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组织学常用制备技术

病理组织学常用制备技术

病理组织学常用制备技术
病理组织学常用制备技术

一、组织的固定

(一)固定的概念

应用各种方法使病理标本尽量保持其离体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固定(fixation)。

病理标本(样本)离体后,由于微环境的变化将发生自溶和(或)腐败,使其结构破坏。固定的目的和机制是:①使蛋白质凝固,终止或减少分解酶的作用,防止自溶,保存组织、细胞的离体前结构状态,包括保存组织或细胞的抗原性,使抗原不失活,不发生弥散。②保存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原、某些维生素及病理性蓄积物,维持病变的特异性特征。③使上述物质转为不溶解状态,防止和尽量减少制片过程中人为的溶解和丢失。④起助染作用。

固定方法有:①物理学方法,如低温冷冻,干冰(dry ice,即固态无水碳酸)冰冻真空脱水,石蜡渗入法。②化学方法,采用各种化学溶液作固定液,使组织细胞进入固定状态。这是国内最常用的方法。

固定应在标本离体后尽快进行,小标本可在取材后直接放入固定液内,大标本应在手术结束前或结束后迅速放入固定液内。

固定液与标本的比例不得少于标本体积得5倍。有特殊要求者应事先选定相应得固定液,如欲查糖原,应选择无水乙醇作固定液等。

固定得时间应适当,微小标本(如胃粘膜等)2~4h即可,大标本应置放12~24h,但亦不要过久,以免影响抗原性,造成免疫组化操作中得困难。

(二)常用固定液及其配制

固定液分单纯固定液和混合固定液。

1.甲醛(formaldehyde)

是无色气体,易溶于水成为甲醛溶液。易挥发,且有强烈刺激气味,常用得是37%~40%得甲醛溶液,商品名为福尔马林(formalin)。用作固定的浓度习惯为10%福尔马林(即1份甲醛溶液加9份水配制而成),实际含甲醛4%。

10%福尔马林渗透力强,固定均匀,对组织收缩少。对脂肪、神经及髓鞘、糖等固定效果好,是最常用的固定剂。

经福尔马林固定时间长的组织,易产生黑色的沉淀,称福尔马林色素。

2.乙醇

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它除可作为固定剂外,还可作为脱水剂,对组织有硬化作用。固定用一般是80%~95%浓度,乙醇渗透力校弱,它能溶解脂肪,核蛋白被沉淀后,仍能溶于水,因此核的着色不良。

3.中性甲醛液(混合固定液)

甲醛(浓)120ml,加蒸馏水880ml,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4g,磷酸氢二纳(Na2HPO4)13g。此液固定效果比单纯10%福尔马林要好。

4.AF液(混合固定液)

95%乙醇90ml,甲醛(浓)10ml。也有配方是95%乙醇85ml,甲醛(浓)10ml,冰醋酸5ml。此液除有固定作用外,兼有脱水作用,因此,固定后可直接入95%乙醇脱水。

以上4种固定液中,以中性甲醛为首选,其次为10%福尔马林,乙醇应尽量不用。

二、常规石蜡切片操作

(一)组织洗涤

经过固定的组织一般都要洗涤(washing),其目的是清除组织内外残留的固定剂,以免影响脱水等后续过程;防止有些固定剂在组织中发生沉淀或结晶而影响观察。洗涤时最好是从容器的底部入水,再从容器上面缓慢流出,这样2h即可,若为陈旧标本则需24h。

(二)组织脱水

1.概念

为保证石蜡有可能进入组织内部,采用适当方法,将已固定和水洗过的组织中的水分彻底驱除的过程称为脱水(dehydration)。脱水剂必须是与水在任何比例均能混合的液体。最常用的脱水剂为乙醇,其它尚有正丁醇和二氧已环以及丙酮等。

2.浓度与时间

脱水用的乙醇浓度一般从70%~75%开始,然后依次80%→95%→100%,即由低浓度逐步到高浓度。脱水的时间与组织大小、厚薄有很大关系、组织厚大,脱水时间要长些;而小薄的组织脱水时间相对的可以短些。组织脱水时间在低浓度乙醇中可以长些(如70%~80%),而在高浓度乙醇中要短些,这是因为高浓度的乙醇渗透力不强,延长脱水时间无益,相反高浓度乙易使组织收缩、变脆,致使以后切片和观察困难。

(三)组织透明

采用既能与脱水剂(如乙醇)混合,并使之被提去(dealcoholisation),又能作为石蜡溶媒的诱导剂,使石蜡真正渗入组织中的过程称为媒介(intermediary)。由于常用的透明剂(如二甲苯)作用之后,其折射指数与组织蛋白折射指数接近,组织显示出半透明状态,因此,通常又称此过程为透明(clearing)。但并非所有媒介过程均使组织透明。

