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一、青铜器

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器壁很薄。青铜爵的 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现藏上海博物馆。

2.商兽面纹斝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现藏上海博物馆。

3.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

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现藏上海博物馆。

4.商父乙觥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184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

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器及盖内各有铭文“父乙”三字,是

为父乙所作的祭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5.商戊箙卣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

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此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商代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现藏上海博物馆。

6.西周小臣单觯高13.8厘米,口纵9.3厘米,口横11.6厘米,底纵8.1厘米,底横10.3厘米,重750克。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古代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此觯为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一周鸟纹。鸟纹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尚占次要地位,自西周中期起,大量出现。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往往不以造型或纹饰取胜,而是以它所铸铭文内容的重要性而引起注意。此器内底铸铭四行22字,记周成王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事。

铭文中有“王后克商才(在)成,周公易(锡)小臣單贝十朋,用乍(作)宝(尊)彝。“周公在成”,也就是成周驻扎兵旅之所,这一地方,在克商之前还没有营建成周,也

没有这个名称,因此这里的“后克商”不会指武王灭商。武王灭纣后,为了表示他的仁政,封了纣的儿子武庚在殷,以便使商族不至于绝祀,还可统治殷的遗民。但是,当武王一死,成王即位后,武庚与本来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联合发动叛乱,而且选择了周初还来不及巩固政权的时候,企图把执政的周公旦打下去,从而取代成王的统治。结果,成王和周公以极大

的力量平灭了武庚,铭文中“后克商”应是指这次成王消灭武庚的叛乱。这次战役必有许多武将参加,但史载主将是周公,这一点在铭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平灭武庚之乱后,周公把军旅驻在成,器主显然是参与平叛将领之一,因其军功而受到周公的赐金。全篇铭文仅是短短的22个字,把周初这一至关重要的史实点染出来,成了一篇周初立国的历史文献。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历史文物,根据史实,如果它是平叛后当年所铸,则可断定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1世纪),最迟当不会晚于平叛的次年。1979年,李荫轩、邱辉捐赠上海博物馆。

7.西周师遽方彝高16.4厘米,口纵7.6厘米,口横9.8厘米,底纵7.5厘米,底横9.6厘米,重1620克。西周恭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的青铜器。

方彝是盛酒器。在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都称彝器,彝器是青铜器的通名。很多古代青铜器都有自铭,如鼎、鬲、簋、盨、簠、豆、壶等,这种方形的酒器却从未有过自铭。其它各类器都有圆形或方形的,而这类器都呈方形,宋人名之为“方彝”,这一专名沿用至今。

青铜方彝出现在殷墟中期,在这以前曾见过陶质的方形器物。考古发现的方彝都是成对出土的,传世尚有很多单件的方彝,是流传过程中散失所致。

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的盠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

铭文大意为:正月丁酉这一天,恭王在康宫中的寝宫举行酒宴,师遽受到王的称美,被

命令在宴会中助欢,王命令宰利赏赐给师遽圭、璋等玉器,师遽因以作器。这类铭文属于作器记事,王举行酒宴,师遽能够参加已感到非常荣幸,在宴会上受到王的称赞又赏赐了玉器,师遽受宠若惊,将这一光荣史迹铭刻在青铜器上,他的后代子孙要永远宝用。师遽所作之器传世共二件。1961年,丁燮柔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8.西周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西周孝王时铸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

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宏伟。口沿下饰有3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6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

大克鼎是膳夫(官名)克用来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由于铭文前半部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每格一字,所以全文布局十分规整。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

膳夫克歌颂他的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第二段是赐命辞,说他做官以后,孝王又赏赐他服饰、很多地区的田亩和奴隶,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极其重要史料。

大克鼎出土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氏得此鼎后,曾镌“宝藏第一”之印。潘祖荫病逝后,其弟潘祖年将鼎由京运回故乡苏州,供放在厅堂,视为传家之宝。抗日战争爆发,其孙媳潘达于果断地将此鼎再次入土,深埋在后厅青石板之下,不露丝毫痕迹。苏州沦陷,日军曾多次至潘家搜索,遍寻无着。1951年7月,潘达于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愿将两大鼎呈献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举行潘氏捐献孟、克二大鼎的授奖仪式。现藏上海博物馆。

9.春秋牺尊高33.7厘米,长58.7厘米,重10760克。春秋晚期(前6世纪~前476年)。民国12年(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出土。春秋时期牺尊出土甚少,浑源牺尊是迄今仅见的一件。

尊作水牛形,牛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锅形器,可以取出。前后二穴原有盖,今已不存。牛尾残缺。根据构造,应是温酒器,前后二穴是用以注水,中间一穴用来盛酒。

此尊纹饰华丽,牛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饰有盘绕回旋的龙蛇组成的兽面纹;牛颈及锅形容酒器口沿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制作精美。仔细察看,可见面部、腹部、臀部上下的兽面纹,都是用同一模翻印的,只是按地位的不同,有的取纹饰的全部,有的取局部或倒置,证明春秋晚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有了用印模法制造纹饰的陶范。

此器造型稳重、生动,牛耳竖起,两角向下弯曲,鼻上置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用穿鼻的方法驯牛。是浑源出土青铜器群中最精美的一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10.春秋郘钟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传世应有13枚,上海博物馆藏有10枚,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台湾中央博物院各收藏1枚,尚缺1枚不知下落。郘钟最大高44.3厘米,重9000克;最小高24.5厘米,重2590克。

郘钟为编钟,其形式属于甬钟,甬上部饰三角纹及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及涡纹;旋上有干,舞部饰蟠龙纹,篆部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每一钟的正面鼓部两侧都铸铭

86字,记载晋大夫郘铸此大钟八肆和相应的磬四堵,并与鼓配合使用。八肆钟就是八组音阶完整编钟。旧说16枚钟为一肆,则郘钟的总数当在曾侯乙墓编钟之上。由此可知晋国音乐的高度发展。据史书记载,用钟数量之多寡与当时主人所处地位和身份有关。郘是大夫,所用钟数已超越了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当时社会已出现礼崩乐坏,是等级制度崩溃的表现。现藏上海博物馆。

11.春秋晋侯苏编钟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共16枚,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大小不一,每件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16件钟的铭文可以联缀起来,是一篇西周王朝的东征记录。

晋侯苏编钟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正月八日从宗周出发,二月二十二日到达从周,走了四十四天,次日即向

东进军。三月方死霸到达地,然后走向攻击目标。周厉王亲自向晋侯苏下达命令:率领部队从左边攻击,覆灭邑;从北边攻击,覆灭□邑,全面实施对夙夷的攻击。消灭了邑和□邑之后,最后攻占城。所有夷人全部逃跑。周厉王命令晋侯苏统率兵车追击逃亡敌人,斩首百又一十级,俘获二十人。厉王班师回成周,亲自赏赐马驹四匹,掺有鬱金汁的香酒一卣,弓一张,箭百枚。晋侯苏为了报答和颂扬天子的美德,铸作了这一(二肆16枚为一)乐音和谐的锡钟,把这一战役过程和天子的恩宠详实地记载在钟上。

晋侯墓原随葬晋侯苏编钟16件,后来此墓被盗。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

玩肆中发现晋侯苏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1993年初,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晋侯基地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苏侯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联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山西曲沃县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晋侯苏编钟14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12.春秋吴王夫差盉吴王夫差盉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提梁、龙流、三足是分铸的。各部分铸件完成后,嵌在整体陶范中合铸一体。镂空的提梁是用失蜡法铸造。腹部的纹饰使用印模技术,即把纹饰雕刻在一块陶模上,然后将陶模的纹饰多次反复翻印在陶范上,拼合成整个图案。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12字。敔王夫差即吴王夫差。

吴金即御金,也就是用吉金。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

吴王夫差在位22年,传世的遗物仅20余件,大多是鉴等水器和剑、戈等武器,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1995年12月,何鸿章捐献,现藏上海博物馆。

13.战国商鞅方升全长18.7厘米,宽12.35厘米,实测容量201.15毫升。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任大良造时,为统一秦国度量制度而颁发的容量一升的标准器。

商鞅本卫人,后为秦孝公所任用。他的变法措施为秦国以后的强大打下了基础。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改革措施之一部分。

方升外底刻有一篇秦始皇廿六年,即统一中国之年(公元前221年)颁发的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疑者皆明壹之。”

方升左侧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壹为升。”

右侧刻有“临”一字。方升前端柄上刻有“重泉”二字。

据方升边上刻的铭文大良造商鞅以16.2立方寸为一升,秦始皇统一度量所采用的标准,是早年商鞅的旧制。方升颁发地点在“重泉”县,在今陕西蒲城县南。颁发诏书时曾上缴检验,以后改发到临晋,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现藏上海博物馆。

14.战国宴乐图像杯高5.9厘米,口纵14.9厘米,口横18.2厘米,器壁厚度仅0.1—0.08厘米,重320克。呈椭圆形,略弇口,腹的上部稍鼓,往下逐渐收敛,平底,腹两侧有对称的环耳。杯之内外用凿子錾成的宴乐画像,纹饰精致,内容丰富。

杯内的图像,以两座建筑为主体,以两柱为界分为三室,每室各有一组人物,作在鼎中取肉状,或作持勺取酒,执觯饮酒状。阁下有支柱,两侧有阶梯4~6级不等,有人持物拾级而上,在两座建筑物之间的一批人物,作击鼓、抚琴状,还有两人细腰长袖,翩翩起舞。图像的左侧有鸟兽及猎人。右侧有人持弓,其上有长方形箭靶,有一箭中的。底部有极精细的蟠龙纹。

杯外的图像以一座建筑物为主体,形式与杯内相同。人物姿态各异,作持物、登阁、对饮、谈话、跽地等状,这一组画像的两侧以树为界。界外为各种姿式的飞鸟、走兽,并有二头带角兽相斗,另一端是四轮车和马,车上立三人,有御者和乘坐人,手中各有执物。

整个图像,共有3座建筑物、2辆车、48个人、33只鸟、10匹兽,以及各种器物用具。构图采用不同事件的连续展开和多层排列相结合的方法,画面生动活泼,井然有序,比较全

面地展现了战国时代贵族们各种活动状况。是中国早期绘画艺术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现藏上海博物馆。

15.汉代青铜蒸馏器通高45.5厘米。甑上有聚集蒸馏液的排流管,釜上有加注蒸馏液料的小管。与通常所见的汉代用甑、釜组合而成的甗相似。

甑,高21.1厘米,口径28.8厘米,圈足高27厘米,流管长4.1厘米。釜,高26.2厘米,口径17.4厘米,腹径31.1厘米,底径12.5厘米。注水管长6.7厘米。

甑与釜之间有一个网格形的箅,箅径17.7厘米。在箅的上面与内壁连铸有一周微呈凸弧形的边。这周弧形的边和箅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有两层作用:一层是蒸发的气体通过箅孔遇甑壁冷凝成液体后流向槽道聚集起来,通过流孔,流出甑外,这两部分即集流槽和排流管。第二层是在箅上放置某种待蒸馏的物品,通过蒸气蒸发,混入气冷凝后,获得蒸馏所需的成分。这个甑内的特殊空间,实为“储料室”。储料室弧形边宽2.6厘米,口径17.1厘米。储料室的容积约为1900毫升。

储料室上口至甑的口部为凝露室,容积约为7500毫升。蒸气通过储料室,取得某种蒸馏的成分。

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对蒸馏器所作专题研究和科学实验表明:蒸馏的过程,无论对高浓度酒还是低浓度酒都有提高酒度的明显效果。这件蒸馏器既可以蒸馏酒,也可以提取花露或蒸取某种药物的有效成分。

这件器物的构造表明了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掌握了蒸馏技术。1956年从上海冶炼厂拣选出来,现藏上海博物馆。

