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K_015.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MK_015.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MK_015.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MK_015.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

——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区A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

单舰,魏皓严

摘要:在机动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在城市中人的地位处于绝对的弱势。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成为在人车“争夺路权”斗争中维护行人在城市中尊严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转为存量的背景下,慢行城市设计倡导慢行空间发展的网络化与精细化。本文以此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的实践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以空间句法及GIS平台作为主要的量化工具,分析了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关系,并总结了以二者互动关系为引导,指引慢行网络的构建及其内部功能布局的城市设计方法,以期探索在今后的慢行城市设计实践中,进一步科学地落实慢行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格局,营造更完善的慢行空间,构建更合理的城市形态,使城市中的居民可以进行更通畅、舒适、安全的慢行出行行为,享受更美好、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氛围与生活。

关键词:慢行城市设计空间网络功能形态城市设计方法

1.背景

1.1研究缘起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城市的快速扩张,我国迎来了机动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机动化的迅速增加,城市用地空间的不断蔓延,直接导致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偏离,人车关系失衡,显示出“车本”倾向。在人车“争夺路权”的矛盾中,人处于绝对的弱势,街道的公共空间属性以及慢行空间的网络完整性已经丧失,主要表现在空间破碎、尺度缺失、环境质量受到忽视。

研究表明,慢行空间相互连接成网,才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较大的路径选择集,才能达到有利于慢性出行的目的(施旭栋,2010;熊文,2008)。在欧美城市的一系列实践也证实,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才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方法。我国大部分城市现状中,慢行活动被迫只能在大量车行交通挤压下的少量慢行空间中进行。因此,慢行空间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发展不仅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解决我国现实城市问题的必然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多数城市都完成了规模扩大的阶段,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转向存量,而存量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精细化发展,注重城市的文化和实体空间的软实力。慢行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发展中的重要触媒,能够很好地体现城市文化以及细节品质,是城市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1.2相关研究现状

对慢行城市空间进行网络化与精细化的规划与设计,国内外学界并没有公认统一的方法体系。在慢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这一领域,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与道路交通领域,对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及适宜慢行的城市结构研究等方面。

从道路交通规划视角,2008年熊文提出了针对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的理论模型,并在上海市的慢行系统规划中进行了实践应用。文章提出了将慢行空间体系划分为“慢行岛、慢行核、轨道慢行幅”三类单元,并提出了“慢行岛际快慢分行、慢行幅中快慢衔接、慢行核内慢行优先”的发展策略。从城市规划与设计视角,2003年邓柏基在其硕士论文中对一系列慢性规划设计手法进行了总结,如:宏观层面的轴线鱼骨式发展、利用河道等自然边界耦合式发展、绿心环形楔状发展;中观层面的网状发展、树枝状发展、混沌状发展;微观层面的轴线发展、带形发展、中心式发展、点状发展等。另外2011年黄田甜构建了“慢行区–慢行核–慢行道”的慢行交通规划体系,并对相应的城市规划支撑系统如“空间规划、交通组织、土地利用、景观设计、行为感知、特色营造”等进行了分析。

国外的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领域的人文主义学者就开始重新倡导对慢行的重视,如1961年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城市多样性的呼吁和对街道重要性的强调。而目前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基本已经结束,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步行环境的改善以及基于步行优先的城市设计方法构建研究,如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在《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住区·美国梦》中提到“行人是使社区主要的品质变得有意义的催化剂”;以及2010年克劳斯·昆兹曼(Klaus R. Kunzmann)在《慢行城市》一文中,对起源于意大利的慢行城市理念进行了诠释,认为慢行城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战略性概念,反映出市民社会的力量。

本文即在上述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慢行城市设计的中观层面,即在大的城市空间结构下,在慢行分区的构建及其内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探索空间网络与其内部的功能形态之间互相引导的关系及具体的城市设计方法。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本文从国内外慢行空间的规划设计相关理念出发,在城市设计层面构建慢行网络的理想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在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中探索在中观层面如何科学地落实慢行城市空间的网络与功能形态,将“车本位”转为“人本位”,并尝试总结量化评估以及设计方法,引导更科学的慢行城市空间设计。

2.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在慢行城市设计的实践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本文即以重庆市大渡口区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作为对象,主要针对其空间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功能形态格局进行布置的过程,探究网络与功能之间互相引导的关系,总结量化评估指导布局的设计方法。

本文所研究案例,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项目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处于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交界地带,规划面积5.08平方公里。设计范围内除在嘉陵江沿岸地区地形高差较大之外,其余地区地形较为平缓,仅在场地西南端存在少量山体。对该项目的功能定位包括:重庆市级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之一,大渡口区级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以及建桥园区级的商业综合服务中心、滨江文化休闲中心和多种形式的居住配套。

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图形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对规划设计实践的量化解析与评价。所采用的量化分析工具有空间句法,GIS。

3.慢行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的构建

空间网络是慢行行为的直接空间载体,其形态直接决定了慢行行为的效率、路径选择集的大小以及舒适度。本次研究中对空间网络的构建与评估主要集中在街道网络以及公共空间网络两种要素网络。

3.1街道网络

街道网络是慢行城市空间的主要骨架,同时承载了车行交通以及线性、动态的慢行交通,其网络形态决定了其中交通行为的效率以及路径选择集大小。街道网络作为城市活力的基础,应在保证车行交通效率的同时,对人更加的尊重,保证社会公平。

研究表明,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小尺度高密度方格网是街道网络布局,有更短的街区直线距离和更多的街区转点,即可以保证慢行行为的高连接度、可达性和多选择性;认为混合紧凑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更高密度方格网可以更好地支撑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从而支持城市设计的价值取向由“车行”转向“步行”(马强,2007;任春洋,2008)。彼得·卡尔

索普在对这一理论进行量化分析与实践验证之后提出,创造易于步行穿行的街区,新建地段街区长度应控制在150米以下(彼得·卡尔索普,2012)。

在本次研究的实践案例中,基地现状大部分为工业用地,路网间距大,密度小,用地粗

放不集约,道路不成系统,生活性交通亟待改善(图1)。在此基础上,本次设计结合地形,引入较高密度的小尺度街区策略,对路网进行重新布置。除保留的已建成的大体量建筑和大规模住区所在的街区路网网格尺度较大之外,新建区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街道网络网格尺寸控制在150米左右(图2)。