常用的透明剂为二甲苯,它易使组织收缩、变脆,故透明时间不宜长,一般1..5~2h,二节(即换2次,下同),最好是肉眼观察,见组织呈棕黄*色或暗红色透明状(象琥珀样)即可。(四)组织浸蜡

组织经媒介(透明)处理后,置入熔化的石蜡内浸渍,使石蜡分子浸透入组织中的过程称浸蜡或石蜡渗透(infiltrating)。渗透的过程也可用火棉胶代替石蜡,称为浸胶。但其透明过程应作相应更动。

浸蜡一般分2~3节,总共4~24h,浸蜡时间过短,蜡没有完全渗入组织中,组织过软,切片困难;浸蜡时间过长,造成组织硬脆,切片也困难。

(五)组织包埋

把浸蜡的组织包在蜡里成块,使之有一定的硬度和韧度,便于在切片机上夹持切片,称之为包埋(embedding)。

1.注意事项

(1)包埋框要比组织块大,这样保证包成的蜡块组织四周都有蜡边。

(2)胃、肠、胆囊等组织,应将能看到组织学各个层面的一面作为切面。其它组织应将切面朝下。

(3)包埋蜡冬季用低熔点(56~58℃),夏秋季用高熔点蜡(60~62℃)。

(4)包埋蜡最好是经多次熔化、沉淀过的蜡,这样的蜡干净、致密,利于切片。

2.脱水机脱水、透明、浸蜡时间

?70%乙醇1h。

?80%乙醇1h。

?95%乙醇Ⅰ1h。

?95%乙醇Ⅱ1h。

?95%乙醇Ⅲ1h。

?100%乙醇Ⅰ1h。

?100%乙醇Ⅱ1h。

?二甲苯Ⅰ30min。

?二甲苯Ⅱ1h。

?浸蜡Ⅰ1h。

⑴浸蜡Ⅱ1h

⑵浸蜡Ⅲ2h以上。

3.手工组织脱水、透明、浸蜡时间

?70%乙醇1.5h.

?80%乙醇1.5h.

?95%乙醇从上午下班前进入直到下午上班。

?100%乙醇Ⅰ30min

?100%乙醇Ⅱ30min

?二甲苯Ⅰ15min

?二甲苯Ⅱ30~60min(肉眼观察透明即可)

?浸蜡过液。

手工浸蜡只有一节,故在组织透明后将沾在组织上的二甲苯尽量多去掉(一般是将组织倒在铺有数层滤纸上,再一个个拣回,或将整个脱水篮用力甩几下),再浸蜡。

(六)组织切片

1.切片过程

把切片刀架上,固定紧,然后将蜡块在切片机固定器上夹紧。先修块,左手转推进器,右手转轮盘,直到把组织全部切出,这时左手松掉推进器而持毛笔,右手旋围轮盘,蜡片切成后,右手用小镊子摄蜡片,左手用毛笔沿刀锋轻轻把蜡片分开,切面朝下把切片放入50℃水中,摊平后用镊子轻轻将连续蜡片分开,再用载玻片捞起,蜡片应捞在玻片的1/3处,蜡片厚度一般在3~5μm。

2.注意事项

①切片前蜡块要冷冻,这样容易切片,特别在夏秋季一定要冷冻,但不能把刚包埋好的热蜡块冷冻,否则会造成蜡块裂痕,一夹就碎。

②写号码用优质碳素墨水或用一边毛砂处理的载玻片时用铅笔写号即可。不需配制蛋白甘油。

③如遇难切的蜡片时,可用与蜡块切面差不多大小的薄纸潮湿后贴在蜡块上切片,然后将附有蜡片的一面朝上放入水中漂片。

④如遇易脱片组织(如血凝块、脑组织)时,可将载玻片上涂少许蛋白甘油后再捞片或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玻片。

⑤总是切不出完整的蜡片,或皱缩或卷片,可能是刀不快。

⑥切出的蜡片总是皱缩,也可能是切片角度不对,慢慢调试,一旦有最佳磨刀角度和切片角度后不要随意改变。

⑦切片厚薄不匀或空片,可能是刀未固定紧或蜡块未夹紧,也可能是切片机有问题。

⑧烤片时间与温度有关,一般时间宁长勿短,否则会造成脱片。62℃6h以上,90℃15min 以上。

⑨连续切片放入热水漂片时,不要捞取第一、二张蜡片,因为前2张蜡片厚、组织有空洞(镜

下可见)。

⑩如遇硬脂酸石蜡处理的蜡块时,切的蜡片不能直接入热水漂片,否则蜡片会散碎而应先入冷水,然后再慢慢加热水。为了不影响切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的效果,目前,不用硬脂酸石蜡来代替二甲苯、石蜡。

