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十三、胃虚水停证: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主证:心下悸、胃脘部悸动不宁(胃阳和水邪相搏所致)、上腹

部有振水声、口不渴、小便利,手足厥冷。用茯苓甘草汤(生姜用量最多)

治之。

十四、郝万山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病案:1.患女,22岁,每次来月经前烦躁自己不能控制、大便干、月经不定期、色暗有块,口苦,多家医院诊断为周期

性精神分裂症而治疗效果不明显。予月经前给予桃核承气汤,经后给予益气、

养血及化痰之品,调理6个月经周期而愈。2.患者术后排气但不大便,伴烦

躁如狂,予桃核承气汤一剂而愈,排出大量污浊粪便,奇臭无比。

十五、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做成散剂口服半年而愈。CT复查瘤体消失。

十六、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神经性膀胱或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后遗症等症见尿急、尿频、尿痛,少腹急结,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合方治难症)十七、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十八、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肾阳用附子、干姜;补脾阳用甘草、干姜。十九、阳虚易生痰、饮、水。

二十、奔豚汤治疗: 郁火上冲用奔豚汤;水邪上冲用苓桂剂;寒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

廿一、水液的输布代谢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脾阳的运化,心阳的镇摄作用来完成。

廿二、苓桂枣甘汤治脐下心动悸,无论胖瘦,不论是腹主动脉搏动,还是腹直肌跳动均效(欲作奔豚),也可治已发奔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见

到脐下悸动或脐上悸动者,都不用白术;因白术有补气与升提的作用,为仲

景的用药方法。仲景用量:茯苓40g桂枝20g大枣5g甘草10g;甘澜水也叫

劳水,科学依据无从考证。苓桂术甘汤亦可治疗奔豚发作。

廿三、苓桂术甘汤可用来防治老年人素体慢支、心功能不全者,多在秋冬季节服药,对于预防心衰有很好的疗效。刘渡舟常服之。

廿四、《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利膀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上确有利水、利小便的作用。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女病人,低烧不退、小

便不利、下肢浮肿,经用清热,养阴等诸法不效,后辨为蓄水发热,用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剂而效。

廿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很好的方子。

胡希恕老师口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

脾虚腹胀此方真”。现代用量:厚朴20g 生姜15g 半夏15g 党参6g

甘草6g。后世医家以为本方为“补三消七之法”治腹胀以脐周及脐下胀满

为妥,“脾主大腹”。治胃脘胀满效果不佳。

廿六、虚人外感,阴阳气血两虚,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所以虚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汤治疗,温中补虚,益气养血。现代用量:桂枝

15g甘草10g 大枣4枚芍药30g 生姜15g 饴糖50g。(饴糖补气

养血,缓急止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蜂蜜、蔗糖等其他来代替)。郝万山

病案既可缓解胃脘疼痛,也可缓解肥大性脊柱炎疼痛。

廿七、协热利: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协热为伴有表证的发热)。桂枝人参汤为理中汤加桂枝,治协热利“心下痞硬”。现代用量:桂枝20g 甘草20g 白

术15g 人参15g 干姜15g。本方为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应区别

于葛根芩连汤的“协热利”,后者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廿八、肾阳虚干姜附子汤条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撮空理线,循衣摸床。通过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药物的比较,从药理实验来看,干姜附

子汤给实验离体蛙心注射后,心脏做功频率加大,直至心脏衰竭;而注射四

逆汤后的离体蛙心,心脏做功频率逐渐加大,而无心脏衰竭。理解甘草“甘

缓”含义当有三:一则药效温和;二则药效持久;三则药效发挥作用较慢。廿九、芍药甘草汤,《朱氏集验方》又名“去杖汤”,是有其临床依据的。清代程仲龄的《医学心悟》说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

加黄连”。《类聚方广义》用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

啼不止”。另外,现代用来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神经

痛;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还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气管及

支气管的痉挛;还可以治疗痛经;冶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中白芍用量最少用30g,甘草10g。