16.西汉“见日之光”透光镜径7.4厘米,重50克,边阔且厚,镜背当中是一个半圆钮,内圈为八曲连弧纹,外圈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8字;每字之间夹一“□”或“”符号。镜面光亮照人。

透光镜是用铜锡铅的合金浇铸而成。由于镜背面有花纹、文字,镜体厚薄不同。从镜面的断面看,镜背有花纹的地方厚,拱起小,镜面平坦;镜背没有花纹的地方薄,背面拱起大,因而在镜面上产生了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微小起伏。这种镜面曲率微小差异,使反射光聚散程度不一致,形成明暗不同的亮影,而造成透光现象。当阳光照射在铜镜上时,镜背厚、镜面平坦的地方,反射光集中,形成亮影;镜背薄、镜面拱起的地方,反射光散开,形成暗影。于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8个字及其花纹图案清晰可见。

青铜镜透光原理的研究,中国始自宋代,西方则始自百年前(西方称“魔镜”)。900多年来均未解开透光之谜。1961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视察上海博物馆时,对西汉透光镜非常感兴趣,提出“为什么会透光,要研究”的指示。后上海博物馆会同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仪表铸锻厂、有色铸造厂等单位进行透光镜透光原理研究,终于成功,为发掘祖国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实现了周恩来的遗愿。靳銎捐赠上海博物馆。

二、陶瓷器

1.崧泽文化黑陶镂空双层壶高15.5厘米,口径8.1厘米。1966年出土于青浦县寺前村遗址下层——崧泽文化层。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4950年,属崧泽文化晚期。

此器胎质灰白,器表施一层黑色陶衣。小口卷沿、短颈、折肩、圆弧腹,下承喇叭形圈足。器口与圈足边沿都分割成花瓣形,壶身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折肩筒腹壶,外层为一折肩弧腹壶,内外两层壶是在肩部和底部相粘结而烧成一器的。外层器肩和腹部,各饰四周凹弦纹,腹部和圈足部位各饰两周或一周镂雕的圆孔和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图案。造型奇特,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2.良渚文化黑陶细刻纹阔把壶器高15厘米,腹径9.5厘米。1984年出土于青浦县福泉山遗址第65号良渚文化大墓。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4500年。器型为侈口、粗颈,

壶身浑圆,下承圈足,壶口前侧上翘成宽流,相对的另一侧附一阔把手。阔把外侧饰有密集的直条纹,上有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壶身经过打磨,整体乌黑光亮,并刻精细花纹。在壶的流部饰一只双翼展开的飞鸟;腹部的主体纹饰是10余只飞翔的鸟,鸟身填刻云纹与纵横相对的平行短线,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通体陪衬纹饰是折线纹,线条纤细如发丝。其优雅的造型与精美的纹饰,是迄今良渚文化考古发现中不可多得的。现藏上海博物馆。

3.商青釉弦纹尊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足径9.9厘米,是中国早期原始瓷器。

中国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是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以瓷土作胎,胎质含铁量在3%以下,表面施釉,釉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烧成温度高达1200度左右,无显著的吸水性。

此尊系轮制,胎壁较薄,大敞口,腹微鼓,圈足外翻。灰胎,内外施釉,釉层薄而均匀,呈青黄色,局部聚釉成斑点状。圈足内外无釉。口外沿及腹部饰细斜方格纹,体划饰弦纹八组。造型端庄。现藏上海博物馆。

4.唐越窑海棠式大碗高10.8厘米,口纵23.3厘米,口横32.2厘米,底径11.4厘米。

越窑窑址在今浙江省绍兴、上虞、余姚上林湖一带。这里是古越族分布地之一,春秋战国时为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唐代为越州,因此称“越窑”。以烧造美丽的青瓷著称,创于东汉,唐、五代达到了越窑青瓷最高水平,到宋代后,逐渐被龙泉窑的青瓷取代。

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青绿,釉面光滑,装饰富有美感。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以此来形容越窑青瓷的美。

此碗釉色润泽如玉,青中闪黄,光泽柔和,确有“千峰翠色”之美,口微敛,圈足外翻,圈足内有釉,露胎处呈灰色,泛出赭红色薄釉。足部有支烧痕16个。器形硕大,又极为规整,是传世唐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5.五代白釉镂雕殿宇人物瓷枕高13.6厘米,长18.4厘米,宽22.9厘米。

陶瓷制作的枕,隋唐时代已可见,五代、宋时广为流行。其形状多样,有长方形、八角形、腰圆形、如意头形、银锭形、兽形(虎、卧牛等),还有作卧伏姿势的孩儿枕、卧女枕。此枕作建筑中的镂雕殿宇形式,则更为罕见。釉色纯净洁白,积釉处微闪黄绿。枕面呈如意头形,两则微上翘,下为仿木结构建筑的方座。座前后有门,后面一门半开,一人戴软巾帽,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左臂下垂,右手握腰带,侧立于门前。拱、门额、门簪与枕面承接。台基前后有台阶,前面4级,后面7级。枕面印花卷枝纹。

造型与装饰采用对比手法,枕面的弧线与仿木建筑的直线,形成曲直对比;富于韵律感的装饰花纹与庄严静穆的建筑造型构成了动静对比;封闭的建筑实体中将门处理成半开启式,显得实中有虚,虚以衬实,明暗上互相对照,艺术手法甚为新颖。现藏上海博物馆。

6.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高4.8厘米,口径23.2厘米,通体施白釉,口沿包镶铜口,下有圈足,盘心有印花云龙纹,为定窑烧制。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之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和东西燕山村一带。宋代印花瓷,以定窑为最佳。此盘盘心内印纹十分清晰,一条腾越于漫漫云雾间的行龙,毛发飘然,龙爪舒展,神态威严,其印花技艺达到宋代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

定窑烧制工艺一大特点是“覆烧”,盘、碗装窑时皆反扣,因而口缘无釉而毛糙。宋人陆游《老学庵游记》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这种“芒”即毛口,后人称之为“芒口”,故烧成后均以铜、金或银包镶器口。《吴越备史》称其为“金装定器”。此盘以铜包镶口沿,包口处均匀平整,天衣无缝。

此盘釉色白中微泛牙黄色,是定窑瓷的典型色调。盘外还可看到流釉,俗称“泪痕”,是定窑瓷最常见的现象,为鉴定宋代定窑瓷的特征之一。

据传,此盘于民国37年(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的法兴寺内。出土时共有10件,6件已流向海外,4件留存国内,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即是其中之一件,原藏于著名胸外科专家、文物收藏家顾恺时家中,70年代顾恺时偕夫人成言嘉捐赠上海博物馆。

7.宋汝窑盘高2.9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敞口,圈足外卷,盘心微突起,通体施天青色釉,满身细纹开片,底有芝麻状支钉痕三个,是传世汝窑的典型器。

汝窑,北宋后期的官窑,窑址长期不明。1986年冬上海博物馆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调查发现汝官窑标本及窑具。宝丰县宋属汝州。宋哲宗时,宫廷指令汝州烧造供御青瓷,故名汝州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有“汝窑为魁”的说法。

汝窑烧造年代,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当时汝窑器已属珍品。南宋人有“近尤难得”之感。器型以盘、碟、碗、洗为多;玉壶春、纸槌瓶及胆式瓶、出戟尊、奁形香炉、盏托及椭圆形四足盆均为其代表性器物。汝窑器均为小件器,器高一般在20厘米左右,没有超过30厘米的;圆器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以上是极个别的。器底有的刻有“奉华”及“蔡”两种铭文。至今所见的“奉华”款仅3件,“蔡”字款仅2件。

据已发表材料,至今仅存汝窑器70余件,台湾故宫博物院藏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件,上海博物馆藏9件,天津艺术博物馆藏1件。还有部分流散在海外,如英国9件,美国3件,日本2件,香港1件等。现藏上海博物馆。

8.南宋官窑贯耳瓶高12.8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5.2厘米。1953年1月,青浦县重固乡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任仁发墓出土。器形为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部两侧对称饰以二圆筒形贯耳。形制端庄凝重,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特点,造型仿自古代铜制投壶。

宋代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南宋官窑是宋室南渡后在临安(杭州)另立的新窑。南宋官窑又有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现今发现的杭州乌龟山官窑,应即为文献所说的“郊坛下官窑”。乌龟山官窑产品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有厚釉薄胎和薄釉厚胎两类。此瓶釉厚而润泽,釉色呈粉青色,口缘、边棱等釉薄处现出胎色,呈黄褐色;底足无釉,露出赭黑色胎骨,有“紫口铁足”之特征;釉面具有本色开片。与窑址标本比较,属南宋官窑中的厚釉薄胎一类。现藏上海博物馆。

9.宋哥窑五足洗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7.2厘米。器形古雅质朴,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中首次出现“哥哥洞窑”和“哥哥窑”的窑名;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是最早提及“哥窑”并将它列为宋代名窑的记载。

相传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两人,精于制瓷。两人各主一窑,兄烧之窑叫“哥窑”,弟烧之窑叫“弟窑”或“龙泉窑”。但龙泉古窑址发现的青瓷习称“哥窑型”青瓷,与青釉带开片,紫口铁足的“传世哥窑”颇多相异之处。传世哥窑的窑址在何处,至今尚未发现,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传世哥窑器造型有瓶、炉、洗、盘、盌等;胎色有深褐、深灰、棕黄等;釉色有粉青、青灰、米黄各色。开片,原属工艺上处理不当,致使瓷器冷却时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造成的釉面裂纹,这种烧造工艺上的缺陷出现的开片,反而具有特异的纹饰效果,形成“传世哥窑”的重要特征。由于釉面流淌,在有些器物的口沿部位出现脱釉现象,露出胎色,在器足施以酱色釉,形成了“紫口铁足”的重要特征。

此洗形制为圆唇,直腹,平底,浅圈足,内心微下凹,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如意形五足。棕黄色胎。内外施釉,釉厚,呈米黄色。釉开黑、黄两色开片。大开片呈黑褐色,小开

片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犹似“金丝铁线”纵横交织在一起。器心有支钉痕六个。圈足内施酱色釉,制作规整,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10.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高26.2厘米,口径21.8厘米,底径16.9厘米,钧窑瓷中上乘之作,北宋时期名品。

钧窑中心窑区在河南省禹县钧台,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乳浊状铜红釉而著称于世。该窑的创烧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此尊仿古铜器式样。胎体厚重,胎质坚密,口缘外撇,颈部斜向内收,小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饰长方形出戟12个,分置在颈、腹、足部,每一节4个,双双对称。足内刷满芝麻酱色釉。足内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类器物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尊内外所施月白色釉,有的部位呈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线条,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称之为“蚯蚓走泥纹”,是鉴定北宋钧窑瓷器真伪的标志之一。釉色匀净,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形成钧釉的独有特色。有人赞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确有巧夺天工之妙。1989年9月香港胡惠春、王华云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11.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瓶高42.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4厘米。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是在成型瓷坯上用钴料作画,再上透明釉以高温一次烧成。青花瓷器的烧制成熟是元代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

此瓶为平唇外侈,梯形小口;短颈,圆肩,敛腹,平底,浅圈足。习称“梅瓶”,源自北宋,是一种储酒器。器物采用分段成型粘接工艺。胎质细白坚致,通体施透明釉,底部露胎,显出红褐色斑点。通体绘青花纹饰五组:肩部饰变形覆莲瓣加绘杂宝(银锭、火珠、双角等)及缠枝番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绘变体仰莲瓣纹。花卉枝干缠绕,布局规则,富有节奏,表现出一种有秩序的流动感,给人以延绵不断的联想。花朵规整,花叶肥大,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纹饰描绘纤细工丽,线条酣畅流利,笔意准确细腻,加上层次繁复,形成一种花团锦簇、刻意求工的艺术格调。青花发色浓翠鲜丽,青花浓厚处铁斑明显可见,并沁入胎骨,这是当时使用西亚出产的苏麻离青的典型特征。整个器物造型高大雄伟,纹饰繁复工整,使中国的传统工艺与西亚的装饰风格在它身上得到了统一,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作品。

