果只能提供很粗的衡量尺度,不能提供其他情况,例如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垄断的产生等,这些情况却能使该单位在无效管理中盈利,而且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也无法从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获得了最大利润;另外,对于一些政府部门的特殊项目,例如对下岗人员提供帮助的项目、救助失学儿童的项目等,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则无法判断所提供帮助的质量和效果。然而绩效审计却可以对这些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供独立的评价。因此,重财务收支审计,轻绩效审计,使政府审计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严重制约了政府审计的发展。 2.我国政府审计的进展和“独立性”受制约 由于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仍然采取行政型的隶属模式,审计报告向政府做报告后再向人大报告。这样的体制使审计往往受到各级政府“一把手”对审计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还有些问题会被政府隐瞒不报。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受同级政府的制约较大,即使在审计业务上规定了某些独立性,也往往因干部任免等受制于同级人民政府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未艾方兴,成为审计界聚焦命题,国 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关联性,国家治理需求是国家审计产生的源动力,伴随治理战略迁移,治理能力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伴随这种变化国家审计实践和思想演进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和规律?从目前的文献分析来看,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对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国家审计演进给予概括性说明,鲜有学者利用历史、统计分析对国家审计实践演进阶段及规律进行系统阐述,并通过科学方法揭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及思想演进的脉络,从发展规律视角将国家审计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变革通过国家治理能力进行整体联结,系统说明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国家治理战略背景下,国家审计应如何对国家治理能力进行适应性变革。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是通过何种路径推进国家治理能力,达到国家良好治理目的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可以概括为两条主线,其一,通过拓展国家审计本质所蕴含的功能及内容,扩大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参与范围,其二,强调以审计结果来实现对国家治理的服务。那么,何为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路径?从经验视角来看,通过这一路径,国家审计是否能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于以上问题的进一步解答,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实践及基础理论演进的状态及规律,丰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视角,为通过深化国家审计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依据。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建立国家治理嬗变视域下的国家审计实践及理论历史演进框架。 首先以审计工作档案、法律、法规等文本中关于审计内容、目的及技术为研究出发点,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梳理审计实践演变过程。研究认为:伴随国家治理能力嬗变,传统审计内容通过立法形式固定,形成的固有抵御功能,在国家审计特定目的及相应技术手段变迁的相互作用下,审计组织不断通过发展前瞻审计内容,保持“免疫力”,经历以“威权”为主导到以“法治”为主导并逐渐推进以“民主”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审计制度形态本身无所谓优劣,而应以与国家治理能力相适应为宜。其次,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中国家审计文献及引文数据,利用知识图谱形象展示国家审计理论的整体知识架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遴选重要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不断受到国家治理能力新需求、审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政府审计推进腐败治理的路径分析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保障社会公共经济委托人,即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推动实现国家良治。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意味着公共权力的私有化,是国家治理中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必须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 1 国家审计在推进腐败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审计发挥着预防、揭露和抵御社会经济中因腐败而产生风险、障碍和矛盾的免疫系统功能,其实质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而腐败,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滥用行为,可见,要有效减少腐败就必须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遏制。因而,作为权力制约机制的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应当而且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在《联合国腐败治理公约》中,审计被认为是国家腐败治理的四大支柱之一。受托责任论的观点认为,审计是为了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经济控制,而腐败则会妨碍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 2 国家审计在推动腐败治理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腐败治理中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审计独立性不高。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公众也反映审计独立性不够的问题。二是审计问责不够。这些年通过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惩了一批犯罪分子,但是,审计问责不够,追责力度不强,导致权力未得到有效的监督。三是腐败治理监督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国家预防腐败局等监督机制,但是各监督主体之间在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实现信息共享,未形成整体合力。四是审计机关自身力量不足。 3 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体系构建 上述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的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看,尽管法律确定了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但是,由于新中国审计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我国审计法律法规在腐败治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规定不够全面和合理,造成审计权力虚化。二是法律的约束力不强。 从权力层面分析,《审计法》对审计职权做了明确规定,审计职权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审计检查权,二是审计处罚权。但是由于《审计法》主要规定的是审计职权,对于违反职权的后果规定却很少,这导致审计权力的约束力并不强。从检查权看,也主要集中在资料审查权,且对执行职务行为的阻碍有法律后果的也仅此一项。在行使检查权时,更多的还要依赖其他国家机关的协助和配合。从审计处罚权来看,基本上没有行政处罚权,而只有建议权,这样一种权力配置,必然导致屡审屡犯,屡犯屡审,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从权利层面出发,公众既是权力腐败的受害者,也是治理权力腐败的权利主体。公众参与国家审计能将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腐败问题及时暴露出来,为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审计整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公众参与式审计还刚刚起步,尚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公众参与腐败治理的意识不强。二是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途径还比较单一。三是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缺乏操作性条款。 从道德层面观察,审计机关以德治腐,就是通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良好自律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施加影响,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可以说,审计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形象较好,得到了普遍赞同,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审计机关形象在地区之间、层级之间发展不均衡,审计经费自理也未普遍推行,这都对审计机关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我们试从法律、权力、权利和道德四个层面出发,构建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体系: (一)法律层面。治理腐败的根本在于健全法制,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浅谈政府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

