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质的研究 4章と7章

质的研究 4章と7章

质的研究 4章と7章
质的研究 4章と7章

第四章質的研究の倫理

12AA303 鄧珊益

この章の目標

?質的的研究と関わりのある論理問題が理解できる。

?質的研究の論理へ感受性を伸ばす事ができる。

?こうした問題には単純な解答がないことを認識できる。

?論理的正当な枠組野中で(質的)研究を計画し、実施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る。多くの領域で、研究は論理の問題となっている。領が作られている(特に医学)。すべての研究参加者の保護を念頭としたものが多いが、中には脆弱性のあるグループや民族的な多様性に特に配慮するものもある。この章では、質的研究における論理的問題のいくつかを取り上げた。研究と倫理の問題を切り離して考えることは出来ない。いくつかの国で倫理綱

●研究倫理の必要性と質的研究の論理的ジレンマ

スキャンダルがきっかけで、倫理的問題に焦点が当たることがある。ドイツのナチ時代の医学研究実験の反省によるところが大きい。倫理の原理と現場の間では、一般的な規則と日常の研究現場の規則が完全には一致しないことから、緊張関係になることがよくある。

●倫理綱領は万能の解答か

倫理綱領は、研究対象者とフィールドとの関係を規制する為にある。ネットでみつかった倫理綱領の実例のいくつかを下に示す。

?イギリス心理学会(BPS)の行動綱領、論理の原則とガイドライン

?イギリス社会学協会(BSA)による論理的実践の声明

?アメリカ社会学協会(ASA)の論理綱領

?社会調査協会(SRA)の論理ガイドライン

?ドイツ社会学会(GSA)の論理綱領

これらの倫理綱領では、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説明に基づく承諾)が求められている。また、研究は参加者に害を与えないこと、研究目的が偽られないことも求める。マーフィーとディングウォール(Murphy and Dingwall 2001:339)は「倫理の理論」で以下の4点を重視する。

?非有害性?参加者に害を与えない

?有益性?研究は何らかの益に結びつくのだ

?自律性、自己決定?参加者の価値と決定の尊重

?正義?全ての人を平等に扱う

例えば、GSAの論理綱領では、参加者に損害や不利益を与えるリスクを削減する必要性を定めている:被観察者、被質問者、調査に巻き込まれる人が、いかなる利益も危険をこうむることもあってがならない...

説明に基づく承諾と自発的な研究参加の原則は以下のように定められている:

社会的調査への参加の一般的原則は、その参加が自発的であり...

マーフィーとディングウォールによると、倫理綱領の文言が抽象的なレベルでは広く合意が得られるが、エスノグラフィー(17章)などの研究現場のレベルになると、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が難しかったりすることも多い。

こうした綱領と原則を実際の研究に用いた経験に関する文献を調べると、2つ大きい問題が浮かび上がる。

1.特定な方法を踏まえない論理綱領は、研究を不必要かつ不適切に縛ってしまう。2.これらの綱領の形式的な遵守は研究参加者を本当に保護するというより、むしろ特定の方法に関わる問題に対するエスノグラフィの感性を鈍らせてしまい、実際に参加者を害するリスクを高めてしまう。(Murphy and Dingwall 2001:340)

ケーススタディ4.1 同性愛者の実践の隠れた観察、1960年代にハンフリーズ(1975)は同性愛者の性行動に関する観察研究を行った。ここでは3つの店で観察のジレンマが指摘、

この例のような、自分の素性を欺き、相手の承諾なくプライバシーを侵害してデータを得ることは、論理的な許容範囲を逸脱する行為である。

●倫理委員会は解決策か

倫理委員会は、ある研究が実施される前に、研究計画と方法を審査する。よい実践とは「研究者が倫理綱領に従って研究を実施すること」と「研究申請書の倫理的健全性が点検されていること」の条件を踏まえたものとされる。倫理的健全性とは、以下の3つの側面で点検される。

(1)学問としての質

既存の研究の二番煎じや新知見を産出しない研究=非倫理的(例:Department of health 2001)。しかし、委員会メンバーによる研究の前提と基本の不理解や、彼らが申請者とは違う方法を背景にしていたり、研究として気に入らない等で却下される事もある。

このように、倫理委員会が、ある申請を却下したり妨げたりする決定を下す理由は様々であることは問題である。自然科学的な志向性のある委員会やメンバーによって質的研究が審査される場合にはこうした留保がつけられる可能性が特に強くなり得る。

(2)研究参加者の保護(=welfare)

