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摘要:“保障、捍卫和促进人的尊严”是当今政府与社会的基本理念,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的理论前提是对“人的尊严”概念进行准确的把握。就国内外学界对“人的尊严”的界定及其演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鉴于康德的尊严观对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影响,重点综述了学界对康德尊严概念的解读与研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分歧的焦点、遗留问题及以后努力的方向,以期为当下关于“人的尊严”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多种理论视角。

关键词:尊严;人的尊严;康德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2-0033-07

“人的尊严”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当下关于人的尊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工作的难点聚焦于目前社会各界对人的尊严的概念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关于人的尊严的根据与标志,普通常识与直觉也意见纷呈,诉诸于人的直立行走、思想、语言、美德、财富、权力、理性、情感等都大有人在,随之提出的关于人的尊严的保障着力点也各不相同。如有人主张必须尊重人的理性,有人主张必须尊重人的情感,有人主张必须尊重人的同一性,还有人主张必须尊重人的合法权利,等等。这都显示了关于人的尊严研

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同时也显示了从哲学与伦理学角度系统梳理和科学界定人的尊严概念的必要性。如若这一工作不能有效完成,各应用学科和捍卫人的尊严工作的具体领域就缺乏合理的、普遍认同的理论依据。而人的尊严问题自进入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思想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学界公认,康德对人的尊严问题高度重视并取得突出的理论成就,实践中康德的尊严观也是德国乃至世界各国“尊严入宪”的重要的哲学理论依据,因而准确把握康德的尊严概念对我们当下捍卫人的尊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理论界对康德尊严观的解读并不完全一致,在某些细节上甚至呈现出重大的差异。笔者试图对当今国内外学者关于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并重点综述学界对康德尊严概念的解读与研究,以期为社会各界探讨和把握人的尊严概念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资源与较为全面的思考视角。

一、“人的尊严”概念界定的研究综述

“尊严”一词内涵丰富,生活中人们往往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但学界普遍公认,尊严最初含义是指高贵、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等,要求他人与社会对尊严的主体采取认可、尊重与敬畏的态度。尊严概念外延宽广,有时指向人的某一共同体,如人类的尊严、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某一职业群体的尊严等;有时指向一般或特定身份的个体,如个人的尊严、国王的尊严、领袖的尊严等;有时也指向人

的价值源泉与物质载体,如劳动的尊严、生命的尊严、身体的尊严、道德的尊严、理性的尊严、人格的尊严等;有时还指向非人的对象,如宇宙的尊严、神的尊严、法律的尊严等。自近代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尊严。绝大多数学者都坚持人具有超越动物之上的尊严,并将之作为人的权利的基础;但一些环境主义者与厌恶人类者则否认人具有超越动物之上并从而构成人的尊严根据的特性,坚持人类历史对人本身及大自然的罪行恰恰证明人并不具有所谓的尊严,认为强调“人的尊严”只会导致人的傲慢及其对自然的进一步掠夺与摧毁,因而主张“人的尊严”是一个无意义的、无根据的、甚至危险的概念,应该批判并加以抛弃。坚持人的尊严的实存性及其意义的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尊严,特别是人的尊严概念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以下理论观点。

(一)以人的尊严概念的内涵、根据、主体为视角的界定

D.Beyleveld 和R.Brownsword在专著《生物伦理学与生物法学中的人的尊严》第三章《尊严、人的尊严和有尊严的举止》中引用Spiegelberg的观点对尊严和人的尊严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区分。尊严概念运用于人与非人等各种对象,主要指示某物高于他物的某些特定品质,这种意义上的尊严有程度之别,易于变化,可获得与丧失,常通过荣誉与头衔得以授予,可在有尊严的或有损尊严的举止中得到表达。人的尊

严概念则指属于每个人(就其作为人而言)最低的尊严,无程度之别,平等地属于每一个人,不能获得或丧失。“人的尊严”这一词语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得到流行,人作为人值得尊重这一观念与个体中内在的权利一起形成[1]50。

George Kateb在其专著《人的尊严》中指出,“人的尊严”可以不必借助于神学得到理解,就其实质而言,它不是一种道德价值,而是一种生存价值,这一价值被赋予人格或人种的同一性。人类的同一性是指它是唯一的不仅仅是动物的动物,唯一的尽管具有代代相传基因的同一性但行为不可预测的物种。“人的尊严”理念坚持承认每一人格相对于所有其他人格的根本标志和人种相对于所有其他物种的根本标志。当个体不能受到一般人的对待时,当个体不被当作不可与另一个人替换或代替的独特个体时,她的同一性都处于危机之中,“普遍性”和“独特性”构成人的尊严的两个观念[2]10-11。

Susan M.Shell在《康德论尊严》一文中,对“人的尊严”进行了简单的界定。她指出,尊严最初意指德性、价值、值得荣耀的职务或卓越,包含“值得尊重”与“某东西被尊重”双重含义[1]53。在康德之前对人的尊严的讨论来自两个交叉的传统:一个根植于圣经,认为人的尊严源于人是根据上帝的形象而创造(或以基督的复活)的被造物的地位;一个来自古典哲学,认为人的尊严源自他作为理性存在者,能够藐视自然并证明人类生存价值的地位。作者认为,康德的尊严

