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形成发展;

西汉武帝:尊为正统;

隋唐时期:佛道挑战;

宋明时期:发展巩固;

明清之际:批判活跃;

近代:维新变法:创新;

新文化运动:统治地位动摇;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百家争鸣”

⑴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

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争锋较量;

③文化: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

④政局: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局动荡使思想空前活跃;

⑤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⑵流派和代表人物

①儒家:孔子(春秋),孟子和荀子(战国)

②道家:老子(春秋),庄子(战国)

③墨家:墨子(战国)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战国)

⑶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⑴孔子:

①主张:以“仁”为其思想的核心:

A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首创私人讲学,提出许多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②评价:

A积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对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B局限:孔子的“爱”是有阶级性的;主张维护落后的奴隶制度;

⑵孟子和荀子

①概况:

思想孟子荀子

仁提出“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舟民水”

伦理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②评价:

A积极: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B局限:他们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们的伦理观都是不科学的;

3、道家、法家和墨家

⑴道家:

①老子:A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提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C提出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放弃等级差别,获得精神的自

由;

⑵法家:韩非子:①法治:君主应以法治国,用严刑峻法去震慑臣民;②集权:主张君主高度集权,利用权术驾驭大臣;③变革:主张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治国之道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变革;

⑶墨家:墨子:兼爱(无阶级性);非攻;尚贤;节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武帝时期出现王国问题、匈奴问题、阶级矛盾尖锐等严重社会危机,“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再适应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和新儒学

⑴新儒学: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⑵内容和影响: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君权,加强君主专制;

③提出“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巩固君主的专制统治;

3、汉武帝的推崇

⑴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⑵政治方面: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

⑶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用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五经);用儒者(博士)为教师;

4、汉代儒学被尊为正统的原因

⑴西汉武帝时期社会危机潜伏,巩固统治需要有为的思想;

⑵董仲舒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使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⑶汉武帝采取有力措施,把儒学推为正统;

5、某种思想保持长盛不衰的条件

⑴要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⑵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⑴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三教在碰撞中不断融合;

⑵隋唐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三教合一;

2、内容:

宋明

理学

代表人物世界观认识论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北宋)

朱熹(南宋)

①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

先有理而后有物;②天理就是人伦道德,

三纲五常;③“存天理,灭人欲”

(理在万物之中)格物

致知(明道德之善)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

王阳明(明)

①核心: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理在心中)反省内心;

“致良知”“知行合一”

3、特点: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重新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所提出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实质:⑴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⑵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5、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相同对万物本原的认识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天理就是人伦道德,三纲五常;实质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②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

内战联系①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②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不同对万物本原的具体

认识

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

知”

6、宋明理学的影响

⑴地位:①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重要影响:

①政治: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文化教育: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纲常名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提出传统美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重要影响:如和谐意识,强调力行等

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①传入朝鲜和日本,并在朝鲜,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②推动了近代欧洲进入“理性社会”;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清之际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内容和代表作品意义

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和孔子的圣人地位;批判道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藏书》《焚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为后世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的空谈,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天下郡国利病书》

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

⑴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⑵政治: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⑶思想: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⑷政局:明清之际,政权交替,政局动荡,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较为松弛;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地继承,用先秦儒学中的积极成分(如民本思想)批判日益僵化的宋明理学,使儒家思想重现活跃局面;

4、比较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

⑴内容:

中:未明确提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不仅明确提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还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⑵形成条件:

①经济:中: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西: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②政治:中:封建专制统治十分稳固,新兴的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西:西方早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③思想:中:封建思想仍居主导地位;西: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新思想迅速传播;

⑶影响:中: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西: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特别是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五、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消极:⑴维护等级制度,强调封建礼教,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合理:

⑴重视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

⑵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等;

⑶维护祖国统一:大一统思想;

⑷提高个人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认识:对儒家思想,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公元前5世纪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的萌芽——古希腊思想家的思想

14—17世纪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7—18世纪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原因:

⑴经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

⑵政治: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⑶思想: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等人的自然哲学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和影响

思想家思想主张评价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强调人的自由,否定

制度、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

①用人的感觉取代神的意志,肯定人的

价值,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

人文精神的本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

用;②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秩序混乱;

苏格拉底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美德即知识;③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

