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生物学期中复习总结(1-5章)

细胞生物学期中复习总结(1-5章)

细胞生物学期中复习总结(1-5章)
细胞生物学期中复习总结(1-5章)

第一章绪论

1、细胞学说(Cell Theory)

2、原生质(protoplasm):被质膜包裹在细胞内的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3、细胞生物学: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生活史(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的学科。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4、第一个发现细胞的是英国学者胡克

5、1965年,D.P.Derobetis将其《普通细胞学》改为《细胞生物学》,标志着细胞生物学的诞生,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6、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发现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发表论文指出: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首次提出细胞学这个名称,并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前两条原理: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重要补充并提出:一切细胞产自细胞。

2)细胞学说的内容

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7、细胞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划分:a细胞的发现;b细胞学说的建立;c细胞学的经典时期;d实验细胞学阶段;e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8、细胞生物学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1、为什么说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2、细胞的基本共性主要包括:a具有细胞膜;b具有核糖体;c能产生细胞;d有一整套控制遗传信息表达的结构体系;e其它特性(可进行生化反应等)

3、Protoplasm(原生质):被质膜包裹在细胞内的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Cell Plasma(细胞质):是指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 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

Protoplast(原生质体)

4、细胞功能的体现者是蛋白质(包括酶),蛋白质是在核糖体(Ribosomes)上合成的

5、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把这种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6、细胞不仅对其体积的增大有限制,而且对细胞变小也有限制。为什么?

原因1细胞内分子浓度,

原因2一个生活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独立生活功能,最低限度需要500~1000种不同类型的酶和蛋白质

7、各物质在细胞内的作用:

水:

无机离子:A维持细胞内外液的pH和渗透压, 以保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B同蛋白质或脂类结合, 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合蛋白;

C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 是酶反应的辅助因子。

8、结构域(domain)∶是指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

9、蛋白质糖基化:影响着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运输。

糖蛋白的功能∶

◆参与细胞粘着,细胞信息的传递,细胞代谢的调控,发育和分化,机体的防御,以及作为机体内外表面的保护及润滑剂。

◆参与细胞识别:是细胞识别机理的必要组分

10、细胞结构系统的组装(Assembly)四级装配∶第一级:小分子有机物的形成――→第二级:小分子有机物组装成生物大分子――→第三级:由生物大分子进一步组装成细胞的高级结构――→第四级:生物大分子组装成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的细胞器

11、细胞的基本类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相同点和区别:

具体看课本P36,表2-2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中心体,溶酶体)

12、思考题: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若是从进化上进行比较,你能说些什么?

13、Gene Expression System又称为颗粒纤维结构系统,该系统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

14、Cytoskeletal System细胞骨架是蛋白与蛋白搭建起的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

功能:A)首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

B)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动脉

C)细胞内基质区域化;

D)帮助细胞移动或行走

E)主要成分: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15、原核细胞

1)结构特点

遗传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2)代表

(1)支原体:最简单的原核生物,直径为0.1~0.3μm;具有细胞质膜,但没有细胞壁,膜上挂着DNA;环状螺旋DNA,没有拟核,能指导合成750多种蛋白质;唯一的细胞

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具感染性,可在培养基中培养;培养细胞很容易被支原体污染,污染源主要是血清。

(2)细菌:细菌细胞膜具有多功能性,相当于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部分功能;中膜体结构(又称间体或质膜体,由细胞膜内陷形成,每个细胞有一个或数个;其中含有细胞色素和琥珀酸脱氢酶,为细胞提供呼吸酶;具有类似线粒体的结构作用,又称为拟线粒体)

16、真核细胞

3)代表:原生生物、真菌、植物与动物

4)特点(三大系统):

(1)生物膜系统: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膜上的通道,保证物质的交换与跨膜运输;膜上的特异物质,起到了信息传递作用;很多酶定位在膜上,保证化学反应的进行;由生物膜构建许多封闭的细胞器结构。

(2)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是由颗粒状的核糖体(RNA-蛋白质复合物)与纤维状的细胞核内物质(DNA-蛋白质复合物)共同构成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与表达系统,所以又称作颗粒纤维结构系统。

(3)细胞骨架系统:蛋白与蛋白搭建起的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与细胞核骨架。成分:微丝、微管、中间纤维。作用: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动脉;

胞内基质区域化;帮助细胞移动或行走。

1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共同点:

功能上,都是生命基本结构单位;都能尽心分裂;都能遗传。

结构上,都有细胞膜;都有DNA和RNA;都有核糖体。

不同点: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结构的基础,荧光纤维镜技术——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定性定位,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境技术——活体细胞,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活体细胞);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细胞表面,纳米生物学。

2、超薄切片技术步骤: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3、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区别:

光镜:光源→聚光镜→样品→物镜→目镜→终像(眼或底片上)

电镜:阴极(灯丝)→聚光镜→样品→物镜→投影镜→荧光屏成像

4、Resolution:分辨率即分辨极限,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通常用字母D (分辨极限)来表示,D 值越小,分辨率越高。

2/sin ·61.0αλ

N D =

注:其中λ为入射光的波长,N 为介质的折射率,α为物镜镜口角。

一些结论:人眼分辨率为100μm ;空气做介质时,光学显微镜放大的最大倍数为1000倍;但是当油做介质时,放大的最大倍数约为1400倍。

5、cell strain 细胞株:指能顺利传40-50次代,并且能仍保持原来染色体的二倍体数量及接触抑制的行为的原代细胞

6、cell fusion 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7、细胞的培养: 植物(单倍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动物(原代细胞是指十代以内体外培养的细胞;传代细胞是指十代之后体外培养的细胞。)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第一节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1、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或细胞膜(cell membrane):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的由脂质和

