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杂谈中国书文化

杂谈中国书文化

杂谈中国书文化
杂谈中国书文化

杂谈中国“书”文化

口王富生

“书籍文化”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国书籍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先有画(图)后有字(书)的历史长河,故称“图书”。中国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年代之久远,类量之浩瀚,题材之丰富,装帧之古朴,令世人惊叹。这是先人和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书文化如果以殷商甲骨文为开端,我国的书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和刻石文字(石鼓文)的出现,书的雏形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原始图书”。春秋战国至秦汉的书以竹简、木牍、缣帛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册卷形式,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早期图书”。东汉至明清的书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并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将中国的书文化乃至世界的书文化推向了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近代图书”。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书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书不是以纸张为载体,也不通过印刷工序,而是通过电子软件和屏幕显示,进行储存和阅读,这一时期的书可称之为“电脑图书”或“光盘图书”。

中国藏书之风始于公元前6世纪周代的“盟府”,可算是图书馆的雏形。西汉建立后,国家藏书有很大发展。西汉初年,相国萧何在宫廷内盖了两座藏书阁,一座叫石渠阁,一座叫天禄阁,后来就成了皇家藏书馆。汉武帝时,向天下广征图书同时定出收藏标准本,

?文化百花园?

皇家藏书处称“秘府”、“秘阁”,并制定了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专门藏书处逐渐增多,并设立秘书郎、秘书监来管理图书。宋朝的藏书机构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馆、崇文院等。元朝的藏书机构有宏文院、艺林库等。明朝在南京建的文渊阁也是一座著名的藏书处。清朝的藏书处更多,拥有图书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有名的藏书机构在北京有文渊阁、文源阁,在承德有文津阁等。我国以“图书馆”形式正式命名的机构是1905年的湖南图书馆。正式公文中确认“图书馆”名称是在清末宣统元年(1909)制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上。我国现在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北京图书馆(原名叫京师图书馆)。

古往今来中国人喜欢读书、借书、抄书和焚书。古代藏书家,不肯轻易将书示人。如有人向他们借阅,也常有附加条件,有的索取礼物,据《春渚纪闻》卷二说:“古人借书,先以酒礼通殷勤,借书还书皆用之耳。”有的必须互借,如清初藏书家曹溶所订《流通古书约》中规定:凡借人家书,必先带上自己的藏书目,登门交给书主过目。书主看过以后,如果发现有自己也想看的书,那就约定日期,各人到对方家中去抄录,而且所抄书的数量必须对等。抄完后将抄本带回,原书不准带出门,以防遗失。此外,借阅手续繁多,如光绪年间《丰湖藏书四约》中有“借书约”规定:“每月以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限,借书者,是日清晨亲到书藏携取,用洁净布巾包好,徒手者不借。……借书之期,限以十日。……借书不得全帙携取,五本为一部者,一本读毕,再借第二本。若一本为部者,许在书籍桌中翻阅,不得借出。’’还有像清末民初湖南藏书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写道:“非有书互抄之友,不轻借抄;非真著书之人,不轻借阅。……远客来观,一主一宾,一书童相随,仆人不得同入藏书之室。”古人借书如此之难,尤其是贫苦知识分子,读书是十分不容易的。抄书是古人经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西晋初年的夏侯湛就有不存糟粕的“焚书”美德。南朝梁元帝“嗜书如命”,甚至在双目失明之后仍然叫侍从轮流读书给他听。苏东坡“每一书皆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

49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文化百花园?

之”。苏轼曾道:“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就是说要择其重点而攻之。而朱自清形容读书:“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滋味,“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所以也有人将好图书比喻为伴侣、才智、心灵、血液、财富、导师、良药。

会不会择书,会不会读书,大有学问。择书时首先观其内容的精与粗,其次才是书装帧的优与劣。书价高的不一定是精品,书价低的不一定不是珍品,切不可被华而不实的外包装所迷惑。若能买到珠椟两佳之作,则是一大乐事,可以从书中获取催生的营养、人生的真谛、成功的方法、创新的动力。所以,读书不可死读,读后要消化,取其精髓,学以致用。如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的“五行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梁启超的“分类法”:每日所读之书,最好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还有“读书得间法”,就是从书正面可以看出反面的问题。在古今读书人群中有四种类型:“书迷型”不分精粗,逢书必读,以读书为第一体闲方式;“书友型”以书为师友,择书慎重,求其开卷必受益;“书利型”读书以实用为目的,择书时为我所用,功利价值为先;“书癖型”爱藏书,如遇异书秘籍重金求购,视书如命。这四种读书人有一共性:爱书。如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再如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王亚南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就照他的话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住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时,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

50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中。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知识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知识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且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所以,通过不断的读书求知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更新自我。“书癖型”收藏异书秘籍也是一种趣味高雅的活动,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价值。如陈寅恪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他购书成癖,为买书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有一次,他在书摊见到一套日本印的《大藏经》,喜出望外,倾囊而出,花了2000元大价将二三百册的《大藏经》全数买下。