3.2 公共空间网络

公共空间网络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对慢行出行者有汇聚作用的开敞性公共空间,如景观绿

地,公共广场。其中主要进行的为非线性的慢行交通行为,动态与静态皆有。公共空间网络的格局极大地影响了慢行出行者的行为选择,而网络中具体的公共空间形态则影响了慢行行为的舒适度。因此,公共空间网络的属性描述的是慢行城市空间网络对人群汇聚以及提供高品质环境的能力。

在建桥园A 区城市设计实践案例中,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分为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为

普通公共空间体系,即为普通的景观绿地,公共广场等开敞空间;第二个层级为特色山水空间体系。本案的设计范围内地形整体较为平缓,但也存在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用地,如山体、坡地、池塘、江边陡崖等。根据现状地形的特点,将地形较为复杂,起伏度较大,生态敏感

图1 基地现状路网

图2 高密度小尺度街道网络的构建

性较强的片区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作为公园绿地,以此为基础构建特色山水空间体系。在绿地分布较为密集的位置集中做大片的绿地公园,在分布较为稀疏松散的位置设置通过性较强的绿地林道,将大片的绿地公园连接起来。这个体系称作“建桥林道”,即为本案中的特色山水空间体系(图3)。

4. 慢行城市设计中功能形态的控制

4.1 功能形态控制作用

功能形态属性同时对用地内的城市功能及其具体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合理的功能形态

布局是对慢行空间网络的完善与支撑,能够提高慢行行为的效率,增进路径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慢行出行活动的增加;同时可以保持城市活力,促进社会交往。

4.2 功能形态分类

在本次研究的时间案例中,根据该设计的功能定位以及规划愿景,对场地范围内的功能

形态分类进行了确定。主要分为6个大类:商务办公、居住、商业服务、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以及特色复合功能。商务办公类包括:商业商务综合、多层商务办公、中高层商务办公、高层商务办公;居住类包括:山地生态居住、多层居住、中高层居住、高层居住;商业服务包括:大型商业综合体、酒店、零售商业及其他;公共服务包括学校与体育;特色复合功能

是本案的策划亮点之一,为打造重庆市级电子商务聚集区的内容,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办公、

图3 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

孵化园、文化活动、商业服务等等,主要形态为低层或多层的中小体量建筑,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5.慢行城市设计中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机制

5.1空间网络的“能力”与功能形态的“需求”

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应紧密结合,空间网络引导并承载功能形态的布局,功能形态则可以支撑空间网络的完整性。在慢行空间为导向的设计过程中,空间网络的属性主要描述的是网络中的城市空间承载功能形态的“能力”;而功能形态对其所选择的用地有一定的能力“需求”。二者相互对应,进行一定的取舍,即可以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功能形态选择具有相对应“能力”的城市空间。

5.2“能力”评价

5.2.1街道网络的承载交通能力

对街道网络的交通能力的评价是通过三种不同属性的描述叠加而得到的,分别是街道网络的两个构型属性,以及距离公共交通节点的最短路径距离。①街道网络的构型属性,即通过空间句法运算得到的街道网络整合度以及选择度属性。其中,整合度(integration)所表达的是街道网络中一个网络要素到其他所有要素的平均拓扑距离,用以描述街道作为目的地的潜力,即到达交通潜力,整合度越高即该要素所代表的街段可达性越高;选择度(choice)描述的是网络中每一个要素到其他所有要素的最短距离通过某个要素的次数,是该要素所代表的街道作为最短路径被穿越的潜力,选择度越高则其作为最短路径的潜力越大,即通过交通的潜力也就越大(Hillier,2008)。②距离公共交通节点的最短路径,表达的是慢行网络与公共交通网络衔接的效率,路径越短的位置,其效率也就越高,就更适宜也更需要承载更多的慢行出行活动。在公交都市视角下,慢行空间系统可以为公交都市提供空间基础,而公交系统也对慢行空间具有支撑的作用,慢行空间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结合紧密(陈玉婉,2012)。对三项属性的评价按权重叠加之后即得到对街道网络交通能力的评价。

由于对街道网络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的直接对象是街道,为线要素;而计算距离公共交通节点的最短路径是对整个所研究的慢行空间进行的,是对于面域的计算;且对功能形态布局的引导需要在街道要素所围合的用地层面进行,即为在面要素上进行“能力”与“需求”的对应。因此还需要在数据上进行处理,将对街道网络的构型属性评价转换为对网络所围合的用地的能力评价。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距离街道越近的用地,受到其构型属性的影响也就越大。

在本次研究的实践案例中,首先对项目用地范围内的街道网络进行了空间句法分析。对

得到的网络中所有要素的整合度与选择度属性值进行排序以及分级,简化为从低到高五个级别,分别赋值1-5。街道作为网络要素,其构型属性对周边用地某一点的辐射影响在实际情况中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用地地块内的地形高差,该点至街道的路径等等;因此构型属性对用地的影响与用地至街道的距离难以

拟合为简单的线性数学关系。所以将街道构型属性

对用地的辐射影响这一过程简化为以街区地块为

单位进行赋值。将较大的地块也以150米的小街区

尺度进行分割,与街道相邻的地块直接受到街道的

影响,即获得最高的赋值,相隔一个地块的不直接

临街的部分则得到一定权重的折损后的赋值。将所

有街道网络构型属性的评价按权重对用地进行赋

值之后进行排序并分级,简化为从低到高三个级

别,分别赋值1、3、5(图4、图5)。

使用GIS 平台可以计算得到项目范围内用地到

三个轨道交通站点的路径距离。一般人步行的平均

速度约为4km/h ,而研究统计发现步行行为在5分

图4 街道网络构型属性——整合度

图6 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最短路径

图5 街道网络构型属性——选择度

钟之内是步行者感觉最为舒适的时间,而步行时间超过30分钟就会觉得疲劳。据此设定,在距离轨道交通站点5分钟路径距离之内的用地是此属性上最优的,超过30分钟的路径距离的为最差。从而得到,在距离三个轨道交通站点的路径为5分钟之内、5-10分钟、10-20分钟、20-30分钟、30分钟以上的区域内,该属性