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细胞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

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的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膜

2、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1) “三明治式”结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2) 单位膜模型: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构成

(3) 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

运动,膜蛋白是镶嵌于脂双分子层中,是不对称分布的。

(4) 脂筏模型:生物膜上胆固醇富集而成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

白。

3、生物膜是由膜脂和膜蛋白构成的

1)膜脂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胆固醇在调节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的稳定

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磷脂(phospholipids):

■动、植物细胞膜上都有磷脂,约占膜脂的50%以上;

■磷脂分子的亲水端是磷酸基团,称为头部;

■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是两条长短不一的烃链, 称为尾部,一般含有 14~24个偶数碳原子;

■其中一烃链常含有一个或数个双键,双键的存在造成这条不饱和链有一定角度的扭转。糖脂(Glycolipid):糖脂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膜上,含量约膜脂的5%以下

胆固醇(Cholesterol):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多数高等植物细胞膜没有胆固醇)

膜脂的运动方式: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转运动;脂分子尾部的摆动;双层脂分子间的翻转运动。

膜脂的功能:膜的基本骨架;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与膜脂结合,使蛋白质固定在膜上,从而得以执行其功能;膜脂能够维持蛋白构象;

膜上很多酶的活性依赖膜脂的存在。

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可以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脂质体的类型: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球形磷脂体;平面脂质体膜。

脂质体的应用: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特性,可用于基因转移;可作为酶及药物的载体。

2)膜蛋白

膜蛋白主要包括:膜周边蛋白(外在蛋白);整合蛋白(膜内在蛋白)

膜蛋白的功能:各种物质的通道;信息传递;连接蛋白、连接作用;起到酶的作用。

膜蛋白与膜脂结合的方式: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相互作用;跨膜结构域两端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

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通过Ca2+、Mg2+等阳离子与磷脂极性头相互

作用;某些膜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脂肪酸分子,

插入脂双层之间,进一步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

脂共价结合。

4、细胞膜

1)细胞膜特性

不对称性,流动性,脂质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于其中

2)细胞膜功能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的进行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表面特化结构

5、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主要膜骨架蛋白:血影蛋白,锚蛋白,肌动蛋白,带4.1蛋白(都是外周蛋白)

红细胞主要膜蛋白功能:

■运输蛋白:膜蛋白中有些是运输蛋白,转运特殊的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

■酶:有些是酶,催化相关的代谢反应;

■连接蛋白:有些是连接蛋白,起连接作用;

■受体:起信号接收和传递作用。

第二节细胞连接

1)细胞连接的三大类型

(1)封闭连接:紧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代表,它将相邻细胞的质膜密切的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渗透入体内。

(2)锚定连接: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邻细胞或胞外基质之间连接起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

(3)通讯连接:包括间隙连接、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2)封闭连接的功能

连接作用

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

隔离作用,使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

支持功能

3)紧密连接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官腔端上皮细胞);粘着带位于某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通讯连接比较

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通讯连接。相邻植物细胞有管状的内质网通过细胞壁的狭窄通道,因此,胞间连丝使得相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以及内质网连在一起。

动物细胞通过化学突触和间隙连接进行通讯连接。在神经细胞间,通过化学突触进行通讯连接;但在一般的细胞内,通过间隙连接进行通讯连接,连接子是一种6

个相同或相似的亚单位围成的中空跨膜蛋白,当相邻两个细胞间的连接子正好相对

时,形成通道,进行通讯连接。

5)粘连分子

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

粘连分子的特征:

⑴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

⑵多数要依赖Ca2+或Mg2+才起作用

粘连分子类型:⑴钙粘素,⑵选择素,⑶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⑷整合素,⑸质膜整合蛋白聚糖。

第三节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

1)两个概念

细胞外被,又称糖萼,曾用来指细胞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但是细胞外被中的糖与细胞膜上的蛋白或脂质分子是共价结合的,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所以细

胞外被可以被看成是细胞膜的正常组成成分。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细胞外基质的基础物质可分为三大类∶

A;蛋白聚糖(proteoglycan)(糖胺聚糖+核心蛋白)

结构:-A-B-A-B-A-,是蛋白与多聚糖的复合物

概念:一个蛋白聚糖由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与核心蛋白(core protein)的丝氨酸残基共价连接形成巨分子

B;结构蛋白(胶原与弹性蛋白)

C;粘着蛋白(adhesive proteins)(层粘连蛋白与纤粘连蛋白)

2)胶原、弹性蛋白、蛋白聚糖、层(纤)粘连蛋白的主要功能

胶原:胶原在细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刚性及抗张力强度最大,构成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胶原可被胶原酶特异降解,而参入胞外基质信号传递的调控网络中;在同

一组织中,常含有几种胶原,但以某一种为主,在不同组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

纤维形式,以适应特定功能的需要。

弹性蛋白:赋予组织弹性(因为构象成无规则卷曲;同时通过Lys残基相互交联成网状结构)

蛋白聚糖:抗压,保护细胞,信号传导

层粘连蛋白:1、首先作为基膜的主要结构成分对基膜的组装起关键作用。2、细胞是通过层粘连蛋白锚定于基膜上。层粘连蛋白中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的受体结合部

