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1年04月21日

201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协调,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3%。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2.5:38调整为9.5:54.6:35.9。“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快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农村牧区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2.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详见附表1]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8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人,增长3.7%。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5.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5万人,增长5.8%。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3万人,增长11.5%。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21万人,增长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38.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9.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5.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28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2010年,公共与民生领域仍然是支出的重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1.33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120.20亿元,增长16.8%;教育支出328.46亿元,增长34.9%;环境保护支出107.22亿元,增长9.5%。“十一五”期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和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9.4%和27.3%,分别比“十五”时期快4.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

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字号”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六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00.2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9.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4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158.25万吨,比上年增产176.55万吨,增长8.9%。全年油料产量128.15万吨,增长7.1%;甜菜产量160.96万吨,增长46.9%;蔬菜产量1350.90万吨,下降2.2%;水果(含果用瓜)产量278.17万吨,增长33.3%。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0798.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0.6%;牲畜总增6412万头(只),牲畜总增率达59.1%。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136.3万头(只),比重93.9%。全年肉类总产量248.93万吨,比上年增长6.4%;牛奶产量905.15万吨,增长0.2%;山羊绒产量8104吨,增长9.9%;禽蛋产量50万吨,增长2.3%;水产品产量11.38万吨,增长7.4%。[详见附表2]

林业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65.7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02万公顷,飞播造林7.9万公顷,封山育林34.86万公顷。全年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0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11.70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28.96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造林面积15.48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9.17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36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全年实现林业产业产值201.43亿元。

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033.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机电井数量42.86万眼,增长2.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2.7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6%;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48.41亿千瓦时,增长17.6%;化肥施用量(按折纯)177.24万吨,增长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6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1%,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4.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增长52.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9.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9.2%,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增长49.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6.8%;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5.6%;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46.1%。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左右,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

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达7.87亿吨,比上年增长26.3%;发电量达到2483.88亿千瓦小时,增长13.1%,其中,风力发电量199.25亿千瓦小时,增长73.2%;羊绒衫、载货汽车产量分别为2021.16万件和41646辆,分别增长48.5%和67.6%;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和下降。[详见附表3]

2010年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8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利润1074.26亿元,比上年增长6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95.45亿元,同比增长73.6%;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5.4亿元,同比下降23.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845个,比上年增加25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270.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8%;竣工房屋面积3192.50万平方米,增长1.7%;房屋建筑竣工率43.9%。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现税金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97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0.86亿元,增长19.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371.02亿元,增长15.3%;集体单位投资108.74亿元,增长52.9%;个体投资105.45亿元,增长4.8%;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5386.87亿元,增长21.3%。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8005.27亿元,增长19.3%;中央项目完成投资926.81亿元,增长11.8%。“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923亿元,年均增长27.3%。

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50.63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投资4451.75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投资4330.9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投资4069.70亿元,增长32.5%。从城乡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74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11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在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经济适用房投资39.09亿元,下降27.4%;农村牧区固定资产投资230.73亿元,增长18.6%,其中,非农户投资139.51亿元,增长26.4%。从主要行业投资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51.41亿元,增长17.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1042.88亿元,增长22.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657.98亿元,增长7.6%。

全年新开工项目1.0115万个,比上年下降8.5%;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21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在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934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3%;新增固定资产5554.8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2.6%。城镇住宅施工面积9837.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城镇住宅

竣工面积2472.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3%。商品房竣工面积2192.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3%;商品房销售面积3020.54万平方米,增长17.0%;农村牧区竣工住宅面积360万平方米,下降8.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14.5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7.3%,增长1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2.72亿元,增长13.9%。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897.31亿元,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9.99亿元,增长20.9%。

消费品市场呈现的主要特点:一是城镇消费品市场主导地位明显,乡村市场增速缓慢。二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质量不断上升,以汽车、住房为主导的消费升级,有力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大宗商品拉动作用突出。全年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商品房销售的快速增长,居住、家庭装饰等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建筑装潢材料零售额增长21.9%。三是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措施得力,对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加速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有力带动了全区农村牧区的消费市场。全年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5.9%和58.7%。

六、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8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出口总额33.35亿美元,增长44%;进口总额53.84亿美元,增长20.8%。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达40.64亿美元,占46.6%,比上年增长29.4%;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9亿美元,占10.3%,比上年增长2.4倍。“十一五”时期,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381.08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4倍。其中,出口143.1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86%。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年内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3693家,比上年增加18家。“十一五”时期,累计外商直接投资129.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1倍。