的赋值分别为5-1(图6)。

使用AHP 层次分析法,对路网选择度、路网整

合度以及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路径长度三个属性确定

叠加的权重;按此权重叠加后,即得到以慢行行为

的效率、便捷度为出发点对本案空间网络进行的承

载交通能力的评价(图7)。

5.2.2 公共空间网络的景观汇聚能力

公共空间网络的景观汇聚能力,即为景观绿地、

公共广场等开敞空间对人群的吸引力,描述了公共

空间的景观价值,以及在整个慢行网络中的公共核

心程度。可以将其理解为以公共空间为中心的一种

向外辐射的吸引力,距离中心越近,则吸引力越大;

距离中心越远,则吸引力越小;距离中心超过一定

距离,则没有吸引力。因此,与对街道网络构型属

性的描述相类似,与“吸引源”,也就是公共空间

本身,直接相邻的地块,其景观汇聚能力较强;与

之相隔一条道路的地块,其景观汇聚能力较低;与

之无任何接触的地块,其景观汇聚能力最低。

在大渡口建桥园A 区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网

络分为两个层级,具有不等的景观汇聚能力。特色

山水公共空间体系,即“建桥林道”的吸引力更强。

因此在赋值上,直接与“建桥林道”相邻的地块为

最高,赋值为3;与“建桥林道”相隔一条道路的

地块次之,赋值为2;与“建桥林道”相隔一个小尺度街区的,即150米,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而普通公共空间体系的吸引力与特色山水空间体系相比较弱,但难以在具体的数值上进行计算,只在层级上减1。即直接与公共空

图7 街道网络承载交通能力的评价

图8 公共空间网络景观汇聚能力的评价

间相邻的赋值为2,相隔一条街道的赋值为1,其余赋值为0。简单地说赋值评价的过程就是以数值分级的方式表达了公共空间体系的辐射范围。将公共空间网络的这两种空间体系的辐射范围以此方法赋值叠加,即得到从慢行活动的舒适度这一角度对本案空间网络进行的景观汇聚能力的评价(图8)。

5.3“需求”评价

不同的功能形态,对于用地的很多种属性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区位、地形、尺度等等。本次研究针对功能形态与空间网络的互动引导,主要着眼于其对交通性以及景观性两方面的需求。

在大渡口建桥园A区城市设计中,对于所确定的6大类中的16项功能形态分别对于交通性与景观性不同的需求进行赋值。对应街道网络的承载交通能力,交通性需求以1-5五个层级进行描述;对应公共空间网络的景观汇聚能力,景观性需求以1-3三个层级进行描述。例如:①对于商业商务综合类,该种功能形态对于交通性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大量的人流及车流来支撑其运转,故交通性需求取值为4-5;而对于景观性,该种功能形态并没有很高的需求,商务办公更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但其内部商业功能则需要相对较高品质的环境使人们更愿意在此处停留,故景观性需求取值为1-2;②对于居住类当中的山地生态居住类功能形态,顾名思义该种类型强调居住环境的生态性,对景观性有很高的需求,取值3;而对于交通性需求,只需满足日常的交通,并不追求处于交通的核心地位,故对交通性需求取值1-3。以此类推,可得到对各项功能形态的交通性与景观性需求的评价(表1)。

表1:功能形态的交通性与景观性需求评价

5.4 “能力”与“需求”的相互对应与选择

功能形态的交通性需求与景观性需求分别对应于街道网络的承载交通能力以及公共空

间网络的景观汇聚能力。根据这四个属性的评价赋值,可以将每项功能形态都在设计范围内找到相对应具有复合其需求的能力的城市用地(图9)。

由于对于功能形态的需求评价确定的赋值为一个范围,所以在对空间网络的能力进行对

应后,必然会存在相同用地对用几种不同的功能形态的情况。在对应、叠加的基础上,根据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对重复定位的功能形态进行取舍,如对不同的功能形态有一定量的要求及控制;即可以得到通过空间网络与功能形态的互动引导关系,对慢行空间格局的设计控制(图10)。

6. 总结与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实践,总结出了对于以慢行空间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中,在中观层面进行空

间网络以及功能形态布局的相互引导方法。该方法强调高密度网络的引入与土地混合利用,

商业商务综合 多层商务 中高层商务 高层商务 山地生态居住 多层居住 中高层居住 高层居住 大型商业综合体 酒店 零售商业 文化娱乐 滨江创意休闲 学校 体育 低街复合

图9 空间网络的能力与功能形态的需求之间的对应

以达到构建并支撑合理的慢行网络,促进

慢行出行行为。本研究在系统化慢行空间

设计的领域,进行了基础与方法的论证,

期望能在所研究的层面促进城市更健康、

生态的发展,并在新的发展阶段塑造体现

人文特色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然而本次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方法的构建过程中,量化的属性描述不

够准确,在定性与定量的表达之间没有划

清明确的界限,导致对控制要素及变量的

描述无法深入,尤其是对功能形态的确定

与量化评价其需求的阶段,没有做到与空

间网络足够精确的对应。这也是该课题今

后的研究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图10 慢行空间功能形态格局控制图

注释

①:基地现状路网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②:高密度小尺度街道网络的构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③:公共空间网络的构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④:街道网络构型属性——整合度。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⑤:街道网络构型属性——选择度。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⑥: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最短路径。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⑦:街道网络承载交通能力的评价。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⑧:公共空间网络景观汇聚能力评价。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1:功能形态的交通性与景观性需求评价。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⑨:空间网络的能力与功能形态的需求之间的对应。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⑩:慢行空间功能形态格局控制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阿兰B 雅各布斯. 伟大的街道[M]. 中国建筑工业版社,2009.

2.彼得卡尔索普. 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M]. 中国建筑工业版社,2009.

3.陈超,魏皓严. 基于TOD理念的城市路网格局对功能布局的影响[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1. 4.陈玉婉. 公交都市背景下城市慢行系统空间特征分析及构建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Hillier B. Cities as movement economies[J].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Spatial Aspects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1997:295-342.