观是对传统的综合与创新:像古典哲学家一样,康德将尊严与理性相联系;像神学家一样,他发现尊严最深的根源并不存在于使某些人高于另一些人的自然禀赋中,而是在于人作为被造物所共享的东西,即“必须选择”这一特性中;像古代诗人一样,康德将德性定义为一种精神勇气,理性与欲望作斗争,并最终成功控制欲望,这使尊严具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特征。康德的创新之处是将尊严与通过良知宣布和证实的自律相联系。康德这种道德化的尊严观与平等权利学说相一致,它并不是一种自然事实,而是一种应然的理念[3]54。意志的自律属于所有人格,因而尊严也应用于任一有限的、可在道德上归责的具有良知的人。人性的尊严与德性及程度无关,不可由恶行绝对地摧毁[3]56。在作者看来,康德的“尊严”与无价的内在价值是同义语,涉及到我们自己作为尘世世界的旁观者或参与者和尘世世界之外的立法者的自动意识[3]58-60。Thomas E.Hill在《康德道德理论中的尊严与实践理性》中总结说,康德将尊严归于相关但不同类型的事物,即认为尊严的主体,也即尊严的持有者或物质承担者,同时也构成尊严捍卫工作中所要保护的对象:(1)人性(理性本性,人的本性);(2)道德(道德法则);(3)人格(理性的人);(4)符合义务的人格;(5)道德禀赋(为了义务而履行义务)。他指出,(4)和(5)暗示人只有通过符合义务而获取尊严,所以只有道德上善的人才有尊严。但其

它的又清楚表明每个人格中的人性都具有尊严,不管那人格可能多么不道德。Hill没有论证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47。Hill主张,康德的文本暗指尊严没有对等物,它不能与任何更大价值,包括价格与尊严进行交换,成为“理性的”和“自治的”这一能力赋予我们高于动物的尊严,所以我们要自我敬重[4]36-37。

Allen W.Wood在《康德的伦理思想》中指出,根据康德的观点,人的理性能力具有最高价值,是人得以尊重的根据,即坚持理性是人的尊严的根据。他反对将“只有那些具有善良意志的人才具有人的尊严”这一看法归于康德,认为这将会危及到绝对命令的普遍有效性[5]133。Wood阐述了康德的情感尊严观。他认为,康德并不否认情感的尊严,对康德而言,理性本身并不排斥情感,康德只是坚持情感的价值来自理性,理性本性的无条件价值包括了对情感的感受力,是理性能力赋予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精细性等,所以人的情感得以尊重的最终根据还是在于情感的合理性[5]144。

Richard Dean在《康德道德理论中的人性价值》中坚持认为,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作为整体是自在目的,具有最高价值与尊严,因而是尊严的惟一主体。善良意志的突出特征就是实际上接受道德原则作为行动的充分理由[6]35-49。Richard Dean利用康德关于行为的道德动机不可知的观点来反击对康德的严峻主义攻击,他论证了在康德思想中善良意

志的普遍性,强调常人根据道德水平来分配对他人的尊重不符合康德的本意,同时指出了康德关于尊重明显缺乏善良意志的人的理由:如果不尊重公认的恶棍,将会败坏我们自己的品性,同时挫败他重新改造自己的希望[6]91-105。作者试图阐明康德思想中道德与人性同作为尊严的主体的内在统一性。

我国学者翟振明也赞成,在康德看来,自由意志使人成为区别于万物的对等主体,而这种意义上的对等性成为人之尊严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凌驾于另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之上就侵犯了另一个人的尊严。即坚持自由意志是人的尊严的根据,同时也构成捍卫人的尊严工作中所保护的对象[7]。

(二)以人的尊严概念的不同范式为视角的界定

学界对尊严概念按照不同的依据进行了分类,并分别阐述了各自的内涵。D.Beyleveld 和R.Brownsword从尊严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属性出发,提出“人的尊严”可以分为作为授权的人的尊严和作为约束的人的尊严。作为授权的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选择直接相关,以促进人的自律为中心建构人的权利体制;作为约束的人的尊严,与人的道德能力直接相关。其中,作为德性的尊严,主要指当人面临逆境与人的有限性时,在行为举止中寻求战胜与屈服的平衡,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作为赋予某一共同体的特定同

一性的尊严,关注共同体自我界定与接受,团体中的每一成员对同仁负有尊重使之成为特定团体的价值的义务。但无论如何设想人的尊严,值得强调的是,它是一个道德关涉的问题,每一尊严概念都代表了特定的道德理性的锻炼[1]63-64。在D.Beyleveld 和R.Brownsword看来,康德构建了一个道德义务体系(而非权利体系)以促进个体的自律。根据康德,尊严存在于人的道德能力中,人因道德能力才具有绝对价值,因而道德能力是人作为权利拥有者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意志只有在指导行为以对他人和自我的尊严相容时才能自

律地发挥作用,自由行为受到不损害自己的尊严的限制[3]53。作者认为,康德试图将尊严置于一个可靠的道德理论中,但通常被判断为不仅是失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不过作者并没详细论证其理由[1]68。