参加者にふりかかるリスクと研究によって見出すことのできる利益を比べるということ。相対的に決定されるのでジレンマがここでもしばしば発生する。

(3)研究参加者の尊厳と権利

研究者の十分で適切な説明に基づき、参加者が自発的に判断して承諾する研究になっているかということ。研究者は参加者にプライバシーの保護を保証する必要がある。参加者の情報は濫用してはいけない。

以上3つの観点から、倫理委員会は研究の倫理性である一般的原則を点検し、規範化する(詳しい議論はHopf 2004bとMurphy and Dingwall 2001)。

では、この原則がなぜ研究の倫理にジレンマを発生させるのか。どのようにすると倫理的にふるまう指針になるのか。

●質的研究でいかに倫理的にふるまうか

研究プロセスには常に倫理的問題が関わる。具体的には以下の5つ。

(1)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説明に基づく承諾):具体的に実践するための基準「その能力のある人が承諾すべき」「承諾する人には適切に説明がなされるべき」「承諾は自発的になされるべき」(Allmark 2002:13による)

しかし、研究の手順を理解し、自分で決定する能力がない(もしくはそう思われる)人を研究したい時、この基準を満たすのは難しい。代理人の承諾も考えられるが、彼は研究参加者と同じ視点を持っているとは限らないので、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の基準を満たせるかどうかはあやしいと言えてしまう。

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の原則を一貫して解釈してしまうと、こうした人々を研究することは禁止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てしまう。しかし、これは具体的?個別的に判断するべきことである。そのような例はたくさんあるだろう。

(2)データ収集による参加者への害を防ぐ

質問紙などのデータ収集の際、研究のために質問すること自体が、彼らの精神的危機を招いたり、負担を増したりすることはないだろうかという問題もある。

(3)参加者に対して正当なデータ分析を行う

データ分析やデータと結果の発表の際、特定の評価を下したり表明したりする事で、研究参加者は他人と比較される事に不快さを感じないだろうか、という問題。これを避ける為、データに基づく解釈をする、人格を評価しない、心理学的診断に使わない事が重要

(4)研究発表の際の守秘義務

一つの場の複数メンバーを調査した時、守秘義務や匿名性の問題が発生する。守秘義務は場の外側?内側の両方を満たす必要。その為に、データを終始匿名化し、文脈情報を削り、データを安全で鍵のかかる場所や容器に保管し、第三者に許可なくアクセスさせない事が重要。

(5)質的研究とそのデータにおける文脈の問題

質的研究の一般的問題は、量的研究と異なり、個々の参加者に関わる多くの文脈情報が得られ、使用される点である。文脈情報から、誰を研究したかが分かってしまうことによる問題が発生することがある。

ケーススタディ4.2 論理的に微妙な研究対象としての相互行為

この研究例が示すのは、いかにある研究対象が特別な論理的配慮を必要とする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よりよい研究のために必要な質的研究倫理

量的研究と比べて質的研究はほとんどの場合オープンに計画され、フィールドに合わせて実施される。どんなデータを集めるかという事や、インフォームドコンセントを得る事は簡単にはいかない場合もある。そうした事が倫理委員会による点検を厳しくさせている。開放性を特徴とする質的研究では、質問や観察対象の焦点をはっきりと(そして限られた数に)定めるよりは、大まかなアプローチでデータ収集する傾向にある。この為に、研究設問に答える為に本当に必要なデータや側面だけを集めるという、やや労力を節約するフィールドへのアクセスが必要な場合もある。

今日、研究をする際、研究倫理を考慮する重要性がどんどん高まっている。しかし研究上の問題やジレンマについて、単純な一般解を必ずしも得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そんな時は、研究が許される限界はどこで、どこからがプライバシーの領域なのかを、改めて振り返って考えてみるとよいと解明した。これがあなたの研究に関わる論理的問題に、適切に対処するための出発点となるだろう。

●第4章のまとめ

?フィールドにおける倫理的ジレンマについて考え、その解決策を求めることが、研究の実施と正当化の前提となる。

?質的研究における倫理的ジレンマは、量的研究の場合よりも複雑である。

?倫理綱領は倫理的問題の一般的な取り扱いを定めるものである。倫理委員会は研究参加者の権利と利益に照らして研究申請を点検する重要な存在である。

?しかし倫理的ジレンマは。研究者が調査現場に入り、具体的な人物や機関と接してはじめて浮かび上がってくる。

?多くの倫理的ジレンマは、研究上の関心(よりよい知見、既存の問題に対する新しい解決策など)と、研究参加者の関心(プライバシーの保護、損害の防止など)とを比較考慮する必要性から生じてくる。

第7章認識論的背景:テクストの構築と理解

12AA303 鄧珊益●テクストと現実(リアリティ)

質的研究におけるテクストの三つの役割。(1)研究結果の根拠となる本質的データ(2)解釈の基盤(3)研究結果を提示し伝達する為の主要媒体。データ収集の結果や解釈の資料としてテクストは質的研究には欠かせない

