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相册实验报告

网络相册实验报告

网络相册实验报告
网络相册实验报告

《JAVA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班级2011级网络一班姓名

20115424 康恺20115434 颜宵鹏20115419 朱敬毅

实验题目网络相册

实验时间2012.9.18~2012.9.25 实验地点主教0410

实验成绩实验性质□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教师评价:

□算法/实验过程正确;□源程序/实验内容提交□程序结构/实验步骤合理;□实验结果正确;□语法、语义正确;□报告规范;

其他:

评价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运用Java的Web开发技术,实现一个网络相册程序。

二、实验项目内容

1、实现网络相册的管理,包括创建、修改、删除等操作。

2、实现上传图片到网络相册。

3、实现图片的管理,包括图片的修改、删除等操作。

三、实验过程或算法(源程序)

关键代码

AlbumServlet.java

package servlet;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x.servlet.RequestDispatcher;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MultipartConfig;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Part;

import dao.Albums;

import dao.Photos;

import domain.Album;

/**

* Servlet implementation class AlbumServlet

*/

@WebServlet("/album")

@MultipartConfig(location = "E://picture", maxFileSize = 8388608, fileSizeThreshold = 819200)

public class Album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ublic AlbumServlet() {

sup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imageDir = "E://picture";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request.getParameter("op");

try{

switch(op){

case "add":

showAddAlbumFor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list":

listAlbums(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image":

showImage(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go":

goInAlbu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delete":

doDeleteAlbu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edit":

showEditAlbumFor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back":

goBackToLogin(request, response);

break;

}

}catch(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e);

}

}

private void goBackToLogin(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response.sendRedirect("index.jsp");

}

private void showEditAlbumFor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Album album = Albums.get(id);

request.setAttribute("album", album);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

.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edita.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ivate void doDeleteAlbu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Album album=Albums.get(id);

File file = new File(imageDir, album.image);

if (file.delete())

{

Albums.delete(id);

Photos.deleteAll(id);

}

response.sendRedirect("album?op=list");

}

private void goInAlbu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album_id=request.getParameter("id");

HttpSession session=request.getSession();

session.setAttribute("album_id", album_id);

response.sendRedirect("photo?op=list");

}

private void showImag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Album album = Albums.get(id);

File file = new File(imageDir, album.image);

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OutputStream out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

copy(in, out);

}

private void copy(InputStream in, OutputStream out) throws IOException {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int len = 0;

while ((len = in.read(bytes)) > 0)

out.write(bytes, 0, len);

out.close();

in.close();

}

private void listAlbums(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userName=(String)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userName");

List albums = Albums.getAll(userName);

request.setAttribute("albums", albums);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

.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lista.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ivate void showAddAlbumFor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addp.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 = request.getParameter("op");

try{

switch (op) {

case "doAdd":

doAddAlbu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doEdit":

doEditAlbum(request, response);

break;

}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e);

}

}

private void doEditAlbu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Album album = new Album();

album.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String oldId = request.getParameter("oldId");

Album oldAlbum = Albums.get(oldId);

String fileName = oldAlbum.image;

album.image = fileNam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erName=(String)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userNam e");

Albums.update(album, oldId);

Collection parts = request.getParts();

for (Part part : parts) {

if (part.getName().equals("image")) {

part.write(fileName);

break;

}

}

response.sendRedirect("album?op=list");

}

private void doAddAlbu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Album album = new Album();

album.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String fileName = album.id + System.nanoTime();

album.image = fileNam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erName=(String)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userNam e");

Albums.add(album);

Collection parts = request.getParts();

for (Part part : parts) {

if (part.getName().equals("image")) {

part.write(fileName);

break;

}

}

response.sendRedirect("album?op=list");

}

}

PhotoServlet.java

package servlet;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PrintWriter;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x.servlet.RequestDispatcher;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MultipartConfig;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Part;

import dao.Photos;

import domain.Photo;

//import domain.Share;

/**

* Servlet implementation class PhotoServlet

*/

@WebServlet("/photo")

@MultipartConfig(location = "E://picture", maxFileSize = 8388608, fileSizeThreshold = 819200)

public class Photo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ublic PhotoServlet() {

sup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imageDir = "E://picture";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request.getParameter("op");

try{

switch(op){

case "add":

showAddPhotoFor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list":

listPhotos(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view":

viewphoto(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edit":

showEditPhotoForm(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delete":

doDeletePhoto(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image":

showImage(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exist":

checkExist(request,response);

case "back":

goBackToAlbum(request,response);

break;

}

}catch(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e);

}

}

private void goBackToAlbu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response.sendRedirect("album?op=list");

}

private void checkExi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request.getParameter("id");

Photo photo=Photos.get(id);

PrintWriter out=response.getWriter();

if(photo==null)

out.println(0);

else

out.println(1);

}

private void showImag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Photo photo = Photos.get(id);

File file = new File(imageDir, photo.image);

InputStream 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OutputStream out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

copy(in, out);

}

private void copy(InputStream in, OutputStream out) throws IOException {

byte[] bytes = new byte[1024];

int len = 0;

while ((len = in.read(bytes)) > 0)

out.write(bytes, 0, len);

out.close();

in.close();

}

private void doDeletePhoto(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Photo photo = Photos.get(id);