6.黄田甜.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初探[D]. 苏州科技学院,2011.

7.克劳斯·昆兹曼,邢晓春. 慢行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2010,03:17-20.

8.李和平, 邓柏基. 试论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构[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3,25(2): 25-31.

9.马强. 走向“精明增长”: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0.仇保兴. 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 城市规划,2006(11):18-24.

11.任春洋. 高密度方格路网与街道的演变、价值、形式和适用性分析——兼论“大马路大街坊”现象[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2:53-61.

12.施旭栋,孔令龙. “慢行城市”的实现之道——试论当代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13.

13.施旭栋. 回归“慢行城市”-基于国情的城市慢行系统构建研究[D]. 东南大学,2010.

14.王志高. 尺度、密度、面积率——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指标的启示[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4绿色交通、公交优先与综合交通体系[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6.

15.魏皓严.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市[J]. 住区,2014,04:105-107.

16.熊文.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基于人的空间研究[D].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8.

17.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译林出版社.金衡山译,2006.

18.杨涛,周伟丹. 支路网:健康城市道路体系建设的关键[J]. 规划师,2009,06:11-15.

19.赵燕菁. 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 城市规划,2002,10:24-30.

作者简介

单舰,在读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魏皓严,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 镇,镇市;City城,城市) 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 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 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 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 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n b P = a * 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见表69) 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 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4.理论假设 1 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简单说:均质平原和经济人 5.理论要点 1)形成一套呈三角形分布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心地有不同大小的六边形市场区2)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和市场区一级一级相嵌套。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所包括。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近年来,教育部已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空间成为广大师生个性化服务和需求的一种新趋势。很多职业院校已把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主要为网络教学空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学应用服务形式,是网络教学教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空间互动教学,将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目前,已有很多教师对个人教学空间实际建设和应用,并取得实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教师在建设、应用和全面推广中还存在困惑,现将个人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困惑与大家研讨,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全省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现状? 二、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现状? 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是建立在学校网站社区学习平台上,它以课程管理为基础,包含课程发布、购买/支付、作业练习、学习工具、考试及小组讨论等功能,结合视频点播、直播模块和内容管理模块。各模块相辅相成,有效提高平台内容展示效果及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习平台的对学生的黏性。此外,平台允许接入更多的外站模块,如优酷、土豆和网易公开课视频、Discuz论坛、各大电商平台等,能帮助教师打

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平台。? 三、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现状? 教学空间已全面对外公开发布,并全面使用网络化进行教学。网络空间建设已基本满足网络化教学的需求,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对课件、教案等进行添加或修改。? 四、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应用的优点不足? 优点:? 1.实现网络化、多终端、移动、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学习和完成作业,特别对于网络全面覆盖的校园中,学生学习非常便捷。? 2.实现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图文、视频、音频、PPT、文档、Flash 动画等)。教师在制作教学资源时,可多种媒体呈现,既可通过生动的动画展示,也可通过音视频、图形、PPT展示,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3.可导入第三方网络链接。教学资源在网络上丰富,老师在学习和收集教学资源时也可直接把第三方的资源链接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学习。? 4.适时交互(便于师生交流)。学生可以分班级或分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可在平台上与老师、同学适时进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5.作业、练习和考试均可网上完成和批改。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测试和考试也可在网络上进行,老师也可在

教师行为分析

教师行为分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为学生的进步提供社会支持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其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分析 (一)对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匹配相应的教学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不同学习行为特征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的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学习行为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个人学习行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其中的原因是,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是单一的、固定的,可能造成部分学生长期得益,而另一部分学生长期受损,产生两格分化。这样,在班级中就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尽量照顾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使自

己的教适应学生的学,在无法同时照顾不同学习行为特征的学生的情况下,须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或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行为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逼近学生最佳发展区。特别是在分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合理搭配,能使不同学习行为的学生得到互补,共同提高。 加德纳教授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实行个性化教学的设想。所谓个性化教学,即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力特点、不同学习行为特征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行为特征的基础上的。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观察学生及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尽量收集每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使学生和教师对彼此都有深入的了解。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方面所共有的某些特征,教师可以选择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学风格,做到既关注“生活世界”,让学生学会思考,又实施“开放式”教学,让不同学生都得到提高。 教师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对于冲动型学习行为特征的学生来说,他们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比较迅速地进行分类,教师就应该通过想象、图片和色彩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想象和图片中接受学习内容,同时对于冲动型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激发的方式来鼓励他们进行学习,让冲动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这样他们会学得更好;而对于慎思型学习行为特征的学生,因为他们解决简单问题时,往往比冲动型学生更快,教师就可采取听说读写互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经常为他们提供视听材料,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

师生缺乏互动现象的几种表现

师生缺乏互动现象的几种表现 (2010-10-12 10:54:10) (一)语言方面的互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言语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有的网络课上,完全可以用语言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却要求学生借助电脑展开对话。借助网络开展英语教学,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和评价可能会由于网络的参与而忽视。案例: 案例:镜湖小学王艳莉老师在 OE 4B M2 U 2的网络课中设计了一个模拟人机对话的板块,学生通过点击按钮接受问题,做出回答,再由电脑来判断正确与否,这样一个对话环境得到了学生的欢迎。然而在这个案例中,人机对话操练之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生生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以检查学习的效果。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的反馈方式来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本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相应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在检查效果的环节中又让学生通过电脑游戏来检查,教师成了指挥者。 (二)行为方面的互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认识客观事务的过程中,容易接受一些表面化的生动有趣的内容。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大量的互动活动以达到让学生操练巩固语言知识的目的。在英语网络课中教师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了网络二字上,千方百计的设计如何发挥网络和课件的优势,将大量的互动活动设计成人机互动活动,有些可以通过动作来进行演示的内容也硬要设计成电脑游戏,反而弄巧成拙。 (三)情感方面的互动 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时,会设计好如何运用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运用作业,答疑功能来与学生更好的交互,使学生在网上课堂中的学习更有效。在以人机互动为主的英语网络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结合声音更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在游戏互动中及时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往往会忽视了自己与学生情感方面的交流。案例: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尽力凸现网络的交互功能,学生每答完一道题,输出结果后,即能得到评价,如: You're right!/ Good!/ Super!如结果错误,还会有提示语: Try again!/ Come on!出现。借助网站交互、激励和评价等功能,学生可以准确迅速地了解到自己各个环节的学习状况。恰恰是网络课件的这个优点,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的话语、丰富的表情、赞赏的目光等都在网络课堂上减少了,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 近年来,教育部已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空间成为广大师生个性化服务和需求的一种新趋势。很多职业院校已把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主要为 网络教学空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学应用服务形式,是网络教学教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 的优势,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空间互动教学,将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目前,已有很多教师对个人教学空间实际建设和应用,并取得实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教师在建设、应用和全面推广中还存在困惑,现将个人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困惑与大家研讨,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全省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现状? 二、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现状? 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是建立在学校网站社区学习平台上,它以课程管理为基础,包含课程发布、购买/支付、作业练习、学习工具、考试及小组讨论等功能,结合视频点播、直播模块和内容管理模块。各模块相辅相成,有效提高平台内容展示效果及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习平台的对学生的黏性。此外,平台允许接入更多的外站模块,如优酷、土豆和网易公开课视频、Discuz论坛、各大电商平台等,能帮助教师打

