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带对Pb_2_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曹军

海带对Pb_2_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曹军

海带对Pb_2_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曹军
海带对Pb_2_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_曹军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终审稿)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分配系数 K d = (C 0?C e )C C e C 吸附量 C t =C 0?C t C ×C Langmiur C e = C m C L C e 1+C L C e C e C e =1C m C L +C e C m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 e =C F C e 1/C ln C e =ln C F +1C ln C e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0.1~0.5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C t =C e (1?C ?C 1C ) 线性 ln (C e ?C t )=ln C e ?C 1C 二级动力学 2221e t e k q t q k q t =+ C t =C 2C e 2C 1C 2C e C 线性 C C t =1C 2C e 2+C C e

初始吸附速度C0=C2C C2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C t=C+C ln C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C C=C ip C1/2+C Boyd kinetic plot C C C C =1? 6×exp?C C C C6 令F=Q t/Q e, K B t=-0.498-ln(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参考书目:1.<> Peter Atkins , Julio de Paul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 William F.Smith 2006. 3.<>WilliamD.Callister2009. ※1.Cp为什么是个常数?(材料结构、德拜公式、量子力学)[注:此题老师不止两次提到,有可能是考题哦] 练习题1 1.How to get microstructure picture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m. 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通过细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激发出的各种物理信 号来调制成像的显微分析技术。 应用:形貌分析(显微组织、断口形貌、三维立体形态) 2)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采用透过薄膜样品的电子束成像来显示样品内部组织 形态与结构。 应用:形貌分析(显微组织和晶体缺陷) 3)X射线衍射(XRD),利用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 格参数、晶体缺陷(位错等)、不同结构相的含量及内应力的方法。 应用:点阵常数的测定、晶体对称性的测定 4)电子探针(EPMA)利用聚焦的很细的电子束打在样品的微观区域,激发出样品该 区域的特征X射线。 应用:微区毫米范围显微结构分析。 纵坐标表示衍射强度,横坐标2θ表示衍射方向(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 2.From the OM (Optics Microscope光学显微镜)pictures of a kinds of steel and an ordinary piece of china ,you can derive what kinds of information ,please list that and make a short discussion . 钢铁材料的显微组织根据含碳量的不同各有不同,相同含碳量在不同温度下的组织 也有所不同。含碳量为0.77%的钢称为共析钢;含碳量低于0.77%的钢称为亚共析 钢;含碳量为0.77~2.11%的钢称为过共析钢;含碳量高于2.11%的称为铸铁。不 同含碳量和合金成分的钢或铸铁,其显微组织各不相同。同一成分的钢或铸铁,经 过不同的金属热处理后也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不同的显微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能,

