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

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

比如竹楼。

在南方,好多用品或家具都是竹子做的,竹床、夏季用的竹凉簟、背小孩用的竹篓、供小孩睡觉的竹摇篮、大小竹凳、竹椅、竹桌、各式竹篮、包括淘米的筲箕、吃饭用的竹筷,过年蒸糕团的竹蒸笼、用竹子编的碗橱,号称竹橱。现代有竹子做的刀砧板,优点是质地较硬,不起碎屑,不易滋生细菌,还有竹子做的地板。

作为食物,竹笋可以作为美食,味道非常鲜美,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纤维素很多,充饥效果非常好,是低胆固醇、低脂肪、不施农药的绿色保健食品。笋烧肉、腌笃鲜、笋干烧肉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吃肉更爱竹,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现代饭店翻用成“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瘦又不俗,天天笋烧肉。”

竹还可以充当穿戴之用的材料,比如说过去的蓑衣(用竹衣做)、还有用竹编的斗笠,既可防雨又可遮阳,用竹做的拖鞋,分外凉爽,缺点是滑硬了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竹子的用途不断地扩大,作用更加彰显。超市里现有竹纤维制造的抹布,毛巾等用品,别具一格。

到了春秋时期,我们祖先曾经制造出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提水的工具叫桔槔,唐代,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叫“筒车”,

它是利用竹筒来提水的。

竹子连成片就是竹林,竹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等等一系列的作用,所以竹子是备受咱们中国人青睐的。无论是园林建设、民居环境,还是作为书写材料形成文献,以及制作各种生活用具等等,都证明竹子与先民生活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竹子它不独产于中国,其他国家也有。但是咱们中国人对竹子的喜好程度之甚,人与竹子之间相互关系之紧密,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也。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咱们中华传统文明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

二、竹,史载汗青

在1954年,西安半坡村发掘出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的遗址,发现出土的陶器上面已有“竹”字的符号。竹字是典型的象形字,是一典型活化石,一看就能看出来竹子这种形状。到了商代的时候,咱们的祖先已经摸索出利用竹材的很多的用途。

竹的用途之一:制作竹简

就是将文字刻写于竹片之上,再用绳索把那散片串在一起,这样“书”、“册”乃成,汉字的“册”字就由此而来,它也是一个象形字,竹简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比如说《尚书》、《老子》、《论语》这些经典,过去都曾经刻写

在竹简上,当然也有木简,但主要是竹简。这个简字是竹字头,表明是用竹子做的。它的制作方法需要几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将青竹用火烤,竹子刚砍下来的时候,里面含有很多水分,火上一烤水分就开始往外溢,和人的流汗特别相似,古代的人就以汗青来代称史籍,这样处理过的竹子不会被虫蛀,便于保存。

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宋末被元兵所擒,然后抓到了大都,现在的北京。他誓死不降,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到了殷商时期,用竹简所成的书称为“竹书”,用竹书写的信函称为“竹报”。而“笔”的发明,便是用动物之毛加上竹子之杆儿所制成。

竹的用途之二:造纸

竹子的另一项重要用途就是造纸。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之一就是造纸术,造纸的材料,是植物纤维,象树皮、麻、破鱼网等,但也曾经用过竹子。在公元九世纪的时候,中国开始用竹造纸,当然竹纸大发展是在此以后。明代有一位科学家叫宋应星,他曾经撰写一部书叫《天工开物》,曾经有过非常详细的记载,并附有竹纸制作图。

中国文化发轫期、拓展期和繁荣期,它都离不开竹子的

这种承载,竹对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发挥过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另外,宋代戴凯之和元代李衎先后都有专门介绍竹子的著述《竹谱》行世,对竹子各方面的知识介绍非常详细,对竹子的各种作用有一种促进作用,表现出了古人对竹子的关注和倾心。

咱们回过头再看一下汉字当中竹部文字,竹,它是一个偏旁部首,竹字头文字的情况可以略窥一下咱们先民用竹的古老历史,实际上就是活化石。所有竹子加工的或者曾经用竹子加工的物品都是用“竹”头来造字,衍生出的竹部文字数量是非常大的。有人专门统计过,1979年版的《辞海》当中,竹部的文字一共有209个。日常生活的,咱们知道“箸”,即筷子,过去主要是竹子做的,现在一次性筷子木头的比较多,还出现了塑料的,过去比较讲究的有用玉的,玉箸,也有用象牙的,象牙箸,还有银箸、金箸,实用价值不大,实用价值最大的还是竹箸,后来到明朝的时候给它换了名字即筷子。

汉字当中的竹部文字:

器皿:笼、箪、笾、簋、箸、筷、筲、筐、篮、笥、箱、筏

科技领域:算、筹

文化领域:笔、籍、簿、简、篇

音乐领域:笛、笙、竽、箫

历代各类字典当中收录的字比这个要多多了,咱们知道《辞海》只收录了一万多字,和《康熙字典》的四万多字和后来《中华大字典》的五万多字它还差好几倍。从那里面找肯定还会有更多竹字头的字。从成语典故当中,咱们也可以看到成语典故当中的“竹”字:

竹影婆娑、成竹成胸、竹报平安、衰丝豪竹、吹竹弹丝、急竹繁丝、金石丝竹、刀过竹解、竹苞松茂、竹林之游、青梅竹马、日上三竿、势如破竹、名垂竹帛、馨竹难书

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折射出竹子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在生产、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等各个方面它都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竹,竹解虚怀

在古代士大夫精神生活层面,竹子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它曾经与松和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也就是说在困境当中不改气节的三友。孔子先有“岁寒”的提法,他是“松柏岁寒”,后来逐渐被后人补成了“三友”就是松、竹和梅。因为松柏是一个系列,松和柏,往往提一个松,就代表了柏,梅和竹加在一起,这些都是不怕冷,号称“三友”。竹又与梅、兰、菊又合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先民心目当

中它是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的确,竹的形态、性情都是值得赞美的。竹竿,挺拔秀丽,竹叶潇洒多姿、其形千奇百态、其质优雅至美。每当咱们雅兴相随而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流连于竹林之间的时候,冥思遐想就不禁油然而生。

为什么古代的士大夫都喜欢竹?他们看到了竹,作为一种生物习性和外在形态有一种美,这种美能够激励知识分子的内心那种宁静和自我完善。

咱们说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梅花之清雅,无松柏之伟岸,无秋菊之奔放。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虚怀寂静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朴实无华的外貌。为它树立了、确立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是其它的所有的这些植物都没法和它相比的。而且它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身,什么地方它都能活,它也不是特别高大。可以说它是悠然恬淡,默默无闻的,它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将美好留给了人间。

古人把它这种亦柔亦刚,坚韧有节的这种生物形态,这种特征予以归纳升华,并比附于人中君子,所以就成了有德之人精神风貌的实物参照和楷模,并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竹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重要象征。

翠竹不但可以美化人的生活,还可以陶冶和升华人的情

操。它的那种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这种品行,正是竹子的特殊审美价值之所在。它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道德伦理,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四、竹,文化意象

青青竹林,淡淡篁叶,自古往以来不知道令多少骚人为之吟诗作赋,令无数墨客为之画影图形,过去士大夫的文人画创作的题材不多,一般都是身边他们非常喜欢的植物,像梅、兰、竹、菊为什么叫“四君子”,就是因为画家经常把它们画到一起,最后就形成了一个系列。“岁寒三友”也是一样,再弄上点寒风、瘦石等以衬其不畏严寒的品性,这就形成了中国一种不可或缺的竹文化的意象。

回顾历史,从文学角度,竹子在中国文学题材当中出现的次数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诗经》里有大量咏竹诗,直接提及者有五首,出现过七次;间接提到竹子的,有几十首。

如“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诗经·卫风·淇奥》

就属于直接提到了竹子,而且把竹的颜色也写得非常清楚。此后,历朝历代咏竹赋竹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杰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系列,在中国

文学殿堂中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面,一向认为诗画一体,书画同源。表现竹子的诗画当中,当然也不乏佳作名篇。据《太平御览》记载,书圣王羲之,他有一个儿子叫徽之,他曾经“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太平御览》

王羲之之子,一天都不能离开竹子。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吃肉更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东坡还曾经称颂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到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十分喜爱跟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上的诗数以百计,独领风骚。郑板桥画竹不仅仅表现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衬托出作者对人格的追求。他曾经赞美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清·郑板桥《题画竹六十九则》, 他把竹子和石头并列画在一起,并为其《竹石图》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其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咱们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重视画竹,绝非偶然。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出艺术家

无限的创作灵感,也成为他们推崇和效仿的楷模。

竹与中国古典音乐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竹子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咱们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都是由竹子制造而成。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自周朝始,历代皆用竹定音律。西方乐器传进来以后,定音基本上都是用钢琴来定,过去是用竹子来定。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作为音乐代称的习惯,而且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曾经将演奏乐器的艺人曾经称为“竹人”,可见竹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物质载体。

当月色黄昏,牛背上吹起牧童暮归的悠扬笛声,顿时可以成为夕阳下最优美的一景;漫漫长夜,才子佳人口对长箫,缕缕绯侧缠绵便成为穿越时空的激情流淌。竹音吹沉了一轮明月,吹皱了一池秋水,吹出了咱们中华民族千万年的凄美爱情。

综上所述,竹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爱竹情结在咱们中国也是根深蒂固,竹子的一身傲骨,屹立于神州赤县的山野,一腔虚怀,净化着炎黄子孙的心灵;它又似一泓清泉,