典型元青花一改唐、宋及元代前期以来传统青花的晦暗色调,引入进口青料,改进制瓷原料和制瓷工艺烧制,是元代后期景德镇的新品种。如今典型元青花存世的完整器不多,流传海外的要多于国内收藏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12.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折枝山茶纹扁壶高24.9厘米,口径 3.1厘米,底径7.6×10.1厘米。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平底,底部无釉;器身满饰青花纹饰,款式新颖,俗称“抱月瓶”,亦作“宝月瓶”,明初永乐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官窑瓷器。

此壶青花纹饰分三组,颈部绘缠枝花卉纹,肩部绘蕉叶纹,腹部主题是折枝山茶纹。构图疏朗有致,有空间感。永乐官窑主要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也称苏泥勃青)钴料绘画,烧成后多呈宝石蓝色,且有许多沁透入骨的铁黑斑疵,是永乐宣德的青花特征。此扁壶器身青花完全达到这种效果。笔绘工细,画风流畅,是永乐官窑青花的典型代表作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13.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高32.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12.3厘米。器物圆口、直颈、广肩、直腹、圈足,颈上一侧有流,流口开葫芦形孔,另一侧置把手,造型仿中东地区伊斯兰金属器皿,带有明显的西亚文化因素。

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质细腻,釉色晶莹,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此执壶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透明釉,釉层晶莹厚润,釉面有桔皮纹。全器青花纹饰六组:颈部,由上而下饰回纹,中缠枝花卉和缠枝纹带二肩部凸处绘变形莲瓣纹作为纹饰间的间隔;腹部

以牡丹、海棠、桃花、秋葵和山茶花装饰,分别表现春、夏、秋、冬四季;足饰缠枝纹带。各组纹饰上下皆栏弦纹一圈。流部两侧饰如意纹,下绘缠枝花草,把手上绘折枝花卉。底内施釉。纹饰描绘主要为写实风格,间以变体笔法。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料浓厚处有沁入胎骨的铁斑。圈足内满釉,署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生产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陶瓷史上称为青花生产的黄金时代。清乾隆朱琰著《陶说》称宣德官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窑为最。”此件宣德青花执壶,制作规整,绘画工细,并具有伊斯兰造型风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存世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14.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春夜宴桃李园图笔筒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7.1厘米。圆筒状,矮圈足,底心内凹而一圈无釉,有青花单圈三行六字“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色彩淡雅柔和,是雍正官窑粉彩器中极为精致的作品。

粉彩瓷器始于康熙,雍正朝在前朝基础上,融合珐琅彩制作工艺创制了这种釉上彩新品种;造型、胎釉和彩绘,均较前有所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位以玻璃白粉打底,用绘画中没骨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由于粉彩的烧成火度较低,比五彩用色更多,色彩更为娇艳、淡雅、柔丽。此笔筒在器身上以粉彩勾勒填彩,描绘唐代诗人李白春夜与众兄弟宴饮桃李园赋诗作序的情景。画面构图分为宴饮与作序两个场面。宴饮场面:堂上六人围几席地而坐,几上置肴槅。人物或作举杯饮酒,或持杯思索,或醉酒侧倚,或凭栏凝视,不同性格与动态的表现,极为自然。作序场面:园中设一长方石案,三人伏案观文。余人仰首凝思,或俯首推敲,或围案吟咏。人物有坐有立,有仰有俯。另有童子三人,一人捧酒坛,一人执壶,一人炉前当炊。构图有聚有散,有正有反,神态各异,均围绕作序这一主题,在两图之间,以湖石、桃李作为间隔。画面充分利用装饰面的宽而平特点,作传统绘画长卷式的连续构图。门楣和树枝间悬挂烛灯,点明是在夜间,桃李盛开则又暗示在春季。一景一物都不离“春夜宴桃李园”赋诗作序这一主题。现藏上海博物馆。

15.清乾隆景德镇窑珐琅彩竹石鹌鹑图瓷瓶高19.15厘米,口径5.55厘米,底径6.2厘米。器形为敞口、束颈、圆肩、腹略鼓出、圈足。造型稳重端庄,轻巧丰满。胎体细白而轻薄,釉质细润。釉上绘以珐琅彩工笔重彩花卉禽鸟图:在峻峭的山石上,栖息着十只鹌鹑,它们或低头啄食,或抬头鸣叫,或侧耳聆听,或舒展双翼,空中另有两只鹌鹑飞临山石作降落状,姿态自然活泼、栩栩如生。山石后及草地上,绘有秀竹、海棠、月季、兰花及灵芝。用笔工整细腻,施彩浓重鲜丽,布局上下呼应,错落有致,于工致中极清韵之至,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圈足内有蓝料双框“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珐琅彩始于清康熙年间,是一种釉上彩瓷,由宫廷画师在官窑白瓷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纹饰图案,再以低温烘烧而成,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御用瓷,存世很少,极为珍贵。乾隆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珐琅彩而有所发展。工艺更加成熟,图案更讲究层次及透视效果,纹饰也更趋于繁复华丽,并有吉祥寓言的纹饰。此瓶图案以鹌鹑为主体,并配饰长竹、山石,寓有“月月平安”的吉祥意味,表现出乾隆官窑瓷器的意趣所在。现藏上海博物馆。

三、书法

1.晋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麻纸本,纵23.5厘米,横26厘米。唐人钩填本。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曾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书法,后师承张芝、钟繇,能博取众长,增损古法,精研体势,创立妍美流便的行草体。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尊之为“书圣”,载誉千年。

《上虞帖》,草书,7行,58字。全文为:“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面。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

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文中提到的“修龄”即王胡之,是王羲之从兄弟。“重熙”即郗鉴之子郗昙,是王羲之的妻弟。“安”即谢安,是王羲之的好友。

此帖笔力清劲,气韵流畅,点划精到,风格遒美。仍体现出王羲之中年以后草书的风貌。帖前,有赵佶(宋徽宗)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帖上钤有历代鉴藏印记。前后上角钤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印”,朱文墨印,右下角有南唐“内合同印”,北宋宣和钤有“御书”朱文葫芦半印、“双龙”朱文玺、“宣”“和”朱文联珠玺、“政和”“宣和”朱文长方玺,元代钤有“奎章”,明代钤有“晋府书画之印”、“韩逢禧印”,清代钤有“梁清标”印。

《上虞帖》曾为南唐内府、北宋内府、明代晋王府、清初梁清标、嘉庆时商载、清末程定夷等所藏。

王羲之真迹,宋时已极不易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侍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所藏历代法书,摹刻在枣木板上,即为著名的丛帖《淳化阁帖》。此帖刻入《淳化阁帖》,故唐摹本《上虞帖》系摹刻之祖本。

此帖在《宣和书谱》、《东图玄览》、《墨缘汇观·续录》等均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2.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摹本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唐代摹本。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移居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生于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卒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86年)。曾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初学父书,后得汉张芝笔法,擅隶、楷,开行、草书新体,与其父羲之并称“二王”。

《鸭头丸帖》,行书,2行,15字。全文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是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笺。鸭头丸,是一剂利尿消肿的丸药。

此帖笔法灵动,书风流美,充分显示出王献之书法宛转妍媚的个性。

《鸭头丸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有“宣和”、“政和”印)、元天历内府(钤有“天历元宝”朱文印)收藏,天历三年(1330年)赐于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明代又入内府,万历时为新安收藏家吴用卿所有,崇祯时入吴新宇家,清光绪时为徐叔鸿所得,民国时归叶恭绰珍藏。

帖前,有明代万历间人延陵王肯堂题签:“晋尚书令王献之鸭头丸帖”。帖本幅有元虞集题:“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来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来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题记;清周寿昌、江标题跋。

自宋《淳化阁帖》以后刻丛帖中,多有此帖之摹刻本。宋《宣和书谱》、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陈继儒《妮古录》、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均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3.唐怀素《苦筍帖》《苦筍帖》,绢本,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为怀素传世著名墨迹。

怀素,俗姓钱,法名藏真。湖南长沙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卒年不详。贞元十五年(799年)尚在,时年63岁。是唐代以草书著称的杰出书家。(唐代,另有僧人,亦名怀素,法名宾列,系玄三藏的弟子,前代史籍如《宣和书谱》和项元汴题跋等,曾将怀素藏真误作玄三藏法师的门人。)

怀素一生精意书法,尤擅草书。师承张芝及王羲之、王献之,用笔圆转流畅,与张旭齐名,时有“颠张狂素”之誉。

《苦筍帖》,草书,2行,14字:“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锋正字圆,神采飞动,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乃”字之撇笔,放腾若跃;“迳”字之转笔,蜿蜒流动,含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微妙天趣。此帖还具有“一笔书”的特点,“乃可迳来怀素上”七字,连笔连字,一挥而成,自有奔流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此帖帖前有清弘历题签和“醉僧逸翰”引首,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弘历、李佐贤、陆润庠等题跋。钤有北宋“内府图书之印”、明“项子京家珍藏”等鉴赏收藏印数十方。

《苦筍帖》曾为北宋内府,元欧阳玄,明项元汴、项玄度、程申之,清安歧、永歧、永瑢、永瑆、奕訢、载瀅等珍藏。此帖,明陈继儒《妮古录》、清吴其贞《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歧《墨缘汇观》、李佐贤《书画鉴影》等均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4.唐高闲《草书千字文卷》楮纸本,纵30.8厘米,横331.3厘米,是高闲传世仅存的代表作。

高闲,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未详。约为唐宪宗元和至唐宣宗大中(806~859年)时人。幼年出家开元寺,后入长安(今西安)荐福寺、四明寺为僧。书法学张旭,师怀素,擅草书。韩愈有赞其书法成就之《送高闲上人序》一文。宣宗(847~859年)时,曾奉召在御前挥毫,得赐紫衣。

《草书千字文卷》,残本。全文系录梁周兴嗣撰千字文。自首句“天地玄黄”至“园莽抽条”的“园”字,均已佚失,尚存“莽抽条”以下52行,243字。卷末署款:“吴兴高闲书”。此卷所书笔力雄健,气势豪迈,神采超逸,点划之间意态秀发。运笔缓、速、动、静,变幻不定,有“动不可留,静不可推”之妙。

此卷宋米芾《宝章待访录》著录时尚未残缺。入元鲜于枢收藏,著《困学斋杂录》时已残缺,仅存后半卷,鲜于枢将前阙部分补书22纸,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对此有著录。清初,补书复散,故安歧《墨缘汇观》著录称“高闲半卷”至道光年间蔡世松收藏时,将后半卷与鲜于枢补书合装成卷,并刻入《墨缘堂藏真》从帖。光绪年间,鲜于枢补书再度佚去,故《三虞堂书画目》著录时,则名为“唐高闲上人草书千文真迹卷”。

《草书千字文卷》前隔水有清安歧题签:“唐高闲半卷千文”,“麓村珍藏”,清李慎隶书题签:“高闲上入妙墨”。拖尾有明林佑洪武丁卯(1387年)、清王崇烈宣统庚戍(1919年)题跋和近人景朴孙的七言诗跋,还有近人题跋:“番禺叶恭绰所藏名僧法书第一品,民国九年景朴孙割爱让归叶氏。”

