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习讲解 历史

复习讲解 历史

复习讲解   历史
复习讲解   历史

依纲靠本,砸实双基

沈丘二高张春建

经过开学以来的复习,结合学生对教材掌握的情况,借鉴高考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高考复习中,应立足教材,砸实双基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确定专题

专题确定的基本取向:

1.学科的主干知识

文科综合考试强调综合意识,因此,在考试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考到的内容不一定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英国的宗教改革。

造成误区:盲目追逐热点,忽视学科主干

改进策略:梳理学科知识,凸显重点内容

重点专题举例:

国家统一与台湾问题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近代化历程与社会进步国际关系的新发展等

2.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

(1)目前的热点

4月底、5月初的热点问题都应该关注

如:中非关系(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八国)

中法、中俄文化年抗战全面爆发的70周年

(2)持续的热点

有些专题年年叫,但一直未考,不能松懈

如:近代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中的运河沿岸与环渤海经济圈

中部崛起等

3.与新课程专题的契合点

高考趋向:考改与课改的结合——考试内容会适当地体现课程改革的重点。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专题设计思路体现了当今史学的新动态和教学改革的思路

复习思路:

(1)合理选用不同版本新教材中的一些材料。

(2)引进新专题的编排思路与设计形式

(3)吸纳新专题中的新观点与新理念

典型专题举例:

从人文精神到科学理性时代、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等

专题复习必须注意的问题:

原则:选题适中,忌空泛与狭窄

趋向:学科为主,跨学科为辅——专题的确立既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特性,又要结合教材内容,瞄准高考方向,更要考虑热点时效、正面引导。

典型专题举例:

台湾问题——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

复习主线:综观古今中外历史,国家完成统一需要具备哪些共同的历史条件?——国家统一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现在影响我国国家统一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与台湾问题有关的地理、政治知识有哪

一些?——台湾问题的解决是历史的必然(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科学强化基础

1.确定基础的内涵:

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

基本的阶段特征——基本的历史规律——基本的历史观点——基本的概念、史实

2.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

(1)史实不清、概念不明:

(2)前后颠倒:黄河流域的抗日烽火写成甲午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史实等

(3)不会审题

3)误区:机械读背;陷入“题海”

(4)策略:

宏观定位: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阶段特征和基本规律。如: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共性;

微观梳理:把每个具体的事件、人物、概念纳入到宏观的历史阶段中,使其有所立足。

典型事例:秦、隋、元三个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都开展了制度创新,开创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新制度;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如修长城、造运河等;都承上启下,为后世强盛王朝的出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这些王朝为什么都会短命夭亡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引申: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当封建王朝更替,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不顾国家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穷兵黩武的行为和为封建统治者的一己之利,劳民伤财的过激举动都会引起民怨沸腾,加速统治的覆亡。

三、关注社会现实

试题导向:以社会热点问题为方向,以情境设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存在误区:

(1)未能把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例1: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但我们是否明确全球化是怎样形成的?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区域化的形势下我们如何搞好与“东盟”等区域组织的关系实现“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所学知识中找到答案。

(2)未能延伸拓展知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其蕴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我们应该明确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公平公正、创新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内容,只有把这些知识进行延伸拓展,才能真正地体现对现实的关注。

四、延伸拓展知识

1.前提:(1)知识需要延伸,延伸才能贯通:中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加强,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弱,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西方王权的加强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德国的统一、路易十四的改革等

(2)内容需要拓展,拓展才会深化:资本主义为解决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问题,往往采用强行把农民与土地相脱离的方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运用这一基本技能和知识,我们就可以了解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承认土地私有”,也具有同“圈地运动”同样的功能,只不过手段相对比较缓和而已。 2.方式:

(1)创设交互、相融的教学氛围 (2)内化所学知识

(3)形成独特思维

五、善问多问问题

现状:看得懂教材,问不出问题。

方法:(1)回归——以教材为中心,理解教材的框架结构,建立立体的知识之树,这是产生问题的基础。例:金属工具的使用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什么石器的使用不能证明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呢?这些问题教材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师生一起探究,共同挖掘。

避免:偏离教材,过度关注热点与专题,造成知识不落实、基础不巩固,这是不可能产生问题情境的。

(2)探究:随时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要跑这么多地方买东西?能否一个地方买齐?

