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CCTV媒体公园设计思索

摘要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以CCTV媒体公园为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此类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媒体公园公共空间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CTV Media Park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eparating space among urban structures, but also the ligament and buffer zone of urban spaces. Taking CCTV Medi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text explored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ity, literariness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public spaces.

Keywords: CCTV, Media Park, Public Space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国外很早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以体现,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尚在探索阶段。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媒体公园设计公开向国际招标,通过层层筛选,从几十家参选的中外设计机构中选取了6家入围单位。作为代表“中国之窗”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以及首都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处大型城市开放空间,它的设计必将在我国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里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此次招标竞赛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了本次规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入围方案,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又是我国最大的电视台,15套电视节目以平均每天230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播出,其国内收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0%,观众数量超过10亿;中央电视台更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对外播送最权威的信息。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它不仅是建国以来国家建设的单体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更是一项事关中央电视台事业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媒体公园是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坐落在最具活力的北京中央商务区,是中央商务区中央轴线上一处重要节点。

1.2基地概况

中央电视台新址位于北京市东部的朝阳区,北京规划的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区核心,东起规划N11路,西至东三环路,南起光华路,北至朝阳路。新台址园区基地面积19.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由新业务楼(CCTV)、电视文化中心(TVCC)、能源中心(服务楼)和媒体公园组成。

媒体公园位于新台址东南角,紧邻中央电视台新业务楼、电视文化中心和能源中心,占地2.56公顷。媒体公园东起规划N11路,西至规划N10路,南起光华路,北至规划E8路。其西部为中央电视台的新业务楼(CCTV),北部紧邻能源中心(服务楼),西北角与电视文化中心(TVCC)隔路相望。

2. 总体设计要求

媒体公园是中央电视台新址园区内的中央绿地,也是园区内的重要绿色景观,以“媒体公园”为设计主题,构成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园区的整体景观。

作为超大尺度建筑群基地的绿地公园,媒体公园的设计须与新园区内的整体空间布局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园区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重视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传媒先锋的主导形象,考虑电视媒体的特性,电视传媒业务的特殊要求,以国际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法,打造与中央电视台国家媒体形象相匹配的,在国际上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品味的地标性景观公园。

3. 实例解析

本文选取了媒体公园设计国际招投标竞赛第一名的EDSA Orient公司的方案(以下称A 方案);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竞赛入围方案(以下称B方案);以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联合方案(以下称C方案,该方案也是本次招投标竞赛的入围作品)。通过对A、B、C三个方案的解读,我们将展开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与解析。

3.1设计构想

3.1.1明确的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灵魂,以明确的主题展开对空间的景观设计和功能布局,有助于避免空间布局的无序和失衡,突出公共空间的鲜明特征,体现清晰个性。

本文选取的三个方案都对该空间的信息传媒的特性进行了潜心研究,并各自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意主题和核心理念。

A方案——“时代、时尚、时下、时段、时机”

该方案将媒体的本质归结为五个层面,即时代、时尚、时下、时段和时机。以五“时”俱进的概念统领全局,并幻化成具有媒体特征意象的元素融入公园设计。例如,以波浪形的草坡来表现传播最原始的形态——声波,以放大的圆点喻指画面的基本单元——像素,以流动的水体代表媒体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以及五光十色的生活气息。

B方案——“涟漪印象”

该方案以圆为基本构图元素,想象CCTV建筑群为水珠,滴落在园区这片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晕开的涟漪。将CCTV-2号播放大厅作为“波心”,随着媒体公园内被处理为和缓的起伏地形荡漾开来。以水滴溅起的涟漪象征电波的传递,体现运动不息的传播特性,以及经由媒体所反映的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

C方案——“中国之窗、信息之桥”

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来自西方现代艺术先驱蒙得利安的抽象画,其以垂直线和水平线构成的画面和块状的分色格局留给后辈设计师以无尽的启迪和遐想,也与中国传统的花窗有着极为神似的异曲同工之妙。看似无序的蒙得利安抽象画与《营造法源》中规整有序的宫式花棂窗结合,创造出一种现代简洁与传统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空间格局,以此寓意“中国之窗”,体现建筑文化和传媒文化的融合,体现中国中央电视台特有的当代文化品位。以宫式花棂窗为规划布局的结构元素覆盖整个媒体公园,形成媒体公园的基底结构。宫式花棂窗的棂形成公园内的主要支路网格,花窗部分为公园内的若干院落,形成公园内的层层庭院。曾受东方绘画影响的蒙得利安艺术现在又作为一种现代元素回到了东方,成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再一次融合。

另外,该方案还在公园内由南至北规划一条波浪起伏的弧形木质高架桥,沿桥布置34个玻璃景观塔,代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三地。高架桥纵贯整个媒体公园,提供人与人交流空间,寓意“信息之桥”。