此卷钤印62枚:有元代鲜于枢之“箕子之裔”,乔篑成之“乔氏篑成”、“乔氏真赏”,有明代林佑之“林左民”,清代卞永誉之“式古堂书画”、“式古堂书画印”、“式古堂”、“卞令之鉴定”,安歧之“朝鲜人”、“安歧之印”、“安仪周家珍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毕泷之“娄东毕氏家藏”、“毕涧飞珍藏印”,查莹之“映山珍藏”、“查映山氏收藏图书”,李滇之“李氏审定”、“勤伯过眼”,宫尔泽之“宫个泽审定”、“农山欣赏”,沈秉成之“耥园至宝”,蔡世松之“蔡印世松”、“听涛”、“金陵蔡友石收藏图书”,景朴孙之“完颜景贤精鉴”,民国时有叶恭绰之“遐公”、“叶恭绰”、“莲社”、“第一稀有”、“番禺叶氏所藏”、“番禺叶氏遐庵珍藏书画典籍之印记”、“遐厂铭心之品”。此外,尚有朱文花押“如庵秘籍”、“邓邾靖观”、“神品”、“心赏”等印。由此亦可见其流传之端倪。

从印鉴和题跋所载,此卷曾为宋赵明诚,元鲜于枢、乔篑成,明方鸣谦,清卞永誉、安歧、毕泷、查莹、宫尔泽、沈秉成、蔡世松、景朴孙、叶恭绰等人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5.宋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书迹。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执政期间,推行新法,熙宁七年因新法受挫而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受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荆公,身后谥曰文。

《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

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

卷末自题:“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时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钟山,率弟子谭掞、蔡肇等人编纂《字说》。元丰七年,王安石自钟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乞赐额,有旨赐名“报宁”。自题中谓将楞严经“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报宁禅院”。

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学名世,书法亦颇有造诣,时人评他的书法近学五代杨凝式和北宋沈辽,得沈之清劲,远绍晋宋。《宣和书谱》记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结字修长紧聚。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用笔清劲,起笔轻按,导送收放,使转灵活,颇得杨凝式的笔法。全篇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间错落参差,并不板滞,有“横雨斜风”之势,得萧散简远的意韵。

卷后南宋牟献之题跋:“霜筠雪柏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王介甫既赋此诗,元丰八年四月,竟罢政而归,书经乃其时也。继遂为元祐矣。假本道原即刘秘丞恕也。经中十二者,欲令法界众生,求男得男。是时雱已卒,介甫之意端有所为。后舍半山所居为寺,申其荐拔。可叹也。作字有斜风疾雨之势,亦其性卞急使然,然不妨妙得书法。陵阳耄叟牟献之书。”又元王蒙题跋:“观世音菩萨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人三摩也,与眼鼻口舌身意日 相倍,此一节楞严经之法髓也。荆王暮年深悟佛理,故特于是经提出而亲书之。所以深警禅学之士,岂复有心较世间之荣辱是非及字画之工拙也哉。后学王蒙叹慨而敬书之。”接后又有明项元汴、周诗临题跋。

王安石自题中的“道原”,牟献之跋中以为即刘恕,非是。经考,道原应为沈道原,名季长。

是卷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钤有收藏印。卷上所钤元赵孟頫之“赵氏子昂”、“大雅”、“松雪斋”诸印俱伪。著录于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等书。1985年4月,王南屏、房淑嫣捐赠上海博物馆。

6.宋苏轼《祭黄几道文卷》纸本,纵31.6厘米,横121.7厘米。为苏轼中年以后书法达到成熟境地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景祐三年(1036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他的书法初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年学颜真卿,晚年近李邕,参合各家而自成一格,号称“苏体”。自称用笔如“绵里裹铁”,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被誉为宋代四大书家。黄庭坚评其书曰:“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此卷是苏轼与其弟苏辙联名吊祭姻戚黄好谦(字几道),由苏轼手书。书于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52岁。祭文291字,笔力遒劲,结体严谨,风格古雅,真率自然。引首前隔水有清笪重光题签、费念慈光绪十二年(1886年)题签。拖尾有董其昌、陈继儒、周仲简、周秀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同观款(董其昌题)。有清笪重光康熙十九年(1680年)跋,王鸿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跋,李鸿裔光绪六年(1880年)跋。字卷上有“黄仁俭图”、“珍秘”、“黄氏家藏”;“何印良俊”、“清森阁书画印”;“笪印重光”、“直指之章”、“润州笪重光鉴定印”、“江上外史笪重光在辛父印”、“江上外史”、“江上笪氏图书印”、松子阁”;“鸿绪之印”、“王俨斋鉴赏法墨名书”、“云间王俨斋收藏记”、“俨斋秘玩”;“明文靖世家图书”、“严泽之印”、“严氏道晋”、“瞿苌生”、“古泉山馆”、“或世守心”、“冥鸿馆”、“王兴谟珍藏”等钤印。

此卷曾经南宋书法家黄仁俭(黄几道曾孙),明华夏、朱大韶、王世贞、曹周翰,清笪重光、王鸿绪、顾文彬收藏。曾见于明王世贞《弇洲山人续稿》、《续书画题跋记》、汪珂玉

《珊瑚网法书题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7.宋黄庭坚《华严疏卷》绫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15厘米。为黄庭坚中年所书。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擅长诗词,工真、行、草书。早年学周越,后取法于褚遂良、颜真卿,得力于《瘗鹤铭》。草书受张旭、怀素、杨凝式影响,而自成一体。与苏轼齐名,为“宋四家”之一。

《华严疏卷》,大字行书19行,凡113字。应巽上人为华严佛事化缘而作。疏文为:“□门抽顾颂,衲僧眼皮重,眼皮七八量,雷车打不动,打不动,抽顾颂,时念弥陀三五声,追

东村李胡子生天,西山襄孟八郎强健,福田院里贫儿叫唤,乞我一文大光钱。”卷后有黄庭坚自跋云:“巽上人为华严作佛事,又持此轴来乞作小疏,予以为鹭鸶股上不胜下刀,可持此字去,有能以百千助缘事者,与之。鲁直题。”疏文蕴藉而有理趣,寥寥数语,把衲僧边念经,边瞌睡,念念有词,有口无心,刻划得栩栩如生。

此卷笔划遒劲娟秀,结体疏朗萧逸,深得晋人韵趣,堪称黄氏书法的杰构名作。曾经明韩世能藏,钤有“世能”朱文印;清初韩逢祐藏,钤有“逢祐”白文印;汪日丞藏,钤有“钱塘汪日丞迟云氏图书记”、“迟云珍赏”朱文印;益阳周氏藏。嘉庆七年李廷敬刻入《平远山房法帖》。见于明张丑《南阳法书表》、张丑《真迹日录》、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等著录。1962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8.宋米芾《多景楼诗册》行书,纸本,共15开,纵31.2厘米,横53.1厘米。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湖北襄阳人,世称米襄阳、米南宫。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崇宁三年(1104年)擢任书画学博士。擅行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并擅画,以水墨作云山,世称“米家山”。精鉴别,著有《书史》、《画史》等。

多景楼位于镇江甘露寺内。米芾题诗“华骨兜率梦曾游,天下江山第一楼,冉冉明廷万灵人,迢迢溟海六愁,指分坱扎方舆露,顶矗昭回列纬浮,纳子来时多泛钵,汉星归未觉经牛,云移怒翼搏千里,气需刚风御九秋,康乐平生追壮观,未知席上极沧洲。”诗后,米芾书:“多景楼禅师有建楼之意,故书。”

《多景楼诗册》,笔势纵横,墨采飞舞。其字粗壮处不觉痴肥,燥笔处却秀润妍媚。整体结构,疏密得宜。

卷后有宋何执中崇宁元年(1102年)题跋:“昨日元度(蔡卞字元度,系蔡京之弟)座上见襄阳米元章所题多景楼诗,不独仰其翰墨,尤服造语之工,真可目之三绝,崇宁(宋徽宗年号)元禩(同年),清明前一日,剑川何执中,谨跋。”

此册初为蔡京的兄弟蔡卞所有,继为秦桧家藏,钤有“桧”、“秦熺之印”(秦桧之子),“秦埙”(秦熺之子)朱文古篆印;明初流到黔宁王沐英家,钤有“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白文印,“征南将军图书”(沐英之子,名晟)、“沐璘廷章”(沐璘字廷章,沐英之孙);清代曾为安歧所藏,钤有“安歧之印”、“仪周鉴赏”、“安仪周家珍藏”;后落入皇宫,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后由高宗赠给成亲王永瑆,钤有“永瑆之印”、“诏晋斋”、“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皇十一子”;晚清流出宫外,为成克巩所藏,钤有“成克巩”、“大名成氏象贤堂珍藏图书印”。现代为吴湖帆珍藏,钤有“吴湖帆印”、“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吴潘静淑”等。现藏上海博物馆。

9.元赵孟頫《十扎卷》纸本,共十笺,行草书,纵24.8—27.6厘米,横37.5—74.4厘米,是赵孟頫书写最为纯熟的作品。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著名书画家。书法宗“二王”,温润闲雅,世称“赵体”,对后世影响很大。绘画山水、人物、花竹木石都很精到。

《十扎卷》笔意宛转,骨肉停匀,可谓“粗审流丽,度越魏晋。”尺牍是随兴所作,正、草间出,映带匀美,无丝毫窘束之态。最能流露作者性情意趣和功力素养。

十通尺牍,九通是给石民瞻的,一通是给仁卿的。石民瞻名岩,字民瞻,与赵孟頫是姻亲。仁卿姓高,是民瞻的亲戚,均与赵氏夫妇有数十年交往,情谊颇深。十通信的内容,都属于约会、馈赠、需求等家常琐事。从书体、款式、内容等方面看,当是50岁前后的作品。

卷后题跋甚多,年代较早的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黻题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张跋记。从张跋文看,张黻即张五世祖“西庄”。

此卷原为石民瞻珍藏,临殁时赠给朋友戴氏。成化二年张黻从戴昕处购得,到张题跋为止,在张家传递了五代。入清后为王鸿绪所得,钤有“王鸿绪印”朱文印。其子将它献给乾隆帝,因“内府贮藏赵迹甚夥”,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退还王家。嘉庆、道光以后,又经潘延龄(钤有“潘印延龄”白文印、“延龄心赏”朱文印、“臣潘延龄”白文印、“潘氏松石斋藏”白文印)、罗天池(钤有“罗氏天池”白文印、“罗天湖家珍藏”白文印、“罗氏天湖”朱文印)、斐景福(钤有“斐伯谦审定书画印”朱文印)、伍元蕙(钤有“南海伍元蕙宝玩”朱文印、“伍元蕙俪荃氏”朱文印)等人收藏。最后一位收藏者是刘靖基,钤有“刘靖基、吴舜琴同鉴赏”朱文印、“刘靖基伯寅氏鉴赏之印”朱文印。1980年6月,刘靖基捐赠上海博物馆。

10.明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卷》纸本,纵31.3厘米,横1001.7厘米。以狂草书体,写苏轼名篇“前、后赤壁赋”,为祝允明气势磅礴绝精之作。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卒于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相交往,时称“吴门四才子”,擅长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草书学唐代怀素和宋代黄庭坚,笔法纵逸,挥洒自如,长卷巨幛,往往一气呵成,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的评语。曾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

《前后赤壁赋》用笔犹如脱缰之骏马,纵横驰骋,或中锋聚攒,力能透纸;或笔端轻带,细若游丝;或侧锋取势,劲如折戟,结体奇幻多变。整个字卷一气呵成,得心应手,越写越畅。到最后一段,则心力激荡,变化层出不穷,千姿百态,更为奇绝的是用点表字达意,成为对它所代表的汉字的抽象,在全卷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卷前有近人李端清戊午(1918年)题签。卷后有明黄省曾嘉靖壬辰(1532年)跋。文徵明甲午(1534年,嘉靖十三年)真书跋。文嘉嘉靖甲午跋。文从简天启癸亥(1623年)跋。文震享跋。近人罗振玉乙丑(1925年)观题。日本长尾甲丙寅(1920年)跋。此卷曾为明汪西山藏,虞卿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11.清朱耷《刘伶酒德颂卷》纸本,纵25.7厘米。横531.1厘米,为朱耷传世行书大字长卷绝品。