「現実→テクストへの翻訳」「テクスト→現実を推論」をする時何が起こるか。

研究プロセスにおいて、インタビューを基にして文字になったものだけが形あるテクストとなる。そして以降の研究では、それは「研究されるもの」になり、また新たな現実が産出される。このことをよく考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世界制作としてのテクスト:一次と二次の構築

「表象の危機(テクスト≠現実)」について様々な研究者が語っている。現実は当事者による意味付けによって能動的に作られるものである。質的研究の出発点は、私たちが出会う様々なことがらについての観念と、観念相互の関係である。

●出発点としての社会的構築

アルフレット?シュッツは「純粋な事実は存在しない。われわれが精神活動によって選択したものがあるのみ」と述べる。

この見方によると、社会科学者は様々な「世界のバージョン」を作りあげている事になるし、日常世界はそもそも多元的に存在しているという事が出来る。

この様な観点に立つ時、社会学的研究に特有の問題(研究しようとする世界が、「世界のバージョン」や、相互行為する主体が作りあげたバージョンの中にある)が発生する。そうすると、研究結果の提示には多様なプロセスが共存している事になる。このプロセスをより詳しく理解するにはどうすればよいか。

●テクストの中の世界制作:ミメーシス

ミメーシス(mimesis)とは、世界を象徴的世界へと変換すること。現代では、この概念は広い意味で捉え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ミメーシスは、人間が世界とテクストに関する理解を表現する際の一般原理として扱われている。

ミメーシスは以下の3つの場面であらわれる。

(1)被研究者が、経験を語りに変換する場面

(2)これに基づき研究者がテクストを構成し、解釈する場面

(3)そのような解釈が日常の文脈に還元される(例えば他の人に読まれるなど)場面。テクストの構成と解釈におけるミメーシスの過程を分析する上で、リクールの考察は有益である(Ricoeur 1981, 1984)。彼は、ミメーシスの過程を3段階に分けている。

(1)ミメーシス1

日常的?学問的な解釈をする際には、人間の行為や社会、自然の出来事についてあらかじめ自らがもっている知識が前提になっている。

(2)ミメーシス2

これは、社会的?自然的世界の経験がテクストへと「加工される」変換作業であり、ひとつの構成プロセスとして理解されるべきもの。行為に形態を与える過程。この場合のテクストとは、他人に語られる話ということもあれば、ある種の記録や研究目的で作成されるものという場合もある

(3)ミメーシス3

テクストを理解すること=解釈のプロセスを通して行われるミメーシス的変換。これはナラティブ、記録、本、新聞などを日常において理解することもあれば、そのようなナラティブ、研究に関するドキュメントや専門文献に関する学問的解釈のこともある。

リクールの議論は文学的テクストに関するものであるが、ゲバウアーとヴルフは認識全般へと広げられた。ミメーシスは先行理解からテクストを通して解釈へと至る道である。

●バイオグラフィーとナラティブの関係におけるミメーシス

質的研究の実践の大きい割合を占めるのがインタビューによるバイオグラフィーを再構成することである(14章)。人生の経験を表現するのにナラティブは適している(14?16章)。

第7章のまとめ

?質的研究の大部分においてテクストが基礎資料である。

?研究プロセスにおけるテクストの産出は、現実の社会的構築の一特殊例である。

?世界制作とミメーシスとは、テクストと現実の社会的構築を記述するための二つの概念である。

?リクールが提唱したミメーシスの三形態モデルは、社会的構築のプロセスの段階を記述するものである。

?人生のナラティブは、ミメーシスが中心的な役割を演じるそうした構築の一例である。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 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 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 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 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 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 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 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 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 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 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教学提纲

生涯人物访谈录 生涯人物一 被访谈人简历: 姓名:何璃璃 性别:女年龄:28岁 工龄:3年多 学历:本科 职务:人力资源部部长 所学专业:国贸和人力资源管理 所在单位:蒙自金方超市人力资源部部长 与被访谈人物的关系:小组人员在金方超市做兼职时所认识的 访谈时间:2016年4月21日 访谈方式:qq访谈 访谈人:蒋国海 访谈内容 问题一:您是如何得到这份工作的? 答:现场招聘 问题二:您对这份工作有什么看法呢? 答:我觉得这份工作挺好的,虽然当初刚做这份工作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小错误,但后来慢慢的也做得得心应手,我很喜欢现在这份工作 问题三:您觉得做这份工作学要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 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知识面广,心细,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掌握人力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熟悉与人力资源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人力资源查询的基本方法。 问题四:您认为目前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背景? 答:其实学历也不是最重要的,一般的大专文凭都可以的,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问题五:一般从事这份职业的起薪,平均薪,最高薪会是多少呢? 答:在不同行业,不同的公司都是不同的,试用期一般就一千多吧 问题六:刚参加这份工作时会有什么样的培训呢? 答:在这里基本是没有的,但在让你接手一些重要的工作时,会让你先从助理做起,便于学习 问题七:你在做这个工作的日常任务都是些什么呢? 答:每天给在超市工作的人员办工作证,还有清点超市的人力资源,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老板吩咐的事也要做好 问题八:您认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性格和能力对这个工作室比较重要? 答:耐心,细心,勤学好问,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人际交往能力强 问题九:进入这份职业需要什么执照或教育程度? 答: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是必须要有的,教育程度的要求不会很高,一般的本科生,专科毕业生都

