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

概述

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城之北,俗称北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皇陵建筑中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2 清昭陵的平面布局

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

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中轴直线型路径是表现强烈纪念性的最优选择。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次,为望柱和石狮。共有下马碑四座,望柱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进入祭扫状态了。还有,牌坊也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西跨院是宰牲亭。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进大红门后,可分为三段空间层次,第一阶段,从大红门到隆恩门,第二阶段,从隆恩门到隆恩殿,第三个阶段,从隆恩殿到宝城。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华表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这悠长的神道塑造的静谧的气氛,不是在净化人的心灵,而是在威慑人的灵魂,两侧石雕似仪式化的象征,实现了死对生的压制性对话。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檐九脊歇山式,内立巨型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碑亭居于甬道的正中,却不让人穿越,而是让人绕行,所以建筑内部只有陈设空间,而无交通空间。这绕行的细节是在提醒只有皇权才能居中,凡人只能屈服。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茶膳房和涤器房,西朝房是果房和仪仗房。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是高达华丽的“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两侧四座配殿与碑亭,华表,门楼一起限定出一方形空间。由碑亭前的线性狭长空间,转换成面式的方形空间,突出了隆恩门的雄伟,使人的心灵由压抑豁然转向震撼。隆恩门门洞幽深,是为了突显方城内空间的开朗。方城正中是隆恩殿,隆恩殿又称“享店”,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三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隆恩殿,台基为须弥座式,四周有勾栏,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另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座台基的另一独道之处是它铺设有许多名贵石料。仅祭拜时跪拜用“翡翠玉拜石”就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昭陵恐怕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这是昭陵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统治者对开国皇帝太宗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殿顶是歇山式,上铺黄色琉璃瓦,四面出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门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红油饰。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隆恩殿与配殿形成方城后部空间的围合感,而在方城中部以前,空间开敞,笔直的甬道将视线推向远处,并通过两配殿的收敛

使视点集中在隆恩殿上。这里以简练的笔法,强调出皇权至上,和第一阶段空间的压抑性相比,恢丽的氛围显示出了皇家的气魄张扬着帝王生前的威仪。这高亢雄丽的旋律歌到隆恩殿便达到了高潮。绕过隆恩殿预示着

第二个阶段的结束。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石祭台上放了石五供。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明楼,明楼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为满,蒙,汉三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地宫。第三阶段的空间流动不是前两个阶段的收尾,前两个阶段是叙事过程,而第三个阶段是哲学思辨过程,但没有答案,是无尽的回想。换言之,前两段是由路径引导的对皇权的追思,第三个阶段则抛弃路径,进行了纯粹抽象的思考,所以空间的形态异乎常理。宝城之后是堆起的陵山人工――“隆业山”。

3 清昭陵的等级制度

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的建筑群,其单体建筑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建构起严格、明确的建筑礼制,等级极不规范,做法混乱,随意性较大,这与中原宫室建筑的诸多规定是极为不符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清初关外宫式建筑的特点。

在中原的礼制文化中,等级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且它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表现在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开间数还是对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构件的使用上,均有

严格的贵贱等级之分,不能随意逾越,在关内明清各陵都毫无例外地恪守了这一思想。但在清昭陵中,这一思想却有所缺失。在房屋开间数上,有奇数也有偶数,果房是两开间,而隆恩殿与东西配殿等却均是五开间。陵寝中的大部分建筑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单檐歇山,以及歇山十字脊,辅以少量的硬山屋顶。再看对屋顶的使用上,建筑的主次关系没有与屋顶形式的尊卑进行严格地匹配,隆恩殿虽是整个陵寝的最核心建筑,但仅是单檐歇山顶,较明楼和神功圣德碑亭的重檐歇山顶等级还要低;此外昭陵还有自己独有的屋顶――外廊歇山屋顶。昭陵的歇山屋顶有两种不同的构造做法:神功圣德碑亭与明楼因为是清入关后在康熙年间增建的,歇山做法为宫式做法,有明显的收山;而隆恩殿、隆恩门、配殿、方城外的朝房却是清初满族人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出的另一种歇山构造做法。满族传统建筑大都采用硬山形式,这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使得满族人即便是在皇宫建筑中也大量使用硬山屋顶,后来在受到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开始出现歇山屋顶,但对于歇山的构造做法尤其是收山做法

