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方法之----没有处罚,小孩不守规矩?

教育方法之----没有处罚,小孩不守规矩?

没有处罚,小孩就不守规矩?爸妈更该学习让孩子说出「做不到的理由」

「数学想想国」每一学期的课辅班、寒暑假主题活动的营队,都会有个开学日的仪式,除了介绍主题活动课程、认识环境之外,还会跟孩子们谈「想想国生活公约」暨签约仪式。家长们都反应这样约定很不错,那天小语(升小一)妈妈问起这件事。

小语妈妈(以下简称「妈」):小语回家之后,说起老师跟大家谈「我们的约定」还有签约的事。为什麽是「约定」?不是「规定」?

郑桢桦(以下简称「郑」):规定是某一方制订,而要另一方遵守。想想国的生活公约是大人、小孩都要遵守、签约。在签约之前,公约内容都必须一条条清楚的解释给孩子们听懂,让他们理解这样做,对他们的好处,最后会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做不到的困难,讨论可以怎麽努力。

举例来说:孩子们通常最有意见的公约,就是「午休」。我们会先从人类的演化史谈起,讲睡眠对人的重要性,近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睡眠以及午觉时间对于孩子的情绪稳定、脑前额叶发展、学习吸收都有帮助等等,再则照顾小孩的大人也需要休息,这段时间是大家一起休息的时间。这些都谈完之后,仍有小孩咕哝:我就是睡不著。那只好来谈睡不著可以怎麽办?闭上眼睛聆听故事,想一些平常没时间、没机会想的事情…当然要小孩午休也必须有配套措施,如:环境的营造(气温是否舒适),协助孩子入眠的方法(按摩、说故事)等。再有困难,就个别约谈看如何协助。

妈:可是没有处罚的话,小孩会不会觉得:反正我不遵守,也不会被处罚。

郑:是孩子真的有这样跟你说?还是这是我们大人的猜想?

(小语妈妈楞了一下)

郑:定这些公约是希望生活在这裡的大人、小孩都可以愉快的相处在一起。我相信每个小孩都很愿意朝著这个方向努力。而当有一个目标,你很努力却达不到时,究竟是会感到很得意自己达不到?还是会觉得很受挫自己怎麽办不到?小孩是还在长大中的人,比较有能力的大人本来就应该协助他们釐清自己的困难,帮忙想可以改善的方法,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比起仅仅只是避罚的思维,我更担心的是他们会想:「反正你就觉得我做不到了,我就当这样的人吧。」

妈:我懂你的意思了。

昨天早上小语在厕所洗手时不小心打到妹妹的头,妹妹很生气,打了

小语一下,没想到小语用水泼妹妹。混战之后,我请双方冷静,冷静后,两人又像没事人一样玩在一起。我问小语刚才为什麽用水泼妹妹?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用水泼妹妹;小语说:「因为妹妹打我,我也会痛,但我的衣服上写我不打小孩,妹妹是小孩,所以我不能打妹妹,只好用水泼她,水泼她,她又不会痛!」这样缺乏弹性的逻辑实在让我好头疼啊!我很好奇营队短短几天,却能让她把「不打人、不骂人」牢记在心裡,怎麽办到的?

郑:我们先讨论她跟妹妹的纷争。如果两个人都说清楚自己对于事件的认知、感受,有机会听到另一方的想法,问题也就解决了。小孩彼此之间吵完后,没有困扰,那感觉就没有什麽需要大人帮忙的地方。再来谈小语对「不打人、不骂人、泼水OK」的逻辑推论。如果是我,我会先讚美她可以遵守自己的承诺。然后再带著小语想「不打人、不骂人」只是针对小孩吗?还是大人对小孩、小孩对大人、大人对大人、小孩对小孩都应该如此?不打、不骂是为了什麽?是因为打骂都只是宣洩情绪的手段,让对方不好受之外,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对方让你不舒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他不要这样?

像小语这样对很多规定都有所坚持跟执著的孩子,跟她谈任何约定都要很小心,提供她很多情境作为参考。他们比较不容易类化,所以每一次的事件都可以是她重新认知约定的好机会。尝试去理解她的逻辑,包容她的想法,也有助于她去同理别人。

妈:谢谢你的建议,以我的能力来理解小语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连自己的情绪都很难釐清了。

郑:我猜想其实妈妈想问的问题是:「是不是也可以在家裡跟孩子一起订生活公约,大人小孩一起共同遵守?」我总认为家跟学校不同的地方在于:家应该是一个温暖、包容,可以让人卸下心防、放鬆的居所。大人、小孩在外活动与人交往,难免要去妥协、配合其他人,如果回到家,还有约定跟规范,人一整天就像绷紧的絃,难免失了弹性。如果感觉到有什麽困扰,我想好好的跟孩子们说,需要他们什麽样的协助,他们应该都愿意成为可以帮忙的主体,也有机会从大人身上学到如何说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谈话至此,妈妈的手机铃声响起,爸爸跟小孩大概已经在楼下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小语妈妈匆匆与我话别说再聊。能有一个那麽会自我觉察,愿意提问、质疑与挑战的妈妈,相信有特殊气质的小语,一定会越来越有弹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