(七)HE染色

1.原理

HE染色也称苏木精-伊红染色,它是常规染色。

苏木精是一种天然染料,它本身并不能染色,在经氧化后变成苏木红才是真正的染料,苏木对细胞核的亲和力并不强,而在媒染剂的帮助下才能较好显示细胞核,此时细胞核呈红色,只有在碱性环境中,苏木才变成蓝色。

伊红Y是人工全盛染料,它可能是通过渗透或弥散作用完成染色的,因此和组织万分结合是不牢固的。它对细胞质着色。

2.染色程序

①脱蜡

a.二甲苯Ⅰ5~10min

b.二四苯Ⅱ5~10min

c.100%乙醇1~2min

d.95%乙醇1~2min

e.自来水洗

②染色

a.苏木精浸染5min

b.自来水洗

c.1%盐酸乙醇分化数秒

d.自来水洗

e.蓝化(50℃左右温水)数分钟

f.伊红浸染数秒

g.自来水洗

③脱水、透明、封片

a.95%乙醇1min

b.100%乙醇Ⅰ1min

c.100%乙醇Ⅱ1min

d.100%乙醇Ⅲ1min

e.二甲苯-石碳酸液(3:1)1min

f.二甲苯Ⅰ1min

g.二甲苯Ⅱ1min

h.滴中性树胶,盖盖玻片

3.注意事项

①二甲苯脱蜡时间冬季长些,夏季可短些,为防止脱蜡不净影响染色,脱蜡时间宁长勿短。

②盐酸乙相离分化时间灵活掌握,可以在切片蓝化后镜下观察。

③染色后的脱水透明也很重要,若脱水不完全,切会会模糊不清,脱水的乙醇要保持纯度,切片在进入脱水乙醇前尽量把水多去掉。

④若用Harris苏木精液时,染色前要先用一张纸把液体表面的结晶捞去,否则会污染切片。

⑤在脱水透明时,二甲苯一石碳酸的作用利于透明,此步故也可省去。

⑥HE染色虽是常规染色,但是要制出一张完美的HE切片并不是易事,如两种颜色的深浅对比、与染液的浓度、染液的新旧、染色时间有关,需每位操作者灵活运用。

4.染色液的配制

①Gill改良苏木精液

苏木精2g,无水乙醇250ml,硫酸铝17.6g,蒸馏水750ml,碘酸钠0.2g,冰醋酸20ml。先将苏木精溶于无水乙醇,硫酸铝溶于蒸馏水,再将两液混合后加碘酸纳,最后加入冰醋酸。此配方为半氧化苏木精液,碘酸纳为氧化剂,硫酸铝为媒染剂,此液不会产生沉淀并很少有氧化膜。

②沉淀酸化伊红丫乙醇液

伊红丫20g,蒸馏水500ml,浓盐酸10ml。将伊红与蒸馏水混合溶解后加入浓盐酸,搅拌,过夜。过滤、滤液不要,用蒸馏水多次冲洗滤纸中的沉淀,然后将沉淀物连同滤纸一起入温箱中干燥,用95%乙醇1000ml配成饱和液。使用前取饱和液1份,95%乙醇2~3份,配成染色液。在用此液染色前最好将切片先在95%乙醇中过一下,以保护染色液。

③盐酸乙醇分化液\70%乙醇99ml加浓盐酸1ml。

三、快速石蜡切片操作

(一)应用范围

(1)替代冷冻切片,在没有条件制作冷冻切片的单位,用作术中诊断;

(2)快速诊断:适用于门诊外地患者,1天可取报告。

(二)切片制作

(1)将送检的各类组织按《规范》(一)编号登记、眼观、描述记录后,用大头针和羊皮纸包好,投入配制好的固定液烧杯内5~10min(固定液配制:95%乙醉85ml,甲醛10ml,冰醋酸5ml);若组织较厚,可在预固定后修薄,重复固定;

(2)无水乙醇、丙酮脱水3~5min;

(3)浸蜡5min;

(4)常规石蜡包埋,或封固于预制好的蜡块内;

(5)常规HE加温染色。

(三)注意事项

(1)制作快速石蜡切片全过程过程均加温在65~72℃范围内操作,可用快速组织处理仪、或在恒温水浴锅或恒温箱内完成;

(2)替代冷冻切片可随到即做,一般在30min内完成;若成批操作,则可根据标本的数量多少,酌情延长时间;

