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要保持身体健康,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如果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这说明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调摄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起居与疾病的关系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所以又称为“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所谓四时阴阳,是指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也包括了四时的主气: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旺盛,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其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防止阴精耗损,影响人体阴气内守的秘藏之积。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是提示人们要顺从四时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的防病强身目的。如果不能顺应四时阴阳,即所谓“逆之则灾害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劳逸结合是健康的源泉,经常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益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增强新陈代谢,健脑强神。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劳动还能陶冶情操,开阔胸怀,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普遍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或称节律)。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相适应,人体自身的生命节律,具有顺应宇宙规律协调各种功能,保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防御疾病发生的作用。所以人体的起居动静与四时昼夜阴阳之气相适应,就有益于健康。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

体自然规律是对疾病护理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中医护理强调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入手,制订出不同的护理方法。如春夏季节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以积蓄阴精。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护理和指导养生。

2.平衡阴阳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

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护理疾病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

地。

3.起居有常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方面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4.劳逸结合指应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包括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任何活动均应坚持适中有度地原则,不宜太过和不及。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面。坚持劳动和运动,可以调畅气机、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但如劳累过度,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会引起机体损伤,影响健康,如所谓“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人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一定限度内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劳动和娱乐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如果超出限度,出现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同样会引发各种疾病。人的性生活也是正常和必要的,但必须适中和有度。肾中精气之盛衰对于人的生老病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而应非常重视对肾精的保养。

5.慎避外邪任何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正气虚弱者易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因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中医护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们应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各方面的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更要注意避之有时,并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提高机体防御变化的适应力,以避免外邪的侵袭。

6.形神共养人身有“形”有“神”。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不仅应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应重视精神的摄护,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形神共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形体强健,精力充沛,形神兼备的境地。

所谓养形,主要是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应以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提供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等来实现;所谓养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调养,应以各种方式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在精神上为其提供愉快的氛围,达到怡情快志、心平气和的境地,从而使其能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健康的维持。

三、生活起居护理的方法

1.环境适宜

(1)自然环境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医院应努力为病人创造有利于健康恢复的自然环境。

(2)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应通风整洁,保持空气新鲜是居室应有的基本条件之一。室内应经常通风,及时排除秽浊之气。应根

据季节和室内的空气状况而决定每日通风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

但每天至少通风1~2次。阳虚和易受风邪侵袭者,在通风时应注意不

使直接当风。地面和家具、用品等应每日清洁。室内一般以18~20度

为宜。病室的湿度以50%~60%为宜。居室的光线应适度。要求光线充

足,但针对不同病人病情,加以适当调节。如热证、肝阳亢盛、肝风

内动的病人,光线宜稍暗;寒证、风寒湿痹证病人,光线就要充足。

2.生活规律

(1)定时作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订不同的作息时间。春夏季节应晚

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一般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病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

时间。

3.顺应四时

(1)气候要注意气候变化对病人的影响。

(2)季节要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春天应注意养阳,应该早起健身,抒发气机,吸取新鲜空气,使心情舒畅,

以利于吐故纳新,气血调畅,用春天的生机,补充机体的阳气。夏天

应养阳护阴并重,应晚卧早起,注意保持心境平和欢畅。秋天应“早

睡早起”注意收敛精气,注意冷暖,保养阴津。冬季宜“早卧晚起”

早起锻炼以待日光为宜。

(3)昼夜病人对昼夜的变化反应就特别敏感。在冬季夜间应注意保暖,夏季虽然暑热,但是夜间任然比白天气温低,应注意不可袒胸露腹而

受凉。

四、生活起居护理在现代护理学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观念改变,人们需要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所以,护理工作应主动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注意通风良好和阳光充足,保持安静,注意环保,防止有害化学、物理、粉尘污染,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及护理环境。

中医日常生活护理

中医日常生活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卧起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唐代王焘亦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热甚则血脉壅塞,头眩目疼,舌干口燥,苦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复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复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有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数数进之,必须伤软,不宜伤硬,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可见,王焘对虚劳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已论述行十分系统和深刻。清代徐灵胎对中暑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也作了论述,他说:“盛夏之时,病人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处,必至时时汗出。虽无可迁移之处,亦必择一席之地处之,否则神丹不救。”说明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温度以18~20℃为宜。但阳虚证、寒证病人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病人可略低些。湿度一般保持在50~60%,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病人,湿度宜胝;燥证病人,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病人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