全年共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35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511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50041.29万吨,比上年增长28.9%。其中,铁路64878.4万吨,增长42.4%;公路85162万吨,增长20.2%;民航0.89万吨,下降10.1%。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800.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铁路2539.47亿吨公里,增长22.2%;公路2261.12亿吨公里,增长19.9%;民航0.09亿吨公里,下降1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4206.1万人,增长8.8%。其中,铁路4225.13万人,增长3.2%;公路19830万人,增长10.2%;民航150.97万人,下降10.2%。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

周转量403.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其中,铁路170.49亿人公里,增长5.3%;公路218.21亿人公里,增长10%;民航14.9亿人公里,下降12.7%。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37万辆,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14.34万辆,增长33.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67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62.37亿元,增长22.2%;邮政业务总量13.06亿元,增长12.1%。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总容量711.47万门,下降0.3%。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414.01万户,下降6.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033.99万户,增长25.9%。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44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90.42万户。全区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101.07部/百人,增长17.2%。年末全区互联网络用户1271.03万户,增长57.2%。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42.8万人次,增长10.7%;旅游外汇收入6.02亿美元,增长7.8%。国内旅游人数4477.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国内旅游收入692.92亿元,增长20.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0278.6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全年新增存款1905.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07.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8.06亿元,增长16.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18.1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04.16亿元,增长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919.47亿元,全年新增贷款1626.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709.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9.94亿元,增长18.5%;中长期贷款余额5136.5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4.05亿元,增长31.9%;个人消费贷款余额834.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1.65亿元,增长87.1%。

2010年,全区证券机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证券公司开户数和交易额均较快增长。辖区两家法人证券公司股民开户数为56.6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证券交易额为4859.16亿元,比上年增加21.72亿元。

2010年,全区保险机构1768家,保险营销员6.08万人。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61.71亿元,增长8.2%。农业保险稳步推进,全年全区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4.89亿元,累计赔付支出9.78亿元,156万户次农牧户受益,充分发挥了支农惠农作用。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4所,比上年增加3所;全年招收学生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2.3%;年末在校学生37.1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5.5%,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0.04万人,在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8.79万人,均比上年增长0.7%;全年毕业学生9.47万人,增长24.9%。年末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9个,全年招收研究生5168人,比上年增长9.2%;年末在校研究生13964人,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少数民族

在校研究生4504人,在少数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4020人,分别增长8.3%和8.6%。年末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85所,招收学生12.42万人,比上年下降23.1 %;年末在校学生33.4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4%,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7.63万人,增长25.7%;全年毕业学生8.53万人,增长10.6%。年末有普通高中289所,全年招收学生16.64万人,比上年下降4.5 %;年末在校学生49.9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3.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16万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2.52万人;全年毕业学生17.48万人,下降4.5%。年末有初中学校834所,全年招收学生27.04万人,比上年下降3.4%;年末在校学生81.4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2万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蒙古族学生16.79万人;全年毕业学生27.11万人,比上年下降7.2%。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6.26%,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年末有小学2767所,全年招收学生22.18万人,比上年下降3.1%;年末在校学生143.08万人,比上年末下降4.2%;年末毕业学生26.98万人,比上年下降3.4%。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全区幼儿园在园人数38.08万人,比上年增长12.7%。

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44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3项,应用技术成果297项,软科学成果4项。全年科技成果获奖11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2项,获自治区级奖励114项。全年专利申请2912项,授权专利2096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41.1%;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96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6.89亿元。其中,向区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0.63亿元,全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59.7亿元。

年末全区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29个,比上年增加22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4个。拥有产品质量认证机构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55个,从业人员619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6.4%;艺术表演团体120个,其中乌兰牧骑73个。全区拥有电影事业机构1个,全年生产故事片2部,制作蒙语译制片53部。现拥有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13座,博物馆46座,档案馆146座,已开放各类档案170万卷。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6.6%;拥有电视台14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5.38%,比上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13.93万户,比上年增长7.6%。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全年出版报纸30104.11万份,其中蒙文版766.70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051.40万册,其中蒙文版140.43万册;出版图书5633万册,其中蒙文版1203.12万册。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7792个,其中,医院468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30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27个,妇幼卫生机构11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48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9.73万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医院拥有病床7.16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1.60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27万张。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7%,其中,医院拥有8.51万人,乡镇卫生院拥有1.94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拥有0.61万人,妇幼卫生机构拥有0.56万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5.32万人,注册护士3.75

