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备课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备课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传统文化》三年级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一课《三字经》

1、人之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古筝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五、教学模式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就让学生讲一讲。)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古筝配乐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简介孟子及“子”的含义)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初步感受蕴含的深义。)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古筝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把老师当作家长,师加以引导与鼓励,)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课后反思

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此外,查找资料是中年级学生应该培养的能力,以查找自己喜欢的关于学习的内容为依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起,使学生的新知识有了扩展,还使学生对旧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总之,本次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一课《三字经》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一课《三字经》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二课《幼学琼林》

1、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二课《幼学琼林》

2、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三课《山海经》

1、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读15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2)学习过程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知识,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2)使学生从感情上感觉到自己在成长,知识能力也在增长,逐渐懂事,在各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认识15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活动:你们听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吗?下面就请你们听一个《精卫填海》的故事吧。放课文录音。简单介绍炎帝是远古时候的帝王,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

学生活动:边听边记住故事的大致内容。

预设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老师带读

教师活动: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课文。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的同学带着大家读课文,读后学生给与评价。

预设目标:听读识字。给能力强的学生一些机会。练习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会认真听别人读。

三、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你们想读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

预设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认读生字

教师活动:

1.提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学这课的生字。

2.检查生字。用什么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呢?(在全班进行简单的检测,学生都认识的字就不必讲解了。)

3.巩固练习:生字游戏。

学生活动:

1.自学生字。(可以问别人、查字典、查书后的查字表等。)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字音字形。可以给生字组词。

3.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难字。

4.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做游戏。

预设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指导示范,巡视指导书写。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特点,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说说书写要领。

预设目标:能认真踏实写字。

六、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捉迷藏

具体做法如下:将学生本节课中要求认的字重新放入另一篇文章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试读,找出藏在其中的字宝宝,然后试着读出这篇文章,并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

学生活动:找出藏在其中的字宝宝,然后试着读出这篇文章,并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

预设目标:这种游戏适合于检验学生识字的迁移能力。源于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把藏在文章中的字宝宝找出来,从而完成了生字的迁移。

七、作业

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想象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精卫填海》是一个神话故事。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变成的一只小鸟,为了填平大海,她每天衔石头和树枝。

预设目标: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课文

教师活动:请你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精彩?

指导朗读,理解词义。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愤怒”就是很生气的样子。

“坚定”就是下了决心,一定要做到。声音要重一些,表现出精卫的坚定。

分角色朗读。

预设目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以读来体会、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愤怒、坚定。使本来难懂的词语,在朗读的体验中领悟到了,比起查字典解释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三、体验课文

教师活动:刚才大家把大海、精卫的语气读得很精彩,我想如果我们再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想象,肯定能表现出大海和精卫,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

预设目标:继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在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发挥,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对精卫填海坚定的信念理解得更为透彻。

四、反思课文

教师活动: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大海和精卫这两个角色,你欣赏谁呢?

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勇敢善良,又欣赏大海的宽广美丽,为人类造福。

如果你是善良的精卫运用你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

学生活动:展开小小辩论会。

预设目标: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五、课外延伸

编新“精卫填海”。

预设目标:课内外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写作能力。

六、作业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第三课《山海经》

2、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 大禹治水

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

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

第四课孔子

1、万世师表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教学建议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课时设计 1课时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知识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2.从政失败

3.周游列国

4. 整理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办学形式:

2.教学内容:

3.教育目标(成人-君子)

4. 教育方法:

四.对后世的影响

1. 孔子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 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3. 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4. 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 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①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5]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历史感悟: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孔子】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他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里讲学,外出游历时,学生们也一路跟着,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声名,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鲁国贵族孟禧子临死前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跟孔子学习。孔子50岁时,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当时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三个月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但他仍不辞劳苦,坚持讲学,在危难中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

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由于他政见与鲁国当政者季康子格格不入,重登政治舞台已不可能,从此,他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以此度过余生。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致悼词:"呜呼哀哉尼文!无自律。",意思是说:"我感到多么孤独,今后向谁请教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3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分,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3年。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

案例内容: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说:"君子怀德",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行为,就是仁道的根本。因此当他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孔子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主要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他很重视教育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即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知识,有分辨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能力。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的,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而