File file = new File(imageDir, photo.image);

if (file.delete())

Photos.delete(id);

response.sendRedirect("photo?op=list");

}

private void showEditPhotoFor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Photo photo = Photos.get(id);

request.setAttribute("photo", photo);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

.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edit.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ivate void viewphoto(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Photo photo = Photos.get(id);

request.setAttribute("photo", photo);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

.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view.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ivate void listPhotos(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album_id=(String)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album_id");

List photos = Photos.getAll(album_id);

request.setAttribute("photos", photos);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

.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list.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ivate void showAddPhotoFor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add.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 = request.getParameter("op");

try{

switch (op) {

case "doAdd":

doAddPhoto(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doEdit":

doEditPhoto(request, response);

break;

}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e);

}

}

private void doEditPhoto(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Photo photo = new Photo();

photo.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info");

photo.album_id=(String)

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album_id");

String oldId = request.getParameter("oldId");

Photo oldPhoto = Photos.get(oldId);

String fileName = oldPhoto.image;

photo.image = fileName;

Photos.update(photo, oldId);

Collection parts = request.getParts();

for (Part part : parts) {

if (part.getName().equals("image")) {

part.write(fileName);

break;

}

}

response.sendRedirect("photo?op=list");

}

private void doAddPhoto(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Photo photo = new Photo();

photo.id = request.getParameter("i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info");

String fileName = photo.id + System.nanoTime();

photo.image = fileName;

photo.album_id=(String)request.getSession().getAttribute("album_id" );

Photos.add(photo);

Collection parts = request.getParts();

for (Part part : parts) {

if (part.getName().equals("image")) {

part.write(fileName);

break;

}

}

response.sendRedirect("photo?op=list");

}

}

UserServlet.java

package servle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x.servlet.RequestDispatcher;

import javax.servlet.ServletException;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MultipartConfig;

import javax.servlet.annotation.Web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import javax.servlet.http.Part;

im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ers;

impo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er;

/**

* Servlet implementation class UserServlet

*/

@WebServlet("/user")

@MultipartConfig(location = "E://picture", maxFileSize = 8388608, fileSizeThreshold = 819200)

public class User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public UserServlet() {

super();

}

protected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request.getParameter("op");

switch (op)

{case "add":

showAddUserForm(request, response);

break;

}

}

private void showAddUserForm(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regedit.jsp");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

protected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op=request.getParameter("op");

try{

switch (op) {

case "addn":

doAddUser(request ,response);

break;

case "check":

doCheckUser(request ,response);

break;

}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vletException(e);

}

}

private void doCheckUser(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userName=request.getParameter("name");

String userPassword=request.getParameter("password");

User user=Users.get(userName);

HttpSession session=request.getSession();

session.setAttribute("userName", userName);

if(user.password.equals(userPassword))

{

response.sendRedirect("album?op=list");

}

}

private void doAddUser(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User user = new Us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 request.getParameter("name");

user.password=request.getParameter("password");

Users.add(user);

Collection parts = request.getParts();

for (Part part : parts) {

part.write(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7401763.html,);

break;

}

response.sendRedirect("success.jsp");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和(或)源程序调试过程

1.进入后的主界面

2,点击注册,进行注册

显示注册成功!

3.登陆

登陆后的界面

4.创建相册

5,进入相册进行操作

6.上传照片

7.点击查看

网络通信实验报告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教师:贺刚 完成日期: 2020.5.27

实验一:TCP套接字编程 内容: 1、利用阻塞模型的开发TCP通信客户端程序。 2、在程序中必须处理粘连包和残缺包问题。 3、自定义应用层协议。 4、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 实验代码: 服务器端: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initsock.h"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CInitSock initSock; // 初始化Winsock库 DWORD WINAPI ThreadProc(LPVOID lpParam); vector sClientVector; int main() { //1 创建套节字 SOCKET sListen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cout<<"Failed socket() "<

网络拓扑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 学院名称: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网络设备的连通和对拓扑的分析,加深对常见典型局域网拓扑的理解;通过路由建立起网络之间的连接,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命令,了解网络路由的设计与配置。 二、实验仪器或设备 二层交换机五台、三层交换机一台,路由器两台,学生实验主机五台及一台服务器。 三、总体设计(设计原理、设计方案及流程等) 假设某校园网通过1台三层交换机连到校园网出口路由器,路由器再和校园外的 一台路由器相接,现做适当配置,实现校园网内部主机与校园网外部主机的相互通信。 实验拓扑图:

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 三层交换机上配置vlan及IP地址,进行端口划分:Switch(config)#vlan 2 exit vlan 3 exit vlan 4 exit vlan 5 exit Switch(config)#int vlan 2 ip add no sh exit int vlan 3 ip add no sh

exit int vlan 4 ip add no sh exit int (f0/2) sw mod acc sw acc vlan 2 exit int (f0/3) sw mod acc sw acc vlan 3 exit int range(f0/4-5) sw mod acc sw acc vlan 4 exit int (f0/1) sw mod acc sw acc vlan 5 exit int vlan 5 ip add no sh exit 配置DHCP: Switch(config)#ip dhcp pool jinghua2 Switch(dhcp-config)#network dhcp pool jinghua3 Switch(dhcp-config)#net dhcp pool jinghua4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基于MATLABSIMULINK设计ASKPSKFSK通信仿真系统以及Simulink编程的优点和不足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名称: 通信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 1、学习MATLAB软件,掌握MATLAB-SIMULINK模块化编程。 2、理解并掌握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方式。 实验环境: 1、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 2、硬件环境:IBM-PC或兼容机 实验学时: 4学时、必做、综合实验 实验内容: 1、A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 2、P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 3、F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 实验要求: 1、基于MATLAB-SIMULINK分别设计一套ASK、PSK、FSK通信系统。 2、比较各种调制的误码率情况,讨论其调制效果。 实验步骤: 独立自主完成