(3)设计:学生可以由浅入深,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从选择题到材料题、问答题,精心设计答案。题目与答案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六、切实查漏补缺

1.精选、精练试题

组合经典试题——自拟科学试题

讲出每个选项的出处;能换角度、换思路整合试题

2. 审题、解题指导:

(1)切实领会情境,把握试题主旨

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通过情境的设置,问题的阐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

(2)准确判断导向,明确试题思路

试题概括性、综合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没有明确试题导向,就不可能找准解题思路,更不可能有效答题。

(3)科学理解题干,确定解题方向

题干是试题灵魂,它通常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语句指出解题的方向。

A. 找准试题迁移的方向

B.明确试题的关键词

(4)有效组织答案,完善答题规范

3.检查学生的思维是否符合高考的需要

文科综合考试不考查知识的深度,但考查知识的广度与灵活度.因此,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1)思维是否宽泛

解释:把思维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之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并具有一定吸引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

典例: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繁荣的主要原因。

(2)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

(3)北宋后,黄河累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试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原因。

(4)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2)知识能否辐射

解释:

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以形成知识体系和灵活运用所学

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典例:

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集团——历史沿革与成立的历史背景——区域一体化的特点与实质——各成员国的区域分布——地区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地区经济合作与全球化的辨证关系——中国与上述区域集团之间的关系等

(3)运用能否灵活

解释:

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学生的扎实功底。

具体表现: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典例:

2000年保送生试卷:某历史考察团准备乘火车考察宋明两朝都城的变迁。

*请依照定都先后的顺序,写出这些都城在地图上的标号。(1、北京2、太原3、济南4、合肥5、西安6、洛阳7、开封8、徐州9、南京10、上海11、杭州12、武汉) *写出考察必经的铁路线。(略)

*分别说明宋明都城所在地变迁的主要原因。

(4)结合是否合理

解释:综合是一种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僵硬的拼接,政史、史地不分家就是指双方或三方合理的融会与科学的整合。

典例:2002年全国卷38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l2分)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l2分)

点评:

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道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试题,但融入了历史和地理乃至语文的背景材料,使试题的综合能力考查价值得以提升

以上是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 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 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

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人教版八上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 第1课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 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知识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 一、复习课的特点 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有三大特点:其一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知识面,落实高层次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复习方法须有新颖性,不能老调重弹,把复习课上为重复课。复习课教师要善于标新立异,给学生施以新异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其三,复习课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详略得当,讲清重点、难点和缺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三、从历年中考历史试题谈历史复习 从历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看,难度较大的题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并不大,试题一般为易、中、难的题目比例为3:5:2,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要只顾偏题怪题,容易好高骛远,考试时难题答不全,容易题失分率太高,中考历史试题逐渐从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转化,在搞好历史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强调答案有几条,只要把要点答全即可,查阅近2~3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今年一般不再考,对此,教师要掌握近几年中考信息、试题题型,复习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四、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科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它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记忆,考前复习的读,立足点要高,仔细全面。读目录(章节目录),读子目,读关键词句、注释、插图、习题、大事年表。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做出标记,选读的内容是复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选读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有效措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历史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记忆困难,而教师的授课时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牢固扎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八种方法:①字头浓缩记忆法。就是将每句话的字头按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的缩影,特别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清朝世系。可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又如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当政派别先后为: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等。浓缩为:“大鸡鸭、热都拿”,派别次序无人再错。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原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①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腐蚀统治机构。④危害中国人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的虎门海滩烧毁鸦片两百多万斤。 4、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发动战争的原因: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直接原因)。 2、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的开端。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圆明园中掠夺珍宝,并焚烧罪证。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二、太平天国起义 1、为了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抗击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2年9月,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4、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 第三课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是中国西部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②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③唐朝时期,设臵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清朝初期,设伊犁将军。 2、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陆军司令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侵占新疆。 3、1871年,俄国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清军兵分三路挺进新疆,并于1878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备战高考历史的复习策略建议-历史期未复习策略发言稿

备战高考历史的复习策略建议|历史期未复习策 略发言稿 高考历史复习是许多人的痛点,知识点记忆的难点让很多同学产生“畏难”情绪。高考历史的复习策略你制定好了吗?听说有复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哦。下面由WTT为大家提供关于备战高考历史的复习策略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复习策略一 知识点记忆困难 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的最大痛点就是记不住,历史也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记不住知识基本上就等于没学,当然学生记忆困难的问题并不全怪学生,这跟以下诸多因素有关系: 1.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改革、人物这样的专门史体例编写的,但是一轮复习需要兼顾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总特征,所以需要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通史顺序进行复习,这与许多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许多学生接触起来感觉通史复习有碎片化的感觉,知识点过于零碎而导致记忆困难。 2.通史并非是以前专门史中政治、经济、思想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更侧重于这个时代众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考试也是这样去考查的。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