3.1.2规划定位

准确的规划定位是城市大型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一切功能布局和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准确的定位上的。

A方案将媒体公园定位为主要面对CCTV内部使用的央视后花园,以满足媒体的使用要求为该项目的规划定位,提出了休憩空间、观演空间、生活空间的三重功能,为电视节目制作、现场报道、观演、聚会、户外电影播放以及员工休息散步提供场所。在满足了媒体需求之外,它也在极有限的范围里考虑了公众的需求,设定了小区域的公共开放空间。

B方案和C方案则都将媒体公园定位为具有公共性和媒体文化性的开放式公众空间,这样的定位是出于对区域规划的系统考虑。包括媒体公园在内,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中心区域共规划有2.5公顷左右的开放绿地四片,它们各自形成不同题材的主题空间,分别为历史人文公园、表演艺术广场、科技信息公园,自然科学公园。媒体公园即四个公众主题空间中的科技信息公园。既承担着向城市公众开放的公共休闲空间的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媒体业务的使用需求。因此其功能既包括了普通城市公共空间所具备的休闲功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满足媒体户外拍摄和节目制作、户外活动、户外广告等专业要求。

C方案与A、B方案相比,还考虑了媒体公园在整个中央商务区内的景观联结功能。媒体公园所在的地块是中央商务区南北绿轴的重要节点,其北部是中央商务区的东西向绿轴,C方案通过媒体公园内部设计轴线的转向,使得中央商务区内的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联结一体,构成网络化的绿化系统。

3.1.3整体性与皮拉内西原理

对区域整体的研究能促进开放空间在大环境下构图的完整性,以及视觉的和谐性。作为大型建筑周边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媒体公园也不应独立于整体环境之外。媒体公园的设计应更多地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联合性,以及作为央视大型建筑基底的大型开放空间与建筑的一体性。

媒体公园是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其设计必须在尊重央视新台址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承接央视新址总体规划设计的支撑——皮拉内西的景观原理,将设计元素划分为“地表+像素”,以无数看似独立、破碎的像素,形成宏观的整体构图。

A方案引入了三种“移动像素”来塑造空间:可移动的树池、可移动的景观柱,以及旱喷泉。这些“像素”本身是破碎、分散的,但在遵循一种潜在的序列后,形成了宏观的整体效果,如同构成电视画面的无数像素点。

B方案中几何像素原理的应用表现为轨道和行星的构图方式。以由波心向外扩散的环状发散体系形成公园的轨道式肌理,由皮拉内西像素点的联想得到不同功能的构筑平台和景观节点,就如同轨道上快速运行的行星,从而得到一张完整可视的皮拉内西建筑图案。

C方案运用了像素几何学和像素栅格几何学进行规划设计,媒体公园的桥梁、庭院等细部融合了皮拉内西的规划理念,以像素几何作为设计元素,布置规划景观小品。例如高架桥上圆形组合的玻璃圆孔等,形成皮拉内西元素点,点缀在公园的基底图案上。

3.2综合功能

媒体公园是央视新台址园区的中央绿地,CCTV园区的主要活动场所,其设计方向是集电视节目制作、现场报道、观演、聚会、休闲和户外电影播放为一体的多功能媒体广场。

三方案的功能确定都重点考虑了媒体的特性,以及服务媒体业务的需求,如满足电视节目制作及举办户外大型活动等对户外场地的需求。而对于公众需求的考虑,三个方案则在重视程度和分析的全面性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异。

A方案的媒体公园大部分空间采取了绝对控制的方式,面向CCTV内部人员开放,公众的空间与其他部分严格分离,设置在公园东南角上,形成明确界定的可以向市民开放的休闲、休息、观赏区域。

B方案将外围半径最大的弧形空间设置为城市公共花园,兼顾CCTV业务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媒体公园作为中央商务区密集空间里的公共绿地的属性,考虑了市民的休闲功能、观光功能,在大体量建筑密集的核心地带,营造出环境良好的休闲场所和市民活动空间。

C方案采用了控制性开放的方式,将公众的活动空间融合在整个园区中,仅对极小部分必须的媒体业务专用空间采取了绝对限制的措施。此外,对于媒体的任务和公众的义务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从国家公共电视台肩负的文化教育的使命演推出媒体公园应具备的文化性、教育性、信息传播性等综合功能。从信息之桥、文化主题院落到时空带、文化带的轴线设置,都以传播文化信息,提供教育指导为宗旨。

3.3空间布局

室外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应与周边的建筑环境景观和空间景观相协调,符合其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代文化的气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唯一性”的城市景观。