吸附等温线地测定方法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大致了解只是动力学是做时间变化曲线,热力学是温度变化曲线。 查文献的时候没有具体步骤,只是有图(好像纵坐标用Qmg/g表示)。 吸附等温线是研究固体表面状态和孔结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吸附等温线 的测定方法及其测定条件。 .1 试样预处理 固体表面的性质与试样的预处理条件紧密相关,必须仔细研究并控制预处理条件,防止在 预处理过程中改变固体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因此,要求预先详细了解试样的性质。如 对于微孔物质,由于微孔内吸附势非常大,连氦气也能被吸附。比表面积测定中使用的氮 气能很强地吸附在沸石等复杂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性位置。氧化铝的相变化很复杂。对 具有孔结构的物质,预处理温度过低,不能充分除去吸附水和孔内的其他吸附分子;温度 过高,容易发生羟基间的缩聚脱水,或发生烧结引起孔和表面的变化。因此,需要选择合 适的温度进行预处理。最好是利用第6章介绍的热分析等方法预先掌握吸附质的脱附温度、试样的结构变化温度、相转移温度、分解温度,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 除了质量管理等特殊情况外,测定气相吸附量和液相吸附量时都必须确定预处理条件,使 试样上原来吸附的分子完全脱除,或者预先吸附一定量的某种吸附质。预处理条件因试样 而异,下面介绍预处理时的一般注意点。 .1.1 预处理的保护气氛 对容易发生氧化还原等表面反应的试样以及要求严格脱除原来吸附分子的试样(如金属粉 末和活性炭),预处理时需要采用高真空或高纯氮、高纯氦等惰性气体。粉末试样在抽真 空太快时,由于粉末内部包含的气体突出,容易发生粉末飞散。这不仅减少了试样质量, 而且细粉末还会进入到压力计等真空测量系统内,降低体系的真空度,且很难清除干净。 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预先干燥试样,控制除气和升温速度不要太快,还可在试样 上方装过滤样,控制除气和升温速度不要太快,还可在试样上方装过滤器以防万一。 .1.2 抽真空 除气时间要足够长。对于沸石、活性炭和硅胶等多孔体,微孔内的吸附物质完全扩散到孔 外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保证充足的除气时间。试样附近的真空度一般低于真空泵的真空度,当压力计安放在真空泵附近时,更要注意这种差别。因此,要求排气管短,内径大, 充分除气,切实保证真空度。油旋转泵要使用抗污油,并定期更换抗污油。真空泵与试样 之间要设置液氮浴,使油蒸气不扩散到试样中,防止污染试样;从试样过来的气体不进入 到油中,防止这些气体降低油的蒸气压。液氮浴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如条件允许,预处理 和吸附测定最好分别使用不同的真空管线。高真空时最好使用不需要油的分子涡轮泵。此外,由于吸附水的脱附可能在孔内引发表面水热反应,因此要控制真空除气速度,保持加 热温度和除气速度的平衡,最好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除气和气温的速度,防止发生水热反应。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分配系数 吸附量 Langmiur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线性 二级动力学 22 21e t e k q t q k q t =+ 线性 初始吸附速度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Boyd kinetic plot 令F=Q t/Q e, K B t=(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Langmuir模型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吸附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吸附,即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的外表面。Qm 为饱和吸附量,表示单位吸附剂表面,全部铺满单分子层吸附剂时的吸附量;该模型的假设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则要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该模型只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分配系数 K d =(C 0?C e )C C e C 吸附量 C t =C 0?C t C ×C Langmiur C e =C m C L C e 1+C L C e C e C e =1C m C L +C e C m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 e =C F C e 1/C ln C e =ln C F +1C ln C e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C t =C e (1?C ?C 1C ) 线性 ln (C e ?C t )=ln C e ?C 1C 二级动力学 2221e t e k q t q k q t =+

C t= C2C e2C 1+C2C e C 线性C C t =1 C2C e +C C e 初始吸附速度C0=C2C C2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C t=C+C ln C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C C=C ip C1/2+C Boyd kinetic plot C C C C =1? 6×exp?C C C C6 令F=Q t/Q e, K B t=(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热力学与动力学

热力学与动力学

————————————————————————————————作者:————————————————————————————————日期: ?

2006年度《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考试题 简答题: 1.一般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金属从高温冷却至低温时,其转变具有怎样的体积特征?试根据高温和低温下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解释此现象。有一种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常用金属和一般金属所具有的普遍规律不同,请指出是那种金属?简要解释其原因?(8分) 2.金属和合金在平衡态下存在一定数量的空位,因此有人说一定数量的空位是金属和合金中的热力学稳定缺陷,此说法是否正确?根据空位数量对自由能及其组成要素(焓和熵)的影响方式,从热力学角度进行简要解释。(8分) 3.试举出三种二元溶体模型;简要指出各溶体模型的原子相互作用能IAB的特征。 (6分) 4.试利用给出的a,b两种溶体Gm-X图中化学势的图解示意图,指出两种溶体的扩散特征有什么不同;那一种固溶体中会发生上坡扩散。(7分) (a) (b) 5.向Cu中加入微量的Bi、As合金时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加入微量的Bi会使Cu显著变脆,而电阻没有显著变化,加入微量的As并不会使Cu变脆,但是能显著提高电阻。试根据下面的相图,从溶解度角度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8分)