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市民阶层的需要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所以风俗画和宋词以及散曲等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面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享乐等行为的产生,所以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给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但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分析出特点时代各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导致对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认识不充分,进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所以记不住知识点,这是历史学习中最大的痛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知识的积累是无法取得高分的。 3.许多学生仍然把历史当作所谓的“副科”来看待,不想在这上面下太多功夫,所以就很难做到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宏观把握,以至于做题漏要点和张冠李戴。 你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知识的综合梳理和分析,然而又想走捷径,那么这条捷径我带着你去走,通过每周两次的私播课,我们完全可以把历史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理清楚,你要做的只是按照我教给你的去背诵而已。 历史复习策略二解题能力差,得分率低 记住知识点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所以记不住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痛点,但是记住知识点之后不会做题又是另外一大痛点,甚至比第一个更痛,因为这个直接性的关系到我们的成绩。我们得不了太多分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 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 ) 2.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 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⑷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365100 摘要:中考复习任务重,时间短,在有效时间内采取恰当的复习策略是摆在九年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想提高复习实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其次要在历史中考复习工作中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办法,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九年级教学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迎接中考,中考既是毕业考试又是升学考试,对每个同学都至关重要。2017年以来福建省中考开始实行闭卷考试,2019年福建省中考又有改革,历史学科的分值由10分提到了40分,而且福建省高考实行大文大理,历史是大文必考科目,由此可见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历史学科都越来越重要了。因此作为九年级历史科任只有统筹规划好中考复习策略才能有效应对中考,让自己的学生在中考中获得优势。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规划好中考复习策略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其次要在历史中考复习工作中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办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做好学生的工作。 (一)发挥班主任作用 九年级历史复习策略,第一个策略在班主任,利用班主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亲其师,信其师,学生才会肯学,愿意学,努力学。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我们再怎么使出浑身解数也是无济于事。九年级学生的特征就是两极分化,真正学习的有一半左右,还有一半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学习心理,少数学生厌学,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后进生,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后进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全心全意投入到中考复习。而且要利用好每周的班会课这个阵地,每一次班会课都要准备好教案,制定好每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介绍每科的复习策略,当然包括历史学科的复习策略,让学生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二)提优补差 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中等生和后进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提优补差,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辅导。每个星期辅导中等生两次,辅导的内容包括个人情况的了解、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盲点的扫除、答题技巧的解答、每次考试情况的分析等等。后进生的作业面批面改,当面做出简短的书面评语,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进入复习阶段开始就要坚持不

七年级上册历史时间轴

历史时间轴 距今170万年 云南元谋人 长江流域 距今70-20万年 北京人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 距今3万年 山顶洞人 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洞穴里 距今7000年 河姆渡原始居民 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距今5000-6000年 半坡原始居民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距今4000-5000年 黄帝炎帝 逐鹿一战大败蚩尤 尧、舜、禹 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600年 汤建立商朝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炮烙酷刑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建立西周 牧野大战 前841国人暴动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建立秦朝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见后)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 公元前1世纪中期 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汉元帝时期 公元前60年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公元前25年 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200年 官渡之战(见后) 208年 赤壁之战(见后) 220年 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 221年 刘备建立汉/蜀,定都成都 三国鼎立 222年 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383年淝水之战(见下)Array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能和各位共同探讨 中考复习的有关问题,我深感荣幸。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县在中考历史复习 方面的一点粗浅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我们中考历史需要复习六本书,知识量大、内容琐碎,而且头绪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搞好历史复习,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们的一点做法。 一、深入钻研《课标》和考试《说明与指导》,明确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处理原则,是中考命题、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 而考试《说明与指导》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性用书,特别是第一编“考试 说明”部分,从考试性质、命题原则、考试形式、试题结构、内容与要求等方面 都做了具体说明。这些都是中考复习必须遵循的精神和准则,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的放矢。所以教师应将《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与指导》结合起来 研究学习,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调整教学视角,准 确把握重难点,绝不能仅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理解。 二、及时了解中考导向,深刻领会把握教材 复习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晰重难点、基础知识以及历史概念,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做到周密设计,高效复习。纵观近几年我 市中考情况,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1、知识考查基础化:中考命题的主旋律和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 力的考查。 2、试题形式人文化:首先试题内容关注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题材选择时代化:试题的选择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紧随时代发展,紧 跟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功能。例如:2015年中考试题第二卷 二、“一带一路”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等题目,将考点跟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结合得都很好。 4、能力考查多样化:试卷灵活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记忆、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签订时间战争、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南京条约》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 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 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 岸。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 法、意、奥、比利时、 荷兰、西班牙11个 国家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 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 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 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 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历史复习课的方法和策略

