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7.1溶解与乳化

7.1溶解与乳化

7.1溶解与乳化
7.1溶解与乳化

7.1溶解与乳化教学设计

寻克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分散系并学会区别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解的现象

4、了解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溶液的定义

教学重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溶解以及乳化的现象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流讨论法

二、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种物质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食盐可以分散到水中制成食盐水:氢氧化钙可以分散到水中制成石灰浆抹墙;农药可以分散到水中喷洒农药,像这样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

【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还会把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呢?请举例说明.并说明其用途。

事例应用

感冒冲剂分散到水中治疗感冒

【实验探究一】取少量植物油、食盐、蔗糖、高锰酸钾、泥土分别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再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归纳】(1)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蔗糖等。

(2)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不均一、不稳定。

(3)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食用油等。不均一、不稳定。

【所媒体展示】下面我们就针对溶液做进一步的研究,请观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分析一下,他们是怎么样分散到水中的,以什么形式分散的。

【总结归纳】1、溶解: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分析问题】请说出食盐溶液、蔗糖溶液、高锰酸钾溶液中的微粒?

1:蒸馏水是溶液吗?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2:你认为溶液是无色的吗?说说你见到的溶液的颜色。

3:物质只有分散到水中才能形成溶液吗?举例说明。

【问题】如果在水中滴入数滴洗洁精,这时清除油迹就比较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

【探究实验二】取二支试管,分别加入约5 mL水,再滴1-2滴食用油,观察现象;振荡片刻,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加入几滴洗洁精,振荡片刻,再静置一段时间,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

【归纳】1.定义: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现象叫做乳化。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乳化剂的应用】生活中乳化剂的应用十分广泛,像洗涤剂、化妆品、医药的配制、污水的处理、金属的清洗都与乳化有关。

【解决问题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4、碘酒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

5、将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要低于下半部分。

【解决问题2】小强在家里找到下面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哪些能形成溶液?为什么? (面粉、煤油、酒精、碱面(碳酸钠)、食用油、硝酸钾、冰块)

【探究实验三】(1)取3只烧杯,各注入一定量水,并测量水的温度,填入课本表6-3中。

(2)将一药匙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加入上述3支烧杯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填入课本表6-3中。

探究:溶解过程中,温度变不变呢?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

溶解硝酸钠

溶解氯化钠

溶解氢氧化钠

【总结归纳】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常伴有热量变化

1.温度升高 ------- 溶解时放热如: NaOH固体浓H2SO4

2.温度降低 ------- 溶解时吸热如: NH4NO3固体

3.温度几乎不变 -------溶解时无热量变化如:食盐固体、蔗糖固体

【交流与讨论】婷婷想用冰糖配制一杯糖水请你帮她想想,她可以采用几种方法?

加快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1)搅拌 (2)研磨 (3)加热 (4)加入大量的水

三、板书

一、溶解与乳化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一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3、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均一、不稳定

二、乳化

1、乳化: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现象叫做乳化。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常伴有热量变化

1.温度升高 ------- 溶解时放热如: NaOH固体浓H2SO4

2.温度降低 ------- 溶解时吸热如: NH4NO3固体

3.温度几乎不变 -------溶解时无热量变化如:食盐固体、蔗糖固体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 常熟市唐市中学姚小勇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知识共分三节: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和方法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乳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课题 溶解与乳化

课题溶解与乳化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科粤版第七章《溶液》第一节的内容,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物质的溶液,为本章系统学习溶液知识打下了基础。本节主要内容为溶液概念以及溶解现象。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非常的重要,也是较难理解掌握的,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本节知识。认识和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建立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也初步认识了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为系统地学习酸碱盐知识作好铺垫,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溶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密切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知道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且学生在前几章已经接触到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可以多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如:糖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溶液概念。探究实验相对安全简单,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 2、教法分析以学生熟悉的溶液的应用为导入,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观察、实验、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图片、实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提炼信息,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为形成概念埋下伏笔。