不得要领,只是在硬山的基础上,另出外廊柱,在外墙柱和新加的外廊柱上架设戗脊,这种“外廊歇山”在建筑立面上的表现为:歇山顶

的三角形山墙面与下面的外墙上下相对,一看便知是由硬山演化而成的。这种简化了的歇山做法也是有一定科学性和创造性,它也成为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再如正红门、隆恩门与明楼门扇上的门钉,数目各异;至于正红门外东西两侧院落的硬山式入口建筑,使用了斗拱,上覆黄色琉璃瓦,而涤器房等东西朝房的歇山屋顶却未设斗拱,覆青瓦。这些现象都说明早期满族人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对于其建筑等级制度文化的周密考虑和形式上的体现却未了解到其精髓所在。

4结语

沈阳(盛京)昭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会产生特定的建筑,而特定的建筑又展示出特定的历史背景。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建筑的杰出范例,承载了清初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后再通过建筑语言向后人叙述和展示出那个特定的、重要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_1

( 辽宁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1791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Tour guide's words of Shenyang qingzhaoling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沈阳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参观,导游结合清昭陵的特点,详细介绍清昭陵的历史典故给游客了解。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沈阳清昭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篇1 清昭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在北陵公园内,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清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也是清初关外“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伟、的一座。昭陵不依山傍水,直接建在平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清昭陵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建筑独具特色,仿自

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1920xx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北陵公园已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背景资料——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沈阳清昭陵导游词篇2 清昭陵也称为“北陵”,位于沈阳市区北部的北陵公园内,是公园内的主体景点。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还葬着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后妃佳丽。在清初的“关外三陵”(福陵、昭陵、永陵)中,昭陵是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这里古松参天、楼殿威严,处处透着皇陵的气势,你还能在这些建筑中看到明朝皇陵和满族建筑特点的融合。 陵寝始建于1643年,于1651年基本建成。陵寝遵循“前朝后寝”的布局,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为前部,正红门到方城为中部,神道两侧有石兽、华表对称排列,中间有为颂扬墓主而建的碑亭,竖有“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和宝城,是陵寝的主体。方城好似一座城中城,有主殿和多座配殿,隆恩殿是其主体建筑,它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很是华丽。隆恩殿之后是宝顶(一座大土丘),底下是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但地宫目前为止并未被打开。

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

黄才华,等: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47 区枣园乡裴庄村,南邻延定公路,西面为道路,东面和北面为居民区,交通便利。 该窑洞於1937年建设,分为3部分,面南一排为五孑乙窑洞,面东面西每排各3孔窑洞,层高均为 表1拱的内力系数 结构计算简图控制截面及内力项目 0.1 。 o.5 乘数 ∥2 tI¨|l¨lll¨冯VA0.500 00o·50000一 厂c、姒·…s眦蚴矿 ④MC0.000700.01890乖·zCⅪ奈L/2:VA至2502510三三厂 Vbf ..-■口 P小旷cⅧ…VA1.…000蚴1.00。O…001 ② Mc—o.01637o.05365口l·l‘.f≤I,,77’石’、、、、HAz4,。,,。.,。。,。口 4.44m,拱净高1.75m,拱净宽3.5m,建筑占地约910m2。窑洞外观概况见图2。 图2中央军委窑洞群外观 此窑洞结构穹形部分厚度为300ram,为半圆拱,拱高1750mm,柱体部分宽分别为:边柱l260ram宽和中柱980mm宽。穹形顶部由土石混合覆盖,高820mm,单个柱体两侧为石砌体,内部填充土石,砌体块的尺寸为300ram×120mm,砂岩:23.6kN/m3,土石渣:23kN/m3,10cm砼自重:2.5kN/m3,活荷载查规范得3.5kN/m3。 按尺寸计算好各自重,结合静力手册计算,内力计算结果如表2。 4结语 本文结合实例重点讲述窑洞建筑结构这种特殊结构,由于现存关于窑洞建筑结构设计的资料较少,故简单介绍了窑洞结构从基本假定到计算验算的过程,并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来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 性,现加固过的建筑仍在使用中。

窑洞建筑的结构分析 作者:黄才华, 王泽军, HUANG Cai-hua, WANG Ze-jun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710055 刊名: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10(1) 参考文献(3条) 1.《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编写组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1998 2.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3.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8612671.html,/Periodical_ccgcxyxb200901013.aspx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及其所代表思想 LaoZi From 571 BC to 471 BC 主要思想Dialectical thought, inaction, Shuangxiu life 代表作《The Scripture of ethics.》(道德经) Confucius(孔子)551 BC - 479 BC His main idea:Benevolence, propriety, morality,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 Spring and Autumn 》and 《 read 》