A方案——三大区域五种景观

该方案按照三大区域进行空间划分,提出了休憩的空间、观演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设定五种景观要素,分别为皮拉内西景观、行为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以及“像素”景观。综合空间界定和多样化的功能需求,最终确定了媒体公园的五大片区结构——“休憩的空间、休闲的空间、观演的空间、公众的空间、私密的空间”。

从停车楼方向至中心下沉广场,自然起伏的草坪构成媒体公园的“休憩的空间”。五条高低起伏的波浪草地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和观看中心下沉广场表演的场地。媒体公园东侧以条形、阶梯流动的水体为主的景观水池区界定了公园的边界,同时也构筑了公园的“休闲的空间”,以水中置石、水生植物、漂浮的木栈道等形成丰富的景观,对内为员工提供休闲场所,对外又将精美的景观引入城市空间,展现给外界。“观演的空间”围绕媒体公园东南角的多功能广场展开,最大限度为媒体转播、演出等活动预留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阶梯看台,为户外电影公映、现场节目观演等大型活动提供了可能。媒体公园的东侧和南侧设定为“公众的空间”,为外部的市民提供休息和观看空间,将媒体公园的功能扩展到整个城市空间中。“私密的空间”布置在公园西侧,以厚厚的树篱围合成若干个方形小广场,为特定的私密性活动提供了远离喧嚣的空间。

B方案——轨道式叠加广场

该方案认为媒体公园的作用除了是独立的公众公园,还是与建筑结合、联系周边的平滑环节,能够延伸建筑的形态,并柔化到周边街区中,因此它既是一个主导型的主题公园,同时又是服务于大型建筑的核心广场。

公园以圆为主要元素,以层层向外如涟漪般扩散的轨道式叠加广场为主体结构,大量联

系密切的公共空间以皮拉内西式的点阵结构排列,形成节奏强烈的布局形态。

以CCTV-2号播放大厅作为“波心”,水波向媒体公园辐射,形成3米高的墙体形式的第一道波峰,营造出环形的起伏的草坡。波纹向外晕开,形成平台式的活动广场,以及沿椭圆轨道布置的环形步道、嵌入式的栈台、下沉空间等,构筑了以外部剧场为主要功能的立体网络化空间格局。波纹继续向外扩散,并形成第二道波峰,在波峰顶端布置如同天坛一般的祈福台。第二道波浪外是城市公共花园性质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市民公众活动为诉求进行布局设计,直到临近N11路,形成第三道波浪,作为城市花园的空间界定,并最终形成媒体公园与外界的明确界限。

C方案——轴线与组合院落的结合

该方案以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作为整个规划的空间布局基础,主题院落层层相套,环环相扣,形成园中有院,院中有园的多变空间,形成小中见大,移步换景的空间组合。

在平面上引入了“中国之窗”的概念,以宫式花棂窗的格局形成整个公园的布局结构。园内曲曲折折的园路和绿化景观带构成窗棂,一座座相隔的庭院构成花窗部分。寓意央视这扇媒体之窗交流了内外的景致,捕捉和收摄赏心悦目的“画面”,寓“通”于“隔”,以有限见无限,沟通了你我,沟通了世界。其中最大的院落空间是核心的媒体广场,具有观演、户外大型节目演播、户外大型活动等功能。

在空间上,跨越式的南北向高架桥呈弧形环绕媒体广场,完成了“信息之桥”的理念解构,象征中央电视台为具有国家形象的信息桥梁。信息之桥上镶嵌布置34个玻璃景观塔,内设小型OLED屏,播放各省、市、自治区的电视节目,不同的面貌,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营造出声色俱全的信息交流空间,游人在视、听元素交织融汇的空间里实现信息的自由交流。

另外,以意象化的时空带、文化带、生态带组成交错的“三带”格局。时空带由光华路至规划N10路,它的轴线与电视文化中心(TVCC)相连,以电视媒体发展史为主题,合理布置具有历史感、史实感的元素,展示媒体的发展长河、时下媒体穿越时空阻隔的渗透发展与迅速扩张;文化带与生态带为规划N11路和规划N10路之间的景观带,将CCTV主楼与媒体公园联系起来。其中,文化带以强调媒体文化宣传角色为主题,通过带上布置的信息交流平台展示多元文化的互动流通以及在媒体激励下的文化信息的旺盛生命力。生态带是整个媒体公园生态性特征的高度浓缩带,波浪起伏的纹路上布置自然的山、石、水、花、草、木,谱写出五线谱上悠扬的生态乐章。“三带”的规划,将中央电视台新址内的四个组成部分联为一体。

4. 结论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其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统一”:

整体性与独特性的统一。认清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周边建筑相互依存的关系,注重其与周边的协调性,避免其孤立于环境之外。当然,我们并不抹煞每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都应

