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不同于艺术教育,也不是美学,其目的在于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列入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项内容,说明审美教育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当前学校教育而言,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是俱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本文试讨论什么是美育,进而指出其在现代教育中地位和作用,得出结论。

关键词:美育;培养;作用

前言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

一、怎样认识美

(一)什么是美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无论“丑”、“美”.这仅是他们创作时依据的法则。从大美学的角度说是没有“丑”的。所谓美,就是指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中一定个体或群体的赞同、定向认知、心理归向的首肯构成范式或构成形式关系。通常而言在人们理解中的“丑”是指某事、某物之形象难看或一定不好看。学生惯常将其作为评价的标准。而艺术家则将原来现实中的事物或人物通过再加工融入自己对主体事物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因素中。从而重新塑造成一个典型形象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像卢奥喜欢描绘满脸凄苦的妇女,形象枯稿的国王,四肢扭曲的小丑以及沉寂阴暗的小巷一样。他的画难为一般人接受,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曾强烈地指责:“卢奥只会画丑的东西。”是的,他的画初看很丑,但越看越美。这因为在他画中的老妇的丑陋的外表后却隐藏着

画家完美的人间爱。他以强烈的憎恶心情揭露她们代表道德败坏、灵魂堕落的一面,但又进一步超越了这种道德观,以自己的怜悯表现她们美的一面和对社会的鞭笞。他画的小丑,有时甚至脸上还带有一摊微笑。但这丝毫也掩盖不住他们内心的巨大悲哀。卢奥的画是他自我灵魂的写照,他说;“我自己心中充满着无限的苦恼和忧愁。”此外,罗丹的《欧米哀尔》,其雕塑作品表现的是在瘦骨嶙峋年老裸妇的身上,布满了一条条荆棘般的皱纹,干瘪的胸腹无力地松垂着,两条枯柴般的胳膊僵硬地挂在身旁。正是这种近似残忍的真实,才能使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样才能引起观众对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去者的深切同情。只要艺术家出于表达某种高尚的思想并掌握相应熟练的技巧,即使选取生活中被认定是丑的东西,也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品来。

(二)美的特性

(1)美具有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会持有不同艺术思想与观念。而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本身也就具有时代艺术风格。简而言之,美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如果抱着现代审美眼光去欣赏《春花仕女图》,谁又会将“燕瘦环肥”、“二寸金莲”……的仕女视为“美女”。而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丽人行》中写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种丰满体肥的美女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追求的审美时尚。所以.我们在教学生欣赏作品时,就不能盲目地用自己的评价尺度去评论画中美与丑。我们的观点应与社会结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形势等紧密相连在一起,客观、理性地评价审美价值。正因为美术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对同一件作品的审美观也会随历史发展而改变。《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雏刻的是一个具体写实性的神,当时古希腊人雕刻女神的目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宗教崇拜物。这座雕像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于几米洛斯岛被挖掘出来时已经缺少了胳膊,在想方设法复原时人们发现缺少胳膊的另一种美。这几是残破的雕像被赋予了“残缺之美’。在今天,站立在卢浮宫的女神像,俨然己成为超越种族、文化和地域局限的人类女性永恒之美。

(2)美具有思想性

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要充分认识美术的教育作用。我国东汉工延寿就认为绘画的作用就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谢赫在其著名画论《画品》开头就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艺术功能论。这些画论作家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教和德教功能,主张美术作品要有自己的思想性。

(3)美具有教育性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多次强调指出: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当使自己的作品起到教育人民、教育后代的作用.要使人民从艺术中“得到鼓舞,受到激励,奋发起来。”戈雅的著名油画《枪杀起义者》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人民反抗的悲壮斗争

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米勒的《拾穗者》、《晚钟》让我们看到法国19世纪农村的生活情景和农民的命运,从而了解法国农民的淳朴生活和精神状态,进一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艺术家们正是通过创作作品抒发自己的理想、愿望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美好体验和感受,才使美术不单纯作为艺术还能用美来培养人、教育人。

二美育的地位

一个人如果没有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人格就不可能称之为高素质人才。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下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两个《决定》都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对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实施做出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要真正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中,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他四育之中,影响深远。

(一)美育培育了人才

“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1)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了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

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二)21世纪经济发展,要求要加强美育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21世纪的主流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到那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美育在现代教育中已成为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三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卜人的心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康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智力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功能既是相万独立的,又是相万联系、相万影响和相万渗透的审美结构建立在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之上,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的水平决定审美结构的水平但作为最口层次的精神现象的审美结构一旦形成,又反作用于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为智力结构和道德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开拓新的境界。

(一)美育可以激发人的道德情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早就看到美与善是相辅相成的,他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

行成,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1]。席勒明确提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木身不会决定我们的见解和信念,不会由此否定智力和道德价值,然而,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们获得见解和信念的必要条件。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审美状态是无利害观念的精神状态,木身不能产生道德观念但审美心境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不仅追求人们个人自身的自由,还追求周围环境中对象世界的高尚的心灵,这正是我们获得最先进的道德信念的情感基础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对特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单独依靠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难以产生具体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主体要对某种具体的道德事实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或憎恨,有赖于这种事实以自己特有的情状成动了主体心灵,引起主体强烈的共鸣或激愤,有力推动主体的人格力量。这就意味着,具体真实的道德情感和具体真实的审美情境是交融渗透的当对事物的美与丑评价与善恶评价一致时,或道德理想寓于审美关系和审美形象时,道德情感借助审美情感而骤然加强,对象身上的道德冲突就显示出超越现实的价值,使主体心灵受到巨人的振撼,激起道德理想的双重追求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比成年人更加丰富,乐于接受寓德育于美育的教育方式,乐于接受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之间的交融、升华与转化离开审美情感或道德情感之间的交融、升华与转化,单纯灌输道德观念,往往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甚至流于空洞枯燥的说教而缺少实效。审美形式不能代替道德真理,但审美形式确实可以使道德真理获得美的光辉、美的生命、美的感染力。无论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各种形式或可以蕴涵道德意蕴,或可以激发情感,或可以诗化道德理想通过对美的观赏达到陶冶道德情操的目的。

