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门行教案

东门行教案

东门行教案
东门行教案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汉乐府;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汉乐府成就。语言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模拟情景剧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乐府民歌介绍

“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的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一变而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汉代“乐府”中的“雅乐”是僵死的庙堂文学,无大价值。代表汉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中的民歌部分。它出自汉代下层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直接道出了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悲愤和反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特别是东汉社会的尖锐而复杂的矛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富有劳动人民的粗犷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她既是两汉优秀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颗明珠,对当时及以后文人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诗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共分十二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现存的汉乐府诗绝大部分是东汉时的作品。

二、汉乐府的成就

1.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创作动机、对象

两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

(2)思想内容

A.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中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都得到充分的反映。其中,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表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而同属相和歌辞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则以富贵之家作为表现对象。这种安排的客观效果是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的坦率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代表作品有《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羽林郎》等等。

C.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作品有更深的开掘。《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等描写了死亡的凄惨悲哀和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两汉乐府诗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艳

歌》、《长歌行》、《董逃行》、《炼时日》、《华烨烨》、《上陵》等俱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企求长生、沟通天人的理想。

2.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生活镜头的选取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有诗意的镜头,并及时摄入画面。同时,他们在选择常见的生活情节时也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只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3)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4)叙事详略得当

两汉乐府叙事诗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了三个原则:第一,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第二,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第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5)寓言诗的创作

两汉乐府诗中有多首寓言诗,它们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1)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汉初统治者推崇楚声,而楚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这种诗体稍加改造就成了三言或七言的句子。用楚声唱骚体诗,合乎楚人的情趣,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辞,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

(3)从四言到五言

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也对汉乐府诗体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种歌谣,其中必有相当比重的五言诗。这些五言歌谣又引起文人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由此便产生了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三、诗歌讲析

2.对话描写的特色:悲惨、激愤,走投无路而被逼无奈的处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贫困到极点的无奈选择。妻儿无法劝阻他的行程,苦难、悲愤到了尽头。

3.主题:本篇写一个贫民在无衣无食的绝境中奋起反抗的情景。

4.艺术成就:叙事曲折、形象逼真,语言质朴、挥洒自如、气韵天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惨痛生活和反抗斗争。最后一幕,留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

四、思考与练习

1.引发学生对结尾进行联想:还会有对话吗?结局?可让学生去想象。

2.对话中夫妻各自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东门行

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来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管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要迟到了!头发都白了掉了,白发老翁现在也不能安心活下去了.”

“出东门,不顾归。”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

“窥一斑以见全豹”,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的举动,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役,用生命去换取温饱的大胆行动,揭示出“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进门环视: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能捱到头啊!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悲痛欲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唰”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清代沈德潜说:“既出复归,既归复出。功名儿女,缠绵胸次。”主人公初次出东门后,又放心不下家中妻子儿女,故“出”而又“归”。归来后,看到家中生活实在难以继续,故又不得不“归”而又“出”了。这样的描写,主人公的形象便栩栩然立了起来: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既想出门去建立功业,拯救百姓,拯救家人,又牵挂着家人的生活,处于矛盾之中的人物变得具体生动,而又真实可信。

做为“哺糜之妇”的妻子,出来阻拦丈夫的鲁莽行事。怎奈丈夫主意已定,故只得扑上前去,跪倒在地,扯住了丈夫的衣补救,嘤嘤啼哭着:“我求求你了!别人家富贵,就让他们去享乐吗!贱妾我愿意和你一起吃糠咽菜喝稀粥,苦度终日,可不能去冒风险啊!看在老天的份上,看在你幼小的儿子的份上,你就听我一句话吧!你今天的做法实在是不对头啊!”面对妻子的哀求,丈夫根本就听不进去。做为一家之主,他怎能眼看着这个家受苦受难而视之不见?“不!不!我还是要走!我现在走已经晚了。你没有看到我头上这频频脱落的白头发?这苦日子咱们还能再捱多久?难道白白等死吗?”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用对话的方式表达的。面对丈夫毅然决然的行动,妻子却在考虑丈夫的性命安全,考虑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故苦苦哀求丈夫,一“劝其安贫贱”,二“恐其触法网”,应该“上惭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而决心已定的丈夫则回敬了几个坚定的字眼:“咄”、“行”、“迟”、“难”,把他再出东门的强烈欲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两段对话,把妻子善良、贤慧同时又是小心谨慎的妇人形象,和丈夫粗鲁、果敢同时又是被迫无奈铤而走险的汉子形象活脱脱的表现出来,跃然纸上。

