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论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内容摘要:豪放可谓是一代词主苏轼的词的主要风格,他词的豪放派不仅让其成为千古风流人物,而且其词还影响到后代。苏轼作为天才的文学具匠,后人争相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苏轼的豪放派风格在其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着完美无暇的体现。

关键词:宋词,苏轼,豪放,风格

正文:唐诗在国中古代文学史上划上了绚烂的一笔,并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长久地遗留下来,为后代人们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气质的较优方式。而与唐诗相比,宋词也同样丝毫不逊色,它也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棵奇葩,永久地绽放在历史的广阔空间中,盛开永恒性的魅力。至今,宋代的词人枚不胜数,而宋代盛传的词也是五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在众多的词人当中,苏轼可谓是最负胜名的一个,而其词更为整个宋代词的繁华而锦上添花,为其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苏轼正是豪放派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苏轼还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词中形象

一般而言,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喻,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赤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

过渡句“人道是”,将江边故垒与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众目所观,整首诗大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实指是周喻。这些形象,都是豪放词中所特有的。

再来看下篇周瑜的具体形象。苏轼也特欣赏其少年功名,英气逼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正是最完美的代表。“小乔初嫁“一句刚中有柔,与首篇“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特写周喻的战绩,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其风采与才能。而苏轼自己是有宝刀已老功名未就的感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有着宏大的境界。

二,豪放的表现手法

在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突出的豪放风格就是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是指已消失的境象。词首先写的是现实中的真实景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最真实的景物,给人最宽阔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是身临其境,感觉那片广博精深。可是,这一切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也曾经是历史上的重要地界。词人运用那豪迈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片广阔的时空和天空中。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里写的才是虚景,不是发生在眼前的景象。它所描写刻画的是周瑜那淡定自如的容貌,那指挥锋利的形态,成为历史的主角。那“雄姿英发”是对周瑜的形容与赞美,而上文提到的那三句便是对其的肖像仪态上的直接描绘。在词人的笔下,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一介书生,相貌堂堂,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人后赞不绝口。

接下来词人又运用实写的手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的心绪也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回到现实中来,他才突然发觉自民怀的可笑。原来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生出了白发。想象中的周瑜的英雄事业与雄姿英发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觉自己虽然有周郎的才干,可现在却是在这片不能实现抱国之志的地方,那种郁愤与苍凉顿时油兢而生。

词中,现实的景与事和想象中的景与事互相映衬,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恍虚的画面,却表达出一种同样的情感。仔细品读,便可以感觉诗中那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那丰富的词中意象,那开拓的词的意境,产生广阔的审美空间,便可以好好地欣赏豪放派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在词尾,词人讲”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词人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发出的无限感慨。他感觉一切就是像在梦中,虚幻而且迷茫。但是,作者即使在痛苦中,也没忘记豪放。词人将自己的满腔希望寄托在那一杯杯酒上,以一种豪放的姿态借酒消愁。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余音袅袅。感情高亮沉郁,昂扬而又顿挫,有着无限的感慨与豪放的胸怀,这正是词中虚实结合所能释放出来的。

三,豪放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采用的是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词句,正是作者直接抒发的感情,其虽然有着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但仍旧不失磊落。直接抒防不胜防即是直抒胸意,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而此词中直接抒情更是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看本词的修辞手法。诗词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等。而这首词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张。

首先来看比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来比喻那被石头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动,将浪花那种洁白表现得完美无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纶巾”来借代周瑜,让其的雄英姿发在读者面前尽情地展现,使人心生崇拜之情与敬佩。这些修辞手法都是表现了一种豪放的气概,描绘了一种宽阔的氛围。而此词中最能突出苏轼豪放派词风的是夸张手法的运法。如“乱石穿宫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上的气氛和声势。凭借着夸张手法,作者用廖廖数十几个字便把石之险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现地读者面前。这一切,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其豪放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豪放的语言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滔滔长江,都集中地体现了古赤壁战场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再来看形容词,“乱”、“惊”这些形容词也如那动词一样,较好地体现了赤壁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怀,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觉那份博大。这些能体现豪放派风格的词被作者信手拈来,为其服务,拥有着最大气的感觉。