道德教育是主要的,知识教育是次要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

1 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距",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他举例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2 克己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小学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唐诗 1、南园十三首(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2、无题(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3、问刘十九(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教案《‘教案’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4、塞上听吹笛(第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一、教学内容: “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二、教学目标: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教学重难点: 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课本等 五、课时分配: 每课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有待加强,需从各方面对本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充实,但个别学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对此认识不深,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 七、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探究、合作等 八、教学措施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 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进度安排: 2015年3月—7月 二、教学措施: 1、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小学生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放眼时代背景——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聚焦教育现状——课程设臵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支离破碎、一知半解~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简单化、机械化~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促使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该课题研究以培养“融汇东方智慧的现代中国人”为宗旨~立足于“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该课题自06年申报省“十一五”研究课题至今~已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操作性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对前阶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一、前期主要工作 我们深知~要搞好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07年3月开题会后~学校组建了三级课题组~校长任课题组长~主要承担课题研究的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稳定性~以及课题实施的计划性。下设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三个子课题~方法途径组又设教育活动、教学实践和环境建设等三级课题。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确保了课题实验的高效运行。 ,一,筛选了适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和学习研讨~使实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感和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三年级上)北展小学 田桂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6904565.html,)/教学计划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篇一: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 我任教四年级两个班的传统文化,学生们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孩子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诵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文学巨匠(二)、诗词诵读(二)、文学巨 匠(三)、传统工艺、陶瓷艺术共十个单元,34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 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 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2)民族艺术(3)古诗文赏析(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6)饮食文化(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唐诗》等四个单元。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学生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四、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唐诗 1、南园十三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

山东版小学三年级部编教材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落实学校“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一、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形势,明确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本源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归属感,从而自觉抵制浮躁文化的影响,不忘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初识韵律 《笠翁对韵》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冬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冬韵》; 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 2、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4、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5、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6、游戏:双簧、接龙、藏宝。 7、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知识渗透,学生对“对韵“内容比较感兴趣,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能触类旁通,自己造“对子”。 《笠翁对韵》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背诵微韵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优秀教案山东大学版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二课时 2、无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无题》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无题》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无题》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三课时 3、问刘十九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四课时 4、塞上听吹笛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第五课时 5、塞上听吹笛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山东省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全册)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课时,本学期16课时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三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 高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高年段 目录 《诗经》 (1) 节选(一)凯风 (1) 节选(二)采葛 (2) 节选(三)月出 (2) 节选(四)采薇 (3) 节选(五)小旻 (4) 节选(六)小弁 (4) 节选(七)鼓钟 (5) 节选(八)车辖 (6) 节选(九)抑 (6) 节选(十)载芟 (7) 《道德经》 (8) 节选(一)三十八章(砭时) (8) 节选(二)四十章(论道) (9) 节选(三)四十二章(论道) (9) 节选(四)四十三章(治国) (10) 节选(五)四十五章(修身) (10) 节选(六)四十七章(修身) (11) 节选(七)四十九章(治国) (11) 节选(八)五十七章(治国) (12) 节选(九)五十九章(修身) (12) 节选(十)六十二章(修身) (13) 节选(十一)六十四章(治国) (14) 节选(十二)六十六章(治国) (14) 节选(十三)六十八章(议兵) (15) 节选(十四)七十三章(治国) (16) 节选(十五)七十八章(修身) (16) 节选(十六)八十一章(修身) (17) 《孟子》 (18) 节选 (一) 老吾老 (18) 节选(二)乐民之乐者 (18) 节选(三)以力服人者 (19) 节选(四)天时不如地利 (19) 节选(五)得道者多助 (20) 节选(六)或劳心,或劳力 (20) 节选(七)仁,人心也 (21) 节选(八)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22) 节选(九)人恒过 (22) 节选(十)行之而不著焉 (23)

节选(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 (25) 节选(十四)食而弗爱 (25) 节选(十五)于不可已而已者 (26) 《礼记》 (26) 节选 (一) 善学者 (26) 节选(二)比年入学 (27) 节选(三)虽有嘉肴 (28) 节选(四)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29) 节选(五)齐大饥,天下为公 (30) 节选(六)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31) 节选(七)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31) 节选(八)夫乐者,乐也 (32) 节选(九)阳门之介夫死 (33) 节选(十)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34) 节选(十一)大学之教也 (35) 节选(十二)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6) 《大学》 (37) 节选(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7) 节选(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37) 节选(三)小人闲居为不善 (38) 节选(四)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38) 节选(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39) 节选(六)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 (39) 节选(七)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40) 节选(八)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41) 节选(九)所谓齐家者在其修身者 (41) 节选(十)为人君止于仁 (42) 《中庸》 (42) 节选(一)天命之谓性 (42) 节选(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43) 节选(三)舜其大知也与 (44) 节选(四)子路问“强” (44) 节选(五)君子之道,费而隐 (45) 节选(六)子曰,道不远人 (46) 节选(七)君子素其位而行 (46) 节选(八)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47) 节选(九)哀公问政 (48) 节选(十)知、仁、勇 (48) 节选(十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49) 节选(十二)凡事预则立 (49) 节选(十三)博学之 (50)