Zeng zi(BC505-BC436) Each day I examine myself in three ways Carefully handle parents funeral Memory ancestor piously. Mo zi(BC468—BC376) Mutual benefits Universal love of non-offensive Hing world benefit than harm to the world Zhuangzi also known as Zhuang Zhou[1]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around the 4th century B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the philosophical summit of Chinese though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He is credited with writing—in part or in whole—a work known by his name, the Zhuangzi, which expresses a philosophy which is skeptical, arguing that life is limited and knowledge to be gained is unlimited. His philosophy can be considered a precursor of relativism in systems of value. Main article: Zhuangzi

沈阳昭陵

请大家看神道两侧雕着飞龙和卷云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望云柱。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尹子》说:“尧立诽谤木”。可见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其用途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其中一个作用是供人们提意见之用,叫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作为识别路径的标志,相当于现在的路标。这对华表顶端的柱头上都雕刻着一个怪兽,它叫犼,是北方的一种怪兽,形似犬,吃人。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石兽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叫它望天吼。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华表顶端的望天吼有什么区别呢?对了,一个朝南,一个朝北。这里有一个典故,面朝南,就是向着故宫方向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下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而面朝北的,就是面朝陵寝的叫做望帝归,也叫望君归,就是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湎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呢。 下面大家请看石像生。所谓石像生,就是在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据《封氏闻见录》记载,最初设置石像,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早前的墓前石人石兽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石像生的普遍出现是在东汉其主要作用是显示死者生前地位,身份和权势。地位越高,权势越大,石像生的石雕像也越多。为了防止依仗权势,财力乱行,许多朝代对石像生的数量,内容都做过明确严格的规定。它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

等级制度 下面大家请看,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凶悍无比,瞋目如电,发生如雷,百兽闻之莫不惊恐万状。正因为狮子有如此特点,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化身,也是守护陵寝的“御林军”中的排头卫士,所以历代统治者均将其应用在陵寝,宫殿,寺庙门前,作为威慑邪恶和显示权势的象征性雕像。大家也看到了这对狮子是不一样的,脚下踩着球的是雄狮,脚下是小狮子的就是雌狮了。 第二对是一对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有没有哪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呢?对了,它就叫做獬豸。獬豸其实是一种传说动物,《异兽志》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也就是说獬豸是东北特产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有人相斗,便用头上的独角去顶撞坏人,见有人争辩,把不对的人赶走。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的帽子就叫做獬豸冠,表示他就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着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实际上是在美化统治阶级。 第三对麒麟,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而圆蹄。传说它是一种神鹿,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出现的祥瑞动物。与龙,风,龟合称“四灵”。在这里显示帝王的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立马,这一对石雕最引人注目。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内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