6.将固溶体相和晶界相视为两相平衡状态,如果已知上述两相的自由能-成分曲线,指出:采用什么方法或法则来确定两相的平衡成分?一般来说,两相的平衡溶质成分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 7.简要回答什么是耗散结构以及产生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举出2个自组织现象的实例。(6分) 8.在相变形核阶段,体积自由能、界面能以及应变能中哪些是相变的驱动力?哪些是相变的阻力?试解释:在形核阶段,形核的总自由能为正值,为什么核心能形成呢?以马氏体为例,在核心长大阶段的自由能以及界面能和应变能如何变化?(8分) 9.根据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时的相平衡关系或者Gibbs-Thomson方程,简要说明第二相粒子粗化过程;从温度对长大速率和对扩散两个方面的影响,简要说明温度对粒子粗化的作用。(7分) 分析计算题: 1.已知纯钛α/β平衡温度为882?C,相变焓为14.65 kJ/mol。估算β钛过冷到800?C时,β-Ti转变为α-Ti的相变驱动力(不计上述过冷温度范围对相变的焓变及熵变的影响)。(10分) 2.从过饱和固溶体(α)中析出的第二相通常都是很小的粒子(β),一般这些小粒子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受到附加压应力的作用,写出附加压应力与表面张力和球形粒子尺寸的关系。以二元溶体为例,用图示的方法简要分析附加压应力对溶体相与析出相界面(α/β)平衡关系的影响。在析出的初期,这小粒子一般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简要分析其原因。(15分) 3.在25?C和0.1MPa下,金刚石和石墨的标准熵分别为2.4 J/mol?K和5.7 J/mol?K,标准焓分别为395kJ/mol和394kJ/mol,密度分别为3.5g/cm3和2.3g/cm3, 碳的摩尔质量为12g。试计算石墨在此条件下转变为金刚石的相变驱动力;试根据自由能与体积和温度的关系(dG=VdP - SdT)计算室温下实现石墨-金刚石转变所需临界压力(不计压力对石墨以及压力对金刚石造成的体积改变)。(15分)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复习题答案

一、常压时纯Al 的密度为ρ=2.7g/cm 3 ,熔点T m =660.28℃,熔化时体积增加5%。用理查得规则和克-克方程估计一下,当压力增加1Gpa 时其熔点大约是多少? 解:由理查德规则 RTm Hm R Tm Hm Sm ≈??≈?= ? …① 由克-克方程V T H dT dP ??=…② 温度变化对ΔH m 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①代入②得 V T H dT dP ??=dT T 1V Tm R dp V T Tm R ?≈??≈…③ 对③积分 dT T 1 V T Tm R p d T Tm Tm p p p ?? ?+?+?= 整理 ??? ? ??+?=?T m T 1ln V T m R p V T R V Tm R Tm T ??=???≈ Al 的摩尔体积 V m =m/ρ=10cm 3=1×10-5m 3 Al 体积增加 ΔV=5%V m =0.05×10-5m 3 K 14.60314 .810510R V p T 7 9=??=??=?- Tm’=Tm+T ?=660.28+273.15+60.14=993.57K 二、热力学平衡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判断热力学平衡。 内容:(1)热平衡,体系的各部分温度相等;(2)质平衡:体系与环境所含有的质量不变;(3)力平衡:体系各部分所受的力平衡,即在不考虑重力的前提下,体系内部各处所受的压力相等;(4)化学平衡:体系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 热力学平衡的判据: (1)熵判据:由熵的定义知dS Q T δ≥不可逆可逆 对于孤立体系,有0Q =δ,因此有 dS 可逆 不可逆 ≥,由于可逆过程由无限多个平衡态组成,因此对于孤立体系有 dS 可逆 不可逆0≥,对于封闭体系,可将体系和环境一并作为整个孤立体系来考虑熵的变化,即平衡 自发环境体系总0S S S ≥?+?=? (2)自由能判据 若当体系不作非体积功时,在等温等容下,有 ()0d ,≤V T F 平衡状态 自发过程 上式表明,体系在等温等容不作非体积功时,任其自然,自发变化总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 进行,直至自由能减小到最低值,体系达到平衡为止。 (3)自由焓判据 若当体系不作非体积功时,在等温等压下,有 0d ≤G 平衡状态 自发过程 所以体系在等温等容不作非体积功时,任其自然,自发变化总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 行,直至自由能减小到最低值,体系达到平衡为止。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复习题