位:Ⅰ与Ⅳ型胶原的结合部位,Ⅱ与细胞质膜上的整合素结合的RGD(Arg-Gly-Asp,

是细胞可以识别的最小序列)序列。3、层粘连蛋白在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中具有

重要作,其与肿瘤细胞的转移也有关

纤粘连蛋白(FN):介导细胞的粘连;促进细胞的迁移;由于FN具有同时与细胞外基质各类成分相结合的特点,并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其它成分的沉积,故认为FN

是细胞外基质的组织者。

胶原:水不溶性纤维蛋白;产生于纤维原细胞。但仅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

基本结构单位(胶原分子)是原胶原;

原胶原是由三条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结构;

在胶原纤维内部,有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其中内交联指赖氨酸残基间的交联。

3)为什么蛋白聚糖使细胞与组织具有抗压能力?

由于糖胺聚糖表面带的负电荷,可结合阳离子,提高渗透压,转而又可结合大量水分子,使蛋白聚糖形成多孔含水的胶体,填充于细胞外空间,包裹细胞,起到抗压、保护细胞的作用。4)真核细胞的细胞外结构: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上课重点)

1、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主要有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被动运输:简单扩散

协助扩散需要膜转运蛋白(包括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的帮助

主动运输:协同运输(动物的Na +

泵、植物细胞的H

+

泵)

ATP驱动泵

光驱动泵

2、胞吞作用endocytosis: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胞吐作用exocytosis:将细胞内含待分泌物的被膜小泡,通过细胞质膜运出细胞的过程

3、钠-钾泵工作原理:消耗1个ATP,输出3个Na+,输入2个K+作用:

维持细胞内一定的Na+/K+浓度;

4、细胞识别: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5、受体(receptor ):能识别和选择结合信号分子并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糖蛋白

6、细胞的信号分子:在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化学分子

分类:可分为激素与内分泌信号;局部介质;神经递质

7、第二信使的概念(second messenger)大多数激素类信号分子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只能通过同膜受体结合后进行信息转换,通常把细胞外的信号称为第一信使,而把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物质称为第二信使

目前公认的第二信息有cAMP、DG、IP3、cGMP和Ca2+

cAMP信号通路的组成成分:信号受体、G蛋白、效应物(靶蛋白)

8、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细胞通讯的一般过程:信号分子的产生(信号分子);信号识别(受体蛋白);信号转导(胞内信号,特定基因表达,应答反应)。

9、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 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

10、细胞通讯的两种方式:

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的通讯: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神经递质)

通过细胞接触进行的通讯

11、胞内受体含三个结构域◆C端结构域◆中间结构域◆N端结构域

12、根据信号转导机制和受体蛋白类型的不同,细胞表面信号传导的受体可分为三类:离子通道耦联受体;酶联受体;偶联G蛋白受体

13、G-蛋白组成:一般由三个亚基组成, 分别叫α、β、γ, β、γ两亚基通常紧密结合在一起, 只有在蛋白构象改变时才分开。

◆功能位点:α亚基具有三个功能位点:①GTP结合位点; ②鸟苷三磷酸水解酶(GTPase)活性位点; ③腺苷酸环化酶结合位点。

14、G蛋白偶联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根据引起的级联反应的不同,分为:

◆ cAMP信号通路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15、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及RTK-Ras蛋白信号通路

Ras是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通路: 信号(配体)→受体(RTK)→受体二聚化(Dimer)→受体的自磷酸化→激活RTK的激酶活性→胞内信号蛋白(Ras)→启动信号传导

(注:RTKs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的酶联受体家族)

16、cAMP信号途径的反应链: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17、双信号系统: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个胞内信使,分别启动两个信号传递途径即:IP3-Ca+和DG-PKC途径,实现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应答。

18、谈谈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对细胞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一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1 三种运输的特点

简单扩散的特点:顺着电化学梯度;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膜蛋白的介导。

协助扩散的特征:顺着电化学梯度;不需要能量;需膜蛋白(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的介导。

主动运输的特点:逆着电化学梯度;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

2 载体蛋白既可介导协助扩散,又可介导主动运输;通道蛋白只能介导协助扩散。

3 ATP直接提供能量:钠钾泵、钙泵、质子泵

1)钠钾泵的作用:

维持细胞内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

为葡萄糖协同运输的物质提供驱动力

维持膜电位

2)钙泵存在于质膜和内质网膜上,作用机制:

钙泵在胞质一侧有Ca2+结合位点→结合两个Ca2+→激活ATP酶→ATP水解,泵磷酸化→钙泵发生构象改变→Ca2+释放入另一侧→泵去鳞酸化,恢复。

3)质子泵的分类

P-ATP质子泵:存在于胞膜上,将质子泵出细胞

V-ATP质子泵:存在于液泡等一些细胞器膜上,将质子泵入细胞器中

第三种质子泵:存在于线粒体内膜,线粒体类囊膜和一些细菌的细胞膜上,这种质子泵将质子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通常与ATP的产生相偶联。

4 胞饮与吞噬的区别

胞吞泡的大小不同,胞饮泡通常比吞噬泡小;

所有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连续的摄入溶液和分子,而大的颗粒性物质则主要是通过特殊的吞噬细胞摄入的,前者为连续的,后者为信号触发。