(3)制作快速石蜡切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摸索,在取得一定经验、技术较熟练能保证切片质量后,方可受理对外服务,以把好质量关。

四、冷冻切片操作

冷冻切片的方法是一种最省时最快速的制片方法。因此主要用于临床手术中的病理诊断上。其原理很简单:冷冻使组织变硬,以代替石蜡做浸蜡。组织中的水分起着浸蜡的作用,用OCT做包埋剂,将组织固定在冷冻头上,在短时间内冻好,可以立即在冷冻机上进行切片,

不需要经过脱蜡,可随时染色,节省了时间。另外,在冷冻切片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步骤使组织接触到任何有机溶剂或其他试剂能溶解或破坏组织中的脂肪、酶以及抗体。因此,冷冻切片也常用于:①显示组织中的脂质和中性脂肪;②显示酶的活性;③神经组织的染色;

④免疫荧光技术。

冷冻切片种类很多,以前有氯乙烷法、二氧化碳法、半导体冷冻法等。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不方便,制做出的切片质量也不好,直接影响到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上方法已淘汰,现在使用的冷冻切片机(恒冷切片机),从根本上解决了不利于切片的难题。能更快、更方便地切出较好的切片,而且人为的缺陷也少。

冷冻切片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的病理诊断,手术医生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决定手术范围,因此做出一些高质量的冷冻切片至关重要。

冷冻切片操作程序:

1.冷冻切片机要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即使在不做冷冻切片时也要开着致冷,不能时开时关,以免影响机器寿命。

2.手术取下的新鲜组织不要固定,因固定过的组织不利于切片,而且还会影响染色。

3. 用OCT做包埋剂,起到支撑的作用。先将OCT标在固定头上再将组织放在OCT上,OCT 不要太多,以免流到固定头外,组织表面露在OCT外。

4. 外固定头放在冷冻机内的速冷台上,在-25℃左右,冻10min,视组织不同而时间略有差异,组织较大或脂肪组织时间可长一些,一般情况下10min左右即可。如果冷冻不足,则切片可呈粥糜状或切不下来;如果冷冻过分,则切片呈碎悄状或切片上呈条痕状,都得不到良好的切片。

5.高速刀的角度,固定好,切片刀要快。

6. 把冻好的冻头夹到切片机上,用精调修平组织,使其暴露最大切面,将微调刻度调在5μm,放下抗卷板开始切片,得到满意切片后,打开抗卷板,将组织贴在载玻片上。载玻片要放平。动作要稳,一次完成,这样才能将切片完整的贴在载玻片上。

7.切片晾干后用95%乙醇固定10s,水洗后进行常规染色。

8.冷冻切片完成后取下冻头组织,固定后做常规切片。将冷冻机内的组织碎屑清扫干净,定期打开紫外线消毒。

病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学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3、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 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有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 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 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 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 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 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19、病理性钙化 骨、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1、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和实质细胞体积的缩小。 2、增生:指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可引起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3、肥大: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举例说明什么是萎缩、增生、肥大、化生 萎缩:生理性:如老年性萎缩 病理性:缺血性萎缩---脑缺血→脑萎缩 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 废用性萎缩---长期卧床→肌肉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脑垂体肿瘤→肾上腺萎缩 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 增生:生理性:妊娠→子宫肥大 病理性:高血压病→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肥大:生理性:妊娠→子宫增生 病理性:激素↑→增生 化生:上皮细胞之间的化生 (1)、鳞状上皮化生(简称鳞化) (2)、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 间叶细胞之间的化生 (1)、软骨组织或骨组织化生 6、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7、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8、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9、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 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0、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 1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12、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13、糜烂、溃疡: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14、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15、坏死的形态学标志: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核浓缩(pyknosis) 核染色变深,体积缩小; ?核碎裂(karyorrhexis) 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 ?核溶(karyolysis) DNA降解,核染色浅淡,最终核消失。 细胞质的变化、间质的变化: 胞浆:嗜酸性增强/红染细颗粒状 间质: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