一、常压时纯Al 的密度为ρ=2.7g/cm 3,熔点T m =660.28℃,熔化时体积增加5%。用理查得规则和克-克方程估计一下,当压力增加1Gpa 时其熔点大约是多少? 解:由理查德规则 RTm Hm R Tm Hm Sm ≈??≈?= ? …① 由克-克方程V T H dT dP ??=…② 温度变化对ΔH m 影响较小,可以忽略, ①代入②得 V T H dT dP ??=dT T 1V Tm R dp V T Tm R ?≈??≈…③ 对③积分 dT T 1 V T Tm R p d T Tm Tm p p p ?? ?+?+?= 整理 ??? ? ??+?=?Tm T 1ln V Tm R p V T R V Tm R Tm T ??=???≈ Al 的摩尔体积 V m =m/ρ=10cm 3=1×10-5m 3 Al 体积增加 ΔV=5%V m =0.05×10-5m 3 K 14.60314 .810510R V p T 7 9=??=??=?- Tm’=Tm+T ?=660.28+273.15+60.14=993.57K 二、热力学平衡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判断热力学平衡。 内容:(1)热平衡,体系的各部分温度相等;(2)质平衡:体系与环境所含有的质量不变;(3)力平衡:体系各部分所受的力平衡,即在不考虑重力的前提下,体系内部各处所受的压力相等;(4)化学平衡:体系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 热力学平衡的判据: (1)熵判据:由熵的定义知dS Q T δ≥不可逆可逆 对于孤立体系,有0Q =δ,因此有 dS 可逆 不可逆 ≥,由于可逆过程由无限多个平衡态组成,因此对于孤立体系有 dS 可逆 不可逆0≥,对于封闭体系,可将体系和环境一并作为整个孤立体系来考虑熵的变化,即平衡 自发环境体系总0S S S ≥?+?=? (2)自由能判据 若当体系不作非体积功时,在等温等容下,有 ()0d ,≤V T F 平衡状态 自发过程 上式表明,体系在等温等容不作非体积功时,任其自然,自发变化总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 进行,直至自由能减小到最低值,体系达到平衡为止。 (3)自由焓判据 若当体系不作非体积功时,在等温等压下,有 d ≤G 平衡状态 自发过程 所以体系在等温等容不作非体积功时,任其自然,自发变化总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 行,直至自由能减小到最低值,体系达到平衡为止。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分配系数 K d = (C 0?C e )V C e m 吸附量 Q t =C 0?C t m ×V Langmiur Q e = Q m K L C e 1+K L C e C e Q e =1Q m K L +C e Q m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Q e =K F C e 1/n lnQ e =lnK F +1lnC e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Q t =Q e (1?e ?K 1t ) 线性 ln (Q e ?Q t )=lnQ e ?K 1t 二级动力学 2221e t e k q t q k q t =+ Q t =K 2Q e 2t 1+K 2Q e t 线性 t Q t =1K 2Q e 2+t Q e 初始吸附速度V 0=K 2Q e 2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Q t =a +blnt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Q t=K ip t1/2+c Boyd kinetic plot Q t Q e =1? 6×exp?K B t π6 令F=Q t/Q e, K B t=(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Langmuir模型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吸附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吸附,即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的外表面。Qm 为饱和吸附量,表示单位吸附剂表面,全部铺满单分子层吸附剂时的吸附量;该模型的假设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则要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该模型只能适用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的情况。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作为第一个对吸附机理做了生动形象描述的模型,为以后其他吸附模型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研究

