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三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

近三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

近三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
近三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

近三年(2013-2015)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试卷结构:

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①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②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写作1题60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1:2013—2015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篇幅在1000字左右。

设题:考点与设题方式与四川卷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

表2: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偶尔出现。

设题:

设题特点:第6、7题三年相同,第6题为文意理解,第7题为句子翻译;变化在第4、5题,内容有实词理解,断句,文化常识,表现传主品格的句子。

特别注意: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不是不考,而是在断句、翻译句子中体现。

四、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点

表3:2013—2015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以唐宋诗词为主,诗选律诗、绝句,熟悉的作者与不熟悉的作者均有。

设题:四川卷与课标卷在考点与设题方式上一致。

特别注意2015课标卷Ⅰ:“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此题设题特点表现在与教材链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一举多得。

五、名篇名句默写试题特点

既有直接填句,更有依据情境默写,以后者为主;涉及诗、词、文、赋,初中、高中;注意《离骚》《逍遥游》,教材未要求背诵,“考试大纲”要求必背。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4:2013—2015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文体以小说为主;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国籍含中外作家;时代:以当代为主。

设题特点:围绕考试说明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设题;第(1)小题考查对小说局部的细读,选项含完全正确、大部分正确、小部分正确、完全错误四种;作品的艺术表现必考;人物形象的特点必考。

特别注意2015课标卷Ⅱ:“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

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此题与课标卷Ⅰ故事鉴赏第8小题类似。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5:2013—2015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传主以现当代著名人物,如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等为主;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

设题特点:围绕考试说明中“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设题。

八、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

表6:2013—2015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常考考点

多年未专门考查考点:字音、字形、标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方法。

九、作文试题特点

表7:2013—2015作文试题材料及涉及主题

作文材料: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类居多,具有一定的情境性;2015四川卷作文题对接课标卷。

作文立意:比四川卷立意角度更多,鼓励发散思维。

文体选择:依据考试说明中“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要求,考查多种文体写作。

十、全国课标卷的整体特点

1.能力立意。试题考查的能力包括:

识记能力:名句名篇默写

理解能力:现代文词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子

分析综合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实用类文本中“对传记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能力”等。

鉴赏评价能力:文学类文本中“欣赏作品形象和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古代诗歌鉴赏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等。

表达应用能力:词语运用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能力,作文能力。

探究能力:文学类文本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实用类文本中“探讨传记中与传主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2.贴近实际

实用类文本贴近人生:回归人本,体现了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体现出了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如“波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运用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气息浓厚。如2015第15题“辣,我们都不陌生……”。

作文材料贴近社会:如2015作文试题材料。

3.与时俱进

彰显时代特色:既说明命题者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命题思想。如2014课标卷Ⅱ《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2015课标卷Ⅱ《宋代信用的特点和影响》。

倡导核心价值观:选取社会生活中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和文学作品作为试题材料,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设计合适的考查点,引导考生正确理解试题背后呈现出的积极价值取向。

重视探究能力考查。

十一、复习备考建议

1.宏观上,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四个维度入手,夯实语文基本功。

2.研读考纲,把握考点。现代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6个;古代诗文阅读考点9个;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8个;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8个;语言文字运用考点9个;作文考点1个。

3.研究考题,关注命题的发展趋势

温如敏教授观点: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命题,总的改革方向,是往能力和基础回归;命题将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作文题往理性靠拢——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文言文命题注意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文化意味。

关注近年来的新题型:古代诗歌鉴赏的比较赏析,名篇名句默写的情境式默写,成语运用的近义成语辨析,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与教材的链接,多种文体写作。

4.选好例子,举一反三

用好教材例子:语文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素材宝库,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相关的作文素材。《苏武传》素材运用示例:①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②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③心灵的选择;④自尊与他尊;⑤道德与名节;⑥信念;⑦选择;⑧坚持。

选好训练卷子:多用全国课标卷,少用省市卷;多用高考原卷,少用地市模拟卷;多用成绵卷,少用其它地市卷。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研究(全国卷)

近三年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试卷结构: 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①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②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写作1题60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1:2013—2015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年份 课标卷Ⅰ 课标卷Ⅱ 2013 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102字 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868字 2014 王晓旭《美的奥秘》 1060字