三十、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附子干姜汤温补肾阳;吴茱萸和生姜散肝胃寒邪。

三十一、炙甘草汤,换算成现代用量应为:生地80g 桂枝15g 阿胶10g 人参10g 生姜15g 甘草20g 麦冬15g 麻仁15g 大枣10枚。方

中清酒,在《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了三种酒都是米酒,一种是事酒,即

随酿随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醪糟,是给办事的人(如古代吃喇叭的、抬

轿子的等)饮用的;第二种酒是白酒(更加清纯,也叫久白酒),是冬酿春

成,是招待宾客的;第三种酒叫清酒,冬酿夏成,即清纯的陈米酒,是祭祀

天地与祖先的。清酒的作用,一个是养血通脉;还有行药滞,防治他药腻膈

滞胃。麻仁防治严重心脏病患者大便干结。本方现代用于心律失常属于气血

虚者效果较好。177条炙甘草汤原文中脉结代泛指脉搏跳动不匀;而178条

原文则解释为“结主邪盛,代主正虚”,后世医家疑为非仲景原文。

三十二、北京第六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用大陷胸汤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疗效确切。方中大黄9g 芒硝9g(分两次冲服) 甘遂3g(分两次

冲服);轻症者上方做成散剂,甘遂末0.9g 大黄粉0.6g 芒硝0.3g(321

胶囊),上述1天的量,分两次服。

三十三、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的治法比较小陷胸汤治法:清热、除痰、开结;

大陷胸汤的治法:泄热、逐痰、破结。

三十四、大剂量的艾灸治疗缩阴症或缩阳症,或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吴茱萸等。

三十五、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

三十六、痞或痞证的鉴别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十枣汤、大柴胡汤证。其中后四方当视为心

下痞证的类似证。

三十七、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在用逍遥散时,认为肝气郁结应怕凉,有温通与辛散的作用,故常弃其方中薄荷,而加桂枝,取

其通阳的作用,认为比加薄荷效果好,值得我们借鉴。郝万山治疗一些精神

抑郁疾病,常用桂枝,用它既可疏肝,还可以通阳,通心阳。

三十八、《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以阴阳来分脉。条文第58条以阴阳来判断预后,

十分重要,应记住。

三十九、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大剂量的白虎汤治疗神经性多食症。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白虎加人参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胃热盛而气津

两伤,服二三个月后而停服降糖西药。白虎加人参汤加桑螵蛸、益智仁、麦

冬、五味子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女性病人,异常口渴),服药三月痊愈。

本方亦可用来治疗尿崩症。

四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四十一、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的三大主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

四十二、阳明病热在上焦者,清宣郁热,治以栀子豉汤;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治以白虎汤;热在下焦者,育阴清热利水,治以猪苓汤。柯伯韵称为阳明病

的“起手三法”。

四十三、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四十四、三一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后世温病学家所创,包含了三个承气汤,既泄热又通便)。小承气汤的一方二法。

四十五、哕,在《伤寒论》中是指呃逆,宋代以后即指干呕;

四十六、《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腑实证,“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对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十七、《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表证,“葛根浮长经表证,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四十八、茵陈蒿汤三味药必用,特别是大黄为动药,实验证实,只有这三味药同用退黄效果才最好;在临床运用时应服至黄疸消退,不要中途停药,否则易

反弹。重症者一天可服两剂药。郝万山认为,用茵陈蒿汤时若出现大便稀,

次数多者,可改用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未退,中气已虚出现的大便溏薄的症

状。而黄疸病人出现感冒即湿热未退又兼有表证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

临床运用时,若患者表证明显可用桑白皮代替生梓白皮,若表证不太明显,

可用茵陈代替生梓白皮。

四十九、寒湿发黄治疗,湿大于寒者用茵陈五苓散;寒大于湿者用茵陈理中汤或茵陈四逆汤。即仲景云“于寒湿中求之”。

五十、阳明病篇,大便初硬而后溏是中阳不足的表现。“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

五十一、随吃随吐谓之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谓之寒。(因为火性急)。吴茱萸汤是一张温胃止呕的好方子。治疗胃寒受纳无权,食谷反呕。方剂记忆“吴

姜大人”。其中吴茱萸和生姜正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一对药。

五十二、《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三焦《六书》云:“焦,燔之近炭也”意指燃烧,能量代谢;三是多的意思。即为人体所有能量代谢的

场所,中医谓水火气的通道。《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五十三、少阳病的特点:易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易生痰让饮生水;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