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 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 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 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 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收集是运用社交技巧,资料整理/分析是孤独的知性探索。 面临的主要困惑:如何从资料中发掘意义?研究者如何可能理解被研究者?被研究者文化主位的意义如何通过研究者文化客位的解释获得意义?主体间性的解释性理解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在创造性与严谨性上维持一个平衡? 呈现质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基本过程、基本的理论取向。 第一节质性研究中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整理与分析资料”,指根据研究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与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不少研究者怀念实地访问/现场调查的时光(田园诗),但在资料组织、整理及分析中,面对庞大的资料茫然失措。提供一些整理/初步分析资料指导方针,保持批判精神(弹性)。 一、质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层级 ●资料分析的层级 -最低层是原始资料,包括录音带、田野笔记、文件等原始资料; -第二层是经过部分处理的资料,比如研究者的笔记与评论; ●-再高一层级的资料为译码或类别,即从原始资料与部分处理过的资料中摘要出有意义部分,同时,在这一层级工作中要呈现分析的备忘录,以解释为什么作此译码的决定。 ●用什么方法来呈现类别或主题:在质性研究中有不同的选择。 -用一些图表、矩阵图与地图来呈现社会网络关系、自然环境、地面区划、译码之间的关系或研究的概念; -用个案研究或以故事描述个案的状况来说明类别或主题。 ●资料处理及分析的技术 以归纳为主的,并且是有系统的。 量化研究在资料收集前简化资料,质性研究在资料收集后简化资料,也使质性研究报告变得易读、生动。 二、质性资料的处理

研究者实地调查后积累了成箱的资料夹、录音带、笔记、电脑磁片,但资料组织与分析需要较实地调查多六倍的时间。许多质性研究者常常会怀疑甚至会迷惑于这个问题,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全部结束所有的工作。 ●资料收集:撰写稿、对话、感觉和想法、事件与个人行为描述、概要讨论、多方面的资料收集;笔记、译码、分类、计算值,深度访谈的录音及相关的报纸、书籍、学术文章等。 ●好的质性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应在资料收集时就展开下述的工作,包括:所有的田野笔记、访谈笔记、日志与备忘录都应记载日期、时间、地点;同时,除了要将各个主题与资料建档外,也要将每一个受访者的资料都建档或编码。 ●资料处理:很麻烦、复杂的过程,要一次又一次重复阅读所有的笔记与原始资料,直到清楚每段的位置与内容为止,然后对各主题的结构与顺序比较清楚,即开始对资料思考、分类、做联结。 三、整理与初步分析访谈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作为一个整体,与收集资料之间是不可分开的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时机应该越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后才进行。 ●作用: (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范围,尽早就研究方向与类型做出决定; (2)帮助研究者提出统揽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可供进一步分析问题; (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 (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划地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一次性分析:有经验老手,研究规模较小,收集资料较少,研究目的较单一,研究者可采取一次性分析方法,直接对资料进行“整体观看”,然后凭着记忆写出研究报告。 ●采取“收集在前、分析在后”的顺序:一位新手,以把握实地调查工作的进程。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应该及时地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费时大:撰写一两个小时的访谈需要花费10小时,且大概有30页或更多页的稿子。 ●专门分析:在强调及时整理与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在收集资料后需要一段时间来专门进行分析。这个时间可以是几个星期、几个月,是一个整段、持续、不受到其它事情干扰的时间。(转换一下脑筋;担心已收集的资料不够用)。 ●实地笔记:最大价值在于“原始”,越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今后使用起来越能突显当时的“真实”情形。 四、资料分析前的初步整理原则 ●做记录的基本规则