中医特色护理-起居护理

中医特色护理—生活起居护理 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 特色护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士根据患者个体在生活起居护理方面予以专业的指导,并精心照料的过程 1.起居有常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人体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保肝,夏保心,秋保肺,冬保肾,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季阳气生发,但气候变化较大,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春季应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顺应肝气的疏泄条达,做到使体内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季阳气升

发,饮食上应多吃辛甘发散为阳之品,以顺应肝之疏泄,如葱、大枣、花生等,不宜多吃酸味食物,以免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易于向外发泄,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午休,以避炎热,消除疲劳。在衣着方面,应选用麻纱、丝绸等易散热、透汗、舒适、凉爽的面料。汗出后及时沐浴更衣,以免受凉。居室宜阴凉、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保持空气新鲜。夏季应多食清心泻火,清热解暑之品,如苦瓜、菊花、茶、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等,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冰水、生冷瓜果等,以免寒凉太过伤及脾胃。忌食肥腻、辛辣、燥热等品,以免助阳化火,酿生湿热,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秋季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气候冷热多变,稍不留意便易感受外邪,旧病也易复发。秋天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在衣着方面,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有意识地让人体逐渐适应向寒冷季节转换的环境变化。秋季总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燥邪伤人,易伤肺气,耗人阴津,可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如梨、苹果、甘蔗、荸荠等,以润肺生津。 冬季气候寒冷,阴气盛极,阳气潜伏,宜“早卧晚起,必待目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精。在衣着方面,要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营养物质最易蓄积的时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补。日常生活中应心平气和,情绪安静、愉快,避免情志过激,最忌恐惧、惊吓和烦躁,以免影响阳气潜藏。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卧起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唐代王焘亦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热甚则血脉壅塞,头眩目疼,舌干口燥,苦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复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复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有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数数进之,必须伤软,不宜伤硬,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可见,王焘对虚劳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已论述行十分系统和深刻。清代徐灵胎对中暑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也作了论述,他说:“盛夏之时,病人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处,必至时时汗出。虽无可迁移之处,亦必择一席之地处之,否则神丹不救。”说明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意义。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

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 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 温度以18~20℃为宜。但阳虚证、寒证病人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病人可略低些。湿度一般保持在50~60%,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病人,湿度宜胝;燥证病人,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病人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4、光线适宜 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要保持身体健康,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如果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这说明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调摄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生活起居与疾病的关系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所以又称为“六邪”,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所谓四时阴阳,是指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也包括了四时的主气: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春夏阳气充沛,万物生机蓬勃,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旺盛,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阳气,防止其发泄太过,影响人体生发之气;秋冬阳气藏伏,阴气转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减缓,所以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防止阴精耗损,影响人体阴气内守的秘藏之积。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是提示人们要顺从四时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的防病强身目的。如果不能顺应四时阴阳,即所谓“逆之则灾害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劳逸结合是健康的源泉,经常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益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增强新陈代谢,健脑强神。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劳动还能陶冶情操,开阔胸怀,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普遍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有其内在的规律(或称节律)。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相适应,人体自身的生命节律,具有顺应宇宙规律协调各种功能,保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防御疾病发生的作用。所以人体的起居动静与四时昼夜阴阳之气相适应,就有益于健康。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在这种“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自然规律是对疾病护理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 “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中医护理强调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入手,制订出不同的护理方法。如春夏季节要注意保护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以积蓄阴精。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从顺应自然的角度来进行护理和指导养生。 2.平衡阴阳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因此,护理疾病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从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饮食调节、生活和治疗环境等各方面贯彻平衡阴阳的思想,以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生活起居护理,早在《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卧起四时之早晚,兴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唐代王焘亦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热甚则血脉壅塞,头眩目疼,舌干口燥,苦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复衣伤厚,即眠卧盗汗,若复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有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数数进之,必须伤软,不宜伤硬,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可见,王焘对虚劳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已论述行十分系统和深刻。清代徐灵胎对中暑病人的生活起居护理也作了论述,他说:“盛夏之时,病人或居楼上,或卧近灶之处,必至时时汗出。虽无可迁移之处,亦必择一席之地处之,否则神丹不救。”说明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在病人康复中的重要意义。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病室内常有各种排泄物等秽浊之气,影响病人食欲和休息。因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要根据四进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3、病室的温、湿度要适宜:温度以18~20℃为宜。但阳虚证、寒证病人应偏高些;阴虚证、热证病人可略低些。湿度一般保持在50~60%,但应根据气候和不同证型进行调节。如湿盛病人,湿度宜胝;燥证病人,湿度可略高些。阴虚者多热而偏燥,湿度宜高;阳虚病人多寒而偏湿,湿度宜低。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各种体质健康指导

