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月1日

9月1日

9月1日
9月1日

9月1日,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让市民们期待已久的文学大师余秋雨如约而至,为兰州市民作了“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本次活动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金城讲堂》系列讲座之一。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此次演讲余秋雨显然是有着扎实的准备,他抛开散文,另辟蹊径,通过丝绸之路这条主线,用编年体的形式洋洋洒洒为兰州观众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梳理”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脉络,让观众们意犹未尽,深切感受到大师的文化功底。

什么是文化

一开场,余秋雨先理清了“文化”这个庞大的概念。“什么是文化?很多文人雅士也很难用一句话回答出来,文化这个概念在我们这个民族并没有很好的普及,要不定义太大,显得无边无际,要不就太小,不能说明问题。”接着,他以跨国婚姻为例,以小见大地解释了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文化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的这个结论简洁明了,一语道破。

中国文明“成熟”最晚“寿命”最长

一个文明的具体“成长”时间是很难准确界定的,但是如果给一个标准的尺度就更好判定,余秋雨说:“文化成熟的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文字、金属冶炼和集中居住(城镇化居住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排第几名?他循循善诱地说:“首先,我们并不是第一名。拥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者巴比伦文明的伊拉克是进入人类成熟文明的第一名;第二名也不是我们,而是尼罗河畔的埃及;第三名是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也就是古印度文明;而中华文化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是最晚的。虽然我们相较于前三个文明较为“晚熟”,但是我们却是最“长寿”的。因为我们的文明绵延至今,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中断的。这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

智慧需要行政力量的加持,国家的保存才能绵延流传

相较之下,中华文明所释放出的持久活力令人动容。“现在,我们的后代还在朗朗上口地念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2000年前孔子讲的话,且语法和内容都没有改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到现在仍然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余秋雨还讲到,文明的智慧也需要行政力量的加持,国家的保存才能绵延流传。

中华文明“守”与“通”的哲学

余秋雨以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为例。“一个创造了万里长城的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给世界一个最佳示范。”余秋雨指出,这不是无边界的“通”与无边界的“守”,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它沟通了河西走廊的片片绿洲。统治者用长城守住农耕文明,但同时,丝绸之路又通往西域。把“守”和“通”做到登峰造极的当属唐朝,它在当时的世界上做了一个最佳示范。

说到中国文脉,唐诗、宋词、元曲不得不提。余秋雨通过丝绸之路的兴衰,讲述中国文脉的传承。在余秋雨看来,丝绸之路的风范,集中在中国,归根到底是因为丝绸之路是当时全世界的文明的集中,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唐朝那个了不起的时代,那段历史的奇迹,是丝绸之路的功劳。同样,丝绸之路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营养,唐诗是中国文化最高标准,也是最普及的标准,中国文脉通过丝绸之路在唐朝得到了大弘扬和大发展。

文化到了宋朝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宋朝对文官的推崇和尊重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在冷兵器时代无法打过游牧文明的背景下大力保护了中华文化。我国的版图从元朝开始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统治之下扩大了很多,丝绸之路也有局部的恢复,而中国文化一直缺乏的戏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化又一次出现了辉煌。而明清两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对于形式的误判,尽管明清两代经济总量不差,文化却开始走下坡路。余秋雨认为这是为中国19世纪的悲剧埋下祸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最危难的时刻,中华文化用神秘的力量方式发芽。就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同时,敦煌的藏经洞和甲骨文也被发现。余秋雨形

象的比喻道:“这就像一个被打倒,趴在地上奄奄一息的人,突然听到童年时代的歌声,从而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这就是文化启迪的力量!“

文化的脉络是“少”而不是“多”

文化梳理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做减法才能显示出文化的筋骨和力量。余秋雨将他在中央电视台做的讲评带给兰州观众,“我们没有万劫不复,在文化的启迪下,我们度过了极其可能灭亡的关口。”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渊源,黄河到了兰州这块土地显得格外温婉,作为黄河旁边长大的人,我们应该与人为善,懂得成人之美。‘宁做不成功的君子,也不要做成功的小人’”。演讲结束时,余秋雨表示这个上午让他感受到满满的感动,在他深情鞠躬谢幕的同时,台下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甚至眼含热泪。