George Kateb则从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认为构成“人的尊严”概念的有两个基本命题:所有个体平等;没有其他任何物种与人性平等[2]6。“人的尊严”理念只包括“个体的尊严”与“人类的尊严”两个维度。作者否认群体尊严的意义,认为群体的尊严与权利只是个体尊严与权利的缩简,强调群体尊严将导致个体将同一性界定为“附属”,从而鼓励顺从、屈服。群体成员的同一,表面看是自我的扩张,实则是自我的消失[4]11-12。个体尊严是一个消极概念,要求国家不得利用、滥用、损耗个体,不得使个体幼儿化,即

要求国家以“避免”和“非干涉”的形式尊重个体的权利与地位[2]9。个体尊严的核心是地位平等,但并不意指财富或满足的实质平等,而是一种平等的关注与对待,包括道德平等原则与生存平等原则,前者要求个体不因权利的否定或缩减而遭受或忍受道德上可认可的痛苦,后者要求国家不损害任何人作为平等个体的同一性[2]29-30。人类的尊严是一个积极概念,其核心是人相对于其他物种的更高的地位,关注人独特的非自然能力,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其卓越性不仅体现在相对更高的地位与自然的管理职责,更体现在人性在某些时刻反复展示的令人震惊与难以预料的功绩[2]24。

Allen W.Wood在《康德伦理思想》中从事实与应然的区分出发,指出康德著作中阐释了人的两种基本尊严观,即“实然的等级尊严观”与“应然的平等尊严观”。他提出康德伦理学奠定在人的状态的一个理念的基础上,即认为人的本性被固定在两种自我价值的斗争中,一个源于我们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本性,建立在比较、竞争、敌对和嫉妒之上;另一个源于我们理性能力的培养,认为理性能力是最高的价值和其他所有价值的源泉,是人性要求得到绝对尊重的根据。人处在从第一种自我价值走向第二种自我价值的路途中[5]241。康德将所有比较的和竞争性的自我价值衡量标准都当作完全虚假的价值感,主张自我价值只存在于人的理性能力中,所有人的自我价值一律平等,因而所有的人,无论其财富、

地位和德性具体情况如何,都具有平等的尊严[5]132-134。(三)以人的尊严概念的基本原则及应用为视角的界定学界中有不少人对捍卫人的尊严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并将之视为人的尊严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或本质,其中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种观点,是将康德的定言命令表达式人性公式(简称“人是目的”)解读为尊严原则或尊严内涵的本质。比如,美国学者Susan M.Shell指出,康德的尊严概念在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含义主要是定言命令的人性公式:即不将自己或他人人格中的人性仅用作手段,而是要用作目的[3]58-60。我国学者甘绍平先生在《作为一项权利的人的尊严》一文中,将康德的尊严思想概括为“自我目的-尊严说”,他认为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作为自我目的的人不允许被纯粹工具化,其实质就是将“使人工具化”等同于“侵犯其尊严”[8]。Thomas.E.Hill在《康德道德理论中的尊严与实践理性》一书将人性公式解读为尊严原则。二战之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基本采纳由Durug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客体公式”来作为司法审判标准,即认为如果个人成为客体、成为手段,则构成了对人的尊严的侵犯。

学界对将人用作目的自身的判断标准和基本要求也进

行了不同解读。康德学者Thomas E. Hill认为在康德思想中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一个人应该拒绝做任何损害或伤害一个人理性能力的事情。(2)一个足够珍视人格的理性

能力的人将假定不想摧毁人格自身。(3)如果理性能力具有不可比较的价值,人们应该努力发展与改善自身中和其他中的理性能力。(4)一个人应该尽其可能运用这些能力。(5)既然理性的运用是某种应得到珍视的东西,在试图影响某人时,一个人应诉诸理性而不是通过非理性的技巧试图操控他人。(6)高度重视其他人格对目的的设定和理性的追求,即人们应该让他人以理性的方式自由地设定和追求目的,只服从理性施加的进一步的限制。(7)可能要求特定的态度和象征性的姿势及对他人的避免[4]51-55。Susan M.Shell指出,在康德看来,“禁止将自己和他人人格中的人性仅作为手段”作为一种狭窄的完全的消极义务胜过“完善自我”或“惠及他人”这些宽泛的不完全的积极义务。“将人作为目的自身”最主要的要求,是将他们作为“除非他们同意,否则我们不能影响他们”的目的设定者。禁止将自己人格中的人性仅用作手段的含义包括:首先,不可以将我的理性、立法或设定目的的能力服务于我的偏好,但也禁止以与身体的自我组织趋势相冲突的方式来使用它(身体的自我组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道德生命必然开始由以成形的东西);其次,指一个人的意愿准则必须在形式上与其人格中人性的尊严相和谐,撒谎、贪婪、虚伪的人性等这些恶习所采取的原则直接与人的内在的尊严相反;再次,不能允许,特别是他人以“服务于我”的要求为根据这样做时,自己被他人用作手段,即使

以生命为代价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是一项完全义务。康德反对任何形式的父权政体,认为它对人作为价值源泉的地位直接构成挑战[3]62-71。