病理组织学检测

病理组织学检测 收集检测病料,各种典型病变的组织器官,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取材:选择刚死的新鲜的组织;采取样品的时候要注意,将动物剖检之后,要尽快的的采取相关组织的材料;采样的刀片一定要锋利,切取组织块时避免前后过度的拉动或用力挤压,以防止造成组织结构变形或人为损伤。 (2)固定:将采集好组织样品固定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过夜固定或者至少固定24h。(市场技术人员只需采集病料,并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室温存放,直接送检。注:用封闭好的瓶子存放样品,防止福尔马林外流。) (3)组织修块及水冲:将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好的组织进行修整,选好病变部位组织的切面,尽量修的薄一些,将修整好的组织块放在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10-16h,以便去掉组织中的甲醛。 (4)脱水:将修好的组织块依次放入70%、80%、85%、90%、95%以及100%(一和二)梯度酒精中进行脱水处理。脱水的具体程序及时间为:70%酒精2h→80%酒精2h→85%酒精2h→90%酒精1h→95%酒精30min→无水乙醇(100%)I 45min→无水乙醇(100%)II 45min。 (5)透明及浸蜡:组织块完全脱水后,将其分别浸入二甲苯中进行透明,具体透明时间因组织块厚薄而异。将透明好的组织块,放在5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浸蜡2-4h。 (6)包埋:将70℃融过的石蜡倒入铁制的包埋框内,整齐的摆放组织块,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切。 (7)切片:先将切片机调至3mm厚度,开始切片。 (8)展片及粘片:将切好的组织片取下放到40℃的温水中,利用酒精将之展开。 (9)烤片:将捞出的组织切片放于37℃培养箱中烤片2h或者过夜。 (10)HE染色:按照下面的时间及顺序进行。首先二甲苯Ⅰ15min→二甲苯Ⅱ10-15min→酒精/二甲苯3-5min→无水乙醇3-5min→95%酒精3-5min→85%

口腔组织病理学问答题(1)

第一章 一、口腔颌面部发育 1.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2.腭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3.舌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 4.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 5.口腔颌面部还有哪些发育畸形? 第二章 牙的发育 1. 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齿发育的全过程。 2. 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种牙体组织? 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有哪些功能? 高的磷碱性酸酶活性,与釉质形成有关。 4. 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齿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双生牙、融合牙、结合牙、畸形中央尖、畸形舌侧尖、巨牙、小牙;少牙或无牙、多生牙 5.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6.总结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 第三章 牙体组织

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 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的区域有哪些,各有何形态特点? 釉牙本质线、釉板、釉丛、釉梭、生长线 4.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意义。 3. 解释下列名词: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 4.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aschkow层/神经壁层,靠近多细胞层 5.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6.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 第四章 四、牙周组织 1. 牙龈、牙周膜各有哪几组主纤维束?名称及功能如何? 牙龈:胶原纤维(龈牙组,牵引牙龈和牙紧密结合) 牙周膜:胶原纤维、弹力纤维(邻近牙骨质最多,承受力大) 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牙结合的方式?临床意义如何?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病理组织学诊断检材的制备技术 一、组织的固定 ㈠凡需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标本(器官或组织),于离体(活体或尸体)后,应尽快置放(浸泡)于装有足够量固定液的容器中固定。固定液量应为被固定标本体积的5~10倍。置放标本的容器大小视标本和固定液的体积而定,应适当大一些。临床科室切取的标本置放于容器中固定后,应尽快送交病理科继续固定。未能及时、充分固定的干涸或腐败标本不能再进行固定和用于制做切片。 ㈡常规固定液为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应预先多量配制贮存,以备随时使用。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 ㈢根据病理学特殊检查(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染色、电镜观察等)的需要,应选用其他适宜的固定液进行固定[参见后述的“㈦固定液的常用种类和制备”]。 ㈣器官、组织固定的基本方法 1.食管、胃、肠、胆囊、膀胱等空腔器官:依规范方法剪开后,按其自然状态平铺于硬纸板上(重点暴露黏膜面或内表面的病变处),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处固定于纸板上,然后放入4%中性甲醛中固定(黏膜面或内表面朝向容器的液面,并覆盖薄层脱脂棉)。 2.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每间隔1.5~2.0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将每片肝或脾轻轻地平放于装有4%中性甲醛的容器中,容器底面衬以脱脂棉。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的叠压。 3.肺叶:放入固定液中的肺叶漂浮于液面,需在肺表面覆盖薄层脱脂棉。必要时从支气管注入适量4%中性甲醛。 4.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方向作一水平切面(深达于肾盏),再行固定。 5.淋巴结:先用4%中性甲醛固定1小时后,再沿其长轴切成数片(厚 2 ~3mm),继续固定。 6.骨组织:先锯成小片(若是长骨应作横向锯片),在4%中性甲醛中固定24小时后,再进行脱钙。 7.微小组织或液体沉淀物:先用拭纸或滤纸妥为包裹(需用大头针扎牢),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_0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方法58例宫颈癌患者,在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术治疗,治疗后,对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并显著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列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放疗,生存率约为50%。有临床研究指出[1],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增强疗效。作者对本院5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采取手术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7.5±7.4)岁,肿瘤直径 2.7~8.7 cm,平均直径(5.3±1.5)cm;癌症种类:16例腺癌,6例腺棘癌,36例鳞癌;患者均经病理学、B超检查确诊。将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作为依据,14例Ⅰb,24例Ⅱa,20例Ⅱb;肿瘤分化标准:15例低分化,23例中分化,20例高分化。 1. 2 方法腺癌与腺棘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治疗,为患者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及顺铂,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水化解毒治疗;鳞癌患者主要应用BEP化疗方案,为患者静脉滴注顺铂联合依托泊苷,其中顺铂50 mg/m2,依托泊苷100 mg;化疗后,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化疗前,首先对其实施全面妇科检查,应用阴道B超观察肿瘤直径;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作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观察,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应用Envison一步法对免疫组化进行染色处理,检测抗体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人体抑癌基因(P53)、VEGF以及C-erbB-2等。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肿瘤症状明显消失,宫颈变软;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练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 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位癌( )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肿瘤的是( )A.神经纤维瘤病 B.畸胎瘤 C.精原细胞瘤 D.肺炎性假瘤 E.白血病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 )A.钙化 B.黏液样变 C.坏死 D.恶性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出血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良性肿瘤一般不导致()A.破坏器官结构 B.导致局部压迫或阻塞 C.发生浸润现象 D.引起恶病质 E.发生远处转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直肠癌()A.多经血道转移 B.多经淋巴道转移 C.多由种植性转移 D.以上三者均可 E.不发生转移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可用于标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标记物是()A.CK B.CD34 C.AFP D.CEA E.K1-67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不包括()A.与原发瘤组织类型相同 B.多发性,散在分布 C.边界多不清楚 D.多位于器官表面 E.可形成癌脐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是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分为病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虎斑心:是心肌脂肪变性时,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处可见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 坏死:以酶溶性的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包括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的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包括再生(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纤维性修复(纤维结缔组织来修补)。 再生:是指由损生周围的同种细胞进行修补缺损的过程。 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不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下,再生能力最强能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会的细胞,常见于皮肤、淋巴。 ~稳定细胞(静止细胞):生理状态下,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常见于腺体、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较弱或无再生能力。常见于骨骼、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有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不等量的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瘢痕组织:由肉芽组织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肉眼上呈收缩状态,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镜下为透明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 创伤愈合: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淤血:器官或局部的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所致慢性肺淤血晚期,会引起肺间质纤维化,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的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 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的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血栓形成:在活体未破裂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分为白色血栓(血小板)、红色血栓(红细胞)、混合血栓(血细胞,血小板)、透明血栓(纤维蛋白)。 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了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液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口腔组织病理学模拟试题.答案