朱耷本名统,明宁王朱权后裔,因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

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其祖多炡,父谋皆为书画家。与朱道明(即书画家牛石慧)为从兄弟。明亡,清军入南昌,因深受刺激,遂剃发为僧,皈依佛门,历时长达33年(1648~1680年)。还俗后,以卖画维持生计,直至终老。别号先后有传綮、刃庵、法崛、净土人、雪个、个山、驴、驴屋等。59岁后则多署八大山人,笔形似“哭之”或“笑之”。擅画花鸟、山水,自标高风。其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献之父子及颜鲁公,同时受董其昌影响。楷书旷畅遒逸,行草书喜用软毫秃锋,虽多圆润,然不失奇伟之气。所作脱尽明人习气,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当时的原济(石涛)、弘仁(渐江)、髠残(石谿)并称为“四高

僧”,享誉极隆。

此卷行书录西晋刘伶所作《酒德颂》,仿北宋黄庭坚书体。行次参伍错综,行多则五字,少则二字,通篇洒脱自如而极富变化,总体上显现了黄山谷书法“侧笔取势、拗崛纵横”的性格特征。卷末虽自题谓“仿山谷老人书”,然细察之,字里行间却不时透出“风樯陈马、沉着痛快”的米芾书法之风神,其落款署名为“驴”,当为54至58岁的作品。

此卷经近人霍山裴景福收藏,曾刊入《壮陶阁帖》。1979年12月,严庆祥捐赠上海博物馆。

四、绘画

1.唐孙位《高逸图卷》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无作者款印。现存卷首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墨题“孙位高逸图”。

传世唐代绘画极少,孙位作品更少。据《宣和画谱》记载,宋时内府藏有26件,而流传至今,仅此1件。

孙位,一名遇,浙江绍兴人,自号会稽山人。以善画龙水、释道人物和松石墨竹著称。

“高逸”系指魏晋之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有竹林七贤之称。此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七人,北宋时已经残缺,仅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整个画面,以四个士大夫为主体,列坐于华美的花毯上,在他们旁边或身后,各有侍者一人。

图右第一人为山涛,体态丰腴,袒身披襟,倚着绮丽的花垫,抱膝凝视,一副放诞傲慢的样子。在他的身旁,摆着精美的酒具,侍者手把一琴,略带倦容。

第二人王戎,踝足趺坐,右手执如意,左腕懒洋洋地搁在右手上。凝神静观,若有所思。前置卷帙掩而未展,侍者捧卷帙立于其旁。

第三人刘伶在“七贤”中以饮酒出名,满颐髭鬚,双手捧杯,回头作欲吐之状,侍者捧唾壶,跪而相接。

第四人阮籍,手执尘尾,面带笑容,一副自得其乐、优哉悠哉的神态。侍者手托酒器,躬身听命。

此画构图采取树石与人物相间隔,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相衬托的手法,主要人物既能突出,又将各个人物的动作情态统一于和谐的环境之中。画家通过娴熟高超的技术,出色地刻划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唐代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时期。孙位《高逸图》卷是释道画以及唐代世俗人物画的杰出典范。

《高逸图》上钤有收藏印鉴。从印鉴中看,此画于北宋中期曾由驸马李玮庋藏,后入“宣和内府”(钤有“御书”、“宣和”“睿思东阁”)印,嗣后经清代梁清标(钤有“蕉林秘玩”、“秋碧堂”印)及清内府(钤有乾隆、嘉庆、宣统诸玺)收藏。民国11年(1922年)被溥仪以赏溥杰为名,流出宫外。1952年1月,上海博物馆从靳伯声处购得。

2.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4厘米,横31

3.2厘米。为传世作品中最能说明作者“平淡天真,不装巧趣”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南唐建隆三年(962年)。事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故称“董北苑”。善山水,水墨类王维,设色如李思训,多写江南风景。岚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其小山石谓之 头,山上多云气,坡脚多碎石,乃金陵山景。着色者皴纹甚少,用色甚淡。释巨然传其衣钵,世称“董巨”。

《夏山图》画一片岗峦重叠,烟树沙碛的景致,其间点缀了一、二人物桥亭,牛羊牧放的生活情景。画中用点极多,苍苍茫茫,浑厚华滋,不斤斤于细巧;画山上小树,做到“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画山,画陂岸,都不作奇峭之笔,且无雕琢习气。画中景物的高低晕淡深浅,都极自然,表现出江南山光水色的特有情趣。

卷后有董其昌长跋二则,乙亥(崇祯八年,1635年)年跋全文,叙述自己苦心搜罗董源

真品及历代画家继承董源风格之得失。云:予在长安三见董源画卷,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得藏潇湘图,甲子(天启四年,1624年)见夏口待渡图,壬申(崇祯五年,1632年)得此卷,乃贾似道物,有长字印。三卷绢素高下宽狭相等,而潇湘图最胜。

丙子年跋文记叙:“癸酉天启六年(1626年)所收三幅董源”,称“余自壬申出山,三载宦游,往返八千,所得清旷赏心之乐,惟此最胜。丙子六月廿七日阅卷识。思翁老人。”

此卷曾为南宋贾似道藏,元史崇文藏,明黄琳、袁枢、董其昌藏,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藏,近人庞元济藏。钤有“长”朱文印,“黄琳美之”朱文印,“袁枢之印”白文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鉴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箧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朱文印,有“黄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黄荷汀鉴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咸丰丙辰后黄氏所藏”朱文印,有“庞元济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虚斋珍赏”朱文印,“吴兴庞氏珍藏”,“虚斋至精之品”,“庞莱臣珍赏印”,“虚斋审定”,“虚斋墨缘”,“莱臣审藏真迹”朱文印等。

此卷见于历代重要著录的有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汪珂玉《珊瑚网》、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和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1952年12月3日,中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拨交上海博物馆。

3.五代《闸口盘车图卷》绢本,水墨设色,纵53.2厘米,横119.3厘米,画身左边下部,隐约可辨残存半边楷书“卫贤恭绘”四字,五代、北宋初期名画家之佳作。

《闸口盘车图》画河旁闸口一座磨面作坊。画面左中部位是安置水磨的堂屋,堂屋两端各置望亭一座。台基前面是河道,河面上有两艘运粮引渡的蓬船。对河是坡道,木桥横亘在画面下方。坡上有六辆独轮车、太平车,或载粮前行,或息置路旁。坡道左向傍山脚逶迤而隐,右首有酒楼一所,门上悬木牌,上标“新酒”两字。门前扎有彩楼,高逾丈。楼中悬一布旌,书有“酒”字。全面描绘了四十五个人物的活动,劳动着的“民夫”人数最多:有磨面、筛面、扛粮、扬簸、净淘、挑水、引渡、赶车等各种不同的分工作业。在左边上角的望亭里,有戴硬脚幞头、着圆领袍衫装束的官吏和侍从五人,正在履行职守。再现了当时汴京的官营水磨作坊的情况。

此图岩石坡岸运用勾廓皴染法,皴法为劲锐短促的刮铁皴和小斧劈皴,接近荆浩和关仝的皴法;人物线描质实畅劲,动态描写生动;屋宇彩楼和水磨机械的描绘,精确工谨,有很高的界画功力。全图笔劲墨润,厚重质朴,具有五代、北宋初的绘画特色。

卷后有明王守仁庚午(正德五年,1510年)题诗,清王铎丙戍(顺治三年、1646年)、磐石甲午(顺治十一年,1654年)、方瑆嘉庆丁巳(嘉庆二年、1797年)题记。

此卷装裱,还保存着宋徽宗时期御府藏画的格式。画心两端有黄绢隔水,前隔水黄绢已佚,后隔水黄绢还保存完整。黄绢前边上下钤有“政和”、“宣和”朱印,后边中央有“政龢”连珠朱印。拖尾白宋笺,居中有“内府图书之印”,下有“晋府图书”,上有“益王之章”。前后隔水及骑缝处有“蕉林”、“雏凤楼”、“郑邸珍藏”、“清修斋主人赏”、“凌云阁书画印”等收藏章。在拖尾、卷末保存了王守仁、王铎、盘石父、成亲王(永瑆)的题识。

从钤印看,宋时藏宣和内府,元时藏天历内府,明初洪武年间为朱元璋第三子朱(晋王)所藏,成化年后转为朱见深的第六子朱祐槟(益王)所藏,清代康熙年间为曹溶(秋岳)、梁清标所藏,乾嘉年间,入郑亲王济纳府。清末又曾为倪小舫收藏。

此卷著录于《海王村所见书画录》和《无益有益斋读画诗》。现藏上海博物馆。

4.宋郭熙《幽谷图轴》绢本,水墨,纵167.7厘米,横53.6厘米,为郭熙传世名迹。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生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卒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早年画风工巧,晚年落笔雄壮,摅发胸臆,多所自得,以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所

画山岭峻险,树多蟹爪,墨色酣畅,笔墨开创新体格。并深究画理,著有《林泉高致》传世。

《幽谷图》画雪后山谷景色,以深远法布局,两边崖壁陡立,峡谷幽深,谷后远峰隐现,表现出深远的空间感。丘壑用淡墨勾廓,柔和灵动的乱云皴勾皴山石,以轻淡水墨烘染底色,写出雪山虚实明暗之光感。几枝老树崛生崖壁,枝杈老硬呈蟹爪状,笔力劲健,墨色浓重,突出古木顽强之生命力。全图笔墨无多,取局部景致而表达出高旷的意境,是作者以淡墨取胜的杰作。

图上无款印。诗堂清盛铎隶书题:“北宋郭熙幽谷图真迹,安仪周墨缘汇观定为无上神品。盛铎。”接有蔡金台题识:“此幅原签题为元人寒林积雪图,余一见即决是宋非元,且树多点叶,右为山阳故皴少,亦确非积雪,稍知画理者可识其谬也。既因有安仪周印,捡其墨缘汇观考之,则确是卷一所载之郭熙幽谷图,亟录于左,以矜目力”。末署款:“宣统改元四月一日,芦山蔡金台记”。蔡并于裱绫下端再跋。

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铃有“宣和殿宝”朱文玺,明初入内府,铃有“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又经明张孝思藏,钤有“张则之”朱文印。入清由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递藏,均钤有收藏印。近代由蔡金台和靳伯声收藏。著录于北宋《宣和画谱》卷一一,清安歧《墨缘汇观》画卷上。现藏上海博物馆。

5.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45.2厘米,横166厘米,系为好友王定国所作,为王诜传世青绿山水名作。

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生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初功臣王全彬的后裔。幼好读书,长有才誉,神宗赵顼选尚英宗女蜀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定州观察使。爱好书画,家筑宝绘堂,广藏法书名画,与苏轼、王定国、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名士谛交,经常聚会,以诗文书画互酬,李公麟为之绘《西园雅集图》。元丰二年(1079年)因受苏轼案牵连,远谪南州(今四川綦江)。元祐元年(1086年)复召还朝。擅画山水,近规李成,远绍李思训、王维,水墨、青绿兼能,尤能融合二法,创立新格,被评为“不古不今,自成一家”。