五十四、少阳病的口苦多在晨起后口干口苦较明显,一般为肝胆有热的表现。阳明病的口苦大多在午休以后。因少阳的经气在清晨比较旺盛,阳明的经气旺

盛于下午。

五十五、多年的由于情志因素造成的气郁,脉多沉弦,可伴见面色苍黄无泽,手发凉,心烦、急躁。故少阳气郁脉既可见到弦细,也可见到沉脉或沉弦脉。

五十六、郝万山用四逆散、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妇女心烦、失眠、手脚发凉,面色苍黄效佳。

五十七、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北医附院治疗急性胰腺炎56例,全部治愈(柴胡、黄芩、半夏、赤芍、枳实、厚朴、蒲公英、大黄、甘草)。武汉医学院治疗急性胰腺炎23例,治

愈22例,以上方加郁金、白芍、蒲公英、双花、大黄。

五十八、柴胡桂枝汤可用来治疗外感兼有明显四肢疼痛的病症;也可以用治消化系统疾病兼有四肢疼痛的病症;治疗痹症兼有肝气郁结的也比较合适;还可以治

疗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比如常见老年妇女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伴见四肢窜痛不

舒。另外还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有结节,伴有发

热、怕冷、乏力甚至是四肢关节酸痛),郝万山用此方治疗2例脂膜炎疗效较

好。此外,郝万山还用本方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可用芍

药甘草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

单纯性肠梗阻可首选大柴胡汤证。

五十九、《伤寒论》中但头汗出,身无汗的症状表现可见于:一为无形邪热蕴于胸中,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二为湿热发黄证,热邪内郁,不能外越,三为

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四为太阳病篇最后的火邪伤阴内热证,津液不足,汗

出无源;少阳三焦热郁证。

六十、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不和,兼有脾虚、津液不足的证候。

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要抓3个症状:一为肝胆湿热、肝胆气郁,如胁痛、胸胁胀满;二抓脾阳不足,脾气虚,如便溏;三为津液不足,如口

干、口渴。特别对于肝病见有上述三个证候时效果较好。郝万山认为小柴胡

汤加减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病,临床常用。慢乙肝的病人,临床常

辨为湿热毒邪内郁,所用的基础方为刘渡舟老师的经验方“:柴胡12g黄芩

12g土茯苓10~15g茵陈12~15g凤尾草12~15g草河车10~15g叶下珠10~12g

垂盆草10~15g炙甘草6g清热利湿,疏郁解毒。如兼有血瘀,如肝区刺痛,

生化指标y球蛋白升高等,可加红花10g茜草10g当归10g白芍10g;如果

有早期肝硬化的倾向,可再加土元10g泽兰10g生牡蛎30g鳖甲30g,或同

时服用鳖甲煎丸来增强软坚化瘀消积的效果;郝万山常还加入三棱、莪术,

且莪术有一定的抗肝肿瘤的作用;如果兼有湿毒凝结,如面色黎黑而有油垢、

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刘老常在基础方上加生石膏10g寒水石10g滑石

12g竹叶12g银花10g;如果兼有脾虚便溏,轻者加茯苓15g白术10g;脾

寒泄泻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郝认为本方不寒不热,比较稳妥,且很有效。

另外,本方用来治疗糖尿病有口干口渴津液不足、便溏、精神忧郁也有较好

的疗效,要增强养阴生津药的用量,可加生地、玉竹、麦冬、山萸肉、沙参、

五味子、人参等。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结肠炎加白术、山药;如慢性结肠炎

伴有过敏现象,或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可合腹泻要方再加乌梅或藁本,藁

本可治肠道的风邪,但药量不宜大,顶多可用至6g。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

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可加软坚散结的药物,如夏枯草、昆布、海藻,还要

加重牡蛎的用量。也还可以治疗寒多热少的疟疾,可减少黄芩的用量。也可

以治疗伴有脾虚的热入血室证。还可以治疗胸膜炎、胆囊炎、兼心脾阳虚的

感冒等。

六十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少阳,畅利三焦,清泄阳明,重镇安神的作用,在精神方面有心胆不宁,如心烦、惊悸。本方为少阳不和兼有心胆不

宁的证候。最好不用铅丹,对于治疗精神病人可用生铁落来代替。如用铅丹,

量不宜超过10g,应布包煎,且不能久用。郝认为可冲服琥珀粉来镇心安神。

本方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精神燥狂症。

六十二、脉滑,中冲脉盛为孕脉(患妇停经3个月)。

六十三、热入血室证的胸胁下满痛,《医宗金鉴》叫做血结胸。肝不藏魂表现为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治疗宜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出现寒热如疟状的可

