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其直接影响个性发展水平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该文以自我意识结构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结合幼儿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展开,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联系工作实践,对教师和家长如何将研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作—粗浅探索。

关键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其内容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征状况、能力、性格及与人、事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评价,也包括个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调节、控制。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我国自古就已开始对“自我”的研究。据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个方面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观念”内容还包含自我评价。

本文就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自我意识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讨。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到有并发展成熟,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性的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学龄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结合工作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其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好基础是尤为重要的。

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年龄段的特征,同时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教育方式、态度等。

(一)不同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岁前儿童时期是自我感觉阶段。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玩自己的手脚就如玩身体之外的玩具,后期逐渐开始认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2岁是自我认识的发展,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明确地认出自己。

2-3岁随着言语的发展,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对周围的东西只要有兴趣的便认为是自己的了。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开始有简单的自我评价。

3-4岁为孩子入园的小班时期。此时,孩子会产生与成人不合作的行为,常以“我不要……”、“我偏不……”、“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要求或帮助,心理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对自己身体各部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只注意自己外部形象,自我评价依赖成人,但发展较快,已形成初步自我控制能力,对成人或同样表现出理解和同情。

中班,孩子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经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联系,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具体行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期的“告状”行为较为明显。自我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感3-3.5岁为10.5%,4-4.5岁为63.33%。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大班,逐渐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的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有较大的增长。

(二)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所及的家庭及周围环境,会经常地、广泛地且深刻地影响儿童,并对其人格(个性)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这样认为。

1、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占主要地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直接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机会有关系。通常,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较好。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素养、家庭文化氛围等方面。家庭按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近年来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但其成员关系仍存在。家长素养如有的为

高学历家长、个体户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现代型、权威型、粗暴型等。总之,家庭成员的地位、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例如,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趋向于保守封闭和过多的迁就与宽容,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理智,易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据调查,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家长只有3%,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导致教育结果也必然不同。

2、幼儿园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建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绿化、香化、亮化、美化的物质环境为孩子集体生活提供保障。精神环境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人格品质等。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一日活动的安排,组织中对每位孩子的教育影响、教育方式、态度、方法是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重要转折,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及相互影响,也是一方面。

3、社区,即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社会环境,“孟母三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其对人的影响。社区特定的风格风尚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学习气浓厚,对孩子的教育较重视,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赏识。

社区教育基地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知生情、由情促行。3月5日是学雷锋日,老师带小朋友参观了社区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片片真情、份爱心,孩子参与活动体验到实现自我、自主创造的情感。

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既迅速又直接。长时间接触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健康,同时减少了接触人际活动不利于自我发展。在时间,内容上成人应予以合理选择。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形成地域特色文化体系,净化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

二、共同教育,促进发展。

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有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的优势,也存在着自私、散漫、动手能力差,独立性不足,加之家长过早提前送孩子入园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更细致、全面。从教育角度来说如何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笔者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来作简单探讨。

(一)突出重点,认识自我。

依据前面所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年龄的特点可见:孩子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发展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各个方面及变化,在集体中与人的良好关系等为孩子在集体中找一个平台。因此,在各年龄班中的工作重点要孩子自我认识的特点。

在小班中着重身体和感觉相关的概念,技能。如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字、功能等。教学活动《认识五官》,通过感官去看、听、闻、尝、感觉让孩子知道其作用及保护小常识;《认识手脚》并结合小班要求培养其自我服务能力。教小朋友穿外套将儿歌、动作、技巧综合一起。(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通过尝试,操作,协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大班活动《变》结合孩子换牙的生理现象展开,通过看小时候照片、成长录像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懂得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值日生,在大班较为小朋友关注,通过参与、体验、他人评价来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二)增进理解,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等。儿童其发展是由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受暗示性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孩子创建、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其次增进理解情感体验。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要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老师喜欢我”的情感体验。在小班孩子入园期尤为重要。小班是每个孩子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教师在接待时热情,面带微笑,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及时、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体会到安全、被接纳,尊重。产生愉快的心理体现。自我实现是孩子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中、大班的环境创设让孩子参与、制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分享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