(二)美育能开发人的智力和创造力

人的人脑两半球有各自的思维功能,左半球主抽象思维,右半球主形象思维人的人脑的功能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尤其是凝聚力和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自觉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知觉能力和时间知觉能力,然而在创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新思想新物象的产生更多依赖于右脑的想象、自觉、灵感等非逻斩思维功能而这种思维能力不是人生就有的,全靠美育来训练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获得感受客观事物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视觉感受能力通过音乐课教学使学生提高对旋律、和声、节奏等听觉感受能力。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智力的全面训练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将会造成人的智力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习惯上只重视抽象思维能力,而在创造劳动和科学研究中仅仅依靠抽象思维能力只会意味着思维的枯竭和平庸,只有能够同时运用人脑两半球功能的人才会获得成功。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改造对象世界,这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缺乏审美能力和非逻斩思维能力的人,很难完整地发挥人的本质力

量,实现美的创造同时,爱好和兴趣是通向认识真理和科学创造的桥梁。审美活动的形象性、自观性和愉悦性使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富有情感地对待认识对象,有利于刺激人脑的生理过程和推动心理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身心系统的作用,从而积极地全方位地与认识对象交流与契合。在美育中有意识地激发青少年认识真理和感知科学美的兴趣愉悦,则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探究心理和开发他们的智力。

(三)美育可以增强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感受,不断提高人体的健美水平

人体美是自然和社会中最美的对象,具有永恒的魅力美的形体是美的心灵得以附丽的物质基础人类不仪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对象,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自己的形体人们对人体美的感受最为敏感,“因为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点,一见就使我们充满了一种不可言传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这点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这种最清楚最纯粹的意志认识最容易最迅速地使我们上升到纯粹认识状态,那时,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欲望及其不断的痛苦,都烟消云散,只有纯粹的审美快感经久不息。所以歌德说:“谁看到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触及他,他感到自己和世界完全协调”[3]人体美标志着审美理想在自身美的建造上的实现,也是审美享受在最高层次上的满足。

很显然,对人的形体美的审美追求与审美观照,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锻炼自己身体的动力和尺度。人类文明程度越高,这种动力和尺度就越具有普遍意义。人们从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欣赏中汲取塑造人体美的营养,比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形象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那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美,动物界那种羊奔马驰的活力美和植物那种春意盎然的生机美,都可以引发人们对自身生命的向往,激起生活的热情和孕育运动的力量,继而攀援奔跑在丛林野间,纵情呼吸清新馨香的空气,遨游于江河湖海中,或舒展疲倦的筋骨,或勇敢冲向汹涌澎洱的浪涛,以造就自己健美的体形,铸成自己健全的意志和丰富的情感。

人的美是外美和内美的结合。内心丑陋而徒具其表者,使人厌恶,人貌丑而心灵美者,虽不足以称之为美的最高境界,但因“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2],仍不失其为美。因此在进行形体美的教育和训练时,教师要指导青少年确立健康的审美趣味,努力使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和谐一致,融成一个整体。

(四)美育的潜移默化功能

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教室里的训练常是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但美育则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动人心的内容、复杂矛后的情节表现鲜明单一的主题。既关乎人心,又与欣赏者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境,常使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所以,美育能净化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

(五)美育增强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青年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美的鉴赏力就是对它们的鉴别和评价。美育使青少年不仅能识别人、事、物的美,而且能说出“为什么?”和“在哪里?”同时,还能鉴别出美的种类和程度并加以评价。美育在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科的教学中,教给青少年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态度,以防止他们只石形式、忽视内容,片面地崇洋、猎奇、逐新。

(六)美育有培养人们创造美的功能

美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形象美、语言美、心灵美、生活美都是人创造的。审美的器官如眼、耳、手、脑等也是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怎样培养青少年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爱好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怎样从形式到内容,从个体到集体,通过游戏、写字、绘画、唱歌、舞蹈、表演、写作、装饰等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艺术创造的刁能?怎样通过美育,培养儿童的一般能力,如感受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一般操作能力?这些都是美育要发挥的作用。中外美育的经验证明:一场激情的戏剧的强化、音乐曲调的变换、绘画境界的升华、故事情节的转移、高尚风格的感染、如怨如诉悲歌的净化等都能使人的大脑皮质上的高级神经活动得到调整,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美育不仅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有辅德、益智、促体、助劳的功能。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使人全面发展,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发挥作用。因此,我很相信这样一句话: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四结论

美育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加强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但学校美育要得到最好的重视,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方面也必须紧密配合。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社会、家庭应为学校美育的实施创造优良的环境;社会和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家庭合作,动员、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巩固学校美育工作及其成果。只有社会各界相互积极配合做好美育工作,美育的效果才会在现代大众社会教育中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已不再是个人或某个教育机构的事了,而是全社会的事了,所以,在现代教育中,美育的作用缺不可少的。

注释:

[1]荀子《乐论》

[2]《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3]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三)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章学诚.文史通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1

[3]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三)[M].北京:西苑出版,2003

[4]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53-57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00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

[7]美学笔记第七章(美育)[N].中国招生考试网

[8]王长江等.美育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9]瓒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

[10]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