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可加血分药如茜草、赤芍等。

六十四、《黄帝内经》:“经脉,行血气,营阴阳”。太阴病,邪在经脉,气不利则满,血不和痛。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如气血不和,发展至

气滞血瘀,可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加一味大黄以化瘀止痛。四肢烦痛者,

属太阴中风,用桂枝汤来治疗。太阴脏虚寒,宜四逆辈。

六十五、“自利不渴属太阴”是辨太阴下利很关键的一点,不渴排除了阳热性的下利;自利不渴也可以区别少阴病的“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下利是肾

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其下利特点为: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自利

而渴,少阴口渴是由于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能化生与输布所造成的,

这种口渴与热盛伤津的口渴不同,少阴虚寒的口渴特点:喜热饮而不多饮。六十六、太阴病“腹满时痛”,有吐利者邪在脏,无吐利者邪在经。太阴经脉受邪,治以桂枝加芍药汤;虚者小建中汤;实者桂枝加大黄汤。结合今天临床,

可用来治疗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核等。

六十七、《伤寒论》278条:“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本条有其确切的临床意义。特别对于寒湿郁结体内

的证候,确有其效。下利为邪通过下利而解。

六十八、中医有句话:“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意即伤寒直中少阴,出现手脚冰凉,血压下降,精神不振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病情较重,预

后不良。

六十九、“水火既济”出自《易经》火卦“离中虚”,水卦“坎中满”。

七十、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尿频,利尿的作用发挥的较快,故服后尿愈频。

所以本品宜在早晨和中午服用为好。

七十一、后世医家总结少阴病应急温,阳明病应急下,有两句话“少阴急温如救溺然,阳明急下如救焚然”。四逆汤按《伤寒论》方中用量,甘草15g 干

姜12g 附子10g。在《伤寒论》中凡是干姜与附子同用的均用生附子,即:

回阳救逆用生附子,温里散寒用炮附子。惟乌梅丸方例外,方中虽有干姜,

但也有炮附子。

七十二、真武汤的适应症归纳为:肿、悸、咳、吐、利;眩、动、尿不利。真武汤与洋地黄合用,有明显的提高心肌储备力的作用,防止洋地黄中毒。

七十三、后背发凉、大便干燥、头晕头疼常常是早孕的征象,病机为机体阴精阳气蓄而养胎所致。

七十四、里急后重: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里急;下重难通是由于有湿邪的存在;故里急后重是湿热盛的表现。而下利滑脱是关门不固的表现。“有一分

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后重就有一分湿”。(桃花汤)赤石脂又名桃花石。七十五、灸刺百会穴治疗小儿脱肛效果较好,成人效差。相反针刺会阴穴可以治疗癫痫、精神燥狂、顽固性脱发。涌泉穴可以治疗神昏、癫痫大发作、精神

分裂症燥狂。此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七十六、黄连阿胶汤:慢性的神经衰弱如十年或二十年的失眠用之无效。如果病人平素失眠,感冒后失眠加重,心烦甚用之则效果明显。

七十七、猪苓汤三大主症: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小便短赤;渴欲饮水;心烦不

得眠。或见症:咳、吐利、脉浮、发热。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泌尿系统的感

染。如小便有潜血或肉眼血尿者,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白茅根30~50g、仙

鹤草、三七粉;尿化验有脓球的,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其中

蒲公英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效果较好。

七十八、麻黄附子细辛汤(太少两感):现代临床上用来治疗低血压、病窦综合征、但应注意一则细辛用量3克不足以显效,量宜大;二则细辛含黄樟醚,

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应用。太少两感多用于高年老人外感。

七十九、少阴三急下:下利色纯青,应为胆腑病变,胆腑热实,如梗阻性胆管炎可用大承气汤,但从临床来看用大柴胡汤更好。但下利色纯青有时也见于肠

道梗阻性病变。

八十少阴阳郁----四逆散证。某地中医解郁方治疗慢性病常用药:柴胡、黄芩、陈皮、赤白芍、枳壳、甘草、生炒山楂等药,效果较好。本方是治疗肝

胃(脾)气滞的基本方。

八十一、清咽饮(北京东直门医院)治疗慢性咽炎、咽喉干燥:麦冬、元参、桔梗、甘草各3克。可以适当地加胖大海。如有肝热,可加菊花。开水冲服代

茶饮效果较好。

八十二、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蛔虫的生理特性是:得酸则静;得苦则下;

