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何称“项王”

为何称“项王”

为何称“项王”
为何称“项王”

为何称“项王”

作者:马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9期

◎马焌

近来,再读《鸿门宴》时突生疑惑:是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尚未自立为王,且怀王也

并未封他为王,缘何文中多次称其为“项王”“大王”“君王”?再读《项羽本纪》时又发现,在《鸿门宴》这段选文之前,类似的称呼竟从未出现,而此时的出现,是否太史公刻意而为?

实际上,太史公在修《史记》时对历史人物的称谓相当严谨。即便在《高祖本纪》中,司

马迁开始也只称刘邦为“刘季”,揭竿反秦后称其“沛公”,项羽分封后称其“汉王”,直到

他击败项羽即皇帝位后才尊称其为“高祖”。从中不难发现,哪怕是汉代的开国之君刘邦,其

称谓的变化也是随着历史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着。据此,我认为,太史公修史至此,突然改变项

羽称呼,绝非随意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暗含深意的。那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

的深意呢?

回到《鸿门宴》中,出乎意料的是,“项王”这一称谓竟然首先出自刘邦集团中重要谋士

张良之口。

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日:“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此处,张良既称刘邦为“大王”,又称项羽为“项王”,这是为何?称刘邦为王不是因为

张良在逢迎刘邦,而是因为一个约定——怀王提出的“先入咸阳者王之”。谁先人咸阳了?当然是刘邦。按照名义上“共主”的约定来称呼“大王”,似乎具备法律依据。那又为何要尊称项

羽为王呢?我认为,因为慑服于项羽的威势。巨鹿一战,项羽打得秦兵闻风丧胆,打得诸侯心

惊胆战。之后,项羽帐下大将黥布又轻松攻下了刘邦集团守卫咸阳的重要关口——函谷关,这

更使刘邦集团的每一个人大为震惊。私下里称项羽为“项王”,足以表明项羽当时的威势确实

震慑到刘邦集团的每一个人(包括刘邦本人)。所以某种程度上,尊称项羽为王何尝不是源自

内心的敬畏。

综上分析,张良称刘邦为王是按照怀王的约定,而称项羽为王则是依据对方的实力。

但很显然,约定是比不上实力的。这一点可以从张良在新丰鸿门时再次称呼二人时的变化

可以看出。

张良人谢,日:“沛公不胜栖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

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此时,张良依旧称呼项羽为王,却只称刘邦为“沛公”。这里有张良能够审时度势,代表

刘邦示弱于项羽的原因。毕竟,此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兵四十万,且气势正盛,凭刘邦的那

些人马与之相争,无疑是以卵击石。既然此时的刘邦尚无法与之分庭抗礼,那只能乖乖地去鸿

门赴宴,当面请罪解释,并且承认其领导地位。刘邦本人虽并未直接称项羽为王,但解释时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臣战河南”“令将军与臣有郤”,三次当面称“臣”的言辞,就已

言明尽管同在怀王麾下,但自己是不敢与项羽同列的。作为领导的刘邦尚且如此,张良就更不

必言说。当然,识相的不仅是张良,樊哙在大帐之内与项羽交谈时,当着刘邦的面也同样是

“沛公”“项王”的称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