工作分析方法及案例

1工作分析方法介绍 观察法是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被观察人员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将有关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设备、工作环境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将取得的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使用的结果的过程。 采用观察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力求结构化,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和组织现有的条件,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所需的记录单,做到省时高效。 观察法的优点是:取得的信息比较客观和正确。但它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主要用于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观察法常与访谈法同时使用。 访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一套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的关键是问卷设计,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放式调查表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问卷所提问题;封闭式调查表则是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 1.提问要准确 2.问卷表格设计要精练 3.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能模凌两可 4.问卷表前面要有导语 5.问题排列应有逻辑,能够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工作分析结构化访谈提纲

工作分析工具与模板系列(二): 工作分析结构化访谈提纲 一、关于岗位的基本信息 (一)问题 1.请问您的名字、所属部门、任职岗位名称是什么? 2.请问您的工作向谁汇报,谁指导您的工作? 3.与您同在一个岗位的同事有哪些?有多少人? 4.您是否承担管理他人的工作,如果是,主要是管理那些岗位上的人员?有多少人?(二)记录 访谈者请根据以上问题的答复填写记录 岗位信息记录 二、关于岗位的设置目的 (一)问题 1.这项岗位最终要取得怎样的结果? 2.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项岗位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3.为何设置这一岗位? 4.为这项工作投入经费会有何收益?

5.完成岗位目标对完成部门目标和公司目标有何贡献? (二)记录 访谈者根据以上问题的答复填写记录 岗位设置目的记录 三、关于工作关系 (一)问题 1.请问您履行本岗位职责时,需要从公司哪些岗位获得所需的信息、服务、资料或者接受监督?发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获得的信息、服务、产品、资料达到什么标准时才能使您完全感到满意? 2.请问您履行岗位职责时,需要向公司哪些岗位提供产品信息和服务,或行使某方面的监督?发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3.请问您在履行本岗位职责时,需要和公司外的哪些机构发生联系,联系的内容是什么? 4.请问您是怎么管理您的下属的?您的下属是何种类型的员工?请简要说明每位下属的工作范畴和职责,以及岗位存在的原因。 5.您经常和哪些下属接触?您是使用何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办公的? (二)记录 访谈者根据以上问题的答复填写记录 岗位工作关系记录

四、关于岗位职责和任务 (一)问题 1.请问您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在各项职责中,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您是如何完成这些工作的?您完成这些工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完成这些工作是否需要作业指导书的指导? 2.请您对您刚才所谈职责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估计每项工作需消耗的时间比率? 3.除了日常工作外,您在每周、每月、每季或每年还需要承担哪些工作? 4.您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时,是否做过这些任务的工作记录? 5.您所认为的岗位职责是否与其他的工作岗位职责有交叉部分,如果有,是哪些,您平时是怎样协调分工的? (二)记录 访谈者根据以上问题的答复填写记录 岗位职责记录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 篇一: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

工作分析访谈法

访谈法,又称面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订好的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 讨论进而收集岗位信息的一种方法。 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 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等。 一、选择访谈法的形式 访谈法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个别员工访谈法 个别员工访谈法主要适用于工作差异较大的岗位以及工作分析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 (二)集体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适用于工作岗位性质比较相近的情况。 (三)主管人员访谈法 主管人员访谈法是指工作分析人员通过同某一岗位任职者的直接上级领导进行面谈从而收集岗位信息 的一种方法。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访谈成功的重要前提。访谈者要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受访者的特 点,事先确定并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和范围,确定调查方案或拟订访谈提纲。 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明确访谈的目的、确定访谈的步骤、拟订提出的问题、安排提问的顺序、选取访 谈的对象等。调查方案样本见表2-l。 表2-1 访谈调杳方案 一、访谈目的 为了更好地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保证各个岗位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各个岗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分析活动 二、访谈人员的构成 姓名职务所在部门联系方式 三、访谈对象 姓名职务采访时间联系方式 四、访谈问题 1.请问您的姓名、职务、职务编号是什么 2.您所在的部门?直接上级主管是谁?部门经理是谁 3.所在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 4.工作权限 5.工作中需要同哪些部门或人员接触 6.其他 五、访谈的形式 口个别访谈法口集体访谈法口主管人员访谈法 六、访谈注意事项 1.访谈人员要创造和谐、良好的访谈氛围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生涯人物访谈记录及感想 访谈内容(概要): 访谈对象:我的叔叔 工作性质类型:铁路质量检测系统副监理 地点、时间:不限,根据工程队时间和地点的转移而转移 任职资格、所需技能:相关铁路建设质量监理方面的知识 工作环境、强度:环境变化度较大,多在露天的自然环境 福利薪酬:月薪4500加年终各种奖金提成 工作感受:对目前工作还比较满意 具体问题访谈记录: 1.你是怎样决定自己的职业的,你做了哪些准备, 答:经朋友介绍选择的职业,至于所作准备就是学习了一些铁路建设方面的知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铁路专业科班出生。 2.这个工作要求有什么样的技能,如果你想雇佣一个人做这项工作,你希望受雇者有什么样的资历, 答:就是要懂部分铁路质量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会操作专业的工程质量检测工具。如果要我雇佣别人做这项职业,雇佣者必须要有相关铁路行业 发面的从业经历,能吃苦耐劳。 3.在工作中,你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对此有何评价, 答:我的责任就是负责铁路质量监理啊。比如混领土质量检测,铁路钢轨质量检测等等。至于评价,觉得这个工作还蛮重要,比较有工作成就感吧。 4.你的职业有哪些让你喜欢的地方,你最擅长什么,