有学者将人的尊严原则,特别是康德的尊严原则运用到司法、经济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生活的很多现实问题都得到关注与讨论,使人的尊严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人的尊严”究竟是权利的基本原则还是一项独立的权利?人拥有尊严的资格的基本标准究竟是什么?生命?理性?人的生命权与同意权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理论问题;还有一些具体制度或行动,如死刑与反恐、资本主义的雇佣制、人体器官有偿转让、人流、人体克隆技术等是否违背尊严原则等,也得到广泛关注。如Markus Rothhaar 在《康德的径路:生物伦理学中人的尊严与人的权利》一文中指出,人的尊严的确定性内容事实上不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规范,而是人的权利与生物医学伦理学中任一义务论规范的根据与原则。康德定言命令的人性公式并没有产生一项特殊的“非工具化”的不可抗辩权利,尊严概念奠基于每一义务的不可抗辩性与每一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之上。人性公式只是绝对命令有效性的根据,从人性公式得出的是:受行为影响的人格实际同意该行为,否则不可能被普遍化,所以人性公式并没有提出一个决定合法与非法的标准。作者运用康德的尊严观得出应用医学伦理学的结论:人

的尊严与生命权不应分离,理性不是尊严拥有者的必要条件,尊严与人的经验特质和实际道德能力无关,尊严的拥有资格应从受孕开始,因而其他诸如脑活动都不是人性尊严的条件[9]251-257。

二、“人的尊严”概念演变的研究综述

学界不仅对人的尊严概念进行了界定,而且还对人类社会中人的尊严这一概念的演变进程及与之相随所展现的基

本范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学者韩德强在《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中指出,人的尊严观念的演变经过了“从生物的等级秩序的权威观念向人伦道德的有序、平衡观念的转变;从身份、地位、财富、权势等社会权威观念向平等人格、气节观念的转变;从行为举止、衣食住行的美德观念向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观念的转变;从宗教传统的神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向人的主体性观念的转变;从伦理禁忌、两性禁忌向性平等、性解放观念的转变;从普遍的人类尊严向个体尊严的转变;从法律文化的义务尊严观念向权利尊严观念的转变”[10]4。同时,他指出,演变过程遵循了两大主线:其一,从近代社会以前的身份、地位、财富向现代社会的自主人格的演变;其二,从人的身体、行为、语言向人的理性精神的演变[10]22。韩德强认为,“人的尊严”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先后呈现出两种基本的范式,即秩序性等级尊严观和非秩序

性平等尊严观。非秩序性尊严主要指现代意义上的普遍的平等的人性与人格尊严;秩序性尊严指“人基于特定的社会秩序或规则以及特定的人身属性或伦理禁忌而具有的一种不可冒犯、不可亵渎、不可侵犯的社会地位、群体权威和生活状态”[7]198。与当今大多数坚决主张非秩序性尊严的学者不同,他强调了秩序性尊严观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秩序性尊严与人类社会的等级与分层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取决于既和谐稳定又多元变化的等级秩序,等级秩序的存在不仅出于人类自身动物秩序的需要,也出于人类理性选择的需要,因而秩序尊严观具有其存在的特定价值与意义[7]210-216。康德学者Oliver sensen 在《康德的尊严概念》一文中提出人的尊严概念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三种范式:古代范式、传统范式和当代范式。古代范式以古罗马对“尊严”的使用为基础,指社会中政治权力更高的级别或较高的地位,它仅仅只能用于少数人。地位可能会丢失,但也可以重新获得,一个人可以通过政治职务获得,而政治职务本身又可以通过功绩、出身或财富获得。较高的地位带来特权,但也暗含行为和举止必须与其地位相一致的义务。这一尊严观含有可以要求旁观者尊重其地位的意思,没有被设想为一种人拥有的价值,但能指一种级别的提升。传统范式的尊严观主张人的尊严在于人在自然中具有特有的能力(如理性),从而使人能够独立于直接的自然规定,这使人与其他

任何事物区分开来,人也具有正确运用理性的义务。当代范式将尊严理解为人的一种特定价值,即“绝对的”、“内在的”或“无条件”的价值,这种价值与其它任何事物所具有的相对价值相对应,绝不可能和其它价值交换,只要作为人都具有这一绝对价值,这是人必须得到尊重的规范理由。

Oliver Sensen通过对康德公开发表的文本中111次对“尊严”的使用分析,认为康德有时使用了古代范式的尊严观,但康德的尊严概念主要是一种传统范式,而不是当代范式。根据康德的观点,人由于自由,即并不必然被某人的偏好所规定,使人高于或尊贵于自然其它事物。这种自由与正确使用人的自由的义务,尤其与实现和保障人的初始尊严的义务相联系,最主要的是必须服从绝对命令并以这种方式获得一种善良意志。所以对康德而言,尊严不是人所拥有的一种绝对价值,而是与处于附属地位的其他某物相比较的优越与崇高,它是一个双重概念,既指人最初的提升,也指每个个体得以实现的提升。一个人初始的尊严主要关注正确运用自由以实现自己的尊严的义务,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在对自己义务基础上产生。他反对将康德的尊严概念理解为人性所具有的一种绝对价值,自始至终坚持不是人性而是道德性或善良意志才是一种绝对价值;坚持尊严是一个关系范畴,指人相对于自然其他万物的崇高地位;尊严有两个阶段,即人因为自由而具有初始尊严的阶段与将之实现出