滋润着国人的心田,哺育着后辈的成长。

最后,我们一副对联作为这节课的结语:

“水知澹泊为吾友,

竹解虚怀是我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高二政治校本教材

智慧与人生(《生活与哲学》部分) 高二政治校本课程

2018年根河二中校本课程《智慧与人生》 高二政治组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智慧与人生》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 授课时间: 6课时 授课教师:张丽王秀梅孙玉华 授课对象:高二全体学生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名为《智慧与人生》,设置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 6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际,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1.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倒是其次,关键是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研究态度与技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唯物论第二课辩证法 第三课历史唯物主义第四课认识论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智慧与人生》列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求异精神;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实践、讨论等方式,发展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的育人氛围 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源动力,学生只有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对课题研究长久的兴趣,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在《智慧与人生》课程开展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特别关注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做一些必要性的指导工作。 3.加强对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展有效的学习策略,转变学习方式是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应做到: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目标、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表演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已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4.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层次开发课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课程开发的要求。为此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教育学规律,根据学的心理特点及社会动态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灵活运用;自觉学习,进行知识面的拓宽;根据当地资源,合理开发课程,不断进行反思。 五、学习建议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到学生由于平常忙于学习,对很多政治知识了解不多,建议先做常识性介绍,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知

江苏无锡第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 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最早的建筑为各种茅棚,是非常简陋的。竹子,有相当的强度,最早的好多建筑它都是竹子搭的。到现在,在竹乡,竹子还在作为建筑材料被应用着,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选修1和选修3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班 课程目标(重点):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三门历史必修课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的学习探索,高中阶段开设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我们特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册教科书共九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汇报时不必说。解释是可以说。必修1和选修1同时进行.高一已讲过必修1,现在主要讲选修1课程刚要)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时2)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共0.5课时)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共0.5课时) 第4课《梭伦改革》单元小结及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时2)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0.5课时)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0.5课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共0.5课时) 第4课《商鞅变法》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共0.5课时)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共0.5课时)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0.5课时) 第4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时2)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共0.5课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共1课时)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时2)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共0.5课时)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初级中学校本教材《国学精华》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国 学 精 华 读 本 霍州市向阳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国学精华读本编委: 顾问: 主编: 副主编: 编者: 校对: 封面设计: 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 二○一五年三月 读国学,打造校园精品文化

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学校也需要一种精神。学校精神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特色和精神面貌,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开发了以国学精华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国学精华读本》,正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并通过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来凝练我校的一种精神——向阳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铸就一个民族的灵魂。“以和为贵,以善为本,以孝为先”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归功于我们的中华经典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这精神是由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学”。中华民族子孙的国学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学的人文内涵对于造就中华民族精神的深远影响,而且还在于它是提升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的前提;不仅是每一位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建构未来“学习型”人才的社会基础。 因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极大地提升每位学生的国学素养,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因此,作为中国人,要从小接受一定的经典教育,“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道和谐”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初中学生,是处于“智”和“慧”的可塑期,通过诵读经典,能够开启先天的慧性;通过诵读经典,能够弥补五德之不足。诵读经典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诵读经典不仅会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引来清新的源头活水,也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大有裨益。 这本教材,是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编写的,特色鲜明,紧扣“团结、拼搏、求实、创新、高效”的校训,对向阳精神作了具体的诠释和演绎,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终极关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情感品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为方便学生学习,我们对一些原文进行了白话讲析,对一些消极的内容做了删减。然而国学浩瀚,此本不足冰山一角,只是从古代蒙学丛中撷取其一二,对国学中诸子百家、经典名著还未涉猎。 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朗朗,翰墨飘香;愿国学在向阳学校中发扬光大,成为校园主流文化;愿向阳精神如陈年老酿,浓香持久;愿向阳学校的学生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人生要读几本垫底的书”,这是陶行知所说过的一句话。多读书,读好书,有书做伴,生活才更光彩有力。本书能给你以收获,那是我们的希望! 向阳学校校本教材《国学精华读本》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许明芳(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摘要: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力提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度成为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客观要求。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放;利用历史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学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比如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等,本文就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崭新的话题,如何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成为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在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作为一门有独特性质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重视的是,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都必须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坚持在国家课程标准宏观的指导下,组织各方面、各种有可能的力量,做好本省、本地区课程资源的规划;其次,开发并利用好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想开发一些质量较高、可供学校选用的课程资源和范本,就必须制定一些相应的、能够促进地方课程资源发展的评价手段。二、有效开发并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措施 1.积极挖掘课文中的隐性信息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分析与解读好课文内容的相关信息,它是开发与利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基础。就通常的教材分析而言,它更多地会关注显性知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做法有强烈的必要性,但是它却不是充分存在的。课本征文及相关材料中的信息,既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挖掘。 2.剖析文中典型的素材,提取有效的信息在教学中,人们常常会听到教师在讲”提取”“提炼”等词,其中提炼是指提炼课程教学的灵魂,提取则是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取历史事物蕴涵的各种信息,这些方法既有利于推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提问,针对文字材料,可以这样问:”你能从材料中得到哪些信息?”针对图片材料,可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精品]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一艺术部谌寒 新一轮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已经拉开序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指导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部制订出新时期第一份独立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中历史课程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时代性,开始重视研究性学习,编写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材等等。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解决国内高中课程存在的问题,全面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我国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的调研表明,有80%的教师、69.8%的学生认为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关注的课程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 2、课程结构上,没有处理好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衔接,没有构建出符合高中阶段学习的历史课程结构。过去初中、高中历史课程实行螺旋式的结构,从编写教材来看,虽然教材的编者费尽心思力图解决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然而还是很难,这自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界早就有人