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007字 2015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069字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085字 选材特点: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篇幅在1000字左右。 设题:考点与设题方式与四川卷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 表2: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 年份 课标卷I 课标卷Ⅱ 2013 《明史?马文升传》 647字 《旧唐书·李揆传》 649字 2014 《旧唐书·于休烈传》 584字 《明史?韩文传》 792字 2015 《宋史?孙傅传》 601字 《北史·来护儿传》 599字 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偶尔出现。 设题: 试卷 题序 2013

高考语文全国卷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第I卷 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 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2020年10月整理).pdf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表 2017年复习建议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 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 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 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

专题08-辨析或修改语病语病-三年高考(2016-2018)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 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并可根据需要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点分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知识点考查情况的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整体概况 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 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 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二、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卷各版块纵向分析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 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二)古代诗文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2、古代诗歌阅读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大全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08年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对炼字的体味 本题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是宋代潘大临作的一首宋诗《江间作》,该诗作者并非名家。读这首诗,首先要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曾随苏轼同游赤壁的经历。作品从怀古开始,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涵。第三联,诗句凝练,炼字尤见功力,“明”字非常传神,“退”字使人叫绝,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就诗歌思想内容而言,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考生不难把握。炼字,历来是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命题者在众多艺术手法中看中考查这一点,可谓抓住了诗词鉴赏的关键。 09年诗歌鉴赏【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分析意境型。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010年诗歌鉴赏考察的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重点注意四五六】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

2015—2017近三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整理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 及答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Ⅲ: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 ?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

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 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 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

近三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卷

近三年(2013-2015)全国课标卷I、卷II语文试题研究 一、试题类型与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32分。 试卷结构: 1.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①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②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写作1题60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特点 表1:2013—2015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选材 选材特点:论述类文本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以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篇幅在1000字左右。 设题:考点与设题方式与四川卷相同。 三、文言文阅读试题特点 表2: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

语文高考答题卡(全国卷版)

1 姓名: 准考证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桌位号 缺考标记 违纪标记 选择题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清楚。 2、 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mm 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 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注意事项 第Ⅰ卷 阅读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5. (4分) 6.(5分) 第Ⅱ卷 表达题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5分) (1) (2) (3) 9.(6分) 21.(6分) 20.(5分) ① ② ③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8.(5分) xx 市20xx 年高三冲刺模拟题 语文 答题卡 (二)古代诗歌鉴赏 (11分) 14. (5分) 15.(6分) 11 A B C D 12 A B C D 17 A B C D 4 A B C D 7 A B C D 10 A B C D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选择题(一、二、三)(3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13.(10分) (1) (2) 18 A B C D 19 A B C D

2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 选择() 题目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勿在此区域作答 800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总

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诗歌鉴赏 2015年新课标Ⅰ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Ⅲ: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答案】C

近三年高考试卷分析报告

2017-2019年近3年全国卷高考语文 题型分析、出题倾向及备考建议 试卷题型分析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 1、选择题题型 2、文本出处、性质及考查点 全国1、2卷今年出题的风格,选择了大家的论述文章作为考察题目,更加厚重正式。名家文章,也许会成为未来文章的首选。 考察方面:题型比较稳定,比较灵活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能维力。 复习建议:1、弄清常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2、总结常见的设错方法;3、注重整体阅读,分析句间关系。4、适当进行逻辑知识介绍与训练;5、限时训练;6、鼓励学生研究透彻10道真题。 二、实用类文本 1、出处

全国1卷: 全国2卷:

分析: 1、实用类文本关注点主要以社会热点事件为主,涵盖传播、科技、文化、社会、工程、传播、经济等方面; 2、出处也较为广泛,有报纸、期刊、社论、杂志等。同样全国卷3难度和广度与全国1、2卷相差很大,不必太多关注。 3、全国1卷基本上为3-4则材料,图表题去年消失但今年又卷土重来,所以图表分析仍要作为一部分练习容。 (二)简答题分析 全国一卷 2019 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 2018 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2017 概括说明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方面的不同。(4分) 全国二卷