平和质体质的中医药保健方法 1.情志调摄宜保持平和的心态。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听音乐、阅读、旅游、种植花草等放松心情。 2.饮食调养 饮食宜粗细粮食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食品;不要过饥过饱,也不要进食过冷过烫或不干净食物;注意戒烟限酒。 四时饮食调养:①春宜多食蔬菜,如菠菜、芹菜、春笋、荠菜等。②夏宜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菠萝等,其他清凉生津食品,如金银花、菊花、鲜芦根、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均可酌情食用,以清热祛暑。③长夏宜选用茯苓、藿香、山药、莲子、薏苡仁、扁豆、丝瓜等利湿健脾之品,不宜进食滋腻碍胃的食物。④秋宜选用寒温偏性不明显的平性药食。同时,宜食用濡润滋阴之品以保护阴津,如沙参、麦冬、阿胶、甘草等。⑤冬宜选用温补之品,如生姜、肉桂、羊肉等温补之品。 3. 起居调摄 起居宜规律,睡眠要充足,劳逸相结合,穿戴求自然。 4.运动保健 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耐受程度,选择运动健身项目。 5.穴位保健 (1)选穴:涌泉、足三里。 (2)定位:涌泉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见图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见图2)。 (3)操作: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足三里

图1 足底部涌泉穴位置示意图2 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位置示意注:图中黑点为涌泉穴注:图中黑点为足三里穴

情志调摄宜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不可过度劳神。宜欣赏节奏明快的音乐。 饮食调养宜选用性平偏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大米、小米、南瓜、胡萝卜、山药、大枣、香菇、莲子、白扁豆、黄豆、豆腐、鸡肉、鸡蛋、鹌鹑(蛋)、牛肉等。尽量少吃或不吃槟榔、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 参考食疗方:(1)山药粥:山药、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功效,适合气虚体质者食用。(2)黄芪童子鸡:童子鸡、生黄芪,具有益气补虚功效,适合气虚体质易自汗者食用。本方补气力量较强,对气虚表现比较明显者,可每隔半个月食用一次,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起居调摄提倡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正气。平时应避免汗出受风。居室环境应采用明亮的暖色调。 运动保健宜选择比较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如八段锦。在做完全套八段锦动作后,将“两手攀足固肾腰”和“攒拳怒目增力气”各加做1~3遍。避免剧烈运动。 5. 穴位保健(1)选穴:气海、关元。(2)定位: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见图3)。(3)操作:用掌根着力于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每个穴位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还可以采用艾条温和灸,增加温阳益气的作用。点燃艾条或借助温灸盒,对穴位进行温灸,每次10分钟。艾条温和灸点燃端要与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不要烫伤皮肤。温和灸可每周操作1次。 气海 关元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浅析健康需求下的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浅析健康需求下的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对疾病转归的更高需求及某些疾病的不可治愈性的现实,中医起居护理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生活起居护理的内涵、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为生活起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临床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及增强患者的健康护理理念。 标签:中医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健康 进入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从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生活方式、周围环境与其健康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生活起居护理正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在特色护理中的具体体现,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关系着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所以在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就显得弥足珍贵。下面笔者主要从生活起居护理的内涵及在临床的应用方法等阐述。 1 生活起居护理的内涵 1.1 生活起居护理思想的提出 自古以来,生活起居护理就被各医家所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告诫我们应该遵守常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于过于妄之的患者,更应该适当调整,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有序的生活规律中康复。《伤寒论》中在顺应病情地护理、生活起居的寒热适中护理、病后护理、病情反复发作调护等方面奠定了生活起居护理基础。唐代医家王焘曾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宜不得过热”总结了面对虚劳患者在生活起居方面如何护理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护理提供了很高的实用性价值。这些起居护理思想从现今的生物钟学说、生物医学、临床实践来讲,仍然具有科学性[2]。 1.2 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它是中国传统护理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3]主要包括治疗环境、病房及个人的卫生状况、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休养环境,促进其康复。 2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方法 在遵循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做好患者生活起居护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环境控制