答:工作环境多变,亲近自然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还有就是工作相对来说 比较轻松,灵活性较大。最擅长的自然就是检测各种工程用料的质量了。 5. 你的工作条件怎么样,(包括时间、环境、着装要求、可能的危险及工作决策是怎样制定的,) 答:工作条件多变,那要看工程队具体在哪施工。像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工 作环境就比较差,有时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烟。要是在平原地区环境相 对较好。至于着装之类要求不多,一般都穿工作服吧。 6.你的职位是什么,你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工程队副监理。主要职责就是带队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对工程质量做 分析报告提交总部,以及参与具体的质量检测活动。 7.通常你一天的工作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答:大部分时间都是随着工程队在施工现场度过,少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做质 量分析以及撰写质量分析报告。 8.这个行业的起薪和平均工资是多少, 答:起薪3000元,平均工资4000左右吧。我目前4500元每月的基本工资。 9.你的职业(和你的公司)发展前景如何, 答:发展前景应该很不错,我们是国有建设企业,比较有保障。 10.在未来6-12个月里,你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你会怎样面对,迎接这 些挑战的障碍有哪些, 答: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挑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好。如果有机会当然 也还是想能提升一下自己的职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职位。障碍很多,比 如学历有限,知识有限,况且现在年龄也比较大了。 11.你成功的(或不成功的)解决或处理一个问题是什么,你做了些什么, 答: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质量问题在铁路建设时期总有很多。特别是下面的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戴晓晨 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 2016年9月5日

提纲 ?背景回顾(Background Review)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ing)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工具变量分析(Instrumental Variable)

背景回顾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v.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一些例子? ?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是那种研究? ?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v.s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本讲座不关注实验设计,只针对几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回顾 ?什么是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 ?研究者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客观观察到的数据 ?例子? ?原始数据(primary data)v.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e.g.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吸烟问卷调查 ?主题范围:基于(二手)观察数据的回顾性观察研究?e.g.大数据分析

因果推断 ?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因果联系(causation)v.s相关性(correlation/association)?因果联系à相关性 ?相关性à? 因果联系(inference)(8条标准) ?Causal Inference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assumptions needed to move from conclusions about association to conclusions about causation ?例子:短信干预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染?

质性研究意义编码

质性研究:意义编码 《质性研究访谈》试读:意义编码 在社会科学中,编码和归类早已是文本分析的方法。编码是以一个或多个关键词与文本片段形成关联,以便随后对一种观点加以确认,而归类是对某种观点进行更系统的概念化,以便于量化。不过这两个术语通常是可以互换的。编码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它是访谈文本的扎根理论、内容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关键部分(参见Gibbs, 2007)。 在1967年由Glaser和Strauss进行的质性研究中,编码在扎根理论方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里开放编码(open coding)的意思是指“数据分解、检测、比较、观念化和归类过程”(Strauss& Corbin,1990,p.61)。与内容分析相比,编码在扎根理论方法中不必被量化,但要对编码之间的关系以及编码与情境和行为结果的关系进行质性分析。对于访谈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程序来说,编码也已经成为新程序的关键特征(参见第十一章)。 Glaser和Strauss最初的构想非常重要,它使质性研究者能够在编码研究过程中通过呈现明确的策略来提供访谈这一方法的合理化证据。扎根理论的目的并非是检测现存的理论,而是归纳性地发展理论。具体地说,采用扎根理论意味着对材料进行全面的编码,而且正如