《溶解与乳化》教案

《溶解与乳化》教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七章溶液 第一节溶解与乳化 (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科教版第七章《溶液》第一节的内容,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非常的重要,也是较难理解掌握的,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本节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2、利用flash动画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重、难点】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言]: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化学试验中经常用到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大家能说出一些具体的溶液吗河水、湖水、海水、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不是溶液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来学习第七章《溶液》,先学习第一节《溶解与乳化》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板书]:一.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7-1:认识溶解现象。 在5支试管中个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晶体、食盐、蔗糖、植物油、泥沙。然后再加入约10毫升的水,充分震荡或用玻璃棒搅拌,描述你所看到的现象。 [生汇报]:硫酸铜晶体“消失”了,液体由无色变成了蓝色、蔗糖、食盐也“消失了,液体澄清,而泥沙、植物油振荡浑浊,静置分层。 [讲述]:1.悬浊液:由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如泥沙)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称为悬浊液。 2.乳浊液:由不溶性小液滴(如油滴)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叫做乳浊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将少量的碘加入75%的酒精中,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碘加入75%的酒精中,在充分搅拌后液体变成了黄棕色。 [思考]:1、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你还能不能凭借肉眼看到它们的粒子吗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溶液是否都是无色的透明的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 29 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 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 4N0 3 )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 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 30 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比较均匀了,静置后又分层了,倒掉后试管不干净,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洗涤剂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乳化应用于洗涤剂去油污。 【课堂小结】

溶解与乳化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溶解与乳化课时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2、加入某些洗涤剂并振荡后就不易分层了,像这种能使乳浊液 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如生 活中常见的乳化剂有:洗洁精、肥皂等. 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反应 1、物质溶解过程发生两种变化: 一、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散开并向水中扩散需吸收热量. 二、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会放出热量. 注:不同的溶质吸热和放热不同,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降不同。 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是放热反应.这是因为水合过程所放出 的能量大于扩散过程所吸收的能量. 如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反应.这是因为水合过程所放出的 能量小于扩散过程所吸收的能量. 如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水合过程所放出的 能量与扩散过程所吸收的能量相差不大. 学生 思考 让学生思 考生活中 有没有这 种现象呢 实验与巩固互动探究一 实验1:在1支试管中注入3mL水和数滴植物油,观察现象; 振荡后,观察现象;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把溶液倒出,观察 试管壁干净不 实验2:在1支试管中注入3mL水、数滴植物油、几滴洗涤剂, 观察现象;振荡后,观察现象;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把溶液 倒出,观察试管壁干净不 学生观 察实验 进而自 己总结 提高学生 的逻辑思 维能力

C、可以溶解油污? D、可以稀释油污 解析2、考察乳化液的特性 特性:不均一、不稳定、易分层 B、C答案明显不对,溶解是溶液的性质,溶液的特性是均一性、稳定性. D答案也不对,稀释也是溶解的一种,不溶解怎么来稀释溶液呢 3、如何区分溶液与乳化 解析: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混合物叫作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等.乳浊液不稳定、易分层.像洗涤剂这样,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溶解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稳定的扩散在溶剂中.乳化只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水中而不聚集. 4、我们洗碗的时候,如果不用洗洁精,为什么很难洗干净油污 因为洗洁精是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够把油污分散成微小液滴,使其形成乳浊液在随水飘走。水与油污不溶 5、怎样知道碗或水杯是否洗干净了 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互动探究二、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反应 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结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溶解与乳化教案

第七章溶液 第一节溶解与乳化 (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科教版第七章《溶液》第一节的内容,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非常的重要,也是较难理解掌握的,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本节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2、利用flash动画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 【重、难点】 1.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言]: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化学试验中经常用到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大家能说出一些具体的溶液吗河水、湖水、海水、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是不是溶液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来学习第七章《溶液》,先学习第一节《溶解与乳化》(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板书]:一.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7-1:认识溶解现象。 在5支试管中个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晶体、食盐、蔗糖、植物油、泥沙。然后再加入约10毫升的水,充分震荡或用玻璃棒搅拌,描述你所看 到的现象。 [生汇报]:硫酸铜晶体“消失”了,液体由无色变成了蓝色、蔗糖、食盐也“消失了,液体澄清,而泥沙、植物油振荡浑浊,静置分层。[讲述]:1.悬浊液:由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如泥沙)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称为悬浊液。 2.乳浊液:由不溶性小液滴(如油滴)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叫做乳浊液。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1:将少量的碘加入75%的酒精中,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及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学生们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都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等。 因为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NaCI固体、硝酸铵固体、NaO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取一块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 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再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1)现象: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与乳化》教案1-最新