历史校本教材

中国古代 风俗文化赏析 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校 主编:刘鲲鹏

目录 编者的话 (1) 第一单元饮食风俗 2 第一节饮的风俗 (2) 第二节食的风俗 (5) 第三节节日饮食 (8) 第二单元服饰风俗 (10) 第一节服饰风俗概述 (10) 第二节汉族服饰风俗 (16) 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风俗 (18) 第三单元居住风俗 (33) 第一节建筑风俗 (33) 第二节居住风俗 (38) 第四单元交通习俗 (39) 第一节陆路交通 (10) 第二节水路交通 (16) 第三节驿站与邮传 (18) 第五单元社交风俗 (39) 第一节礼仪风俗 (10) 第二节交往风俗 (16) 第三节家族风俗 (18) 第六单元节日风俗 (39)

第一节重大节日风俗 (10) 第二节重要节气风俗 (16) 第三节秋冬的节日风俗 (18) 第七单元其它风俗 第一节信仰风俗 (10) 第二节岁时风俗 (16) 第三节游艺风俗 (18) 编者的话 高中对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而言都极为重要,孩子们需要保持自己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万米长跑的最后冲刺,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有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能力,证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幼稚的孩子长成有担当有责任由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高中是美好的,他的美好就在于风雨之后才能见到的彩虹。孩子们在升入高中之后便被许许多多压力所包围,柔弱的胸膛满怀内心的期许,小小的肩膀顶着家人和老师的关心与期望,单薄的身体不知疲倦地在学习。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找到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充实而轻松,大家可以在舒适的气氛中掌握因知因会的知识;为孩子们寻觅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用在无趣的机械记忆中浪费时间,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保持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历史变成一种享受。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成为主体,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智慧的学习方法。这是教育者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表现,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该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一点就通,一点就透。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在我认为更加适合教育,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向前进的方向奔跑,而不是极不情愿地被教师拖着拽着。 但是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旁指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免会有偏颇,而任何错误的学习方法,甚至是不适合的学习方法,都会浪费他们的时间,这对于百米冲刺的他们而言是极其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是为人师的我们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教会孩子智慧地学习,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本书当中我们在尽力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学习。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 一、选题背景 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

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 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 2、课程框架 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 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 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 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8366028.html,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作者:徐蓝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8年第06期 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養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二、将教、学、评、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评—考”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 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 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拓展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 四、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五、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选修课程 模块1 史学入门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 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高中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摘要: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 施调整。这种调整必须要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 特色、办学条件等进行。而校本化实施的首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校本化,包括教 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教学设计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 国家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某种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必修课程 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本文所指的国家课程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 员会审核通过的由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即学校基于本校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针对本校的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基础差异的实际、学生发展需求的差异等),凭 借本校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本校的学校文化及传统、教师的优势与特长、本地 社区的教育资源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就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因素进行自主决策,以 最大限度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执行力的课程实施行为,是学校层面对国家课程的“再 加工”。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原因 国家课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思路与理念,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了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的,是依据未来公民所要达到的素质与水平而设计的课程”。它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不能说明的,是理论所不能充分验证、诠释的。” 就我校高中的历史教学而言,自2005年就采用了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也开始提倡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但随着学校生源 越来越差,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和理念越来越难以实施,公开课上十八套武艺用尽,常规课仍然回归传统。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1.从教学目的来看。我校学生生源是全区四所高中最弱的,如果以考上本科 的目的来进行授课的话,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授课的内容,达到相应的思维能力。 2.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按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精心进行备课,可由于学生 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动脑 思考问题,从而导致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本无法落实。久而久之,多数教师又回到 了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 3.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来看。学生的自我约束性差,人生观、价值观 不明确,所以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德育管理带来严重考验。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的历史学科,在以往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本学 科内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体现较少。 所以,要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效能,必须从我校学生的学情出发, 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 质等,再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国 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形成 课程特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