浅谈政府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 何滨(江苏省扬州市审计局) 2009年03月17日 <摘要>我国在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有其独特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本文通过回顾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在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并提出八点对策,以更好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服务。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制约因素模式 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发展 (一)绩效审计的定义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又称3E审计,是经济审计、效率审计和效果审计的合称。 (二)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政府绩效审计对我国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绩效审计这个概念随着审计署的诞生被引进我国,前后发展不过二十余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强,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经济有效的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支出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所以,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速,这二十多年以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已经取得了以下成就: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的审计方面逐步注入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在外资投资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二、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制约 我国的审计事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建设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传统观念的影响,绩效审计是近些年才被逐渐被人们提起的一个新兴的概念,这种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领域才会产生经济效益,而政府等非盈利性组织则没有效益可言,因而也就没必要进行绩效审计的传统观念深深制约着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等行政事业机构,经济建设就无人来协调,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以高效、健康地发展。事实上,政府职能部门等行政事业机构的活动就体现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116573476.html, 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作者:张宝连 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17期 在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政府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也更加深入,在几十年发展中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也经历了几次考核。并在多次改革当中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如今绩效考核、考核方法、考核主体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进度,提高公务人员专业能力。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当中,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十分关键。良好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要保持公正、客观,充分实现绩效考核价值,从而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一、地方政府绩效考核问题 (一)重人情,轻实情 由于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并且在组织层面也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实施,部分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瑕疵,但却无人指正;在互评上也带有明显的渲染和夸张色彩,却被大部分人认可。在考核当中,很多铁面无私的人员往往得不到高的分值,这是由于支持和理解的人并不多,还有很多得罪的人反对呼声很高,所以无法充分体现实情,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大于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大于同事关系。 (二)重领导,轻群体 在很多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当中,领导依然是一言九鼎,绩效以领导评价为核心,领导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过高,很多绩效都是以相互评分进行计算,而最终的评分值通常不大,所以领导更倾斜谁就显得更加重要,对公务人员的考核结果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除了会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同时也产生了“唯上”思想。 (三)重形式,轻效果 在实际考核中过于重视考核形式,将书面考核作为首要任务,造成考核工作表面化严重。从部分考核形式上看,都会经历自主总结、民主评价、组织鉴定等多个环节,看似较为严谨,实则无法决定行动。过于形式化的考核无法决定考核内容,由于整个考核体系无法决定整体内容,再加上体系设计缺乏质量标准,无法做到严格把关,导致最终考核质量不尽人意,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会误导领导决策。 二、造成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问题的原因 (一)考核指标