2019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民自信心的一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2018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分) 2017 怎样有效地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全国三卷 2019 单车猎人可作为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类这一说法的依据。(6分) 2018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6分) 2017 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4分) 简答题可以看出: 1、重点放在对材料的综合理解与运用上,全国1-3卷出题思路大致相同。 2、全国1卷材料加分析程度更大一些,2018年难度最大,要从“不同点”和“为什么”两方面回答,并且要参考报刊的性质、受众群体、服务特点等方面回答。 3、2019年相对要简单一些,直接根据材料三的部分归纳即可,不是从三则材料中找出答案并转化语言。但因实用类文本较为简单,所以仍然建议多多练习不同种类的,重点放在寻找材料信息、归纳、转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意把“问题—对策”“特点—归类”等题型上。 总得来说:与同一人或事相关,非连续性文本,找在联系,社会生活热点,注重比较阅读;要分析预料的来源、容的侧重点、作者的视角变化、不同的呈现方式。 三、文学类文本 (一)出处

近三年语文高考试卷分析

高考试题库百度文库近四年语文高考试卷分析纵观近四年语文高考试卷,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难度适中,稳中有变,适当渗透新课程理念,命题选材上重视基础,回归教材、读本,关注社会热点及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审美性。总的来看,高考命题的发展有两大特征:一是注重实用。命题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注重言语操作的实用性,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二是强调“推断和想象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考生有更强的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有更强的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理解、评价、推断和想象的能力。下面就各版块的内容及形式进行简要分析:(一)语言基础知识 1、字音:四年高考的字音考察都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余选项都只有一个字有细微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认真默读每个读音,带着平时强大的积累和方法逐个排查。对不确定字音的个别字从字意分析,特别注意出题人在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易混字等读音上设下的陷阱。2008年偏重考察形声字,如不屈不挠中的“挠”字,女娲的“娲”,恫吓的“恫”字,都被出题人出成了认半边去了,比较容易发现错误;2009年偏重考察多音字,如分外高兴的“分”字,呼天抢地的“抢”字,作者标识的“识”字,这些字的出现一般不会是它常见的那个音;2010年熟语有多音字的辨析,如唱主角的“角”,有平翘舌音的考察,如掺和的“掺”字,有形似字的考察,如“名噪 一时”的“噪”。2011年预测高考依然会走综合型路线,重点会考常见多音字和异读字。重中之重:平常备一个纠错本,多积累。勤查词典,并常翻多看,日久会见成效。 2、熟语:四年高考的熟语考察都是选出不恰当的常用成语。四年的不恰当选项“各尽所能”、“南腔北调”、“姑妄言之”均不符合语境,用错对象。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的对象。预测2011年高考重点考查成语的适用范围,表述对象。重中之重:平常备一个纠错本,多积累。勤查词典,并常翻多看,日久会见成效。 3、病句:四年高考都是选出没有病句的一句。且考点涵盖八种常见类型,表意不明、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关键在于应用时多下功夫,以提高对病句的感知能力。重中之重:了解病句类型,做题时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连贯:四年都考了语言连贯。做这道题首先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特别关注空白处前后的内容。再进行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在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找出关联词、带刺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重中之重:分层、找关键词,再代入通读检查确定。(二)现代文小阅读 纵观四年高考都考查了社科文阅读,2008年选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2009年选文《经典是这样铸成的----编辑、流传小史》,2010年选文《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这些内容都是有关我国的历史文化方面,这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出题人的目的,让学生关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并作出一定的辨识和审美判断。再看三题的出题走向: 5题都考查了对重要词语含义理解。注意逐字逐句回到原文认真比对。 6题都考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注意题目区域,熟悉十种常见陷阱,认真比对。 7题都考查推断题。注意说法的绝对化,不现实性,找到文中依据再相应判断。预测2011年依然重点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家对我国文化学习的兴趣。但也可能考查生态环保能源方面的自然科技文,在复习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关注。(三)文言文阅读 2008年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表明廖刚“对家”治理有方和“对公”敢于抗争; 2009年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体现了郭原平的高尚品德;2010年节选《宋史?康保裔传》体现他奋勇杀敌保护国家的品德。考查的均是一人多事,估计2011年考查的依然如是。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一般来自《二十四史》,以前四史为 主.文字比较浅易,与课文距离较近,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意综合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