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版历史第四分册第三四单元练习

上海版历史第四分册第三四单元练习

中国古代史第三四单元会考复习试卷

一、基础填空

1、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承袭秦制,只在地方与秦有所区别,汉在地方上实行,最终导致吴楚。其开创的之局,标志者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汉初采取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治世局面,史称。但无为而治也使得也随之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现象也越发明显。

2、汉武帝一改汉初无为的局面而要大有作为。他开创制度,抑制宰相权力;创设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削弱诸侯王的权力,解决王国问题;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反击,解除北方边境威胁;开辟,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设、、、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3、东汉建立。公元年,称帝,定都,史称东汉。

4、东汉初年,刘秀以治国,实行一系列简政年安民措施,采取、、、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呈现较为安定景象,史称。

5、东汉后期,势力恶性膨胀,他们拥有,经济上自给自足;组建“家兵”“部曲”等;形成,长期把持政权。逐渐演变为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6、公元208年,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了局面形成的基础。

7、年,称帝,定都,史称曹魏;年,称帝,定都,史称蜀汉;年,称帝,定都,史称孙吴。

8、北朝包括、、、、五个朝代;南朝包

括、、、四个朝代。

9、北魏是由族部建立的。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把都城迁至,通用,穿,仿效,促进,提倡。

10、民族融合总是的,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胡族的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为再次的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11、年,隋文帝篡夺北周政权,定都,史称隋朝;年,唐高祖称帝,定都,史称唐朝。

12、三省六部制是朝开创,朝完善,三省是、、、其职责分别是、、。六部隶属于省,包括、、、、、。其运作更趋于、。三省的长官都是,朝还设置作为宰相议事机构。其后,凡是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会议的官员都是。相权对皇权能形成一定的。但专制帝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的不断增强。因此,三省六部

制是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的三省,个别宰相难以。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会受到,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之权。

13、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朝开创,一直沿用到。唐朝科举的科目中,常设的有、两科。秦朝以来,选官主要采取的方式。科举考试主要依据,普通人士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权力完全收归,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因素逐渐消解,得到进一步加强。

14、唐朝初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唐太宗开明的常为后人称道。他将宗室女嫁往,增进友谊,真诚相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促使日臻巩固。唐朝的鼎盛出现在时期,后人赞誉为。755年发生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西汉时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东西之间的、、起了重要作用。唐朝在西域设和管辖当地,使丝绸之路达到全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其中人尤为活跃。

16、中国的、、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还有许多中国特色的与等也随之西传。南亚的传入中国,影响深远。丝绸之路东端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是。

17、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日本多次派来华学习。日本全面效仿唐文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也加强了两国的关系,形成文化圈,又称。二、选择题:

1《史记萧相国世家》说,汉兴,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萧何改变的主要是A.政令B.官制C.法律D.皇帝称号

2.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3.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B.唐朝实行三省制C.宋代实行文官制D.秦朝三公九卿制4.汉武帝创设内外朝制最主要是为了

A.抑制同姓王势力

B.抑制丞相职权

C.启用亲信近臣

D.监察地方官员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6、“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7、据《汉书.地理志》载: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政府先后设置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和敦煌郡。以上四郡的设置使西汉加强了对哪一地区的控制

A B C D

8.《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 .察举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封国制 9.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言行所体现的观念为:

A .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无为而治 10、?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次则萧何,其余……等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一变局使 A .布衣将相格局的初步形成 B .官僚政治的时代结束 C .节俭务实的统治风格形成

D .郡县制度的时代结束 11.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

辖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1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1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市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下列朝代中最有可能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情况的是 A .魏晋南北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6.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

C

B

A

D

A.礼乐制度被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17.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B.蜀汉C.孙吴D.东晋18.《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观点主要表明了作者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B.只看到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错误

C.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D.想表达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19.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作为统治思想先后体现的有

①道家“无为” ②儒家的“仁政” ③墨家的“兼爱” ④法家的“法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④①②D.①②③④

20.右图为1979年甘肃省出土的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

(外国货币),由此我们可以获取得的历史信息是:

A.这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使用的外币

B.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贸易通畅

C.这是东汉按西方铸币技术所仿制

D.东汉时甘肃是我国对外贸易枢纽

21、中国古代帝王的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西汉初期皇帝刘彻的谥号对应下列哪一规定A.威强睿德曰武B.经天纬地曰文C.好内远礼曰炀D.杀戮无辜曰厉

2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A.西周B.秦汉C.魏晋D.隋唐

23.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何者属于“解释”?

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采用封邦建国制

B.三国魏晋时期的分裂,是由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引起的

C.商鞅提倡军功,规定爵位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授爵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24、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世卿世禄

B、独尊儒术

C、休养生息

D、反击匈奴

25、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需要B.减省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26、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与政策中,效果与动机明显矛盾的一项是

A.休养生息政策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分封同姓子弟作王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7、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同姓王B.铲除王国C.铲除异姓王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8、《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经训斥太子与儒士们关系过于紧密,“汉家自由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见,这个“制度”的本质是

A、推行仁政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29、汉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到汉武帝即位后,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武帝的自身喜好B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C、儒学的成熟与改进D、西汉国力的不断强盛

30、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

C、黄巾起义的影响

D、西汉王国问题的余患

31、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青年,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此后他的人生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A、不得说汉语穿汉服

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

C、不得娶汉族女子

D、必须维持祖先的姓氏

3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竖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