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7.4%。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拥有农村牧区村卫生室1.04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42万人。年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8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309.37万人,其中,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214.63万人。

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1590枚。其中,国外获奖牌51枚,国内获奖牌1539枚,破自治区记录4项。

十一、环境保护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382.3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84.37万公顷。全区已批准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69个,省级生态村14个。年末全区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108个,环境监测人员1361人。全区监测的15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14个,达到三级标准的1个。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8元,比上年增加1849元,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从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2614元,增长12%;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4386元,增长11.2%。“十一五”时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1.1%,高于“十五”时期0.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995元,增长13.1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比上年增加591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从收入构成看,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3670元,增长12%;人均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823元,增长8.3%。“十一五”时期,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8%,高于“十五”时期4.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61元,增长12.4%。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详见附表4]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0.68万人,比上年增长4.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30.9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81万人;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19.17万人,比上年增长5.7%;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6.37万人,比上年增长10.1%;全年有309万职工和124.54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6%。全年共有200.94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4.32万张,比上年增长0.3%,收养3.44万人。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19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046个,比上年增加293个。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47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3%和3.6%;接受社会捐赠2025.3万元,比上年增长25.5%。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数据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调整,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鉴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本公报中未公布人口数据,人口数据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日趋明显,蒙中呼包鄂地区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极,而蒙东地区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以人均GDP 为例,2007 年人均GDP 最高的地区是鄂尔多斯市,最低的地区为兴安盟,极差为66324 元。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包头市的钢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和羊绒等发展态势都相当良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

蒙古族古代文论研究概述 【作者】巴〃苏和;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处 【原文出处: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8~12页】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 我国蒙古文论研究的开端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了80年代,对蒙古文论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在蒙古文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深度的开掘、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队伍的扩大、大学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实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对蒙古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 研究工作的基础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回顾蒙古文论多年之研究,此学科的奠基工作,一开始就是从认真搜集整理蒙古文论遗产入手的。一是整理出版原著。自50年代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学者尹湛纳希评点本《青史演义》以及他的《一层楼》和《泣红亭》等原著。70年代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把近代蒙古族著名文学理论家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评点本整理出版,并供教学使用。1983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智慧之鉴》。(注:仁钦戛瓦、斯钦朝克图整理《智慧之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83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注:额尔敦陶克陶编《蒙古族教育文献资料汇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1986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镜》。(注:苏尤格编辑整理《诗镜》,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198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赛春阿》。(注:色〃桑布、呼春编《赛春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9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仁钦浩尔劳文集》。(注:巴〃苏和整理《仁钦浩尔劳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注:额尔德木图、宝音陶克陶《卜和克什克及其蒙文学会》,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注:巴〃苏和等《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研究》,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书中校勘并考订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上下二十八章的内容;考证哈斯宝译作《镇抚事宜》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译者、翻译年代;研究译作与哈斯宝评点、尹湛纳希评点的联系。 二是整理选注。蒙古文论遗产除评点之外,相当部分为片言只语,或序跋、或为哲人睿思、或夹杂于史书典籍中。大量的蒙古文论散见于各种文献。所以摘录选注这些文论遗产是蒙古文论遗产整理的又一种有益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样的摘录选注工作对文论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内蒙古大学蒙古文论研究专家巴〃格日勒图教授对此项工作付出大量劳动。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巴〃格日勒图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2017-2018含扩展版)

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录(含扩展版) 【分享】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 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 3自然辩证法通讯 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 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3古汉语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

了解内蒙古,认识家乡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 经济统计学161104班 20163503674 徐佳宝 一、内蒙古人口发展特征 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民族传统和自然资源等。因此,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蒙古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此,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一)常住人口稳步增加,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与2010年相比,六年常住人口增加47.9万人,年均增加7.99万人。分性别来看,2016年全区男性人口为1302.5万人,女性人口为1217.6万人,性别比为106.97,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2010-2016年内蒙古分性别人口情况 单位: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内蒙古自治区的性别比高于国家总体水平,性别比例结构仍处于失衡状态。因此,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仍非常重要。

