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大纲

马哲大纲

马哲大纲.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三大工人运动:(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2)英国宪章运动(3)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者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自然科学理论

A细胞的发现

B能量转化定律的发现

C生物进化论的发现

(2)社会科学理论

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利叶)


第一章

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A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B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以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补充>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区别

A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B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联系:运动

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1)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2)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意识的形成

A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发展阶段

A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B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C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D人类的意识

10.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意识的统一

(2)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1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地位、主导作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A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

B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2.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13.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实质: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C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定义

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B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

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5)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6.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3)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A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7.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1)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2)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8.量变和质变

(1)定义

A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C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

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D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E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质量互变的实践意义

A在学习实践中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B在量的积累过程中要有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19. 辩证的否定观

(1)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3)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前进性: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B曲折性:即回复性,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成为事物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C方法论: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0.唯物辩证法

(1)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2)实质与核心:矛盾

(3)辩证否定

(4)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核心地位)

21.规律

(1)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根本特点: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到规律的支配

2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2)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

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认识的本质问题)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A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

C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2)认识能够指导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A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

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3)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4)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B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10.价值的特性

(1)价值具有客观性

(2)价值具有主体性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4)价值具有多维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A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B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2)表现

A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阻碍作用

(3)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A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8.上层建筑的核心与国家的实质

(1)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2)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

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2)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作用

10.社会发展的动力

(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1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2.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A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B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a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

b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2)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定义

资本原始积累

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A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B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b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c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C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指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价值规律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C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D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c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1)定义: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劳动力商品

(1)基本条件

A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双重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8.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A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B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9.计算剩余价值的公式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1.资本积累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3)相对过剩人口,

指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的减少,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12.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A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B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C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4)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

(2)经济危机

A定义:指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B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C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1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1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革命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对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

(1)定义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产生的原因:

A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

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C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与竞争

A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B原因:

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C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A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动中的垄断地位而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B垄断价格:指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a公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b形式:垄断高价、垄断低价

(5)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基本形式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定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C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作用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

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D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2)金融寡头

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3)金融寡头的统治

A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B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C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经济全球化

(1)表现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后果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3)消极后果的主要表现: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实质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过渡的资本主义

7.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

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无产阶级革命

(1)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2)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2.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7.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1)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坚持改革的目标

(3)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8.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

立完善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多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火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C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0.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及核心内容

(1)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两个必然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B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2)两个决不会

A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B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

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