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对外贸易纲要

中国对外贸易纲要

《中国对外贸易》提纲

第一讲对外贸易引论——国际贸易环境与中国外贸发展

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摩擦

内部环境: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内外经济融合、经济体制整体转变

二、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极其迅速;

2、部门内、产业内贸易显著增加;

3、贸易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4、贸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5、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

6、贸易与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

(二)当代国际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2、贸易发展极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等方面的不平衡)三、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1、发展规模(美元)

1950: 11.35亿;1978: 206.38亿;

2001: 5097.7亿;2010: 29728.2亿

2、发展速度(%)

1982——2000年均增长14.8%;

2001——2010年均增长26.1%;

3、近几年我国的贸易格局

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日、港、东盟、韩、台、俄、澳、印。

4、贸易结构:

加工贸易50%—55%,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48%—45%。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90%以上,初级产品10%以内。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80%,初级产品20%。

5、贸易组织结构

(二)现阶段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问题

1、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

2、贸易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3、外贸发展战略有待调整

4、贸易组织发展面临重大转变

5、内外贸一体化管理大势所趋

第二讲中国外贸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近现代的外贸体系

(一)前清时期的贸易制度

1、朝贡贸易制度。

2、海关制度的初步设立。

3、行商制度。

4、公行制度。

(二)鸦片战争以后的外贸体制(1840—1925)

1、条约贸易制度的形成

2、该时期的贸易制度变化

(三)民国时期的外贸体系(1926—1949)

1、关税制度的变化

2、贸易体系的变化

二、新中国外贸体制的确立

1、没收对外贸易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外贸公司

2、对私营进出口企业采取逐步限制的措施

3、实施全国统一的国家外贸管理制度

三、传统体制下的外贸管理

(一)传统体制下的宏观背景

建国后前3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农补工

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

进口替代的贸易模式

(二)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外贸管理

这种外贸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国家统制,政府专营,统负盈亏,政企合一。

1、高度集中的外贸管理体制;

2、统一核算的结算体系;

3、独家垄断的外贸经营

三、改革以来的外贸体制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发展进程

(外贸改革进程的历史背景)

1.79年—84年的改革(计划体制改革)

2.85年—88年的改革(双重体制运行)

3.89年—92年的改革(转轨经济确立)

4.93年以来的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二)1979-1987以下放外贸经营权为主的初期阶段

1、调整外贸管理机构,下放经营权限;

2、单纯的行政手段转为行政、经济、法律并用;

3、政企分开、健全外贸企业经营机制;

4、引入工贸结合和外贸代理制。

(三)1988—1990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整体推进阶段

1、对外贸易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2、对进出口商品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

3、试行外贸代理制

4、全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四)1991—1993试行外贸自负盈亏的阶段

1、取消财政出口补贴

2、全面推行外贸代理制

3、进一步放开进出口商品管理

(进口中减少进口许可证的范围,出口取消分类管理)

4、加强外贸立法工作

(五)1994年—2001年建立自负盈亏外贸管理新体制阶段

1、外汇汇率并轨

2、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外贸经营主体

3、大幅度降低关税

4、完善外贸综合管理

(六)加入WTO以来贸易体制的改革

1、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健全与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

2、持续改革出口退税机制,保持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深化改革外贸管理机构(2003年3月取消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组建商务部)

4、履行“入世”相关承诺(贸易权、分销权、投资限制等)

四、现行外贸体制的问题探讨

1、多边贸易体系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制度的完善问题;

2、我国大多数企业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

4、行业协会、商会已经建立,但政府职能的转换远未完成

5、现阶段贸易结构的的深层矛盾——产业结构的技术断层

第三讲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就形成国际分工。

(一)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二)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三)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四)新贸易理论

(五)新兴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一)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1、经济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二)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历程

1、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2、“入世”后中国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起点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凸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

二是开放领域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

三是市场准入条件更加法制化、更加透明和规范。

第四讲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贸易战略的涵义、类型

(一)涵义

(二)贸易战略的基本类型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贸易战略一般分为外向型的和内向型的,即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

二、贸易战略的作用、约束条件

(一)贸易战略的作用

1、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2、推动产业演进

3、导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

(二)贸易战略的约束条件

1、整体经济的发展战略(即有助于满足实现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外汇、技术、市场等条件)