做为乐府歌辞,本篇写得语言质朴,描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通篇语言干练利

落,对话运用贴切生动。

本篇写一个为贫穷所迫,铤而走险的人。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这早不在虑中),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岂知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本篇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①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江西财经大学语文期末复习之东门行

东门行 汉乐府 《东门行》是一首汉乐府诗歌,出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东门行》描写的是一个为穷困所迫的下层平民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的故事,戏剧冲突十分强烈,历来为人称道。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b ù〕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白发老翁现在也不能安心活下去了!” 作品通过环境的描写和令人揪心的对话,形象地揭示了走投无路的人们起来反抗的过程。男主人公打算铤而走险,但一时拿不定主意,因此“出东门”而复归。当他看到家里无衣无食、一贫如洗的情景时,便最后下定决心“拔剑东门去”。 一、关于乐府诗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魏晋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二、作品的思想意义 《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汉子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反映游子漂泊他乡、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作品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 这些对话精练传神,完全是口语,活现出人物急切悲愤的神态。对话一结束,全诗也完篇,如同剧终幕落,留下一片黑暗、一片宁静,让读者面对着急落的幕布去猜测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此诗以质朴古拙为特色。不假雕琢,挥洒自如,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其音调疾徐相继,读起来朗朗上口,自有一种天然气韵。 三、作品的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

古诗比较鉴赏专题

古诗比较鉴赏专题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二、近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选材不拘一格。从全国各地试卷的命题看,从唐宋诗词,到元曲、明清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清代乃至近代佳作;从大家名篇,到以往关注度不高的作家作品,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广大考生复习时必须了解的。当然,唐宋诗、宋词以及大家名篇仍然居主体地位。 2.题材丰富多彩。田园、山水、边塞、风物、咏怀、咏史、送别、闺怨、羁旅、行役等题材都有所涉及。