胞吞泡形成的机制不同:胞饮需要网格蛋白形成包被以及接合素蛋白的连接;吞噬需微丝与结合蛋白参与。

第二节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

1 几个名词

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配体)选择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

效应的过程。

信号通路: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这是细胞信号系统的主线,这

种反应系列称为细胞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细胞间或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化学分子,分为亲水性信号分子与亲脂性信号分子。

受体:能够识别与选择结合信号分子的生物大分子,多为糖蛋白,在结合后常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第二信使:胞外第一信使与受体结合后,最早出现于胞内,能将胞外的信息传递给胞内的靶酶并调节其活性的物质,第二信使仅在胞内起作用。第二信使包括;cAMP、

)、二酰基甘油(DG)

cGMP、三磷酸肌醇(IP

3

2 举例说明分子开关的作用机制

分子开关是用来控制胞内信号传递,所以它必须既有激活机制又有相应失活机制,而且两者对系统同等重要。通常作为分子开关的蛋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开关蛋白的活性由蛋白激酶使之磷酸化而开启,由蛋白磷酸酯酶使其去磷酸化而关闭;另一类主要开关蛋白由GTP结合蛋白组成,结合GTP而活化,结合GDP而失活。

3 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机制:(对照着书本理解记忆)

1)配体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导致G蛋白激活靶酶过程

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七次跨膜,在膜的内侧有一个能与G蛋白结合的区域;G蛋白又称异源三聚体GTP结合蛋白,处于膜内侧,它由α、β、γ三个亚基构成,其中α亚基可以结合GDP和GTP。正常情况下,G蛋白与受体处于分离状态,G蛋白α亚基结合GDP处于失活状态。过程:配体与受体结合,受体能与G蛋白结合区域发生构象改变,G蛋白与之结合;导致G 蛋白α亚基构象改变,排斥GDP,结合GTP;α亚基活化,脱离β与γ两个亚基,同时G蛋白也与受体脱离,受体与配体脱离;活化的α亚基与下游组分结合,活化下游组分,同时GTP 脱离α亚基,GDP与之结合;α亚基脱离下游组分,重新与β、γ结合,恢复正常状态。

2)由于两种不同的靶酶,出现两条信号通路

当α亚基激活的下游组分为腺苷酸环化酶的时候,发生cAMP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又称作PKA系统。整个过程如下:

当α亚基激活的下游组分为磷脂酶C(PLC)的时候,发生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又称作PKC系统。整个过程如下:

4 与酶连接的受体结构上的特点(一定包括这三个结构域)

能够接受配体的结构域

跨膜结构域

与酶连接或与酶有关的结构域

5 RTK-Ras通路机制:(对照着书本理解记忆)

配体与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结合→受体二聚化,即受体自磷酸化→激活受体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结合接头蛋白(adaptor)SH2区,adaptor的SH3区与GRF(鸟甘酸释放因子,可以活化Ras)的SH3区结合,活化GRF(活化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只能结合SH2区,所以借用接头蛋白来活化只有SH3区的GRF)→活化Ras→激活Raf(MAPKKK)→活化MAPKK→活化MAPK→进入细胞核→其它激酶或基因调控蛋白(转录因子)的磷酸化修饰→改变基因的表达注:Ras的活性抑制可以通过GAP(GTP酶活化蛋白)的活化来达到。

药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药理学》复习题 一、总论 A1型题(最佳选择题) 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是( A ) A.副作用B.毒性反应C.继发反应D.变态反应E.后遗疗效 2.造成的毒性反应原因是( E ) A.用药量过大 B.用药时间过长 C.机体对药物高度敏感 D.用药方法不当E.以上都对 3.关于药物基本作用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D ) A.有兴奋作用 B.有抑制作用 C.药物不能使机体产生新的功能 D.药物不能同时具有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E.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4.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在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B.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 C.按照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定义,药物作用的组织器官越多,选择性就越高 D.药物的选择作用是药物分类的基础 E.药物的选择作用是临床选择药物的依据 5.关于药物的副作用,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E ) A.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B.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的选择性差 C.药物的副作用是可以预知的

D.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E.药物作用的组织器官越多,副作用就越少 6.关于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下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E ) A.药物效应的强弱或高低呈连续性变化,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叫做量反应B.药物的效应只能用阳性或阴性、全或无表示,这种反应类型叫做质反应 C.以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以药物效应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叫量-效曲线 D.量-效曲线分为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和质反应量-效曲线 E.以上都正确 7.关于药品效能与效价强度的概念,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C ) A.效能就是药物的最大效应 B.效应相同的药物达到等效时的剂量比叫效价强度 C.效能越大,效价强度就越大 D.达到相同效应时,所用剂量越大,效价强度越低 E.达到相同效应时,所用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高 8.治疗指数是指( E ) A.ED50 B.LD50C.ED95D.LD5 E.LD50/ED50 9.受体的特性包括( E ) A.高度特异性B.高度灵敏性C.饱和性与可逆性D.多样性 E.以上都对 10.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 A ) A.有亲和力,有在活性 B.无亲和力,有在活性 C.有亲和力,无在活性 D.无亲和力,无在活性 E.以上都不是 11.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C ) A.有亲和力,有在活性 B.无亲和力,有在活性 C.有亲和力,无在活性 D.无亲和力,无在活性 E.以上都不是 12.按照产生的效应机制不同分类,受体可分为( E ) A.G蛋白偶联受体 B.离子通道受体C.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D.细胞受体 E.以上都对 13.有机弱酸类药物( A ) A.碱化尿液加速排泄 B.酸化尿液加速排泄 C.在胃液中吸收少 D.在胃液中离子型多 E.在胃液中极性大,脂溶性小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读: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 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 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 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 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 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 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 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