2、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条件、产业发展结构条件等)

3、国内资源和要素禀赋

4、国际经济环境

5、本国市场发育程度(市场结构、市场规则、市场组织、市场规模等)

三、中国贸易战略的选择

(一)几种主要的贸易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主要是制成品替代);

2.出口替代战略;

3、综合型(或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

(二)、我国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条件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世界市场的容量、规模决定了中国出口不能超常发展;

3.我国拥有广大、多样化的国内市场(原材料、中间产品需要大量进口、消费需求层次的巨大差异等);

4.我国已经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

(三)、中国贸易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

1.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人口、劳动力密集、生产力发展及其地区分布);

2.以本国国内经济为立足点(本国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附,充分利用外资、外贸、外经,为本国经济及企业的发展服务);

3.以经济效率为中心(总体经济的效率、特别是企业的绩效为中心发展对外贸易)。

第五讲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形式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通常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跨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

员交往等形式,使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指经济要素(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各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与有机融合。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具体可体现为以下方面:

1 、贸易自由化;

2、生产国际化;

3、金融全球化;

4、市场国际化。

二、经济全球化成因与发展趋势

(一)成因

1、冷战的结束,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2、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开放)有力推动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3、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动因;

4、国际经济组织对国际经济自由化的推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趋势:

(1)科学技术(尤其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在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体系;

(3)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投资者;

(4)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快,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5)贸易自由化将稳步有序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是指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成因

●类型

1、自由贸易区(相互之间取消贸易壁垒但各自保持自己的对外壁垒)。

2、关税同盟(统一的对外壁垒)。

3、共同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经济联盟(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有关的其他政策的统一及相关超国家权威机构的确立)。

●成因

战后经济重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维护民族经济利益、欧共体对美国的示范作用(二)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 EU(欧盟)

2、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

3、APEC(亚太经合组织)

4、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问题(中国与东盟、东北亚合作)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冲击;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兼容及冲突;

(4)社会发展形态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冲突。

第六讲中国外贸管理政策

一、进出口管理政策

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的管理,实质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出口商品主动进行数量控制(根据进口国要求,或双边、多边协议的规定);

二是对进口商品进行调控(根据国外市场状况,或国内生产、经济状况等)

●我国进出口商品管理的特点

一是分类管理:

二是分级管理:

三是管理措施除根据商品外,还根据贸易方式和国别不同而不同。

(一)我国进出口许可证管理

(二)进出口配额管理

(三)出口退税政策

二、外汇管理政策与汇率政策

(一)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

●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1、银行结汇制度

2、银行售付汇制度

(1)售汇制度

(2)付汇制度

3、出口收汇核销制度

4、进口付汇核销制度

(二)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演变,建国以来汇率政策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单一官定汇率阶段(1949-1980);

二是双重汇率阶段(1981-1993);

三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至今)

1994年起,围绕外汇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

3、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

4、取消对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改革外汇宏观调控体系;

5、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994年以来的汇率制度改革,中国已基本形成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汇率制度。但现行汇率制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应不断加以改革与完善。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升值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汇率升值的正面影响:

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的具体影响

三、海关管理政策

(一)海关体制

海关体制是指国家管理海关工作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职权配置等方面的制度。中国实行集中统一的、垂直的海关管理体制,即海关的隶属关系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海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向海关总署负责。

1、海关总署

2、海关设置

(二)海关监管

1、监管任务。

2、监管对象与分类

●货物监管:

●物品监管

运输工具监管

3、监管程序

4、监管制度

(三)海关征税

1、关税稽征制度

2、完税价格制度

3、商品归类制度

4、关税减免制度

(四)查缉走私

(五)编制海关统计

四、现阶段中国贸易政策的转变问题

现阶段转变我国的贸易政策,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方面:

1、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

2、贸易政策基础的转变。

3、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的转变。

4、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的改变。

5、贸易政策作用方向的改变。

第七讲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

(一)国际直接投资(IDI、FDI)

(二)FDI的特点、发展

FDI的特征:实体性、渗透性、控制性和国际性。实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FDI发展的特点

1.私人投资成为主要形式

2.跨国公司成为主导力量

3.投资流向为发达国家之间

4.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FDI的行列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1、两者之间的关系

2、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

(四)中国的FDI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2、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3、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