3.难度有所加大。虽然传统的单诗鉴赏题仍是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型鉴赏题:有的题目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考点,而是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中的不同考点糅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而且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类的难度较高的题目已有亮相。 三、题型归纳 (一)、形象异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①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本词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 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的方法要点 比较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比较分析试图通过事物异同点的比较,区别事物,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的了解认识,从而把握各个事物。在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中,当需要通过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或者对象的异同来达到某个事物的认识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方法。 进行比较分析,应把握如下几点: 1.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横向比较是将同一时期的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可在同类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两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不同部分之间在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可以揭示认识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各有其长短。横向比较的优点是现实性强,容易理解,便于掌握,它侧重从质与量上对认识对象加以区分;缺点是一种静态比较法,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势。纵向比较的长处在于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认识事物之间的发展趋势;但它往往对事物之间横向联系注意不够。因此,需要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以达到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2.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与相异点 比较可以在异类对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类对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之间进行。分析社会调查资料,重视同类对象和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部分之间的比较。 比较事物或对象的同和异是比较分析的两项内容。首先是共同点的比较。确定事物或对象的共同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出共同性质,即同类事物的“同类”性,如男女职工的比较分析,“职工”就是共同性质,表明具有共同的劳动性质,这就是比较分析的前提条件。二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其次是差异点的比较。这是比较分析主要的和重要的工作。确定差异点,就是找出调查对象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3.要对可比的事物作比较,不要在不可比的事物之间作比较。 例如,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的比较常常应当弄清指标的可比口径问题,弄清指标概念的含义和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具有相同含义和相同计算口径的统计指标,都是可比,反之是不可比的,对于调查对象的比较来说,要选择可比的方面开展比较分析。 4.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 定量比较的计量单位应选择精确统一的标准,如长度基本单位使用米,重量基本单位使用公斤,容积基本单位使用升,等等。再比如家庭生活水平,主要看人均收入水平,用人民币为基本单位等。定性比较的标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全面普遍开展“五好家庭”的活动,其择定标准也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选择和制定精确的稳定的比较标准,比较分析才有章可循,得以坚持。 比较分析示例一:传统社会的家庭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基本特征比较。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 《乐府诗集·相和歌词·瑟调曲》 【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注释】 行:古代的一种乐曲。 顾:思考,考虑。不顾,不考虑。不顾归,决然前往,义无反顾。顾,一作“愿”。怅:惆怅,失意,恼恨。 盎:肚大口小的一种罐子。还视:回头看。 舍中:家中。儿母:孩子的母亲,指妻子。啼:出声的哭。 他家:别人家。贱妾:古时妻子在丈夫面前对自己的卑称。餔糜:吃粥,指过穷日子。 用:因为,为了。沧浪天:苍天,青天。黄口儿:幼儿。今非:今天的冒险行为错了。 咄:丈夫的呵斥声。行:走。吾去为迟:我现在拔剑而去已经晚了。 时下:不时地脱落。难久居:难以在家生活下去。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因饥寒交迫,无法养活妻儿,便毅然拒绝妻子的劝阻,悲愤交加地出东门铤而走险的情景。表现了汉代人民自发的反抗精神。诗中写别妻的悲愤场面,生动逼真,对话传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出东门,不顾归”一落笔,作者便开门见山地给读者描述了一个愤怒的城市贫民的形象:他怒冲冲地手执手剑,冲出东城门,决然前往,哪里还考虑回来回不来!家中的妻儿老少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维持,与其饥冻而死,还不如铤而走险,反正是一死!从东门回来,一无所获,空手回家,进门环视:瓮中储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一家人总不能喝西北风度日!眼看着老人饿得面黄肌瘦,却无米下锅,这漫长的日子该怎样度过!看看空荡荡的衣架上,连一件衣服也没有,小儿子冻得哇哇直哭,这漫漫的冬日怎能捱到头啊!越看心中越惆怅,越想心中越失意。悲痛欲绝之余,主人又捏紧腰间的长剑,“唰”地拔将出来,反身又要直奔东门而去!这奋不顾身的一去一回,又愤然复出,深刻地表现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为了生计,他们什么也顾不得了!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概述 比较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应用很广。 分类形式 按比较对象 按比较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1、绝对数比较分析。通过编制比较财务报表,将比较各期的报表项目的数额予以并列,直接观察每一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在比较财务报表绝对数的基础上增加绝对数“增减金额”一栏,计算比较对象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差额。 3、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在计算增减变动额的同时计算变动百分比,并列示于比较财务报表中,以消除项目绝对规模因素的影响,使报表使用者一目了然。 按比较标准 按比较标准不同分为三种形式: 1、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可以解释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异,了解该项指标的计划或定额的完成情况。 2、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可以确定前后不同时期有关指标的变动情况,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情况。 3、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可以找出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推动本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注意事项 应用比较分析法对同一性质指标进行数量比较时,要注意所用指标的可比性,必须在指标内容、期间、计算口径、计价基础等方面一致。 评价标准 常用的指标评价标准有四类: 1、反映各类企业不同时期内都普遍适用的公认指标评价标准。例如:2:1的流动比率和1:1的速动比率是典型的公认标准,利用这些标准能借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及财务风险的一般状况; 2、反映某行业水平的行业指标评价标准,通过行业标准指标比较,有利于揭示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及存在的差距。 3、反映本企业目标水平的目标指标评价标准;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古诗代东门行翻译赏析