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平台 三、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现状? 教学空间已全面对外公开发布,并全面使用网络化进行教学。网络空间建设已基本满足网络化教学的需求,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对课件、教案等进行添加或修改。? 四、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应用的优点不足? 优点:? 1. 实现网络化、多终端、移动、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学习和完成作业,特别对于网络全面覆盖的校园中,学生学习非常便捷。? 2. 实现多媒体可视化教学(图文、视频、音频、PPT文档、Flash 动画等)。教师在制作教学资源时,可多种媒体呈现,既可通过生动的 动画展示,也可通过音视频、图形、PPT展示,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 学习更有兴趣。? 3. 可导入第三方网络链接。教学资源在网络上丰富,老师在学习和收集教学资源时也可直接把第三方的资源链接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学习。? 4. 适时交互(便于师生交流)。学生可以分班级或分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可在平台上与老师、同学适时进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5. 作业、练习和考试均可网上完成和批改。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测试和考试也可在网络上进行,老师也可在网络上给学生考试进行批阅、评分。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理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总4203号 《经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化趋势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经合组织OECD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 合作项目 2010年3月10日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理念 内容摘要: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未来全球城市化步伐将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大都市虽然举足轻重,但现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发达国家一些大都市地区的扩展似乎触到了上限;而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全球化深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动各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各种主体合作状况,以及在城市网络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全球政治觉醒呼唤着包容性城市发展政策。在这些趋势下,城镇规划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等都在发生着重要变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发展趋势理念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经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时代。城市化和城市自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过程。可以说,未来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特征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一、影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地理和气候状况,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会影响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下列因素会在未来对各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第一,全球化。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

城市空间网络分析技术_UNA_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陈晓东 城市空间网络分析技术(UNA )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摘要】城市空间网络分析软件包(UrbanNetworkAnalysisToolbox,UNA)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基于GIS网络分析工具开发的开源软件。本文介绍了U NA工具产生的背景、其相比于空间句法工具的优势、影响范围和接近性等五个主要的分析量、利用UNA进行城市分析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等,并结合现有的研究应用实例,对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市空间网络分析;GIS分析软件;应用前景;城市规划设计 1空间网络分析简介 广义的空间网络是指其节点位于空间之 中,并具有某种空间度量的网络,对于空间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述到18世纪著名的“格尼斯堡七桥问题”。对于城市空间网络的分析也一直是人们认识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如解释城市中某些节点对交通的重要作用(Garrison 1960;Garrison and Marble 1962;Kansky 1963;Haggett and Chorley 1969),分析街道中的步行交通流(Hillier,Burdett et al.,1987)等等。近年来,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网络分析的工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如Axman 、Depthmap 、 confeego 、webmap 等计算机软件工具,它 们中许多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 2UNA 及其主要优势 本文所介绍的UNA 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是一种不基于空 间句法的全新的城市空间网络计算机分析工具,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新加坡技术和设计大学联合组建的城市形态实验室于2011年正式发布,并于2012年9月进行了一次更新。 UNA 是一种基于GIS 网络分析工具开发 的开源软件,它和空间句法体系的分析工具相比具有几个不同的特征或优势。 (1)空间句法的分析中要求将空间网络抽象为轴线和节点,这就完全将建筑、地块等排除在分析系统之外。而UNA 分析的网络可以同时包含轴线、节点和建筑(地块),这就为分析同一街道上的不同建筑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由于可以有效的针对建筑进行分析,UNA 提供了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设计方面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2)在UNA 分析中空间距离不仅可以象其他基于空间句法的工具那样按照拓扑关系度量,也可以按照几何距离进行度量,从而区分路径的长短,这使网络分析更加接近于现实。 (3)在UNA 分析中,允许给建筑设定一定的权重以表征网络的不同特征,并按照不同的分析目标进行选择,如可将建筑的面积、居住人口甚至重要性评价作为权重。这将极大的拓展空间网络分析的运用范围,提供了将物质空间与经济、社会、交通等现象关联分析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笔者的使用体验,相比于空间句法基于复杂而抽象的空间解释理论, UNA 所基于的基本思想十分简单易懂,其软 件设计界面易操作,成果输出可视化程度高,只需短时间学习即可上手使用。 (图1) 3UNA 主要的分析量 UNA 主要通过五种分析量来表征一个空 间要素的网络特性,它们分别是影响范围(Reach )、重力作用(Gravity )、中间性(Betweeness )、接近性(Closeness )和直线性(Straightness )。 *本文1-4部分大部分内容编译自UNA 主要开发者Andres Sevtsuk ,Michael Mekonnen 为 UNA 编写的帮助文件,5-6部分为笔者撰写

