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学复习笔记
管理学复习笔记

1.管理的内涵

①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相关的各种资源。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协调资源,目标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①有科学的规律性②严密的程序性③先进的技术性

艺术性:①巧妙的应变性②灵活的策略性③完美的协调性

3.管理的六大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者的角色

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5.管理者技能

①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③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

6.管理环境的构成示意图P30

7.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

8.社会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投资收益最大化,财务状况公开,真实准确、不搞欺骗

(2)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

(3)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不歧视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民主权利

(4)企业对顾客的责任:提供安全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产品指导,允许顾客自主选择。

9.(1)儒家管理思想:①民本和仁政的管理思想②礼治与和谐的管理思想③中庸的管理思想

(2)兵家管理思想:①知己知彼的信息管理思想②全胜与利害的决策管理思想

③举贤彰能的人才管理思想

10.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①劳动分工思想②经济人观点: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2)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加员工的福利,管理手段上要杜绝惩罚的手段,提倡柔性管理方法。

11.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融合点

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点是文化与伦理,主张通过伦理、道德和责任感实施管理。西方管理的思想基点是科学和效率,谋求最高的经济效率和最好的经济回报,在管理手段上,偏好通过实验分析和定量公式来研究管理问题,体现为“制度化、标准化和定量化”。

我国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当前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过程中配置伦理观念和人伦关系,增加管理的人情味。中国则建立操作行为体系,认清操

作规范行为的重要性,杜绝随意性。

融合的必然趋势:柔性和刚性的完美结合。

12.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1)工作定额: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的确定工人的工作定额

①寻找和确定科学的方法:时间研究、动作研究

②采用科学的方法

(2)标准化:把找到的最佳方法和工具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应用

(3)挑选并培训“第一流的工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的原理)

(4)刺激性的工资制度:差别计件付酬制

(5)改进组织管理:第一、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第二、推行职能工长制。第三、实行例外原则。

13.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①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②科学管理理论确立和宣扬了管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局限性:①仅在车间管理领域,很少研究企业管理的全局性问题②过于强调物质因素的激励作用,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因素对于作业效率的影响。③科学管理过于强调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的等级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一线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14.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

(1)经营六职能: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

(2)管理五因素: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称之为管理五因素15.韦伯及其行政组织理论

积极性: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是最高的,适用于各种管理形式和大型的组织。局限性:忽视了组织管理中人的主体作用,偏重于分析静态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忽视了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人际关系学说

②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基础是经济人。

②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导向,非正式群体组织以感情为导向。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17.为什么有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P86

18.管理过程学派:研究管理的过程和职能,目的在于揭示管理实践中包含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

评价:管理过程学派是最为系统的学派,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管理过程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管理过程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所归纳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缺乏通用性,这些职能也不能包括所有的管理行为。

19.系统管理学派P90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

20.人本原理的要点:员工是组织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尊重人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为人服务的。(考案例题P107)

人本原理的实质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并同时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管理的高效益。

21.个体决策是指由单个人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和调整的决定

群体决策又称为集体决策,是指由多人共同作出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势:可获得更多信息,可获得对某个问题的大量看法或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为激发智力提供了机会,参与讨论的人能理解为什么要做决策,高水平地对决策的认同。

群体决策的缺陷:成员中某个人的个体主导,以满意为主,群体思维,目标置换。

22.行为决策理论(怎么理解满意度?)P156

23.头脑风暴法又称为集体思考法,智力激荡法,思维共振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特点: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

24.决策树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25.目标管理(计划管理的核心)

(1)含义:注重工作的效果,注重管理的综合性,建立目标责任制,以Y理论为基础。

实质:重视人的因素,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

(2)基本思想: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组织管理是一种程序,组织管理人员或员工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组织管理人员或员工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组织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要根据这些分目标。

(3)过程:正确理解公司的整体目标并进行分解;列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碍,提交解决办法;列出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列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合作对象和外部资源;确定目标完成的日期,对目标书面体系化。

(4)难点:目标制定困难,执行困难,考核困难。

26.滚动计划法:解决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问题

PDCA循环法:指任何一项工作均先有个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前进,进一步提高水平。

PDCA的含义P205

27.组织的含义:

必须具有目标,组织内部必须有分工与协作,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28.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战略因素:

①战略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纵向联合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

②战略的不同类型的影响:防御者型、探险者型、分析者型、反应者型。(2)规模因素

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规范化、分权化、复杂性、专职管理人员的数量

(3)技术因素

①生产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技术的复杂程度,技术的不同类型

②信息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使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趋势、对集权化和分权化可能带来双重影响、加强或改善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4)环境因素

①机械系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处于相对稳定环境中的组织都采用机械式的组织

结构

特点:管理部门与人员的职责界限分明,工作内容和程序经过仔细的规定,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固定,等级结构严密。

②有机式组织结构:适用于处在不稳定或不可预测环境下的组织。

特点:组织内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和工作内容需要经常做适应性的调整,强调的是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而不是纵向的等级控制。

29.怎样确定管理层次?