浅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浅谈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内容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治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家治理发展的基本框架,就国家治理发展与国家审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发展中各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国家审计对国家发展治理的利害性,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的发展、国家审计的功能和重点领域。 [关键词]国家治理发展、国家审计、作用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了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包括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依法审计,目的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治理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是依托于一系列基本制度设计与选择。国家治理发展机制的安排反映了治理主义价值的基本导向,其核心是政府的职能及其限度、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关系、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及其自主组织的关系。国家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公共问题,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大,而在治理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对国家治理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 廉洁是人们对于政府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府及其正当性的根基。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才能履行好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促进机会均等,保障公民自由权利。而腐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敌,政治腐败的直接结果损及政治的结构功能,削弱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损及政府的形象、合法性及其权威,破坏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引起社会成员对政府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廉洁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因此,建设廉洁政府意义重大,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国家审计要在反腐倡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依照中国宪法、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国的审计机

【审计实操经验】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美国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下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创建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以期通过对专业机构赋予政策工具的形式来实施全面的宏观审慎监管。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仍然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形式,其既对当下“影子银行”“地方债”“政府融资平台”等突出暴露问题领域缺乏整体性系统监管,也无法完全满足“利率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改革需求。而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通过开展国家审计既可起到预测与评估系统风险的“免疫系统”作用,又能为相关问题开出处方,因而应更多地参与到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设之中。一、宏观审慎监管概述(一)宏观审慎定义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核心观点是“如果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具有系统性的宏观视野,针对风险的机构跨度和时间跨度两个方向加强监管。(二)宏观审慎监管发展历程宏观审慎监管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但直到2003由国际清算银行研究与政策分析部主任Claudio Borio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详细区分(表1),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后,金融理论界对其理解才更进一步。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层反映:浅谈基层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 题及对策 近年来,基层政府投资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审计业务水平、审计队伍人数和整体素质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目前政府投资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范围和内容未实现全覆盖。许多政府投资审计覆盖的是本级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国家投资、部门单位投资的项目涉及有限;而且审计范围往往只限于项目造价本身,工程财务基本未纳入投资审计范围,审计监督覆盖面有限。 2.审计力量相对薄弱。一是投资审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市本级政府投资审计人员10人左右,县级政府投资审计人员仅有3-5人,一人同时兼顾多个项目审计的情况非常普遍,往往造成大量投资项目审计任务长期积压不能完成,审计结果报告不能按时提交,社会公众不理解。二是政府投资审计专业性极强,政府投资项目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审计机关往往难以兼顾。三是审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对保障审计队伍战斗力、保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风险防控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四是经验丰富且具备专业资格的高端专业人才难以引进,如具备造价师执业资格且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才市场上年薪在二十万元左右,基层审计机关受限于各方面原因往往难以引进和留住此类人才;既懂工程又懂财务又懂计算机的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3.软硬件设备相对不足。软硬件设备投入不足,基本还依靠手工测量,计算机硬件和专业计价软件相对落后。 4.大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有限。有的市级政府投资审计数据库建设尚才起步,不仅采集的数据量有限,物理和逻辑结构也相对简单,与采用大数据分析查找问题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5.相关规范和制度尚不健全。与财政财务审计相比,政府投资审计最大的软肋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目前尚没有法律法规对政府投资审计的形式、审计程序、处理处罚依据和措施等方面给出单独的条款来规范,基层审计机关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审计结论中采用的法律法规条款也是各个行业内的法律法规,这对高速发展的政府投资审计工作造成较大障碍。 6.风险防控任务艰巨。由于政府投资审计接触的人员环境复杂、执业能力要求高、项目信息(特别是隐蔽工程和签证)不对等、基层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影响,政府投资审计风险一直较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进一步控制并降低审计风险将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长期任务。