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docx

感谢你的观看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摘要:网络教学空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学应用服务形式。在现有网络空间开 发应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设计原则,提出了教师空间 的六个功能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并分析了基于空间教学教研的几种主要应用形式。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空间教学教研 一、个人网络空间建设及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已有学者对教师个人空间、个性化学习空间、空间教学等概念进行研究,并有实际建设和应用。个人空间是指利用软件制作的或者利用相关网站提供的平台建立的,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展示 个人工作、学习等内容的网页(参见文献[1])。空间教育教学就是利用云空间开展的各类教育教 学活动的总称(参见文献[2])。。在空间栏目和整体风格的设计上,也要以满足教学需要为目的,在力求追逐自己空间设计新颖、美观的同时,网页整体上要保持简洁、严肃,方便、实用。 (2)专业性原则。网络教学空间既不同于各类以传播信息为主的门户网站,也不同于各式以交流信息为主的信息平台或社交网络,它必须是一个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空间,专业性是教师建设自 己空间的基本原则。教师应根据空间教学的特点,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专 业特点建设好自己的空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3)时效性原则。教学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决定了空间建设的时效性。在建设自己的个人空间时,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及时反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新颖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教学动态、 最贴近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始终处于先进水平,既有利于提升教师自己的教研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有效的学习服务。 四、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功能分析 在借鉴目前国内对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空间的教育教学主旨进行内容设计,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功能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上述结构图中,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个人档案信息:包括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工作岗位;个人经历、资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担任的校内职务或社会兼职;任教的学科、承担的其他工作;取得的教学及科研成果等。教师个人 空间必须注册本人真实姓名,并上传真人照片。 (2)个性化信息:包括教师只接收与自己相关的信息(通知、个性事务提醒、短消息提醒、好友请求);可选择性接收新闻类信息;可以链接感兴趣的教育、学术、科技资讯信息等。教师个人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个性化栏目,栏目名称可自行拟定;设立个人动态栏目,记 录每个工作日的个人工作动态。 (3)网络教学区:包括我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重点、电子教案、ppt课件、参考资料等;授课班级、班级学生;课程资源导航、专家导航、参考书籍导航、专业学术会议导航等,所有导航项目 都是教师自己精心选择并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 (4)网络教研区:作为教学型和研究型的专业空间,教师在自己的空间建立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栏目,体现其研究价值。可以按专题进行研究,每一时期根据学术界研究热点和实际需要设立 感谢你的观看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体会

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体会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冯正国 近年来,教育部已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建设和应用个人网络空间成为广大师生个性化服务和需求的一种新趋势。很多职业院校已把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主要为网络教学空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教学应用服务形式,是网络教学教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充分发挥网络空间教学的优势,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空间互动教学,将给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目前,已有很多教师对个人教学空间实际建设和应用,并取得实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教师在建设、应用和全面推广中还存在困惑,现将个人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困惑与大家研讨,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全省教师网络教学空间建设和应用现状 通过对全省职教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建设和应用排名前6所学校(全省134所)重要数据进行统计(表1),通过分析有2所学校建设应用较好,教师人气指数500以上的有13名和5名,教师人气指数50—500的有31名和174名。从这一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人气指数在50—500的属于非正常使用,如果只有1个班级40名学生,每生平均就用过1、2次到10几次,教师人气指数在500以上的可能是正常使用。从本校资源和课程资源也能看出这6所学校的使用状况。明显前两所学校资源较丰富,应用较普遍。 表1 全省职教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情况统计 我的网络教学空间建设是建立在学校网站社区学习平台上,它以课程管理为基础,包含课程发布、购买/支付、作业练习、学习工具、考试及小组讨论等功能,结合视频点播、直播模块和内容管理模块。各模块相辅相成,有效提高平台

城市商业步行空间的空间网络分析及优化研究

城市商业步行空间的空间网络分析及优化研究 ——以西安书院门商业步行街空间为例 李晓龙,郑武逵,彭伟,杨丽 图尔库大学,芬兰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人类行为模式和空间配置之间的关系讨论,以便进一步分析和优化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在本文中,选定西安书院门商业步行街空间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基于空间网络基础的模型已经建成,通过利用空间语法和提供的技术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和优化。其次,结合空间网络,通过记录和分析人类的行为模式,再根据实际的需要,将信息及时的反馈到模型中。最后,就是这个全面优化的计划已经开始启动。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努力改善商场的购物以及休闲的环境,全面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空间网络,空间配置,商业步行街空间,空间句法 1、基本介绍 1.1背景 对现今时代而言,商业的发展是一个主要的课题。作为现代商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类型,城市的步行空间发展迅速,并逐渐地成为了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空间。空间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商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空间环境的质量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顾客的购物行为,而且还能间接影响整个运作的效率。空间环境包含了很多的因素,其中空间的配置是根本因素之一,这是整个建筑区域的基本的属性。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空间的配置和人类行为的影响进行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讨论,以便提供一个商务区开发计划的最佳的解决方案。 从2008年起,政府开始整顿书院门和顺成祥商业步行空间(SSCS)的公共环境。本文选此空间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这是西安最为完整的古地区,从西安南门的西大门到碑林博物馆,全长570米。这也是游客熟知的西安最有名的购物场所之一。据在街上随机地对300行人进行采访的结果显示,大约有63%的人是来西安的游客,其中有超过72 %的游客表示是第一次来西安。由于游客们都不是很熟悉这里的购物环境,所以通常他们的步行区域可以算是比较随机的。这样子反而可以排除一些复杂的主观偏见所造成的干扰。 1.2研究过程 在本文中,针对商业步行空间使用者(运营商和消费者)为目标人群的一份优化研究草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在这项研究中,效率和公平被视为商业运营的首要位置。经过优化后的商业性空间应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的购物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易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提高这个空间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最优化的商业空间应该使得公告空间的人口密度较为均衡,这样能够给予每个店以平等的交易机会。接下来就是针对消费者本身的优化工作。这项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简化和缩短行走路径,从而进一步降低消费者在寻找方面的困难,减少其搜寻时间以提供消费者乃至运营商的工作效率。这样它可以帮助消费者尽可能方便的获得更多的购物选择。 空间形象和空间句法的理论证实了对人类而言,“认知空间就是一个拓扑空间”。空间形象和空间句法中所用到的数字都是依赖于拓扑空间获取,而不是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空间。基于现有的研究的经验,本文中的空间网络是将拓扑空间引入用于空间的优化研究。这将有助于描述空间中人类的行为,从而可以比较容易的解释空间利用率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这个空间网络是基于理论与实际研究的相结合从而建立起来的。空间句法的理论已经被应用到空间网络工作当中,对面料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它将对空间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与此同时,通过记录和分析人类的行为,然后根据

