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涵盖哪些活动?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二是应急管理是事前、事后的管理和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

应急管理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它涵盖四类活动:一是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二是处置、应对突发事件;三是控制、减轻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四是清理、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归纳起来,应急管理就是围绕突发事件而展开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的活动。

所谓“预防”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实施建筑标准、推行灾害保险、颁布安全法规、制订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成立应急中心、进行救援培训、开展应急演练等;所谓“响应”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行动,如研判信息、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所谓“处置”是指采取措施以挽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如调动资源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升级,提供医疗援助、组织疏散与搜救等;所谓“恢复”既指按照最低运行标准将重要生产生活支持系统复原的短期行为,也指推动社会生活恢复常态的长期活动,如清理废墟、控制污染、恢复生产、提供灾害失业救助、提供临时住房等。

二、什么是应急管理的“四段论”?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应包括预防、响应、处置与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采取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突发事件的升级和扩大(每阶段的应急管理措施如表)。

1、事前--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

应急管理要贯穿“预防为主”方针。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措施,着力降低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脆弱性,要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经常对所在区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对危险源进行持续的、动态的监测,并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处置。对于即将演变为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避险行动,尽量减小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2、事发—预警与应急响应阶段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者研判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研判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快速、准确,以避免应急响应失当。

3、事中--处置与应急救援阶段

应急处置是指应急管理者在时间、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控制突发事件的后果。即: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尽可能详细地掌握事件情况,迅速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效处置救援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

处置过程需要大量的非常规决策。应急管理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行创新性决策,要遵照预案,但又不能固守预案。不遵照预案,就无章可循;但固守预案,突发事件的瞬息万变又可能令预案的作用丧失。

4、事后—评估与恢复重建阶段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应急管理者必须清理现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据此组织各种力量,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的影响。

不仅如此,应急管理者还应该全面开展应急调查、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处置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对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剖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提高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应急管理的阶段和内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应急行动的相关工作,任务集中在建立应急体系、制订应急预案及完善应急保障系统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制定应急预案

准备应急资源

开展应急宣传、培训与演练

制定应急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各种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进行安全技术研究

预警与应急响应: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快速应对事件发生,提高应急行动能力。

研判信息

预警行动

紧急会商

启动应急预案

协调应急队伍和资源开展应急处置

通报情况

处置与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保护生命,使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有利于恢复开展应急处置

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控制事态恶化和扩大

疏散和避难

评估与恢复重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立即进行,目的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得到进一步改善事件评估

清理废墟、消毒、去污

评估损失、保险赔付

恢复生产生活

灾后重建

三、应急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既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是社会公众的法定义务。同时,应急管理活动又有法律的约束,具有与其他行政活动不同的特点。

1、政府主导性。政府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主导性是由法律规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了政府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主导性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决定的。政府掌管行政资源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拥有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庞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行政优势,只有由政府主导,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管理。

2、社会参与性。《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从法律上规定了应急管理的全社会义务。尽管政府是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但是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3、行政强制性。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政府应急管理的一些原则、程序和方式将不同于正常状态,权力将更加集中,决策和行政程序将更加简化,一些行政行为将带有更大的强制性。当然,这些非常规的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应法律、法规做保障,应急管理活动既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需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应急管理权限,同时又可以以法律、法规作为手段,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应急管理措施到位。

4、目标广泛性。应急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关注的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

5、管理局限性。一方面,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尽管管理者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但指挥协调和物资供应任务十分繁重,要在极短时间内指挥协调、保障物资,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没有出现过的新的突发事件,物资保障更是难以满足。加之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社会公众往往处于紧张、恐慌、激动之中,情绪不稳定,加大了应急管理难度。

四、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任务是什么?

应急管理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涉及政府的应急职能部门,必要时需要多部门联动并协调合作。因此,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做好本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在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协调下,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

3、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

5、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动员企业及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公众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

同时,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6、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7、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对社会公众的舆情进行监控,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准备。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要通过应急管理预防行动和准备行动,建立突发事件源头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制度,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准备。

2、预测预警。及时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向社会预警,是减少突发事件损失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采取传统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不可消除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社会预警。

3、响应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区域的突发事件,应快速组织相关应急职能部门联合行动,控制事件继续扩展。

4、资源协调。应急资源是实施应急救援和事后恢复的基础,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在合理布局应急资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以有效利用可用资源,防止在应急中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5、抢险救援。确保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科学地实施现场抢救和安全转送人员,以降低伤亡率、减少突发事件损失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发生后的迅速扩散以及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及时指挥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同时在撤离过程中积极开展公众自救与互救工作。

6、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信息的管理既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源头工作,也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的重要手段。应急管理机构应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如综合信息应急平台,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

7、善后恢复。应急处置后,应急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安抚受害人员及其家属、稳定局面、清理受灾现场、尽快使系统功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上,并及时调查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