(二)多民族共居,汉族人口为主 根据2017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公布的公安户籍民族统计数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汉族、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整个自治区内共有多达49个民族。其中,民族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五个民族是: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多民族融合,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三)农业与非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 自2016年7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各类涉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变更的审批一律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原户口性质已统一转换,保存备查。 (四)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文盲率略有提高 (1)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区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1.65%;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37.92%;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7.05%;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8.13%。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可以看出,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0510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

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在告别连续7年全国增长第一的“奇迹”后,2010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以14.9%位居全国第四,经济总量跨过万亿元门槛,达到了1.16万亿元,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在“大央企大能源大化工”的发展模式下,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腾飞,然而,这种增长方式也屡遭专家学者和媒体质疑,甚至其GDP的质量和效益被一权威研究机构排在全国倒数第一。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代表团一些代表提出,应该重新审视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源产业发展方式。① 飞速发展的内蒙古经济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新形势新发展前景下怎样能够更好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关键。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高价值 “汽车烧石油,却用来运输价值低得多的煤,这是用高级能源换取低级能源”内蒙古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过强,而非资源产业发展不足。虽然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过强,①中国经济时报

而非资源产业发展不足,要结束这种能源粗放模式使用的现状。 (二)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好多通过能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其能源开采时期风管无比,一旦资源枯竭城市就会出现“冷清”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重视经济与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就内蒙古而言, 树立这种观念尤为重要, 内蒙古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同样发生了环境恶化、人口压力增大、资源严重浪费等重大问题,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制约因素。 其次、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全面提高重点污染企业的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表明, 我区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 导致资源逐步枯竭, 工业污染远远超出环境容量, 控制难度很大。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模式, 存在着投入高、费时费力, 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 治理资金难以筹集的弊端, 其最终的经济代价是昂贵的。企业普遍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一致, 发展不可持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清洁生产应运而生。清洁生产

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于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和2014年出版过七版,主要是为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与订购、为读者导读提供参考依据。为了及时反映中文期刊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编者开展了新一版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课题组认真总结了前五版的研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 序号中文刊名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 学术月刊 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 社会科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 江海学刊 1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6 文史哲 17 学术研究 18 江苏社会科学 1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社会科学研究 22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3 社会科学战线2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 浙江社会科学 26 江西社会科学 27 南京社会科学 28 天津社会科学 29 学习与探索 30 河北学刊 3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3 学海 34 江汉论坛 3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6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7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甘肃社会科学 39 浙江学刊 40 人文杂志 4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 求索 44 求是学刊 45 贵州社会科学 46 思想战线 4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 探索与争鸣 49 广东社会科学 50 中州学刊 5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4 国外社会科学 5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6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 东南学术 58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9 山东社会科学 60 东岳论丛 61 云南社会科学 62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3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4 河南社会科学 6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 社会科学辑刊 70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 学术交流 72 学术论坛 7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4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 学术界 76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7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80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4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5 湖北社会科学 86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8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9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2 北方论丛 9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 齐鲁学刊 9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7 江淮论坛 98 北京社会科学 9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0 学习与实践 101 天府新论 102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03 湖南社会科学 104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5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6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7 理论月刊 108 学术探索 10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10 社会科学家 11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4 内蒙古社会科学 115 兰州学刊 116 高校理论战线(改名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117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8 广西社会科学 119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人均GDP已达到1633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7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 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

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含声明)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经过征集、统计、审核、遴选等程序,确定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录》,于2017年1月1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现分享给大家,若有变动与疏漏,以官方网站为准。 C刊正版目录: 马克思主义理论(21种) 党建·党史 1求是 2红旗文稿 3党的文献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史研究与教学 6党建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马克思主义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国外理论动态 4教学与研究 5社会主义研究 6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9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0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1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教育研究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思想理论教育 管理学(29种) 1管理世界 2南开管理评论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公共管理学报 6科研管理 7管理科学学报

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管理科学 10研究与发展管理 11外国经济与管理 12管理工程学报 13中国管理科学 14中国行政管理 15管理评论 16管理学报 17中国科技论坛 18软科学 19科技进步与对策 20经济管理 21预测 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3科学决策 24科学管理研究 25经济体制改革 26系统工程 27系统管理学报 28华东经济管理 29社会保障评论△