得辛则伏的特性。所以治疗蛔虫的药须酸、苦、辛可并用。

八十三、乌梅丸治久利,可用来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久利。特别是肠易激综合征、溃结等。

八十四、丁萸理中汤:是理中汤加丁香和吴茱萸,是《医宗金鉴》中的一张名方,用来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暮食朝吐、朝食暮吐及下利。(胃家虚寒,腐熟无

权的表现)。

八十五、厥证的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热厥,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寒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

热厥证现代临床上儿童比较多见,一发热,热邪内闭,出现手脚发凉,对成

年人来说,出现热厥病情往往较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的病人周围循环

不良,可用大柴胡汤。

八十六、当归四逆汤应用时应抓三个主症:一是血虚表现;二是冷的症状;三是痛的症状。《伤寒论》中的通草应是木通;但郝认为以鸡血藤代之更好。本

方对治疗冻疮、雷诺氏病有一定的疗效、治疗血虚痛经、男性的疝气痛等。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较好。(经脏两寒证)分五次服,清酒。八十七、三阴下利的鉴别:大便稀溏、自利不渴的属太阴,治疗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子;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的属少阴,治疗用四逆汤

补命火,补肾阳来暖脾土;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渴欲饮水属厥阴,治疗用

白头翁汤。郝万山在谈到白头翁汤的使用的时候,认为本方加入马齿苋效更

好。最少用30克,急性痢疾可用50克。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总结白头翁

汤应用的文献,有的用本方治疗目赤肿痛,有人用治颈淋巴结核(炎)、有

的用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有的用来治疗肋软骨炎还有的用来治疗带状疱疹,

也有人用它治疗肝炎、还有人用它治疗泌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

腺炎。上述疾病均属肝经湿热、从部位上说为肝经所过的病证,这就是抓病

机扩大经方治疗范围。

八十八、小承气汤治下利,系燥热逼近肠液下泄的下利。

八十九、唾液在中医里叫做“神池水、上池水、金津、玉液”。吞津为古人保健

养阴的功夫,以灌溉脏腑、濡润四肢,清神补脑、面色红润。一个人在精神

紧张的时候,唾液分泌减少。吴茱萸汤治疗“干呕、吐涎沫”,即清稀唾液,

系肝胃两寒,饮邪不化,也可以少阴肾阳虚饮邪不化,也可以是脾阳虚饮邪

不化,这在《伤寒论》中都有描述。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于巅顶,故头痛,

常在深夜加重。血分的证候常夜间加重。

九十、哕,……胃中寒冷故也。“哕”,在宋代以前的中医书籍中,作为一个症状,它指的是呃逆、呃忒,即今天的膈肌痉挛。宋代以后,哕的词义发生

变化,意指干呕。胃家虚寒呃逆,可用吴茱萸汤治疗。胃虚痰浊中阻的呃逆

可用旋复代赭汤治疗,代赭石可量重些。五苓散、真武汤和猪苓汤可以治疗

水邪阻滞,水结所造成的膈气上逆的呃逆。寒热不明显的用五苓散,偏寒的

用真武汤,偏热的用猪苓汤。

九十一、“实则阳明,虚则郑声”。郑声的临床表现为:语言重复,声低息微。九十二、治疗里急后重的下利,加木香来行气,以治湿浊阻滞气机。

九十三、五苓散、猪苓汤和真武汤可治疗水结所造成的膈肌痉挛(呃逆)。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郝万山教授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主讲人简介: 郝万山,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边缘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名中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经方防治常见病和疑难病的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当前为负责人的在研课题是教育部名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 主编有《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 21 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辅导丛书 ?伤寒论》等 8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编有《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解》、《伤寒论诠解》等 12 部著作,发表《论伤寒学科的确立及其内涵建设》、《伤寒论用方思路》、《伤寒论字词训释札记》、《柴桂温胆定志汤治疗精神抑郁症》、《论少阳腑实证和仲景用大柴胡汤》等论文 60 余篇。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 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十四)《张仲景》五行生克(文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 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 水执 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 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内容 (二)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郝万山伤寒论28讲肾阳虚证