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研究 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的研究摘要:杂乱无章的实验数据, 不经过数学处理, 得不到能够描述它们的模型,其本身无论在科学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技术上都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综述了近些年来在液固吸附理论研究领域对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论述5 种类型吸附等温线,总结了热力学中△H、△G、△S的几种求算方法,以及5种吸附动力学的模型,从而,为吸附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模型优选,,提供依据。关键字:吸附等温曲线热力学动力学1吸附等温曲线吸附等温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温度下, 分离物质在液相和固相中的浓度关系可用吸附方程式来表示。作为

吸附现象方面的特性有吸附量、吸附强度、吸附状态等, 而宏观地总括这些特性的是吸附等温线.[1] 型分子吸附模型Langmuir 吸附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子吸附模型,Langmuir 型分子吸附模型[2]就是在Langmuir 吸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者就Langmuir 吸附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分子吸附模型。 1. Langmuir 分子吸附模型Langmuir 分子吸附模型是根据分子间力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的事实,提出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固体表面与固体分子接触时才有可能被吸附,即气体分子与表面相接触是吸附的先决条件。并做如下假定: ①气体只能在固体表面上呈单分子层吸附; ②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均匀的; ③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所以Langnuir 等温吸附方程[3 ] q?qmcKd?c或q?qmKbc1?Kbc(1) 其中,qm 为饱和吸附容量,Kd 为吸附平衡的解离常数,Kb 为结合常数( = 1/ Kd) 。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读书报告 一、概述 1、体系与环境 体系是所研究的对象的总和,或者把所要研究的那部分真实世界的各物体想象的从其周围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而环境是指与所研究对象(体系)有联系、有影响的部分,或指体系以外与之联系的真实世界。体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一对,对于不同的研究内容,体系与环境也不同,如何划分体系与环境,完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热力学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指它们之间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能量交换的形式有传热和做功。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同,可以将体系分为三类:(1)开放体系:又称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2)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 (3)孤立体系:又称隔离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没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2、体系的性质 根据体系的性质与体系中物质数量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两类: (1)容量性质:又称广延性质或广延量,其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有关,整个体系的某个容量性质的数值,为体系中各部分该性质数值的总和,即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内能、热容、熵等。 (2)强度性质:又称内禀性性质或强度量,其数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无关,没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容量性质与强度性质虽有上述区别,但是容量性质有时也可以转化为强度性质,即容量性质除以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就成为强度性质。如体积为容量性质,而摩尔体积为强度性质,热容为容量性质,而摩尔热容则为强度性质。 3、状态与状态函数 热力学用体系所具有的宏观性质来描述其状态。当体系的一系列性质,如质量、温度、压力、体积、组成以及焦聚状态等全部确定以后,这个体系就具有了一个确定的状态。反之,体系状态确定后,其所具有的宏观性质均有确定值,与到达该状态前经历无关。由于状态与性质之间的单值对应体系,体系的这些热力学性质又称做状态函数。状态函数只与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与变化的具体历程无关。由于体系的状态都是利用体系的宏观物理性质来描述的,所以又称为体系的宏观状态。其中体系的任一性质发生了变化均意味着体系状态的变化。因此这些性质又称为体系的状态变数。 由于体系各性质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部分性质是独立的,在某一状态下,其他的性质可以表示成各独立性质的函数,即存在相当于数学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因此称这些可以用独立性质通过函数关系表示出来的体系性质为状态函数。也就是说,状态函数是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性质函数的体系性质。 4、过程与途径 体系从始态向终态过渡称为过程,或者说体系体系发生的任何变化为过程。完成过程的具体历程(步骤)称为途径。 途径可由若干过程组合而成。由一定始态到达一定终态的过程,可以经过不同的途径,但是状态函数的改变值是相同的。因为状态一定时,状态函数只有一个确定的数值,状态函数的改变不随具体途径不同而变化。 二、材料热力学基础知识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Word版

