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_简_爱_王秋媛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_简_爱_王秋媛

MOUNTAIN FLOWERS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惊世之作,自1847年10月出版以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世界文坛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宠儿,简?爱的两位表哥人格对简?爱的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圣约翰对简?爱的苦苦追求未果后,他一个人去了印度传教,继续着他的宗教理想。而约翰?里德则因为赌博导致母亲得病,家庭败落。而简?爱在不同情景的心理描写深刻地刻画了简?爱的性格,使其反抗、自尊、自立、追求平等独立的精神逐渐深化。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简?爱的两位表兄及简?爱的行为动因。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的。本我位于人格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比多,是一个能量场,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1]自我(ego)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是由习俗教育产生的一种向往,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不协调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2]简?爱及其两位表哥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本能欲望、现实环境和道德规范的冲击,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行为反应,这充分说明了人格结构对人物心理活动及外在活动的影响作用。

一、放纵本我的约翰?里德

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3]约翰?里德行为和心理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前四章。透过对约翰?里德为数不多的描述,我们可以看见他的情感大于理智,本我是放纵的。与此同时,他骄横残暴,对亲人毫无感情,毫无责任感,过分猖獗的本能欲望侵蚀了他的心灵,道德良心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人格内部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坍塌,主体的崩溃,这为其一生悲惨的命运定下了基调。

约翰?里德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早亡,而母亲对他过份溺爱,“从来没有人敢违拗他,更不用说责罚他,尽管他扭断鸽子脖颈,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摘掉温室里的葡萄,掰下花房里珍贵花

木的苞蕾……蛮横地不听她(母亲)的话,不止一次撕破、弄坏她的衣裳,可他却仍是她的‘心肝宝贝’”。

此外,母亲对约翰?里德欺侮简?爱的残暴行为也置若罔闻。“约翰对他母亲和姐妹并不怎么有感情,对我更抱有一种反感。他常欺负和虐待我,每星期不止两三次,而是接连不断,以致只要他一走近,我身上每一根神经都紧张害怕,骨头上每一块肌肉都吓得抽缩。有时候我被他吓呆了,因为无论对他的威吓也好,虐待也好,我都无处申诉。而里德太太对此完全装聋作哑,她从来看不见他打我或者听见他骂我。”

约翰?里德对简?爱的嘲讽、辱骂和人身攻击因为家人的放纵而逐渐升级。

“你这残酷恶毒的坏男孩!你就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工头……你就像罗马暴君!”在听到简?爱上述语言反抗后,约翰?里德追求快乐的本能欲望受阻,他变得如野兽一般,采取更为疯狂的行为,表现出人生物性的一面,但对于约翰?里德来说,他的生物性或者说兽性的一面在他的行为中占主要成分。“他向我奔过来。我感觉到他揪住了我的头发,抓住了我的肩膀,他真像在跟一个亡命之徒决一死战。”

红屋子事件后,约翰的行为有所收敛,但还是“每次见到我就用舌头鼓鼓腮帮作个怪相,有一次还想给我点颜色看,但想到简?爱上次勃然大怒、拼死反抗的情景,就一边咒骂一边逃开了”,同时还对其母亲发誓说简?爱打破了他的鼻子。

长期家庭的溺爱,欺侮弱者,没有同情心,行为不受现实生活的法律和伦理道德束缚,而只受本能驱使的约翰?里德,由于本我过于强大,压制了自我和超我的发展,使其生物性的行为占主导作用。约翰?里德变得“残暴和强横”,“恨他的学校,骂他的老师。”而约翰?里德也从不停地虐待简?爱、攻击学校、老师、母亲、姐妹及其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和快乐,这也是本我追求快乐的原则使然。

成年后,约翰?里德变成一个赌徒,他不断写信向母亲要钱来折磨母亲,而家里为此已“变得很穷了,减掉一半佣人,关掉一部分房子”,母亲“三分之二的进款都得拿去付抵押借款的利息”。他被一群赌棍骗子包围着,彻底堕落变坏了。对于病入膏肓的老母亲,约翰?里德还“不断用他自己的死或我(母亲)的死来吓唬我,弄得我有时候梦见他正等着入殓,喉咙上有个很大的伤口,或者脸又肿又黑。”

母亲病重期间,约翰?里德也没有回来探望,而母亲还是想着怎么弄钱去满足儿子赌的“乐趣”。母亲去世时,约翰?里德也没有回来参加葬礼。自我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发展起来的。在约翰?里德的人格结构中,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亲情这些超我的成分已荡然无存,同时不能按现实的理性去行事,而放纵的本我主宰了他的行为。

二、完美自我的简?爱

在盖茨黑德府,简?爱受到舅妈一家的侮辱和打骂,她反抗过、反思过,简?爱的性格之脆弱与坚韧、激情与克制都以此二元对立之品质为触动点。盖茨黑德的经历和感受凝成了简?爱人生成长中的童年情结。[4]在落伍德慈善学校,简?爱虽然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公正和仁爱的教师谭波尔小姐关心她,让她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完善了自身的道德情操。和好友海伦?彭斯的交往,使她产生了归属感,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简?爱》

王秋媛

144

14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