第28 讲肾阳虚证太阳变证,是指的大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後,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太阳变证。我们前面学了,太阳变证的一部分证候,我们首先谈到了变证的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由于变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举出了热证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热证的例子我们前面举了虚烦证的例子,举了葛根芩连汤〔证〕,里热又兼有表证发热的例子,举了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我们首先谈到了心阳虚的一组证候,那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还有桂枝加桂汤证。随後我们讲了水气病的例子,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出现脐下悸动,奔豚发作前兆的症状,用苓桂枣甘汤,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苓桂术甘汤。水气病还涉及到脾阳虚,脾虚水停,水邪停滞以後,阻遏大阳经气,阻遏太阳腑气,阻遏中焦气机,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这是我们上次课提到的关於水气病的〔证治〕,随後我们又提到了一组脾虚证,其中有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然後出现腹满的厚姜半甘参汤证,又有脾虚气血不足,心脏失养,出现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证。还有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寒湿下注,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证的桂枝人参汤证。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新课,就谈一组肾阳虚的证候。肾阳虚的证候,我们先谈61 条,“下之後,复 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一条的主症,《伤寒论》的原文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 。这是一个甚麽样的证候呢?应当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躁烦证它的临床特徵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它和烦躁不同,烦躁是因烦而躁,因为他有心烦才坐卧不宁,才辗转反侧出现了肢体的躁动。而这这种病人,他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严重的时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这是我们中医大家都熟悉的两个词,肢体躁动不宁,问他找甚麽?要干甚麽?也不会回答,他也不会回答心烦不心烦。是甚麽样的病机导致这样的症状?主要是肾阳虚衰,虚弱的阳气,其实这个病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和少阴阳虚的躁烦证相鉴别的时候,提到过,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但是争而不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出现了,肢体躁动不宁的一种躁扰的症状,为甚麽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呢?白天自然界阳气盛,所以肾阳在自然界的阳气资助下,还能够勉强和阴寒相争,所以白天出现躁动不宁,“夜而安静”,不是说夜间病好了,而是夜间自然界中的阴气盛,肾阳得不到阳气的资助,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就更加虚衰,夜间就无力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完全是阴寒邪气占据了优势,阳气没有力量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所以“夜而安静”不是病情减轻了,而是病情更加沉重了。虚弱的阳气连和阴寒邪气相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当然就不躁动了。这样的一个证候,见到了肢体躁动不宁,那必须进行鉴别。 下面第一个症状“不呕” ,病人没有呕吐,除外了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候,由於足少阳胆经的经别过於心,所以当少阳胆腑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烦。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就有心烦喜呕嘛,所以这里的不呕,就告诉你这不是少阳病,言外之意,这里的躁动不宁的证候,不是少阳病的胆热扰心的心烦。“不渴”就除外了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阳明的经别上通於心,所以当阳明里热里实,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常常有烦躁,严重的时候还有心中懊恼,现在有烦躁的证候,肢体躁动不宁,会不会是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所造成的烦躁呢?所以他在这里说不渴,那就说这不是阳明病,不是阳明之热、阳明之实热上扰心神所造成的心烦,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郝万山《伤寒论》视频讲座札记02

第02 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首先介绍成书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两个方面。社会背景着重介绍战争、灾害和疫情,如《东汉会要》 记载“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老百姓“不死于 兵,即死于病”,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描述“余宗 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样社会背景对医学的发展和 研究不仅提出了普遍需求,而且提供了大量临床实践机会 和经验教训(包括可收集的其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学术背 景着重介绍在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相关著作,包括基础 理论部分的“医经”和经验用方集成的“经方”(经验之方 而不是经典之方),诸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医经7 家(《黄 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 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经方11 家(包 括了伊尹的《汤液经》)。这样的学术背景为仲景熔汉代以 前的“医经”“经方”于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 的“辨证论治”体系,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创造了基础条件。 按:这个讲述有助于让人客观认识仲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肯定仲景光辉形象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医学发展进程中历史和社会要素的作用。研究、传承、发展中医药文明,这应该是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相反,有些讲座,有些书籍,把仲景当故事讲,把彭子益当故事讲,把郑钦安当故事讲,推动造神,高推“圣绩”,……,反而造成分歧和争议,并不有利于中医学科的普及。在学术上,对历史人物缺乏客观认识,就不可能对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有完整的认识,想发扬光大之也只能缘木求鱼罢了。这一段视频,有几个细节尚需关注: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春风微拂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春风微拂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47,627 20《伤寒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