分析思考: 通信系统中滤波器的参数你是如何设计选择的,为什么?Simulink编程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 实验结论: 1、对于ASK调制解调的通信系统 调制: 仿真结果显示如下:

上图中CH1表示的是调制前的信号频谱,CH2表示的是ASK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上图中第一张图是幅度调制前原始基带信号的波形,第二张图是幅度调制后通带信号的波形,第三张是解调信号的波形图。有图可看出信道有一定的延迟。 由于在解调过程中没有信道和噪声,所以误码率相对较小,一般是由于码间串扰或是参数设置的问题,此系统的误码率为0.3636。 2、对于FSK调制解调的通信系统 调制:

仿真结果如下: 2FSK基带调制信号频谱图 CH1表示的是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而CH2表示2FSK调制后通带信号的功率谱。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名称:RJ-45接口与网卡设置 一.题目 二.实验设备仪器(软件环境) ⒈RJ-45压线钳 ⒉双绞线剥线器 ⒊ RJ-45接头 ⒋双绞线 ⒌网线测试仪 ⒍网卡 三.试验目的 1.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连接方法,学会制作RJ45接头。 2.学会测线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四.试验内容及步骤 1.网线制作 (1)按以下步骤制作网线(直通线): ●抽出一小段线,然后先把外皮剥除一段; ●将双绞线反向缠绕开; ●根据标准排线(注意这里非常重要); ●铰齐线头(注意线头长度); ●插入插头; ●用打线钳夹紧; ●用同样方法制作另一端。 (2)网线的检查、测试 可以使用网线测试仪或万用表测试网线连接逻辑是否正确。网线制作好后,将其两端分别插入网卡和交换机的插口内,开机后对应的指示灯应闪亮。 2.网卡的安装与设置 (1)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一.将网卡插入计算机主板的插槽内,启动计算机; 二.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添加硬件】 图标; 三.弹出【添加硬件向导】,在设备列表中选择所用的网卡设备,插入带有网卡驱动程序的 光盘(或磁盘),按向导提示逐步安装驱动程序; 四.若安装成功,向导会给出正确的提示。

(2)网络协议的添加(此步可略) 一般情况下,安装好网卡的驱动程序以后,最基本的TCP/IP网络协议会自动被添加到系统中。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我们手动添加/删除网络协议: ●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命令,打开【控制面板】窗口,双击【网 络连接】图标; ●打开【网络连接】窗口,选中【本地连接】图标,点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 【属性】; ●进入【属性】对话框,选【常规】项,单击【安装】按钮; ●弹出【选择网络组件类型】对话框,在【单击要安装的网络组件类型】列表中 选【协议】,单击【安装】; ●弹出【选择网络协议】对话框,在【网络协议】列表中选择所要的协议,单击 【确定】按钮。 (3)网卡的设置 网卡安装成功后,必须对其进行配置,配置前,必须到网络中心申请到合法的IP地址,并得到网络中心提供的域名及其IP地址、网关的IP地址。 (1)打开【网络连接】中“本地连接”的【属性】窗口; (2)选中【Internet协议(TCP/IP)】,单击【属性】按钮; (3)打开【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窗口,分别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 网关”、“DNS服务器”等项。 3.网络连通的测试 常用ping命令来测试网络连接,格式: 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参数含义 -t 校验与指定计算机的连接,直到用户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名。 -n count 发送由count指定数量的ECHO 报文,默认值为 4。 -l length 发送包含由length 指定数据长度的ECHO报文。 默认值为64字节,最大值为8192 字节。 -f 在包中发送“不分段”标志,该包将不被路由上的 网关分段。 -I ttl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ttl指定的数值。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tos指定的数值。 -r count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发出报文和返回报文的 路由。指定的Count值最小可以是1,最大可以是 9 。 -s count 指定由count指定的转发次数的时间邮票。 -j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文。中间网关可能分隔连续的计算机(松散的源路 由)。允许的最大IP地址数目是9。 -k computer-list 经过由computer-list指定的计算机列表的路由报

计算机网络基础模拟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模拟器实验报告 实验说明:共5个实验,其中前3个必做,后2个选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模拟器软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配置PC、交换机、路由器的方法; 3、掌握为交换机设置VLAN,为端口设置TRUNK的方法。 二、实验环境(请注意关闭杀毒软件) WinXP/WIN7、HW-RouteSim 2.2(软件请到BB课程 资源下载,下载后直接解压缩运行;下载前请关闭 杀毒软件)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实验一:计算机和交换机基本设置 添加一个交换机,两个计算机,连接A电脑到交换机3号端口,B电脑到6号端口,双击交换机,进入终端配置: system password: [Quidway]sysname S3026 ;交换机重命名为S3026