此图据另一同名图卷后苏轼题诗,署“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书”,为王诜52岁时所画。图作平远布局,起首浅岸一隅,江面辽阔,波心渔舟泛泛如鸥。中幅峰峦迭起,前后拱揖,呈奇耸秀。山间烟云缭绕,百道飞泉,萦林络石,下赴谷口。楼阁隐现于白云青峰之间。后段烟水迷蒙。全图表现出“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的清空深秀意境。用笔结合唐人勾斫法和李成的颖利笔法,凝练清劲。树木参用勾叶、点叶多种方法,层次参差,显得葱倩郁密。山峦敷染青绿重色,花青染叶,深墨渍涧,色泽鲜丽厚实,将唐人的古朴和宋人的精密融成一体,开创出青绿山水的新格调。

图上无款印,前隔水有宋徽宗赵佶标题:“王诜烟江叠嶂图”。卷后元姚枢诗跋:“乾坤有清气,赋与诗人身。君作无声诗,谁谓非诗人。胸中黄子陂,浩瀚无涯津。烟江一万顷,写出胸中真。秋光倚叠嶂,玉树霜色匀。空应神仙游,中有云气新。温然琢玉润,老宽削铁皴。正笔参颜苏,俨然即之温。爱事论骨髓,吮笔摇吟魂。丹青亦堪老,富贵俱浮云。观画见天趣,眼子如车轮。相马取神骏,未暇骊黄分。此意久寥,世俗难并论。拥卷午窗静,炉烟正轮囷。雪斋姚枢敬题。”接后明宋濂题跋:“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余见数本,其布置广狭皆不同。内一本有东坡亲笔所赋诗者尤为精绝。此卷签题乃徽宗所书,盖尝入宋内府矣,可宝也。翰林学士宋濂识。”后又有黎民表丙辰(1556年)观款。

图曾入宣和内府收藏,钤有“双龙”方玺,“宣”“龢”朱文联珠印,“御书”朱文葫芦玺,“宣和”、“政和”朱文长方玺,“宣和中秘”朱文椭圆玺,“政”“龢”朱文联珠玺,“内府图书之印”朱文玺。南宋由贾似道藏,钤有“悦生”朱文葫芦印,“秋壑珍玩”白文印。贾氏败后,籍没入官,钤有“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朱文半印。入清经孙承泽、宋荦、清乾隆、嘉庆至宣统内府收藏,俱钤有藏印。此后为近人张伯驹所藏。

此图著录于北宋《宣和画谱》、清吴升《大观录》、安歧《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书。现藏上海博物馆。

6.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纸本,水墨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是研究赵佶艺术风格的重要作品。

赵佶,即宋徽宗。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即皇帝位,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后迭次改易,有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在位二十六年。生平酷好书画,宣和年间,御府所藏书画名迹达6396幅之多。曾敕文臣将御府所藏书画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为中国书画著录有数之记载。书法初学唐薛稷,又受黄庭坚影响,后变其法度,自成一体,笔势遒逸,世称“瘦金书”。擅绘画,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无不精工极妍,刻画入微,堪称一代大家。

《柳鸦芦雁图》共二段。前段作坡上老柳一株,柳条下垂,疏落有致。坡陀上凤尾草数茎,杂草数丛。四只白头鸦,二只栖息枝头,一只踞枝下俯,与树旁一只上下呼应。鸟身浓墨,黝黑如漆;羽毛留出白线,再以淡赭色疏渲;嘴舌用淡红色点染;头顶和腹部敷以白粉,周围略用淡墨烘染,把主体的白头鸦衬托得更加突出。后段画水滩上四只大雁,在芦草、蓼花边,或俯仰唼咂,或曲颈理羽,宛然如生,野塘一角,情趣盎然。雁的羽毛和软毛,用笔一丝不苟。蓼花的叶子,正侧反折,无一相同,全图以赭色润色,增强了秋色萧疏的气氛。

画幅前引首有清弘历(高宗)行书“神韵天然”。幅后拖尾纸上有南宋邓易从乾道三年(1167年)、范逾乾道七年(1171年)、荣传辰、邓谏从庆元三年(1197年)题跋。

此图原为北宋宣和内府藏,钤有“宣和中秘”朱文椭圆玺。后赐给邓洵武,传家四世,至庆元三年仍为其曾孙谏从所藏,钤有“南阳开国”、“贰江先生之孙”朱文印,“邓姓翰墨”朱文琴式印。明初入内府,钤有“纪察司印”朱文半印。清初为孙承泽藏,钤有“承泽”白文长方印,“孙承泽印”朱文印;梁清标藏,钤有“梁清标印”、“蕉林鉴定”、“蕉林居士”、“观其大略”白文印,“蕉林秘玩”、“蕉林梁氏书画之印”、“苍岩子梁清标玉立氏印章”朱文印,“蕉林书屋”朱文长方印。乾隆时又入内府收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鉴赏”白文圆玺、“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玺、“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八征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天子古希”,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元逸斋精鉴玺”等。

《柳鸦芦雁图》,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清《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都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7.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绢本,设色,图八段,纵26.6厘米,横尺寸不等。第一幅64.1厘米,第二幅66.4厘米,第三幅64.7厘米,第四幅64.2厘米,第五幅67.1厘米,第六幅61.9厘米,第七幅57.9厘米,第八幅66.2厘米。在每段图画之后,均附有后人用行书写的图解说明。内容简单扼要,图文并茂。在图二、三、五、八各段均署款:“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是他最精佳作。

梁楷,又称梁风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13世纪)。祖籍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南渡后流寓钱塘。南宋宁宗嘉泰时(1201~1204年)为画院待诏。周密《武林旧事》所记“御前画院”中已无他的名字,可能在13世纪初即已去世。擅画道释人物,兼长山水、花鸟,构思精妙。画人物,初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善于用简洁的笔墨,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音容笑貌以及性格特征,画史称为“减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图一“达摩面壁神光参问”,描绘南天竺僧达摩在河南嵩山面壁参禅的情景。后立者是他的弟子慧可和尚。线描笔法劲炼,人物神态恬静肃穆。老树数株也画得坚劲有力。笔墨上的省略和不同光感的处理,达到了极为成熟的境地。

图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描绘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弘忍(601~674年)童年游

山时,在途中遇见一柱杖智叟,老人说他缺少成佛的种因。后来弘忍得到四祖道信大师亲授衣钵,嗣位传法,成为禅宗的五祖。

图三“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描绘诗人白居易(722~846年)在任杭州刺史时,携仆前往城南秦望山拱谒鸟窠禅师的故事。图上白居易面白垂须,双手合十,躬身向趺坐在树上的鸟窠禅师作礼问道,鸟窠禅师正以右手食指指点解说,神态极生动。树前石上题有“梁楷”款识。

图四“智闲拥帚回睨竹林”,描绘邓州(今河南邓县)香岩山僧人智闲(?—898年),正在拥帚扫除林中落叶。因偶抛瓦砾,击竹出声,震动了沉静的竹林,使他顿时领悟到禅机空无的心要,忘却事尘世的俗念。

图五“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描绘唐人李源与圆泽禅师乘小舟偕游四川时,途见一孕妇挽绠汲水。圆泽说,我将轮回转世于这位汲水孕妇的腹中,并约十二年后八月十五日在杭州天竺山再相会,说完就死去的故事。

图六“灌溪索饮童子方汲”,描绘灌溪禅师路逢一童子汲水,向童子讨水喝,童子只顾自己在溪中汲水,不予水喝的故事。

图七“酒楼一角楼子拜参”,描绘楼子和尚为僧之前,常在歌榭酒楼作乐;为僧之后,偶至酒楼前,朝着酒楼跪拜忏悔的故事。

图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描绘福州玄沙院师备禅师(835~908年)独自泊舟在芦苇河边,倚近钓车远视彼岸的情景。

《八高僧故事图》曾为清宫内府收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鉴赏”白文圆玺。“三希堂精鉴玺”朱文长方玺。“宜子孙”白文玺、“石渠宝笈”、“乾清宫鉴赏宝”、“秘殿珠林”朱文长方玺、“秘殿新编”朱文圆玺、“珠林重定”白文玺、“太上皇帝之宝”朱文玺、“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并见《秘殿珠林续编》等书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8.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绢本,纵24.7厘米,横212.2厘米。墨笔,无款印。系赵葵仅存之佳作,为元明以来鉴赏家所珍视。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衡山(今湖南衡山)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于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南宋后期著名军事家,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武安军节度使。爱好诗文,善于绘画,以墨梅著称,南宋人及元人为之题咏颇多。

赵葵的传世名作《杜甫诗意图》是以杜甫名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为题,描绘江南水乡修竹、风荷的清幽景色。图卷右首丛竹疏落,中间万竿修竹,远处隐约露出曲折小径,两人策驴缓行,左首豁然开朗,一片荷塘,一人凭栏而坐,侍童旁立。笔法精纯细致,画面深远。

引首有弘历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诗跋。卷后有元代张翥、郑元祐、杨维祯、王逢、张昱、钱思复,明代李东阳、王徲登等人诗跋。根据张翥跋:“此画自赵府来,末书‘信庵’,当是赵葵南仲笔。”现在“信庵”款已失去。《石渠随笔》提到原来有:“竹谿消夏图”题签,乾隆在画幅上题名:“杜甫诗意图”。

此卷印鉴较多,清梁清标钤有“蕉林书屋”、“冶溪渔”、“安定”、“蕉林”、“蕉林玉立氏图书”、“苍”、“观其大略”、“棠村审定”、“梁印清标”、“蕉林居士”、“秋碧”。清内府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古希天子”、“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重华宫宝”、“重华宫鉴赏宝”、“爱竹学心虚”、“笔端造化”、“用笔在心”、“卍有同春”、“寓言有物”、“含英咀华”;以及“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汪令闻钤有“汪令闻氏秘藏”、“汪氏学经斋宝藏”。

根据诗跋和印鉴,此卷曾为元释普明藏(据张翥诗跋),释中吉藏(据杨维祯诗跋);明

沈巽坦藏(据王徲登诗跋);清梁清标藏(据印鉴),内府藏(据印鉴),汪令闻藏(据印鉴)。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现藏上海博物馆。

9.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纸本,设色,纵29.6厘米,横98.7厘米。

钱选,字舜举,号清癯老人。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元大德四年(1300年)尚在。工诗善画,人物师李公麟,山水师赵令穰,青绿山水师赵伯驹,花鸟师赵昌,为“吴兴八俊”之一。赵孟頫曾从他学画。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为山居霅川浮玉山的写景。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更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渡舟、小桥、老翁,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引人遐想隐居者的悠然生活。

右上方有自题五言古诗一首,诗后署款:“右题余自画山居图,吴兴钱选舜举。”画幅中部有清乾隆(弘历)的诗题。卷前洒金笺引首有明代金湜篆书“山居图”三字。卷后有元代仇远、张雨、黄公望、顾瑛、郑元祐、琦楚石、倪瓒,明代姚绶、周鼎、杨循吉、项元汴,清代王懿荣等的诗跋。而姚绶在一年中所题的诗、跋、记,竟有14次之多,真、草、行、隶各种书体达数千字。