中医护理简介以及发展前景

如今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青睐。现代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信任中医。中医护理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内容,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形成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护理简介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多以个体行医为主,所以医和护常不分家,没有专职的护士。比如医生到病人家里出诊,除了诊断处方,往往还要兼任行针施炙、配药熬药、观察护理等工作。病人上门求诊,也往往这样。当然,病者的家属,有时遵照医嘱,在就医后也常如法迸行护理。从这一角度看,家属有时更多地担任着护士的角色。 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应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毕业后从事涉外护理、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专业外文编辑翻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 1.掌握中、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 3.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涉外护理英语;具有较熟练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熟悉并掌握涉外护理的基本知识。 4.应用中医护理的辨证观、整体观理论和现代护理知识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5.掌握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 6.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7. 有医院护理管理及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前景 就业情况: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从事医疗、预防、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公共英语、专业英语、 涉外护理英语、中医辨证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营养食疗学、养生康复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美

中医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谚语

中医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谚语 导读:1、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2、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3、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4、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5、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6、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7、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9、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10、饮食要卫生,一热二鲜三干净。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灭虱没有巧,换衣常洗澡。 13、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14、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15、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疾。 16、老怕伤寒少怕痨。 17、疹是太阴风热。 18、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19、牙痛长,腿痛短。 20、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21、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22、白天人吃姜,晚上姜吃人。 23、喝开水,吃熟菜,身体健康少病害。 24、剃头洗脚,赛过吃药。 25、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26、一只苍蝇一只虎,飞到谁家谁家苦。 27、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篓。 28、要离药罐,洗手吃饭。 29、若要长寿,经常吃素。 30、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3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32、早春早春,慎防春瘟。 33、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 34、不喝酒,不吸烟,病魔见了都靠边。 35、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36、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37、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38、胃喜清凉,脾喜温。 39、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40、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41、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2、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43、病人怕肚胀,雨落怕天亮。 44、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 45、桃养生,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46、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47、常常洗澡,虱子不咬。 48、母鸡清火雄鸡燥火,梢鲢搜病甲鱼滋阴。 49、走好的疖子睡好的眼。 50、深栽洋芋浅栽姜。 51、毒病毒药医。十个大夫九“当归”。 52、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53、治一经,损一经。 5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5、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56、小单方能医大病。 57、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58、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59、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60、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61、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62、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 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意神的调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劳逸适度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正常的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和,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护士应指导患者经常参加适度的劳作和运动,但不宜

中医教你生活起居养生法

中医教你生活起居养生法 中医教你生活起居养生法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果人们长期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会产生烦躁不安、神经衰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食欲不振、睡眠不宁等症状,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按国家规定,居民住宅区内的噪声标准白天是50分贝以下,夜间在40分贝以下。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室内噪声呢?以下五“点”就是让居室静悄悄的有效方法。 1、墙壁粗糙点:墙壁过于光滑,室内就容易产生回声,从而增加噪声的音量。因此,可选用壁纸等吸音效果较好的装饰材料,还可利用文化石等装修材料,将墙壁表面弄得粗糙一些,可减弱噪声。另外,墙壁、吊顶可选用隔音材料,如