[S3026]super password 111 ;设置特权密码为111 [S3026]quit sys password:111 [S3026]display currect-config ;查看当前所有配置[S3026]display vlan all ;查看当前VLAN设置 观察此时所有交换机端口都在同一个vlan1内。 双击小电脑A: login:root password:linux [root@PCAroot]# ? ;输入?号查看命令提示 [root@PCAroot]#ifconfig eth0 10.65.1.1 netmask 255.255.0.0 双击小电脑B: login:root password:linux [root@PCAroot]#ifconfig eth0 10.65.1.2 netmask 255.255.0.0 点击A电脑做测试: [root@PCA root]#ping 10.65.1.2

通信网络基础(李建东盛敏)课后习题答案

答:通信网络由子网和终端构成(物理传输链路和链路的汇聚点),常用的通信网络有ATM 网络,分组数据网络,PSTN ,ISDN ,移动通信网等。 答:通信链路包括接入链路和网络链路。 接入链路有:(1)Modem 链路,利用PSTN 电话线路,在用户和网络侧分别添加Modem 设备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300b/s 和56kb/s ;(2)xDSL 链路,通过数字技术,对PSTN 端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用户线路进行改造而成的数字用户线DSL ,x 表示不同的传输方案;(3)ISDN ,利用PSTN 实现数据传输,提供两个基本信道:B 信道(64kb/s ),D 信道(16kb/s 或64kb/s );(4)数字蜂窝移动通信链路,十几kb/s ~2Mb/s ;(5)以太网,双绞线峰值速率10Mb/s,100Mb/s 。 网络链路有:(1)提供48kb/s ,56kb/s 或64kb/s 的传输速率,采用分组交换,以虚电路形式向用户提供传输链路;(2)帧中 继,吞吐量大,速率为64kb/s ,s ;(3)SDH (同步数字系列),具有标准化的结构等级STM-N ;(4)光波分复用WDM ,在一根光纤中能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答:分组交换网中,将消息分成许多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进行传输和交换,每一个分组由若干比特组成一个比特串,每个分组都包 括一个附加的分组头,分组头指明该分组的目的节点及其它网络控制信息。每个网络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来实现分组的交换。 答:虚电路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的选择路由的方式之一。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逻辑通路,在实际 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的传输。会话过程中的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 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 答:差别:ATM 信元采用全网统一的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和交换,长度和格式固定,可用硬件电路处理,缩短了处理时间。为支 持不同类型的业务,ATM 网络提供四种类别的服务:A,B,C,D 类,采用五种适配方法:AAL1~AAL5,形成协议数据单元CS-PDU ,再将CS-PDU 分成信元,再传输。 答:OSI 模型七个层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 五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为:应用层, 运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OSI 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解: ()()Y t t X +=π2cos 2 ()()Y Y X cos 22cos 21=+=π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 开课实验室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学院国际学院年级2012 专业班(1)班 学生姓名吴双彪学号6312260030115 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2简单的局域网配置与资源共享 实验目的: 1、掌握将两台PC联网的技能与方法 2、掌握将几台PC连接成LAN的技能与方法 3、掌握局域网内资源共享的技能与方法 实验内容和要求: 1、选用百兆交换机连接PC若干台; 2、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分别为PC配置TCP/IP协议,使他们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实验环境:(画出实验网络拓图) 实验步骤: 1、选择两台计算机; 选PC0与PC1. 2、设置两台计算机IP地址为C类内部地址; 两台PC机的IP分别设置为:、202.202.242.47、202.202.243.48; 两台PC机的掩码分别设置为:、255.255.255.0、255.255.255.0; 3、用一台计算机Ping另一台计算机,是否能Ping通?

4、我的电脑→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去掉“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前 的勾;设置共享文件夹。 5、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里,把“网络访 问:本地帐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式”设为“仅来宾-本地用户以来宾的身份验证” (可选,此项设置可去除访问时要求输入密码的对话框,也可视情况设为“经典-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 6、通过网络邻居或在运行窗口输入“\\对方IP地址”实现资源共享。 1)指定IP地址,连通网络 A.设置IP地址 在保留专用IP地址范围中(192.168.X.X),任选IP地址指定给主机。 注意:同一实验分组的主机IP地址的网络ID应相同 ..。 ..,主机ID应不同 ..,子网掩码需相同B.测试网络连通性 (1)用PING 命令PING 127.0.0.0 –t,检测本机网卡连通性。 解决方法:检查网线是否连接好,或者网卡是否完好 (2)分别“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名;“ping”同一实验组的计算机IP地址,并记录结 果。答:能。结果同步骤3 (3)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不同实验分组的计算机,从“网上邻居”中能看到吗?能ping通 吗?记录结果。 2) 自动获取IP地址,连通网络 Windows主机能从微软专用B类保留地址(网络ID为169.254)中自动获取IP地址。 A.设置IP地址 把指定IP地址改为“自动获取IP地址”。 B.在DOS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查看本机自动获取的IP地址,并记录结果。 C.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1.在“网上邻居”中察看能找到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2.在命令提示符下试试能“ping”通哪些主机,并记录结果。 答:能ping通的主机有KOREYOSHI ,WSB ,ST ,LBO ,CL 。思考并回答 测试两台PC机连通性时有哪些方法? 实验小结:(要求写出实验中的体会)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报告 学号:。。。 姓名:。。。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老师:孙恩昌 完成时间:2015-12-27