分配系数 吸附量 Langmiur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0.1~0.5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线性 二级动力学 2 221e t e k q t q k q t =+ 线性 初始吸附速度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Boyd kinetic plot 令F=Q t/Q e, K B t=-0.498-ln(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Langmuir模型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吸附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吸附,即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的外表面。Qm 为饱和吸附量,表示单位吸附剂表面,全部铺满单分子层吸附剂时的吸附量;该模型的假设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则要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该模型只能适用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的情况。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作为第一个对吸附机理做了生动形象描述的模型,为以后其他吸附模型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Freundlich 吸附方程既可以应用于单层吸附,也可以应用于不均匀表面的吸附情况。Freundlich吸附方程作为一个不均匀表面的经验吸附等温式,既能很好的描述不均匀表面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试题2007-2008-v1

年 秋 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考 试 科 目: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学生所在院(系):材料学院、航天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 题签与答题纸一起上交) 一、仔细阅读下列论述,判断正误,如果错误,请说明该论述违反了哪些热力学原理,并给出正确的论述。(18分) 1.材料(封闭系统)在T=T 0温度发生二级相变, (1)在相变温度T 0,高温相的体积总是比低温相大 (2)在相变温度T 0,高温相的熵比低温相大 (3)在相变温度T 0,高温相的热容与低温相相同 (4)在相变温度T 0,高温相的Gibbs 自由能比低温相小 2. 合金中每一组元的化学位相等。 3.封闭体系中出现耗散结构。 二、(1)已知某一相的Gibbs 自由能表达式为: ,请导出该相的焓(H)、熵(S )和定压热容(Cp )的表达式。(6分) (2)请画出以G 为纵轴、T 为横轴的固态纯组元的G-T 曲线的示意图。(4分) 三、 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与金刚石(diamond )相比,碳的另一种同素异构体石墨(graphite )的密度低、熵值(S )高。 (1)请在P-T 相图上,示意画出石墨和金刚石的相界,并说明理由。(6分)。 (2)并请解释为什么高压下石墨有可能转变为金刚石。(4分)。 四、简答题: (1) 请说明晶界偏析的平行线法则。(5分) (2) 简述Calphad 的三要素及其主要功能。(5分) (3)请解释Onsager 倒易关系、最小熵产生原理。(5分) 五、A-B 二元相图如下图所示, (1) 判断A-B 固溶体α的性质、溶体组元间的相互作用能。(6分) (2) 假设A-B 两组元形成正规溶体,请推导出溶体中A 组元的活度与成分的关系。(6分) 学院 学号 姓名 ln n n G a bT cT T d T =+++∑T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 型公式及特点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分配系数 K d = (C 0?C e )V C e m 吸附量 Q t =C 0?C t m ×V Langmiur Q e =Q m K L C e 1+K L C e C e Q e =1Q m K L +C e Q m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Q e =K F C e 1/n lnQ e =lnK F +1n lnC e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Q t =Q e (1?e ?K 1t ) 线性 ln (Q e ?Q t )=lnQ e ?K 1t 二级动力学 2221e t e k q t q k q t =+ Q t =K 2Q e 2t 2e 线性 t Q t =1K 2Q e 2+t Q e

初始吸附速度V0=K2Q e2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Q t=a+blnt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Q t=K ip t1/2+c Boyd kinetic plot Q t Q e =1? 6×exp?K B t π6 令F=Q t/Q e, K B t=(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分配系数 吸附量 Langmiur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0.1~0.5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线性