周期问题——《巧算“星期几”》

周期问题——《巧算“星期几”》 教学目标: 1、根据时间、日期的知识,解决一些时间问题。 2、掌握计算共经过的天数: 从头到尾总天数除以7得出的余数是几,就从第一周期第一项开始数几,即可推知是星期几。算头不算尾、算尾不算头的总天数除以7得出的余数是几,就从第一周期第一项的下一项开始数几,推知是星期几。 教学过程: 一、实践畅销 1、探究1: 平南小学从2011年12月1日到2011年12月20日举行第三届英语节活动,活动一共举行了多少天? T::请独立思考,比一比谁能快速得出结果? S1:20天S2:19天 T:谁的想法对?用什么方法验证? S:可以将日期列一列。 S:可以列算式20-1=19 19+1=20 T:为什么要加1?(头尾都要算,所以要加1) 小结:计算从某年(月日)起到某年(月、日)共经过的天数,一般要连头带尾算,也就是经过的年数(天数)=结尾数-开始数+1。 板书:经过的年数(天数)=结尾数-开始数+1 2、试一试:根据上面的方法,算算经过的天数。 2012年的春节从2012年1月22日到2012年1月31日,经过了()天。 2008年3月10日到2008年4月10日,经过了()天。 T: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反馈:1)31-22+1=10天2)31-10+10+1=32天 3、探究2: 2012年第二学期从2月7日开学到2012年6月25日放假,一共有()天。 T:这道题的天数较多,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 先试一试,填一填,再集体反馈 反馈:可以用分段推算的方法。 注意考虑2012年是闰年,注意考虑到2月份有29天。 可以将这些天分段如下: 第一段:2月7日到2月29日,共23天。 第二段:3月共31天。 第三段:4月共30天 第四段:5月共31天 第五段:6月1日到6月25日共25天。 合计天数:23+31+30+31+25=140天 追问:如果开学那天是周二,放假那天是周几? S1:140/7=20,没有余数,所以是周二 S2:应该是周一。 T:有两种意见,哪一种对呢? 我们以一个周期来观察,可以发现第八天时,会与第一天的周几重复,也就是说当余数为1

星期日期问题解法

一、基础知识 掌握日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是解答本类题目的基础,而这一部分通常涉及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的问题。因此,学会判定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份非常重要。 1、闰年与平年 闰年判定口诀: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三千二百年再不闰。即: ①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的是闰年(例如2011不是闰年,2012是闰年) ②能被400整除但不能被3200整除的是闰年(例如2000是闰年,2100不是闰年,3200也不是闰年) 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两个条件都不满足。 咱们现在只需要记住这么一点即可:能被4整除的就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就是平年,咱们之所以不用考虑整百年,是因为咱们行测考试也是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主要考当年年份左右这么几年,比如说今年是2012年,那么就考2012左右这么几年。 2、大月与小月 大月:1、3、5、7、8、10、12月,这些月份每个月都有31天。 小月:4、6、9、11月,这些月份每个月都有30天。 二、基本题型 题型一:所求日期与已知日期同月同日不同年 这是星期日期问题中最常见的题型,这类型的特点就是月日都相同,只是星期不同,而解决此类问题,只用记住一句话:每过一个平年星期数增加1,每过一个闰年星期数加2(因为平年是52周余1天,闰年是52周余2天)。至于怎么判定有没有过闰年,不是以年来断定的,而是以有没有过“2月29日”这一天为准(有几个2月29日就算几个闰年)。以几个例题我们来看一下: 【例1】2011年7月1日是星期五,求2012年7月1日是星期几? A、星期五 B、星期六 C、星期日 D、星期一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必背6+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小学语文资料 小学生必背(6) 一、五字成语、俗语。 ① 一去不复返----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病急乱投医----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十万八千里----形容相距极远。 三百六十行----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小巫见大巫----比喻相形之下,一个远远比不上另一个。 无巧不成书----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狗咬吕洞宾----狗见了吕洞宾这样做善事的好人也咬,用来骂人不识好歹。 换汤不换药----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功到自然成----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② 欲速则不达----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人生路不熟----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 日久见人心----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民以食为天----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习惯成自然----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先下手为强----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 水火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③ 人心隔肚皮----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穷志不短----人即使穷但是应该有不凡的志向。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防患于未然----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临时抱佛脚----形容为一些人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 更上一层楼----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费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 ④ 无风不起浪----比喻事情发生,总有个原因。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三思而后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依样画葫芦----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 没有创新。 一问三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人不可貌相----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 二、六字成语。 ① 百闻不如一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打肿脸充胖子----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 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风马牛不相及----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 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 怒不敢吐露。 ②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 花大气力。 恭敬不如从命----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 但不好违命。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 的场合。 明人不做暗事----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 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有眼不识泰山----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 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有志不在年高----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 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 出一番事业。 ③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 样能及时帮助。 远水不解近渴----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不救近火----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 了急。 百思不得其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骄狂无知。 神不知鬼不觉----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一不做,二不休----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索性做到底.表示下 了最后的决心。 一而再,再而三:一次又一次。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④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胜不骄,败不馁----胜利了不能骄傲,失败了不能灰心。 天无绝人之路----天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 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眼中钉,肉中刺----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事实胜于雄辩----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强有力的辩论更有说服力。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明人不做暗事----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 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