哲学(13种)1哲学研究 2自然辩证法研究3自然辩证法通讯4道德与文明 5世界哲学 6哲学动态 7中国哲学史 8现代哲学 9逻辑学研究 10伦理学研究 11周易研究 12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3孔子研究 宗教学(3种)1世界宗教文化 2世界宗教研究 3宗教学研究 语言学(24种) 中国语言文字 1汉语学报 2中国语文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索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索引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安徽史学 保险研究 北方论丛 北方文物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京商学院学报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北京图书馆馆刊 比较教育研究 财金贸易 财经科学 财经论丛 财经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 财贸经济 财贸研究 财政研究 城市金融论坛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船山学刊 辞书研究 大学图书馆学报 当代财经 当代法学 当代韩国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当代思潮 当代外国文学 当代文坛 当代亚太 当代语言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党的文献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档案与历史 德国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东北亚论坛 东疆学刊 东南文化 东南学术 东欧中亚研究 东岳论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敦煌学辑刊 敦煌研究 发展研究 法国研究 法律科学 法律适用 法商研究 法学 法学家 法学评论 法学研究 法学杂志 法制与社会发展 方言 佛教文化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 福建论坛·经社版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复旦学报·社科版 改革 改革与战略 甘肃理论学刊 甘肃社会科学 港澳经济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高校理论战线 高校图书馆工作 古汉语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

管理科学学报 管理世界 管子学刊 广东社会科学 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贵州文史丛刊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评论 国际经贸探索 国际论坛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商务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国外社会科学 国外文学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汉语学习 汉字文化 和平与发展 河北法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河北学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 黑龙江社会科学 红楼梦学刊 宏观经济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湖北社会科学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报告