二级动力学 2 221e t e k q t q k q t =+ 线性 初始吸附速度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Webber-Morris 动力学模型 Boyd kinetic plot 令F=Q t /Q e, K B t=-0.498-ln(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 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 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模型公式及特点

分配系数 K d = (C 0?C e )V C e m 吸附量 Q t = C 0?C t m ×V Langmiur Q e =Q m K L C e 1+K L C e C e Q e =1Q m K L +C e Q m KL 是个常数与吸附剂结合位点的亲和力有关,该模型只对均匀表面有效 Freundlich Q e =K F C e 1/n lnQ e =lnK F +1n lnC e Ce 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残留溶质的浓度 KF 和n 是Freundlich 常数,其中KF 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n 指示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 越小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认为其在0.1~0.5时,吸附比较容易;大于2时,难以吸附。 应用最普遍,但是它适用于高度不均匀表面,而且仅对限制浓度范围(低浓度)的吸附数据有效 一级动力学1(1)k t t e q q e -=- Q t =Q e (1?e ?K 1t ) 线性 ln (Q e ?Q t )=lnQ e ?K 1t 二级动力学 2221e t e k q t q k q t =+ Q t =K 2Q e 2t 1+K 2Q e t 线性 t Q t =1K 2Q e 2+t Q e 初始吸附速度V 0=K 2Q e 2 Elovich 动力学模型 Q t =a +blnt Webber-Morris 动力学模型 Q t =K ip t 1/2+c Boyd kinetic plot Q t Q e =1?6×exp ?K B t π6 令F=Q t /Q e,

K B t=-0.498-ln(1-F) 准一级模型基于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控制;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设吸附速率由吸附剂表面未被占有的吸附空位数目的平方值决定,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这种化学吸附涉及到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共用或电子转移; Webber-Morris动力学模型 粒子内扩散模型中,qt与t1/2进行线性拟合,如果直线通过原点,说明颗粒内扩散是控制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如果不通过原点,吸附过程受其它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该模型能够描述大多数吸附过程,但是,由于吸附初期和末期物质传递的差异,试验结果往往不能完全符合拟合直线通过原点的理想情况。粒子内扩散模型最适合描述物质在颗粒内部扩散过程的动力学,而对于颗粒表面、液体膜内扩散的过程往往不适合 Elovich 方程为一经验式,描述的是包括一系列反应机制的过程,如溶质在溶液体相或界面处的扩散、表面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等,它非常适用于反应过程中活化能变化较大的过程,如土壤和沉积物界面上的过程。此外,Elovich 方程还能够揭示其他动力学方程所忽视的数据的不规则性。 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适合于复非均相的扩散过程。 Langmuir模型假定吸附剂表面均匀,吸附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吸附是单层吸附,即吸附只发生在吸附剂的外表面。Qm 为饱和吸附量,表示单位吸附剂表面,全部铺满单分子层吸附剂时的吸附量;该模型的假设对实验条件的变化比较敏感,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模型参数则要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该模型只能适用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的情况。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作为第一个对吸附机理做了生动形象描述的模型,为以后其他吸附模型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Freundlich 吸附方程既可以应用于单层吸附,也可以应用于不均匀表面的吸附情况。Freundlich吸附方程作为一个不均匀表面的经验吸附等温式,既能很好的描述不均匀表面的吸附机理,更适用于低浓度的吸附情况,它能够在更广的浓度范围内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但是,Freundlich 吸附方程的缺点则是不能得出一个最大吸附量,无法估算在参数的浓度范围以外的吸附作用。 由于Freundlich 等温吸附方程受低浓度的限制,而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则受高浓度的限制。Redlich–Peterson 等温吸附方程则是综合Freundlich 等温吸附方程和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而提出的较合理的经验方程。A 是一个与吸附量有关的常数,B 也是一个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