9.简述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答:(1) 釉质平滑面龋由深层到表层可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 透明层位于病变的最前沿,釉质晶体开始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3)暗层紧接透明层表面,较透明层孔隙增加。(4)病损体部脱矿较严重,孔隙较大。(5)表层位于釉质的最表层,脱矿程度明显较病损体部轻。 9、简述牙本质龋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答:牙本质龋由深层到表层可分为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1) 透明层位于病变的最前沿,矿物盐晶体沉积于牙本质小管内。 2)脱矿层是在透明层的表面,细菌侵入之前,酸的扩散所导致的脱矿现象。 3)细菌侵入层位于脱矿层表面,牙本质小管内有细菌侵入。 4)坏死崩阶层为牙本质龋的最表层,随着液化坏死灶扩大,数量增多牙本质完全崩解破坏,只残留一些坏死崩解组织。 9、简述牙本质龋中透明层形成的机制及作用。 1)透明层又称硬化层,为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2)光镜下,此层呈均质透明状,小管结构不明显。3)矿化晶体可先沉积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内,也可先出现在细胞突起周围,最终可将小管堵塞。4)有一定量的脱矿发生。5)在该层内还可见一些牙本质小管,在透射光下呈云雾状。6)有人认为这种改变与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变性有关,故曾称为脂肪变性。7)当变性的牙本质小管内发生矿物盐沉积,管腔被封闭,其折光率与细胞间质相似,故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呈透明状。 9-11叙述从龋病到根尖周炎的发展变化 (1)龋病初期,釉质表面脱矿,病变区透明度下降,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区有色素沉着呈棕褐色(2) 随着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病变沿着牙本质小管迅速扩散,细菌使牙本质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溶解,牙本质结构崩解,龋洞形成。(3) 当龋病进一步扩展到达牙髓,可引起牙髓的一系列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牙髓腔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造成急慢性牙髓炎。感染牙髓的细菌和代谢产物经过根尖孔可直接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导致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各种根尖周炎。 10. 简述急性牙髓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答:(1) 牙髓血管扩张充血。(2) 血管通透性增加。(3) 液体渗出。(4) 组织水肿。(5)纤维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6)炎症加重,成牙本质细胞变性坏死,局部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肿。(7)炎症扩散,形成多处小脓肿,牙髓坏死。 12、简述静止期牙周炎发展过程 答:1)沟内炎症明显减少,在牙周袋与牙槽骨间有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还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 2)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看不到破骨细胞,牙槽骨吸收部位可见新骨形成。 3)牙根面被吸收的牙骨质也有新生现象。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 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 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 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 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 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 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1. 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 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 诊断依据: 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 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 诊断依据: 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 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 3.梗死部分呈楔形; 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 诊断依据: 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 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 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 诊断依据: 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 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 诊断依据: 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 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word版本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自行补充英文名称) 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5.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增多。 6.水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细胞水肿。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透明变性) 9.纤维素样变(纤维素样坏死) 为间质胶元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处组织结构消失,成为一堆颗粒状、细丝状、红染无结构的物质,状似纤维素。 10.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2.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含较多的脂质,外观呈淡黄色,松软,均匀细腻,似奶酪,称之。常见于结核病。 13.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较大范围的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呈黑色改变。 14.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逐渐取代坏死组织(血栓或其它异物等)的过程。 15.完全再生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完全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16.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后,由肉芽组织增生所代替,最后形成疤痕。 17.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 18.淤血(静脉性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或左心衰时,在肺组织中出现的,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吞噬细胞。 20.槟榔肝慢性肝淤血合并脂肪变性时,肝小叶中央充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而呈淡黄色,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似槟榔切面。