目录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原理 (3) 四.实现停等式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5) 五.实现返回n-ARQ实验过程及结果: (7) 六.实现选择重发式ARQ过程及结果: (8) 七.心得体会 (10)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数据链路层ARQ协议的基本原理 2.用算法实现四种不同形式的ARQ重传协议:停等式ARQ、返回n-ARQ、选择重发式ARQ和ARPANET ARQ。 3.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程序语言的实现能力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停等式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2.根据返回N-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3.根据选择重传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4.根据并行等待ARQ协议基本理论,编写协议算法,进行仿真 三.实验原理 1.停等式ARQ:在开始下一帧传送出去之前,必须确保当前帧已被正确接受。假定A到B的传输链路是正向链路,则B到A的链路称为反向链路。在该链路上A要发送数据帧给B,具体的传送过程如下: 发送端发出一个包后,等待ACK,收到ACK,再发下一个包,没有收

到ACK、超时,重发 重发时,如果ACK 不编号,因重复帧而回复的ACK,可能被错认为对其它帧的确认。 2. 返回n-ARQ:发送方和接收方状态示意图 返回n-ARQ方案的特点如下: (1)发送方连续发送信息帧,而不必等待确认帧的返回; (2)在重发表中保存所发送的每个帧的备份; (3)重发表按先进先出(FIFO)队列规则操作; (4)接收方对每一个正确收到的信息帧返回一个确认帧,每一个确认帧包含一个惟一的序号,随相应的确认帧返回; (5)接收方保存一个接收次序表,包含最后正确收到的信息帧的序号。当发送方收到相应信息帧的确认后,从重发表中删除该信息帧的备份;

拓扑建立及配置实验报告

拓扑建立及配置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本仿真软件中软交换拓扑结构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2、掌握本仿真软件中终端注册的配置方法并在软交换上进行注册。 二、实验器材 机房 软交换中心设备 二层交换机 PC IP电话 三、实验原理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生成接口 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b、接入能力 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c、支持系统 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

CAN基本通信实验

CAN 基本通信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CAN-bus通信原理,实现基本的CAN-bus双节点通信。掌握CANE-E接口卡和CANalyst-Ⅱ分析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2.1.2 实验设备及器件 PC机一台 iCAN教学实验开发平台一台 2.1.3 实验内容 利用实验平台上的CANET-E及CANalyst-Ⅱ分析仪构成两个CAN节点,实现单节点自发自收,双方数据的收发。 2.1.4 实验要求 实现CAN-bus网络上两个节点的双向对发实验。 2.1.5 实验预习要求 了解CAN-bus通信原理,CAN-bus网络拓扑结构,CAN-bus传输介质等相关内容。 2.1.6 实验步骤 CAN节点的连接; CAN节点初始化; 单节点收发; 双节点收发。 2.1.7 实验测试示例 图简单CAN网络 如图所示为两个CAN节点的连接示意图,两个CAN节点要进行正常的CAN通信,必需保证两节点的通信波特率一致。该实验中的CAN-bus通信波特率为500kbps(默认用户不需另行设置)。 1.CANalyst-Ⅱ分析仪的自接收实验 ZLGCANTest 的设置 将CANalyst-II分析仪通过USB线缆连接到PC机的USB端口。打开ZLGCANTest软件,

点击主菜单中的类型,从下拉列表中选择USBCAN2,如所示: 图在ZLGCANtest选择USBCAN2 在“设备操作”菜单中选择“打开设备”项。出现图所示的属性对话框。 图设置CANalyst 设置验收码为0x00000000,屏蔽码为0xffffffff,实验平台的CAN 网络的波特率为500kbps,据此设置定时器0:0x00,定时器1:0x1c,滤波方式为双滤波,模式为正常工作模式。点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出现如图所示的收发界面。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041220111 戴妍 实验一隐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设定: 基本参数配置: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节点[1]、[2]距离为200m,节点[3]、[4]距离为200m,节点[2]、[3]距离为370m。 业务流配置: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1]给[2]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发包间隔为0、01s,发包大小为512bytes。 二、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AppCbrClient,(0)Server address:2 Node:1,Layer: AppCbrClient,(0)Firstpacket sent a t[s]:0、000000000 Node: 1,Layer:AppCbrClient,(0)Lastpacket sent at [s]:99、990000000 Node:1,Layer:AppCbrClient,(0) Session status:Not closed Node:1, Layer: AppCbrClient,(0)Totalnumber of bytess ent: 5120000 Node: 1,Layer:AppCbrClient,(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 nt: 10000 Node:1, Layer: AppCbrClient,(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409600 Node:2, Layer:AppCbrServer, (0)Clientaddress: 1 Node: 2, Layer:AppCbrServer,(0) Firstpacket received at [s]:0、007438001 Node:2, Layer:AppCbrServer,(0)Last packetreceiveda t[s]:99、99992207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试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练习一:领略真实的MAC帧 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C和D作为一组,主机E和F作为一组。现仅以主机A、B所在组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A、B所在组的操作。 1. 主机B启动协议分析器,新建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CMP协议)。 2. 主机A ping 主机B,察看主机B协议分析器捕获的数据包,分析MAC帧格式。 3. 将主机B的过滤器恢复为默认状态。 实验截图: 练习二: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1. 主机B、D、E、F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MAC地址为主机A的MAC地址)。 2. 主机A ping 主机C。 3. 主机B、D、E、F上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ICMP数据帧,并分析该帧内容。 ●记录实验结果 表1-3实验结果 实验截图: 练习三: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1. 主机E启动协议编辑器。 2. 主机E编辑一个MAC帧: 目的MAC地址:FFFFFF-FFFFFF 源MAC地址:主机E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大于0x0600 数据字段:编辑长度在46—1500字节之间的数据 3. 主机A、B、C、D、F启动协议分析器,打开捕获窗口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源MAC地址为主机E的MAC地址)。 4. 主机E发送已编辑好的数据帧。 5. 主机A、B、C、D、F停止捕获数据,察看捕获到的数据中是否含有主机E所发送的数据帧。 ●结合练习三的实验结果,简述FFFFFF-FFFFFF作为目的MAC地址的作用。 答: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实验截图: 练习四:编辑并发送LLC帧 本练习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C和D作为一组,主机E和F作为一组。现仅以主机 A、B所在组为例,其它组的操作参考主机A、B所在组的操作。 1. 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帧。 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001F