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近日,第二十三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现场赛评选结果揭晓。杜明明老师报送作品《基于浙江省教育博物馆(数字馆)的数字集邮史料馆建设实践》,荣获基础教育组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一等奖, 该项目类别是我市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此次交流活动由教育部有关司局指导、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展示一线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活动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要求和特点,分基础教育组、幼儿教育组、特殊教育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组五大组别,其中基础教育组包括课件、微课、课例、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创新教育教学案例五个项目类别。 网络空间应用案例项目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仅有9件,浙江占比66.6%,其中杜老师是我市仅有的一位入围现场决赛的作品作者,也是全国唯一以教育管理部门为单位上报的作品。经过作者陈述、技术测试和回答专家提问、现场交流,获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 数字集邮史料馆依托浙江教育博物馆(数字馆)为平台,是该平台唯一的私人虚拟史料馆,设置了“封片百科”“特别策划”“快乐集邮”“封片戳简”“乐享集藏”“媒体关注”等栏目展厅,展厅内展示了作者近10年在各类报刊发表的各种集邮类或具有邮票素材的相关文章和在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发布的校园集邮视频新闻等资料,不论是文字稿还是视频上,都尽量接近原创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让传统的集邮文化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真正实现足不

出户便可领略方寸之美的梦想。获奖的背后,是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学习研究所提供了平台支撑与技术指导。 据悉,近年来,我市教育局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面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各年龄段学习者,通过实名认证的方式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开发网络学习空间APP,实现掌上学习。通过开放标准接口,根据学习者角色和个性化选择,按需接入课程资源、教学工具和应用服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应用环境,变“学习者围着各级平台跑”为“资源服务围着空间转”,空间教学应用活跃度和水平不断提高,以之江汇教育广场讲师团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的空间应用成果逐步走出丽水,成为国家、全省样本。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2

2007年6月第8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un.2007 Vol.8 No.2   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3 郑伯红1,陈存友2 (1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75;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从介绍国外世界城市研究的历史及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世界城市学说的主要观点,对若干代表性学派的研究范式之 争进行述评,沿着理论演化的脉络,提出中国城市国际化理论模式。 关键词:世界城市;跨国公司;城市网络 系统的世界城市理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许多城市都以各自发展的需要来理解世界城市,由此造成全国目前70多个城市定位为建成国际城市或世界城市的尴尬局面。因此,清晰而全面地阐述国外有关世界城市理论,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弊端,便于沿着理论演化的主要脉络,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化之路。 一、世界城市由来: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世界城市(world city ),又称为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y )。作为学术用语,世界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 eddes )在1915年所著的《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并从经济和商业等两方面将“世界城市”描述为在世界商务中具有异乎寻常优势的那些城市。1966年,著名英国城市规划专家霍尔(Peter Hall )出版了他的著作“世界城市” (The world cities ),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世界上主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从此拉开了现代世界城市研究的序幕。此后,相关的研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但研究重点仍集中于对具体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各个城市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期间研究视角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 1120世纪70年代:世界城市研究和世界经济发展直接联结起来 20世纪中,受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它认为,空间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之中,世界城市像铰链一样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铆合在一起,因而城市过程必须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加以考虑。新的方法开始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从传统方法对于城市物质结构的重视转向对于构成城市活动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空间相互关系的重视,并试图通过对这种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探究城市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学术范围包括: (1)对国际经济分工的研究。科恩(Cohen ,198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世界城市体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沃勒斯汀(Wallerstein ,1984)对国际经济,尤其是国际经济空间分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国际劳动分工为基础,1982年,弗里德曼和伍尔佛(John Friedmann ,G oetz Wolff )发表了世界城市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世界城市的形成:研究与行动备忘录”,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及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此揭开了世界城市理论系统研究的序幕;1986~2001年,弗 里德曼单独提出了“世界城市假说(World -city Hypothe 2sis )”,系统研究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城市的理论研究。 (2)对金融资本国际化的研究。这包括:迈耶(Meyer ,1986)利用世界金融中心及国际银行分行的相关分布数据定量地研究全球城市体系,但样本十分有限;里德(Reed ,1981)用主成份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划分了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的等级结构和类型,但使用的数据资料比较陈旧;司瑞福(Thrift ,1986)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和世界城市股票市场产生过程的实证研究;萨森和库伯(Sassen &K oob ,1985)对中心城市资本流动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3)具体城市的案例研究。金(K ing ,1984)对伦敦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累积(historical accumulative )”空间模式;与此同时,里默(Remner )通过对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国际都市的研究,认为,按照世界城市作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原则,只有东京才是世界城市,而“阪神”大都市带则不是;霍尔在1980和1984年还分别研究了欧洲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历史上以国家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结构。 (4)对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研究。1985年,纳威和斯坦布(Noyelle &Stanbach )首先研究了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重点指出了高级商务服务的作用将这一过程称作“使世界成为单一地方”的过程;罗伯特森(Robertson ,1989)从文化国际化(从宗教到审美)视角进行的特别研究;2001年,萨森和丹尼斯(Sassen &Denials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为新产业综合体。弗里德曼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世界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理念性模式,而其追随者萨森(Sassen ,1991,1994,2000)从微观的角度即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被认为是对世界城市理论采用简明证明的综合方法。 2120世纪90年代: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展到流动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使世界城市研究从传统的地方空间扩大到流动空间,从网络联结出发,先是霍普金斯和沃勒斯汀(Hopkins and Wallerstein ,1996)、波特(Porter ,2000)和迪肯(Dicken ,1992,2000)以及杰里夫里和科斯尼威茨 6 913 收稿日期:2006-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4CJL022) 作者简介:郑伯红(1966-),广东韶关人,博士后,教授。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精)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1.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城市要发生交互作用,城市与区域之间也要发生交互作用,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 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中城镇体系的点(城市与城市)、线(城市与联系通道)、面(城市与区域,吸引范围)三要素在空间的组合关系。 2.中心地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826年《孤立国-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 克里斯泰勒、廖什的城市区位论(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40年《经济的空间分布》)“没有中心地理论,就没有城市地理学”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把城镇作为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来探讨城镇体系的聚落规模、职能和分布的规律性的理论。 3.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1)中心职能或中心地职能:聚落遍在的为外部服务的作用,这种职能一般要集中在区域的中心。有这种职能的聚落叫中心地(Roadside路店;Hamlet小村,闾市;Village村庄,村市;Town镇,镇市;City城,城市) 2)职能: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作用(如加油站,停车场,银行,食品店) 企业单位:提供职能的单位(Establishment) 职能单元:一个企业单位提供一种职能叫一个职能单元,一个 企业单位提供两个职能或两个企业单位各提供一个职能叫两个职能单 元,。。。。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职能单元存在所需的最起码的人口数或购买力服务范围有门槛范围、最大范围、实际范围 不同职能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职能的企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P = a * b n 当店数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4)服务职能的等级:将不同职能按门槛值排队(按入门次序分),就有低阶职能和高阶职能之分。不同国家或地区服务职能的入门次序可能是不同的。(见表69)5)中心地的等级:按中心地执行的职能的数量和职能的等级,可以把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律性:中心地等级越高,中心职能越多,中心地人口越多(中心地的等级与中心职能数和中心地规模成正相关);高级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交高级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和较大的服务范围;高级别中心地数量少,间距大,服务范围大 6)中心性:对中心地的等级的度量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4.理论假设 无边的大平原;均质的肥力和水分;初始人口均匀分布;均匀的陆路联系;决定因素是距离;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理智的行为。 简单说:均质平原和经济人 5.理论要点 1)形成一套呈三角形分布的中心地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中心地有不同大小的六边形市场区