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问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核被膜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1)核被膜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位膜构成。面向核质的一层膜被称作内(层)核膜,而面向胞质的另一层膜称为外(层)核膜。两层膜厚度相同,约为7。5 nm。两层膜之间有20~40nm的

本章小结 (3)

《解三角形》(复习课)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复习: 1.能直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方程:知三求一) 正弦定理:①已知两角一对边,求另一对边;②已知两边一对角,求另一对角; 余弦定理:①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边,求角; ③已知两边一对角,求第三边。 2. 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出现两解情况,能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来解决角的取舍问题。 3.能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在△ABC中,a=5,b=3,则sin A : sin B = . 2.在△ABC中,A=60°,B=45°b= . 3.在△ABC中,,,A=60°,则sinB= . 4.在△ABC中,b=1,c=2,A=60°,则a = . 5.在△ABC中,,b=1,c=2,,则A = . 【合作探究】 6.(1)在△ABC中,,A=60°,则B= . (2)在△ABC中,,,B=45°,则A= . 课堂案 公式:

1.涉及两组对边对角,求边长比或正弦比(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知三求一) 2.已知两角一对边,求另一对边(定理) 3.已知两边一对角,求另一对角(定理) 4.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定理) 5.已知三边,求角(定理) 6.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来解决。 补充: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角与角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 = ; 2)边与边关系:两边之和第三边,两边之差第三边; 3)边与角关系:大边对角。 【精讲点拨】 7.在△ABC中,,,A=60°,则c= . 小结:已知两边一对角,求第三边: 方法一:(正弦定理) 方法二:(余弦定理) 【当堂训练】 8.在△ABC中,sinA>sinB,则角A与角B的大小关系为() A.A>B B.A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能源,能源可以划分为哪些种类; 2.知道什么是核能,怎样利用核能,核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知道为什么说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能火炉,为什么太阳是地球的能源之母,怎样利用太阳能. 4.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能量转化有什么关系; 5.知道世界和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2 .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

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知识点1 能源

例 1 人类生活、生产、学习、研究都离不开能源的消耗,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下列能源中既属于一次能源又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 .太阳能 C.天然气 D .核能 解析:A项石油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是一次能源,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不合题意;B项太阳能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是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是可再生能源,符合题意;C项天然气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是一次能源,不能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不合题意;D项核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是一次能源,但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不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例2 关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煤是可再生能源,以煤为主要燃料的火力发电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B.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核能是人类获取能源的一个新途径 C.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可直接利用且不会污染环境,开发前景广阔 D.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能源,社会的进步和美好生活是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的,我们要珍惜能源 解析:煤在自然界中不能短期内得到补充,它是不可再生能源,A

药理学各章总结

1.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受体理论、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安全范围、治疗指数、不良反应及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熟悉不同给药方法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药动学: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以及药物体内过程的具体内容及其与用药的关系。熟悉药物在体内(特别是在血中)的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密切关系。了解房室模型的概念,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2.神经药理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掌握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和受体及其生理效应,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掌握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的药理学共性和特点。掌握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的临床应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了解CNS的递质与受体,掌握各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特点、用药原则和主要不良反应。熟悉用药注意事项与防治措施。掌握氯丙嗪、吗啡、苯妥英、阿司匹林、地西泮等的药动学特点。 3.心血管药理 掌握钙通道阻滞药、抗心律失常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抗心肌缺血药、抗高血压药及利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主要作用原理、主要适应证与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熟悉上述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动学特点。熟悉常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基本特点。 4.内脏药理 熟悉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掌握组胺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熟悉作用于呼吸、消化系统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5.内分泌(激素)药理: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临床主要适应证、 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掌握抗甲状腺素药及抗糖尿病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6.化学治疗药理 熟悉药物、机体与病原体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药、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和抗结核药等药物的分类、抗菌谱、基本抗菌原理、临床用途、合理用药、主要不良反应与耐药性、特殊毒副作用的防治。 掌握抗疟药分类、作用原理及其特点,主要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熟悉抗阿米巴病药、抗滴虫病药的临床应用。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及其与提高药物疗效的意义以及各类抗癌药物作用机制。 抗恶性肿瘤药和影响免疫功能药 7.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了解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治疗机理、主要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几种常用药物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药理学总论—绪言 掌握内容: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理解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导合理用药防治疾病的基础以及其重要意义。 熟悉内容: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全)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药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概念 (1)细胞生物学: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方法与技术,以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从显微、超微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动态的观点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2)形态研究: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分子结构三水平有机结合。 (3)显微结构:在0.2μm分辨率的光镜下能够观察到的物质结构。 (4)超微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下无法观察到,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精细结构。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核糖体,质膜,染色质纤维,核膜,内质网,细胞骨架,溶酶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1)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 (2)生物膜与细胞器 (3)细胞骨架系统 (4)细胞增殖与周期调控 (5)细胞分化与调控 (6)细胞衰老、凋亡与调控 (7)细胞工程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第三节细胞生物学与现代药学 药物靶标:是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或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糖等生物大分子与复合物。 药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与药学学科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应用新模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新药开发、药物研究、药品生产、药品质量监督以及药品临床应用的一门基础与应用学科。 第二章细胞概述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的基本生物学意义(了解)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简答)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既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和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值都是以一分为二方式进行分裂。