所钤收藏、鉴赏印章达300余方之多亦为少见,其中引首和前隔水有29方,画身有60方,中隔水和跋尾有235方,从跋与印章反映了此卷的流传经过:元延祐四年(1317年)之前已流传至杭州,为元方天瑞所藏,钤有“白云方氏”、“玄英裔孙”。元至正八年(1348年),张雨于书肆购得,钤有“左廉察祭酒”。明天顺间(1457~1464年)藏于沈悦梅家,姚绶过访时得见此卷。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沈悦梅之子将画卷赠给姚绶,钤有“帝匋唐之苗裔”、“嘉禾”、“姚氏鉴定真迹”、“公绶”、“水竹村”、“云东仙馆”。隔数十年,为嘉兴项笃寿所得,钤有“子长”。不久,笃寿授于其弟项子京,钤有“墨林秘玩”、“墨林山人”、“项元汴印”、“子京父印”、“神游心赏”、“净因菴主”、“虚朗斋”、“平生真赏”、“若水轩”、“墨林山人子京项氏元汴精玩书画之印”、“古槜李狂儒墨林山房史籍印”、“项子京精玩印”、“项子京家珍藏”、“天籁阁”、“宫保世家”、“项墨林鉴赏章”。清初归耿嘉祚收藏,钤有“耿会矦鉴定书画之章”;又为安歧收藏,钤有“仪周珍藏”、“仪周鉴赏”、“思源堂”、“麓村”。乾隆时入内府收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淳化轩图书珍秘宝”、“乾隆宸翰”、“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王德溥收藏,钤有“王氏宝日轩书画记”。孙毓汶收藏,钤有“归于遲盦”、“孙遲盦审定真迹上品”、“臣孙毓汶敬藏”。孙梴收藏,钤有“文定公孙文恪公子孙梴嗣守”、“孙梴永宝”。近代为庞元济收藏,钤有“虚斋鉴藏”、“臣庞元济恭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莱臣心赏”、“虚斋秘笈之印”、“虚斋墨缘”、“虚斋审定”、“虚斋至精之品”、“吴兴庞氏珍藏”、“庞莱臣珍赏印”、“虚斋秘玩”、“庞元济书画印”。

此卷见于明汪珂玉《珊瑚网古今书画录》,清《佩文斋书画谱》、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歧《墨缘汇观》、《石渠宝笈》、阮元《石渠随笔》、李葆恂《无益有益斋读画诗》,近人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等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10.元倪瓒《六君子图》纸本,水墨,纵61.9厘米,横33.3厘米。是倪瓒的代表作品。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江苏无锡人。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善画山水,初学董源,后遂一变古法,自成一家。好作平远山水,笔墨不多,而意趣深远。与黄公望、王蒙、吴镇齐名,是元代四大画家之一。

《六君子图》,画面主要部分是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疏密掩映,参差有致,姿态挺拔。近景是平坡上六棵树,远景是低矮的土坡,中间是一片湖水,上方一段空白,代表天空,概括了太湖一带的典型景色。董其昌赞它“有天真古淡的趣味”。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陶瓷简介

中国陶瓷简介 一、陶器的起源: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与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二、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将拌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经拍打并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然后入窑烧制。 2轮制成型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陶车”是一种圆形的工作台,台下面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轴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形进行修整,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器壁薄匀,即是用轮制法制作。 三、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及原始青瓷: 原始瓷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分别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四、绚丽斑斓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多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温中烧成。其彩色并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

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碗、盂、枕等普通生活 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唐三彩雕塑的工艺成就在世界 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五、宋代五大名窑简介 1汝窑,主要特点:烧造的年代极短,约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统治时期,其特征为天青釉,香灰胎,细开片,圈足多包釉,底心有“芝麻钉”痕。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主要特点: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釉有厚、薄两种,纹片大、小均有,釉 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未明,南宋郊坛下官窑 窑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 3哥窑,主要特点:釉色以灰青为主,以纹片为装饰。其中有一种大小纹片相结合者,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窑址未明。 4定窑,主要特点:以生产白瓷为主,釉色白中闪黄,有“象牙白”之称,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 5钧窑,主要特点:因为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所以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 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的多种釉色。窑址在河南省禹县。 六、明清主要瓷器品种简介 (一)釉下彩: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特点 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用手扪之,光滑平整。 1青花: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2釉里红:在瓷胎上用铜料绘彩,施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 (二)釉上彩: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材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彩在釉上, 用手扪之,有凹凸感。釉上彩品种需要二次烧成。先在窑内烧成瓷器,再经彩绘后, 入彩炉烤烧,温度在750-900℃左右。 1五彩:明宣德已有五彩。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五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 彩色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盒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参观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五篇

参观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五篇 参观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一) 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受益匪浅,且懂得了很多知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

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参观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二) 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攻略

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对于70、80后的上海人来说,恐怕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小时候父母带我们过去,回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做了好几天噩梦,那阴森恐怖的灯光氛围,那哈密古尸和一具具的恐龙骨架,还有半截的狮子老虎标本,无不让人觉得心惊胆战。 好在现在的自然博物馆已经完全了改变了风格,不再令人恐惧,更多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孩子们恐怖梦魇华丽转身成为了知识乐园。 自然博物馆新馆造好已经很长时间了,之前由于一直很热门,担心人多拥挤,所以一直没去,直到2016年底,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去之前知道里面有许多预约项目,需要事先做些功课,所以提前看了不少游记和评论,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博物馆有APP和公众微信号,都可以提供一些预约,不过一些热门项目,比如说4D电影,网上预约似乎都已经关闭了,需要到现场领号,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情况,还是今后一直如此。为了参与这些预约项目,我们一家赶在9点开门前就到了博物馆,那天下着下雨,所以开馆前排队的人不算多。 检票后,第一时间冲到入口处左手边的直达观光电梯,下到 B2层,出电梯后往左手边,去到人地之缘展区入口处,那里有工作人员设摊发放4D电影预约券,有各个场次可以选择,我们选了10点半和11点,时间上正好可以衔接上,也方便

后面的参观安排。 之后,在同一楼层找到探索中心,预约一些互动项目,本想预约化石考古,结果工作人员说9岁的芋艿太大了,不适合。于是预约了恐龙拼图和小小博物家,后来孩子反馈还是不错的。另外有个触摸海水池的,本来想约的,结果忘了,也算是小小遗憾。所谓触摸海水池,并不是说摸下海水,而是可以摸摸海水里的生物,还是挺有意思的。 再说下对展馆的感受,总体来说非常不错,内容比原来的老馆丰富了很多,天人地理、人文历史、爬虫鸟兽无所不包,孩子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无趣。展馆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项目也很多,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如果细细看看的话,其实一天是逛不完的,我们走马观花逛了一下,也一直到下午4点30分才结束游览。 预约的4D电影都是免费的,《宇宙大爆炸》视频制作精良,采用球幕电影的方式,和儿童博物馆内的电影很像,但是座椅会动。《逃出白垩纪》4D效果做得更好,还有下雪什么的,可惜时间短了一点,画面分辨率差些。另外,在探索中心的矿石展区附近还有一个3D影院,也不错,不需要预约,但是要排队,每30分钟一场。 再说《小小博物家》这类互动项目,是类似课堂的形式开展的,每次一个小时,开始怕时间长了孩子受不了,结果问了孩子,说很有趣,做了一些游戏,还有奖品,所以带孩子去

上海博物馆考察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3e18491146.html,)/总结报告/考察报告 上海博物馆考察报告 就在这四月的春天里在学校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上海国际化的大 都市进行实习。上海被美称为东方的巴黎。上海博物馆更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她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南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块,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 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 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三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精粹之品也不在少数,如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牺尊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

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在综合性艺术馆中颇为少见,体现了上博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极富前瞻性的眼界和追求。 浦东发展的前景:在我看来第一印象就是那是如此秀丽,上海的建筑虽然高但是却不失江南的特色那就是秀丽,建筑有很多风格,更在有些老建筑上看到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刻。 上海市作为参加“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的城市之一,上海的能源紧张,道路不算太宽,浦东人口较密集。上海的地所谓的寸土寸金。要充分利用到每一份土地,平面上发展对于上海的实况以不实际,所以在空间上给予发展,由于要建筑大面积的绿地以不可能,但是又必须满足人们对自然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室内装饰进行大面积绿华,不排除建造楼顶花园餐厅,更可以空出一部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到达上海博物馆之前,对上海博物馆没有多少了解,对它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我是抱着一种为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的,只想着去稍微看看,拍几张照片回来再写些感想应付一下作业,甚至给自己定好了时间2个小时要搞定来回路程和参观,进入了展馆以后,才发现自己一开始想得太简单了。 离博物馆还有几百米的时候,就看到了矗立在不远处的博物馆,当看到那个建筑的时候,虽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却能感受到那份稳重,感觉那儿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很亲切的feel,开始有点迫不及待。(回来后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那个建筑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整体相对来讲是,高大时尚)。在靠近博物馆的一路上,发现路边停了很多旅游大巴,陆陆续续有游客,其中有很多外国人,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博物馆,里面的事物肯定不是自己起始想得那么简单。便抱着好奇的心态边欣赏着广场的花秾草绿走向博物馆。 到了南入口,先看了建筑前面的上海博物馆的简要介绍和空间排布,大致了解了不同馆的位置。当进入门口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那样的环境有些陌

生,也没想什么就“钻”进了第一展览馆,这是个临时展览馆,现在展览的是“毛利人的世界”。据了解,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于大约公元13世纪这群开拓者登上了这片陌生又美丽的土地,他们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很快他们就熟悉了前所未见的植物、鱼鸟和矿石资源。毛利文化古老而神秘丰富而独特:雕刻、编织、纹身、神话……每一样都包含了毛利历史的足迹。入门看到的是一块生命石,毛利人相信一个地方的山、水、森林的生命力可以凝聚石头或其他物件中,生命石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它被毛利人看作是部落领土的守护神。 先附上两张毛利的石器、玉石等总览图: 可以看出毛利有很多木器、骨器、玉器、石器、还有编织物。在这个展览馆

上海博物馆藏品介绍

一、青铜器 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器壁很薄。青铜爵的 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现藏上海博物馆。 2.商兽面纹斝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现藏上海博物馆。 3.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 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 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现藏上海博物馆。 4.商父乙觥高29.5厘米,长31.5厘米,重184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 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器及盖内各有铭文“父乙”三字,是 为父乙所作的祭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5.商戊箙卣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 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此卣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箙”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商代有箙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箙之器传世尚有戊箙父癸甗及戊箙父辛卣,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现藏上海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星期天,我们嘉兴晚报小记者来到上海自然 博物馆参观。 一大早,我们先来到教室等带队老师的到来。老师来后,我们排好队坐上大巴车,踏上了去上 海自然博物馆的旅程。在大巴车上,我感觉很是 无聊。我东瞅瞅,西望望,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我看到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吃东西,还有的 在玩电子游戏……。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 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我像是被关了 多年后终于获救的“犯人”兴奋的从大巴车上“冲”下来。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感觉和坐大巴车的感觉截 然相反。博物馆里好玩,有趣,关键是可以学到 许多新知识,仿佛给大脑又可打开一个新的关卡;而坐大巴车很无聊、没劲。 从大巴车上下来后,导游给我们先介绍了一 些博物馆的外部特征及参观时的注意事项,然后 我们的参观之旅就真正开始了。 我们首先参观了“起源之谜”展区。这里有 许多发明家发明的望远镜,显微镜展品,还有很 多关于地球是怎么出现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

怎么出现的,等等只是信息。穿过“起源之谜” 展区,我们来到了“生命长河”展区。这里有许 许多多动物标本,有熊、狼、鸟类、猴子……., 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恐龙。只见一只巨大的蜿龙 吊在半空中,摇晃着又长又粗的脖子在那叫着。 看完这些标本,我们来到了有蛇、蜥蜴、蝴蝶、 水母的地方。那些蛇和蜥蜴就像死了一样静静地 趴在地上;鱼和水母很有趣,鱼儿们摇晃着尾巴,一会儿在珊瑚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在水里打闹、 玩耍。看完这些,导游将我们领到“生存智慧” 展区。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小动物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一只小鸟为了吃到躲在树洞里的小虫子, 会找一根带杈的数值将小虫子捅出来;兰花螳螂 为了躲避天敌,会将自己伪装成兰花的颜色……。看到这些我们小记者们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 那场面热闹极了。再往前走,来到了“走进非洲”展区。这里有许多非洲的动物,大多数都是肉食 动物。这里还有许多娱乐项目,但我最喜欢玩 “点松果”游戏。由于时间不早了,我们看完 “走进非洲”展区后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区都非常有趣,希 望下次有机会再去参观。