来的阶段,因而尊严原则主要对人提出了对自身的一个义务,即正确运用自己自由向德性奋斗的义务。与绝大多数赞成康德的尊严概念是人性所具有的绝对价值的学者不同,他突出地将尊严与道德性相联系,强调人的尊严不仅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对象,更是要得到自己的实现与促进的对象[11]。

我国学者张荣南在《古典尊严理念与现代尊严理念之比照》一文中指出,尊严概念具体内涵历经转变,但大体可分为古典的尊严理念与现代尊严理念。古典尊严理念侧重于对人性实现提出要求,以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为代表。在古典尊严观理念中,一个人之所以拥有自尊或尊严取决于他是否展现了道德美德(亚里士多德),或他的行为是否表现了道德自律(康德)。道德的内容或道德的形式都是公共的、普遍的。古典尊严观与“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亚里士多德那儿,一个人展现了卓越的美德,就可以获得尊严感,在康德那儿,人因为理性而超越动物之上,一个人的尊严感来自他履行义务后获得的“高贵的骄傲”。因而古典尊严理念意味着对人身上的特殊美德与能力的赞赏式的尊重。现代尊严理念的标准不再强调社会公认的美德或理性公认的道德法则。在现代的尊严理念中,一个人的尊严更多地取决于他或她是否实现个人的伦理抉择,即选择好生活和实现、掌控所追求的好生活的能力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得到他人与社会的承认。现代尊严观的代表人物有罗尔斯与查尔斯?泰勒等人。现代尊严理念

更多地与“承认”联系在一起,要求个人的伦理抉择得到社会的承认,个人所归属的认同群体要求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不被歧视[12]。当代还有不少赞同张荣南的现代尊严观的学者,如台湾学者李震山认为,人性的尊严在宪法上的核心内涵是人的自治与自决[13]8,很多康德学者也主张这一观点。

我国学者杨熠在《中西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的论述》中,以时间与流派相结合,梳理了中外一些代表人物关于人的尊严的一些论述与主要观点,并对中西尊严观做了简单对比分析。他指出,西方的尊严观在与神的斗争过程中还穿插着不同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人是不是该拥有同样的尊严的问题;东方的尊严观紧紧围绕着人与“礼”斗、与“天”斗展开,所相同的是都贯穿着等级尊严观[14]。

三、“人的尊严”概念的研究评析

以上综述表明,学界对人的尊严概念及其演变的基本观点有诸多一致之处。比如,对“人的尊严”含义的界定基本一致,即人的尊严意指人对自然的超越与断裂,是人对自身作为人或个体的地位、价值与权利的意识与肯定及对这些因素要求得到社会尊重的需求。又如,都认可人类尊严观具有等级性尊严观与非等级性尊严观的区分。但不同学者对人的尊严的关注视角与划分根据显然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尊严的根据与捍卫尊严的对象的不同理解,如人的尊严根据到底是理性、善良

意志还是人的同一性?捍卫人的尊严究竟是捍卫人的道德,还是以理性选择为基础的个人自由权利,还是维持人的同一性?另外,学界对现代尊严观的理解也有较大分歧。各种不同的尊严范式在现代是并存还是替代的关系,即以历史为依据划分尊严观成立吗?现代尊严概念究竟是否还需要再分成传统范式与当代范式,即Sensen划分的依据成立吗?现代尊严观究竟是否包含等级性尊严观?等级性尊严观在现代究竟有无存在的合理性?另外,学者们还遗留下不少问题:如何在坚持人的尊严同时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的群体的尊严究竟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其理论研究有无价值?人的类尊严与个体尊严能否统一?如果坚持理性是人相对于自然他物尊严的根据,那么该如何有效地为非理性人格的尊严及人的情感尊严辩护?如果坚持人的本质的非理性并由此伸张人的情感的尊严,那么脱离了理性如何阐明人相对于自然的断裂与超越?

关于康德的尊严概念,学界普遍同意。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与理性本性(其相关特征构成人性)而非其他任何东西(如身份、财富、能力、贡献等)具有最高价值。康德要求平等尊重所有人的人性,要求任何时候不把人性当做满足其他目的的手段,理性得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载体必须得以维持等。但学界对康德尊严概念的内涵解读产生严重分歧:康德的尊严概念到底是意指一种人因道德性而超拔于自然

他物从而产生的对自我的道德提升的义务,还是指人作为人本身因其理性生而具有并构成人的权利基础的绝对价值?

也就是说,康德的尊严概念到底属于Sensen所说的传统范式还是当代范式?这一分歧体现在学界对尊严与自由、尊严与善良意志等关系的观点的不同解读之中。有人认为康德的尊严概念只与善良意志有关,捍卫个体尊严主要表现一种道德自我提升的义务(以Sensen 和Richard Dean等为代表);更多人主张康德的尊严概念只与以设定目的能力为特征的人

性相关(以Wood和Korsgaard为代表),那么尊重人性的尊严主要就应表现为尊重个体的理性或自我决定的权利;还有人主张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内在价值(以

Paul.Guryer为代表),那么捍卫人的尊严就是捍卫人的自由。分歧的焦点体现在:根据康德,对人的无条件尊重究竟与道德法则的遵守有无关系?即是否需要以善良意志为前提?