通信网络基础-(李建东-盛敏-)课后习题答案

1.1答:通信网络由子网和终端构成(物理传输链路和链路的汇聚点),常用的通信网络有A TM 网络,X.25分组数据网络,PSTN ,ISDN ,移动通信网等。 1.2答:通信链路包括接入链路和网络链路。 接入链路有:(1)Modem 链路,利用PSTN 电话线路,在用户和网络侧分别添加Modem 设备来实现数据传输,速率为300b/s 和56kb/s ;(2)xDSL 链路,通过数字技术,对PSTN 端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用户线路进行改造而成的数字用户线DSL ,x 表示不同的传输方案;(3)ISDN ,利用PSTN 实现数据传输,提供两个基本信道:B 信道(64kb/s ),D 信道(16kb/s 或64kb/s );(4)数字蜂窝移动通信链路,十几kb/s ~2Mb/s ;(5)以太网,双绞线峰值速率10Mb/s,100Mb/s 。 网络链路有:(1)X.25提供48kb/s ,56kb/s 或64kb/s 的传输速率,采用分组交换,以虚电路形式向用户提供传输链路;(2) 帧中继,吞吐量大,速率为64kb/s ,2.048Mb/s ;(3)SDH (同步数字系列),具有标准化的结构等级STM-N ;(4)光波分复用WDM ,在一根光纤中能同时传输多个波长的光信号。 1.3答:分组交换网中,将消息分成许多较短的,格式化的分组进行传输和交换,每一个分组由若干比特组成一个比特串,每个分组 都包括一个附加的分组头,分组头指明该分组的目的节点及其它网络控制信息。每个网络节点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来实现分组的交换。 1.4答:虚电路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的选择路由的方式之一。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逻辑通路,在 实际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的传输。会话过程中的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 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 1.5答:差别:ATM 信元采用全网统一的固定长度的信元进行传输和交换,长度和格式固定,可用硬件电路处理,缩短了处理时间。为 支持不同类型的业务,ATM 网络提供四种类别的服务:A,B,C,D 类,采用五种适配方法:AAL1~AAL5,形成协议数据单元CS-PDU ,再将CS-PDU 分成信元,再传输。 1.7答:OSI 模型七个层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 五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为: 应用层,运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 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 OSI 模型 TCP/IP 参考模型 1.10解:()()Y t t X +=π2cos 2

《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通信工程 课程属性:课内实验课程总学时:36总学分:2实验学时:6学分 执笔人:审定人:审批人: 一、实验性质及教学目标 《通信网理论基础》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内实验,主要针对网络规划设计理论中的路由选择算法和网络流量分配算法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学生掌握和理解通信网和规划、设计中的图论思想,熟悉最短路径和最大流等常用计算方法。 三、实验概述 1、路径选择算法--D算法 实验目的:熟悉最短路径计算方法的D算法。 内容及要求:利用Matlab软件编写D算法的程序。 实验结果:利用所编写的程序求解图中某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2、路径选择算法--F算法 实验目的:熟悉最短路径计算方法的F算法。 内容及要求:利用Matlab软件编写F算法的程序。 实验结果:利用所编写的程序求解图中某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3、网络最大流算法 实验目的:熟悉最大流计算方法。 内容及要求:利用Matlab软件编写最大流算法的程序。 结果和数据:利用所编写的程序求解网络的最大流量。 四、主要仪器设备 PC机、Matlab软件。 五、教学形式 课程实验在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师在实验室首先集中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编程操作,注重学生对编程思维的培养。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实验报告成绩采用单个满分5分制,实验总成绩满分为15分。每个实验的成绩档次有A、B、C、D、E、F六个档次;实验成绩由实验操作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实验总成绩为各实验项目成绩之和。实验总成绩占理论课程期末成绩15%。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MATLAB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书:

复杂网络实验报告

复杂网络实验报告 姓名:韦亚勇 学号:152311 专业:计算机技术 时间:2016年1月6日

实验一 【名称】:规则网络 【数据来源】:教研室网络拓扑 【可视工具】:Gephi 【作品简介】: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例如,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做是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神经系统可以看做是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交通网络等。 对社会网络最早研究的是数学界,其基本的理论是图伦。在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连接两点的最短路径所包含的边的数目,把所有节点对的距离求平均,就得到了网络的平均距离。 从网络的拓扑结构来看,常见的规则网络模型有邻近耦合网络,星型网络,以及完全网络。下面我将以星型网络进行分析。 星型网络中中心节点代表的是交换机,其余节点代表的是主机。边代表的是双绞线。 星型网络具有以下优点:容易实现、节点扩展、移动方便、维护容易、采用广播信息传送方式、网络传输数据快。 【研究目的】:进一步了解星型网络结构的特点,加深对规则网络的认识,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分析规则网络特点。

星型网络图: 由网络分析工具统计出以下结果:

实验二 【名称】:随机网络 【数据来源】:数据堂:【可视工具】:Gephi 【作品简介】:一个客观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可以看做是系统之间的转移过程,当系统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或多种状态去时,可以取不通的概率。对网络系统来说,可以理解为从某一节点转移到其他可节点时具有不同的概率。具有这个特征的网络,我们称之为随机网络。 传统的随机网络(如ER模型),尽管连接是随机设置的,但大部分节点的连接数目会大致相同,即节点的分布方式遵循钟形的泊松分布,有一个特征性的“平均数”。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极少,随着连接数的增大,其概率呈指数式迅速递减。故随机网络亦称指数网络。 该网络中,每个节点代表了参加美国2000年橄榄球赛季的高校代表队,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边则表示相应的两支球队之间至少曾有过一场比赛。粗边表示两队有两场比赛,也就是半决赛或者决赛时两队又进行了一场比赛。 【研究目的】:了解随机网络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分析随机网络特点。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通信网络基础实验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 实验名称 通信网络系统仿真设计与实现 二. 实验目的 1、学习MATLAB软件,掌握MATLAB-SIMULINK模块化编程; 2、理解并掌握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方式。 三. 实验环境 1、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MATLAB7.0 2、硬件环境:IBM-PC或兼容机 四.实验学时 4学时,必做,综合实验; 2012年4月17日 7号楼219 五.实验要求 1、基于MATLAB-SIMULINK分别仿真设计一套ASK,FSK,PSK通信系统; 2、比较各种调制的误码率情况,讨论其调制效果。 六.实验内容 1、ASK调制解调的通信仿真系统 (1)调制仿真 (a)建立模型 2ASK信号调制的模型方框图由DSP模块中的sinwave信号源、方波信号源、相乘器等模块组成,其中sinwave信号作为载波信号,方波信号作为调制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Simulink 模型图如下:

(b)参数设置 其中sin函数是幅度为2频率为1Hz采样周期为0.001的双精度DSP信号

方波信号是基于采样的,其幅度设置为2,周期为4,占空比为1/2 (c)输出波形 正弦波载波波形 方波波形

(2)解调仿真(相干解调) (a)建立模型 相干解调也叫同步解调,就是用已调信号恢复出载波——既同步载波。再用载波和已调信号相乘,经过低通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恢复出S(t)信号,simulink模型图如下:

(b)参数设置 由于低通滤波器是滤去高频的载波,才能恢复出原始信号,所以为了使已调信号的频谱有明显的搬移,就要使载波和信息源的频率有明显的差别,所以载波的频率设置为100Hz.为了更好的恢复出信源信号,所以在此直接使用原载波信号作为同步载波信号。 下面是低通滤波器的参数设置 (c)输出波形 通过低通滤波器后波形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 参加人员 一、实验名称 简单以太网的组建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教学机房,了解计算机网络结构,并画出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图。 2、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设备,并了解每台计算机上使用的网络标识、网络协议。 3、制作2根直通双绞线和2根交叉线,并测试。 4、分别用制作好的直通线、交叉线以及串口线、并口线,连接两台计算机。 三、实验步骤

1、教学机房网络拓扑结构观察计算机教学机房的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画出网络拓扑结构图。 (1)记录联网计算机的数量、配置、使用的操作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建成的时间等数据。 (2)了解教学机房设备是如何互联的。 (3)认识并记录网络中使用的其他硬件设备的名称、用途和连接的方法。 (4)根据以上数据及观察结果画出拓扑结构图。。 (5)分析网络使用的结构及其所属类型。 (6)打开计算机进入系统,查看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记录主要网络配置参数。 2、直通线的制作按照EIA/TIA568B的标准,制作两段直通线。 (1)利用双绞线拨线器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2~3cm。有些双绞线电缆内含有一条柔软的尼龙绳,若在剥除双绞线的外皮时,裸露出部分太短,可紧握双绞线外皮,再捏住尼龙线的下方剥开。