古诗代东门行翻译赏析 《代东门行》作者为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 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 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注释】 ⑴伤禽:为箭所伤的飞禽。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战国策。楚策》记载:更赢以无箭的空弓射得了一只大雁,他说他罚邰希葜那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痛,鸣声悲是因为失了群。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于是由于伤口的剧痛而掉了下来。恶(ù物):厌恶。弦惊:弓弦放开时发出的声响。 ⑵倦客:倦游之人。离声:离歌之声。 ⑶断客情:即伤客心,使行人伤心。宾:宾客,指送行者。御:侍者。这两句是说离歌之声使行人伤心,送行人和侍者也流下了眼泪。

⑷心断绝:肠断心碎,以喻悲痛到了极点。去:离去。诀:话别。这两句是说离别时哭得心肠断裂,将要走又转回来话别。 ⑸一息:喘息之间,顷刻。不相知:指不在一起。这两句是说片刻的分离已很难过,更何况是远去异乡长期的别离呢! ⑹征驾:远行的车子。 ⑺杳杳(yǎo咬):深远幽暗的样子。 ⑻闺:闺门,内室之门。 ⑼夜中:夜半。饭:这里用作动词,用饭。 ⑽草:一作“秋”。 ⑾梅:梅子。葛:葛布,一种做单衣用的夏布,用葛茎的纤维织成。这两句是比喻客中的忧苦,意思是说食梅苦于味酸,衣葛苦于难以御寒,正如作客他乡不能不为忧愁所苦一样。 ⑿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指音乐。解颜:开颜,指欢笑。这二句是说空有满座的人演奏乐曲,也不能使愁人心情快乐。 ⒀弥:益,更加。端:头绪。这二句是说本想以高声歌唱来宽慰自己,可是反倒引起了更加深重的忧愁。 【赏析】 《东门行》属古乐府《相和歌》。“代”,犹“拟”,仿作。郭茂倩说:“《乐府解题》:古词‘出东门,不顾归;……’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拔剑将去,妻子牵衣留之,……若宋鲍照‘伤禽恶弦惊’,但伤离别而已”(《乐府诗集》)。可见鲍照这首诗虽是依题仿作,但在内容上还是有所发展的,不过“伤离别”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因此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东门行》赏析

《东门行》赏析 《乐府诗集》卷37载有东汉时代的民歌《东门行》,诗云: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合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的内容显然是一个为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穷人准备铤而走险,妻子劝阻他,强调只图个平安,表示愿意共患难,请丈夫看在苍天和孩子的份上,千万不要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丈夫决心已定,不顾一切地拔剑而行。他认为自己早就该走这条路,还跑回来一趟完全是错误的,现在已经迟了,哪里还能再苟安下去! 中国封建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乱世更是如此。战国时代的孟轲坷早就批评当时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发仓赈救)”(《孟子·梁惠王》),并对此表示很深的忧虑。东汉时,社会不公尤为严重,据《潜夫论》等书载,当时首都的贵人们衣服、车马、装饰、庐舍全都讲究豪华,死了以后棺材一定要用江南的楠木做,精雕细刻,一套棺椁重达万斤,里面还放上许多珍宝(这一点现在已为许多考古发现所印证);而农民却丰年不得饱食,饥荒年头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许多人沦为奴隶,时有暴动发生。《东门行》里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当然这里的主人公并非农民,而是城市贫民。 诗中叙及的这一家已经衣食全无,实在活不下去了。丈夫拔剑而出东门,显然要在体制以外寻找出路,但他还有些犹豫,舍不得抛下老婆孩子,于是又跑了回来,看到家里的状况,重新下定了决心;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牵衣而哭,她宁可过最苦的日子也不让丈夫出去冒险。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画面! 最令读者感到震动的是丈夫最后说的几句话,他深感自己的犹豫是错的,应当义无反顾地行动,早就该动手了。“今非”二字表明他对犹豫不决的彻底否定,表明他重新下定了造反的决心。这里很能看到乐府民歌不仅善于叙事,也很能表现心理的深度。不少选本和论著将“今非”二字划入妻子的话中,与人物性格似有不合,诗中的女主人公比较软弱,她恐怕不会断然否定丈夫的行为,只不过哀求他不要惹出什么麻烦和危险来罢了。 将“今非”二字属上,大约是受了晋乐所奏《东门行》的影响,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汉乐府《东门行》通过一个简单的片段写出了非常典型的“逼上梁山”的场景。老百姓要造反是不容易的。诗中女主人公委曲求全,能忍则忍;男主人公比较坚强,但他内心也很有些矛盾。这些都显得十分真实。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应当把微小而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要的和典型的事物——这便是文学的任务。”民间歌手在不经意间便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汉代的乐府机关搜集并保存了这首诗,是值得感谢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反抗情绪的《东门行》,到晋代官方演奏时却发生了绝大的变化,形成如下的文本: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桁上无悬衣。(一解) 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二解) 上用苍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公开课教案《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课题:诗歌鉴赏的对比分析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要点。 2.丰富、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 3.理解掌握以对比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以对比分析的方法鉴赏诗歌,启悟其思维。 2.提高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畏难心里,激励其树立信心、踏实用功。 2.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对比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教学互动,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步骤过程 导入课题 诗歌鉴赏向来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之一。因其能力层级高(E级),往往被学生视为“畏途”,面对考题难以打开思路,甚至无从措手。甚至地方的高考题也以对比(类比)方式设考题,颇为发人深省。这次市学情摸