一、调整结构提振需求,区域经济在攻坚克难中稳步增长 有效落实目标责任,完善压力传导机制,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保持逐月向好稳步增长态势。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三产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去年底提高个百分点;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注册合同外资5504万美元,占年计划的%;实际利用外资8517万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地方外贸出口6143万美元,占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实施了宝马等4家汽车专卖店扩建工程,建成开业汽车街商务中心、新奇特汽配商城,全街汽车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小车销售占全市销售量的67%以上,实现税收8750万元,同比增长%。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宜家、红星美凯龙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风光带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积极推进夫子庙—风光带条例立法工作,组织开展“送旅游”活动,调整升级贵宾楼等7家企业营业面积万平方米,引进品牌规模企业6家,白鹭洲水街日益繁荣,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景区税收收入、景点收入分别达4560和31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52%。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28%。 3、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都市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促成了“节能环保汽车空调压缩机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集团、公司分别被评为全市工业50强和全市百强成长型企业,普天通信等6家企业被评为“高成长科技创新百优企业”,新增无线电厂等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专利申请124项,软件产业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服务外包执行额2468万美元。全区76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二、拓展载体选资引强,项目园区在倾力推进中取得实效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和选资效益,积极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等载体建设,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1、重点项目推进有序。突出分类推进,强化协同配合,严格督查管理,全区48项重点项目总体进展情况良好,从推进情况看,进展顺利的有明匙路拓宽二期、集庆路1号地块开发等28项,占项目总数的%,部分推进的有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建设、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等14项,占项目总数的%。从进展阶段看,处于实施拆迁阶段项目8个,开工准备阶段项目6个,施工阶段项目13个。 2、园区楼宇建设加速。全区15个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日华光电、大明路、双龙街科技产业园等建设稳步进行,完成无线谷产业园立项,水利公司、水建仓库产业园即将开工。商务楼宇加快建设,省电信通服大厦、大明路汽车街商务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成教大厦、润泰市场扩建主体封顶,金榜大厦、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开工建设。全区调整新增载体面积近12万平方米。 3、招商选资成效明显。针对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介招商资源,招商选资取得较大进展,产业园区引进了股份、网络、文化等30家企业;商务楼宇通服大厦引进了克缇集团、投资网、海底捞等企业,安利分公司迁至鸿意商务楼。全区新引进企业700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64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 三、改造老城打造景观,城市品质在人文传承中持续提升 加快老城改造和人文景观打造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巩固文明创建和“三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摘要:“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落后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内蒙古作为西部的一个省,也将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经济。近年来内蒙经济在全区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认真重视、研究并加以改进,本文就影响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GDP 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建设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发挥怎样才能使内蒙古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呢?在经济建设中又应当注重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对其影响经济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数据如下:(表1)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其中: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代表基本建设投资,X3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Z1代表出口总额,Z2代表进口总额,X5代表实际利用外资额,X6代表教育事业投资总额。 (一)建立模型并回归 根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可知: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净出口。结合数据设模型的函数形式为: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u (式1) 先利用GENR生成X4=Z1-Z2,再运用OLS估计方法对式1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回 归分析结果:(表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8/05 Time: 09:31 Sample: 1985 2003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1 3.283633 0.288581 11.37855 0.0000 X2 -0.800876 1.036130 -0.772950 0.4534 X3 0.038143 0.046018 0.828889 0.4221 X5 3.45E-05 0.000498 0.069275 0.9458 X6 -2.397930 4.933792 -0.486022 0.6350 C -91.52761 10.49876 -8.717945 0.0000 R-squared 0.999438 Mean dependent var 823.4679 Adjusted R-squared 0.999221 S.D. dependent var 597.4553 S.E. of regression 16.67253 Akaike info criterion 8.717491 Sum squared resid 3613.653 Schwarz criterion 9.015735 Log likelihood -76.81617 F-statistic 4620.256 Durbin-Watson stat 0.978955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及修正 1、检验 表1的各估计量的t检验都不显著,而f检验显著,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用 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再次进行检验用,如表3: X1 X2 X3 X4 X5 X6 X1 1.000000 0.862272 0.937908 -0.589030 0.912883 0.983284 X2 0.862272 1.000000 0.896652 -0.861649 0.667251 0.935660 X3 0.937908 0.896652 1.000000 -0.658111 0.813625 0.954438 X4 -0.589030 -0.861649 -0.658111 1.000000 -0.412062 -0.702237 X5 0.912883 0.667251 0.813625 -0.412062 1.000000 0.852549 X6 0.983284 0.935660 0.954438 -0.702237 0.852549 1.000000 由表3可以看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2、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 (1)、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 拟合效果最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 -79.08589+ 3.073652X2 (-8.833908)(119.9085) R^2= 0.998819 AR^2= 0.998750 F= 14378.04 (2)、逐步回归。将其余解释变量逐一代入上式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选出拟合效 果最好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即:Y=-94.35986+ 3.199889*X2-1.158569X3 (-12.35871)(86.06483)(-3.937602) R^2= 0.999400 AR^2= 0.999325 F= 13330.58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报表分析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2003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47亿元,增长2.5%,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778亿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6.6%,房地产业增长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表1: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牧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收入仍占绝对比重。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631元、4667元、4601元、4265元,均超过当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水平(2989元),也超过当年全国农民纯收入水平(3225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2070元、2109元、2343元、1686元,年均增长15.9%、16.2%、19.5%、13.4%,比全国平均增速8.3%高出7.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情况看,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达到62%、56%、57%和81%。非农收入贡献加大,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达到1750元、2042元、1981元、829元,比2001年增加了580元、1125元、1268元、565元,对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43.5%、54%、33%,比“九五”时期都有较大增长,但和全国平均水平(6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从四市非农经济发展来看,呈现不平衡状态。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非农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分别为37.8%、43%、43.7%、19.4%,与2001年相比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增加了11个百分点、10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下降7.9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十分薄弱。2005年呼、包、鄂、巴四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为1047元、1018元、1365元、463元,比2001年增加378元、590元、883元、243元,除巴盟外其他三市农牧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资性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鄂尔多斯市达到60%以上,工资性收入是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二三产业收入占非农收入比例均在15%以下,对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微弱。 可以看出,目前内蒙古西部非农经济发展,主要是以输出人力资源获取劳务收入为主,真正经营性非农收入很少,非农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二、影响内蒙古非农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内蒙古人均耕地8.3亩,是全国的人均耕地的3倍;人均草牧场122亩,位居全国首位。农牧业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一产业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调研所及的四个市第一产业收入都占绝对优势,非农牧收入只占19%到43%。巴彦淖尔市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虽然逐年下降,但2005年仍高达81%,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即使工业化较快的鄂尔多斯市目前农牧民仍有近六成收入来自第一产业,非农收入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6个百分点。呼市近年由于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一产业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还有较大幅度上升。严重农化的产业结构,说明了内蒙古农村非农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另一个问题是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推进非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部分基层领导就农业抓农业,对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不够,一些地区农牧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不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白银脑包镇新兴村农民刘金牛认为现在生活“猪肉不误吃,烧酒不误喝,日子过得顺溜”,“儿子出去不省心、女儿出去不放心”,不如留在身边。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较慢,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包头固阳县域内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商品薯全部以鲜薯外运,该县金山镇红崖湾村农民仅鲜薯运费一项就比在当地销售多支出90多万元。同时,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