病理学课后习题重点

病理学课后习题 第1章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活体组织检查,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机化,凋亡,营养不良性钙化,脂肪坏死 二、问答题: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哪些内容? 3.说明细胞水肿的原因,机制及其镜下变化。 4.萎缩有哪些类型?哪些原因造成病理性萎缩?举例说明萎缩的肉眼及镜下形态?以心肌褐色萎缩为例说明萎缩时的病理形态特征(肉眼及镜下)。 5.化生常发生在哪些组织器官?它的发生有何意义? 6.组织损伤时形态上表现出哪些变化 7.变性有哪几种?哪些发生在实质细胞中?哪些发生在间质中,或者两者均可发生,各有何形态特点? 8.脂肪变性常发生于哪些器官?肝脂肪变性的原因?举一例说明它的肉眼及镜下表现。说明脂滴在HE 染色中的形态以及常用的脂肪染色方法。 9.简述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哪些部位?各举一例。简述血管壁,结缔组织、肾小管玻璃样变性的形态变化。 10.坏死有哪些类型,简述各型主要形态特点,并举一例。简述坏死的基本病变。坏死的组织学改变有哪些?其主要的形态学诊断依据是什么?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11.试比较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的形成原因,病变特点(肉眼),好发部位及后果。第2章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修复,再生,完全性再生,纤维性修复,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生长因子,肉芽组织,瘢痕组织,一期愈合,二期愈合,暂时性骨痂 二、问答题: 1. 试述再生的调控。 2.人体组织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那三类,请举例说明 3.描述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再生过程,比较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的再生过程 4.简述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形态特点,作用、演变和结局 5.试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6.比较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不同点 7.简述骨折愈合过程有哪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8. 试述影响细胞再生、修复的全身和局部因素?如何才能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 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 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 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 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 55% 70% 75% 80% 85% 95% 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 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 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病理0001-病理学试题(有答案)