底考试的诗歌鉴赏题便是两首送别词。 这两首词为七言绝句的送别诗,风格迥异,表现手法不同,送别友人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王诗以“流水”“云雨”“明月”用象征性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虽即将分别然流水相通,风雨与共,共一轮明月,深原的友情是不会因在两地而……所以“不觉..”有离伤的。而严诗是秋日黄昏,诗人长久伫立在江边。江面上点点寒鸦已飞尽,只有悠悠江水流向远方……寄寓思念孤寂之情于凄清之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不尽的思念。悟性高的同学答出了“海内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见对比分析比单独赏析一首诗有更大的收益。我们今天就整体赏析王安石的《枝全陵怀古》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对比分析: 整体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诗。金陵为东员、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故都。然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全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枝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月,正故国晚秋,天气初。千里澄江似,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寒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拿,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东门行教案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汉乐府;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汉乐府成就。语言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模拟情景剧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乐府民歌介绍 “乐府”原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汉惠帝时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随着封建帝国的日益隆盛,便被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乐府”的具体任务是:搜集歌辞,制定乐谱,训练乐工。“乐府”除由文人制定“雅乐”外,还大规模地采集民间歌辞,以供统治者了解民间动向和歌舞宴乐的需要。这些“雅乐”和民间歌辞,魏晋南北朝时被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便由原来的官署名称一变而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了。汉代“乐府”中的“雅乐”是僵死的庙堂文学,无大价值。代表汉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中的民歌部分。它出自汉代下层人民之口,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直接道出了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悲愤和反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特别是东汉社会的尖锐而复杂的矛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富有劳动人民的粗犷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她既是两汉优秀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宝库,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颗明珠,对当时及以后文人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诗诗集》是收罗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共分十二类,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现存的汉乐府诗绝大部分是东汉时的作品。 二、汉乐府的成就 1.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创作动机、对象 两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 (2)思想内容 A.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中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都得到充分的反映。其中,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表现了平民百姓的疾苦,而同属相和歌辞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则以富贵之家作为表现对象。这种安排的客观效果是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的坦率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代表作品有《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羽林郎》等等。 C.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表现。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作品有更深的开掘。《薤露行》、《蒿里行》、《战城南》等描写了死亡的凄惨悲哀和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同时,两汉乐府诗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艳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诗歌比较鉴赏专题 【教学目标】1、学习做诗歌比较鉴赏类题解题思路与应对策略 2、通过诗歌比较鉴赏,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在诗歌中得到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比较鉴赏点的选择、确定,明确比较方向。 【课前预习】通过对下列题目的练习,明确诗歌的比较点。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象比较 【方法指津】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身份,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①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秋风多写离愁,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②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___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二)不同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 【方法指津】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 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比较分析法[比较法]