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一、概念普及 网络空间一词又可翻译为电脑空间、赛博空间等,最早由加拿大科学幻想小说家吉布森(1984)提出,本意是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逐渐变成现实,网络空间的概念也不断得到新的拓展,人们对于网络空间的理解也从不同的维度逐渐展开。有的将网络空间等同于虚拟实在;有的强调信息的存储和流动;有的视其为个体的概念空间;有的则突出其社会互动方面。不管从哪一视角界定网络空间,其关键性特质有两点,一是交互性,二是虚拟性。 教师网络空间是指以教师实名制注册的个人网络空间,相当于教师本人的一个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库,主要服务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根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统一部署,力争用5 年左右的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努力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当前,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着力推广实名制网络空间,影响面较广的是世界大学城空间。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运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 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 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是什么? 二、网络空间的功能

云空间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且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有关事务,大多可以在空间里完成。就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而言,其突出的功能是教育资源存储、开放式教学、网上学术研讨与互动交流展示等。 1.教育资源存储 云空间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应用,使其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提取变得更加快速便捷,数字化资源的形态包括文本、IPG格式的图片和FIV 格式的视频,而且基本上不受容量的限制。从这种意义上讲,个人云空间实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海量储存的信息储备库,它已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乃至单个信息终端对信息储备的有限性,为个人信息资源的储存提供了无限的安全性、可能性、现实性和便捷性。由于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支持非逻辑性结构,人们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需要任意搭建空间资源的目录框架,有序上传和迅速提取相关资源。 2.开放式教学 随着“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的逐步实现,学校的围墙被无形地跨越,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开放,每间教室便是一个世界。教师建设和使用云空间,最终要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通过空间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如当前在职业院校比较流行的3G 实景教学、表格教学、专递课堂等新模式,就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在线学习、泛在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存在方式。学习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开放和便捷。 3.网上学术研讨

师生互动的教师问答行为策略

师生互动的教师问答行为策略 问答做为师幼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贯穿于师生共同活动的整个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思考,左右活动的效果,更在深层次折射出师生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一个好的问答行为往往预示着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产生,而不良的问答行为却常会成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形成的绊脚石。因此,不断探索和改善不良的问答行为,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与体会。 一、把握好问答活动中的两个度 1、问题的量 做为一线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活动中哪几个问题是有价值的,它有多大的价值?我应该怎么提这个问题?哪几个问题是无意义的,可以删去不问。只有这样,教师的问才会迎来孩子有意义的答,教师的问和孩子的答才有可能真正的互动起来,师生的思维才能真正产生碰撞。 2、问题的难易度 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度,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师生在活动中的互动。有人把问题难易度的设置比喻为“篮球架的高度”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好的“问”就像那球架的高度,它不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能把球投进去的,但你努力努力,跳一跳就有可能把球投入篮中。当然,问题难易度也应考虑到不同个体的能力差异,当你希望能力弱的孩子与你互动时,问题就可以浅显些,但对能力强的孩子,问题得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整个师生互动才有可能。举个例子:在数学分类中,这样的问题可以让能力较弱的孩子回答:“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成了几类?每类里有些什么东西?数量是多少?”而“想想有没更好的分类方法”这种问题可以留给能力强的孩子。 (二)讲究问答活动中的技巧 1、注意问题的表述方法 许多一线教师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孩子们都懵住了,或答非所问,换种提问方法,可能就会引发他们滔滔不绝的思维。原因在哪里呢?关键是问题的提法孩子是否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中班的孩子给同伴的讲故事活动进行评价时,老师第一次问:你们觉得××的故事讲得怎么样?竟无一人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样”该如何回答;第二次老师问:你们觉得他的故事讲得好好在哪里?有一个孩子说:好在喉咙里(也许他是想说声音好听)。竟引来十来个孩子的呼应:“对,好在喉咙。”看来,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老师的问题。当老师最后问:他讲故事时声音怎么样?孩子居然能给出许多非常客观而具体的评价。如:声音好听,再大声一点就更好了,小熊的声音不像,是低低的才像。声音没有太吵,听了很舒服。很显然,这时师生互动就很顺畅且有意义了。 2、提高听的能力 在问答活动中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需要教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会听不仅指听清孩子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听明白孩子的话外音,即要善于解读孩子的“话”—到底他的意思是什么。三、改变问答行为中的不良习惯在问答活动中,我们教师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如:轻易打断孩子的回答、经常只挑班上的一些孩子来回答问题、在活动中只关心结果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师幼交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得到改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