教育部审定2019年春季统(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育部审定2019年春季统(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

教育部审定2016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1 春夏秋冬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5)教师范写生字“雪”,学生书空,并口头说出笔顺。 4.教学词串: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出示短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说说春风吹过来的感觉。 (3)比较被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说说夏天下雨的情景,读出雨下得大的感觉,读好“落”。 (5)了解“霜降”。认识部首左耳旁。交流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个部首的其他字。 (6)指名说说下雪时的情景,感受雪花的轻盈。 (7)有感情地齐读第二组词串。 5.教学词串: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交流。 (3)出示词串三和四。 (4)小组合作,借助拼音等方法朗读词串,相互正音。 (5)指名朗读,开火车读,齐读。 6.仔细观察,自主识记生字。 (1)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换偏旁法,如“雪”,可以通过换偏旁变成“霜”识记;比较识记法,如“入”字,通过和“人”比较识记;通过形象演变进行识记,如“飞”字,可以想象成鸟的形状等;加一加法,如“落、飘”,可以用部件加一加的方法记忆。) (2)小组内互相交流好方法。 三、示范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春、冬、花、入、风、雪、飞”。 (1)学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明年的今天是星期几

明年的今天是星期几 例1:2009年的6月1日(儿童节)是星期一,从这一天起,第40天是星期几?随堂练习1:2009年的6月1日是星期一,从这一天起,第63天是星期几? 例2:2009年的1月1日是星期四,小胖这年的生日3月1日是星期几? 随堂练习2:2009年的4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这一年的8月1日是星期几? 例3:今天是星期二,再过78天是星期几? 随堂练习3:小明问:“今天是星期六,再过69天是星期几?” 例4:2009年的6月1日是星期一,2010年的6月1日是星期几?

随堂练习4:2009年的10月1日(国庆节)是星期四,2010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 例5:5月5日是星期日,这一天是小宇的生日,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庆祝。这时爸爸问小宇:“今年8月8日是妈妈的生日,你知道是星期几吗?”小宇略微思考了一下,就答对了,你知道这一天是星期几吗? 随堂练习5:某年的7月7日是星期三,那么这一年的9月19日是星期几? 例6:2009年的9月1日是星期二,这一年的7月1日是星期几? 随堂练习6:2010年的8月1日是星期日,那么这一年的5月1日是星期几? 练习题: 1、某天的4月8日是星期三,从这一天起,第59天是星期几? 2、2009年的7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这一年的11月1日是星期几? 3、2010年的10月1日是星期五,那么2011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

4、兰兰说:“今天是星期日。”小英问兰兰:“再过49天是星期几?” 5、如果2011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三,那么这一年的教师节是星期几呢? 6、2009年9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010年9月1日是星期几? 7、2007年的春节是2月18日,正好是星期日,那么这一年的5月4日青年节是星期几? 8、有一年的2月份正好有5个星期六,这一年的5月1日是星期几?2009年的3月1日是星期日,2008年的3月1日是星期几呢? 9、2009年的3月1日的是星期日,2008年的3月1日是星期几呢? 10、有一天小丁丁对爸爸说:“爸爸,今天可是您的生日哦,正好是星期六,我们去公园庆祝吧。”爸爸笑着说:“你记错了,爸爸的生日是12月12日,可不是10月12日。”你知道小丁丁的爸爸生日那天是星期几吗?