传统文化备课232425

第23课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能够熟练背诵《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和《书院》两首诗。 3、简单了解唐代诗人韩愈的生平。 4、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5、学习古人虚心读书、努力实践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欣赏图画:这是一幅深夜思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情景? 二、课文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原诗有88句,课文节选了其中的4句。患的意思是担心。足的意思是满足,不思进取。已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既的意思是已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读书只怕不够多,文章的含义是只怕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怕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对已经学到的东西,只怕不能实行。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读书的四美:多读、深思、虚心,实行。 三、学生熟读诗句。 采用自己朗诵,小组合诵,集体朗诵等形式。 四、名言警句:

诗人提出的读书四美有着深刻的道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名言与此观点相通,例如: 1、关于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关于深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 3、关于虚心: 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关于实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说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说说你对读书的看法。 二、日积月累 介绍韩愈:

1、韩愈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学巨公,百代文宗的美称。 2、韩愈作品的特点:他善于使用和提炼前人的词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语句。 三、拓展活动: 背一背:作者刘过在这首诗中,把读书比作农民种地,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 这首诗的意思是:致力于治学如同致力于开垦耕种,是勤劳是懒惰你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积累下大量的书本知识就好比农民春天播下大量种子,总有一天会等到丰收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24课读书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能熟练背诵《读书》《劝学》这两首诗。 3、简单了解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的生平。 4、学习古人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册

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3)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4)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4) 第1课《声律启蒙》(一) (4) 第2课《声律启蒙》(二) (5) 第3课《声律启蒙》(三) (6) 第4课、《笠翁对韵》 (6)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7)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7) 第6课、《古诗两首》 (9) 第7课诗词两首 (10) 第8课诗词两首 (11)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12) 第9课对联 (12) 第10课谜语 (13) 第11课谚语与歇后语 (14) 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16) 第12课北京 (16) 第13课西安 (18) 第14课杭州 (19) 第15课南京 (20) 第17课茶 (21) 教学进程设计 (21) 第18课酒文化 (22) 第 19课四大菜系 (24) 第 20课古诗两首 (24) 第21课诗词两首 (26) 第22课诗词两首 (27) 第24课京剧 (28) 第25课昆曲 (29) 第26课山东地方戏 (30) 第27课魏征 (32) 第28课包拯 (32) 第29课文天祥 (33) 第30课林则徐 (34) 第31课康有为 (35) 第32课祖冲之 (36) 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7) 第34课四大发明 (38)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再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一、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二、传统戏曲、历史名臣、科学技术九个单元。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丛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教学措施: 1 传统文化旨在培养血神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 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 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五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全册)

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一) 第2课《声律启蒙》(二) 第3课《声律启蒙》(三)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第5课登金陵凤凰台 第6课古诗两首 第7课诗词两首 第8课诗词两首 第三单元魅力汉语 第9课对联 第10 课谜语 第11课谚语和歇后语 第四单元古代都城 第12课北京 第13课西安 第14课杭州 第15课南京 第16课洛阳与开封 探究课寻访古都 第五单元饮食文化 第17课茶 第18课酒 第19课四大菜系 第六单元诗词诵读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1课诗词两首 第22课词曲两首 第23课词两首 第七单元传统戏曲 第24课京剧 第25课昆剧 第26课山东地方戏 探究课戏曲知识比赛 第八单元历史名臣 第27课魏征 第28课包拯 第29课文天祥 第30课林则徐 第31课康有为 第九单元科学技术

第32课祖冲之 第33课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34课四大发明 第一单元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一)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二)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课程纲要

一、学生背景 三年级的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知耻”“立志”两个单元。 “知耻”部分主要学习、了解论语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不可无耻》、《知耻近勇》《不耻贫贱》《知耻知足》以及《有耻且格》五个部分。 “人物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周处”“东方朔”两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课程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备课

单元授课计划 课 题 经典回放 单元 序号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 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共有十七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 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 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 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 客留下的精华之作。 重点与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 时 分 配 每课2课时,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时 间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声律启蒙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2、大概理解“燕舞、莺飞、露重、烟微”等词语的含义。 3、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点 难 点 教学重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的诵读韵文。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挂图 板书设计 声律启蒙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