具备的独特性,其独特性性由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自身的功能定位所决定。

功能性与景观性的统一。公共开放空间除作为具有审美性的景观载体外,还应具有实际的功能性。公共开放空间发展至今,其功能价值已经从最初的公共集散作用拓展为集散、休闲、文化、娱乐、观演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具体的功能还要视公共空间的定位而定。有了功能性的公共空间才会具备永恒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统一。将传统的中国造园理念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创意,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并融入现代的造园技术,运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以体现高科技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特色。

参考资料

①吴晓冬,何伟,城市公共广场景观分析与大尺度建筑下的整体空间体验——CCTV媒体公园景观设计思考,《风景园林》,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2006(4)

②彭文刚,王小爽,葛磊,CCTV媒体公园的项目实践,《风景园林》,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2006(4)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 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城市景观理论侧重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空间中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植物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如肌理、色彩、图案、体形、比例、风格、特色等)方面的表现,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理论有F.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中提出“城市素材”及其与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关系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内容。 Pauld Spreiregen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中提出城市的形式和视觉要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英国的库论(G.Cullen)在《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of Townscape)中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的城镇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Tugnutt Anthony所著的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则从城市文脉、建筑个性与感知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方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7317338.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大纲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09环境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考查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先修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园林植物 学、环境小品设计与饰品模块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论与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人性化的空间需要与人的心理和建筑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又决定建筑的性质,城市的形态等要素。一个城市或者小区的人居理念总是处于环境之中,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外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设计技能,具有一般的城市广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风景区规划的能力,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达到任务。 知识要求是:掌握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室外开放空间的基础要素。 能力要求是:掌握环境调查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考虑环境氛围,能够理性的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素质培养要求是:提高学生审美。 前期能力要求: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够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手绘的表现,能运用一定的园林要素和宏观把握设计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因此对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课程的学习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版块,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小区外环境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践,与《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居住区域规划设计》、《装饰雕塑》、《园林植物学》这几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相互穿插应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要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发展尤其迅猛。在区域经济中旅游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影响日趋加大,地位不容小覤。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热点课题之一。从整体上看,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沉着稳健、速度较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推进沿海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加大沿海高铁的建设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高铁工程的推进实施,打造高效率的交通枢纽,促进新型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加快开发后备资源的进程,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陆地与海洋景观的过渡地带,滨海区域凸显了空间的异质特点,成为极具特色、有机整一的系统。作为海岸带最关键的一部分,滨海区域是后备地土地资源当中最为关键的一块。中国现行的六大后备土地资源,这是一块最适宜开发的土地。因为,其开发的前景令人看好,投资又极具可行性。所以,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开发中海岸线的开发显得极其重要,而滨海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本篇通过对X城进行分析,对城市的滨水景观保护与建设进行祥加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x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has shown a steady growth trend. It has gradually shown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s shown a fas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trend. It has gradually reflected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lated fiel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along the coas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habitable zon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As the transition zone of marine landscape and land landscape, the coastal area is a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ith promin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al zone, the coastal 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the most feasibl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ix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astlin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coast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X city as an exampl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provid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expectation after. Key words: X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文化、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而在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主要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00多年,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空间的,我国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线型的街道为主,而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人们仅在庙的前庭举办庙会或者节庆等公共活动,同时,在交通便利

的码头和桥头等地形成公共开放的集市,但这几类公共开放空间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共空间理念传入我国,我国对公共空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1949年到198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动荡阶段、停滞阶段和再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处于恢复阶段,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纷纷进行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也步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接着到“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到“文革”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是局部的一些新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进行和发展中。进入21世纪,城市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其形态和构架代表不同城市的品位和特点,其设计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特色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富有神韵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增添了城市的魅力。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爱市意识往往因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增强。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战略原则需要被贯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建设者需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和使用功能,保护建设地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化空间的生态,打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第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来说,多创造一点公共开放空间就等于多增加一点投资,从而使城市建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可被划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建筑环境空间三种类型。其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满足交通需求,恢复街道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的景色。其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类型。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CCTV媒体公园设计思索 摘要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以CCTV媒体公园为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此类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媒体公园公共空间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CTV Media Park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eparating space among urban structures, but also the ligament and buffer zone of urban spaces. Taking CCTV Medi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text explored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ity, literariness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public spaces. Keywords: CCTV, Media Park, Public Space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国外很早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以体现,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尚在探索阶段。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媒体公园设计公开向国际招标,通过层层筛选,从几十家参选的中外设计机构中选取了6家入围单位。作为代表“中国之窗”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以及首都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处大型城市开放空间,它的设计必将在我国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里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此次招标竞赛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了本次规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入围方案,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又是我国最大的电视台,15套电视节目以平均每天230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播出,其国内收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0%,观众数量超过10亿;中央电视台更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