Charmaz(2005)所说,编码是及时的、简短的,是对受访者所描述的体验或行动的界定。目的是为了进行归类,以获得所要研究的体验和行动的全面资料。数据实例要不断地进行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这就会产生新的数据样本和理论上的内部备忘录。如果进一步的编码后没有出现新的见解或解释时,就要进行更集中的编码,分析也逐渐从描述性的层面转换为更加理论化的层面。 正如Gibbs(2007)明确指出的那样,编码需要采用“编码备忘录”,研究者可以记录不同编码的名称,由谁承担哪一部分材料的编码,编码完成之后的数据资料,编码所使用的定义,以及记录研究者对于编码的一些想法(p.41)。编码可以由概念驱动,也可由数据驱动,以概念驱动的编码所采用的是由研究者事先编好的那些编码,这些编码可能是通过查找相关材料或是查阅该领域的现有文献而获得的,而以数据驱动的编码是指研究人员在开始时并没有编码,是通过阅读材料进行编码的(例如扎根理论)。原则上,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编码——Gibbs提出了如下例子:特定的行为、事件、活动、策略、情况、意义、标准、符号、参与水平、关系、条件或限制、结果、环境,也可以是一些反应性的编码,即记录研究人员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pp. 47-48)。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大量的交

质性研究

大学生学校氛围对学业情绪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考察了学校氛围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大一至大三的19人参与了本次访谈。结果表明,在学校氛围中,从学校的物理环境来看,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物理环境对自我学业情绪的影响较小;从学校的师生关系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使大学生学业情绪消极;从学校的心理环境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有无学习帮助,对自我的学业情绪影响较小。总体上大学生的学校氛围对自我的学业情绪影响显著,且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环境学业情绪质性研究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来自云南、广州、湛江三个地区不同大学的19名大学生,其中女18名,男1名。2.2研究工具 访谈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设置12个问题。第一方面是基础的保密性问题:与受访者说明保密原则,建立信任关系。录音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访谈内容,方便对内容进行整理。第二方面是学校物理环境及其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包含请问您对学校氛围有什么样的看法?请问您认为您所在学校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这些优点和缺点是否影响你学习时的情绪?)第三方面是学校师生关系征及其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包含请问您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会影响到你学习时的情绪吗?您和老师的关系怎样影响你学习时的情绪?您和同学的关系怎样影响你学习时的情绪?第四方面是学校心理环境及其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包含请问您认为学校老师是否对您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这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问您认为同学是否对您的学习有什么帮助?都体现在那些方面?学校师生是否给您学习帮助,对您学习时的情绪有什么影响?第五方面是开放性的回答,针对被访谈学生的补充以及疑问:包含请问您对本次访谈还有什么疑问?请问您对本次的访谈内容是否有其他方面需要补充?等。其中主要的研究板块在于第二到第四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3程序与数据分析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主试,访谈前由课题负责人统一培训主试,讲解访谈注意事项并

工作分析 问卷调查 访谈法 观察法样例

工作分析的方法 工作分析的不同内容决定了工作分析调查的侧重点及所收集的信息的不同,也决定了工作分析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 工作分析的方法很多,如按照结果的可量化程度,可划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按照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法及工作日志法等。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法是工作分析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访谈法 访谈法,又称面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订好的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进而收集岗位信息的一种方法。 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等。 一、选择访谈法的形式 访谈法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个别员工访谈法 个别员工访谈法主要适用于工作差异较大的岗位以及工作分析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 (二)集体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适用于工作岗位性质比较相近的情况。 (三)主管人员访谈法 主管人员访谈法是指工作分析人员通过同某一岗位任职者的直接上级领导进行面谈从而收集岗位信息的一种方法。 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访谈成功的重要前提。访谈者要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受访者的特点,事先确定并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和范围,确定

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明确访谈的目的、确定访谈的步骤、拟订提出的问题、安排提问的顺序、选取访谈的对象等。调查方案样本见表2-l。 表2-1 访谈调杳方案 二、访谈提纲样例 访谈提纲是指对访谈的内容或问题列出一个大致的纲目,其内容是围绕岗位展开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一)工作分析非结构化式的访谈问题样本 样本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14个问题。 (1)请问您的姓名、职务、职务编号是什么? (2)您所在的部门?直接上级主管是谁?部门经理是谁? (3)您所在岗位的目标是什么? (4)您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请列举1~2个实例。 (5)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有其他人员的协助吗? (6)工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哪些?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对其他工作有什么影响? (7)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大致有哪些?例如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 (8)工作中需要和哪些部门的人员接触? (9)企业经常从哪些方面对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您认为从这些方面来考核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的建议? (10)请描述一下您工作的环境,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吗? (11)工作中需要用哪些设备?使用频率高吗? (12)工作中有什么不安全的因素吗? (13)如果一个新员工担任此岗位,您觉得他(她)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 (14)如果企业进行培训,您觉得自己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或者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二)工作分析结构化访谈提纲及记录表样本 1.岗位基本信息 (1)请问您的姓名、所属部门、所在的岗位及职位编号? (2)汇报工作的对象是谁?你的直接上级是谁? (3)与您同在一个岗位任职的同事有哪些?