(2)将裸露的双绞线中的橙色对线拨向自己的前方,棕色对线拨向自己的方向,绿色对线拨向自己的左方,蓝色对线拨向右方。 (3)将绿色对线和蓝色对线放在中间位置,橙色对线和棕色对线保持不动,即放在靠外的位置。 (4)小心拨开每一对线,而不必剥开各对线的外皮。特别注意的是,绿色条线应跨越蓝色对线。正确的线序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这里最容易犯错的是将白绿线与绿线相邻放在--起(5)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剪刀或斜口钳剪下只剩下约14mm的长度。最后再将双绞线的每一根线依序放入RJ-45接头的引脚内,第一一只引脚内应该放白橙色的线,其余类推。 (6)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正确放置后,就可以用RJ-45压线钳压接RJ-45接头了,要确保每一根线与接头的引脚充分接触。 (7)按照相同的方法制作另外--端。 (8)用测线仪测试做好的网线,看看自己做的网线是否合格。打开测线仪电源,将网线插头分别插入主测试器和远程测试器,主机指示灯从1~8逐个顺序闪亮,如远程测试器也按1~8的顺序依次闪亮则合格。如果接线不正常,则按下述情况显示。

通信网络基础模拟试题一

通信网络基础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共20分) 1. 所谓数据传输链路是指在________上利用一定的________形成的传输规定速率(和格式)的________。 答案:物理传输媒介传输标准数据比特通道 解析:所谓数据传输链路是指在物理传输媒介(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微波传输系统、卫星传输电路等)上利用一定的传输标准(它通常规定了电气接口、调制解调的方式、数据编码的方式、比特同步、帧格式和复分接的方式等)形成的传输规定速率(和格式)的数据比特通道。 2. 路由器区别于交换机的关键特征是它可连接使用不同________、具有不同________的数据链路。 答案:物理传输媒介传输协议 解析:路由器区别于交换机的关键特征是它可连接使用不同物理传输媒介、具有不同传输协议的数据链路。在一个典型的网络中,通常会有一种以上的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技术,而每个子网都有独立的数据链路传输协议和寻址方式。 3. 链路层常用的检错方法有两类: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 解析:链路层常用的检错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奇偶校验,另一类是循环冗余校验(CRC)。其基本思路是发端按照给定的规则,在K个信息比特后面增加L个按照某种规则计算的校验比特;在接收端对收到的信息比特重新计算L个校验比特。比较接收到的校验比较和本地重新计算的校验比特,如果相同则认为传输无误,否则认为传输有错。 4. 目前单播的Ad Hoc路由算法为分________、________和地理位置辅助的路由算法。 答案:平面式路由算法分层路由算法 解析:消息只能沿一个方向传送的通信方式称为单工通信,消息可以双向传送但不能同时进行的通信方式称为半双工通信,消息可以同时实现双向传送的通信方式称为全双工通信。 5. 对于一个方向图G,若G的每一对节点之间都有一条方向性路径,则称图G是的方向图。 答案:强连通 解析:对于有向图,若边去掉方向后是连通的,则称该图为连通的有向图。若对于有向图的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肖婷婷 学号:1230060197

实验1 计算机局域网的硬件连接 本组成员姓名以及学号:日期: 肖婷婷1230060197 蔡凯旋1230060175 估计时间:135分钟 1—1实验目的 1、学习双绞线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以集线器为中心设备组件小型局域网的硬件连接方法 3、掌握配置局域网中IP地址的方法 1—2实验设备 1、非屏蔽5类双绞线、水晶头若干、专用压线钳 2、集线器(HUB)1台。 3、测线器 4、微机:3台,能运行windows 2000及以上版本 1--3实验内容 1、了解实验室工作台的布局 2、利用双绞线以及水晶头,按照双绞线的排列顺序做直通线和交叉线 3、掌握测量直通线和交叉线的方法 4、利用作好的双绞线以及集线器通过硬件在本工作台组建局域网 1—4实验原理 1、局域网组件过程中的硬件安装以及连接是相对简单但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涉及到网卡的安装,网线的制作、网络的连接、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站点属性的配置等工作。我们主要对双绞线制作及连接进行操作。 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比较短,一般为100米。由于我们实验中采用集线器作为互连设备来组件小型的局域网,即同一工作台上的3台计算机互连,因此选择选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 5 类线由4对双绞线组成,分别标识为白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每种颜色的花色线和纯色线为一对。根据数字信号的编码和导线衰减特性的不同,双绞线的传输速率有所变化,最高可达1000Mbit/s。

2、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双绞线分为直通线和交叉线。如下图所示。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如用户计算机的网卡和集线器之间)使用直通双绞线;用户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或网络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如集线器的级联,或两台计算机通过双绞线直接连接),需要使用交叉双绞线连接。 1—5实验步骤 1、按照EIA/TIA-568标准排列双绞线电缆线对,每组做3条直通双绞线,3条交叉双绞线。 注意事项:使用压线钳时,要用力,使得水晶头中的金属针能与双绞线电缆中的导线完全接触。 2、使用测线器测量所做电缆是否连通,以及使用测线器区分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 直通双绞线测量时的现象: 对应的线亮(11 22 33 44 55 66 77 88 ) 交叉双绞线的测量现象: 对应的线亮(13 26 31 45 54 62 77 88 ) 3、 (1)利用交叉双绞线连接相同两台计算机的网卡,使两台计算机互通信息; (2)利用集线器将3台计算机互连,构成以太网,用直通双绞线,一端连接网卡,一段连接集线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