沈阳故宫简洁导游词

各位朋友,在繁华的沈阳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庄严的清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沈阳故宫。 依建筑时间和布局,沈阳故宫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它们分别是东路、中路、西路。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首先参观东路建筑。 沈阳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历史而闻名中外,在这片绚丽多彩,雄伟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创于1625年,是处理国家政务和举行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满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猎时所搭的帐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还饰有八个蒙古力士,牵引着八条铁链,象征着“八方归一”。正门前的大柱上,盘旋着两条翘首扬爪的金龙,是受汉族敬天畏龙思想的影响,以龙代表天子的至尊无上。大政殿建筑特点的多样性,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龙盘柱,尽显中原之风;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浓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帐式的风貌,则是满族古老文化的延续。 作为最早使用和最为重要的宫殿之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以大政殿为舞台上演。1643年,六岁的顺治皇帝在大政殿继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颁布了出兵令,命摄政王多尔哀兵入山海关直捣中原,最终完成了满清一代的一统大业。 大政殿两侧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错落有致,如众星拱月,南宽北狭,似无穷无尽,象征兵多将广,万世绵延。十王亭是清朝入关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宫内办公的地方。它们与大政殿构成了一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满族独特的军政体制——八旗制度,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堪称独步天下。远在努尔哈赤立国之初,凡遇军国大事都由汗王与八旗贝勒大臣共同讨论决定。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在修建宫殿时便将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现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政体及军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这组独特的建筑,为中国宫殿建筑史写下了空前的一页。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中路。从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即续建皇宫,形成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门,后至清宁宫,院落三进,独成一体。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为皇帝临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义小说中俗称的“午朝门”。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穿过大清门,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称“金銮殿”,是清太宗皇太极举行日常朝会的地方。 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崇政殿登基称帝,上尊号“宽温仁圣”,将国号“金”改为“清”年号“天聪”改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宫殿建筑布局讲究“前朝后寝”。看过了皇帝上朝的金銮殿,请大家随我去参观帝后的寝宫。 穿过崇政殿两侧的左右翊门,举目可见位于3.8米高台之上的凤凰楼。楼后为帝后寝居的后宫——台上五宫。与崇政殿对比又形成了沈阳故宫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特点——“宫高殿低”。而北京故宫则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凤凰楼为宴饮、议事之所,是当年沈阳城的最高建筑,诗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谓十分贴切。登上凤凰楼俯瞰四周,万般景物尽收眼底,可饱览盛京全景,也可观赏日出。“凤楼晓日”是当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门洞上方悬有“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而乾隆皇帝则是借用这个典故寓意大清的国运兴起于东方。 各位朋友,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我们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台上五官。台上五官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参观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清宁宫。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2009年03月24日 08:23: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哲学。今天,人们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是期望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发展脉络 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先秦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近400年时间。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危页)、欧阳建、郭象、范缜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理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张王(张载、王夫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作是虚学。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简介及路线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 游乐园,山水风景简介及路线 来沈阳必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化古迹,也不算白来一次沈阳,以下是对名胜古迹的简单介绍,有助于提高历史,了解古迹。 名胜古迹简介: 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所以值得一去。 东陵:沈阳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北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大帅府:是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父子的官邸和旧居。 新乐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 太清宫: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长安寺:可谓历史悠久,据说是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所建,顺治二年(1645年),乾隆三年(1738年)亦加修缮。但到清朝末年日趋颓败和荒废,后来一部分钱行、借贷行的信众捐资重修。但到1948年,寺内建筑又多颓毁。1985年市政

府拨款进行维修。1985年2月,长安寺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长安寺文物管理所。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又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 小南天主教堂: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1900年被义和闭焚毁,现存建筑为1912年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 名胜古迹公车路线: 故宫:出沈阳站,步行到地铁口,乘坐一号线,到怀远门下,步行约613米到达故宫(南一门) 东陵:步行到沈阳站,乘坐沈抚一号线到农业大学下车,步行到农业大学,乘坐沈抚二号线,经一站到东陵公园下车。北陵:出沈阳站,步行至地铁口,乘坐地铁一号线,到北陵公园站下车。 大帅府(张氏帅府,少帅府):出沈阳站,步行至地铁口,乘坐一号线,到怀远门下,步行至大帅府。 新乐遗址:出沈阳站,步行至地铁口,乘坐地铁一号线,至青年大街,换成地铁二号线,至新乐遗址下车。 太清宫:出沈阳站,步行至沈阳站南,乘坐207路公交车,

关于唐昭陵文物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考

关于唐昭陵文物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考 昭陵是“贞观之治”的创立者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上。它是唐太宗生前所选、生前所建的,是具有开创性的一座帝王陵。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制度。在陵墓陵园设计、建筑布局、陈列内容方面,创意设计独特,在历代帝王陵墓中独具匠心、独占鳌头。北司马门内的大面积建筑群在其他帝王陵墓中不见;其内所列置的纪实、写实性石雕群“昭陵六骏”、“昭陵十四国蕃君长”石像更是“前无古人”之作;占地30万亩的陪葬墓区有陪葬墓200多座,陪葬功臣、皇亲国戚300多人,更是前所未有;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因而被誉为“天下名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视人才,任人唯贤,尊重少数民族,是昭陵文物特有的题材。做人要“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是昭陵六骏与陪葬功臣的现身说法。“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唐太宗的思想境界(唐太宗在设计昭陵六骏浮雕时,舍弃了马上太宗英姿,其境界之高不言而喻)。 昭陵的设计理念境界高(用太宗的话说,为了不费农田,为了节俭),政治热情高,昭陵包含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髓。重用“贞观谏臣”魏征和平民百姓马周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昭陵的吸引力自唐至今都是历代明君、有识之士心想神往之地。目前已知的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最早的告祭碑是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平定后所立“……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碑(2002年冬发现),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人所立的“御制祝文”碑(2002年9月发现)。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而明太祖朱元璋至少2次派人祭奠昭陵(已知洪武四年、三十五年)。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唯有唐太宗昭陵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祭坛,并经常举办祭奠活动。祭坛现存的30余通祭陵碑不仅在以上三座帝陵不见,就是在唐代其他帝王陵也没有。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是具有在更高层面上的巨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昭陵也是文人雅士关注、吟咏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吟咏昭陵的著名诗人30多人,诗作50余篇。著名诗人有诗圣杜甫《行次昭陵》、《重经昭陵》,刘沧,李商隐,杜牧“乐游原上望昭陵”,司空图(2篇),韦庄,李洞,陆游,米芾,明赵崡《又将登昭陵阻大风雨》:“君不见昨日天晴今日阴,眼中之事等流云。汉家长陵串野鼠,秦帝骊山