设计方法:经验统计法、变量测定法。

(1)产生原因:组织的最高主管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

(2)管理层次的划分:

上层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和大政方针;中层是为达到组织总的目标,为各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方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调整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评价生产经营成果和制定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下层是按照规定的计划和程序,协调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并实施计划。

(3)管理层次的影响因素:

管理层次的多少受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幅度。

①管理幅度:一名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②管理层次:从企业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

③管理幅度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因素:

管理工作的性质、人员的素质、下级人员职权合理与明确的程度、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计划与控制的明确性及其难易程度、下级人员和单位空间分布的相近性、组织变革的速度

·锥形结构:(管理层次较多,管理幅度较小)

优点:①组织结构十分严谨、周密,管理幅度小,便于主管人员对下属实施详细指导和严密控制,直接上下级之间协调沟通便利。

②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

③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领导的权威性高,垂直的纵向关系十分清晰,有利于统一指挥。

④组织的稳定性高,纪律严明。

缺点:①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重,计划和控制工作较为复杂

②管理费用升高,降低了管理工作的经济性。

③信息交流不畅且失真。

④整个组织的决策民主化程度不够。

⑤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会降低。

·扁平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

优点:①可以降低管理费用

②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

③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了成长空间

④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⑤由于管理层次减少,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并有

效减少信息失真。

缺点:①各级主管人员工作负荷重

②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③下属人员需要自动、自发、自律,否则容易出现失控的危险。

④扁平结构虽然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络,但管理幅度的加大会使同级

间的沟通联络产生新的困难。

30.部门化的形式:

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工艺流程部门化

31.直线职能制:

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负责人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领导者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P242 图)

评价: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与矛盾;各参谋部门与指挥部门之间的目标不统一,容易产生矛盾;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适应环境变化较难,实际上是典型的“集权式”管理组织结构。

32.事业部制

特点:在集权领导下实行分权管理,在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总公司只保留预算、人事任免、财务控制、监督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并运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事业部经理可以自行做出一些重要决策,因此,事业部制有利于分权管理。

优点:①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②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琐碎事务,集中精力做好有关企业大政方针的决策。

③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尤其是在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中),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缺点:①增加了管理层次,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增加。

②由于各事业部独立经营,各事业部之间人员互换困难,相互支援较差。

③各事业部经常从本部门出发,容易滋长不顾公司整体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

33.矩阵制、项目型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P244-246)

34.集权与分权(考案例题)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上一定程度的集中;与此相对应,分权是指决策权字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上一定程度的分散。

(1)集权程度过高的弊端:信息交流不畅,决策质量难以保证,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组织进行适度的分权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组织决策的合理化,分权有利于明确的实行分级决策和分层负责,分权有助于培养组织管理专家。

(3)集权和分权程度的衡量:决策的数量,范围,重要性,审核。

(4)分权的影响因素:组织规模,组织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对政策一致性的要求,组织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哲学,控制的可能性。

(5)实现分权的途径:

①制度分权:组织设计之初给予更多的权限分配

②授权:为适应某些需要,将权力授予某个或某些下属的过程

35.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之间的关系:职能职权是直线职权和参谋职权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或者说职能职权是参谋职权与一定程度的直线职权相结合而生成的职权类型。

36.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产物,这种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成员间的权责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的协调性、自然领袖的存在、信息沟通灵、信息传递的片面性和失真性。

37.组织文化(考大题)

(1)什么是组织文化?