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又与对康德的价值论、人性概念、自由概念等解读紧密相关。究竟哪一种解读更符合康德本人的思想?众多观点有无内在的统一性?回答这些问题有待于学

界进一步钻研康德的文本、背景性资料,准确界定康德的“价值、人性、自由、道德”等基本范畴,并论证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过由以上分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的是,康德的以上概念,包括以这些概念为支撑的尊严概念本身就内在含有双重性与过渡性,古典尊严观与现代尊严观都可以

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理论资源。后来的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承接并发展了康德对个体选择自由的强调,提出保障人的尊严就是要尊重与捍卫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但这一自由观显然并不完全符合康德的本意,因为它舍弃了康德所极力强调的人的意志自律或道德性。这一解读使我们的个性自由得到理直气壮的伸张,但同时也潜在地使任何人的生活方式丧失其尊贵性,使人平庸化,从而失去了提升与努力的方向,最终模糊了动物与人的界限,使人在茫茫宇宙中以尊严为行动的目标却在追求的征途中又亲手将自身的尊严送回

了自然的坟墓。另外,学界对人的情感究竟有无尊严,特别是对康德的情感尊严观也有不同认识。精神分析学派、存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及其追随者大都主张个体的情感与欲望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将欲望与情感置于自我的最基

础性层面,因而坚持个体的情感必须得到承认与尊重;但理性主义伦理学或宗教伦理学又往往认为人的情感不能使人

与动物区分开来,因而主张欲望与情感不能作为尊严的根据。不少康德的批评者,如康德同时代的赫尔德、当代学者Victor J.Seidler等,认为康德的伦理学就是理性至上主义,否认了人的情感的尊严,因而使人难以幸福或受到尊重。而如上文所说,Wood却提出,康德并不否认人的情感的尊严,但主张情感尊严的根据在于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如果人的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 一.系统概述 本系统通过调查从事医药产品的零售,批发等工作的企业,根据其具体情况设计医药销售管理系统。医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建立在调查的数据基础上,系统完成后预期希望实现药品基本信息的处理,辅助个部门工作人员工作并记录一些信息,一便于药品的销售和管理。通过此系统的功能,从事药品零售和批发等部门可以实现一些功能,如:基础信息管理,进货管理,库房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统计,系统维护等。 二.概念结构设计 1.员工属性 2.药品属性 3.客户属性 4.供应商属性 5.医药销售管理系统E--R 图 三.逻辑结构设计 该设计概念以概念结构设计中的E--R 图为主要依据,设计出相关的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关系模型如下:(加下划线的表示为主码) 药品信息(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类别,规格,售价,进价,有效期,生产日期,产地,备注) 供应商信息(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负责人,) 员工 姓名 家庭地址 E-maill 电话 员工 编号 年龄 帐号

四.系统各功能模块如何现(数据流实图);1.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 药品信息员工信息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2.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子系 统 库存查询库存信息出入库登记库存报表3.销售管理子系统 销售管理 销售登记销售退货销售查询 4.信息预警子系统 信息预警 报废预警库存预警 5.财务统计子系统 财务统计 统计销售额打印报表 6.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 权限管理修改密码系统帮助 五.数据库设计(E-R图,数据库表结构) 1.药品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药品编号 药品名称 药品类别 规格 进价 有效期 生产日期 售价 产地 备注 2.员工基本信息表 列名字段数据类型可否为空说明员工编号 性别 身份证号 员工年龄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翔(199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张平(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创业者特质在创业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进行了论述,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归纳和认识。综合已有的文献,把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分为创业者特质的内涵、外延两大部分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创业者;特质;创业研究 创业越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仅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力。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在各种资源中起着决定作用。在对创业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里,创业者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者特质对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创业者的特质到底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由于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完全相同,学者们无法给出系统性的答案,且判断答案的标准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创业者特质的内涵 概念作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1.1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一词的英文是“entrepreneur”,法国学者Say(1775)首次对创业者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创业者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目的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创业者内涵的界定基本能概括为:第一,指的是新创企业或即将创办企业的领导者和负责人。雷家骕,冯婉玲(2001)分析指出创业者是指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或者是创业活动的推动者。第二,指的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郁义鸿(2000)比较国内外对企业家的研究后得出,当前对企业家的定义越发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业与企业家密不可分。基于此,企业家即是创业者。 为使研究更具方便性和价值性,本文认为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及在创业过程扮演核心角色的领袖人物,在新创企业或正在创办企业的活动中,通过自身

自我概念研究四

自我概念研究四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

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1.2概念界定 1.2.1 自我概念 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 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