沈阳昭陵简洁导游词

沈阳昭陵简洁导游词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可以为大伙儿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翼您多提珍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伙儿遨游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魄最雄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未来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造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造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造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造艺术的演进事情。昭陵按照建造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如今映入大伙儿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那个大轿也要停在这个地方,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造,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个地方设山没水如何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具隆业山,如此算是一具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筑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造。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地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算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干由此经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造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差不多浮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造。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特意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点它那儿,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造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别固执己见。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所以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别处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只是头朝向别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别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别要不记得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伙儿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刻关系,我车内再向大伙儿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筑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纳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伙儿认真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所以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亲孩子基本上建造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亲孩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雄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算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 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 姓名:王璐 学号:19 指导老师:岳鹏

摘要:陕北窑洞是一种传统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以成为陕北的一种符号与象征。它特殊的建造工艺,使其具有节能、节地、环保又经济适用,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内涵,又表现了传统建筑之美。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建造方式、布局形式、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窑洞民居生土建筑生态建筑 Abstract: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residence type。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Its special build process make it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and land but also environmental and worthwhile. Its speci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also perform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 of “HARMONY” will have actively refer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tion the way of build,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Form those we can find this architectural form have many important valu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irit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t can help me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cave dwelling dwellings generates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正文: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人们走进陕北,只见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错落着一排排的窑洞。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就居住和生活在这些窑洞之中,它以成为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的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这种建筑形式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 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与亲和相用中,利用天材, 就地利 , 顺应自然, 为我所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这个来自远古时期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式,被国际建筑学家们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之一。(图1) 一、建造条件 1、历史背景:人类早期的居住形式基本是利用天然的洞穴和树木,以避开野兽的侵袭。在原始穴居的基础上,北方地区出现了利用黄土特性建造的建筑形态———窑洞。 2、气候特征:窑洞是一种原始的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取向于生态环境, 依附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区域, 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表现出与自然生态进化规律一致的原则, 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合理存在把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陕北窑洞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 利用黄土地区的地理条件, 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 结合得天独厚的土资源, 使它不仅成为适合黄土高原的民居形式,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民居建筑。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生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宅居。 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水资源贫乏,树木稀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脆弱,使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doc

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 发文单位: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3-6-9 执行日期:2003-7-1 生效日期:1900-1-1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第三章保护措施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由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3年4月23日通过,已经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03年5月28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3年6月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故宫、福陵和昭陵(以下简称“一宫两陵”)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一宫两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凡在“一宫两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从事规划、建设以及进入“一宫两陵”参观、游览、考察或进行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负责“一宫两陵”的保护工作。

市文物行政部门对“一宫两陵”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一宫两陵”的管理单位分别负责“一宫两陵”的保护、修缮和管理工作。 市城建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公安、工商和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一宫两陵”的保护工作。 第四条“一宫两陵”保护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一宫两陵”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用于“一宫两陵”的保护工作。 “一宫两陵”的保护经费必须专款专用。