[国家,问题]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若干问题调查分析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若干问题调查分析 2011年7月8日,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会坛上,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发表了题目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审计长在讲话中详细地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审计对于国家治理所起得的关键作用、结合当今的形式,审计长还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国家审计的新内涵、新模式和新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要理清并且深入分析何为审计核?、为什么要去审计?审谁的计?,由谁来审计和如何去审计等一系列问题。 一、研究情况简介 针对上述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调查问卷分为国家审计的定位、国家审计的作用、国家审计的范围和国家审计的实现途径四个方面,诸如国家审计是不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审计定义等问题,包括了28道选择题与1道简答题。因为本次调查课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所以调查对象主要为高校教师、教授及与财务审计相关的社会实务人员。 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2014年月至2月,我先后将问卷发布到中国调查网上,并发送问卷邮件给270余位中国会计学会七届二次理事会与会代表。结果是,中国调查网上回收143份,剔除不合理问卷57份,邮件回收94份,此次调查共回收180份有效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43.58%。 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会计教师主要分布在,浙江(22.07% ) ,北京(6.13% )、上海(55% )、河北(82% ) ,重庆(59% ) ,湖北(3.15% )、江苏(2.24% ),另外还有山东、江西、湖南、安徽、贵州、云南、陕西、四川等地17省市。 二、调查结果 1.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治理包括国家审计。第一题:您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吗?在收回的180份问卷中,有77.43%的人非常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19.:i 1%的人认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第二题: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是对免疫系统论的发展吗?有67.48%的人非常认同,有20.16%的人同,有9.:i 1%的人认为不好说,其余2.8%的人不认同。 第三题:国家审计就是以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吗?有87.12%的人非常认同,有18.69%的人表示认同。其中一位中国会计学会的主任表示还需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 第四题: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着国家审计的方向吗?有14.81%的人非常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有34.23%的人认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审计的方向。 2.审计不能仅限于政府部门

《政府审计发展历史与趋势

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与趋势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历史,针对党和国家对政府审计工作指示的转变,总结政府审计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政府审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研究我国政府审计职能的新思路以及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政府审计体制选择问题。研究认为,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深刻影响着政府审计体制选择,建立审计监察院并提高其行政级别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职能审计史 Government audit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auditing system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audit changes direction, sum up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audit, the audit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urther study the functions of our government audit application of new idea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ideas and methods of sel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uditing system. Studies suggest that politic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al audit system options, the Control Yuan to establish audit and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in line with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the audit system. 【key words】System Functions Trends

方案-浅谈政府采购的审计

浅谈政府采购的审计 '对政府采购行为实施审计监督,是促进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财政部门内审机构及审计部门的人员对此还比较生疏,甚至有的还无所适从。为此,本文试就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试作粗浅的介绍,以求推动政府采购审计 。 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有四方面:财政部门中的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即各级财政部门的内设机构,如政府采购管理处、政府采购管理科;集中采购机关,一般指各级政府采购中心;采购单位,一般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 团体,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办理政府采购事项的非企业性单位;政府采购中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和招标能力,并经财政部门资格认定后,从事政府采购招标等中介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如招投标中心、招投标事务所等。 1.对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审计的内容。首先,审计主管机构是否建立健全了政府采购 管理制度,是否依据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按品目或项目汇总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并批复给采购机关执行。其次,审计政府采购主管机构行使的审批职能是否合法合规。如对社会中介机构 取得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审批,被批准的申请者是否具备下列条件:依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熟悉国家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过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机构人员的20%以上;具有一定数量能胜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 的人员,分别占机构人员总数的60%和20%以上;具有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完成政府采购代理工作的能力;财政部及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再次,审计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履行监督职能的情况。如监督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符号财政部[2000]11号《政府采购运行规程暂行规定》中的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六个方面要求;是否对查出的违纪问题,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等。第四,审计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对政府采购资金的支付情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否提前支付等。 2.对集中采购机关审计的内容。概括起来讲有五个方面:一是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是否符合财政部门主管机构的要求,是否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层层编制,是否按规定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二是有否按照批复的政府采购计划实施采购,有无存在无计划、超计划采购的行为,追加政府采购支出是否按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无随意追加政府采购支出的行为。三是审计政府采购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不仅要审查所运用的采购方式是否正确,有否“张冠李戴”,而且要审查某一具体采购方式在运用中是否符合规定,如实施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的,招标人是否以投标邀请书方式邀请了五个以上特定的供应商投标,凡没有这样做,就说明所采用的邀请招标采购方式,在具体操作上违规了。四是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规性。着重审查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投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人数以及与招标、投标有关的其他情况;评标委员会是否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人数是否达到要求,其中专家是否占成员总数的2/3,有评标库的是否随时选取评标人员;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是否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然后按程序定标。五是对采购 签订和履行情况的审计。首先,审查招标人是否在中标通知书发出之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其次,中标人在采购合同签订后,集中采购机关是否按规定向中标人收取合同金额10%的履约保证金,所购物品经采购单位验收无误后,是否及时退还保证金。再次,审查集中采购机关在发现中标人提供不合格的商品后,是否作违约处理,限期由供应人更换,并负责追回由此造成的损失。