(完整版)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 1.什么是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2.应急管理的具体内容:.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4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4个过程。应急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4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 3.演习(Exercise )演习是为应对某种事件,让参加者在仿真的形势中按照所设想的步骤和方法,采取适当的、一系列行动的完整过程。. 4.应急演习含义:1)应急演习是指来自多个机构、组织或群体的人员针对假设事件,执行实际紧急事件发生时各自职责和任务的排练活动,应急演习是检测重大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好度量标准。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及规章都对此项工作有相应的规定。2)应急演习是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让参加者在仿真环境中,按照应急预案所提供的步骤和方法,采取适当的、一系列行动的完整过程。 5.演习依据:演习什么?演习哪些具体内容?包括演习的蓝图、

步骤,待实现的目标和指标等。 6.预案:是指根据预测,针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具有专一性、专业性、周密性、时限集中性 7.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8.应急预案的结构应急预案体系1)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预案,由国务院制定. 2)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而制订的涉及多个部门的应急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制订,报国务院批准3)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事件制定的预案,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备案,目前共有25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4)地方应急预案: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及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6)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应当指出:1)这些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分别制定。2)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从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新编版)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新编 版) Work summary is to summarize,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work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ffirm the achievements,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draw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新编版) 说明:本文适用于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 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 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下载后可直接打印使用。 2013年,我区在市环保局的指导下,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环保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长效管理上狠抓落实,使年度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为预防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我区在2004年就制定了《西安市灞桥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05年又再次进行了充实完善,同时又制定下发了《浐河水源地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2006年又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西安市灞桥区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处置办法》、《西安市灞桥区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并成立了《灞桥区环境应急处理指挥部》。2013年我区又从长效管理上狠抓落实,结合污染隐患排查工作制定了《西安市环保局灞桥分局关于开展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对辖区内的化工、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资料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材料 安全生产事故概念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全镇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分为以下二类: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商贸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上述安全事故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安全事故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事故分级 1、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含30人)死亡,或者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职业中

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含3人)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 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保护事故现场,并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拨打110、119、120等急救电话。 事故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当地安监局、项目建设和项目安全监督机构报告 处置流程 1、启动预案:突发群体伤亡事件或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先接报的部门或人员要第一时间向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立即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事件性质、伤亡情况、事故地点、事故发生的时间等信息,并迅速召集工作小组所有成员,通报事故现场情况,认真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一、台风 台风(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应急要点: 1.行人 外出时尽量穿上雨衣,不要打伞。 尽量远离高大树木、棚子、架子、架空电线等。 不要在高墙、广告牌及居民楼下行走,以免发生重物倾斜或高空坠物等突发事件。 避开高层施工现场,不可靠近塔吊或工地围墙。 注意街道积水,不要在道路边缘或打着漩涡的路上行走,以免落入水中。 风大造成行走困难时,可就近到商店、饭店等公共场所暂避。 看见倾斜及倒下的电杆等输电设施,要远远绕行,以避免触电。

2.航海船只 注意收听临近地区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及时了解海风、海浪情况。 保持与陆地指挥系统的联络,及时避开台风的突袭。 尚未出港的船只要推迟出航时间,待风暴过后再出航;在海面航行的船只要根据台风移动方向和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或抢在台风来到之前迅速穿过。 专家提示: 台风来临时,应做好以下准备: 检查房屋是否牢固安全,若是危旧建筑应马上离开避险。 加固有可能被风吹落的物体,如花盆、护栏、遮雨棚、凉衣杆、室外天线等。 准备适量的水及食物。 准备好蜡烛、手电筒,以备风中停电时使用。 检查煤气及电路,留心火源。 门窗玻璃用胶带粘好,准备好胶合板、塑料板、毛毯等,以备加固窗户。

暴雨,是指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通常表现出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易造成城市道路积水、交通瘫痪、危旧房屋坍塌,严重的会使河水暴涨、山洪暴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房屋被冲毁等,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和损失。 应急要点: 1.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堆砌土坎。 2.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地井、地坑等。 4.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专家提示: ◆不要将垃圾、杂物丢入马路下水道,防止堵塞,积水成灾。 ◆家住平房的居民应在雨季来临之前检查房屋,维修房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4、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5、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6、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7、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8、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9、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10、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11、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简要信息和应对防范措施等。 第六章应急保障 12、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输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13、应急救援人员由各产品部及相关附属部门人员组成,每年按照年度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 第十六条公司按照年度演练计划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和一线员工进行