证概说春风微拂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春风微拂39,274 23《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春风微拂40,906 24《伤寒论》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春风微拂36,115 25《伤寒论》心阳虚证春风微拂36,979 26《伤寒论》水气病春风微拂36,728 27《伤寒论》脾虚证春风微拂37,280 28《伤寒论》肾阳虚证春风微拂52,706 29《伤寒论》阴阳两虚证春风微拂33,876 30《伤寒论》结胸证(1)春风微拂31,261 31《伤寒论》结胸证(2)春风微拂29,710 32《伤寒论》结胸证(3)、脏结证春风微拂29,487 33《伤寒论》心下痞证(1)春风微拂32,965 34《伤寒论》心下痞证(2)春风微拂28,257 35《伤寒论》痞证及其类证春风微拂27,578 36《伤寒论》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春风微拂26,513 37《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5,581 38《伤寒论》阳明病概说春风微拂30,630 39《伤寒论》阳明病纲要春风微拂27,650 40《伤寒论》阳明热症春风微拂37,579 41《伤寒论》阳明腑实证(1)春风微拂34,894 42《伤寒论》阳明腑实证(2)春风微拂22,673 43《伤寒论》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春风微拂22,124 44《伤寒论》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即深有体会。而今再次回顾经典,对临床工作有莫大的帮助。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郝万山伤寒论 28讲 肾阳虚证

第28讲肾阳虚证 太阳变证,是指的大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後,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太阳变证。我们前面学了,太阳变证的一部分证候,我们首先谈到了变证的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由于变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所以在《伤寒论》中就举出了热证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热证的例子我们前面举了虚烦证的例子,举了葛根芩连汤〔证〕,里热又兼有表证发热的例子,举了麻杏石甘汤〔证〕,邪热壅肺的例子。虚寒证的例子,我们首先谈到了心阳虚的一组证候,那就是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证,还有桂枝加桂汤证。随後我们讲了水气病的例子,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而出现脐下悸动,奔豚发作前兆的症状,用苓桂枣甘汤,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苓桂术甘汤。水气病还涉及到脾阳虚,脾虚水停,水邪停滞以後,阻遏大阳经气,阻遏太阳腑气,阻遏中焦气机,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等,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这是我们上次课提到的关於水气病的〔证治〕,随後我们又提到了一组脾虚证,其中有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然後出现腹满的厚姜半甘参汤证,又有脾虚气血不足,心脏失养,出现心中悸而烦的小建中汤证。还有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寒湿下注,里虚寒的下利,又兼有表证的桂枝人参汤证。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新课,就谈一组肾阳虚的证候。肾阳虚的证候,我们先谈61条,“下之後,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一条的主症,《伤寒论》的原文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这是一个甚麽样的证候呢?应当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的躁烦证。躁烦证它的临床特徵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它和烦躁不同,烦躁是因烦而躁,因为他有心烦才坐卧不宁,才辗转反侧出现了肢体的躁动。而这这种病人,他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严重的时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这是我们中医大家都熟悉的两个词,肢体躁动不宁,问他找甚麽?要干甚麽?也不会回答,他也不会回答心烦不心烦。是甚麽样的病机导致这样的症状?主要是肾阳虚衰,虚弱的阳气,其实这个病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在讲大青龙汤适应证的时候,和少阴阳虚的躁烦证相鉴别的时候,提到过,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但是争而不胜,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出现了,肢体躁动不宁的一种躁扰的症状,为甚麽说是“昼日烦躁不得眠”呢?白天自然界阳气盛,所以肾阳在自然界的阳气资助下,还能够勉强和阴寒相争,所以白天出现躁动不宁,“夜而安静”,不是说夜间病好了,而是夜间自然界中的阴气盛,肾阳得不到阳气的资助,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就更加虚衰,夜间就无力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完全是阴寒邪气占据了优势,阳气没有力量和阴寒相争,不争则静,所以“夜而安静”不是病情减轻了,而是病情更加沉重了。虚弱的阳气连和阴寒邪气相争的能力都没有了,当然就不躁动了。这样的一个证候,见到了肢体躁动不宁,那必须进行鉴别。 下面第一个症状“不呕”,病人没有呕吐,除外了少阳病胆热扰心的心烦,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候,由於足少阳胆经的经别过於心,所以当少阳胆腑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烦。少阳病的主证之一就有心烦喜呕嘛,所以这里的不呕,就告诉你这不是少阳病,言外之意,这里的躁动不宁的