唐昭陵景区路途讲解

唐昭陵景区路途讲解 自我介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XX,欢迎大家跟我一起到唐昭陵实地了解。 咱景区每天都有好几百人,所以大家一定要跟紧我,所有行动听指挥,走到一起。现在我给大家发名片(写姓名,电话,车牌号),上面有我和公司的姓名和电话,更重要的是有我们这辆车的车牌号,所以大家一定要保管好,回头有事及时联系。 (门牌楼坊)现在眼前的这条路就属于旅游路线,这条路南通兴平,北通昭陵,可能有人分不清方向了,现在我们的身后是南,前方行进方向是向北,左西右东,咱们前面会有个门牌楼,大家看一下,上面写了5个大字,大家看见了没有?‘唐昭陵景区’,从这到昭陵主峰还有18公里,因为走的是盘山路。 (昭陵之大)问题来了,有游客朋友就会想,这儿到昭陵主峰还有18公里,为什么门牌楼会在建在这儿?有些游客朋友会不会觉的是在打广告呢,还真不是,因为从这儿开始就已经进入昭陵的陪葬墓区了,咱们昭陵的陪葬墓就有209座,占地30万亩,(30万亩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28个北京故宫那么大)周长达到60公里,是天下最大的皇家陵园,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像:长孙无忌、程咬金、秦琼、敬德、房玄龄等,他们都是唐朝三品以上大员,都在这一块儿陪葬,现在路两边都有,只不过被苹果树挡住了,前面一会儿能看到的我会给大家指一下。 【虎】(山势奇特)现在请大家看一下你们的左前方,最高的山就是昭陵,昭陵的山势特别奇特,它从不同的方向看,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从南边看它是个锥形;从西边看它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边看它又像一支放毛笔的笔架,所以泾阳人和三原人又叫它笔架山,就像人们都说泾阳、三原经常出才子,或许就是经常看这座笔架山;但是要从北边看的话,它又像一只卧着的老虎,所以当地人就给它取名为卧虎山。 【龙】(九嵕山)昭陵又名九嵕山,‘嵕’是山梁的意思,‘九嵕山’顾名思义就是九道山梁,从空中俯视,犹如九条小龙,中间卧了一只老虎,一峰独秀、九龙拱举,是卧虎藏龙之意,这也是唐太宗当年把陵寝选到这儿的一个原因。 (以山为陵)昭陵安放的是我们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和他的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开创以山为陵的皇帝,那他为什么要开创以山为陵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文德皇后又被称为长孙皇后,在她病危临终前给太宗建议说要简葬,不执棺椁,不起坟茔,因山而葬,太宗听取了这个建议,因为文德皇后一直比较贤能,她考虑到皇帝修陵墓是件特别劳民伤财的事情,就像咱兴平的茂陵,汉武帝刘彻的墓就修

沈阳昭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水陵,沈阳的福临合称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总面积48万平方米,始建于1643年,峻工于 1651年,之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族陵寝建筑持点。是满汉文化交融的 典范。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 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昭陵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其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测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是全部建筑的主体。下面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城人们前方 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坐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请各位大 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 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上,但当时这里没山没水

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起来了一座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巨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祀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和皇后灵魂出入的门。过神门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洁白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神道的两侧,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路驼、大象、这六对石兽各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 赑屃,它长是龙头,龟身,鹰爪、蛇身,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 ,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等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其它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四周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分,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

辽宁一宫三陵介绍

辽宁一宫三陵介绍 序号950 96年 96-3《沈阳故宫》首日公函封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老城中心,沈河区沈阳路171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营建和使用的宫殿,清世祖福临也曾在这里即皇帝位,改元“顺治”。始建于后金天命(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全部建筑计300多间,共组成20多个院落。按其布局,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以中路为主体,东、西路为两翼。 中路建筑以崇政殿为主体,南起大清门,北止清宁宫,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崇政殿又称正殿,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部位上,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殿为五间出廊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周围石雕栏杆,望柱下有吐水螭首。屋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饰以彩绘,内设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宝座,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殿前有大月台,东设日晷,西有嘉量亭。崇政殿后一个院落。从左右翊门进去,东有师善斋、日华楼,西有协中斋、绮霞楼。均为硬山布瓦顶。北面是一个四米高的青砖高台,有砖砌台阶可供上下。高台正南是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的御书房,凤凰楼建造在

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也是当时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凤楼晓日”被誉为沈阳八景之一。正北面是清宁宫,这是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永福宫,西配宫有: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才智过人的庄妃的寝宫。麟趾宫、永福宫在乾隆年间换匾,互换了名称。在崇政殿和高台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东侧的建筑主要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侧的建筑主要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东路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大政殿前,八字形东西排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自北而南,东部依次为:左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蓝旗亭、镶白旗亭;西部依次为:右翼王亭、镶黄旗亭、镶红旗亭、正蓝旗亭、正白旗亭。 西路建筑为清入关后续建,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文溯阁是西路建筑的主体,辅助建筑有仰熙斋、嘉荫堂。文溯阁建于1782年,是专为贮存《四库全书》所建成的全国七阁之一,面阔六间,内部三层,外观为两层重檐硬山式,前后有出廊。阁顶铺黑琉璃瓦,镶绿剪边。阁东有一碑亭,内立乾隆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记录了文溯阁修建的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帝王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