说到“异书”,古今中外无奇不有,如中国最厚的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全书共有八十五万三千四百五十六页;最大的书是宋代《博古图》,书高一尺宽七寸;最小的书是元代《山堂先生章宫讲考索》,版框高约四寸宽约二寸。书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先进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可是,我国当代的书文化形态错综复杂,可谓“繁荣与危机共存”。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品味的显著下降,迎合并助长了部分读者的庸俗趣味;二是出书无稿酬,需个人筹资出版,售书要自负,造成发行渠道的混乱,并影响了书文化的健康发展;三是发表学术论文要交版面费,如不交费学术期刊不予发表,这种“怪”现象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和学术氛围。在功利动机的驱使下,大量毫无新意的“垃圾论文”充斥各种专业期刊,不能不引起学者们的忧虑。此外,一些出版社和作者为了追求利润,迎合一部分读者的口味,学会了快速“炮制”畅销书的本领,从网络上大量下载猛料“拼装焊接’’,为了挣钱而成为文化垃圾的制造者。此外,在当今书市上又冒出了一批批近似文化垃圾的“快餐图书”,既无文化传承价值,又无研渎意义,可谓“新生的精神污染源”!我们要净化书文化,繁荣书文化,关键在于加强管理,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当今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的书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书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书文化,坚决抵制腐朽的书文化!

(作者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七路南首泉山小区二号楼四单元102室,255063)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杂谈中国"书"文化

作者:王富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七路南首泉山小区二号楼四单元102室,255063

刊名:

华夏文化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2007,(4)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8400116.html,/Periodical_hxwh200704019.aspx

授权使用:天津师范大学(tjsg12),授权号:141d8b12-2e19-4eb9-8bf2-9efc009ef401

下载时间:2011年6月8日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2015级专业:世界史 姓名:李月明学号:2015030062 密封线 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004-8815-6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110千字开本16开 页数445 价格57.00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卷教师评语 成绩 评阅教师签字:20 年月日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李月明 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的 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近 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法 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中 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时 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主要结构 目录:题记 第一章古义演绎 第二章中外通约 第三章名实错位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五章制名指实 结语 (二)主要内容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道德气氛特重。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家庭和个人, 三者在社会中位置轻重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社会构造, 在这一点上, 中西社会俨然不同。在中国, 家庭处显然的位置,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而在西方, 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重家庭演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因伦理而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之情,义务关系;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相对和权利关系。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西方人会自觉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运行全凭法律。 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梁漱溟先生认为,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此后却有极大的不同:西方由基督教开出集团生活;中国由周孔教化开出家庭生活。在西方社会, 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以后,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等宗教形式只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督教开之;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是“理性开发过早”。“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则理性是什么,自非究问明白不可。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为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西人际关系之差异表现在于“不调谐”与“和谐”。儒家伦理对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起有调节作用。 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这一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推荐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此书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60至80年代撰写出版。 ●百年中国文学史(插图本),总主编于润奇,副总主编刘勇。上卷《近代文学》(1872~1916),于润奇主编;中卷《现代文学》(1917~1949),刘勇主编;下卷《当代文学》(1949~1986),杜剑峰主编。 二、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上海书店80年代陆续出版,辑集现代文学史上各社团、流派、著名作家的流传较为稀少的著作,以及作家传记、作品评论、文学论争集等,依原样复印,使研究者可靠的参考书。尤其是该套丛书基本上根据初版本影印,是“出版主义”的好选本。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甲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如《文学研究会资料》、《创造社资料》、《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左联文学研究资料》等。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属“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资料汇编”(乙种)。主要出版于80年代,出版社不一。囊括了除鲁迅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重要的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研究资料。 鲁迅研究资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单独编撰,共五大卷近千万字,题为《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这是较早开始出版的一套权威性较高的传记丛书,其中有林志浩的《鲁迅传》、钱理群的《周作人传》、龚济民和方仁念的《郭沫若传》、田本相的《曹禺传》、陈坚的《夏衍传》、程光炜的《艾青砖》、凌宇的《沈从文传》、陈孝全的《朱自清传》、郭志刚的《孙犁传》、肖凤的《萧红传》和《冰心传》、刘增人的《王统照传》、梅志的《胡风传》、韩石山的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文本