苏轼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上书法家、绘画家、文学家,用其那广博的知识和艺术技巧为宋代的文化增添了几多风采。而其词的豪放派风格更是突出至极,成为历史上最具色彩的一枝花朵。当然,除了上文提到了苏轼词中所表现的豪放风格,而在词中,苏轼也会适当地运用一些典故,来为其体现词的豪放风格服务。词中使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借同瑜的典故,将历史的宽度调到读者的眼前,更为作者抒发感情奠定基调。

总之,苏轼词中豪放风格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他也作为一位文学神圣,受到后人广泛的喜爱。而其词的豪放风格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运用豪放风格,要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他受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那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中国文学史》教材第二版

《唐宋词评译》木斋著

《苏东坡文集》导读

《东坡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辛弃疾的词字里行间表露的是一种不甘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壮志未酬的哀鸣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 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略有不同。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二人都善于写景、些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再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苏辛”的词里的相似之处。同为豪放派他们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08231010028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 一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浅说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浅说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苏轼的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词的主要风格。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史较多,不拘守律。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下面,我以该首词为例浅谈其具体写作特点。 一、豪放的词中形象 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示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过渡句“人道是”,将江边故垒与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众目所观,整首诗大体上写的景物形象有:大江,波涛,故垒,乱石,惊涛,浪花,江山。人物形象有千古风流人物,实指是周瑜。这些形象,都是豪放词中所特有的。 再来看下篇周瑜的具体形象。苏轼也特别欣赏其少年功成,英气逼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正是最完美的代表。“小乔初嫁“一句刚中有柔,与首篇“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特写周瑜的战绩,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其风采与才能。而苏轼自己是有宝刀已老功名未就的感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有着宏大的境界。 二、豪放的表现手法 在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突出的豪放风格就是虚实结合。 这里的虚是指已消失的景象。词首先写的是现实中的真实景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最真实的景物,给人最宽阔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是身临其境,感觉那片广博精深。可是,这一切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也曾经是历史上的重要地界。词人运用那豪迈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片广阔的时空和天空中。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里写的是虚景,不是发生在眼前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是一介书生,相貌堂堂,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后人赞不绝口。接下来词人又运用实写的手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的心绪也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回到现实中来,他才突然发觉自己的可笑。原来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生出了白发。想象中的周瑜的英雄事业与雄姿英发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觉自己虽然有周郎的才干,可现在却是在这片不能实现抱国之志的地方,那种郁愤与苍凉顿时油然而生。 三、豪放的抒情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采用的是直接抒情。词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等词句,正是作者直接抒发的感情,虽然有着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但仍旧不失磊落。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意,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而此词中直接抒情更是被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豪放的语言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都运用得非常准确,生动,传神,于是产生一种豪放的气势。词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动词如“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的绝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诉说出不同的感觉,描绘的陡峭山崖、汹涌驻浪、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 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 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 “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如《南乡子·双荔枝》: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令人欣喜。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思念之深。新颖深婉,不落前人窠臼。 描写烟花柳巷中歌妓的生活,刻画她们的形象,也是晚唐以来表现男女之情的题材之一。但这类传统词都带有狎侮女性的描写。而苏轼的这类词,多表现对歌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高于传统歌妓词之处。苏轼对那些侮辱、被损害的歌妓平等对待和深切同情,这与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联系在一起。他在《醉落泊·席上呈杨元素》词里发过“同是天渊伤沦落”的感慨;在《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里,把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可贵的知已。“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些外,苏轼不像前人写同类题材的词时惯常注目于歌妓的神态色相,如《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减字木兰花》(空庆响琢)等均是富有音乐美的词篇。至于那首由韩愈《听颖师弹琴》诗隐括而成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其摹写起伏抑扬的音乐之美,几乎原作同臻化境。 伤怀别人也是婉约词传统题材。在晚唐伤怀别人词中,对象主要是女性,内容为恋情。苏轼在创作此类词时,不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离愁别苦,还扩大到送别挚友、怀念亲人的范围。如〈昭君怨·送别〉,写作者与友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表达出缠绵的别情。又如《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