防汛救灾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资料

防汛救灾知识培训材料 一、防汛的基本概念 为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抢险救灾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天气形势预测、洪水水情预报、防洪工程调度运用、抢险及救灾、非常情况应急措施等。 汛期是指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我国的汛期分为伏汛、秋汛、凌汛和春汛(桃汛)四种。海河流域一般以伏汛为主,有些年份也会发生秋汛。汛期时间为6—9月份,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主汛期,是暴雨洪水相对集中的时期。 二、防汛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防汛的基本任务 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做好洪水预报,制定各类防汛预案。当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威胁防汛工程安全时,采取有力措施,日夜防守,及时抢险,确保防洪工程安全;当遇到工程设计标准洪水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防守,全力抢护,保证重要目标度汛安全;当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要充分利用工程设施的防洪潜力,应采取紧急有效的非常措施,尽最大努力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防汛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防汛工作总的目标和任务是:积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确保大江大河、大中水库安全度汛。强化措施,力保中小河流、小型水库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遇标准以内洪水大江大河堤防不决口、大中型水库不垮坝、大中城市保安全、重要交通干线不中断,遇超标准洪水,采取非常措施,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三)防汛工作主要内容 防汛工作分为汛前准备、汛期工作、汛后总结三个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汛前准备 (1)组织准备: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和防汛抢险队伍,明确职责分工,

环境应急管理试题与答案一知识讲解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继续教育培训试题与答案 质量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标准课程(第一套) 姓名:工作单位:考试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填到空格中。每题2分,共计 60分。) 1.《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 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 A.预防为主 B. 属地管理为主 C. 政府主导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EMS审核员的能力要求的是:() A. 具有足以判断组织是否已经识别了潜在的紧急情况并针对向大气、水体 和土地的事故排放和(或)泄漏的事件,策划相关响应措施的知识; B.具有足以判断组织是否已经识别了潜在的紧急情况并针对事故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特定影响的事件,策划相关响应措施的知识; C.具有环境绩效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知识,包括环境绩效参数,足以判定组织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并能够指出组织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D.适用时, 具有足以评价组织在试验其应急响应措施,以及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的有效性方面的知识。 3.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 案和()。 A.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 B. 基层预案 C. 临时预案 D. 以上都是 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期工作不包括: ( ) A.损害评估 B. 事件调查 C. 善后处置 D. 预案修订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 红、黄、橙、绿 C. 红、黄、绿、蓝 6.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不包括:() A.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B. 重污染天气 C. 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D. 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7.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

《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 (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

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环境保护部令 部令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 2015年4月16日 附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相邻区域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合作,共同防范、互通信息,协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增强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和意识。 第二章风险控制 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 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措施。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技术规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前款所指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应当包括有效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的收集、导流、拦截、降污等措施。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对于发现后能够立即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消除隐患。

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第一条为促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应急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我公司应急管理培训。 第三条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二)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原则; (三)坚持集中培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 (五)坚持教学相长、保证质量的原则; (六)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公司应急办负责应急队伍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五条应急管理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应急管理干部、应急救援队伍和岗位员工。 第六条将企业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年度“三级人员”培训计划,重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工人。年度集中培训管理人员不少于1次、关键岗位工人不少于2次。 六、培训对象在参加上级组织的集中脱产培训期间,享受在岗同等待遇。 七、培训的主要内容: 1、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本单位应急救援相关管理制

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本单位、本岗位作业风险和应急措施; 3、有关应急设施的性能、应急器材的使用方法; 4、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5、个人防护器具的使用和安全防护措施; 6、异常情况的鉴别和紧急处置技术要求和程序; 7、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自救、互救知识; 8、应急通信联络方法; 9、应急救援案例。 八、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除组织或参加上级集中脱产培训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一)以岗代培。通过参加市、县岗位培训,实际工作指导,提高应急管理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以学代培。大力倡导和鼓励工作人员自行组织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自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内在素质,提高工作能力。 (三)以研代培。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安排有关人员参与,提高工作水平。 (四)以会代培。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区内外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通过交流实践经验、探索方法、交流成果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五)以察代培。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期分批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开阔眼界,通过学习、比较,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今后发展的意见、建议、思路和方法。 (六)以演代培。预想情况和设置背景,组织有关单位、部门进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演练,检验和锻炼应急管理机构和有关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联动配合能力以及处置应对能力等。 九、公司应急办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制订计划和实施意见,认真抓好培训工作。 十、公司应重视培训师资的培养。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师资档案,

应急知识培训记录.docx

应急知识培训记录 单位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培训对象各部门成员主讲部门主讲人 培训地点培训日期 教育内容: 培训主要内容 1、突发事件特征、分类,突发事件前后如何应对 2、灭火器的使用及灭火知识 3、紧急情况安全逃生知识 4、用电常识 受训人员:

应急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突发应急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 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末及,难以准确地把握。 2、公共性。一是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对公共财产或福 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上。二是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 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 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 损害。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 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难以 预测,特别是在当做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复杂化,已经超出纯粹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 5、处置的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 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 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 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6、广泛的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 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 的启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二、突发应急事件分哪几类? 主要分成4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如, 2009年全国大部地区的旱灾;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大地震)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 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火灾爆炸事故:2015 年 8 月 12 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1、2003年的非典,2、2009年的甲

环境应急培训总结

环境应急培训总结 ××关于参加环境应急管理岗位培训的报告 按照××领导批示,我处应急中心×名同志参加环境应急管理岗位培训,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学员试讲的方式,由文件起草者授课,最后××亲自做了辅导,就××出台的×份文件目的、涵义、背景,进行了学习和交流。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内容 在此次培训中,系统学习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等×份文件,涉及环境应急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从环境应急的工作范畴到环境应急的工作机制建设,从环境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到应急状态下的职责作用,再到应急后环境损害评估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这些文件是指导环境应急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在起草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和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经验,调度分析了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广泛的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是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施细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二、主要收获 清楚了环境应急的工作范畴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各级环境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范畴是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臵和事后恢复工作,预防和控制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突然导致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同时规定,核及辐射导至的污染事件、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等特殊意义上的环境应急事件,按照相应其它规定执行,不适用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应急管理范畴。该规定确定了环境应急工作的重点,对于理清工作思路具有很大意义。 明晰了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环境应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新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初判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初判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由事发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初判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由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应对。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是: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日常负责辖区应急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发生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后负责按程序报告、组织排查污染源、开展应急监测、提出应急处臵方案、组织污染损害评估。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公司举办了为期5 天的培训班。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 2 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学习、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突发事件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培养危机意识。篇二:应急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办培训学习心得 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次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

环境应急管理试题与答案一

质量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标准课程(第一套) :工作单位:考试日期:年月日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填到空格中。每题2分,共计 60分。) 1.《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 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 A.预防为主 B. 属地管理为主 C. 政府主导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EMS审核员的能力要求的是:() A. 具有足以判断组织是否已经识别了潜在的紧急情况并针对向大气、水体 和土地的事故排放和(或)泄漏的事件,策划相关响应措施的知识; B.具有足以判断组织是否已经识别了潜在的紧急情况并针对事故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特定影响的事件,策划相关响应措施的知识; C.具有环境绩效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知识,包括环境绩效参数,足以判定组织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并能够指出组织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D.适用时, 具有足以评价组织在试验其应急响应措施,以及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的有效性方面的知识。 3.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 案和()。 A.地方政府总体应急预案 B. 基层预案 C. 临时预案 D. 以上都是 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期工作不包括: ( ) A.损害评估 B. 事件调查 C. 善后处置 D. 预案修订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 红、黄、橙、绿 C. 红、黄、绿、蓝 6.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不包括:() A.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B. 重污染天气 C. 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D. 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7.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资料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材料安全生产事故概念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全镇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分为 100 (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含3人)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含10人)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 、120 3、信息发布: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态情况,通过电话发布事件信息,做出紧急疏散和撤离等警报。需要要向社会和周边发布警报时,由小组组长向政府以及周边交管部门发送警报消息。事态严重紧急时,通过组长直接联系政府以及交管部门负责人,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4、现场处置:处置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救援、保全等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或次生事故的发生。并安排专人对事故伤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等。 5、善后处理:应急抢险救援行动结束后,由小组组长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按照预案要求组建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进行善后工作 告。 12日

应急管理培训大纲

应急管理培训大纲 1 范围 本大纲规定了应急管理培训、再培训的要求、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大纲适用于应急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 2 培训要求 2.1应急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应急管理培训,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能力。 2.2应急管理培训、再培训应按照本大纲3、4、5规定的培训内容、再培训内容和学时等进行。 2.3应急管理培训应由相关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机构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档案,详细、准确记录培训

及考核情况,并采用国家推荐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进行培训。 2.4培训机构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相关专业的应急技术,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注重对应急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应急理论和应急能力的综合培养。 2.5凡已取得应急管理人员资质的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的工作,每年应进行一次继续教育。 3 培训内容 3.1应急管理概论 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分类分级、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涵、基本任务和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3.1.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3.1.1.1突发事件特征、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的特征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3.1.1.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3.1.1.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作用 3.1.1.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知识点 1. 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2. 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4.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5.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6. 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7. 综合应急预案的内容 8. 专项应急预案的内容 9. 现场处置方案的内容 10. 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11. 应急预案的评审方法 12. 应急预案的评审程序 13. 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的材料 14. 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的情况 15. 应急培训的程序 16. 应急培训与教育计划的八个要素 17. 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18. 应急演练的目的 19. 应急演练的类型 20. 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和任务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专业资料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4.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有组织体系、运作机制、预案体系、保障体系、法规制度等部分组成。 5.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将应急预案体系为三级结构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应急预案)。 6.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现场预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