药理学章节复习重点梳理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书P3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以文字和图表定性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以数学模型与公式定量地描述药物随时间改变的变化过程 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 ):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的药物活性下降,称为首关效应。胃肠道和肝是使药物失效的主要器官 书P8 药物代谢的部位主要是肝 书P13 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途径 书P16 一级速率过程与线性动力学过程 书P17 简单扩散过程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通透性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转运速率越 快,其转运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 为一级速率常数 这种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称为一级速率过程(first order rate process )一级速率常数(first order constant )表示体内药量衰减的特性,这种速率常数并不随体内药物浓度增大而变化。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线性动力学过程。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药物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 )与剂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等特点。 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需要载体和酶的参与,因此具有饱和现象。当药物浓度远小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过程属一级速率过程。但当药物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水平,而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速率过程。特点:药物浓度超出机体最大消除能力,定量消除 K 为零级速率常数 两种动力学过程的特点 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书P22 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log 2 2.303/0.693/e e t K K =?=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且不因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 按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不是固定值,可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KeC dt dc -=0 KC dt dC -=

第十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优化总结 机械波 ? ? ? ? ? ? ? ? ? ? ?波的形成 ?? ? ??形成条件:波源和介质 形成原因:介质的质点间有相互作用力 波的实质:传递振动形式、能量、信息 波的分类 ? ?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描述波动的物理量 ?? ? ?? ?? ? ?? 波长λ 波速v 周期T(或频率f) 关系 ? ? ?v=λf v= λ T 波的图象:反映某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情况 波的特性 ? ? ? ? ?波的干涉???定义:两列相干波叠加后使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或减弱 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波的衍射 ? ? ?定义: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 发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 多普勒效应 惠更斯原理 ? ? ?反射 折射 波的传播与质点的振动 1.从波动图象上读出波长、振幅等,由公式v= λ T=λf得到其余的振动物理量.2.如果求解波传播到某一质点到达某一状态的时间,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波 刚传播到该点的时间,然后根据质点的起振方向,由周期关系求出到达要求状态的时间,两 部分时间求和得到;另一种是根据振动状态的直接传递,由t= x v得到. 如图甲所示是一列沿+x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已知波速v=2 m/s,质点P、Q相距3.2 m.求: (1)在图乙中画出质点Q的振动图象(至少画出一个周期); (2)从t=0到Q点第二次振动到波谷的这段时间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 [解析](1)振动传播到Q所需要的时间

t =Δx v =3.6-1.22 s =1.2 s 且起振方向向下,由图甲可知A =2 cm ,λ=1.6 m ,故周期T =λv =1.6 2 s =0.8 s 质点Q 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 (2)从t =0到Q 点第二次到达波谷所需时间 t =Δx ′v +T =3.6-0.82 s +0.8 s =2.2 s (或由Q 点的振动图象得Q 点在t =2.2 s 时第二次到达波谷) 在这2.2 s 内t T =2.20.8=2 34 因而P 点通过的路程为s =t T ×4A =22 cm =0.22 m. [答案] (1)见解析图 (2)0.22 m [方法总结] (1)波速的公式有两个.一个是从波的周期性的角度:v =λf =λT ;一个是从波的传播的角度:v =Δx t ,求解时要根据题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2)在波形上,波在几个周期内或波在传播方向上传播nλ的距离,波形相同. (3)质点振动的路程s =N ·A ,其中N 为14 T 的整数倍.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a 、b 、c 、d 是均匀媒质中x 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 m 、4 m 和6 m .一列简谐横 波以2 m/s 的波速沿x 轴正向传播,在t =0时刻到达质点a 处,质点a 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 =3 s 时a 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6 s 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 处 B .在t =5 s 时刻质点c 恰好到达最高点 C .质点b 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 s D .在4 s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 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 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 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 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 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 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 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八年级下册物理本章复习和总结(导学案) (6)

本章复习和总结上信中学陈道锋 漂市一中 钱少锋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化 作 春 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1.知道压力和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了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3.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堂 种 花》 ◆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方 法 1.归纳法:整合本章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 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 具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课时 1课时 巩 固 复 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知识点1固体压强 例题1用50N的水平力将重80N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压在竖直的墙上,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_________N,压强是_________ Pa. 解析:物块静止在竖直的墙上,对墙壁的压力是F=50N,受力面积

本章总结是S=10cm×10cm=100cm2=0.01m2,墙壁受到的压强:p=F/S=50N /0.01m2=5000Pa. 答案:505000 例题2体重为500N的小明双脚站立在水平冰面上时发现冰面有破裂的危险!他及时卧在冰面上匍匐前进,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已知两只脚与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400cm2,则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为________ Pa,平卧时能避免意外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明双脚站立时对冰面的压强p=F/S=500N /0.04m2=1.25×104Pa.平卧时,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大,压力不变,所以对冰面的压强减小. 答案:1.25×104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例题3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2015年11月7日至2016年4月12日,我国完成了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在南极的一些做法:如图所示是我国科考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比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2.5m2.(g取10N/kg)

最新整理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学重点总结刘章焱整理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类型 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⑴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 ▲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 ▲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 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 ▲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 量效曲线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故又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 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 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细胞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