Part I Wisdom and Beliefs Unit 1 Confucian thought on heaven and humanity Confucius (551-479 BC), known in China as Kongzi, given name Qiu and alias Zhongni, was a native of Zouyi (present-day Qufu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the State of Lu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A great thinker, educator and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is an ancient 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by his disciples and their students in The Analects (Lunyu). Confucius on Heaven: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Shang (1600-1046 BC) and Zhou (1046-256 BC) dynasties, the prevalent concept of “Heaven”was that of a personified god, which influenced Confucius. Generally, however, Confucius regarded “Heaven”as nature. He said, “Heaven does not speak in words. It speaks through the ro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growth of all living things.” Obviously, heaven equaled nature, in the eyes of Confucius. Moreover, nature was not a lifeless mechanism separate from humans; instead, it was the great world of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f life. Human life w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 as a whole. Confucius on People: ren and li Ren and Li are the two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us’s doctrine about people. When his students Fan Chi asked him about ren, Confucius replied, “love people”. This is Confucius’ most important interpretation of ren. Love for the people is universal love. Confucius further emphasized that this kind of love should “begin with the love for one’s parents”. He believed no one could love people in general if they did not even love their own parents. Confucius regarded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as the essence of re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Zhongyong) quotes Confucius as saying, “ The greatest love for people is the love for one’s parents.” He also said, “Children should not travel far while their parents are alive. If they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so, they must retain some restraint.” He did not mean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leave their parents at all. What he meant was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make the parents anxious about them while away from home. Confucius said again, “Children should think often of the age of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feel happy for the health and longevity of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also feel concern for the aging of their parents.” By ren, Confucius meant universal love based on love for one’s parents. How should people love one another then? Confucius said, “One should be aware that other people may have similar desires as oneself. While fulfilling one’s desires, allow others to fulfill their desires as well.” He further said, “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Thus from oneself to one’s family, from family to society, one should extend love to all people. Mencius (c. 372-289 BC), a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best summarized ren as, “loving one’s parents, loving the people, lov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Li refers to rituals, traditions and norms in social life. Of these, Confucius regarded burial rituals and ancestral worship rituals a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they rose from human feelings. He said, “A child should not leave his parents’ bosom until he is three years old.” He naturally love his parents. The ritual of wearing mourning for a deceased parent for three years was an expression of the child’s love and remembrance. Confucius on the State of life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 张士林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复习课件综合版

Review Outline for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Course" Overview & Introduction: See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and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Video: This is China BBC: Wild China Full Name of China: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Flag: the red five-star flag Party in power: 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PCC-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National Emblem Key words: Forbidden City/ Imperial Palace; Temple of Heaven; Summer Palace; Ming Tombs; The world-renowned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to be added more... Enjoy videos: NBC北京奥运会片头 《北京欢迎你》 Geography Location Southeast Asia , the Pacific Ocean,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country.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18,000 kilometers, a rooster. northern end: Mo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south: Zengmu Ansha west: Pamirs eas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Heilongjiang (Amur) River and the Wusuli (Ussuri) River. Boundary East: Korea North: Mongalia Northeast: Russia Northwest: Russia,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West & Southwest: Afghanistan, Pakistan, India, Nepal, Bhutan South: Myanmar, Laos, Vietnam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刺绣:embroider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Warring States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铁饭碗:Iron Bowl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集体舞:Group Dance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e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Mid-Autumn Day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古装片:Costume Drama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火锅:Hot Pot 四人帮:Gang of Four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al Education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Acupuncture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偏旁:radical 孟子:Mencius 亭/阁:Pavilion/Attic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火药:gunpowder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资料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 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63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③3716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导师介绍 李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史学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 孙燕京,女,1956年8月出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历史学院本科基础课、全校公共选修课、留学生选修课、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与专题课、专业方向等课程。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70年10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东京大学日

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致力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研究。 郑师渠,1946年出生,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英语中国文化翻译

The writing brush, inkstick, inkstone and paper were requisite treasures in the study of the scholars of ancient China, and they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The writing brush and inkstick have been used by the Chinese to write and paint since 5,000 years ago.In the Qin Dynasty (221BC-206BC), people already used feathers of different hardness and bamboo trunks to make brushe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man-made ink was used instead of natural ink. After paper was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bamboo slips, wooden tablets, brocade and silk, which originally functioned as writng surfaces, gradually faded out. The inkstone was first developed with the use of writing brushes and ink.After the Song Dynasty (960AD-1279AD),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particularly referred to hubi, the writing brush produced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huimo, the inkstick produced in Huizhou, Anhui province; xuan paper, a kind of paper produced in Xuanzhou, Anhui province; and duanyan, the inkstone made in Zhaoqing,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was earlier called Duanzhou).Indeed,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have written the whole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it is.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时文人书房当中必备的宝贝,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笔墨书写绘画在中国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秦(前221—前206)时已用不同硬度的毛和竹管制笔;汉代(前206—公元220)以人工制墨替代了天然墨;有了纸张以后,简牍锦帛逐失其用;砚台则随笔墨的使用而发展。文房四宝”到宋朝(960—1279)以后特指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宣州)、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可以说文房四宝书写了整个中华文明。 对联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 (also called duilian) is also known as yinglian or duizi. An antithetical couplet is a kind of national writing style,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skillful manipul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at one character corresponds with one syllable.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and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 are the notion of yin-yang duality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hinese recognize and master things. The feature of the antithetical couplet is an “antithesis”: equal characters,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the level and oblique fit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contents being related, and the rhythms corresponding.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antithetical couplets, such as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marriage couplets, birthday couplets, elegiac couplets, and antithetical couplets about tea, etc.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依中文语言一字一音的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乃是古代中国人把握和认识事物的阴阳二元观念。对联的特征是“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相合,内容相关,节奏相应。对联习俗多样,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茶联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