某月某日是星期几的心算方法

某月某日是星期几的心算方法 在上小学时,有一位同学和我作过这样一个游戏:他让我随便说出当年的某一月某一日,他不用看日历就能很快、准确地说出这天是星期几。 我拿来了一本日历,与他试验了几次。果然他每次都说得很快也很准。我知道他不可能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星期几都背下来,所以他的本事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后来我知道了他的计算方法:他心里记住了十二个数字,这十二个数字分别对应于当年的十二个月。要计算当年的某月某日是星期几,只要用那日的日数加上那月所对应的数字,然后除以7,余几就是星期几,恰好除尽就是星期日。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的十二个月所对应的数字依次是 1,4,4,0,2,5,0,3,6,1,4,6 碰巧,1991年的十二个月所对应的数字依次也是这十二个数字。下面就以1991年为例具体地谈一下这种方法。 我们先要把下表中的各数牢牢地记在心里: 1991年的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各月对应的数 1 4 4 0 2 5 0 3 6 1 4 6 字 例如要计算1991年6月25日是星期几。我们心里想到6月份对应的数字是5,就用25加上5,得到30;再用30除以7,余2,则1991年6月25日是星期二。 再如,要计算1991年9月1日是星期几。9月对应的数字是6,1+6=7,7除以7没有余数,所以1991年9月1日是星期日。 可见,只要心里熟记144025036146这一串数字,就能算出1991年的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144025036146这一串数字是从哪儿来的呢?它们就是分别所对应的月份的上一个月的最 后一天的星期数。例如,1991年1月31日是星期四,所以1991年2月份对应的数字就是4。每月1日的星期数,当然是头一天(即上个月的最后一天)的星期数的基础上加上1;以后每过1天,星期数就增加工厂;7天一个周期(即一个星期),所以很容易想通这个方法。 为了找出1992年12个月份所对应的各个数字,也就只需记下1992年每个月份的上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利用年历容易查得下表: 1992年的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3教育部审定苏教版

2013教育部审定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在数与代数方面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这一册教材安排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新-课 -标-第 -一-网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的大小的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X k B 1 . c o m 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三)综合和实践 周长是多少 多彩的“分数条”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的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的数量关系的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http://ww w.xkb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e17245188.html, 3、联系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千克和克的认识,以及“动手做”和综合实践,尝试从多少、长短、轻重等不同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4、在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并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考方法,体会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

2020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三语文试题6月1日含答案

2020.6.1语文周测试题(学生版) 一.基础过关练(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B.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 C.赵奢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会盟而谋.弱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 5.上联是“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为此上联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6.下列诗句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⑤“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拟人、比喻、夸张、互文、反问、叠词 B.拟人、反问、夸张、互文、反问、叠词 C.拟人、反问、夸张、双关、设问、叠词 D.拟人、比喻、夸张、双关、设问、叠词 二.古诗文阅读及文学常识过关(每小题5分,共计35分)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 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 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2017年教育部审定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6、jqx教案.docx

j q x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为了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课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贯穿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创设一个畅游拼音王国的教学情境,创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及朗朗上口的儿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j、q、x 的音和形,会拼读j、q、x做声母的音节。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关于声母j、q、x的图片和拼音卡片、生字卡片,自制教具空心b。(教师) 2.汉语拼音四线格本。(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复习引入 1.创设情境: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再一次走进拼音王国,在前面的几次旅行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好多拼音王国中的小伙伴,你们还记得它们吗?那一会儿遇到了它们可一定要打声招呼啊!好了,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课件出示:拼音王国,青青的草地上,卡通形象的拼音字母正在玩耍。) 2.复习巩固:瞧,我们的老朋友来迎接我们了,快点喊出它们的名字吧!(课件出示前几课学过的声母:b、p、m、f、d、t、n、l、ɡ、k、h。) 3.引入新课:刚刚和老朋友打过招呼了,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识几个新朋友了?不过,这几个新朋友可不会轻易和大家见面,我们要先找到它们,它们才会出来和我们做朋友,你们有信心找到它们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主动地去学习,就一定要激起孩子的学习欲望,而情境的创设、精美课件的配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复习旧知,在教师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中走进新课程,学习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二、欣赏图片,整体感知 1.过渡:原来,拼音王国里马上要开联欢会了,我们去看看会场布置好了没有? (课件出示:联欢会的场景,并将书中关于j、q、x的情境图分散出现在课件中。) 2.引导学生看图:喜欢这样的场面吗?能不能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 3.引导学生认识新声母——j、q、x。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和拼音卡片。 4.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设计意图: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拼音知识都不是零起点,在学前班、幼儿园时就已经有一定的接触了,所以,在教学之前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已经认识这三个声母了,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对学生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结合图画,识记声母 1.认读声母j。 (1)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与字母,说一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声母j。