以《近代化的探索》专题课为例 谈上好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方法和策略《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历史复习课中如何教会学生把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建构成知识体系,并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是我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下面就以《近代化的探索》教学为例,谈谈个人做法和认识。 一、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平时新授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基础知识,历史专题复习课就是要把繁杂、琐碎、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建构起内容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这个专题的内容时,本专题内容分布在部编版教材的第3课洋务运动、第6课戊戌变法、第10课辛亥革命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中,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思想上追求民主和科学。这些说明中国人民在经济上进行工业化、政治上追求民主化,思想上追求自由、民主化,这就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主题就是近代化的探索。 二、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 建立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了主题,就可以建构知识体系了。建构知识体系既可以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建构,也可以按照事件内容建构。如“近代化探索”专题可以建立如下知识体系。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建构知识体系 按照历史事件内容建构知识体系 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格式。但无论如何建构知识体系,首先要做到科学、准确;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建构了知识体系后,在讲解具体内容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科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 如:结合所学知识,将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有识之士寻求“新的强国之道”的四个历史事件填写在下面时间尺上,并为其拟一个主题。 19世纪6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种形式,洋务运动的四个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近代化探索的主题就掌握了。 再如,讲洋务运动时是这样的做的: 首先,出示洋务运动部分图片资料,根据图片信息,说出洋务运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京师同文馆学生根据以上图片信息,说出洋务运动的四方面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和创办新式教育。 然后,再出示材料,学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了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材料:从清政府自身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一场自救运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则是一次较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即使它自身有很多弊病,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它深刻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这也意味着长期适用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努力适应刚刚起步不久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要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通过选取典型图片和文字材料,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完成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 至此,洋务运动中课标要求的内容全部完成了,其他三个历史事件也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完成。 综上,在历史复习课中,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获得。

初一上册历史寒假作业(一)

吴中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寒假作业(一) ( 初一历史 )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 .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 .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题1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右图1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 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 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 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4、下表为商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 5、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 A.世袭制 B.禅让制 C. 郡县制 D.分封制 6、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7、他(右图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独揽一切大权 ②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③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④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⑤颁布“推恩令”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⑤ 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和春秋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9、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深重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读书人可以进私学并阅读列国史记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写告示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八上历史复习提纲.doc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 之最"历史知识点归纳 1、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 2、 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北京人;最早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3、 4、 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西亚约旦河谷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是蛋壳黑陶杯。 保存规模庞大、最完整的古印度遗址是摩亨佐?达罗。 6、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大方鼎。 7、 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8、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从商朝开始的。 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制国家)是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王朝(封 建国家)是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 天;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是妇妊;中国织布业祖师是黄道婆 10、《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制订并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对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 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11、 13、 14查理成为查理曼帝国第一个皇帝。 12、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战国时期各国都进行了变法,其中影响最大、进行也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西域地区正 式归入西汉版图。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元朝入。 “滇王之印”是滇池地区隶属中央的最早物证。 16、 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是隋朝首创,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17、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18、 《史记》作者西汉的司马迁,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9、 世界最早纸币是“交子”,出现在北宋四川地区;元朝在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 20、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枚商标。 21、 北宋东京建立了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南宋临安的消防组织和措施,在当时世界 上所有城市中是最完善的。 22、 23、 24、 元朝时泉州澄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中国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是《吉尔伽美什》。 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大约一万年左右就出现了早期的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和制瓷技术的国家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曾经兴盛一时,其主要出口的物品是:丝绸、 瓷器 27、 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出行时跟随的12名扈从肩上扛着象征权力的棍束和斧头,叫做“法西斯”。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哲学”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 28、 到2世纪堕与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到8世纪,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 大洲的大帝国。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之根. 宋元时,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造纸术是东汉) 著名的元杂剧家关汉魁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唐朝的长安、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会。 列举中国古代几项首创的政治制度: 29、 30 、 31、 K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采取与政治同场开卷方式,一提到开卷,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平时瞧不瞧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课本与复习资料,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就是一种错误的瞧法!中考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综合。虽然所涉及的内容都就是教材的重要知识点,大部分同学对所给的题干、材料、提示等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具体解答时仍然会觉得无从下手。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就要有正解的复习策略。 如何在短时间内打效率仗成为我们年级组全体同事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实施。 一、高屋建瓴,宏观掌握,理论指导,周密准备。 (一)深刻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精神,复习有的放矢。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对2010年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与界定,2010年中考说明则对今年中考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自大纲与说明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就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几乎就是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放松,因为课标明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理原则。这些都就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与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习才能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所以教师不能只凭着对教材的熟悉,而忽视对课标、大纲与考试说明的深入了解。 (二)了解中考导向,深刻把握教材,加强备课与教学反思。 只有系统的掌握复习内容,才能为复习时处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所以在复习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历史复习内容的概貌,掌握复习的基本线索,明确复习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历史概念。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中考导向,将课标与教科书结合起来学习与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方面的偏差,加强备课再反思认识,及时调整教学角度,更准确的把握重难点,对知识考点的细微变化,要具备应有的敏感性,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 二、制定计划行之有效,实施执行扎实稳固 (一)复习计划 复习总内容: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下册,共6本书。 具体计划: 1.第一学期期末学完九年级上下册,复习完八年级上册。 2.第二学期第1----3周:复习八年级下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