7.1 溶解与乳化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能量的变化。 4.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硫酸铜、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 食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 硫酸铜、蔗糖。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 灰水、硫酸铜溶液等。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 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 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 [讲解] 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 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和蔗糖可 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 物质”。 [板书] 一.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 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 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 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注:分散到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匀而稳定的状态后,仍处 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中。 [讲述] 溶液由溶质在溶剂里溶解而成。细沙石难溶于水,所以细沙石不是水的溶质,水也不是细沙石的溶剂,因而也不能形成溶液。 [讨论交流] 1.蔗糖放入水中后,好像“消失”了,为什么? 2.在【实验7-1】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讲述] 列举几种常见的水溶液。 [板书] 二.影响溶解的因素 [探究活动] 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课时1 溶解的过程 乳化现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课时1 溶解的过程乳化现象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C ) A.泥沙 B.面粉 C.蔗糖 D.汽油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①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②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水组成的③溶液可以有颜色,不一定是无色液体④冰投入水中,冰是溶质,水是溶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假若有一瓶室温下长期密封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请你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接近瓶口的溶液较稀 B.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C.瓶内溶液各部分密度相同 D.瓶底会析出少量氯化钠固体 4.(2017郴州改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降低

5.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相等”,下列关于“相等”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将食盐加入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的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B.10克冰融化后的质量一定不等于10克 C.将两种液体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一定相等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相等 6.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下降,则加入的物质是( A ) A.氢氧化钠 B.食盐 C.冰块 D.硝酸铵 7.(2017枣庄)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B.植物油加入水可得溶液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明显上升 D.尿素施用过量会导致水污染 8.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洗掉,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也可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洗掉,是因为表面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1《溶解与乳化》练习题 及答案.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7.1 溶解与乳化 【培优训练题】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质和溶剂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D. 溶液中溶剂一定是水 2.(2012,南宁)常温下,将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各5 g 分别放入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充 分搅拌,产生的现象最相似的一组是( ) A .硝酸铵、氯化钠 B .碳酸钙、蔗糖 C .氯化亚铁 、氯化钙 D .氢氧化钠、浓硫酸 3.已知Cl 2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叫氯水。发生的反应为: Cl 2 + H 2O===HCl + HClO (次氯酸), 2HClO=====光照2HCl + O 2↑。 将氯水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那么将一定量的铁放入一定质量的盐酸溶液中,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可能是 。 4. 如图所示,胶头滴管中有液体药品,试管内放有固体药品。 (1)若只将a 滴管中的水滴入甲试管内,可观察到U 形管内 红墨水左边液面 (填“高于”“低于”或“等 于”)右边液面。 (2)若只将b 滴管中的液体滴入乙试管内,能使U 形管内 红墨水左边液面高于右边液面,则b 滴管中的液体药品是 ,乙试管内固体药品是 (任写一组)。 【情景创新题】 5. 已知:①向水中加入固体氯化钠,溶液的 密度增大;②向水中加入乙醇,溶液的密 度减小;③向盐酸中加入碳酸钙,溶液的 密度增大。 如下图所示,将鸡蛋放在三种液体中进行 实验,最终鸡蛋下沉的是 。(填序号) 导致C 中鸡蛋没入溶液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① ; ② 。 推测: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由内陆河进入海洋时,没入水中的体积将 (填“增大”或“减小”)。

溶解与乳化

课题1 溶解与乳化 新惠第二中学李颖华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明确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5、初步学会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现象,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实验准备 固体:蔗糖、硫酸铜、沙石、 液体:蒸馏水(常温和热)、植物油 仪器:试管4支、烧杯3个、药匙1个、玻璃棒1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2.蔗糖不见了,形成了无色透明的液体 3.第三个试管经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沉淀 讲解 1.CuSO 4 、蔗糖可溶于水,细沙时不溶于水 2.CuSO 4 、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称为“可溶物质” 细砂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理解 归纳 1.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强调溶质、溶剂均是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物质 3.特征 均匀性:是指同一溶液各个部分的浓度和性质相同 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 分层,即溶质不会从溶液中析出 4.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①.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的体积 理解 5.溶液中溶剂、溶质的判断 a.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b.两液相混(不包括水),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 剂 c.两液相混,只要有水存在,不论水多和水少,水均为 溶剂。 如: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 d.通常不指明溶剂的,一般指水溶液 如:硫酸铜溶液 e.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么溶质是实际溶解的 那部分,未溶解的部分不是该溶液的溶质 f.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无水部分做溶质,结晶水做溶 剂 6.溶液并非都是无色的,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7.溶液的命名: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液的名称 如:白磷的CS 2溶液 记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