病理学试题(答案只供参考) 二、填空题。 1诱因是指(直接)作用于机体,并促进疾病(发生)因素。 2一般死亡过程分三期①濒死期②临床死亡期③生物学死亡期 3临床死亡期特点是表面死亡,但代谢维持,表现为(呼吸,心跳)完全消失,各种反射消失。 4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5坏死依肉眼形态分为(**是固性,液化性)坏死。 6各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的(凝固性)坏死,由于结核杆菌坏死组织呈灰黄色,花松脆似(干略)。7坏疽轻大面积的坏死是伴有心腐败)菌感染而使坏死组织是(黑木局色)。 8坏死有四种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纤维包裹钙化囊肿形成。 9肉芽组织主要功能是①抗感染及保护乱面②填补创和组织缺损③机化坏组织,北血块和分异物。10持续淤血的后果有①淤血性水肿②淤血性出血③组织萎缩,变性及坏死④瘀血性硬变炎11症基本病变为(变质,渗出和增生) 12人体内的吞噬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中性白细胞)两种 13发生过程三期,(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体湿下降期。 14风湿病最常累及(心脏和关节)其病变特点(纤维素样)坏死和(风湿)形成。 15风湿病变过程分三期(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 16高血压是指静息状态下,血压经常超过160/95mmHg的一种临床表现。 17缓进型高血压病可分三期(功能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18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组织在心腔(内压)的作用下,逐渐向外(膨出)而形成。 19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干酷样)坏死结节为特征的传染病,全身均可发生:其中肺结核病参见 20胃疡病多发生在胃(小弯)和(幽门)处。 21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发生在(球部)和(前后壁) 22胃溃病镜下可见溃疡麻部由浅至深由四层①渗出层②坏列层③肉芽组织层④*痕层。 23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肝脏疾患,呈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的综合病征。 24肾小球肾炎主要发病的机理有①免疫复合物型肾炎②抗基底膜抗体型肾炎 25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吸血虫)引起的以(虫卵结节)为主要病变特点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26肠道血吸虫病主要累及结肠,尤以(工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 27血吸虫病由于虫卵沉积在(门静脉)的肝内小分支,故病变主要由于(汇管区) 四、名词解释。 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的异常增多。 坏疽:轻大面积的坏死而伴腐败菌感染而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皮肤粘膜坏死组织的脱落所形成的组织缺损。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 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 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 (一)鳞状上皮 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 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 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 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 鳞状细胞 (三)移行区 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 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 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五)子宫颈间质

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 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 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二)HPV感染的组织学 1.挖空细胞形成(koilocytosis)及挖空细胞非典型性(koilocytoticatypia) 表层或中层鳞状细胞有轮廓清楚的核周空泡形成,核大、核膜起皱、呈葡萄干样、核深染、染色质缠结成窜,可见双核、多核细胞及巨核细胞,与高危HPV感染有关。不要将糖原积聚的透亮胞浆鳞状上皮及绝经后出现的核周空晕鳞状上皮误认为挖空细胞。 2.有少部分HPV感染细胞唯一异常表现为核的增大。 3.糖原缺乏区鳞状上皮胞浆噬酸性,棘层肥厚,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 4.乳头状瘤样病变,见于尖锐湿疣。 (三)HPV感染与CIN及宫颈癌病理诊断 1.挖空细胞在CIN-1中常见,在CIN-2及CIN-3中少见。 不要将挖空细胞的非典型性过诊断。 感染并有CIN的特征为:基底细胞非典型性,成熟结构紊乱, 分裂象多见及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3.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5.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6.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7.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8.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2.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

病理学思考题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失 1.细胞好组织的适应分几类?各有何生物学意义? 2.列举发生于肝细胞的三种变性类型,说明其病变特点及其意义。 3.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肢体发生萎缩,请问哪些因素参与了萎缩? 4.何谓化生?列举几种常见的化生。鳞化可发生于哪些组织和器官? 5.简述坏死的过程及基本病理变化。 6. 简述坏死与凋亡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1.简述肉芽组织的组成成分及其在修复过程中的意义? 2.某印刷厂切纸工不慎将食指切断,2小时后在医院骨科行断指再植术,术后断指存活,请问有几种组织参与损伤修复?并简述各组织修复及愈合的特点及过程? 3.某患者,右侧小腿皮肤有2*2*3cm溃疡,请推测其伤口的愈合过程。 4.简述瘢痕组织形成对机体的利弊。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有哪些主要后果? 2.简述肺淤血/肝淤血病理特点及发生条件。 3.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体内各种血栓的形态特点。 4.栓子有哪些类型?哪种最为常见?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5.简述血栓形成对机体影响。 6.股静脉血栓形成对局部和全身有何影响? 7.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8. 何谓混合血栓?常见于哪些部位? 9. 梗死是否坏死?两者在概念上有何不同?简述梗死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第五章炎症 1.举例说明变质、渗出、增生三者在炎症中的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炎症是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 3简述炎性渗出对机体的利与弊。 4.何谓炎症介质,简述其作用的主要方面。 5.简述炎细胞的来源,分类及功能。 6.简述渗出性炎症的类型及好发部位,病理特点。 7.简述肺脓肿/肛周脓肿的转归。 8.何谓肉芽肿?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常由哪些原因引起? 9. 急性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有哪些?其病理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10. 简述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六章肿瘤 1.何谓肿瘤?简述肿瘤性增生和炎性增生的区别。 2.鳞癌可发生于人体哪些部位?其病变特点是什么?光镜下如何区别分化好的鳞癌? 3.以胃癌为例,说明恶性肿瘤的蔓延和转移,简述转移瘤的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