比较分析法[比较法] 在“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越来越感受到,授之以“渔”变得尤为重要。带着要让学生真正贴近音乐的执著,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而在众多教学方法的尝试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音乐不仅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鉴赏的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运用比较法聆听,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大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触:当单独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来向学生描述和讲解音乐作品的时候,不但自己觉得空洞浅显、说不清楚,学生也会听得心不在焉、不感兴趣,而当把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时,学生就能很快区分出音乐风格、特色,并形成积极自主的音乐理解和感悟。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善用对比式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中学会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欣赏《牧童短笛》时,在引导学生分别聆听两部分不同情绪的音乐后,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检测:(1)通过对比方式用线条、颜色、动作等来描述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场景;(2)通过对比来体验抒情型旋律与欢快型旋律在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上各自的特点。在条理清晰的音乐对比鉴赏中,学生很快就了解了《牧童短笛》不同段落所要表现的音乐

形象,理解了音乐要素的表现手段在塑造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真正达到了审美的教育效果。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二、运用比较法学习,提高演唱表现能力 要唱好一首歌曲,必须要准确表现出歌曲的音高、节奏,将歌曲在演唱上做艺术加工, 对歌曲进行处理。因此,通过对比法教学,能形象地引导学生将歌曲中各种因素加以表现,使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节奏是构成音乐最基本的元素,它赋予音乐无穷的生命力,让歌曲充满意韵。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时会疏忽节奏的表现,而对比式的启发教学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如二年级歌曲《钻山洞》第三乐段“锻炼身体”,学生总会将×××.×唱成×.×××。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并没简单告诉学生哪里出错,强行纠正,而是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比这两种节奏的异同,引导他们自主发现歌曲节奏的特点,再将节奏和歌词联系起来讲解渗透,启发学生感受歌曲词义上“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节奏和歌词的联系,升华歌曲的演唱。

小说教学中的比较鉴赏法运用

小说教学中的比较鉴赏法运用 发表时间:2012-05-04T11:00:34.97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郭蓓 [导读] 白洋淀的儿女也是最可爱的人,可爱得柔媚、纯美、有质感,一似“晓风残月”。 ——《荷花淀》教学一得 郭蓓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分校056300 摘要:比较鉴赏法是在小说阅读鉴赏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鉴别、评判,享受和领略小说中的美,同时产生新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达到在鉴赏中提升自己的目的。 关键词:小说比较鉴赏法运用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代表作,它记叙了在抗日战争这样激烈残酷、民族存亡的时期,白洋淀人民以国为家、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小说以散文化的语言展现了诗一般的清新画面,在现代文坛中展开了一茎香清益远、亭亭净植的荷花。文学鉴赏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感受、体验、揣摩、玩味为主要训练形式,在熟悉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方面进行欣赏和评价,接受美的熏陶。为了让学生体味孙犁小说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点一:送郎参军,亲人话别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附:“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216 2.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 《荷花淀》 我们看这两段文字,事件大体一致,同样是送郎参军,可是情状却大不相同。一个是泪如雨下,一个是温柔情话。因为“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里弥漫的是愁云惨雾,听到的是马嘶人号,离别惨状揪人心肺。而白洋淀的人民恋其家,爱其国,这种爱国情怀又在夫妻私语的恋恋不舍中表达了出来,儿女情长中自有一股英雄气概。那“手指震动”、“低头轻语”、“欲哭又止”、“院中呆坐”,那“芦花飘飞苇叶黄,凉月小院荡荷香”,孙犁写得清爽雅致,清新可人。 比较点二:助夫杀敌,淀中激斗 1.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谁是最可爱的人》 2.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荷花淀》 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魏巍给我们带来的是战争的惨烈,一种目不忍睹的悲壮!可是在孙犁笔下,白洋淀的战场却是如此妩媚靓丽,没有长江大漠,没有烽火狼烟,有的是温柔的白洋淀、碧绿的荷叶墙、粉红的荷花箭,即便是激战,也是女性感官的认知——看到几只野鸭飞起,听到一排枪响——当她们看清了自己丈夫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一场紧张激烈的冲突用散文化的语言升华了,淡化了。抗美援朝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可爱得阳刚、壮烈、惊心动魄,有如“惊涛拍岸”。白洋淀的儿女也是最可爱的人,可爱得柔媚、纯美、有质感,一似“晓风残月”。 有比较,有鉴别。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对孙犁文章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比较鉴赏的方法、联想能力的训练,文章中非情节的场景、非常规的人物形象塑造,甚至不像战争的战争,都能让我们在欣赏文章时感到惬意,获得愉悦,得到审美享受,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当然,富含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能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包含丰富的、多元的审美意蕴。笔者仅是从拾贝撷珍的视角,试着给学生开辟一片审美的幽径,一家之言,愿与广大同仁商榷。