2020年重阳节是哪一天几月几号星期几

2020年重阳节是哪一天几月几号星期几 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丁酉年(鸡年)九月初九)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 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 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 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 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 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 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 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 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 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 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 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 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 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教育部审定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下册英语单元单词表

教育部审定201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 Starter Unit 1 good?/gud/ adj. 好的 morning?/'m?:ni?/ n. 早晨;上午 Good morning! 早上好! hi?/hai/ interj. (用于打招呼)嗨;喂 hello?/h?'l?u/ interj. 你好;喂 afternoon?/,a:ft?'nu:n/ n. 下午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evening?/'i:vni?/ n. 晚上;傍晚 Good evening! 晚上好! how?/hau/ adv. 怎样;如何 are?/a:/ v. 是 you?/ju:/ pron. 你;你们 How are you? 你好吗? I?/ai/ pron. 我 am?/?m/ v. 是 fine?/fain/ adj. 健康的;美好的 thanks?/θ??ks/ interj.&n. 感谢;谢谢 OK?/?u'kei/ interj.& adv. 好;可以 Starter Unit 2 what?/w?t/ pron.&adj. 什么

is?/iz/ v. 是 this?/eis/ pron. 这;这个 in?/in/ prep. (表示使用语言、材料等)用;以English?/'i?gli?/ n. 英语adj. 英格兰的;英语的in English 用英语 map?/m?p/ n. 地图 cup?/k?p/ n. 杯子 ruler?/'ru:l?/ n. 尺;直尺 pen?/pen/ n. 笔;钢笔 orange?/'?rind?/ n. 橙子 jacket?/'d??kit/ n. 夹克衫;短上衣 key?/ki:/ n. 钥匙 quilt /kwilt/ n. 被子;床罩 it?/it/ pron. 它 a?/?/ art. (用于单数可数名词前)一(人、事、物) that?/e?t/ pron. 那;那个 spell?/spel/ v. 用字母拼;拼写 please?/pli:z/ interj. (用于客气地请求或吩咐)请Starter Unit 3 color?/'k?l?/ n. (=colour) 颜色 red?/red/ adj.& n. 红色(的) yellow?/'jel?u/ adj.& n. 黄色(的) green?/gri:n/ adj.& n. 绿色(的)

日期计算法

日期计算法 第一种情况: 已知某月1日为星期a,求同月某b日为星期几? 计算公式: (b-1)÷7=c(周数)……a(余数), a(余数)+b(已知星期数)=d(所得星期数) 则a+b所得结果则为要求的b日星期数,假如a+b大于7时,为方便计算,则a+b-7所得数为星期几 例如:已知6月1日为星期三,求6月18日为星期几? 求6月28日为星期几? 求6月29日为星期几? 解1:(18-1)÷7 =2……3 , 3(星期三)+3(余数)=6, 所得结果6则为星期六, 解2:(28-1)÷7 =3……6, 3(星期三)+6(余数)-7=2, 所得结果2则为星期二, 解3:(29-1)÷7 =4……0, 3(星期三)+0(余数)=3, 所得结果3则为星期三, 第二种情况 已知某月a日为星期b,求当月1号为星期几? 计算公式:(a-1) ÷7=c(因数)……d(余数), b(已知星期数)-d(余数)=e, e则为需要求的星期数,当b

