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

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丝绸之路》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本。这篇课本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认识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驼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五、说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西游记》主题曲、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入“丝绸之路”。

、学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课文。

阅读要求:划下自己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全班交流。、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出示重点句,学生齐读“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思考: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体现“伟大”的相关语句。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自然段。、教师随机板书:友谊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自然段,体会两国人民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学生欣赏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布置作业:将文中四字词语摘抄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的友好心情。

(四)总结升华、扩展延伸

最后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我随机进行板书。

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商贸之路亚欧

(中国)文化之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 《白杨》说课稿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什么?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三、探究体验。

、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组织交流: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分小组读、齐读。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指导朗读。

、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三、引导探究,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说教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妖娆、巍峨”等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情感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了解西部,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多次,充分表现了筑路大军遇到困难时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内容鲜明,语言直白简洁,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四、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学生对本课背景不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课前又没有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为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上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主要采用情境激情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欣赏歌曲《天路》; 、引言导入新课

(二、读题质疑,明确目标、读了课题,你头脑中浮现了哪些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准确;

、边读边想: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读后检测。

(四、读中感悟,体会精神

、学生默读感悟

默读课文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用画出相关句子。还可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高原冻土学生交流句子,引导感受困难; 读悟克服困难的句子,体会建设者的精神,引导朗读;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学生交流句子,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精神。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流。

.《古诗词三首》《牧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告诉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其实也是告诉我自己的: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好的机会,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既是压力也是挑战,今天我上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童》。

[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原野、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说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我将目标定为:.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主动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诗、融入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受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座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人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教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设情景,揭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导入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是对诗人了解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或少的都会记住一点,我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刻些。而与此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划节奏、读诗文。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读诗,然后教师泛读,根据老师的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目的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抓重点、明诗意。

这是整节课的第二次,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懂与不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想诗境、悟诗情。

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然后指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读后,教师再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多说。

、吟诗句、诵诗篇。

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充满了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两个人互背,男女生对诗句等不同形式,最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背诵。

、巧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引入杨万里的又一首儿童诗《稚子弄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设计一个小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伸。

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清平乐村居》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着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互评。、抽生读并正音。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学生说,师点评。

.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生自读。

.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相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学生自读。

.交流“学咀嚼”

()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是什么让她“呆”了?

.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齐读本段。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教学程序从上述方案的处始。

.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指名说。

()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小英子的观点是——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生答

()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交流“剪驼毛”

()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指名读。

()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生读。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骆驼咀嚼、系铃铛冬春之交骆驼脱毛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体会“我”的调皮,淘气和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是引导利用多种朗读,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文中找我与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玩耍的情景,体会“我”的调皮,淘气和祖父的慈爱

难点:在具体语段中感知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我大致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中引出课题,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走进她魂牵梦绕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来感受她的童年生活。而后在题目上设置问题,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什么样的祖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与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玩耍的情景的五个片段,体会“我”的调皮,然后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然后评价交流,浇水这段学生最感兴趣,读时插点小游戏,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姑娘的调皮、自由、快乐。

、老师引导:在祖父的园子里我这样淘气要是在家里也这么淘气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在祖父地是我也产地,当我产地时把谷穗锄掉而把狗尾草留下是祖父却管我,设置问题祖父是怎样管我的?让学生体会祖父的慈爱,也只有在慈爱祖父的院子里我才是自由的快乐的。

、不久我是快乐的、自由的连同花草、小动物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①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自然段的基础上质疑: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同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②让学生做园子里的一员一游戏的形式来说说自己的快乐自由,课堂随机提问下边的学生你们还想做祖父园子里的什么?

把倭瓜、黄瓜换成园中的“我”,然后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浇水就浇水,愿意捉蝴蝶就捉蝴蝶,愿意吃黄瓜,愿意躺就躺着,愿意着睡就睡着,就算一棵花也不栽,一瓢水也不浇,祖父也不会生气,更不会骂我.