33、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羯D.氐

3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的结果

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净

35、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A、吴蜀建立了巩固的攻守同盟

B、自然条件利于三国割据

C.三国经济同步发展形成势力均衡D、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进程

36、北周鲜卑大臣豆卢贽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37.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事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

38、史书记载,两汉的两位开国皇帝对待儒生的态度截然不同:汉高祖瞧不起读书人,动辄用儒生的帽子撒尿;光武帝则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两位皇帝对儒士的不同态度根源于

A、文化素养不同

B、人才标准不同

C、治国思想不同

D、政治目标不同

39、西汉前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农民是阳光雨露,但却助长了豪强商贾的实力。当时国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获量的3.33%,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可见,豪强地主的膨胀主要得益于政府的

A 、分封藩王

B 、清静无为

C 、省刑约法

D 、轻徭薄赋 40、北魏时期的画像砖“汉人胡食图”反映出

A 、北魏统治者采取强硬措施推动汉族胡化

B 、汉族被内迁的少数民族同化了

C 、各民族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D

、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41、欣赏右面两幅图,左图为北魏文官官俑,

右图为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对这两幅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 、掌衡武士的创作时间早于文官俑

B 、掌衡武士的服饰适合马上活动

C 、文官俑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的特点

D 、无法判断两幅作品时间的早晚 42、隋朝对秦朝丞相制度进行的重大调整是

A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立内阁,强化王权

43.右边是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示意图,它下面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44. 按唐朝制度,中男(l6岁以上至21岁的男子)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子)才服兵役,而官员封德彝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5.中国历史悠久,完整的官僚体系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隋唐三省制B.宋代三司使制C.元代的行省制D.明代“内阁”制度46.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有政策?设计厅?之功能的是

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行中书省4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48.观察下列秦朝和唐朝的中央集权示意图,你认为相权发生变化的实质是

A.由相权削弱到皇权强化B.由三公协管到三省执行

C.由百官之首到三省牵制D.由权力集中到权力分散

4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

C.明朝内阁制度D.宋代的文官体制

50、“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中国历代文官制度的演变轨迹》。与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1.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发明动力源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受董仲舒影响,弘扬儒学需要

C.推行文官制度,防范武将专权D.深受理学影响,强化君主专制

5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

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53、下面地图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发生于

A.公元前1世纪—2世纪

B.公元1世纪—5世纪

C.公元7 世纪—9世纪

D.公元15世纪—16世纪

54. “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时期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55.“丝绸之路复兴之旅”大型采访考察团车队历时50多天,跨越8个国家,行程约1.5万公里。其目的在于推动沿线各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支车队的出发地与目的地分别是

A.长安,梵蒂冈B.西安,罗马 C.北京,米兰 D.敦煌,君士坦丁堡56.大唐王朝宽容开放,广泛吸收域外文化,成就中华文明博大恢宏。其中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西方的乐舞绘画天文历算传入B.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C.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本土化改造D.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本土化发展

57、古史中常有一些异象的记载,如《旧唐书》中说“(唐太宗)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对于这段记载的正确解读是

A、龙是当时人的一种幻觉,后人忠实地记载而已

B、伟大人物的出生肯定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象

C、中国修史到了宋代已经很完备,所有正史的记载都是可信的

D、统治者制造某些神迹,以达到君权神授、强化统治的目的

58、下列属于隋朝开创的制度有

①均田制②府兵制③科举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9、隋唐时期,掌管科举考试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 .吏部 D .户部 C .民部 D .礼部

60、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在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者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唐初政治的稳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情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三、简释题 1、帝王的治国之策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问题:(9分)

(1)材料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2分)

(2)列举汉武帝“利禄的引诱”具体措施三项。(3分

(3)不同的手段分别带来哪两种不同的后果?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2.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3.社会在流动中进步(11分)

材料一 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

而成为将相。至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

——摘自《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材料二 社会流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社会流动可使低阶层上升为高阶层,农家子弟变为绅士,……贫穷而有才能的青年……使个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各种制度有规律地运作,各级领袖能胜任地负责。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问题:

(1)战国时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2分)

(2)促成“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3)你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有利社会流动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说明理由。(5分)(4)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你认为能推动社会流动的还有哪些途径?(2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在秦统一后得以确立,历代不断完善、加强,沿用至清,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10分)

(1)由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推动这次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以唐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4分)

(3)简要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

1.帝王的治国之策(9分)

(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2)设五经博士,专事研究与传播;办太学、完成学业合格即可任官;建立地方学校以为官司吏后备人选。(3分)

(3)秦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后者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2分)言之有理即可:如统治者要疏不要堵等。(2分)2.(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f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3、(1)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官吏(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

(2)答案1:(2分)汉初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西汉开国后多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答案2:(1分)只答秦末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或只答秦朝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答案3:其它0分。

(3)答案1:(5分)

科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吏,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不仅扩大政治统治基础,而且还抑制了门阀势力;在宋朝时,又对考试制度和规则做了较大改革,增设“殿试”,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其他言之有理,有据也可)

答案2:科举制,只回答科举制度概念极其作用,未能回答北宋完善的,3分。

(4)军事政变,政权更迭,政治改革,农民起义,军功受爵,联姻结盟、察举制等(其它言之有理,有据也可)(任一,1分,总分2分)

4.(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2分)

(2)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解决:隋朝初创的三省六部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为宰相,人数众多;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皇权得以加强。(4分)

(3)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领土完整,促进多民族国家发展;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易导致暴政、腐败,阻碍历史发展;文化专制,独尊一家,箝制思想;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使生产力发展停滞。(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