解(21-1)÷7 =2.......6, 因星期数2小于余数6,所以需要加上周的进率7, 所以为7(一周7天进率)+2(已知星期数)-6(余数)=3, 所得结果3则为星期三. 例:6月19日为星期日,求6月1日为星期几? 解(19-1)÷7 =2……4, 7(已知星期数)-4(余数)=3, 所得结果3则为星期三. 例:6月15日为星期三,求6月1日为星期几? 解(15-1)÷7 =2……0,则3(已知星期数)-0(余数)=3, 所得结果3则为星期三 如果知道某月的某天为星期几,求当月的另一天为星期几,则综合上述方法, 先算出某月的1号为星期几,再算要求的那天为星期几 例:已知6月20日为星期一,求6月30日为星期几? 解: (20-1)÷7=2......5, 7+1-5=3 (得出6月1日为星期三) (30-1)÷7=4......1, 3(上一步算出6月1号的星期数)+1(余数)=4 (得出6月30日为星期四)

20XX秋分是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星期几

20XX秋分是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星期几 2017秋分是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星期几2017年秋分时间是9月23日04:01:44,农历2017年八月(小)初四,星期六。 代表寓意: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气候特点: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风俗食物:竖蛋、吃秋菜、送秋牛、吃汤元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

道,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南方地区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南方地区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秋分节气的由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此时的天气会慢慢的降温,大家要及时添衣哦。 2017年秋分后天气还热不热秋分之后开始不热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

小学数学怎样算星期几

小学数学怎样算星期几 一、方法介绍 星期日期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月份相同、年份例外时:过一年+1,过一闰月(闰年中的二月)+1; 另一种情况是年份例外、月份例外时:先考虑年份,再考虑月份,年份的考虑如第一种情况,月份的考虑如下:过一个小月(小月指的是30天)+2,同理递推,过28天不用加,过29天+1,过31天+3. 二、例题解析 例1、2003年7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005年7月1日是星期几?A.星期三B.星期四C.星期五D.星期六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月份相同,年份例外的情况,从2003年到2005年经过两年,加2,其中经过2004年也就是闰年的二月,再加1,所以一共加3,星期二加3,也就是星期五. 例2、已知2008年的元旦是星期二,问2009年的元旦是星期几?()A.星期二B.星期三C.星期四D.星期五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月份相同,年份例外的情况,从2008年到2009年经过一年,加1,其中经过了2008年也就是闰年的二月,再加1,所以一共加2,星期二加2,也就是星期四. 例3、2003年7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2000年7月1日是(). A.星期三 B.星期四 C.星期五 D.星期六 【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月份相同,年份例外的情况,只不过时间上倒过来了,从2003年到2000年相差三年,减3,由于是从2003年7月倒推到2000年7月,没有经过闰年,所以星期二减3,即星期六. 例4、2003年6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2005年8月1日是?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三 D.星期四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年份例外,月份也例外的情况,因此先考虑年份,从2003年到2005年经过了两年,加2,其中经过了2004年也就是闰年的二月,再加1,年份一共加3;再考虑月份,经过6月(30天),加2,再经过7月(31天),再加3,月份一共加5.因此年份跟月份结合,总共加 8.星期三加8,等于星期十一,减去一个周期7天,等于星期四.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必背7+人教部编版

小学生必背(7) 一、七字成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虽然有困难,但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 识时务者为俊杰----表示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 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旧时形容金钱万能。 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英雄无用武之地----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人心广,肚量大。 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 子欲养而亲不待----当你想赡养双亲时,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 事。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 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 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 后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 心。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 响全局。 二、八字成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 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 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 尊敬老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 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 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 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说话要算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 一 个浪头又掀起了. 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得道成仙,全 家 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 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 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 好话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 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 人胜过前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 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 待。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指佛教中修行,自己 的“道行”每上升一点,今后修行的困难也就 随着上升一点。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形容人机智灵活, 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懒惰成性,坐享 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 人往往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全面。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 事情弄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 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献身;决不苟且求 生。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 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舟衷共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 容非常丰富。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 良的就不会来.指敌对方面的来人不怀好意;要 提高警惕。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 会增长一分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朱砂就会变成红 色; 接近墨汁就会变成黑色.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 人 变好;靠近坏人容易使人变坏。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形容寻找的人或物就 在面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 者不想干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 违背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独裁统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 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 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 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 件,很难做成。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 越好。 燕雀安知鸿鹄hóng hú之志----比喻平凡的 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有芬芳的花 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 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 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 能感动别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 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 容力量无比强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 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出任何微小 的差错。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死不了,想活活 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收什么。比 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 为什么要那样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仁者看 见 说它仁;智者看见说它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 同 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学问广博,无所 不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 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 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 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并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