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文学伦理学解读《克莱默夫妇》

从文学伦理学解读《克莱默夫妇》

)

《克莱默夫妇》是美国作家艾弗利·科尔曼创作的畅销小说,讲述了单身父亲克莱默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成了一名“真正”的父亲,妻子乔安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抛夫弃子,追求个人自由的故事。小说反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令人侧目的各类新生事物下单亲家庭的种种问题,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呈现出了对传统经典进行挑战的新趋势。各种新的研究方法诸如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及种族主义批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各国的文学研究。文学研究也呈现出跨国界的文化研究。新的概念如消费文化的概念亦进入文学研究的范畴。自聂珍钊教授2004年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这一概念以来,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

聂珍钊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文学伦理学要求评论者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并从历史的角度做出道德评价。”可见文学批评是不能超越文学历史的。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从小说中的伦理意识、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等方面,剖析作品中这些伦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对主人公乔安娜的伦理责任和伦理选择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小说的道德启示及伦理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人物的伦理身份进行分析,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伦理问题都与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重要联系。从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乔安娜的伦理身份就由妻子的身份变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一个母亲应该承担怎样的伦理责任,是读者在阅读原作时一直萦绕于脑际的问题。

首先,作品中包含两层被破坏的伦理关系,即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在夫妻关系层面上,丈夫特德是一个男权思想严重的人,他的这种男性占主导的思想导致妻子乔安娜痛苦和挣扎的处境。他认为女性天生就应该做好本职,做到相夫教子。他应该努力工作,养家糊口,由于工作忙碌,加上他本身思想意识上的男权主义,使他忽视且无视乔安娜对家庭的付出。除了工作外,他并没有对妻子和家庭有过多的关注,以至于乔安娜即便出现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没有察觉。特德心里烦恼,妻子进行了劝慰,但是当她诉说自己心里不舒服,对于每日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感到厌烦时,丈夫却不想听,竟然睡着了。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在乔安娜开心地把儿子成长中取得的进步告诉丈夫时,他并不认为这份功劳中有妻子的份。当妻子提出想去工作时,丈夫却认为她的收入必须超过雇个管家或者保姆,否则就是蒙受损失,他难以理解妻子烦躁不安的心情,反而认为生活很幸福。这一切随着日积月累更加增加了乔安娜的苦痛,也促使她想要摆脱整日处理家务的家庭主妇身份,加速了家庭的分崩离析。

在母子关系层面上,她对孩子尽职尽责。但是她对于自己的付出得不到丈夫的认可极度抑郁,她受够了,烦透了,并不是说她不爱孩子,而是说除了做他的妈妈外,还想做其他有趣的事。乔安娜述说她为什么选择离开孩子。5年婚姻,乔安娜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多的问题,她需要帮助,但丈夫是“缺席”的,他拒绝跟她认真地讨论,只沉浸于工作。离开前夕,乔安娜已处于极度不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抑郁的状态。作为一个人,她在这个家庭中,已难以正常“运转”。她的情绪,找不到出口,她的烦恼,没有人可以倾诉,她曾经的才华,没有一英寸的空间让她施展。她不想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所以最终选择不带孩子离开。离开孩子,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其次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父与子这一伦理关系。从妻子乔安娜出走的那一刻起,便只留下了父子俩。现在他和孩子一起吃饭,给他洗澡,陪他玩一会儿,念故事给他听,直到孩子上床睡觉为止。到了周末,为了打发时间,他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去游玩。他开始关心孩子在母亲离开后的心理健康问题,陪孩子玩游戏场里的各种游戏,只为了孩子开心。他希望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有条不紊的世界,尽管他心有余而

从文学伦理学解读《克莱默夫妇》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王荣莉陈鸣

摘要:《克莱默夫妇》,这对著名的离异夫妇的故事鲜明刻画了一个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抛夫弃子离家出走的女性形象,自问世就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广大反响。本文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文学伦理学对作品从伦理身份、伦理环境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新的解读,以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伦理环境