访谈法——工作分析

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概念 访谈法就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将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从总收集岗位信息的一种方法。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现任者、对该岗位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等。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 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二.访谈法的特点 1.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由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都是有意思,有思想、有感情、有 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人,而且整个访谈过程是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因此,访谈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3.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 的原则。 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访谈法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研究 对象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以掌握。事实上,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访谈法获得的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的信

息,常常比其他传统心理学方法更加丰富、完整和深层。 三.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结构访谈对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被访谈者回答问题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都有统一的要求。结构访谈的好处在于访谈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对于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易于进行对比分析。 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非结构访谈有利于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适应各被访谈者的具体和特殊情况,有利于拓宽和加深对问题的研究,也有利于处理原来访谈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直接访谈又称面对面的访谈,即访谈者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直接访谈的突出特点是访谈双方直接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最大的好处在于,访谈者不但能广泛、深入地探讨问题,了解被访谈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和其他各种情况,而且还能亲自观察被访谈者的有关特征和他们在访谈过程中的很多非语言信息,从而加深对谈话内容的的理解,利于判断访谈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间接访谈就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物和被访谈者进行非面对面的交谈。目前,间接访谈的主要方式是电话访谈。其优点是收集数据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12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一、课程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 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 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 三、教学方法 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 四、教学日程 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

员工访谈思路分析

1 员工访谈计划书一、访谈目的 1、了解员工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了解员工对公司的真实想法了解高层对员工的期望了解高层对公司业务的理解寻找到公司与员工在想法与认知上的具体差距明确缩小差距的方法和路径 2、把公司高层对于公司的规划、未来发展计划、对各部门的定位等宏观方向性的想法告诉大家达成共识形成整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准则 3、了解公司管理层面临的压力有没有传递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4、了解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5、提醒部分员工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让其提出应该如何解决引入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理念 6、为一系列人事行政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寻找依据把人力资源部的计划告诉大家希望大家达成共识。 二、访谈准备1、背景资料搜集公司基本情况公司面临的问题最近一次员工访谈情况员工档案岗位说明书1公司基本情况公司简介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愿景规划及公司高层对各部门的定位见附件一2公司面临的问题如下①公司高层在公司的管理过程中感觉没人做事公司员工执行力不强②公司高层认为老员工不使力③公司近几年来人员流动率非常小但自去年年底起有不少员工离职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引起公司高层的关注④今年公司新入职员工较多新老员工融合有待改善⑤老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饱和度与工作瓶颈有待深入了解与进一步解决⑥公司高层希望逐步将绩效考核自上而下的实施目前正着手管理岗位的绩效考核访谈也是为绩效考核收集关键指标数据⑦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特别是老员工的积极性参加到新项目的建设工作。2 3最近一次访谈情况调查、员工档案、岗位说明书整理分析完成后将必要信息整理交第三方访谈人员机密信息要保密最近一次访谈情况主要调查访谈形式、效果和访谈待完善的地方。2、聘请老师与访谈老师沟通。聘请2位老师每位老师自备1名助理共4人。1名老师需有资深人资工作经验1名老师需有资深教育咨询经验。与老师沟通访谈目的、公司现状、员工基本信息及访谈时间、地点安排。3、部门访谈安排与部门经理沟通访前与被访谈者沟通告知访谈目的合理调整时间。4、人力资源部访谈人员访前指导由老师与组织者共同完成。三、访谈对象公司全体员工四、访谈形式第三方访谈中高层人员、技术骨干、关键人员采取一对一访谈基层人员工厂基层人员结构化访谈表与面谈具代表性员工结合进行结构化访谈表见附表一一对一访谈时记录员尽量隐蔽。按基层到高层访谈的顺序便于第三方人员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与高层访谈。五、访谈时间、地点、人员安排见附表二六、费用预算工具准备预算费用准备录音笔。七、访谈提纲及要点见附件二八、访谈结果应用1、访谈结果直接应用1汇总整理出具访谈报告针对访谈目的采取措施分析面临的新问题制定解决办法2分析访谈安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年终考评各岗位工作改善程度确定此次访谈效果。2、访谈结果整理应用1公开合理化建议邮箱、密码2出具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3编制部门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 3 4制定访谈制度5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九、关键事件安排事件完成时间执行人其他1、前一次访谈情况调查、员工档案、岗位说明书整理分析2、访谈老师聘请与准备3、人力资源部访前指导4、费用预算、工具准备5、与部门经理访前沟通6、访谈时间、地点、人员安排7、出具访谈报告8、访谈过程总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重组”和“浓缩”,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 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定性研究访谈组织连结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 thnograph等。 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 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 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 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 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的十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为主。 一、定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特点 对于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访谈原始资料,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是将资料“打散”、“重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组织”;而“分析”则需要寻找不同资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