矿棉吸音板等。 2、布艺多用点:使用布艺来消除噪声也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办法。试验表明,悬垂与平铺的织物,其吸音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如窗帘、地毯等,窗帘的隔音作用最为明显。另外是铺设地毯,其柔软的触感不但能产生舒适温馨的感觉,而且能消除脚步的声音,有利于人们休息。在卧室,为了保证宁静的休息环境,应选用质地厚实的窗帘帷幔织物以控制光线和外界噪声。 3、地板选软点:木质家具的纤维,多孔性,能吸收噪声,购置家具时可适当考虑,装修中使用软木地板也是一种有效选择。 4、墙面厚一点:临街一面要隔音。将临街一面的窗子改装成“隔音窗”,如双层窗户,可以有效隔音,选用中空玻璃,隔音效果也较好。另外,装修期间可以把临街一面的墙壁加一层纸面石膏板,墙面与石膏板之间用吸音棉填充,然后再在石膏板上黏贴墙纸或涂刷墙面涂料。 5、光线柔和点:炫目的地板、天花板、墙壁会干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心烦意乱,也使人对噪声格外敏感。所以室内装饰时,对各种灯具和装饰材料的选择要格外注意光线柔和。

中医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谚语

中医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谚语 1、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2、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3、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4、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5、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6、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7、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9、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10、饮食要卫生,一热二鲜三干净。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灭虱没有巧,换衣常洗澡。 13、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14、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15、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疾。 16、老怕伤寒少怕痨。

17、疹是太阴风热。 18、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19、牙痛长,腿痛短。 20、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21、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22、白天人吃姜,晚上姜吃人。 23、喝开水,吃熟菜,身体健康少病害。 24、剃头洗脚,赛过吃药。 25、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26、一只苍蝇一只虎,飞到谁家谁家苦。 27、宁吃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篓。 28、要离药罐,洗手吃饭。 29、若要长寿,经常吃素。 30、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3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32、早春早春,慎防春瘟。 33、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 34、不喝酒,不吸烟,病魔见了都靠边。

35、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36、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37、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38、胃喜清凉,脾喜温。 39、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40、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41、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2、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43、病人怕肚胀,雨落怕天亮。 44、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癌。 45、桃养生,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46、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47、常常洗澡,虱子不咬。 48、母鸡清火雄鸡燥火,梢鲢搜病甲鱼滋阴。 49、走好的疖子睡好的眼。 50、深栽洋芋浅栽姜。 51、毒病毒药医。十个大夫九“当归”。 52、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第一篇 中医护理学概述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概述 【重点难点】 一、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二)开创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家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他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论述了对疾病的辨证施护理论和措施;在护理操作技术方面,《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如熏洗法、烟熏法、坐浴法、占烙法、外掺法、灌耳法等。尤其是张仲景首创了猪胆汁灌肠法。 (三)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以发明麻醉术而闻名于世。在养生健身方面,他倡导的“五禽戏”,模仿虎、鹿、猿、熊、鸟5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的保健方法,是最早的康复护理方法。 (四)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以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流芳百世。 (五)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有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是一部重要的药学巨著,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六)清代名医钱襄的《侍疾要语》是一部有关护理学的专著。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四)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 四、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辨证施护:就是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 2.开创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家是张仲景。 三、选择题 1.首创细葱管导尿法的医家是(B) A、王叔和 B、孙思邈 C、华佗 D、皇甫谧 E、葛洪 2.五禽戏的创立者是(C) A、王叔和 B、孙思邈 C、华佗 D、皇甫谧 E、葛洪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2.辨证施护 二、填空题 1.《黄帝内经》。 2.张仲景。 三、选择题 1.B 2.C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其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辩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科学。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护病求本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的基本任务:预防疾病、维护健康;既病防变、控制病情;病后调护、促进康复;积极养护、以防复发;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辩证施护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要思想,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以藏象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从宏观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小儿食指络脉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二节为命关,根据络脉在三关的显露部位,判断邪气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临床意义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再将诊疗经过掺,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六腑: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胃气下降,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主液。大肠,主传话糟粕,主津。膀胱,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奇恒之腑: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活动主感觉活动 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反克木土水火金 春多温病夏多泄泻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昼安(稳定)夕加(加重)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专柜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1)疾病的原因(2)疾病的部位(3)疾病的性质(4)正邪关系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平衡协调,且通畅无阻的正常状态 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精血同源(精可化血,血以养精)津血同源(津能生血,血可化津)。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奴精气 疫厉: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已与流行的特点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判断依据: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切诊: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包括按诊和脉诊。 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是指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搏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寸关尺分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侯肺脾命门 试述常见异常脉象及其临床意义。(P43) ①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主表证。亦可见内伤久病。 ②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③迟脉:脉来迟慢,1息不足4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④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重按空虚、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⑤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主实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