4、外商投资方式

中国FDI存在的问题:

1、外商投资目标与政府产业发展目标冲突

2、中国吸引FDI的基本方式问题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

(一)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资产(包括工厂、销售机构及其他经营机构)的企业。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以本国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事国际化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商业组织。

(二)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特点

1、全球化(组织资源的空间)

2、一体化(经营内容的整合)

3、本土化(与东道国文化的融合)

4、归核化(企业核心优势的强化)

(三)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

第一、规模经济优势(成本与研发)

第二、商业模式优势(盈利模式)

第三、供应链优势(企业链的战略联盟)

第四、服务优势(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

(四)跨国公司的在华发展

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

(一)、企业国际化的涵义、条件、动因

1、涵义

2、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条件

(1)企业拥有某种或若干种独有优势(如规模经济、独有技术和专利、稀缺资源、营销网络等);

(2)国外目标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企业具有海外市场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

3、发展动因:

(1)在国外市场发挥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

(2)以跨国投资与经营为手段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3)规避贸易壁垒、限制

(4)扩大市场销售和开拓新市场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类型

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1、低成本扩张

2、兼并与收购

3、自创品牌和自建渠道

4、OEM(贴牌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第八讲中国对外经贸关系问题

一、中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主要原则

(一)独立自主原则

(二)平等互利原则

(三)互惠、对等原则

(四)外贸、外交相配合原则

二、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

●主要特点

1、中欧双边贸易额大幅度增加。

2、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3、技术贸易在中欧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4、中欧双边经贸关系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边经贸合作结构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问题。

2、欧盟的对华反倾销问题。

3、欧盟东扩带来的挑战问题。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关系的特点

1、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2、美国成为在华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且投资呈单向性。

3、中美贸易以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

●中美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贸易平衡问题仍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

2、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3、美国对华技术出口实施限制。

4、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中美贸易关系展望

(三)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关系

●中日贸易关系的主要特点

1、贸易是中日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

2、中日贸易发展与日本对华投资增加密切有关。

3、中日贸易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4、双边贸易的结构向水平方向发展。

●中日经济合作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日两国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现象普遍。

2、贸易磨擦的机率增多,贸易磨擦的范围扩大。

3、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极为保守。

4、日元贬值,牵制中国经济贸易发展。

●中日贸易关系的展望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摘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之际,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发展外贸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本文着重从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行业间以及各不同性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且提出了一些的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 【Abstract】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hen the foreign tra de is fa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time goes by, the im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prises . 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measurements solve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 ructure. 【Key word】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The cargo trade Service trade Use foreign capital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 101 姓名:焦兰兰 学号: 109134004 我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经历这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渐发展强大的过程,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正是见证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有力依据。 【关键字】:中国度外贸易管理体系 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是隶属于对外贸易体制的一部分,对外贸易体制和其他经济体制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应相应地变革对外贸易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当然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随之相应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大约经历了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入世、入世以来的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个阶段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都有其相应的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然期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下面就依次来详细介绍。 1、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 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始于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统制,自此开

始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等国际环境和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政治经济国情,确立的是高度垄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后,中国建立起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个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实行命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对外贸易必须统一对外的决定》和《关于贸易外汇体制的决定》进一步丰富了对外贸易体制的构架。在此构架下,国家对外贸易管理部门直接下设十几个附属机构即对外贸易专业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安排的对外贸易活动。这确定了对外贸易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当然也就实行一种国家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方式,外贸公司按照国家计划从事进出口的盈亏由国家财政平衡。 从对外贸易管理方式来看,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管理主要手段,对外贸易所有环节包括产品收购、产品出口、产品进口、产品调拨、外汇收支都被纳入指令性几乎范畴。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一直运行至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宏观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获得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铜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力斗争,捍卫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有利于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专利进行。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便现在:高度垄断扼杀了竞争机制的形成;企业缺少自主经营机制;地方没有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对外贸易体制和对外贸易管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开放至入世前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建设 在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初期探索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流,并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

对外贸易依存度及数据

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一、导论 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该指标是反映报告期内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总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进出口总额统计范围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来料加工装配进出口货物,国家间、联合国及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物资和赠送品,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捐赠品,租赁期满归承租人所有的租赁货物,进料加工进出口货物,边境地方贸易及边境地区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边民互市贸易除外),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和公用物品,到、离岸价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进出口货样和广告品(无商业价值、无使用价值和免费提供出口的除外),从保税仓库提取在中国境内销售的进口货物,以及其他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一般贸易是指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计算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税率 加工贸易是指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其他贸易是指除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以外的贸易方式。 二、数据与图形