神和仙的区别

神和仙的区别 神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说文解字》中解释“神”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这就是神的最初含义。比如道教的老子,三清,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等。 第二类是自然神。比如日神,月神,山神,河伯等等。这应该是原始崇拜的残留。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自然神。 第三类是体内神。道教认为人身体内各个器官都有神明掌管,比如三尸神,五脏神等等。《黄庭经》第七章开始列举了一系列的体内神的名字,以便冥思。这也是为何冥思又叫存神的原因。 髮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第四类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神,即鬼神。通常是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比如伍子胥被民间信奉为钱塘潮神。著名的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描写这一类神。又如三言中的《任孝子烈性为神》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聊斋》中死后被封为城隍神,土地神一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仙 仙字初做僊。《说文解字》中解释“僊”为:“長生僊去。”僊是迁(遷)的意思。仙则是后起字,《说文》未有。《釋名》中解释仙字为:“老而不死曰仙。”所以仙则通常是活人修行后长生所达到的称号。 后来道家演绎得越来越复杂。葛洪的《抱朴子》将仙分为三类: 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此时就不仅仅是活人长生才是仙了,也包括活人修炼成仙未果,但是死后变成尸解仙的观点了。但是尸解仙与神仍然不一样,不需要册封。再到后来演绎就更加复杂。有五仙之说:天,地,神,人,鬼。这时候,因为有神仙一说,所以神和仙的界限开始不分明,混用了。但是这里的神仙是特指仙的一种。 五仙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托名钟离权和吕洞宾对话的《钟吕传道集》中的解释。 所以总结来说: 大部分的神并非是人类修炼而来的,是人死后被册封而来。神有其司职。 仙是人类(或者妖类)修炼长生,或死后转化而来,通常无有司职。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一、重点、难点概要复述 随机事件的定义及事件间的关系;概率的定义及性质;常见的三大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几何概型,贝努利概型;条件概率与三大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1.设事件表示“甲产品畅销,乙产品滞销”,则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设为事件,则都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但与不发生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中不多于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 3.设为随机事件,则。 A.B. C.D. 4. 设为随机事件,则。 A. B. C. D. 5.设事件满足,则 _______. 6.将20本书随机放入书架,则指定的某3本书挨在一起的概率是 ____________. 7.向半径为的圆内随机抛一质点,则质点落入圆内接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 8.将一枚骰子连续抛掷100次,则事件“出现1点或6点”至少发生2次的概率为_______. 9. 一批灯泡共100只,其中10只为次品。做不放回抽取,每次取1只,则第3 次才取到正品的概率为___________. 10. 三个箱子,第一个箱子有4个黑球、1个白球,第二个箱子有3个黑球、3个白球,第三个箱子有3个黑球、5个白球。现随机地取一个箱子,再从这个箱子中任取一个球,则这个球为白球的概率为 ___________。若已知取得的球为白球,则此球属于第二个箱子的概率

为__________. 二、常见问题及解法 (一) 随机事件的表示: 1.随机事件的表示:设为随机事件,则 i)同时发生可表示为; ii)至少有一个发生可表示为; iii)发生但不发生可表示为 (二)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1.利用加法公式: 2. 应用乘法公式:,其中. ,其中。 注:若,则由乘法公式可得 从而,也即与可以相互转换。又因 ; 故,可相互转换。 3. 在古典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 4. 在几何概型中求事件概率: 5. 在贝努利概型中求事件的概率:在重貝努利试验中,事件每次发生的 概率为,则事件 恰发生次的概率为:,。 6. 利用全概公式与逆概公式求概率:设是完备事件组,,是任一个事 件,则 (i)全概公式: (ii)逆概公式:,其中。 (三)事件独立性的判断 1. 根据实际问题直观判断 2. 根据定义来判断或证明:事件相互独立当且仅当。 三、拓展练习 1.设事件满足求 2.设事件满足,已知,求。 3.设事件满足,,, 求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 4. 设事件满足 则有 (A) (B) (C) (D) 5. 设事件满足则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2年6月10日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对人的思维

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出人的心神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情志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心神的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说明认识事物比别人体验深,独具慧眼,心领神会,此种感觉不可言传。这里的神,多释为领悟、顿悟、灵感之义。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饮食水谷精微等物质最后化为神,而人的精神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说“血气”、“水谷精气”为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神的衰旺,并不是指神有气血、水谷精微等物质方面的含义。 《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是说明神具有正气的御病、抗邪和康复能力,而不是指神就是“正气”。 《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其中“神采”指得是神的外在表现。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是指人神对针刺的反应快慢不一,而不应似某些医家注解的“神就是针感之义”。 第三指巧妙、高明之义。指医家诊疗技术之巧妙,一方面医者要正己之神,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精神,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说明高明的医家其诊疗技术之巧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不要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行针之际,要小心谨慎,细心体察针下神气的变化。 《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诊室内应安静,禁止喧嚣嘈杂,使患者易于放松入静,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以保障医患双方排除干扰,定心敛神,专心一意于针刺治疗。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出针后,医者须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应用研究综述 ? ? ? ? 摘要: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认识和知觉,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们在越来越承认和重视自我概念的同时,对其内涵、结构等具体问题却存在着分歧,使自我概念成为一个非常模糊和极具争议的概念。本文主要对自我概念在不同年龄段学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研究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应用小学中学大学 ? 1.????? 内涵及构成 1.1内涵 自我概念是个性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叫做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 1.2结构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James为代表的理论建构取向;一种是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取向。主要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有:詹姆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马卡斯的自我概念结构理论、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纬度层次理论模型。 ? 2.形成与发展 哈特曼把自我从弗洛伊德自我本能概念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认为自我与本我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种独立机制。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自我是过去与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有遗传、生理上的因素外,还受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凯利也认为一个人是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我—非我的观念,由此界定自我,确定个人的概念系统。库利和米德对自我的来源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实际是“社会我”,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的,强调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承认且发展了库利的观点,指出自我来源于社会互动,个体在交流中学会了用他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就产生了最初的自我,要发展成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必须以社会作为镜子,强调社会外在因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沙利文受库利和米德的影响,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由此可见,自我概念从作为一种本能到重视人际关系基础,最终形成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Eormuth则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概念的发展,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驶向动态平衡。 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过程,也体现在实证意义方面的研究。弗洛伊德派别指出儿童期是自我概念形成和建立时期。Anderson认为生命的第一年对自我概念发展最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起伏现象。一般认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是U字形曲线,在青春期开始下降,到青春期后期或成年又回升。Freemen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概念的这种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现象。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类似。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