力不足。这一切都是在妻子乔安娜在的时候在他身上不曾看到的。他努力改变现实,单独带着孩子,认为这么多月的共同生活没有虚度。他很庆幸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经历,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由于孩子的缘故,他变得更加慈爱,更加坦率,更加坚强和体贴。父与子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这些都与之前的父子关系体现出了强烈对比。一年后,妻子乔安娜回来争夺儿子比里的抚养权,两人走上法庭,最终乔安娜取得了孩子的监护权。心中纵有不舍,但是为了不伤害儿子,克莱默先生选择不上诉,以此保护孩子。作为丈夫克莱默现实不关心妻子及儿子,这一点是失职的,他的男权思想也是令人不满和气愤的。但是在单亲家庭里,他角色的转变尤其是逐渐走上称职父亲的角色是让人称道的。克莱默先生前后伦理身份的转变也令人印象深刻,给人警醒和启示。

在这部小说中,除了伦理身份变化的原因外,我们也试图从伦理环境剖析女主人公离开家庭的因素。

首先伦理环境是造成女主人公离家出走的诱因。对《克莱默夫妇》的文学批评应回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现场,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社会变迁和消费社会转型,女性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推动了女主人公做出毅然决然又与现实伦理相悖的伦理选择。

《克莱默夫妇》展现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单亲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历史背景来看,消费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式悄然而至,也带来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转变。各种思潮冲击着身处社会洪流中的男男女女。这种变迁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道德观念的淡薄,追求女性独立、个人实现等价值需求冲击着传统束缚等。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实际上生活在一个隔绝、封闭的狭小世界里,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空虚形成巨大反差。传统纽带和社会关系发生断裂,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

小说中女主人公乔安娜长期幽闭于家中独自面对孩子,对个体的尊重、宽容、沟通、倾听等人际关怀无法得到基本满足,精神状态接近崩溃,心理支柱轰然倒塌,这不仅是伦理关怀缺失和人际关系异化的结果,而且是在社会急速变迁过程中,个人身心未能同步调适,整个社会特别是女性呈现道德恐慌的表征。消费如何对正常的伦理文化进行破坏及消费社会浮华的外表下所掩盖的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

其次,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个人价值选择与家庭责任伦理之间的冲突同生活世界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克莱默夫妇》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内在心理冲突,而非表面的家庭琐事的冲突。乔安娜的离家出走终其根源是无法实现她的内心追求,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与丈夫的不对等的交流导致乔安娜精神的反自我倾向。她内心孤独,渴望和丈夫交流,但每一次的尝试却被丈夫所阻断。在这种长期压抑的精神状态下,她郁闷、不愉快。这样的人生经历终于在量变的积累下达到质变,促使她做出选择,追求一个人愉悦的生活和存在感。她跑了之后,先到加州,在某个出租车公司干点杂活,回到纽约后在一家网球俱乐部找了一个小差事,其额外的好处是免费打打网球,打网球是乔安娜一向的爱好,曾经她就经常为没有时间出勤打网球而抱怨不休,然而精神上的无法满足使她没能挺住作为人妻及作为人母最重要的那根骨头——

—责任感,这根骨头被她个人的诉求和欲望压断了。正是这一点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却也显得更真实。小说让我们反思如何看待女性,如何看待男性,如何看待责任。

对《克莱默夫妇》进行文学伦理学研究,一方面为研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从对作品的历史性内涵进行全新的阐释,另一方面,小说展示了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在家庭生活所遭遇的伦理冲突与伦理认同危机。作品中的伦理现象和关系贴近社会现实,对作品的文学伦理学解读,能够符合文学的现实道德教化和社会教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院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

[2]章海山,张健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守仁.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价值观的构建[J].外国文学评论,2004(4).

[4]崔月琴.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J].求是学刊,2000(3).

[5]邹建军.文本、文学与文化: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动力——

—乐黛云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8(1).

[6]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中国视野[J].中国比较文学,2005(1).

[7][美]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语言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