依据皮亚杰认识论的解释,认为前运思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但实际中,小班孩子已显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出现一些如同情心、羞愧感的高级情感。小班孩子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较差的孩子表现得焦虑而哭,旁边的小朋友则像大人一样帮她擦眼泪边说:“别哭,你妈妈一会就来。”其实,他刚哭过。对孩子进行友好相处的教育除了故事、儿歌、歌曲的形式外,将随机教育溶入其中。如有位小朋友因抢玩具被抓脸而哭,请小朋友针对这件事而讨论:①他为什么要哭?②与小朋友一起要怎样玩?通过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认识、理解,增进情感的体验。

在常规教育中,总有些孩子受捣蛋,教师要教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技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小朋友喜欢的,哪些是不接受的。同时教师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愉快、难过等)告诉大家,让其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交往中因争执而愤怒、委屈、悲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并引导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③家园一致,自我控制。

在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从主要受他们控制发展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自我控制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活动分为四种即: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意志品质方面。

在孩子面前,教师的言行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针对孩子自我控制特征,在小班教学法活动中减少等待时间。在孩子交往中帮助孩子认识如何与人合作,面对冲突如何解决的办法。对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强化。

同时,家园教育要一致,为孩子自我发展的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一致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指导及时、全面,将正确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普及家庭教育工作中。同时,开展有利于家园一致的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设立家长学校等。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④促进了解,自我评价。

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独立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对孩子的评价全面、恰当是极其重要的。

全面了解孩子,孩子每天都在发展。教师要在观察、发现、与家长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的评价是正面积极,具体、客观的。一视同仁,“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多予以关注,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并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正确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优势和不足。

教师对孩子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过于自信的孩子引导其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于自卑的孩子常鼓励,帮助克服不足;内向,胆小的激发他们表现自我。提供自我评价机会也提高自我评价的一方面。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参与,依据前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年龄特征,在家庭教育方面应: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爱和要求相结合。

2、肯定鼓励,成功体验,坚持原则方法要合理。

3、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坚持家园教育要一致。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

究者和成功者。”(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意识是形成个体、个性的关键。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根据儿童自我发展年龄特征与有关研究结果达到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心理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春,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综述,教育学院

6、柯蒂斯(Audrey.M.curtrs)学前教育七大目标(1)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儿童认知发展 PPT课件

儿童认知发展

渴望?期待?

第一节认知及其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方面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讲,认知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所以也可以叫做认识。 有时候人们也用“认知活动”这个词,它实质上和“认知”这个词是同义的,不过把活动这个方面加以强调罢了。 我们还常常遇到“认知能力”这个词,那是从认知的水平这个角度来说的。

1.1 什么是认知 概括起来,可以把人的认知大体区分为三个范畴,也就是三种基本认知过程或三种认知成分。 首先是感知,这是认知的起点;如果没有对对象的感知,认知活动就无从谈起。感知是由客观物质的刺激所直接引起的,所以感知是直接的认知。 其次是表象,这是头脑里呈现的对于感知过的事物的一种映象,但却不局限于直接感知的某一特定事物,所以,它既具有形象性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再次是概念,这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抽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属性。表象与概念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的,不是客观事物所直接给予的,所以就它们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来说,可以叫做间接的认知。 人的实际的种种认知,都由这三者所组成的,或者是对它们的操作。但表现为种种错综复杂的形式与水平。

1.2 认知的发展 儿童认知是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的。认知发展的基本趋向: 第一、认知发展由近及远。 第二、儿童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第三、儿童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以后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第四、儿童认识一个事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初的认识到比较完全的认识,是要经历多种水平或者阶段、由浅入深的。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xx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 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 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 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 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 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 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 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 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 能顾及宽度。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 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 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 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 水多。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 态的转化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例如,皮亚杰的两岁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是驼背,她说,这个小朋友很可怜,他病了。几天后她听说这个小朋友得了流感,睡在床上。后来又听说这个小朋 友的流感好了。于是,她说:“现在他的驼背没有了。”这种推理不是从个别到 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而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从一种病到另一种病的推理,视二者同一,以为一种病好了,另一种病也好了。这种思维被皮亚杰称为传导 思维(又称传导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 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例如,呈现如图2—1所示的几何图形,要求儿童完成下列任务:①正方形的数目;②长方形的数目;⑧白色图形数目;④阴影图形数目;⑤阴影正方 形数目。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完成这类任务。这类任务要求儿童从多维对事物 归类。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偏向(deeentratJon)。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我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那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做为社会成员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摆在社会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上,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有可能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 但是,人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人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所碰到的最困难的课题之一。如果说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话,那么,人一生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人的一生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能够做到大体清楚,基本正确就不错了。从人的成熟期的发展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逐步深入,最后接近于成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阶段属于发展早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还十分肤浅。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对自己几乎没有多少认识。他不清楚自己同周围事物的界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实体,更不知道使用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他不知道主动地伸手抓物;他吸吮自己的小手,就像吸吮一个玩具一样,并不了解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在摆弄玩具时,如果从他手里把玩具拿走,他不会追寻,如果再将玩具放在他的肚皮上,他也不会主动伸手将它拿出来。放在他肚皮上的玩具就象长