第三个环节:领悟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写她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要写花草和小动物的自由快乐呢?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文终极目标能打达到能读会写,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学中不能光停留在字词或句段的理解上,还要多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尝试,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昨天有一位老师对此提出的看法,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学好语文理解字、词、句是基础,打一个比方,写作就像我们盖房一样,只有低段的教师打好地基,我们才能在上面构建框架,当然房子的装点我想应该是后边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老师的事了,至于格调的高低、风格的雅俗还要看学生个人的悟性,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第四环节:创设自由快乐的情境,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快乐的精神家园,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并进行寄情于物的写法训练,让学生把这种写法应用在写作实践中。

第五个环节:回到课题,总结全文。

设置问题:整篇文章好像都写我的快乐,我的自由,这个园子是我的乐园,为啥课题要写祖父的园子?来总结全文。

第六环作业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喜欢的段落。、课外连接,阅读萧红作品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认读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儿童诗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知识与目标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朗读儿童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奏。.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意文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七八九)画出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模仿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老师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评价。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出示板书)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读二小节);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读三小节);阳春三月,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地……(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想……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的梦想。(出示幻灯片十)

.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一)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出示幻灯片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我想》。

.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结: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及交流式,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想象力。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会写个生字,会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语言简洁,()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语言”,()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约、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备课应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分钟的时间,可以读—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②抽查,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第三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位同学——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1 设计 2 3 一、说教材 4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5 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 6 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7 8 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9 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0 11 (一)教学目标: 12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13 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14 单的实际问题。 15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 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6 17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18 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19 (二)教学重点: 20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1 (三)教学难点: 22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23 (四)教学准备: 24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25 26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27 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28 二、说教法、学法 29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0 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1 32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33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 来表示。 34 35 3.想--1/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36 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37 4.问—从 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38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39 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40 41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42 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43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4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45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46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7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48 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月是故乡明月》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本文我们要揣摩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语言,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情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训练,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文章美点,品味文章语朴情醇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同时,因为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积累,共同完成对月这个意象的理解和归纳,再进一步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乡土情结也就是最淳朴的家国观念,激发学生的爱故乡、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沉情感。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情。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是谁呢?(多媒体投影2019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羡林介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_5

《5.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故事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学生又对《三国演义》

第一单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说课稿

1 古诗三首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

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二、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生字:昼耘桑晓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提示易写错的字:“耘”的偏旁是“耒”,不要写成“未”。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3.月是故乡明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3.白杨(说课稿)

3.《白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50年代,数以万计的各式人才涌向新疆,甚至把自己的子女带到新疆,扎根新疆,开始了艰苦创业,建设者多达1330多万。《白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那个年代,那种热情,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许都有些陌生,更何况是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所以,如何通过文本,让他们了解那种精神、又如何把那种精神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所接受都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说目标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B类目标: 1.认真读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C类目标: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感悟,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情,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阅读要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关于“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在上个学期也已经接触过了,比如说《落花生》,文章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上个学期的要求比较简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白文章深蕴的道理,但是这个学期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吉林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令狐采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辽市东明镇中心小学校的徐阳。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起来了》。 一、说教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重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来进行对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让学

生了解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的科研课题想要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在课堂听、说、想、做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_1

2.祖父的园子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同的活动,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成长。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课文中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桥》说课稿 张晓玲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文中用了很多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文的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感受洪水凶猛。 三.说教法 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

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②运用朗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对比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③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四.说学法 在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在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去划出洪水凶猛的句子,再读一读从中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凶猛气势。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块 在导入板块,课一开始我是以多媒体展示桥的图片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再以谈话的方式进入本课。 (二)初读板块 在初读板块,要学生达到的第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让学生用心地初读课文,我要帮助他扫清阅读障碍。我主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以及长难句疏通四方面予以重点指导。 纠偏字音: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 注意字形:祭奠放肆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临写。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1).docx

6.景阳冈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躲”是有意为之。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1.古诗三首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清平乐村居》。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2014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教学容观察物体课时1-1 教学目标1、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认识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2、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如何通过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小立方体。 教学难点能通过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并确定小立方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二次 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 (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3)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①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②只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谈话引入新课 学生经历了“研究视图——充分想象——搭出物体——验证搭法”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利用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

《观察物体》说课稿 (shang)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 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 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 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和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 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 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2)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②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5、6、7题。 按照一定的顺序与方法 来思考解决 问题的策略; 并对思维过 程进行描述 与刻画,在交 流中能够体 会搭法是多样的,而且学会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各种搭法分类整理,找到解 决问题的规 律。 板 书 设 计 观察物体(三) 例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结论: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结论: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 立体图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