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世纪之交的新挑战

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至少有7个重大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按照经典理论,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的数目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频率无关。这一矛盾,赫兹无法解释,但他仍以“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为题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现象和结果,向物理学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

第二个实验是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这一结果使持有光是“以太”中的波动这一观点的人大失所望,连迈克耳逊本人也不了解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

第三个实验是1895年伦琴(1845—1923)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是对“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建筑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的有关理论的挑战。

第四个实验是1896年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放射性辐射(参阅本书第50页)。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元素是能蜕变的,它会变成其他元素,改变了人们一成不变的观念。

第五个实验是1897年汤姆孙(1856—1940)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和证实,表明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存在的,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客体,指出了经典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第六个实验是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这一重要发现,同样证明化学元素是要蜕变的,而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会放射出更小的粒子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再次说明经典理论的局限性。

第七个实验是黑体辐射实验。普朗克(1858-1947)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抛弃了经典物理学特有的两条原则: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吸收和释放能量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宣布了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上述7个主要实验结果,用经典的物理学理论根本无法加以解释。第三个实验对传统的观念(即“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发起了冲击,说明“不可入性”并不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第四、五、六个实验,表明化学元素会蜕变,会变成其他元素:比原子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实体,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观念也发起了冲击。第七个实验开创了量子物理学,同时应用量子论的观点也能解释第一个实验的结果。第二个实验,只有等待狭义相对论诞生以后,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

前面提到开尔文所说的“两朵乌云”,其实这不是什么“乌云’,而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前奏。实际上还有一朵乌云,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五、六3个实验,这朵乌云导致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中的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克服上述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解决新事实同旧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物理学革命发轫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同古典论的矛盾,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单元即量子。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说,它直接违背了莱布尼茨的“自然界无飞跃”的论断。因而在1911年以前,老一辈物理学家几乎全部拒绝接受它,就连普朗克自己也惴惴不安,曾于1911年和1914年两度提出以古典概念取代量子假说的新理论。爱因斯坦从认识集结的角度意识到,量子概念带来的将是整个物理学理论框架的根本变革,物理学家需要做的工作是建立新的理论基础,而不是进行局部的修补。他于1905年把量子概念扩充到辐射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的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特征。随后,爱因斯坦又把量子概念推广到辐射领域以外,用来研究低温固体比热和光化学现象,开创了固体量子论和光化学理论。

直接向牛顿力学理论体系挑战的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作为牛顿力学理论基础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否定了作为一切电磁现象和光学现象载体的“以太”的存在,消除了由“以太漂移”实验所带来的困扰。狭义相对论把古典力学定律全部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低速运动的极限情况。作为狭义相对论的推论,运动的尺度要缩短,运动的钟要变慢,任何物体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这些显然都为常识

所不容。狭义相对论提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揭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的原理,而且为原子能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揭示了这间、时间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间、时间不是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的,时空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理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曲率表现为引力。1917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考察整个宇宙空间,开创了现代宇宙学。他提出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后来发展成为宇宙膨胀理论和大爆炸理论。这是继哥白尼之后对天文学宇宙观的又一次革命。

量子论在光量子论以后又经历了两次大发展。一次以玻尔建立的原子结构理论为标志。玻尔于1913年把量子论同卢瑟福的有核的原子模型结合起来,并反书面报告子只用于能量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其他物理量。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关于化学元素光谱线的各个经验定律,也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集结解释奠定了基础。另一次以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量子力学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另一种是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德布罗意于1923年把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扩展到一切物质粒子,揭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为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提供了理论根据。薛定谔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理论,于1926年建立了波动力学,提出微观物理学的基本运动定律,即薛定谔方程。受玻尔影响的海森伯,于1925

年效法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否定不可观察的绝地时间概念,抛弃像玻尔的电子轨道这类不可观察的古典运动学的量,专门研究可观察量之间的关系。他在玻恩等人的是不可对易的。同年,狄拉克用更有力的数学工具把古典力学基本方程改为量子力学方程,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数学基础。随后,薛定谔于1926年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两者实质上是同一个物理理论。根据量子力学,海伯森于1927年发现“测不准原理”,揭示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能量和时间)不能同时准确地加以测量。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于1926年预言有正电子及其他“反粒子”即“反物质”的存在,并揭示了真空不空。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量子力学对古典物理学的冲击比相对论更为猛烈。因为,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时空观,并为科学理论清除先验因素提供了范例;量子力学则提供了一种考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法,它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共轭物理量的不可对易性、测不准关系等,都同传统的概念框架格格不入,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1. 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的以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

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世纪之交,为了克服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对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何哲学意义?

案例点评

本案例讲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一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展示了从经典物理学的完成到现代物理学的开创的发展历程,具体显现了物理学发展长河中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在常规时空条件下是真理,具有绝对性,然而一旦超出了常规时空,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19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的、以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表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只是对无限物质世界的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还不够完善,具有相对性。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同时,世纪之交的这场物理学革命也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理论必然会进一

步发展,甚至要彻底更新。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真理的发展永无止境。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描述了l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给

经典物理学理论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概况。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发展的,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二节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第一题:

答:因为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会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这充分说明了经典物理学理论在常规时空条件下是真理,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和无限性,而一旦超出了常规时空,便出现了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内容,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经典物理学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

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这充分体现了真理具有相对性。第二题:

答:世纪之交,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对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并进一步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同时,还有量子力学的建立,它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另一种是海森伯的矩阵力学,这些都是变革所取得的成就。它们的出现表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只是对无限物质世界的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相对正确的反映,还不够完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而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是不存在的。同时,我们可以从这场物理学革命中看到,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发展的,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两者的统一。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理论必然会进一步发展,甚至要彻底更新。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便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