《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07章在线测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07章在线测试 《中国古代文学Ⅰ(唐前)》第07章在 剩余时间: 线测试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秦罗敷是汉乐府()一诗中的主人公。 A、《有所思》 B、《行行重行行》 C、《十五从军征》 D、《陌上桑》 2、《陌上桑》中“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表现了少年() A、为美倾倒 B、打扮自己 C、彬彬有礼 D、年轻气盛 3、鼓吹曲辞中,《铙歌十八曲》的创作时代是() A、西汉 B、东汉 C、南朝时期 D、北朝时期 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 A、《乐府诗集》 B、《玉台新咏》 C、《文选》 D、《古诗源》 5、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民歌的是() A、《妇病行》 B、《行行重行》 C、《四愁诗》 D、《西洲曲》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的寓言诗有() A、《雉子班》 B、《乌生》

C、《豫章行》 D、《蜨蝶行》 E、《枯鱼过河泣》 2、乐府的含义有() A、音乐机关 B、合乐歌唱的诗歌 C、采用汉代乐府题目写作的诗歌 D、反映民生,批判现实的诗歌 E、词曲 3、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E、《横吹曲辞》 4、汉乐府中表现平民疾苦的诗歌有() A、《东门行》 B、《妇病行》 C、《孤儿行》 D、《陌上桑》 E、《相逢行》 5、汉乐府中表现富贵人家生活的诗歌有() A、《陌上桑》 B、《东门行》

中学语文国学之《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朝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乐府诗集》搜录宏富,分类精当,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它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全书每一类均有总序,每一曲均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其中保存了不少业已失传著作中的一些珍贵史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它原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它主要是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 在《乐府诗集》所编辑的十二类作品中,《郊祀歌辞》《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收载了汉至五代的庙堂乐歌,或用于祭祀典礼,或施于朝会宴享。这种乐歌方式,所用之乐有雅乐之称,且有舞容相随。乐府作品中极有价值的是历代流布于各地的民歌。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部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都是靠了《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在《相和曲辞》和《杂曲歌辞》中收集了大量的两汉民间歌诗,所谓“街陌讴谣”之类,其中也有文人创作的乐歌。 在编排上,《乐府诗集》很见特色,每一题下,都以古辞列在前面,而后依次附以历代模拟之作。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一曲调的不同形式的递变。同时,于每一曲调前,又都有必要的解题,以阐明该曲调的来龙去脉。《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同时,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专注于“乐府”诗作,肇始两汉,终迄西蜀,上溯先秦远古,下系南唐北宋,涵盖了古代诗传播的最主要阶段之一。它表明了诗是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无声的文字诉诸视觉,以有声的吟咏、诵读诉诸听觉,从而得以传播。而诗的传播与音乐关系至为密切,诗是与乐相合而广泛流传开去的。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典籍,是集大成的乐府诗总集。

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 高考考纲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