在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成为他身体的一份。这些都说明,孩子还不清楚做为主体的自己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孩子为了弄清这个界限,并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大约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认为,孩子了解自己是从看到自己的力量开始的。当孩子将玩具扔到床上后,妈妈给他捡起来,他又再次将玩具扔到床下。如此往返,他逐渐看到了自己有一种作用于其它事物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力量可以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这就不断强化了孩子的上述感觉。其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孩子开始了解自己身体各部的名称,如哪是自己的头,哪是自己的手、脚、眼、鼻、口等。这时,孩子逐渐了解了做为一个生物实体的“自我”,并把自己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区分出来。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实体,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做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孩子是在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逐渐认识的。首先,他借助于语言确立了自己的名字,并以此代表自己同他人进行语言交往。这种交往活动常常不只是为了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社会性的需要,如玩耍。在效中,孩子从开始使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到掌握代名词“我”,这时他才真正把自己做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独立出来,才会真正开始积累对于“我”的认识。孩子大体要到三岁左右,才会成熟到如此程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一种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这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时期,鼓励孩子独立行动,赞扬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每一点成

《普通心理学》: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运算(Operation) 运算就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就是心理运算。 什么就是运算?运算就是动作,就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瞧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与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就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瞧出,运算其实就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就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就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就是可逆性(reversibi lity),就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就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con servaion)就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就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就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守恒性与可逆性就是内在联系着的,就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就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她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就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就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与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就是孤立存在的,而就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就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就是单独,孤立的,而就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就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就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就是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原理的,因为就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就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与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与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摘要: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9-24个月教程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19-24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19-24个月儿童认知的发展受到表象的发生的影响,在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与前一月龄段明显的不同。 1.注意发展特征 一般在1.5-2岁后,产生表象认知这一心理观象。受表象认知发生影响,当眼前的事物与其表象出现矛盾或巨大差异时,儿童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注意。也就是说,表象的出现使儿童的注意开始直接受表象的影响。 该月龄段儿童集中注意时间延长至8-10分钟。 有意注意有所发展,可以根据成人提示,完成简单任务。 2.记忆发展特征 后期出现稳定的延迟模仿能力。在1岁时出现的延迟模仿能力,在本月龄段后期趋于稳定,频率开始增加。模仿的内容除了行为之外,还包括语言。 表象发生使形象记忆出现。动作记忆发生在早期,形象记忆伴随表象的产生出现。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形象记忆又可以根据各主导分析器,细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凡是直观的、形象的、有趣味的、能够引起儿童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能够被儿童自然而然地记住。 3.思维发展特征 言语发生以后,思维逐渐摆脱对动作的直接依赖,可以凭借事物的表象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这一月龄段的儿童开始运用心理表象,而不仅仅依靠外在行为来解决问题。 此时儿童仍然没有形成一般化概念,还不能掌握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进行思维时,一般只能考虑事物的一种特性,不能同时照顾两种特征。此时儿童多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考虑和解决问题,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1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这一时期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外部世界。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并不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常以为是由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太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事物、认识社会,更多的是参考甚至模拟成人的相关观点。 第三阶段为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进入心理自我,个性逐渐形成。从青春期到成年约十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渐获得心理自我。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如自我认识失实、自我调节失控等。那么,如何促使儿童拥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1.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要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2.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儿童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3.培养儿童积极的及我一时。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生自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 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 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