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教育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教育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教育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浅析教育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中,教育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城市化的发展呼唤教育水平的提升,而教育水平的提升又会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科技资源支撑。本文通过研究教育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推论出高等教育发展才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最后,笔者针对这种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局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地区差异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目前我国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硕果,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我们不能“水中望月”,不能过分乐观,还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区域间的严重不均衡性。为研究受教育程度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中国的31个地区,对这些地区未接受过教育以及接受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地区受过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到各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然后运用回归法做出回归分析。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中国统计年鉴》[1]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

一、数据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主体入手研究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里我计划通过经济发展使教育产生的变化来阐述这种影响力。 首先,从教师群体出发,我们可以从教师待遇、素质以及教师所教授课程的种类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工资待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但是,教师待遇的提高是有效激励其工作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自“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教师即是贫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不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让我们来看一段那个时候一名教师的自述: “刚参加工作时,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几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整年也吃不上一顿肉,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屋里,晴天还好些,可一下雨便没了落脚的地方。生活的贫困还可以克服,但精神的折磨却让人难以忍受,天天开批斗会,那时候真是度日如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教师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生活待遇提高了,我们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消除了危房,更换了课桌、板凳,添置了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现在学生上学连学费也不用交了。 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教师的衣着很新潮,而且还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家也早已盖上了楼房,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教师成了 人们羡慕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前提和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现在,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各个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从教师岗位的激烈竞争中,可以感觉到,只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经济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必然惠及教师的培养。 现在,每个教师虽然只教授一门课程,但是,对与其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他必定也会很熟悉。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关联性正在不断加强,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得到提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正向着博学的方向发展。 (三)课程的多样化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关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人的发展一般来说包括两个部分,即身体和心理两个部分。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个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我们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即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即主要相对于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的自发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教育本身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1.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有目的地培养人而展开的,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类型的学校教育,都不可能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没有一个基本的设想和设计。学校教育的目的性之所以比较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这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如果一所学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题研究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小组成员 祥玉 依 江叶帆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3) 二、理论基础 (3) 三、实证计量分析 (5)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5) (二)、模型构建 (6) (三)、参数估计与检验分析 (6) 1、对模型进行回归 (6) 2、多重共线性检验 (7) 3、检验是否为线性相关关系 (11) 4、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13) 5、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处理 (14) 四、结论与启示 (14) 参考文献 (15)

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一个关键性 因素。因此,我课题小组采取多元分析的方法,构建多元线 性模型,对1992至2010年间我国我国教育情况对国民经济的 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教育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在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的同时,在校本科生选择继续读研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大家都希望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来提升自己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如何通过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且,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排名世界第二,但跟排名第一位的美国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探求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结合二者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我课题小组试图运用计量的方法,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通过这些教育人才会变得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才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蔡元培说过:“良好的社会需要良好的个人。良好的个人需要教育。”这边说命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他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但不论哪一种教育,都会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社会,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作用,有负面的作用。而教育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的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所以说,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使人们能明辨善与恶,对与错,朝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但其中较普遍的也是较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真题回顾】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人口分布 B.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 D.生产力水平 答案:D。解析: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相关知识点】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从事生产劳动。那时的学校教育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其任务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劳动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就不能从事生产。学校开始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从根本上说,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反映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更表现在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方面。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学手段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教学形式是个别面授,教学形式也很简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也出现了演示、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各个因素中重要的组成之一,长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当孩子从母亲腹中呱呱坠地,如同一张白纸,本来没有多大的不同,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的孩子十分迟钝;有的孩子讲文明礼貌,有的孩子蛮不讲理;有的孩子自已会管理自已,有的孩子一切都依赖大人。这些,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的,这些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而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人;发展;影响 汉朝时期的赵歧在其作品《孟子题词》曾经写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元代关汉卿也在其作品《蝴蝶梦》写到:“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都表达了孟母对孟子家庭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态度、能力和处事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孟子之所以可以成为亚圣,其母真的是功不可没。就是在孟母带领儿子找到了宜于其生活的环境后,孟子在与学堂周围人们的交往中,接触到了他们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进入到了自己的思想中。在其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中,牵引着他找到正确的道路,并最终成了“亚圣”。可见家庭教育的影响十分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二、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最基本的教育。一个人自出生以来最先接触到的便是家庭,家庭也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科学证明,人类的很多能力和特征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如语言表达能力、智力、思维形式和行为特征等。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人的成长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离不开家庭的抚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养。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人们都是在家庭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行为规范,学会生活自立的;在家庭中获得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国民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最基本的要素。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的研究不仅仅要看各种 的统计数据,更要着眼于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每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理念,它们影响着而人们在经济生中的这种取向,从而影响中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从生活的细节中去思考经济背后的文化根基,比如,iphone4s销售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功能与效用,而在于大量的第三软件供应商。 一、文化——根于经济,高于经济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其核心是精神财富的传播与传承。而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供给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经济资本的投入。而且经济发展的进程与形式决定了文化的结构与类型。就如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这并不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进行,因为文化并不是完全有经济所派生出的附属物品,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稳

定性。它除了受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受历史积淀生活积累与社会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是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其对经济发展的反 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积极的文化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灵感与动力,而消极的文化则会带来惰性与锁定反应。只要在经济的发展种注入积极的文化因素,才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平均而囵统的 渗透在了整个经济生活当中,而是不同的层面现对独立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例如,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能到达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响则是侧重于而人们的经济理念。 二、传统文化——经济生活的底色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质与风貌的 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他是人们精神世界于经济生活的底色。 不同的经济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积淀,而不同的文化也呈现在 不同的经济之中。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对经济理念的影响。在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也有很深的底蕴,对当今经济生产的影响依然很深,尤其是在文化产业的领域,无论是古典书籍的出版还是传统的艺术表演,以及传统的手工产品的加工,都对当今的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也在逐渐的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