由内而外分别为:精神文化层(决定因素),制度文化层(中介),物质文化层(体现)。

(2)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强化员工的认同感,提炼定格,巩固落实,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3)企业文化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正确处理三个层次的关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摆正企业家的位置;避免做表面文章;需长期扎实努力;可借鉴不可照搬。

38.内部提拔与外部招聘

(1)外部招聘

优点:外聘者具有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鲶鱼效应)

缺点: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外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2)内部提拔

优点: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忠诚度;有利于对优秀人才的外部招聘;可以较大程度的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内部选拔人员对组织了解深入,可以迅速及时的展开工作。

缺点: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39.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培训目的:补充知识,提炼新技能;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交流信息,加强协作。

培训方法:工作轮换,设置助理职务,设置临时职务代理。

“彼特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提升管理人员的时候主要考虑其在原来的岗位上表现的是否优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更高层次的管理职位上也表现的优秀,很多管理人员在提拔后不能保持原先的成绩,故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

解决方法:提升的标准更需要注重潜力而非绩效;临时性和非正式性选拔

40.绩效考核方法

(1)控制导向型考核方法:比较法,简单排序法,对偶排序法,强制分步法,量表评定法

(2)行为导向型:(重点是甄别和评价)

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法,行为锚定法

(3)特质导向型绩效考核方法(重点是个性特征)

混合标准尺度法,评语法

(4)战略导向型:平衡计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目标管理法。

41.领导和管理的关系(回答为什么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不一定是领导者?)

领导是管理的一个方面,属于管理活动的范畴,管理包含领导,但除了领导,管理还包括其他内容,如计划、组织、控制等,因此,有效的管理者必须首先是一位具备较高领导艺术和能力的人。

领导:执行、维持、控制、模仿

管理:创新、开发、鼓励、创造。

42.传统特质理论观点是什么?(P295)

43.勒温的基本领导行为分类

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效果最好),放任自由型领导(效果最好)

44.费德勒模型(LPC)P305

45.激励的含义:影响人们内在的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和过程。

激励原理图:P312

4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出发点: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才会出现。

贡献:清晰地呈现出人们的需要

局限性:是否涵盖了人们所有的需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7.双因素理论(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研究中心: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激励因素:与人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保健因素:与人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保健因素→消除不满情绪→激励因素→产生满意情绪→工作绩效

双因素理论的不足:赫茨伯格调查的对象的代表性不够

48.成就激励理论(后天需要理论)

①权力的需要:渴望影响和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高管)

②归属的需要(依附的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品牌或项目管理者|成功的整合者)

③成就的需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企业家)

49.人性理论

(1)X理论:①消极看法②胡萝卜(即金钱)+大棒(即惩罚的威胁)管理策略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尽可能逃避责任;多数人必须用强制的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绝大多数人缺乏创造力。

(2)Y理论:①积极看法②柔性化管理

观点: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会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大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惩罚不是使人为组织目标实现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3)超Y理论

工厂性质适用于X理论,研究所性质适用于Y理论

50.期望理论

理论观点: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个人努力—A—个人绩效—B—组织奖赏—C—个人目标

A:努力-绩效的关系:员工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B:绩效-奖赏的关系:员工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

C:吸引力,如果工作完成,员工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他的重要性程度

期望模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M=V×E

M:激励力,指一个人受激励的程度

V:效价,指一个人所预计的一定结果所带来的满足或不满的程度

E:期望值,指某一行动会导致一个预期成果的概率

51.公平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考小案例题)

员工总在不停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

课本P324-325

公平理论对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有着以下几点启示:

管理者用报酬或奖赏来激励员工时,一定要使员工感到公平与合理;作为管理者应注意横向比较;公平理论表明公平与否是源于个人感觉。

不足: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是极其主观的,给管理者施加了压力。

52.正负强化

(1)正强化:间断的,不定期,不定量

目的:激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目的: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53.沟通

(1)定义:把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各种活动统一起来,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和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适应。(2)沟通过程模式图P332

(3)沟通网络

①链式沟通网络

优点:结构严谨,规范

缺点: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容易失真,成员平均满意度低

②环式沟通网络

优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

缺点: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准确性低

③全通道式

优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合作氛围浓厚,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缺点:缺乏结构性,易造成混乱,讨论费时,影响到工作效率

(4)有效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一是有选择的接受,二是沟通技巧的差异

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度和发送者与接收者之前的相似程度

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四个方面

54.冲突观点演变和冲突管理的策略制定(P342-343)

55.控制

(1)定义:通过检查实际工作的进展是否合乎既定的计划及标准,以便发现偏差,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2)管理控制的实质:确保实际行动与计划活动相一致

(3)内容:

①人员的控制:现场控制,系统评估,硬控制与软控制

②对财物的控制:财务指标,财务报表,控制方法

③对作业的控制:过程控制,控制方法

④对信息的控制:信息的数量、质量、来源和时效性;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⑤对组织绩效的控制:组织绩效评价体系,衡量指标的选取

(4)控制过程:P352

①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哪些事和物;选择控制重点:关键领域和环节GE;标准形式及标准的制定方法

制定定量标准的方法有:统计性标准;根据经验、判断和评估建立标准;工程标准

②衡量绩效:个人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抽样检查

③比较分析:偏差的可接受范围(正偏差还是负偏差);偏差的性质(偶然还是必然、影响大小、原因);偏差原因(人?结构?制度?);纠偏时机选择(救火式纠正还是永久性纠正)

④采取管理行动

56.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比较

(1)前馈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未开始之前进行的预先控制

优点: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补救,可避免正面冲突

缺点:信息依赖,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2)同期控制:同期控制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

优点:现场控制能及时发现偏差

缺点:容易造成不信任感乃至冲突,对主管的要求较高

(3)反馈控制:

优点: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计划的效果究竟如何的真实信息

缺点:滞后性

57.如何实现有效控制?P360-363

原则:适时性,适度性,关键点,经济性,客观性,例外控制原则

58.创新的内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物质条件

[管理学]管理学笔记重点下

[管理学]管理学笔记重点下 12 目标管理的基本观点 德鲁克认为,一个人不仅在工作中有目标,相反,在目标中,一个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工作。因此,“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被忽略。因此,管理者应通过目标管理其下属,并立即组织最高管理者确定组织目标,然后必须有效地将其分解为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子目标。管理者应根据子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和奖惩情况对下属进行评价。 第五章组织(1)组织职能1。组织的双重含义(理解就足够了)。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组织”是指一群拥有共同目标和职能的人,他们拥有正式的权利和责任。“组织”是指一个实体。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组织”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的运作要素和活动的工作行为和过程。“组织”是指一项活动。2.组织功能的概念。狭义的组织职能是指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的工作过程。广义而言,组织职能是指从建立工作目标和组织体系到组织运行和实现工作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3.组织工作的原则(一旦我们每年都要参加考试,今年就尽量不参加) 1.有效实现目标与精简机构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3.有效范围与合理水平相结合的原则。 4.统一指挥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6.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

则。7.最佳选择与最佳组合相结合的原则。8.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二)组织结构及其设计程序(极其重要)1、组织的横向结构设计 一、部门划分原则(横向和纵向)有效性原则(明确分类)2。专业化原则。满足社会和心理需求的原则。部门划分方法(3) 、组织的垂直结构设计(非常重要,但不一定) 1.管理范围和管理级别1。管理范围是指由经理直接管理的下属人数。 2.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部从最高层次管理组织到最低层次管理组织的组织层次。 3.管理范围与管理水平成反比。第二,组织的高层结构、横向组织 1.高层建筑的特点(1)优点:有利于控制;明确权责关系;有利于增强管理者的权威;为下属提供晋升机会。(2)缺点:管理成本增加;影响信息传递;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2.横向组织的特点(1)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低层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信息传递;节省管理成本。(2)缺点:不利于控制;对管理人员的高质量要求;横向沟通和协调很困难。1.组织结构特征 2.组织变革趋势 3.不同组织结构的比较结果 (4)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无比重要) 一.直线系统 (最典型的集中式)1。直线制的含义是指组织没有职能组织,从最高管理层到最基层,实行直线垂直领导。2.快速沟通的优势;统一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完整版)徐国华管理学重点知识笔记

管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节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管理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获得根本目的。 第三节管理的作用 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至于可能互相抵触。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性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的主要母的是要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发展性总之,管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三、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科学称之为精确的科学。管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而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办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 四、管理学的系统观念 系统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作为系统观念有以下几点: 1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2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 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 《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 《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背景知识: 一、 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 3c’sworld竞争competition② 变化change③ 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 快速Fast 灵活Flexible 勇于创新Innovation 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 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 ——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 ——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横向的过程联系取代纵向的部门分割而成为管理的核心 ——企业间新型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导致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诞生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版)全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2:依存性: 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 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一一这就 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 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一管理的自然 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岀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复习重点与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总论 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目标、行动) 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 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指导、沟通、激励) 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衡量、纠偏) 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 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 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