上海博物馆

第1章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Shanghai Museum)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青铜器之乡—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1 馆舍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由此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1959年10月迁入河南中路16号旧中汇大楼,在此期间,上海博物馆由小到大,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2年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决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目前,它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分别设中国青铜器陈列室、中国陶瓷器陈列室、中国绘画陈列室、古代雕刻陈列室。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上海博物馆外观如下图所示。 上海博物馆外观 1.2 景区介绍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上海博物馆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少数民族工艺等21个门类,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从远处眺望上海博物馆,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展示以珍贵文物为主。 1.3 历史沿革 上海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1952年12月21日开馆。建馆初期,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厦)。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1995年局部建成,试

完整word版,上海博物馆笔试题目

2016年上海博物馆笔试题目 10月13日下午14:00~15:30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参加的笔试,我们岗位至少100多人参加考试,上博一共参加所有岗位笔试的同学有540人,分为18个考场,每个考场30人。参加考试的很多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也有蛮多非上海本地人。 其实,所以岗位的考试卷题目都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道大题不一样。 最后一道大题是问答题:针对你报的岗位,如果你能入职,那么入职后你准备怎么开展相关岗位的工作呢? 前面的题目分为三类,第一是单选题,第二是多选题,第三是判断题。 下面是我尚能记忆起来的题目: 1 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是什么? 2 文化交流包括哪些交流? 3 博物馆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4 1905年?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5 文物的价值包括哪些? 6 陈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 国际博物馆日是几号? 8 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由?构成 9 博物馆开放时间应不少于几天? 10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要考虑什么? 11 世界三大博物馆指? 12 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____? 13 中国博物馆员工职业道德准则提出时间? 14 上海首批免费开放的纪念博物馆有哪些? 15 中国博物馆藏品已经有几件? 16 上海的一级博物馆有哪些? 17 上海古代园林有哪些? 【笔试提醒】 个人建议阅读《博物馆基本理论》、《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可以借书、查阅百度文库以及查阅百度百科。有些复习到的都考到了! 下面是部分考过的的题目: 1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是什么? 2文化交流包括哪些交流? 3博物馆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41905年,( )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博物馆的诞生? 5文物的价值包括哪些? 6陈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国际博物馆日是几号? 8云南城市文化遗产由什么构成? 9博物馆开放时间应不少于几天? 10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要考虑什么? 11世界三大博物馆指? 12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____?

上海博物馆导游词.doc

上海博物馆导游词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导游要做好详细的解说,把博物馆的特色介绍给游客知道。下面是我整理上海博物馆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 上海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Shanghai Museum Brief: Shanghai Museum is a must-see for foreign visitors to Shanghai. Shanghai Museum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treasures of bronzes, ceramics,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raditional paintings. Location: The Shanghai Museum is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People’s Square. Opposite to the City Hall and is surrounded by the moon and sun Corridor. History: It was built in the 1930s, formerly occupied by Zhong Hui Bank owned by a Shanghai celebrity Yuesheng Du. In 1952,it was converted into a museum. The new museum building was erected in September 1994 and most of the facilities were

installed in 1995. It was entirely opened on October in 1996. The five big gilt characters on the lintel were written by Yi Chen, the first mayor of Shanghai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With a collection of over 0,0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in categories, including bronze, ceramics (pottery and porcelain ware), calligraphy, paintings,jade and ivory ware, numismatics, furniture, seal carvings, sculptures, arts and crafts and costumes of Chinese minorities, Shanghai Museum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collection of bronzes, ceramic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gallery of donated relics and thre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s. With a collection of over 0,0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in categories, including bronze, ceramics (pottery and porcelain ware), calligraphy, paintings,jade and ivory ware, numismatics, furniture, seal carvings, sculptures, arts and crafts and costumes of Chinese minorities, Shanghai Museum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its collection of bronzes, ceramic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gallery of donated relics and thre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s.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自然博物馆观后感 2008年10月15日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开始,进入眼帘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龙的骨架,于是我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何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参观完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馆内的,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中国历代古尸"3个陈列厅,以及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6个基本陈列厅,内容为植物的进化。 在展厅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科学家们更好的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实,也为生物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种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物进进化。进化的进步性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 ①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③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现象。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上海博物馆,欢迎阅读。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一 上海是一个科技文教很发达的城市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博物馆等等,这些都在展示着上海的科技文教气息。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大都市。第一天看了世博会,第二天我们便去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四层。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小姐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在第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珍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二楼有中国古代陶瓷馆。在第二展览厅,二楼有陶瓷精品500多件,个个都是集历代名窑的佳作。 三楼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绘画馆汇集了唐宋元明清的明家真迹。一幅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印章馆汇集了西

周至清末近500件精选的实物展品。 四楼的第三展览厅,有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在中国历代货币馆里我看到了最值钱的成吉思汗金币和最不值钱的无名小钱。最大的和最小的、签字板的袁像共和纪念银币、像一把钥匙一样的刀币。以及清朝的一元、十元、一百元的纸币,明朝和宋朝的纸币等,总共有500多件的展品。家具馆大部分展品是明代以来传世至今和明墓墓出土的,有书房用品、衣柜、桌子、厅堂、椅子等。玉器馆有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有朴实神秘的,也有传世绝品。 上海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这次都没有看完,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参观。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二 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7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上海,那天的天气真是格外的好,万里无云,好像老天知道我们今天要去玩,所以就把天空放晴了。 妈妈说下午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得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下午,我就和妈妈坐地铁去了博物馆。出了地铁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样子十分奇怪,像个飞碟的形状。我们一直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伍,终于轮到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501号,它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演化之道等10个常设展区,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余件标本模型。 一进门,一个又高又大的恐龙骨架出现在眼前,还有许多恐龙骨架在它身旁。最有趣的就是起源之谜和演化之道里的非洲大草原。 进入起源之谜就看见“起源之谜”这几个大字。里面展出了墙象限仪和简仪,墙象限仪是十六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常用的天文仪器之一。它固定在纵贯南北的子午方向的巨大墙面上,借助瞄准器透过墙壁上方的孔读出天体经过地子午线面时的高度。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张衡的浑天仪简化而来,因此得名。 走进演化之道的非洲大草原,只见那里有许多动植物标

本。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又高又大的长颈鹿了,往里走大象、斑马、小鹿出现在眼前,还有一只猎豹在撕咬小鹿,这些标本做得栩栩如生。 今天,自然博物馆让我发现了自然之美、领悟了自然的真谛。人类只有保护好大自然才能保护好自己。 暑假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家人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我们淋着大雨在排队,排了很久,终于顺利进馆了。 自然博物馆很大,但我对非洲馆印象更深刻。那里有很多的墙壁,墙壁上陈列着各种昆虫和动物皮,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蛇墙了,之所以叫蛇墙是因为上面有很多的蛇,有火赤炼,水赤练,还有乌梢蛇,水蛇等,花纹有斑斑绿绿的,也有斑斑点点的,唯独没有的就是蟒蛇。还有一面蜥蜴墙,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唯独没有的就是卡莫多巨蜥,此外,蜥蜴墙上还有很多乌龟,包括鳄龟,玛塔龟等,鳄龟长相像鳄鱼,蜥蜴和鳄鱼是近亲,所以把他们归在一起。我们还看到一面细菌墙,细菌强太恶心了,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细菌,蓝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而且都是不同形状,这些形状是不规则的,因为我觉得太恶心了,所以只瞄了一眼就跑走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东西真是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啊,让我学到了很多动物学的知识,这真是一次很有收获的旅程啊! 今天,我和奶奶去参观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路上我兴奋不已,因为我听说里面有许多小动物。

最新上海博物馆文物术语中英文对照

瓷器 品种 陶pottery 瓷porcelain / China 原始瓷proto-porcelain 成熟青瓷mature celadon 高温瓷high-fired glazed ware 低温陶low-fired pottery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Times 夹炭黑陶charcoal-mixed black pottery 印纹硬陶impressed pottery 铅釉陶lead-glazed pottery 熏炉incense burner 罐jar 单色釉monochrome glaze 彩色釉陶poly-chrome glazed pottery 颜色釉color porcelain 青白釉porcelain with a bluish-white glaze 豆青釉bean-green 建窑黑釉瓷temmokou 青瓷green ware 绿釉green glaze 白釉white glaze 红釉red glaze 青釉celadon 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a 甜白瓷sweet white 秘色瓷secrete color celadon 定窑Ding ware 汝窑Ru ware 官窑Guan ware (还有一个官窑,意义不同,为official kiln)窑kiln 民窑folk kiln 哥窑开片crackles 三足…tri-legged 青花瓷underglaze blue design /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釉里红underglazed red 青花釉里红underglaze blue & red 釉上彩overglazed … 珊瑚红coral red glazed … 郎窑红oxblood 豇豆红cowpea-red / peach-bloom porcelain 斗彩contrasting color / designs outlined in underglaze blue and filled in with overglaze colors 五彩famille verte 粉彩famille rose 珐琅彩enamel decorate 卵白egg-white glaze 影青瓷light-blue porcelain 祭红sacrificial-red porcelain 制作工艺 胎体clay body 陶片pottery shards 弦纹… with string pattern 镂孔… with openwork design 人形… with human figure pattern 曲折纹… with zigzag pattern 圆圈纹… with ring pattern 鸟纹… with bird pattern 缠枝纹… with interlaced floral design 刻花… with carved design 划花… with incised design 堆塑… with modeled design 堆贴、贴花… with applied design 印花… with moulded design 剔花… with raffito design 几何纹… with geometric pattern 透雕openwork 露胎贴unglazed appliqué 绞胎marbled pottery 堆纹modeling 压印impressing 贴印appliqué 加彩coloring 剔地cut-off ground 剪纸贴花papercut 油滴斑oil-drop iron crystals 白地黑花black design on a white ground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导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物馆能够很好地保护中国的珍贵文物。参观了博物馆,小伙伴们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博物馆感想范文,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品才网 篇一:上海博物馆观后感这次博物馆之行令我受益匪浅,且懂得了很多知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而享誉国内外。其中,又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为特色。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

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 篇二: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XX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 导语:上海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上海博物馆观后感,供您参阅。 篇一:上海博物馆观后感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7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上海,那天的天气真是格外的好,万里无云,好像老天知道我们今天要去玩,所以就把天空放晴了。 妈妈说下午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得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下午,我就和妈妈坐地铁去了博物馆。出了地铁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样子十分奇怪,像个飞碟的形状。我们一直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伍,终于轮到了。一踏进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大厅,我们马上买了票,租了两个数码语音机。 我和妈妈每个馆都去参观了,我们先参观了陶器馆,在这里,我欣赏到了粗犷纯朴的彩陶、富贵华丽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青花瓷知道了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学会了制作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

泛,陶器制作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许多产品技法讲究,制作非常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我们还参观了青铜馆,青铜馆非常大,里面陈列着许多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克鼎。大克鼎是三千多年前西周孝王的宝贝,鼎上刻着漂亮的兽面纹,里面写了两千九百多字的铭文。据说,它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还了解了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遗址。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熟练的水平。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雕塑馆、钱币馆、玉器馆、书画馆、少数民族馆、家具馆。我越看越有劲儿,那么多的艺术珍品好像都在叫我去仔细得参观呢!可是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一边走还不停地回过头来,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跟我说再见的声音。 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真的很了不起! 篇二:上海博物馆观后感“哇!这么长的队伍,什么时候能排到啊?”我无奈地对父母说。终于等了恍如“七七四十九天”,我们来到队伍最前,根据计划直奔四楼。 嘻嘻,我们计划的不错,四楼人少。首先我和爸爸妈妈参观的是钱币馆。这些钱币都是古代的,包括公元前,三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