表一:1990-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表(单位:亿元) 表二:按贸易方式分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加入WTO以及现在的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谈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对外贸易保护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 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当时最大的外贸公司是华润公司,它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以及东南亚的总代理,成为新中国与世界贸易沟通的第一架桥梁。上世纪70年代,华润公司的对港贸易总额高达700亿港元。) 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倡导贸易自由 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商品经济,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 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 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 等一系列措施。 (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 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 (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 技术。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 自主化改革,这样加上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 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与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相比较,这一阶段的贸易政策更注重奖出与限入 的结合,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手段,因此称此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进口倾向分析 黄彦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上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拥有一定的特征,该特征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总量,分析和探讨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思路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进口的基本情况 (一)有形商品进出口一般分析 1、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80年至2008年,中国出口额从181.2亿美元激增至14307.0亿美元。1980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0.9%,在世界出口国排名为第26位。2009年,中国商品在世界出口国的排 名跃居第二位。1980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仅为200.2亿美元,在世界商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0.98%,2008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增长至11325.6亿美元。 2、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常是本国或本地区的对外贸易额除以GNP或GDP,西方经济学家经常使用“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来测定对外贸易对经济 的增长作用。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如果不考虑中国GDP被低估等因素,中国进 口和出口依存度虽然有所波动,但依旧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 是出口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占G D P 百分比% 19 80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20 04 20 06 单位(亿美元) 199 2 199 3 199 4 199 5 199 6 199 7 199 8 199 9 200 0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20 08 对外贸易依存度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进口 出口 时间1980-2008 (二)无形产品方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1、总体水平不高。 2、出口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的服务几年来出 口结构虽有所变化,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在旅游、建筑、咨询等方面 有竞争力,但是在金融、保险、专利费等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3、进出口不平 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4、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中具有 比较优势的是旅游、海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 业发展滞后。 图 2: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00 出口额 进口额 年份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1、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 重不断上升,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 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从 1995 年到 2006 年,我国消费品出口所

201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增长速度缓慢且分化严重,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前景总体不乐观。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缓中趋稳、稳中有进,部分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但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且分化加剧。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局面尚未出现明显改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复苏进程的差异性进一步显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总体稳定,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制造业恢复扩张,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热点纷呈,但经济增长水平仍低于危机前,企业投资波动性较大。欧元区经济在石油价格低迷、欧元贬值以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且“难民潮”加剧成员国内部的政治纷争和成员国之间的离心倾向,增加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日本经济持续下滑,通缩风险并未解除,货币政策效力递减问题突出,短期难以走出经济困境。受结构性改革滞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及政策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放缓趋势,但印度等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价格下降等因素的推动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0%,新兴经济体增长4.6%。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可能加剧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美联储在2015年12月启动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市场预期2016年美联储将继续推进加息进程。而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还在加码宽松货币政策,部分新兴经济体也倾向于进一步降低利率。各国货币政策走势分化,将增加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性,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美联储加息将驱动美元进一步升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导致新兴经济体融资环境趋紧。国际金融协会预计,2016年新兴经济体资本净流出规模为5000亿美元左右。尤其是那些对外资依赖较大、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对外债务规模高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偿债成本上升、经济增长减速的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形成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电子教案

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 结构变化

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体现为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蒸蒸日上。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为主。为优化出口结构,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工业制成品优先的出口产业政策,对工业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以及有利于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总体竞争力的产品给予出口优惠政策。为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提出“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略,以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思路和要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保持了快速增长,中国正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外贸主打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转变为25.6%和74.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和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了从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产品为主的转变。 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亿美元,占17.9%。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 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 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 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 (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 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 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1986-1990)内容:提出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1)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八五”计划——(1991-1995)机电产品在各类商品贸易中增长最快,成为贸易额最大的一类商品。 “九五”计划——(1996-2000)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更快。这时期我国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引进先进技术,适当提高高新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产品的进口比例】 “十五”计划——(2001-2005)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十一五”计划——(2006-2010)内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以数量增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转变;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商品出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