德;①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②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按照人的智慧品德进行分工而不是出身他鼓励人们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①强调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②以科学调查的

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

精神

二、文艺复兴

1、背景:

⑴经济:14、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⑵思想:当时统治思想文化的天主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的幸福;

⑶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存和典籍;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天主教会的神学思想人文主义

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禁欲主义追求现世的享乐

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等级观念自由平等

4、成就:(意大利)

领域代表人物作品及思想

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言人类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这些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

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

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米开朗琪罗《大卫》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意义:

⑴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把人们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⑵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⑶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⑷是近代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6、局限:

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虽然反对天主教会及其神学思想,但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不是无神论者,也从未否定基督教教义;

⑵容易形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⑴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压榨,尤其是对德意志的压榨;

2、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3、兴起(首先兴起于德意志)

⑴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⑵马丁路德的主张和意义

主张意义

“信仰即可得救”(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

简化宗教仪式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家权力和君主权力高于教皇和教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⑶扩展:宗教改革由德意志扩展到西欧其他地区,加尔文在瑞士改革,形成加尔文派,英国国王也进行宗教改革,形成英国国教。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并称新教;

4、意义:

⑴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沉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⑵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重要影响;

⑶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⑷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5、局限:

⑴宗教改革者只是反对天主教会及其神学思想,并非无神论者,更未否定基督教教义;

⑵和文艺复兴一样反封建不够彻底,只是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⑶主张用一种宗教权威取代另一种,没有实现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引发了宗教冲突;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⑴经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更加强烈;

⑵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

⑶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牛顿的经典力学等;

2、内容:

核心——“理性主义”:抨击封建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和教会特权,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科学、

法治;

3、过程:

17世纪在英国兴起(洛克的分权学说和霍布斯的天赋人权思想),在18世纪的法国形成高潮;

4、主要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思想家思想主张代表作品

伏尔泰①抨击天主教会和教皇;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③倡导天赋人权;④主张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提

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②主张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卢梭①天赋人权;②人民主权(人民革命权力);③社会契约思想;

④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

《社会契约论》

康德(德)①主张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②人非工具;③倡导天赋人权;

④提出自律,认为自由和平等是能是法律范围内的;

《纯粹理性批判》

5、意义

⑴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⑵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⑷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美国、中国)

6、局限:

启蒙思想家们所追求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成就影响(传到欧洲带来的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带来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广泛应用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

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战国的司南;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2、其他领域(数学、天文、历法、农学、中医药学)

领域成就地位

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发明计算工具算筹,后演

变为算盘《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天文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多颗恒星的位臵,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留

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

彗星的记录;制成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历法元郭守敬编制《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颁

行早300年;

农学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中医战国问世,西汉编订《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药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万世宝典”,张仲景被誉为“医

圣”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⑴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⑵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和理论探索;

⑶在科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等方面;

⑷在科技成就上,素称发达,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4、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世界原因:

⑴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科技领先的根本保障;

⑵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代政府的重视;

⑶国内各民族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学家们的努力;

5、中国古代在近代走向衰落的原因:

⑴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⑵政治: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⑶思想文化:以儒学为主的古代教育培养不出科技人才,使人们思想僵化,缺乏科学和创新精神;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通俗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1、先秦诗歌(《诗经》和楚辞)

⑴《诗经》

①取材范围及构成:收录了西周至春秋的诗歌,分为风(民歌)、雅、颂三部分;

②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③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⑵楚辞:

①形成:战国时期屈原创作;

②代表作:《离骚》

③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④文学地位:与《诗经》并称“风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2、汉赋

⑴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⑵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⑶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唐诗(诗歌的黄金时代)

⑴繁荣的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唐朝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国内各民族与中外之间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⑵概况:

时期代表人物成就特征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迈;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美誉

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赢得“诗圣”美誉

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平易近人的讽喻诗

晚唐李商隐、杜牧

4、宋词元曲

⑴概况:

文学形式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宋词对韵律、字数限制放松,更易于抒发感情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

轼、辛弃疾

元曲散曲和元杂剧组成,通俗生动,抒情和叙事兼长关汉卿、马致远

⑵繁荣原因:

①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②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娱乐生活,词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5、明清小说:(魏晋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