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7-11-13 [作者简介]廖锦亮(1983—),安徽蚌埠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府职能。 沈晓霞(1983—),安徽淮南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思考 □ 廖锦亮 沈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发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我国地 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构建科学、完善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地方政府 绩效 评估体系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22(2008)01-77-0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改革出现了用企业家精 神重塑政府的潮流,强调政府行政的效率和效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广泛的关注,俨然成为了各国行政发展的最新主题。近年来,随着政府成本意识的强化和公民监督意识的增强,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已开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的经验,进行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的不足使得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涵义(一)政府绩效的涵义 对政府绩效的界定是研究探讨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的逻辑起点。政府绩效,西方国家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政府业绩”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管理能力,是政府能力的基本体现。政府绩效一般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文化绩效和政治绩效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主要内涵和外在表现,社会绩效是绩效体系的价值目标,政治绩 效是政府绩效体系的中枢和核心。 [1] (二)政府绩效评估的涵义 政府绩效评估是通过采用科学的评价工具,对政府部门的行政绩效进行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它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具体的说就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及各种职能部门在履行其管理行为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相比较,并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从而对政府组织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它以绩效为本,谋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部门之间、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广泛运用;谋求顾客通过公共责任机制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直接控制,谋求政府管理对立法机构负责和对顾客负责的统一。政府绩效评估蕴涵了公共责任和公民至 上的理念,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第一评价标准,不断强化 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竞争力。 [2] 二、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出现的问题(一)政府绩效评估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法律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凭,保证绩效评估工作有效的进行,并使之成为地方政府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整个绩效评估活动缺乏可持续性和整体战略规划,难以在政府各部门全面系统推进。评估标准、评估原则、评估流程、评估时限、评估机构方面没有规范化,也没有制度性、法律性的规定,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结果也难以做到客 观公正,甚至流于形式。[4] 政府绩效评估的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直接损害了政府形象,评估的权威性、制约性也必将大打折扣。 (二)绩效评估主体单一,多重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垄断组织,对其评估不能单方面进行,因为这样会导致地方政府评估结果的不客观、不真实。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绩效评估主体多是政府内部的评估,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缺乏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参与。这样就导致在评估的过程中,政府往往重视自身评价,而忽视社会公众和组织的评价、支持和认可。评估过程中存在的评估单向性和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评估结果不够客观公正,难以服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了绩效评估的实践,公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影响下很难对政府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有的评估主体往往与评估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存在“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利害关系,于是评估主体在评估的过程中有很强的本位色彩,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必然难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 (三)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测量政府绩效的有效工具,也是政府绩效评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国科学的指标体 7 7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新论)JOU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 C IPAL COMM ITTEE OF C.P.C 基层行政 March 12008Vol .10.No . 1

试论政府审计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_兼论政府审计职能定位

收稿日期:20050515 作者简介:孙晋同(1966—),男,江苏铜山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第4期总第134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No .4,2005Serial No .134 试论政府审计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兼论政府审计职能定位 孙晋同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本文从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及我国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对政府审计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提出了应对政府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的观点,并对进一步发挥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权力监督;政府审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49(2005)040077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就是说,政府审计不仅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赋予的经济监督职责,而且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行政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政府审计机关应以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重大意义,在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中,把握政府审计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负有更大的责任,行政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大的作用。这时的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如果没有受到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就可能将行政权力推入到商品化的轨道,行政人员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就会忽略公共利益。因此,加强和完善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严密的监督,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党的十四大的要求,及时将审计重点转向财政、金融、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加强了对行政权力运用的监督。 2.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健全社会主义 法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法律觉悟的提高相比,我们在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法制的权威性,破坏了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