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表明类型选择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表明类型选择题

选择题专项训练1表明、说明、反映类选择题

(一)表明、说明

1.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

2.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最先废除了分封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3.(汉武帝)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采纳其建议。材料说明

A.汉武帝开始推行察举制

B.西汉政府加强社会思想控制

C.西汉政府废除了诸子百家思想

D.汉武帝从无为而治转向有为

4.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A.儒教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7.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

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B.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8.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朱绍候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9.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这一变化表明了

A.中央官制逐步完善B.赋役负担日益加重

C.经济实力不断提高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10.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

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

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

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11.明清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C.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12.1834,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番稍止三四百人,别无长技,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13.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

取佣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这种情况表明()

A.外国资本插手民族工业颇深B.买办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14.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向中国的好机会已经到来,上帝不允许我们放弃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

A.为本国的殖民扩张效力B.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C.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

15. 1895年,谭嗣同等人联名禀请湖南学政江标,希望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浏阳算学馆。这一建议虽得到江标的批准,但浏阳知县在当地很多士子的要求下借故拖延,拒不执行,使这一计划未能成为现实,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开算学馆断送地方官政治前途

B.新学改制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C.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16.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发展了进化论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对之进行改造,使之与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依据进化哲学的理论,论证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化的必然规律。材料主要意图表明()

A.进化论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

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进化论论证革命取代改良的必要性

C.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发展趋势

D.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呈现出曲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7.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这表明林舒

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人中国

B.与传统文化决裂

C.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

D.主张普及白话文

18.中华民国成立后,居于北方舆论领袖地位的《大公报》对于“临时议会”临时参议院的立法议事活动和“临时人民代表”临时参议员的言行及其表现做了全面详尽的报道,并

进行了直率乃至无所顾忌的评论。这表明()

A.《大公报》成为全国舆论的权威 B.立法权受到舆论的有效监督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当时社会政治的开放度与参与性

19.据对1921—1925年中国7个省17处田场(农民家庭)的调查,全部生活资料约三分之一以上是购买的,全部农产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售。此调查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已被打破B.中国越来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各地消费水平不同D.农民土地经营权得以扩大

20.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B.中国共产党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21.1930年10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干部工人和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D.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22. 据相关资料显示: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遗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说明了

A.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中苏已经由敌对关系转变为盟友

C. 中国对苏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D. 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23.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