⑴繁荣原因:

①经济:明清时期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阶级: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③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腐朽;

⑵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⑶代表作:

①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

②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

③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及书法艺术

⑴汉字:

①起源: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②演变:图画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⑵书法:

①发展脉络: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魏晋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概况:

字体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使用价值高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等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

美价值高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北宋的苏轼;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征明等;

2、绘画艺术

特点代表人物及成就

远古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走向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魏晋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

“以形写神”

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隋唐吸取外来美术风格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

王图》

两宋风俗画成就突出;画学兴起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写意画成就突出王冕《墨梅图》;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墨兰图》

3、戏曲艺术的发展

⑴戏曲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

①中国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艺人称为优伶;

③元杂剧将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④明朝时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⑤清朝形成新剧种——京剧;

⑵京剧:

①产生: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

经过互相融合形成京剧;

②发展: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后来京剧成为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后,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科学理论的突破(物理、生物学)——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一、近代以来物理学的发展

1、伽利略的奠基

⑴内容:

①关于物体运动的规律:外力不说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③研究方法上: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⑵意义: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牛顿的经典力学

⑴内容: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其诞生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

⑵意义:

①物理学:推动物理学的发展,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思想: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牛顿将上帝从没有生命迹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⑴相对论:

①狭义: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即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②广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⑵量子理论:

①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热辐射问题,提出量子假说;

②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⑶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提出的意义

①物理学: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不足,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生物进化论

1、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论

⑴生物是变化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⑵进化原因是环境改变;

⑶进化机制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进化论

⑴内容: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标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诞生

①进化: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进化是逐渐的和连续的;生物都有着共同的祖先;

②进化机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核心)

⑵意义:

①生物:开创了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

②思想: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根本性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自然史的基础;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也产生重要影响:严复《天演论》;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近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⑴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⑶改变着世界形势: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

2、信息技术

⑴发展过程: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1969年美国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互联网产生;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④1992年美国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⑵影响:

①积极:使知识经济兴起,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信息经济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②消极: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许多不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840年前后)

1、背景: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鸦片战争的冲击;

2、主张:

⑴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2、主张:“中体西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即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影响:

⑴积极:推动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局限: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4、洋务派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不同:

⑴内容:①抵抗派: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②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⑵目的:①抵抗派: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②洋务派:主要是镇压人民革命;

三、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70年代)

1、背景: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康梁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思想 向西方

习 渐进性

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器物

制度

⑴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

⑵政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⑶思想:洋务运动的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主张:(郑观应、王韬、冯桂芬)

⑴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⑵文化:主张兴办学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⑶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3、影响:

⑴积极: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⑵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四、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⑴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⑶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主张:

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孔子改制考》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①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

③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⑵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一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势力的因循守旧,主张变法,伸民权,设议院;

⑶严复:在《天演论》利用西方生物进化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⑷核心内容:通过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3、意义:

⑴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⑵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洋务思想的比较:

⑴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⑵不同:

①内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新派: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②目的:洋务派:镇压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维新派: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五、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1915年)

1、背景:

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袁世凯复辟帝制;

⑶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⑴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⑵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⑶阵地:《新青年》;基地:北大

3、内容:

⑴提倡民主、科学(核心),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⑵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封建道德)

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提倡白话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③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狂人日记》《孔乙己》;

⑷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4、影响:

⑴积极:

①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④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⑥有利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⑵局限:

①对西方文化的看法过于绝对:“打倒孔家店”

②缺乏群众基础;

六、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1、背景:

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

⑵政治: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⑶思想:前期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传播概况:

⑴五四运动前: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臶:《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⑵五四运动后: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③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者》《劳动界》《劳动音》

⑤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3、意义: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三民主义

1、提出的背景:

⑴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政治: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⑶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⑷实践: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2、提出: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内容:

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⑵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

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

5、评价:

⑴积极: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⑵局限:①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②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③民族主义带有一定的“狭隘民族主义”;

6、实践: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7、三民主义革命思想与维新思想的比较

⑴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⑵不同:三民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新思想: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⑶思想:旧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发展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境内各民族平等; 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

所共有——联俄联共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扶助农工 ⑴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⑵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蕴含着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目标和纲领,三大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4、评价:

⑴积极: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目标,即反帝反封建,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⑵局限: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5、新三民主义与中国革命纲领的比较

⑴相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有着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

⑵不同:中共还有最高纲领: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利等;

三、毛泽东思想

1、形成背景:

⑴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兴起;

⑵政治: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⑶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⑷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2、形成和发展过程

⑴酝酿:(中共创建——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年)

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⑵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创造性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⑶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发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丰富和发展:(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45——1966年)

①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②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政治理论基础;

③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④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⑸其他内容: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包括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⑶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5、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⑴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⑵实践: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邓小平理论:

1、背景:

⑴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⑵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形成和发展过程:

⑴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⑵完善:1992年初“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对市场经济的迷信;

⑶丰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⑷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⑴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⑵实践: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臶;

5、中国共产党三大指导思想比较

思想体系创立者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

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

线、独立自主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与时俱进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⑴时代背景:

①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②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③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⑵重大成果: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⑤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⑥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⑴过程:

①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②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③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⑵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①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③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⑵生物技术的发展: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⑴“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⑵“双百”方针的提出:

①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②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⑶意义:

①“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2、曲折的年代

⑴“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②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⑵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①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②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③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④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⑶结果: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⑴出现的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

②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③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④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⑵繁荣的表现:

①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②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③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④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⑴发展过程: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②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⑵意义: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⑴表现:

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⑵影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

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②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④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⑤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⑥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⑧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繁荣

1、浪漫主义文学

⑴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①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②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③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⑵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①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⑶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①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②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③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2、现实主义文学

⑴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⑵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②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③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④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3、20世纪的世界文学

⑴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⑵现代主义文学: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⑶社会主义文学: 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⑷亚非拉美文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二、美术的辉煌

1、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⑴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②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⑵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①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②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2、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⑴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⑵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⑶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3、现实主义美术

⑴时间:19世纪中期。

⑵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②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

⑴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①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⑵特点:

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⑶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②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

③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5、现代主义美术

⑴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①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②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③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⑵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⑶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三、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⑴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①时间: 19世纪。

②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③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⑵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⑶歌剧的辉煌成就:

①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②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⑷民族乐派的兴起: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⑴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①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②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③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⑵代表作品:

①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②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③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⑶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⑴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①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②产生和发展:

A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B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D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E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F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G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⑵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①产生: 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②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③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④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⑤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⑥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⑶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21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 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 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 “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以“仁义”治国,以“亲民”、“惟民所止”、“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爱民治国”、法家则主改革,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尚贤”、“爱民”,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 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理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与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与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与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就是正确的,但就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与摒弃却就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与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就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就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就是正确的,也就是极其必要的。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影响 [论文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创新创新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自强不息与永攀高峰的精神、“重人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积极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官轻民和重文轻技的思想、“中庸之道”、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又是与现代科技创新文化要求格格不入的。应通过机制建构与“文化形塑”,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科技创新是基于创新主体的文化与价值取向而进行的一项合逻辑与合价值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它潜移默化地对科技创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涉及到从观念、方法、价值等等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性的,亦可能是消极的、阻碍性的。另一方面,脱离实际的文化背景进行科技创新,或对科技创新进行理解与评价,既是不可能亦是毫无意义的。本文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影响。本文所指“中国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精神形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还近代以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合一的文化体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是都是基于“重人伦”这一核心展开的。即“重人伦”这一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基本准则,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重人伦”的思想对于科技创新

活动而言只有积极影响,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都可在“重人伦”思想那里找到根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有益于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里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当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高科技创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各领域、各层级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主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创新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与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相适应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永攀高峰的精神。《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代人观察到自然运行的规律,又将它作为激励人们的准则,即表现出“重人伦”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总是充满着困难与曲折,这在根本上是由科技创新主体的历史性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的复杂。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主体而言,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就尤为重要了。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人伦”思想是与当代科技创新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适应的。特别是在当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各种灾害日益引起人类的注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等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在本质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所倡导“重人伦”的思想同样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要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此,“重人伦”思想实际上是当代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 第四,教育功能是作为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一贯重视教化作用,这亦反映了传统文化“重人伦”的一面。科技创新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科学知识或强大的工具,还在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而传统文化历来将伦理道德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说,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在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