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

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护理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域涉及到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性格或气质类型等进行的个体特征描述以及护士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本文从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以及研究工具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在一定领域上的贡献,筛选出了几个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人格颇有影响的人格特质。但是对于这些人格特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性成果尚未发现,而且这些人格特质也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今后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对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量化上来探讨。 【关键词】优秀护士人格特质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护理研究的热点。在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护理模式也正在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着眼点是整体的人。护士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疗工作的先行者,其人格特质与她们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同样也构成了护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影响着护士对患者的服务态度。 而在护士这个群体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工作业绩好、患者评价高且具备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的优秀护士。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优秀护士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稳定的人格特征展现,所以优秀护士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是优化护理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2 主题 2.1 国内外关于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2.1.1 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张俐、任辉等(2000)采用美籍华人刘永和与辽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进行测试。优秀护士与一般护士人格特征及次级人格因素的差异:优秀护士敏感性(ⅰ)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相差显著(p 赵美玉对煤炭系统护士长的调查报告显示:其a、b、e、f、h、l诸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护士长性格多外向、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争强好胜、容易接受新事物、精明多谋,但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忍耐性、过分谨慎、多疑等。 王海青等用epq量表对356名护士长所做的调查发现护士长n(神经质)和p(精神病性)两个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显著,提示护士长情绪稳定、易平静、有节制;能关心他人,有同情心,合作性好,能以友善态度待人。而e(外倾性)和l(掩饰性)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显著。说明被试大多性格外向,乐观、随和、好动;而掩饰性高,则说明护士长们善于抑制和调整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绪,有良好的社会顺应性和忍耐性,能较好的控制应激和突发事件。 2.2 研究工具 关于人格特质测量的工具比很多,这里主要列举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工具: 1.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 卡特尔16pf(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简称16pf)又称卡特尔16pf测验,该量表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为:已卯、乙丑、壬寅、丙申、壬申、已未、庚寅、丁丑;须日旺,月上再无官杀,财旺,身旺为福贵;如无生助,再行杀旺年运或有旺杀克日干,其人面目有斑痕、侏儒、跛子、骈子(如手长到一起)、肿瘤、残、同时奸贫、顽凶、争强好斗;如杀过多、无制,早夭(枪毙);如:占财格,其人有武官的权威;如:身旺逢印,助杀,其人文化上有成就、性急、不近人情、独来独往、有将才和魄力、遇印大贵;如:遇食有制杀,丰衣足食、后人有靠、配偶有好的地位;女命:独杀无官,丈夫为武官,刚强;又逢正官,婚姻不称心;杀逢冲,妻产后体弱多病;逢食神,妻贤良;杀逢库,万事坎苛、不得志、有福难享;

难点1相与组织的概念

难点: 相与组织的概念 一、相的概念 在金属或合金中,凡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叫做相。液态物质为液相,固态物质为固相。 固态合金中有两类基本相: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1.固溶体 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为溶剂,一般在合金中含量较多;另一组元为溶质,含量较少。 固溶体用α、β、γ等符号表示。A 、B 组元组成的固溶体也可表示为A(B), 其中A 为溶剂, B 为溶质。例如铜锌合金中锌溶入铜中形成的固溶体一般用α表示, 亦可表示为Cu(Zn)。 2.金属化合物 物 , 或称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一般熔点较高, 硬度高, 脆性大。时, 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 而塑性和韧性降低 。 二、组织的概念 将一小块金属材料用金相砂纸磨光后进行抛光, 然后用侵蚀剂侵蚀, 即获得一块 金相样品。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金属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这种微观形貌称做显微组织(简称组织)。

组织由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方式不同的各种相组成。 金属材料的组织可以由单相组成,也可以由多相组成。 例如, 图(a)为纯铁的室温平衡组织。这种组织叫铁素体,由颗粒状的单相α相(也称铁素体相)组成。 图(c)是碳质量分数为0.77%的铁碳合金的室温平衡组织, 叫珠光体。它是由粗片状的α相和细片状的Fe3C相两相相间所组成。 (a) 0.01%C 铁素体 500倍 (b) 0.45%C 铁素体+珠光体 500倍 (c) 0.77%C 珠光体 500倍 (d) 1.2%C 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500倍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 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特质论“大七”因素模型CAPS理论 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本文除了介绍“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不仅在西方各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人格特质的跨文化研究也已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它起源于这样的基本设想,即:每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括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维度,有什么样的人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