春2周细胞膜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膜脂;膜蛋白;膜糖。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 3.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脂质体(liposome):当脂质分子被水环境包围时,自发聚集,疏水尾在内, 亲水头在外,出现两种存在形式:球状分子团、形成双分子层,为防止两端尾部与水接触,游离端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 2.细胞外被(cell coat)或糖萼(glycocalyx):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表面 延伸出的寡糖链构成的糖类物质。 3.脂筏(lipid raft):膜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区,微区中富含胆 固醇和鞘脂,其中聚集一些的特定种类的膜蛋白。由于鞘脂的脂肪酸尾部比较长,这一区域比膜的其他部分厚,更有秩序且较少流动,称脂筏。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与生理功能? 1)脂类:包括磷脂、胆固醇、糖脂,构成细胞膜主体,与膜流动性有关。 2)蛋白质:可分为内在蛋白和外在蛋白,是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如物质运输、 信号转导等。 3)糖类:包括糖脂和糖蛋白,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在细胞识别起作用。 2.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1)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流动性大)。 2)脂肪酸链的长短(短链流动性大)。 3)胆固醇的双重调节(相变温度以上降低,相变温度以下提高)。 4)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比值高的流动性大)。 5)膜蛋白的影响(膜蛋白越多,流动性越差)。 6)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离子强度。 春3、4周细胞内膜系统、囊泡转运 1.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组成。 2.粗面内质网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 质的胞内运输。 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质物质的合成运输;参与糖原代谢;参与解毒;参 与储存和调节Ca2+;参与胃酸、胆汁的合成分泌(内质网以葡萄糖-6-磷酸酶为标志酶)。 4.信号肽假说:新生肽链N端有独特序列称为信号肽,细胞基质中存在SRP能 识别并结合信号肽,SRP另一端与核糖体结合,形成复合结构,然后向内质网膜移动,与内质网膜上SRP-R识别结合,并附着于移位子上,然后SRP解离,肽链延伸。当肽链进入内质网腔时,信号肽序列会被内质网腔信号肽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至终止。 5.高尔基体是高度动态、具有极性的细胞器,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 有:糖蛋白合成;参与脂质代谢;是大分子转运枢纽;加工成熟蛋白。 6.溶酶体酶的形成:①在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和N-连接糖基化修饰,形成N-连 接的甘露糖糖蛋白,运送至高尔基体;②溶酶体酶蛋白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时甘露糖残基磷酸化为甘露糖-6-磷酸(M-6-P),为分选重要信号;③溶酶体酶分选并以出芽方式转运到前溶酶体。 7.溶酶体以酸性磷酸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为: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细胞营养功 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激素分泌的调控;个体发生和发育的调控。 8.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特点:①内有尿酸氧化酶结晶,称作 类核体;②模内表面界面可见一条称为边缘板的高电子致密度条带状结构。以过氧化物酶为标志酶。主要功能:清除细胞代谢所产生的H2O2及其他毒物; 对细胞氧张力的调节作用;参与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物质的代谢。 9.三种了解最多的囊泡:①网格蛋白有被囊泡:来源于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和 细胞膜,介导蛋白质从反面高尔基网状结构向胞内体、溶酶体和细胞膜运输; 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过程中,介导物质从细胞膜向细胞质或从胞内体向从溶酶体运输;②COP Ⅰ有被囊泡:主要产生于高尔基体顺面膜囊,主要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及高尔基体膜内蛋白的逆向运输;③COP Ⅱ有被囊泡:产生于粗面内质网,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转运。

(完整word版)药理学各种药的归纳总结

药理 糖皮质激素小结(记忆方法,八个四): 1.构效关系有四:基本结构为甾核 1)C3的酮基、C20的羰基及C4-5的双键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 2)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 3)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谢作用减弱; 4)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谢作用更弱。 2.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3.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4.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5.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1)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红细胞?、血红蛋白?,治再障。 3)血小板?,治血小板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治粒细胞减少症。 6.不良反应: (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 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 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 (二)四诱发: 1)诱发或加重感染。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7.四用法: 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 3)正量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胰岛素小结: 1.分三类:短,中,长效(纯胰岛素:单峰与单组分抗原性小)。 2.药动学三特点: 1)口服无效,加蛋白制剂禁注射; 2)加蛋白或锌为中,长效; 3)肝肾功能差影响灭活。 3.四大作用:降糖、合蛋、合脂、促钾; 4.三大用途:各型糖尿病,纠正细胞内缺钾或高血钾症,治疗精神分裂症。 5.三大不良反应:低血糖,过敏,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关系图: 甲状腺激素——替代补充—→1.呆小病或克汀病(小儿) ↓ 2.粘液性水肿(成人)补充 ↓ 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剂量治疗---碘中毒 1.急:血管神经性水肿; ↓↓ 2.慢:口眼刺激症; 甲状腺激素过量诱发↓ 3.过量诱发甲亢; ↓↓ ↓ 1.大剂量碘; 1.甲亢术前准备 甲亢——内科治疗——2.普萘洛尔共有二作用: 2.甲危辅助治疗; 3.硫脲类(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过敏反应) 强心甙小结 1.强心甙组成:甙元强心;糖延长其作用。 2.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率.慢效 ... 蛋白结合率洋地黄毒甙》中效.. 肝肠循环地高辛》速效 显效时间西地兰 维持时间毒K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所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细胞通讯的方式 (1)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的通讯,指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它细胞。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以及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使细胞间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耦联或电耦联。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可长距离或短距离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分为: (1)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信号分子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体内各个部位,作用于靶细胞。