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2008013036 谢海旋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作者:————————————————————————————————日期: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目录 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 (1) 一、《伤寒论》的作者 (1)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3)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4)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6) 五、关于六经辨证 (10)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1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概说 (15) 一、太阳病的病位 (15) 二、太阳病的成因 (15) 三、有关太阳的生理 (15)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 (16)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17)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 (18) 一、太阳病提纲 (18)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19)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22)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25) 第二节太阳病证 (25)

二、太阳腑证 (51)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58) 一、变证治则 (58) 二、辨寒热真假 (59)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59) 四、热证 (61) 五、虚证 (67) 六、结胸证 (82) 七、脏结证 (88) 八、痞证 (89) 九、痞证类证 (95) 十、欲愈候 (97) 十一、火逆证 (98)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0)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 (100) 二、阳明病的病位 (100)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 (100) 四、阳明生理 (100)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01)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 (102)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 (102) 一、阳明病提纲 (102)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03) 三、阳明病脉证 (103)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郝万山:我的40年从医感悟 (来源:健康时报) 不过,“心要静,身要动”,虽然只有六个字,但要做到并不简单。身动,尚且知易行难,心静,则知已不易。如今,治疗心身性疾病和抑郁症、焦虑症是郝万山的专长之一,每天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如何才能让病人做到心静,郝万山认为,除了要读书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外,还可从调整病人体质入手,因为中医认为当体质良好的时候,人更容易抵抗心理的波动。 作为学者,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郝万山,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早已被当代中医教育界视为圭臬。作为医生,郝万山已从医40余年,救治患者无数。作为健康科普教育者,他在健康教育的讲坛上已经耕耘了30年,足迹遍布亚欧美澳和国内包括港台在内的大多数省市。近来因为《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说健康》节目,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在前去采访的路上,记者还有些担心,害怕他说太多晦涩的中医理论以至难以成文。然而,当与郝万山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一股难以言表的安稳与平静感如涓涓细流般传递过来。他个子不高,然而思路却异常清晰,“医生能干什么”,则是他四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认为,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只不过是在人患重病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当减轻痛苦,延长一定时间的生命,真的病入五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把健康交给医生,不注重养生保健,实在是一个误区。 在他看来,了解医生能干什么,知道自己能从医生那里得到什么,远比单纯获取健康知识重要得多。 感悟,包治百病到医学的局限 人们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治病三年,天下无治病之方。当郝万山离开大学,走向工作岗位后,真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你知道吗我年

郝万山伤寒论全集完整版

郝万山伤寒论全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 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 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 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 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 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 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 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 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春风微拂 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 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 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 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 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 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 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 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春风微拂 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 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 47,627 20《伤寒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春风微拂 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 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

郝万山伤寒讲座

学好《伤寒》救治疑难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课前提示 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通中医经典的,在中医经典中,对临床家的成才,对提高治疗疑难重症的水平,学习、研究和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学什么 一、学习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二、学习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 三、学习灵活用方的思路;四、学习组方遣药的思路 怎么学 一、常读诵记胸中;二、训词句明本义;三、访明师多思考 四、勤临床深体会;五、读注家增智慧 一、常读诵记胸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临到用时,信手拈来。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百卷。 二、训词句明本义 1、训释字词,当用古代工具书 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焣(炒)。(西汉?杨雄《方言》)胃,围也。围受食物也。肠,畅也。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东汉·刘熙《释名》) 婢女,即女性佣人,帮助主人料理生活。裨将,即副将,协助主将作战。 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 孟子:心之官则思。不宜改成脑之官则思 正心、养心、静心、洗心、明心、调心,都不宜把心改为脑。 常用工具书 ①西汉?杨雄(前53-后18)《方言》——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 ②东汉?许慎(后58-147)《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③东汉?刘熙(约生于160年左右)《释名》——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 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⑤魏?张揖《广雅》——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 ⑥清?阮元编《经籍簒诂》 ⑦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本的合刊本) 2、释医理,要融会贯通,联系实际

郝万山老师讲解药量

郝万山老师讲解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

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