(2)旁分泌,细胞通过分泌局部化学介质到细胞外液中,经过局部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调节发育的许多生长因子往往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此外,旁分泌方式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3)自分泌,细胞对自身分泌的物质产生反应。自分泌信号常存在于病理条件下,如肿细胞合成并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自身,导致肿瘤细胞的持续增殖。 (4)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当神经元接受刺激后,神经信号以动作电位的形式沿轴突快速传递至神经末梢,电压门控的Ca2+通道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 通过胞外信号介导的细胞通讯步骤 (1)产生信号的细胞合成并释放信号分子。 (2)运送信号分子至靶细胞。 (3)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受体激活。 (4)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5)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 (6)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终止。 核被膜所具有的功能

药理学复习归纳总结详解

药理学复习归纳总结 各章节名词解释汇总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表现。 5、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者胆汁排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8、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9、代谢(metabolism,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10、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11、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之间的循环。 12、一级动力消除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13、零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的量消除,即恒定的速率,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的量不变。 14、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aaction):凡是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6、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17、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8、解离常数K D:是指引起50%最大效应时所需的药物剂量/浓度。K D与药物-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反比,K D越小,药物与受体之间的亲和力越大。 19、PD2: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K D的负对数(-lgK D)为PD2,PD2值与药物和受体之间的亲和力成正比。 20、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即它们能够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的现象。 21、内在拟交感活性(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阻断β受体外,对β受体亦有部分激动作用的活性,这种作用较弱,通常被β受体阻断作用掩盖,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断药可减少由于β受体阻断而导致的支气管收缩、心衰和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 22、膜稳定作用:是指药物抑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膜稳定作用在常规剂量下并不显著,只有在过量时才比较明显。 23、镇静催眠药:是一类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起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 24、癫痫(epilepsy):是由脑组织局部病灶的神经元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运动、感觉、意识、精神异常,反复发作,发作时伴有异常脑电波。 25、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组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

细胞生物学复习总结

Chapter 2 Cell membrane 1.简述细胞膜的特性。 1)不对称性:细胞膜的两侧具有不同的组成,包括三种成分的不对称性和维持膜功能的方向性。 膜脂分布不对称:脂质双分子层两边组成不同; 膜蛋白不对称:膜蛋白不对称分布,膜蛋白的不同定向; 膜糖的不对称:膜糖分布朝向胞外。 2)膜的流动性:膜成分处于不断运动中,是保证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包括膜脂流动性与膜蛋白流动性. 2.试述不同类型膜蛋白的特点。 1)膜内在蛋白: 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以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与脂双分子层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分子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富含疏水性氨基酸的疏水区,多呈α螺旋; 在膜上可单次穿膜或多次穿膜。 2)膜周边蛋白质: 分布于膜的外表面;通过非共价键与膜脂极性头部结合;通过与膜内在蛋白亲水部分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 3.何为离子通道蛋白?在胞膜物质运输中该类蛋白有何作用? 概念:大多都与离子的转运有关,通道蛋白也称为离子通道。 作用:具有离子选择性,只允许一定体积和电荷的离子通过; 转运速率高,离子通道转运离子的速率极快,比载体蛋白所介导的最快转运速率高1 000倍; 介导的物质跨膜运输是被动运输,使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4.举例说明离子泵在主动运输中的作用。 (答题要点:什么是离子泵,钠钾泵的组成及作用过程) 离子泵实际上就是膜上的一种ATP酶,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是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 Na+-K+-ATP酶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大亚基是一个多次跨膜的膜整合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为催化亚单位。其中,大亚基在其胞质面有一个ATP结合点和三个高亲和的Na+结合点,在膜的外表面有两个高亲和K+结合点和一个K+结合点。 钠钾泵的作用是通过ATP驱动的泵构型改变来完成的。首先由Na+结合到胞质面的结合点,刺激ATP水解,使泵磷酸化,引起蛋白质构型改变,暴露Na+结合点面向细胞外,使Na+释放到细胞外;于此同时也将K+结合点朝向细胞外表面,结合胞外K+后引起泵去磷酸化,导致蛋白质的构型再次发生变化,将K+结合点朝向细胞质面,然后释放K+至胞质溶胶内,蛋白构型恢复原状。钠钾泵每秒钟可发生1000次构象变化,每个循环消耗1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入2个K+。 5.试述细胞连接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紧密连接:无间隙,点状对合结构。其作用是封闭细胞间隙:阻止物质从细胞之间通过,保证转运方向性。 锚定连接:粘着连接:带状、15-20nm缝隙、内有丝状物质.与微丝相连. 桥粒连接:纽扣状、胞质内侧圆盘型斑;中间纤维附着。 间隙连接:1.5-2nm间隙,中有规则排列的横颗粒;最普遍的细胞连接的方式。 6.试述细胞黏连分子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钙黏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选择素。 1)钙粘素: 属同亲性依赖Ca2+的细胞粘连糖蛋白,介导依赖Ca2+的细胞粘着和从ECM到细胞质传递信号; 分类有,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P-钙黏蛋白; 钙黏素介导细胞间钙依赖同亲性粘着。钙黏素的细胞部分通过接头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相连。 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 分子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